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也叫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也叫

發布時間: 2023-06-12 02:09:11

㈠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路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出現在1969年間的美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部為了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了第一個世界上最早的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區域網。與美國的四個大學實驗聯網。ARPANET的實驗成功,標志著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後來發展為今天的英特網。

㈡ 網際網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應用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如同一張蜘蛛網,即使一部分網線中斷,整個網路仍完好無損。它的首次通信,即數據包交換,是1969年在美國南加州兩個實驗室的計算機之間進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壘的工具,使人們廉價地獲取各種知識成為可能。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100年前,人們要給異地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依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電腦前輕點滑鼠,遠在萬里之遙的友人便可在瞬間收到你發去的電子賀卡。於1969年問世、1993年才對公眾開放的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現實生活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達2.6億,預計2005年可達到7.65億,計算機網路已經把全世界聯成為一個「地球村」,全世界正在為此構築一個「數字地球」。

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曾經下過一個重要論斷:「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系統的時代,21世紀將是寬頻網路的時代。」

1968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一種設想: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它的特點應該是沒有中心,一旦戰爭爆發,一部分網路被破壞,其他網路可以照常工作。為此,美國國防部在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成立一個專家小組,專門研究這個所謂的「蜘蛛網」系統。研究人員把若干小型計算機相互連接起來,當時把這一組計算機稱作信息處理器,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區域網絡。研究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個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該系統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統,在局部系統遇到破壞的情況下,整個系統照常運轉。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國防部就建起了一個計算機網路的雛形——ARPA網。ARPA網由4個相互連接的計算機網路組成,3個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另一個設在內華達州。盡管ARPA網還處在研究階段,但是由於它運作順利,很快在學術界傳開了,人們紛紛要求加入ARPA網。

1972年,研究人員首次運用ARPA網發送電子郵件,便獲得成功,這標志著網路開始與通信相結合。進入80年代,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從美國傳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門和大學的范圍,然而它的商業潛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把時間拉回到1955年,美國田納西州民主黨參議員阿爾伯特·戈爾在美國國會提出一個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州際高速公路法案」。戈爾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國中部地區正在從農業經濟發展成為製造經濟。一個高效州際系統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資輸送給更多的人,從而加速經濟發展,使製造商和消費者均能受益。這個法案的提出,為後來建立和發展網際網路(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輿論基礎。

36年後的1991年,老戈爾的兒子國會議員阿爾·戈爾向政府提出,資助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法案,他把這個項目昵稱為「信息高速公路」。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在當年的11月簽署了這一法案。可以說,美國從此才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

柯林頓入主白宮後,阿爾·戈爾擔任副總統。他們執政的第一年,便成立了由戈爾主持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同時以政府的命令,發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容。命令稱: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硬體、軟體、技能的綜合,它使人們之間以及人們與計算機和業務機構的聯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柯林頓在其《國情咨文》中對這個項目作了發展規劃,其長期目標是:用15年到20年的時間建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全國的、最終是全世界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即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發展比預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迎來了網路建設的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網路年。

㈢ 世界上最初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ARPA網(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網)
ARPANet也稱阿帕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計算機互聯網的雛形。

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

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

終端設備。這種以 單個計算機 為中心、 面向終端設備 的 網路結構 ,嚴格來講,是一種 聯機系統 ,只是計算機

網路的雛形,我們一般稱之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

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

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

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1983年,該委員會

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

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

代計算機網路。

(4)以 Internet為核心 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 Internet的建立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各種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了覆蓋世

界的大網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和實施, Internet迅猛發展起來,它將當今世界帶入了以網路為

核心的信息時代。目前這階段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呈現為: 高速互連 、 智能 與 更廣泛的應用

㈤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㈥ internet的雛形是什麼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6)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也叫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使用TCP/IP協議讓不同的設備可以彼此通信。但使用TCP/IP協議的網路並不一定是網際網路,一個區域網也可以使用TCP/IP協議。判斷自己是否接入的是網際網路,首先是看自己電腦是否安裝了 TCP/IP協議,其次看是否擁有一個公網地址(所謂公網地址,就是所有私網地址以外的地址)。

網際網路是基於TCP/IP協議實現的,TCP/IP協議由很多協議組成,不同類型的協議又被放在不同的層,其中,位於應用層的協議就有很多,比如FTP、HTTP、SMTP。只要應用層使用的是HTTP協議,就稱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所以在瀏覽器里輸入網路網址時,能看見網路網提供的網頁,就是因為您的個人瀏覽器和網路網的伺服器之間使用的是HTTP協議在交流。


㈦ 世界上最初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ARPANet也稱阿帕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計算機互聯網的雛形
ARPANET在不斷地壯大。1970年的ARPANET已初具雛形,並且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和商業部門開始接入。但是它只有四台主機聯網運行,甚至連區域網(LAN)的技術也還沒有出現。也許,當時的那種聯網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太初級了。當時用作介面機的Honeywell DDP516型小型機的內存只有12K。

㈧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也叫什麼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也叫什麼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面向中端的,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路。20世紀60年代後期,ARPANET
網的出現,代表著計算機網路的興起。人們稱之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遠程聯機系統),那個時候比較low,但也是計算機發展的基礎和雛形,即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啊?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
通信網,嚴格地講,不能算作現在意義上的計
算機網路。這些系統的建立沒有資源共享的目
的,只是為了能進行遠程通信。

關於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以主機為中心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系統和現在雲終端的區別是什麼?

規劃局可快了不能賣,他與戶籍科了卡路里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中,終端是什麼

土點說,終端一般就是指連接在網路結構末端的電腦。不是MODLE,是Super Terminal或者Terminal 終端,即計算機顯示終端,是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計算機顯示終端伴隨主機時代的集中處理模式而產生,並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迄今為止,計算技術經歷了主機時代、PC時代和網路計算時代這三個發展時期,終端與計算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相適應,應用也經歷了字元啞終端、圖形終端和網路終端這三個形態。 終端的分類:目前常見的客戶端設備分為兩類:一類是胖客戶端,一類是瘦客戶端。那麼,把以PC為代表的基於開放性工業標准架構、功能比較強大的設備叫做「胖客戶端」,其他歸入「瘦客戶端」。瘦客戶機產業的空間和規模也很大,不會亞於PC現在的規模。 1.從技術層面講,數據處理模式將從分散走向集中,用戶界面將更加人性化,可管理性和安全性也將大大提升;同時,通信和信息處理方式也將全面實現網路化,並可實現前所未有的系統擴展能力和跨平台能力。 2.從應用形態講,網路終端設備將不局限在傳統的桌面應用環境,隨著連接方式的多樣化,它既可以作為桌面設備使用,也能夠以移動和便攜方式使用,終端設備會有多樣化的產品形態;此外,隨著跨平台能力的擴展,為了滿足不同系統應用的需要,網路終端設備也將以眾多的面孔出現:Unix終端、Windows終端、Linux終端、Web終端、Java終端等等。

1、下列關於分組交換的描述正確的是______。 A、A. 產生於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B、B. 是現代計算機網路

答案:B
先看看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屬於電路交換;
再看分組交換:它是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傳輸和交換的,它是一種存儲-轉發交換方式,即將到達交換機的分組先送到存儲器暫時存儲和處理,等到相應的輸出電路有空閑時再送出。它是網路通信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採用統計復用的技術,讓多個進程共用一條通信信道,提高了傳輸效率,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它是現代計算機網路廣泛採用的通信手段之一。

第一代計算機叫什麼名字?

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了解決計算大量軍用數據的難題,成立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奇利和埃克特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經過三年緊張的工作,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 月14日問世了。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佔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 瓦,耗資45萬美元。這台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僅相當於一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即"埃尼阿克")。
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鍾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 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台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