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計算機網路計算題
假設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 分組交換時延:kd+(x/p)*((p+h)/b)+ (k-1)*((p+h)/b)
其中(k-1)*((p+h)/b)表示K段傳輸中,有(k-1)次的儲存轉發延遲,
總時延D表達式,分組交換時延為:D= kd+(x/p)*((p+h)/b)+ (k-1)*(p+h)/b
D對p求導後,令其值等於0,求得p=[(xh)/(k-1)]^0.5
⑵ 麻煩大神詳細講解一下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和報文交換所需要的時間的計算題!
由於不需要考慮結點處理延遲(即確定報文的輸出鏈路以及差錯檢測等)、傳播延遲(在物理介質上的傳播時延),故只需要考慮排隊延遲以及傳輸延遲:
1)存儲階段,A發送的報文到達邊緣路由器需要的時間為0.2s,即在時間點t = 0.2s時報文發送完畢;B發送的報文到達邊緣路由器需要的時間為0.1s,即在時間點t = 0.2s + e報文發送完畢。由於輸出鏈路是唯一的,因此B發送的報文有一個排隊延遲,等於報文A的傳輸延遲0.1s,報文到達另外一端的邊緣路由器之後無需排隊,加上其傳輸延遲即是它的總時間。
ta = 0.2 + 0.1 + 0.2 = 0.5s
tb = 0.1 + 0.1 + 0.05 + 0.1 = 0.35s
2)沒有理解具體的通信過程,在第二個階段是統計多路復用;第一個階段A發送的報文分組獨佔中間數據鏈路的帶寬資源,但是由於其第一段鏈路的帶寬也只有1Mb/s,所以其實際上使用的帶寬也是1Mb/s,全過程直接按照公式進行計算。
ta = 0.2002s, tb = 0.1002s
⑶ 關於計算機網路中的發送時延
你的理解沒錯,但是這個長度是位而不是位元組,如分組長度為1500位元組的在帶寬為10M時發送時延是:
1500*8/10000000=1.2毫秒
⑷ 計算機網路之數據交換(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
如何實現數據通過網路核心從源主機到達目的主機?
就要經過網路核心進行數據交換,數據不斷從一個網路交換到另一個網路,直到到達目的主機。所以網路核心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數據交換。
數據交換主要有三種:
最典型電路交換網路:電話網路
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
電路交換網路如何共享中繼線?
通過多路復用技術,電路交換可以共用中繼線
報文:源(應用)發送信息整體。比如要發送一個文件,那麼這個文件的信息就是要發送的報文。
分組:報文分拆出來的一系列相對較小的數據包
分組交換需要報文的拆分與重組
分組交換相對於報文交換會產生額外開銷,因為i要進行數據的拆分和重組
分組交換:統計多路復用
統計多路復用就是,按順序接受來自多個主機的分組,並且按接受的順序的發送,並不進行區分,對路由器來說,所有的分組都是等價的,所以分組交換是公用發送信道的。
不同的分組序列順序是不確定的,按需求共享,誰發送的分組多且快,那麼自然佔用的就高。
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均採用存儲-轉發交換方式
區別是:
首先從發送速率上來說,報文交換就比較簡單,易於分析
對上面的例子來說:
報文交換每次都是交換完整的報文
報文長度為M bits,鏈路帶寬為R bps,每次傳輸報文需要M/R秒
所以報文要從源主機到目的主機,就需要三次傳輸延遲
另一方面,路由器至少需要一個報文長度M那麼大的緩存
我們再來分析分組交換的過程
分組交換:報文被拆分為多個分組,分組長度為L bits,每個分組傳輸時延為L/R秒
例:M=7.5 Mbits,L=1500bits,M=5000L,R = 1.5 Mbps。
下面我們來分析分組轉發的具體過程:
第一個分組到達第一個路由器所需要的時間,是一個L/R
有趣的在於,在第二個分組到達第一個路由器的時候,第一個分組已經從第一個路由器發到了第二個路由器,這樣效率顯然提高了,分組交換不同報文交換,可以充分利用鏈路同時傳播的能力
所以分組交換發送完一個報文段,只需要
時間遠比報文交換要小
我們再考慮進行分組交換時,路由器的理論最小需要的緩存就是一個分組的大小,因此所需要的緩存也小,發送速率也快,所以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組交換的數據交換方式。
分組交換的報文交付時間的計算公式:
分組交換允許更多用戶同時使用網路!——網路資源充分共享
分組交換絕對優於電路交換?
也並不是絕對的,分組交換同時也會產生很多問題,由於是共享的,而且分組數量一多,就會發生擁塞和分組丟失,造成巨大的分組延遲
分組交換適用於突發數據傳輸網路
電路交換適用於提供電路級性能保障?
⑸ 計算機網路概念
1.計算機網路基本概念
廣義觀點:實現遠程信息處理的系統或者能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
資源共享觀點:
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聯起來的自洽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目的:資源共享
組成單元: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獨立的「自洽計算機」
網路協議:網路中計算機必須遵循的統一規則
用戶透明性觀點:能為用戶自動管理資源的網路操作系統,能夠調用用戶所需要的資源,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2.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組成部分角度
硬體:主機(端系統)、通信鏈路(雙絞線、光纖)、交換設備(路由器、交換機)以及通信處理機(網卡等)
軟體:實現資源共享的軟體以及方便用戶使用的各種工具軟體(網路操作系統、郵件收發系統、FTP程序、聊天程序)
協議:計算機網路的核心,規定了網路傳輸數據遵循的規定
工作角度
邊緣部分:所有連接到網際網路上、供用戶直接使用的主機組成,用來進行通物漏信(傳洞仔輸數據、音頻或者視頻和資源共享。用戶直接使用(C/S方式和P2P方式)
核心部分:大量的網路和連接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為邊緣部分提供連通信和交換服務
功能組成角度
通信子網:傳輸介質,通信設備,相應的網路協議。使得網路具有數據傳輸,交換,控制和存儲的能力,實現聯網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
資源子網: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以及軟體的集合,向網路用戶提供共享其他計算機硬體、軟體和數據的服務
3.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數據通信: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實現聯網計算機之間的信息傳輸,將分散的計算機聯系起來
資源共享:實現軟體、硬體、數據的共享,使得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源互通有無,分工協作,提高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利用率
分布式處理:將某個計算機負載過重的任務分散到多台計算機上,提高整個系統的利用率
提高可靠性:各台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互為替代機
負載均衡:將工作任務均衡的分配給計算機網路中的各台計算機
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分布范圍分類
廣域網
城域網
區域網
個人區域網
傳輸技術分類
廣播式網路
點對點網路
按照拓撲結構分類
星形網路
匯流排型網路
環形網路
網狀形網路
按照使用者分類
公用網
專用網
按照傳輸介質分類
有線網路
無限網路
5.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化工作及相關組織
生成RFC的過程:網際網路草案、建議標准、草案標准、網際網路標准
國際組織: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6.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帶寬:網路在通信線路中傳送該數據的能力,單位:比特/每秒
時延:數據從網路的一端發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總時間
發送時延:發送時延=分組長度/信道帶寬
傳播時延: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
處理時延
排隊時延
時延帶寬積: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且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達到終點時,發送端已經發出的比特數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信納螞汪道帶寬
往返時延:從發到數據到接收到接收端的確認,經歷的時延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數據量
速率:連接到計算機網路上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數據率或者比特率),最高的數據率即為帶寬
⑹ 計算機網路的一個問題.(分組交換的問題)
10、對電路交換,當t=s時,鏈路建立;
當t=s+x/b,發送完最後一bit;
當t=s+x/b+kd,所有的信息到達目的地。
對分組交換,當t=x/b, 發送完最後一bit;
為到達目的地,最後一個分組需經過k-1個分組交換機的轉發,
每次轉發的時間為p/b,
所以總的延遲= x/b+(k-1)p/b+kd
所以當分組交換的時延小於電路交換
x/b+(k-1)p/b+kd<s+x/b+kd時,
(k-1)p/b<s
-----------
11、分組個x/p,
傳輸的總比特數:(p+h)x/p
源發送時延:(p+h)x/pb
最後一個分組經過k-1個分組交換機的轉發,中間發送時延:(k-1)(p+h)/b
總發送時延D=源發送時延+中間發送時延
D=(p+h)x/pb+(k-1)(p+h)/b
令其對p的導數等於0,求極值
p=√hx/(k-1)
----------------
哈哈,課後習題哦
⑺ 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的問題
其實分組交換類題畫個圖就很容易理解,分組交換與電路交換相比,多的不就是最後一個分組從第二條鏈路開始的發送時延唄。此題說發送端經過兩段鏈路到達接收方,那麼與電路交換相比,就多了一次最後一個分組發送的時延(從鏈路2到鏈路3的發送時延)。
信號在鏈路上的傳輸速度沒給嗎?如果沒給我就按電磁波速度2*10^8m/s算了啊。
首先是分組情況,2000/(300-10)=6......260
那麼就是總共7個分組,最後一個分組大小為260+10=270B。總長為2000+7*10=2070B.
首先發送時延=2070*8/1000=16.56s
傳輸時延=2*(500km/200km/s)=5s
最後一個分組的發送時延=270*8/1000=2.16s
處理時延、排隊時延都忽略不計了,那總時延就是16.56+5+2.16=23.72s
⑻ 計算機網路分組
分組是將用戶傳送的數據劃分成一定的長度,每個部分叫做一個分組。在每個分組的前面加上一個分組頭,用以指明該分組發往何地址,然後由交換機根據每個分組的地址標志,將他們轉發至目的地,這一過程稱為分組交換
⑼ 計算機網路分組
「分組」(packet)也就是「包」,它是一個不太嚴格的名詞,意思是將若干個比特加上首部的控制信息就封裝在一起,組成一個在網路上傳輸的數據單元。在數據鏈路層這樣的數據單元叫做「幀」。而在IP層(即網路層)這樣的數據單元就叫做「IP數據報」。在運輸層這樣的數據單元就叫做「TCP報文段」或「UDP用戶數據報」。但在不需要十分嚴格和不致弄混的情況下,有時也都可籠統地採用「分組」這一名詞。這點請讀者注意。
OSI為了使數據單元的名詞准確,就創造了「協議數據單元」PDU這一名詞。在數據鏈路層的PDU叫做DLPDU,即「數據鏈路協議數據單元」。在網路層的PDU叫做「網路協議數據單元」NPDU。在運輸層的PDU叫做「運輸協議數據單元」TPDU。雖然這樣做十分嚴格,但過於繁瑣,現在已沒有什麼人願意使用這樣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