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題目一般不可以,新的題目一般可以,嚴謹的題目一般會明確指出可以不可以。
另外一般看清楚題目就可以猜出是不是了,比如題目說將某個網路等分為6個子網,則明顯是不可以用0和1子網。
再比如說將某個網路等分為4個子網,則明顯可以用。
有以下兩個原因:
1、有可能是網速問題,只發不能接收。
2、如果不是的話,那可能就是網卡問題,建議檢查網卡幾BIOS裡面的LAN設置是否設置好了,
解決方法如下:
1、重新裝一下網卡驅動。
2、
還不行的話,開機箱看插好沒有?
3、
若以上的情況都不成立的話,換個網卡試試,網卡也便宜,十幾塊錢就買到了。
⑶ 子網號全一全零為什麼不可以用
RFC 1009保留全0與全1網段穗做未用是因為在某些時候採用全0與全1網段會導致IP地址的二義性。
對於未劃分子網的原主網路,其網路號和劃分完子網後的第1個子網的網路號是相同的!其廣播地址和劃分完子網後的最後一個子網的廣播地址相同!因此,RFC 1009規定不能使用全0或全1的子網號,以免發生上面的IP地址二義性問題。
但是!rfc950、rfc1009中是禁止的,RFC1878(RFC 1878 - Variable Length Subnet Table For IPv4 (RFC1878)廢除這一規定
為了解決IP地址的二義性問題,可以規定IP地址不能單獨使用,必須攜帶相應的子網掩碼信息。如201.15.66.0+255.255.255.0是指未劃分子網的原主網路201.15.66.0,而201.15.66.0+255.255.255.224是指劃分完子網後的團指第1個子網的網路號。
同理,201.15.66.255+255.255.255.0是指對未劃分子網的原主網路201.15.66.0的廣播,而201.15.66.255+255.255.255.224是指對劃分完子網後的第8個子網的廣播。
這樣,既有效塌族配地利用了寶貴的IP地址空間、減少了浪費,又可以有效地避免IP地址的二義性問題。
在Cisco路由器上,預設可以使用全1網段,但是不能使用全0網段。如果我們想要使用全0網段,必須輸入命令ip subnet-zero允許使用全0網段。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命令ip subnet-zero允許我們使用全0網段,但對於一些有類(Classful)路由協議,如RIP、IGRP在廣播路由更新信息時,只發送網路地址信息而不發送相應的子網掩碼信息。這時,仍然會出現IP地址的二義性問題。
⑷ 電腦區域網數據包接收為0是怎麼回事
網卡惹的禍
故障現象:公司區域網一台電腦不能連網,本地網路連接狀態只發送數據,而接收數據包為0。
故障處理:使用筆記本電腦測試,網路正常,於是更換計算機網卡,故障解決。
故障原因:網卡物理故障。
雙絞線惹的禍
故障現象:利用ADSLMODEM的路由功能,筆者與六個鄰居通過一個10MHUB共享一條ADSL寬頻上網,一個月來運行正常。前天,自家電腦突然不能上網了,ADSL虛擬撥號不通,而其它五家都能正常上網。
故障處理:首先懷疑是系統故障,於是在Windows XP中重裝網卡驅動程序,重建ADSL拔號連接,仍然不能撥通,接著在自家換用其它能正常上網的筆記本電腦,故障依舊,這就排除了電腦本身的問題。在HUB上調換了埠,甚至直接連接到ADSL MODEM上,故障依舊,而他人利用該埠卻能正常上網,這也就排除了HUB埠故障。查看本地連接,網路連接圖標正常地顯示在任務欄,上面並未出現「×」(事實上網路不通時網路連接圖標上往往有個「×」),再查看網路連接狀態,發現只有發送數據包,接收數據包為0,由此斷定網路連接有問題,於是檢查了一下線路,看是否有扭曲或斷裂,並未發現異常現象,然後在雙絞線兩端依次重新製作水晶頭接頭,故障還是沒有解決。於是冷靜地思考了一下,雙絞線有四對線,水晶頭中1、2、3、4、5、6、7、8位置依次為白橙、橙、白綠、蘭、白蘭、綠、棕、白棕,實際使用的是其中兩對線,它們排在水晶頭的1、2與3、6位置。由於接收數據包為0,懷疑是其中一對線有問題(白橙、橙或白綠、綠,事實上應該是排在3、6位置的一對線為接收數據線),於是在雙絞線兩端重新製作接頭,按照非常規的排線順序:水晶頭中1、2、3、4、5、6、7、8位置依次為白橙、橙、白蘭、棕、白棕、蘭、白綠、綠,當然仍要保持1、2為一對線,3、6為一對線。重新連接好雙絞線,問題解決了。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推斷,白綠、綠這一對線有問題,後來借來了網線測試儀,果然測得白綠、綠這一對線不通,但由於7、8位置上這一對線是備用線,實際上不起作用,對網路連接並沒有影響。
故障原因:5類UTP雙絞線有4對線,實際使用的是其中兩對用於接收和發送數據,由於1、2或3、6位置的某一對線出現故障,引起網路通訊故障,事實上即使4、5或7、8位置的兩對線斷裂也不會影響網路通訊。
VLAN惹的禍
故障現象:公司區域網通過CISCO 4006交換機千兆光纖介面與上級總部相聯,交換機有四個模塊,共劃分為三個VLAN,網路一直運行正常。後來因上級部門要求,對VLAN及IP地址進行了重新規劃與調整,結果公司大部分電腦能正常連網,但有一些電腦卻不能正常連網。在不能正常連網的電腦上發現:網路連接圖標顯示在任務欄,上面並未出現「×」,再查看網路連接狀態,發現只有發送數據包,接收數據包為0。
故障處理:首先懷疑是交換機物理故障,但觀察交換機的指示燈狀態以及各埠的狀態,顯示為綠燈,狀態正常。接著用筆記本電腦在故障點進行測試,故障依舊。這就排除了電腦本身故障。然後用網線測試儀在網路兩端進行了測試,網線正常。最後仔細地檢查了交換機配製,發現有一條設置VLAN的命令,SET VLAN 80 3/1-48,5/1-34,而實際上只有4個模塊,這里將模塊號4錯寫成了5,重新配製VLAN 80,SET VLAN 80 3/1-48,4/1-34,故障排除。
故障原因:由於連接在模塊4上的埠的計算機IP地址是按VLAN 80進行配製,事實上因配製錯誤,模塊4的埠並沒有劃入VLAN 80,這些計算機實際上並不屬於任何VLAN,導致計算機不能通訊的故障。
從以上三例故障處理中本人得到以下啟示:
出現網路故障要善於分析,依次排除。當網路連接圖標出現在任務欄中,只有發送數據包而接收數據包為0時,可能的故障原因至少有:網卡物理故障、網線故障、計算機IP地址與交換機上對應的埠所在VLAN不匹配。
⑸ 計算機網路CIDR地址可以全1或是全0嗎
沒有全是 1 或者o 學習概念
CIDR採用各種長度的"網路前綴"來代替分類地址中的網路號和子網號,其格式為:IP地址 = {<網路前綴>,<主機號>}。為了區分網路前綴,通常採用"斜線記法"(CIDR記法),即IP地址/網路前綴所佔比特數。例如:192.168.24.0/22 表示32位的地址中,前22位為網路前綴,後10(32-22=10)位代表主機號。在換算中,192.168.24.0/22 對應的二進制為: 1100 0000(192),1010 1000(168),0001 1000(24),0000 0000(0) 其中紅色為主機號,總共有10位。當這10位全為0時,取最小地址192.168.24.0,當這10位全為1時,取最大地址192.168.27.255。但請注意,在實際中,主機號全為0或者全為1的地址一般不使用,作為預留地址另有作用。所以第一個地址為1100 0000,1010 10000,0001 1000,0000 0001,即192.168.24.1 最後一個地址為:1100 0000,1010 10000,0001 1011,1111 1110,即192.168.27.254 因此,本例中將第三段地址數據中最小是00011000(24),最大是00011011(27),第四段地址數據中最小為0000 0001(1),最大為1111 1110(254),以上括弧中數據為十進制,其前面為二進制。所以本例中192.168.24.0/22 對應地址段為192.168.24.1-192.168.27.254,共4個網段。
⑹ 計算機網路
有兩種含義
「帶寬」 指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基本單位是赫。
「帶寬」是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的同義語,單位是比特/秒(bit/s)。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
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
吞吐量受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指數據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處理所費的時間。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傳輸媒體介面的四個特性。
指明介面所用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線數目和排列等。
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
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種意義。
指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發送器:將數據轉換成可以在傳輸介質上傳輸的信號
數據:運送消息的實體。
信號:數據的電氣的或電磁的表現。
模擬信號: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連續的。
數字信號: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離散的。
信道: 向某一個方向傳遞信息的通道。
單向通信(單工通信):只能有一個方向的通信
而沒有反方向的交互。
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通信的雙方都可
以發送信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同時接收。
雙向同時通信(全雙工通信):通信的雙方可以
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
調制:使用載波進行調制, 把數字信號的頻率范
圍搬移到較高的頻段,並轉換成模擬信號,以便在模
擬信道中傳輸。
解調:把接收到的模擬信號還原成數字信號。
又稱為編碼,轉換後依然是基帶信號
利用載波低頻轉高頻,更好的在模擬信道上傳輸,調制完的信號叫做帶通信號
在任何信道中,碼元傳輸的速率是有上限的,超過此上限,就會出現嚴重的碼間串擾問題。
如果信道的頻帶越寬,則可以用更高的速率傳送碼元
而不出現碼間串擾。
帶寬受限且有高斯白雜訊干擾的信道的極限信息傳輸速率
W 是信道的帶寬(以 Hz 為單位);
S 為信道內所傳信號的平均功率; N 為信道內部的雜訊功率。
信噪比S/N通常用分貝(dB)來表示:
通過編碼,可以增加每一個碼元攜帶的信息量
將信道的可用頻帶分割成若干條較窄的子頻帶,每一條子頻帶傳輸一路信號。
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這個頻帶。
光的頻分復用:波分復用
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隙,每一個用戶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傳輸數據。
每一個用戶所佔用的時隙是周期性地出現。
時分復用的所有用戶在不同的時間佔用同樣的頻帶寬度
先進行統計,然後依次將需要發送的數據進行時分復用,但是因為每一個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需要在數據幀上加上地址信息
每個用戶被分配一個碼片序列,這些碼片序列是互相正交的,
當需要發送1的時候,則發送序列
當需要發送0的時候,則發送序列反碼
所以用戶的序列和其他用戶的序列內積是0
而序列和序列的規格化內積是1,序列與序列的反碼的規格化內積為-1
在原始的、有差錯的物理傳輸線路的基礎上,採取 差錯檢測、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 等方法,將有差錯的物理線路改進成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向網路層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
把實現通信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上,就構成了數據鏈路,也稱為邏輯鏈路。
每個幀有最大長度限制
通過添加字元防止誤判
在發送端:
數據分成組,每一組k個bit,然後在後面加上n位冗餘碼
接收端:
將這段數據除以P,看最後的余數
因為標志欄位的0x7E用二進制標志為01111110,即中間是6個0,為了避免產生錯誤,所以採用 零比特填充 的方式,即發送方每遇到5個1則填充一個0,接收方每遇到5個1刪除後面的一個0
信道並非在用戶通信時固定分配給用戶。
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個區域網產品(乙太網)的規約,定義了以無源的電纜為匯流排的基帶匯流排區域網。
IEEE 的 802.3 標准。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監測
當發送數據的站一旦發現發生了碰撞
最先發送數據幀的站,在發送數據幀後至多經過時間(2τ)就可知道發送的數據幀是否遭受了碰撞。 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 2τ 稱為爭用期,或碰撞窗口。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才能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後,要推遲(退避)一個隨機時間才能再發送數據。
作用:
爭用期的長度: 51.2 µs
最短有效幀長: 64 位元組
幀間最小間隔: 9.6 µs
每一類地址都由 兩個固定長度 的欄位組成, 其中一個欄位是 網路號 net-id , 它標志主機(或路由器) 所連接到的網路, 而另一個欄位則是 主機號 host-id , 它標志該主機(或路由器) 。
用轉發器或網橋連接起來的若干個區域網仍為一個網路, 因此這些區域網都具有同樣的網路號 net-id。
A:網路數減2原因: 網路號全0表示本網路 127(01111111)表示本地軟體環回測試地址
B、C:網路數減1原因:128.0.0.0和192.0.0.0都是不指派的
主機數減2原因:全0和全1都不指派
路由表需要配置,或者根據演算法生成
下一跳指的是下一個路由器的地址
特定主機路由 :為特定的目的主機指明一個路由。
默認路由:沒有特定設置則採用默認路由
作用: 從網路層使用的 IP 地址,解析出在數據鏈路層使用的硬體地址。
每一個主機都設有一個 ARP 高速緩存 ,保存著所在的區域網上的各主機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硬體地
址的映射表。ARP把保存在高速緩存中的每一個映射地址項目都設置生存時間,凡超過生存時間的項目就從高速緩存中刪除掉。
ARP的工作過程
當主機A欲向本區域網上的某個主機B發送 IP數據報時,就先在其ARP高速緩存中查看有無主機B的IP 地址。
如果是不同網路之間的情況,就需要通過路由器來解決
例如:H1訪問H3
一個 IP 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
首部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固定部分長度為20個位元組,可變部分長度是可變的。
版本ip協議版本:ipv4和ipv6
首部長度:占 4 位,可表示的最大數值是 15 (2 4 -1)個單位(一個單位為 4 位元組)。因此 IP 的首部長度的最大值是 60 位元組(15*4)。
區分服務:占 8 位,只有在使用區分服務(DiffServ)時,這個欄位才起作用。在一般的情況下都不使用這個欄位。
總長度:占 16 位,指首部和數據之和的長度,單位為位元組,因此數據報的最大長度為 65535 位元組。
進行數據報的分片的原因
標識:占 16 位,它是一個計數器,用來產生 IP 數據報的標識。
標志(flag):占 3 位,目前只有前兩位有意義。
片偏移:佔13 位,指出:較長的分組在分片後某片在原分組中的相對位置。片偏移以 8 個位元組為偏移單位 。
生存時間——佔8 位,記為 TTL (Time To Live),表明數據報在網路中的壽命。表示為數據報在網路中 可通過的路由器數的最大值 。
協議:佔8 位,指出此數據報攜帶的數據使用何種協議,以便目的主機的 IP 層將數據部分上交給哪個處理過程。
首部檢驗和:佔16 位,只檢驗數據報的首部,不檢驗數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