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貳』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鄒形是什麼
1. 1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四個階段
1. 20世紀50年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將彼此獨立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完成了數據通信技術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做好了技術准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2.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計算機 網路:由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
美國的ARPANET與分組交換技術為重要標志。 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的研究成果對促進網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開放式標准化網路:開創了一個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新時代) 國際上各種廣域網,區域網與公用分組交換網發展十分迅速,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各自的計算機網路系統(難以實現互連),但隨之而來的是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的國際標准化問題。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在推動開放系統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網路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網路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也同時面臨著TCP/IP的挑戰。
4. 20世紀90年代開始:Internet與非同步傳輸模式ATM技術。
Internet作為世界性的信息網路,正在對當今經濟、文化、科學研究、教育與人類社會生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ATM技術為代表的高速網路技術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提供了技術准備。 Internet是覆蓋全球的信息基礎設施之一。
利用Internet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電子郵件、WWW信息查詢與瀏覽、電子新聞、文件傳輸、語音與圖象通信服務等功能。
Internet是一個用路由器實現多個廣域網和區域網互連的大型國際網。 方向:高速網路。
高速網路技術發展表現在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非同步傳輸模式ATM、高速區域網、交換區域網與虛擬網路。
1993年9月美國宣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計劃(信息高速公路)。由此引起了各國開始制定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計劃。
各國在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建設的重要性方面已形成了共識。於1995年2月成立了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委員會(GIIC),目的在於推動和協調各國信息技術和國家信息基礎實施的研究、發展與應用--全球信息化。
Internet技術在企業內部中應用促進了Intranet技術的發展。Internet、Intranet、Extranet與電子商務成為當今企業網研究與應用的熱點。 二、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系統。
『叄』 世界上最初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ARPA網(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網)
ARPANet也稱阿帕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計算機互聯網的雛形。
『肆』 世界上最初的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ARPANet也稱阿帕網,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計算機互聯網的雛形
ARPANET在不斷地壯大。1970年的ARPANET已初具雛形,並且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和商業部門開始接入。但是它只有四台主機聯網運行,甚至連區域網(LAN)的技術也還沒有出現。也許,當時的那種聯網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太初級了。當時用作介面機的Honeywell DDP516型小型機的內存只有12K。
『伍』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路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出現在1969年間的美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部為了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了第一個世界上最早的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區域網。與美國的四個大學實驗聯網。ARPANET的實驗成功,標志著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後來發展為今天的英特網。
『陸』 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出現在哪個年代
C.20世紀50年代
『柒』 Internet雛形是什麼
1970年,美國第一個分組交換網創建。該網將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連接在一起。
這就是Internet的開端——四所大學被ARPA提供的分組交換網路連接起來。如果任何一個連線失敗,信息仍能由其它網路。鏈路傳輸,這滿足了發展計算機網路的最初要求,即經得住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實際上可能是自然災害或戰爭的打擊後,信息傳輸能夠迅速恢復。
1972年,第一次國際電腦通信會議在華盛頓召開,來自全世界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在不同電腦和網路之間的通信協議上達成一致。會議成立了Internet工作組,負責創立一個協議,以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電腦網路之間能夠互相通信。
80年代後半期,許多一流的科學家向美國政府強烈呼籲,擔憂美國人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地位受到外國競爭的威脅,這種擔憂導致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的建立。它鏈接所有美國的超級計算機中心。NSF網點由目前最先進的傳輸線路鏈接,每個網點作為本地網路中心點。數年後,重要地點的數量超過了14個鏈接,NSF網劃分為兩個地區:東部和西部。NSF網的目的是為全國研究人員提供高性能的計算服務,今天,NSF網繼續提供這種服務。
在NSF網形成的同時,現存網路經歷了多次演變,新的網路不斷產生。
1982年,研究人員能夠撥號進人CS網,讀取和發送電子郵件到CS網點,或ARPA網點,因而產生了Internet的物理實現。
1983年,ARPA網的軍用部分脫離母網,建立了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網——網路之父,逐步被NSF網所替代。到1990年,ARPA網已退出了歷史舞台。
1989年,Bit同並入CS網,CS網在十幾年前就已建立,然而,在以後的兩年中CS網關閉,且並入NSF網。從這一點上講所有的網路都並入NSF網,沒有人會預料能出現新的、獨立的網路。商業機構,特別是研究和開發產品的機構,能創立大量的網路,它們中的大多數能鏈接到Internet。
另一方面,正在開發的、獨立的網路,因為沒有任何規定說不能在某個時候創建你自己所喜歡的網路,並且將其並入巨大的Internet,事實上,這些小型的、局部的或國際的網路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很大利益。這是因為用戶的分組能快速傳送,使用NSF網上高速傳送線路能將數據從大陸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國際信息交流中政治、經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但由於無法對這種交流進行限制,發達國家也更容易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政治和思想的滲透。同時它也為製造假新聞提供了方便。在這里沒有新聞審查和核實系統,任何新聞都可通過它傳播,而且由於傳輸速度和范圍都超過傳統傳媒,所以造成的影響更大。
互聯網固然是個信息寶庫,在促進各國交流和發展科技、經濟上起了巨大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目前,應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付這些問題。第一,通過法律加強管理,並採取法律手段制止和懲罰利用互聯網犯罪。第二,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防範,如對商業用戶採取特別的信用卡核准、數據編碼加密等。對保密的計算機系統採取與互聯網隔開的措施,以確保其安全。第三,增強用戶安全意識,如設計更精密的口令系統、經常變換口令等。
『捌』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歷三個階段,具體詳情如下:
1、第一階段(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計算機通信網路,特徵是計算機與終端互聯,實現遠程訪問。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有主機—通信線路─終端組成,只可算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解決了多個用戶共享主機資源的問題。終端為啞終端,沒有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沒有處能力。存在問題: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高。還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解決了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昂貴的問題。存在問題:多個用戶只能共享一台主機資源。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實現計算機―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使計算機網路的結構、概念都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網路結構。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階段;美國的ARPA網就是第二代網路的代表,主要問題:網路對用戶不是透明的。
3、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現代計算機網路互連階段,特徵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路協議的標准化。
在計算機通信系統的基礎之上,重視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標准化的研究,建立全網統一的通信規則,用通信協議軟體來實現網路內部及網路與網路之間的通信,通過網路操作系統,對網路資源進行管理,極大的簡化了用戶的使用,使計算機網路對用戶提供透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