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an----網線介面(貓或者光纜線)
lan----網卡介面(連接電腦)
ac---電源介面
re----恢復出廠摁鈕
2、現在的常見的家用路由器,不管無線還是有線,一般後面有5個插網線的插孔,其中一個與其它四個有明顯區別,為WAN口,是外網進路由器的借口,一般此介面連接從貓出來的網悉陸吵線或者是上級網路的網線。另外四個介面是LAN口,就是內部區域網的介面,這四個介面的級別是相等的,網速也是一樣的,理論上並沒有任何差別。進入路由器設置頁面就悉如能睜侍發現,路由器是識別不了你接在哪個介面上的。如果你的電腦的物理地址被限制網速,那無論你接哪個介面都是一樣的。
㈡ 常用的網路介面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常用的網路介面有:標准串口、乙太網、USB、無線。
1、標准串口(RS232)
線纜成本低,但傳輸速度慢、不適於長距離通訊。多存在於工控機及部分通信設備中,用戶二次開發通訊程序也相對簡單。
2、乙太網
大多數設備都配有LAN網路介面,俗稱「水晶頭」,該特點是可靈活組網、多點通訊、傳輸距離不限、高速率等優點,使其成為目前主流的通訊方式。
3、USB
USB匯流排作為一種高速串列匯流排,其極高的傳輸速度可以滿足高速數據傳輸的應用環境要求,且該匯流排還兼有供電簡單、安裝配置便捷、擴展埠簡易、傳輸方式多樣化,以及兼容良好等優點。
4、無線
特點是:無實體線連接,傳輸速率快,有很多儀器設備內部都直接內置了802.11無線介面。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1、速率
網路技術中的速率指的是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速率的單位是bit/s(比特每秒),人們常用更簡單的並且是很不嚴格的記法來描述網路的速率,如100M乙太網,它省略了單位中的bit/s,意思是速率為100Mbit/s的乙太網。
2、帶寬
在計算機網路中,帶寬用來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路帶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這里一般說到的「帶寬」就是指這個意思。
3、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
4、時延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
㈢ 電腦網路的埠指的是什麼
在網路技術中,埠(Port)大致有兩種意思:一是物理意義上的埠(硬體埠,又叫介面),比如,ADSL Modem、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用於連接其他網路設備的介面,如RJ-45埠、SC埠等等;二是邏輯意義上的埠(軟體埠),一般是指TCP/IP協議中的埠,是一種抽象的軟體結構,包括一些數據結構和I/O(基本輸入輸出)緩沖區。埠號的范圍從0到65535,比如用於瀏覽網頁服務的80埠,用於FTP服務的21埠等等。
㈣ 網線水晶頭要插到一個口,那個口叫什麼口啊
網線畢旁水晶頭插的那一個口被稱清腔為RJ-45網路接答數衫口。
㈤ 電腦網線的插口有哪幾種類型各是什麼名字
網卡最終是要與網路進行連接,所以也就必須有一個介面使網線通過它與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連接起來。不同的網路介面適用於不同的網路類型,目前常見的介面主要有乙太網的RJ-45介面、細同軸電纜的BNC介面和粗同軸電AUI介面、FDDI介面、ATM介面等。而且有的網卡為了適用於更廣泛的應用環境,提供了兩種或多種類型的介面,如有的網卡會同時提供RJ-45、BNC介面或AUI介面。
(1)RJ-45介面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網卡,也是應用最廣的一種介面類型網卡,這主要得益於雙絞線乙太網應用的普及。因為這種RJ-45介面類型的網卡就是應用於以雙絞線為傳輸介質的乙太網中,它的介面類似於常見的電話介面RJ-11,但RJ-45是8芯線,而電話線的介面是4芯的,通常只接2芯線(ISDN的電話線接4芯線)。在網卡上還自帶兩個狀態批示燈,通過這兩個指示燈顏色可初步判斷網卡的工作狀態。
(2)BNC介面
這種介面網卡對應用於用細同軸電纜為傳輸介質的乙太網或令牌網中,目前這種介面類型的網卡較少見,主要因為用細同軸電纜作為傳輸介質的網路就比較少。
(3)AUI介面
這種介面類型的網卡對應用於以粗同軸電纜為傳輸介質的乙太網或令牌網中,這種介面類型的網卡目前更是很少見。
(4)FDDI介面
這種介面的網卡是適應於FDDI(光纖分布數據介面)網路中,這種網路具有100Mbps的帶寬,但它所使用的傳輸介質是光纖,所以這種FDDI介面網卡的介面也是光纖介面的。隨著快速乙太網的出現,它的速度優越性已不復存在,但它須採用昂貴的光纖作為傳輸介質的缺點並沒有改變,所以目前也非常少見。
(5)ATM介面
這種介面類型的網卡是應用於ATM(非同步傳輸模式)光纖(或雙絞線)網路中。它能提供物理的傳輸速度達155Mbps
另外網線直接可以和交換機對接(一般會用RJ-45介面)
㈥ 電腦的介面種類有哪些
1、串列口(COM)/並行口(LPT)
COM和LPT口於1970年由美國電子工業協會制定,後來又經歷了兩次改進。最早的串列口是25芯插頭,而不是我們今天經常看到的9芯。
後來由IBM改進為9芯的D口,最高速度為10Mbps。LPT和以前早期的COM口一樣也是25pin接頭,用於接列印機,最高速度為1.5mbps。早期用於接駁滑鼠,數據機,列印機等設備。
2、PS/2
PS/2介面早期見於各種兼容電腦上,雖然現在也能能看到PS/2介面,但是已經基本被USB所取代。PS/2接悄明口用於接駁滑鼠和鍵盤,早期的PS/2介面鍵盤和滑鼠的陸遲介面是不能混用的。因為一個是雙向通信,一個是單向通信。
3、啟悉告RJ-45
就是我們常見的網線介面。RJ-45有兩種接法,分別為T568A與T568B。我們最常見的是T568B接法,也就是白橙-橙-白綠-藍-白藍-綠-白棕-棕的接法。
4、USB
USB是由微軟,IBM,intel等公司牽手於1994年制定。當時COM口,PS/2,LPT等繁雜的介面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還有安裝驅動之後必須重啟才能用的問題。所以可以即插即用且支持熱插拔的USB應運而生。
目前USB基本可以連接一切外置設備。最早的USB1.0傳輸速率僅僅為1.5Mbps,而現在在路上的USB3.2標准已經達到了20Gbps。USB介面有多種外形,比如mico-USB,usb3.1-typec,Mini-A等。
5、Express Card
Express Card介面是2003年由PCMCIA協會制定的,用於筆記本擴展。它同時走PCI-E*1和USB協議,速度是老舊的cardbus匯流排的數倍。
6、雷電(Thunderbolt)
最早的Thunderbolt介面主要由intel於2009年制定,想用來取代USB介面。而2011年第一版的雷電跟隨MBP一起上市,但是因為雷電口高昂的授權費導致無法與雖然速度慢一些但是免費的USB3.0所抗衡,最終沒有成為主流。
最早的雷電走PCI-E2.0x4與DP1.1a協議。而現在的雷電3則是PCI-E3.0x4與DP1.2協議。介面上,雷電3開始介面外形和USB-TypeC保持一致。所以有些筆記本的USB-C介面既可以做雷電也可以做USB。
㈦ 電腦有哪些埠
電腦常見的埠有以下幾種:
1. USB埠:用於連接各種外設,如滑鼠、鍵盤、列印機、數碼相機等。
2. HDMI埠:用於連接高清電視、顯示器等視頻輸出設備。
3. VGA埠:用於連接老式顯示器、投影儀等視頻輸出設備。
4. 音頻埠:用於連接耳機、揚聲器等音頻輸出設備。
5. 網路埠:用於連接乙太網線,實現網路連接。
6. 電源介面:用於連接電源適配器,為電腦提供電源。
7. 讀卡器:用於讀取各種存儲卡,如SD卡、CF卡等。
這些埠的具體用途如下:
1. USB埠:用於連接各種外設,方便數據傳輸和設備控制。
2. HDMI埠:用於高銷塌清視頻輸出,支持音頻和視頻傳輸。
3. VGA埠:用於視頻輸出,但只支持視頻傳輸,需要額外連接音頻線。
4. 音頻埠:用於連接耳機、揚聲器等音頻輸出設備,支持音頻傳輸。
5. 網路埠:用於連接乙太網線,實現網路連接,方便上網和數據傳輸。
6. 電源介面:用於連接電源適配器,為電腦提供電源,保證電腦正常工作。
7. 讀卡器:用於讀取存儲卡中的數據,方便數據傳輸和備份。
總之,這困鬥行些埠都是為了方便數據傳輸、設備連接、視頻輸出、音頻輸出、網路連接等而設計的,不同的埠有不同的功能,可以滿足用戶的不同汪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