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聯網有什麼商機
要掌握半導體市場成長趨勢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任務,但那些來自各家分析機構、產業組織甚至廠商自己的預測數字,仍對於整個產業界發展走向具備關鍵影響力 ──究竟那些預測數字准不準確?預測的方法是否需要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改變?
在8月下旬於台灣(新竹)舉行的年度Mentor Forum技術論壇上,EDA供應商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執行長Walden C. Rhines (Wally)以「預測下一波半導體成長(PredicTIng the Next Wave of Semiconctor Growth)」為題發表專題演說,針對IC產業的趨勢預測分享了自己超過40年的觀察心得。
他表示,如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等產業 組織傳統上對半導體產業成長率的預測,是以各家IC廠商的營收為基礎,但這種方法很容易出現誤差,主要是因為有許多被「隱藏」的IC營收數字。舉例來說, 在智慧型手機排名前兩大的供應商三星(Samsung)與蘋果(Apple),都是採用自家設計的客制化應用處理器,這一部份的晶片營收數字並沒有對外公 開,但估計兩家公司在客制化處理器市場的合並佔有率超過30%;而這類被「隱藏」的IC營收可達到100億美元。
物聯網三大商機 誰最賺錢?
SIA以廠商營收數字來預測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往往可能產生誤差(來源:Mentor Graphics)
那麼,是不是有更准確的方法能預測市場趨勢?Wally提出了以晶片出貨量(面積)取代營收數字做為預測基礎的概念;而如果以這種方法預測IC產業成長率,得出的數字與實際的IC營收數字──包含了上述的「隱藏」IC營收──會更接近。
以IC出貨量(面積)取代營收做為預測基礎,似乎能更准確預測產業成長率
以IC出貨量(面積)取代營收做為預測基礎,似乎能更准確預測產業成長率(來源:Mentor Graphics)
除此之外,有鑒於各種新應用也是驅動半導體成長的主要動力,Wally在專題演說中也提出了以十九世紀數學家Benjamin Gompertz發明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來對各種新興應用──特別是物聯網(IoT)相關裝置──的產品生命周期進行預測。
他認為將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主要物聯網應用商機有三,分別是資料中心(Data Center)、閘道器(Gateway)以及物聯網節點(IoT nodes)。其中資料中心應用包括在所謂的雲端進行巨量資料分析、連網、管理的伺服器以及內部的處理器SoC,還有支援儲存的大量記憶體(固態硬碟); 閘道器則是負責收集來自各物聯網節點之資料收集的中樞裝置;物聯網節點則包含了感測器、致動器、成像器以及收發器等等裝置。
半導體廠商該如何掌握這些商機?Wally表示,上述分屬大、中、小三個等級的物聯網應用,對技術的需求與產品生命周期模式都不盡相同;而搶攻物聯網市場的廠商首先需要認知的一點是,資料的擁有者會是能從此新興應用中賺取最多利潤的。
這意味著市場的規則可能被打破、新的挑戰也接踵而來──會有許多非傳統半導體廠商客戶為了收集、分析資料而對半導體元件有新的需求;此外物聯網節點裝置可能 會變得更為復雜,而傳統半導體廠商也會需要嘗試從擁有資料來提升自我價值。EDA廠商將會是協助半導體業者迎接挑戰、掌握成長商機的關鍵夥伴。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㈡ 智能化時代物聯網有哪些機遇
自從某大佬喊出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是Next Big Thing之後,物聯網才開始熱起來。但是你對物聯網有什麼概念?物聯網和我們生活有什麼關系?物聯網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什麼是物聯網?
你們有沒有想過,物聯網的時代,會是怎樣的模樣呢?
套一小段小米創辦人雷軍接受《福布斯》(Forbes)雜志專訪時所說的,「我希望有一天你掏出小米手機,家裡的智能設備都能連在一起,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如果把雷軍先生的話延伸來看,在物聯網時代,每個人家裡的手機、冰箱、桌子、咖啡機等物品會變得更有人性。怎麼說呢?家裡的冰箱會主動告知冰箱內還有多少食材、多媒體設備會自動播放音樂、電視會挑選您有興趣的新聞、然後在你梳洗的同時,咖啡機會自動磨豆子煮咖啡等您來品嘗。
開車出門上班或是遊玩,您的愛車會告知應該怎麼走才能避免塞車,或是告知哪裡有停車場,減少您把寶貴時間耗費在車陣或是找尋停車場上頭。甚至,你要出門前或是去拜訪客戶前,手機會提醒您:「親愛的主人,今天早上溫度偏熱,但中午過後會下雷陣雨的機率為70%,提醒您帶把傘出門。」
聽起來如何?期待嗎?
物聯網的未來發展?
其實,物聯網概念於1998年出現,但當時技術價格昂貴,所以一直處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到了2007年,iPhone的上市為物聯網拉開序幕。有興趣了解物聯網歷史的朋友,請自行利用谷歌大神查詢,謝謝。
物聯網未來發展有幾大主軸: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工廠、智慧醫院和智慧學校。
友訊董事長高鶴軒表示:「物聯網起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智能手機,我們使用手機控制智能車、智能家居與智能手環,手機是物聯網裝置的操控中樞。」
總而言之,物聯網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也能帶來更多的「安全」。例如英特爾在物聯網論壇曾展示輸油管檢測系統,漏油時感測器會發出訊號,避免類似高雄氣爆事件重演。中興保全在嘉義小裝置地震警報電梯,其預警機制讓學生不會因地震而被關在電梯里。
當然,想要把物聯網做得好又讓普羅大眾皆能受益,不單單要有大數據做為基礎,還要有其他的硬體來幫忙,方能達到「萬物皆聯」的終極目標。
拜物聯網崛起所賜,有3大領域藏著驚人商機!分別是:1. 終端/零組件;2. 平台;3. 服務。不過呢,因為物聯網目前尚處於早期階段,各大廠商仍在彼此角力中,尚未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物聯網標准與系統。盡管如此,各方專家依舊預估至 2020 年,物聯網將可創造全球1.45兆億美元的商機喔!
在物聯網這個浩瀚的產業中,中國有一些廠商亦能躬逢其盛。
未來,網路與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緊密結合,但羅馬並非一日塑成的,這樣的改變需要時間,就跟投資一樣,需要時間來累積才能看到甜美的果實。因此,在商機還未大爆發之前,若能先抓住趨勢、找到正確的投資標的,相信您未來帳戶內的數字,亦會跟物聯網一樣令人期待啰!
發掘科技一家專業的物聯網硬體方案公司:發掘科技
㈢ 5G將給物聯網產業帶來哪些機遇
5G雖然今年叫得很熱鬧,各種消息也很多,但真正能在2017甚至2018年受益的領域並不多,5G正式全面商用大概在2020年,其實還早著呢,但個人認為值得提前關注的領域包括以下幾個:
1、光通信
由於5G網路相比4G網路,基站的密度更加密集,對光纖光纜的需求量會更大。今年5月份美國運營商Verizon已經與康寧和Prysmian簽訂了13億美金的光纖光纜合同,主要用於5G網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總是擔心光通信行業的周期性,認為當4G網路建設接近尾聲、移動有線寬頻也接近飽和,光通信行業的低谷將來臨。個人對光通信領域仍持有樂觀態度,按照目前的態勢,2018年國內就很可能會開展Pre 5G、5G試驗網的建設,而5G基礎網路的大規模建設也會一觸即發,接棒後延續至少3年的持續繁榮是可期的。
光通信產業鏈包括了光器件、光模塊、光纖光纜等,個人目前持續跟蹤的主要是中際裝備(高速光模塊龍頭)、亨通光電(線纜棒/海纜/大數據全產業鏈服務商)。
2、物聯網
據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量將接近300億左右。物聯網市場規模預期在2020年前將以每年16.9%的速度增長,全球物聯網市場到2020年將增長至1.7萬億美元。物聯網的重要性毋容置疑,這里也不做過多闡述,度娘上能找到足夠多的軟硬文章,至少大部分人可以認可,無論如何物聯網都是一個目前值得關注和跟蹤的投資領域。
物聯網和5G既有相關性,又具有獨立性。一句話概括,物聯網應用的支撐是5G網路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但物聯網又不一定完全依賴5G網路,目前物聯網的主流標准包括LoRa、NB-IoT、eMTC、SigFox,都是低功耗廣域網的技術標准,其中LoRa、SigFox是工作在非授權頻段的技術,而NB-IoT、eMTC是基於運營商網路的物聯網方案,個人認為至少在我國是不大可能採用非標的廣域網組網方案的。而無論NB-IoT還是eMTC雖然在技術上有所差異,但未來都有可能納入5G的演進方案中。好吧,簡單點說,最近吵得熱火朝天的NB-IoT或者eMTC,我們都可以認為是5G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前傳」,所以可以歸於5G來探討。
對於物聯網,個人比較關注兩個領域:晶元和控制器。
從一份互聯網上拿到的表格看,NB-IoT晶元上,華為海思、中興微電子的量產計劃與高通、Intel基本在同一個時間窗口,華為海思Boudica 120(2017Q2)、中興微RoseFinch7100(2017Q3)、高通MDM9206(2017Q2)、Intel XMM7115(2017Q2)、RDA RDA8909(2017Q4)。這也是為什麼工信部、運營商如此力推NB-IoT的原因之一。其中A股的中興通訊是個人持續關注的企業,當然中興通訊在物聯網產業鏈上部署的不僅僅是晶元這一個環節,飽受2016年美國官司罰金之苦的中興,在5G、物聯網的風口上能否崛起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一個領域是智能控制器,物聯網要實現物與物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人對物、物對物的智能控制,而智能控制器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拓邦股份、和而泰都是個人重點關注的標的。
3、大數據
萬物互聯帶來的是連接的爆炸,同時也會帶來數據的爆炸,人工智慧歸根結底是大數據的支撐,個人認為在5G和物聯網時代,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將會得到更加廣闊的拓展,而且數據用於物,更少了一些隱私安全的羈絆。當然,由於屬於應用層面,相比於基礎網路建設與運營,大數據基於5G/物聯網的應用展開、受益,可能需要等待的時間要長一些。在這個領域內,由於個人把能力圈限定於通信領域。
4、網路安全
在物聯網時代,能夠成為黑客們的突破點的已經不僅僅是電腦了,入侵對象可以是一個攝像頭,也可以是是一個掃地機器人,甚至是一個聯網的燈泡。而網路安全的危害也不簡簡單單是破壞你電腦數據這么簡單,很難想像你的汽車在行進過程中被人入侵控制帶來的後果…….因此對於網路安全廠商,撲面而來的是更加棘手的問題,當然也是更加廣闊的市場
㈣ 物聯網給NB-IoT等新技術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NB-IOT是基於蜂窩的窄帶無賴網成為萬物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分支。NB-IOT構建與蜂窩網路,消耗大約180KHZ的寬頻,可直接部署於GSM網路、UMTS網路或者LTE網路,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NB-IOT是IOT領域一個新興的技術,支持低功耗設備在廣域網的蜂窩數據連接,也被叫做低功耗廣域網,支持待機時間長、對網路連接要求較高的設備的高效連接。
【NB-IOT的優勢】
強鏈接:
在同一基站的情況下,NB-IOT可以比現有無線技術提供50—100倍的接入數。一個扇區能夠支持10萬個連接,支持低延時敏感度、超低的設備成本、低設備功耗和優化的網路結構。
高覆蓋:
NB-IOT室內覆蓋能力強,比LTE提升20DB增益,相當於提升了100倍覆蓋區域能力。不僅可以滿足農村這樣的廣覆蓋需求,對於廠區、地下車庫、井蓋這類對深度覆蓋有要求的應用同樣適用。
低功耗:
低功耗特性是物聯網應用一項重要指標,特別對於一些不能經常更換電池的設備和場合,如安置於高山荒野偏遠地區中的各類感測器監測設備,它們不可能像智能手機一天一充電,長達幾年的電池壽命是最本質的需求。NB-IOT聚焦小數據量、小速率應用,因此NB-IOT設備 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
低成本:
NB-IOT無需重新建網,射頻和天線基本上都是服用的。舉個例子:就拿中國移動來說,900MHZ裡面有一個比較寬的頻帶,只需要請出來一部分2G的頻段,就可以直接進行LTE和NB-IOT的同時部署。低速率、低功耗、低寬頻同樣給NB-IOT晶元以及模塊帶來低成本的優勢。
窄帶物聯網的出現,改變了物聯網的應用。
㈤ NB-IoT的NB-IOT的需求與發展
隨著智能城市、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無線通信將實現萬物連接。很多企業預計未來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是千億級的時代。目前已經出現了大量物與物的聯接, 然而這些聯接大多通過藍牙、Wi-Fi等短距通信技術承載,但非運營商移動網路。為了滿足不同物聯網業務需求,根據物聯網業務特徵和移動通信網路特點,3GPP根據窄帶業務應用場景開展了增強移動通信網路功能的技術研究以適應蓬勃發展的物聯網業務需求。
我們正進入萬物互聯(IoT)的時代,這對於整個移動通信產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一點在MWC2016上展露無疑。無論是運營商大咖,還是設備商巨頭,紛紛展示了完整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在不同垂直行業的應用。
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要有無處不在的網路聯接。運營商的網路是全球覆蓋最為廣泛的網路,因此在接入能力上有獨特的優勢。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情況是,真正承載到移動網路上的物與物聯接只佔到聯接總數的10%,大部分的物與物聯接通過藍牙、WiFi等技術來承載。
為此,產業鏈從幾年前就開始研究利用窄帶LTE技術來承載IoT聯接。歷經幾次更名和技術演進,2015年9月,3GPP正式將這一技術命名為NB-IoT。MWC2016上,NB-IoT首次亮相,受到矚目,運營商和設備商紛紛為其站台和背書。
華為無線網路產品線首席戰略官余泉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采訪時表示:「NB-IoT是蜂窩網路產業應對萬物互聯的一個重要機會。我們非常看好NB-IoT的商用前景,推薦將其作為物聯網聯接技術的首要選擇。」
他向記者闡釋了NB-IoT的商業和技術優勢。從商業層面上來講,截至目前,蜂窩網路覆蓋了全球超過50%的地理面積,90%的人口,是一張覆蓋最為完整的網路。從技術層面上來講,NB-IoT有4大技術優勢。首先是覆蓋廣,相比傳統GSM,一個基站可以提供10倍的面積覆蓋;其次是海量連接,200KHz的頻率可以提供10萬個聯接;第三是低功耗,使用AA電池便可以工作十年,無需充電;第四是低成本,模組成本小於5美金。
此前,華為曾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全球有500萬左右物理站點,全部部署NB-IoT,每個站3個扇區、每個扇區部署200kHz、每小時每個感測器發送100個位元組,那麼全球站點能夠聯接的感測器數量高達4500億。
據了解,NB-IoT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垂直行業,如遠程抄表、資產跟蹤、智能停車、智慧農業等。隨著3GPP標準的首個版本在6月份發布,將有一批測試網路和小規模商用網路出現。NB-IoT將在多個低功耗廣域網技術中脫穎而出。
「NB-IoT在歐洲和乃至全球都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機遇。到2020年IoT全部產業鏈價值有望達到3萬億歐元,包括全產業鏈上下游,如網路連接、數據處理、平台應用、商業合作等。」余泉表示,華為已經做好在2016年完成NB-IoT商用的准備。
華為輪值CEO胡厚昆在2015全球移動寬頻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移動運營商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搶占快速增長的物聯網市場份額。目前,運營商雖然在可接入性方面擁有獨特優勢,但是許多其它技術,如ZigBee、藍牙和內置WiFi也在迅速發展,運營商必須與垂直行業展開激烈競爭。胡厚昆強調,必須迅速制定統一的物聯網標准,以推動跨行業發展。沃達豐集團研發主管Luke Ibbetson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目前80%-90%的物聯網設備由低功耗的室內系統連接,餘下的設備則由蜂窩網路連接。很多人認為,新出現的LPWA(低功耗廣域)技術成本低,覆蓋又廣,將為移動運營商發展物聯網帶來良機。不過,Ibbetson指出:「我們目前還沒有為客戶開發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因此仍然面臨巨大壓力。」 「NB-IoT產業生態系統正在快速成長,它更需要運營商與IoT相關產業參與者精誠合作,攜手共進。」談及NB-IoT落地的挑戰,余泉介紹。
就在MWC2016舉辦前一天,GSMA聯合企業各方舉辦全球首屆NB-IoT峰會,並在會上成立NB-IoT forum。該聯盟成員包括全球主流運營商、網路設備廠家以及主要晶元模組廠家等諸多產業鏈企業。
余泉強調,有超過20家垂直行業企業參加了此次峰會,這是非常可喜的開端。「當然垂直行業供應商可能不是幾十家,而是幾千家,業界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余泉以智能抄錶行業為例表示,目前家庭擁有水表、電表、煤氣表以及暖氣表等很多表,這些背後的企業很多。
如此多的參與方,會出現大量協同方面的問題,業界需要一個開放的平台加速產業的前進步伐。而且,新標准制定需要開放平台去推動。
對此,諸多運營商聯合包括華為在內的電信設備商一起搭建了Open Lab。據悉,藉助Open Lab,垂直行業廠家就能很輕松地在實際現網上驗證自身的物聯網應用、網路以及商業模式。 「NB-IoT標准預計在今年6月完成。」余泉表示,這體現NB-IoT進入了發展的關鍵一年。
據悉,隨著3GPP標准在6月份凍結,經過市場的洗禮後,NB-IoT會在LPWA市場的多個技術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領先運營商的最佳選擇。同時2016年也將成為NB-IoT的商用元年。
今年將有很多晶元廠家和模組廠家支持NB-IoT發展。在網路方面,華為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支持NB-IoT的系統。而許多其他網路設備供應商也計劃在今年實現對NB-IoT的支持。
運營商在發展NB-IoT方面表現的十分迫切。「即使產業已經盡力最大努力,促進NB-IoT快速發展,但運營商還是認為發展進度不夠快,給了供應商很大壓力。」余泉透露。
垂直行業也提出了他們對技術的要求:終端電池壽命要達到10年以上,安全性必須完全滿足,且今年要能夠商用。
用戶案例是NB-IoT或者說蜂窩物聯網要成功非常關鍵的一點。現在藉助Open Lab,業界已經討論如何去使能更多的用戶案例。目前智能停車、智能水表、智能追蹤等用戶案例已經完成實驗室驗證。「預計今年下半年就會有NB-IoT商用的網路,明年將會規模部署,這是我們整個產業的大概期望。」余泉表示。
對於NB-IoT發展的挑戰,余泉表示萬事開頭難,但蜂窩產業發展幾十年,擁有開放合作的傳統,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我相信NB-IoT產業也會重復這樣的開放合作,為運營商、垂直客戶帶來新的商業成功,同時對整個社會,對整個的經濟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余泉介紹。 據悉,當前只有10%的IoT應用是基於蜂窩網路的,蜂窩網路具備覆蓋優勢和成本優勢,華為已經做好了在2016年內完成商用的准備。華為方面表示,華為在IoT市場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幫助運營商開啟一個百億聯接市場」。
同時,在GSMA NB-IoT Forum的倡導之下,華為與運營商共同建立開發實驗室,加強企業間合作。目前,華為已與中國移動、阿聯酋電信、LG Uplus、上海聯通、義大利電信和沃達豐在全球成立六個NB-IoT開放實驗室,專注於NB-IoT的聯合創新、產業發展、集成驗證,探索全新的商用案例與商業模式,並將成果整個行業。
據了解,華為與移動運營商沃達豐將聯手建立NB-IoT開放實驗室,以推動NB-IoT技術的發展和推廣。使用預標准NB-IoT技術的NB-IoT開放實驗室將研究網路解決方案驗證、新應用創新、設備集成、業務模式研究以及產品合格驗證等。
㈥ NB-IoT都有哪些特點,應用場景有哪些
覆蓋范圍得到增強(增強20dB)。
支持大規模連接,100K端子/200KHz電池。
超低功耗,電池續航時間10年。
超低成本。
將信令開銷降至最低,尤其是空中介面。
確保整個系統(包括核心網路)的安全。
支持IP和非IP數據傳輸。
支持簡訊(可選部署)。
一般來說,按照市場需求劃分,我們將物聯網設備分為三類:
1、沒有流動性,數據量大(上行),頻段寬,比如城市監控攝像頭。
2、機動性強,切換頻繁,車隊跟蹤管理數據量小。
3、無移動性,數據量小,對抄表等延遲不敏感。
NB-IoT就是為滿足第三類物聯網設備需求應運而生的,即適用於無移動性、數據量小且對延遲不敏感的應用場景。
㈦ 什麼是物聯網,其發展現狀如何
說到物聯網,肯定是要與當今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關聯到一塊,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內容及階段,它的英文名字是:Internet of things(IoT),解釋也可以通俗易懂點,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組成了物聯網。物聯網憑借著只能感知、部分識別技術、通信感知技術等等技術廣泛的應用於各種網路應用中,這樣的發展也被稱為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的核心是應用創新能力。所以把握好了用戶的感受,以用戶為核心那麼物聯網技術必定會有非常好的前景。
其實物聯網技術不是對現在的技術加以翻新革命,而是通過對現有相關技術的綜合運用,目前有很多大學已經開設了物聯網相關專業,其實物聯網專業是一個比較混雜的學科,涉及到計算機課程、通信技術課程、電子技術課程、測控技術課程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基礎知識,可能有的學校會開設一些管理學和軟體開發等方面的課程知識。相關專業也開設了有6-7年左右了,很多學校也專門制定了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需要學習包括基礎課程、計算機系列課程、信息與通信技術、數模電技術、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物聯網安全、嵌入式等等相關技術,另外做物聯網開發、IT開發的人員,都需要對外語能力有一定要求,因為很多產品晶元資料都是外文的,需要保證可以讀得懂才行。另外,因為物聯網專業是們交叉學科,涉及到的技術非常多,所以在本科階段如果想深入學習這些知識的話難度很大,所以面對找工作來說不僅要求學歷,而且技術深度專業方向、應用能力都是企業用人的標准。
物聯網將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是繼通信網之後的另一個萬億級市場。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技術及產業創新的重要戰略。美國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引發全球物聯網關注熱潮,將物聯網上升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之一。先進的硬體設計製造技術,已經趨於完善的通信互聯網路均為物聯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美國已經開始在工業、農業、軍事、醫療、環境監測、建築、空間和海洋探索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積累。
我國就物聯網發展也做出了多項國家政策及規劃,推進物聯網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物聯網發展的十個專項行動計劃》,以及近期頒發的《中國製造2025》等多項政策不斷出台,並指出「掌握物聯網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體系,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物聯網發展熱潮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物聯網產業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雖然增長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5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經超過7500億元。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將呈加速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超過15000億元。
我國目前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工業、醫療、交通、金融以及安防等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當今很多的產品其實都離不開物聯網技術,比如我們身邊的共享單車、進出地鐵站需要刷卡的射頻技術、手機移動端的考勤管理軟體、小米的智能家居產品等等都是物聯網技術的產品。物聯網產品就在我們身邊,未來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必定會有嵌入式產品、物聯網產品存在,這些產品與人類是脫離不了的。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㈧ iot的前景是什麼
物聯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射頻識別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的網路,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路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更多的詳情可資訊創客軟體。
㈨ 物聯網給nb-iot等新技術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NB-IoT技術的憑借著以上優勢吸引了全球主流運營商和設備商的親睞,隨著標準的凍結,在今年9月份NB-IoT將會迎來商用。據相關報道,中國聯通計劃今年底明年初推進重點城市的NB-IoT的商用部署。此外,工信部也在4月召開了窄帶IoT工作推進會,欲在年底建設基於NB-IoT標準的規模外場實驗。據相關市場調查,今年年底全球將有50家主流運營商支持NB-IoT,NB-IoT未來將覆蓋物聯網聯接的1/4,到2020年M2M設備可達到70億個連接數。
NB-IoT作為一個全新標準的技術,受到來自Sigfox和LoRa技術的競爭壓力(產業鏈較為成熟,商業化應用較早)。不過Sigfox和LoRa屬於非授權頻段,不被運營商和設備商看好。盡管NB-IoT市場前景廣闊,但火熱背後也存在著價格戰。NB-IoT成本極低,大規模應用下成本將降至1美元,目前單個連接模塊還停留在5美元。而藍牙、Thread、ZigBee三種標準的晶元價格在2美元左右,僅支持其中一種標準的晶元價格還不到1美元,這種價格差距讓企業思考NB-IoT時不得不考慮成本優勢問題,雖然運營商正在積極推動,最終要真正實現技術的產品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