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傳輸的常用單位是bps(bit
per
second),或者寫作bit/s,也就是每秒傳輸的比特數。
在計算機網路的最底層(物理層)中,數據傳輸都是以比特流(二進制碼流)串列傳輸的方式實現的。因此評估網路傳輸速度時一般按照每秒鍾所傳輸的比特數作為其標准數值。
㈡ 關於計算機網路體系中不同層次數據發送過程及數據傳送單元轉換關系的問題
先通過802.3的網路層傳給802.3的傳輸層,然後由802.3的傳輸層傳給802.5的傳輸層--802.4的傳輸層--802.4的網路層--802.4的數據鏈路層--802.4的物理層。這是去2請求申請,要想看到頁面還要經過一次與上面相反的過程。好好看看書!
㈢ 計算機網路通信中數據單元的定義
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指對等層次之間傳遞的數據單位
協議數據單元 Protocol Data Unit ↑
在分層網路結構,例如開放式系統互聯(OSI)模型中,在傳輸系統的每一層都將建立協議數據單元(PDU)。PDU包含來自上層的信息,以及當前層的實體附加的信息。然後,這個PDU被傳送到下一較低的層。物理層實際以一種編幀的位流形式傳輸這些PDU,但是由協議棧的較高層建造這些PDU。接收系統自下而上傳送這些分組通過協議棧,並在協議棧的每一層分離出PDU中的相關信息。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層附加到PDU上的信息,是指定給另一個系統的同等層的。這就是對等層如何進行一次通信會話協調的。
㈣ 計算機網路7層協議數據的傳輸速度單位分別是什麼
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網路層叫包,數據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比特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數據單元)。
網路七層協議: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應用層6表示層5會話層4傳輸層3網路層2數據鏈路層1物理層其中高層,
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
下面3層,即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4)計算機網路數據傳輸單元擴展閱讀:
協議分層的作用:
1、人們可以很容易地討論和學習協議的具體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有利於項目的模塊化。
3、營造更好的互聯環境。
4、降低了復雜性,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使產品開發更快。
5、每一層利用相鄰的底層服務,更容易記住每一層的功能。
大多數計算機網路採用分層結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高水平的系統只有低水平的使用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要了解底層的實現演算法和協議的功能;較低的級別也只使用從較高級別系統傳遞的參數,這就是級別間的獨立性。
由於這種獨立性,層次結構中的每個模塊都可以被一個新模塊所替代,只要新模塊具有與舊模塊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不同的演算法和協議。
為了在計算機和網路中的終端之間正確地傳輸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和內容上有一個約定或規則,稱為協議。
㈤ 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傳輸數據單位分別是()
A是錯誤的。
因為在網路傳輸中,報文是具有完整意義的二進制數據整體;報文在傳輸層被拆分成較小的可傳輸的數據單元,並添加頭部,形成包,到達網路層後再次被添加頭部形成新的包。
這樣做的目的是,當數據經過網路節點時,在這里添加目的地址與源地址,包在到達數據鏈路層後被封裝成幀,最後才是物理層的比特,
所以C才是對的,分別是包、幀、比特的單位;因為這是層層分割,層層傳遞的一個關系。
網路層:數據包(packet)——數據鏈路層:數據幀(frame)——物理層:比特流(bit)。
(5)計算機網路數據傳輸單元擴展閱讀
在電子學領域里,表帶寬是用來描述頻帶寬度的。
但是在數字傳輸方面,也常用帶寬來衡量傳輸數據的能力。
用它來表示單位時間內(一般以「秒」為單位)傳輸數據容量的大小,表示吞吐數據的能力。
這也意味著,寬的帶寬每秒鍾可以傳輸更多的數據。
所以我們一般也將「帶寬」稱為「數據傳輸率」(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衡量硬碟速度的一個重要參數)。
㈥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的傳輸的基本單元是什麼
位(bit)
㈦ 什麼叫OSI/RM的數據傳輸單元 是《計算機通信與網路》的習題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1983年ISO頒布的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從低到高分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各層之間相對獨立,第N層向N+1層提供服務。
每個層之間的數據傳遞有個形式,可能是包,可能是其他形式或名稱,這個包就是一個數據傳輸單元。
㈧ 在計算機網路中傳送信息的基本單位是位元組還是位
字是傳送的基本單位
位元組是數據處理的基本單位也是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
位是最小的存儲單位
㈨ 計算機網路7層協議數據的傳輸速度單位分別是什麼
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 網路層叫包,數據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比特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數據單元)。
網路七層協議: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6 表示層 5 會話層 4 傳輸層 3 網路層 2 數據鏈路層 1 物理層 其中高層,
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
下面3層,即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協議分層的作用:
(1)人們可以很容易的討論和學習協議的規范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方便了工程模塊化。
(3)創建了一個更好的互連環境。
(4)降低了復雜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產品開發的速度更快。
(5)每層利用緊鄰的下層服務,更容易記住各層的功能。
大多數的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網路中的計算機與終端間要想正確的傳送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及內容等方面有一個約定或規則,這種約定或規則稱做協議。
㈩ 計算機網路數據傳輸過程
記得以前做項目的時候
有這方面的
一種是點對點的傳輸吧
另外是共享式的 及伺服器客戶端這種類型的
只接觸過這兩種
其他的應該還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