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
擴展閱讀
榮威rx5網路伺服器異常 2025-05-11 12:04:04

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

發布時間: 2022-05-23 22:40:13

計算機網路中,網路層的功能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網路層的功能是包括定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傳輸層不需要了解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和交換技術。如果您想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網路層,那就是"路徑選擇、路由及邏輯定址"。網路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

網路層中涉及眾多的協議,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協議,也是TCP/IP的核心協議——IP協議。IP協議非常簡單,僅僅提供不可靠、無連接的傳送服務。IP協議的主要功能有:無連接數據報傳輸、數據報路由選擇和差錯控制。與IP協議配套使用實現其功能的還有地址解析協議ARP、逆地址解析協議RARP、網際網路報文協議ICMP、網際網路組管理協議IGMP。

(1)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通信協議劃分為七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物理層(Physics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層完成數據傳送服務,上面三層面向用戶。

除了標準的OSI七層模型以外,常見的網路層次劃分還有TCP/IP四層協議以及TCP/IP五層協議。

大多數的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㈡ 計算機網路基礎重要知識點

計算機網路基礎重要知識點,第一章概述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與作用,第二節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第三節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主要性能指標,第四節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參考模型的七層結構很重要,要理解如下:
從最底層到最高層:物理層,內數據鏈路容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物理層:在通信系統間建立物理鏈接,實現原始位流的傳輸。工作在該層的設備有 中繼器 集線器 網卡 數據的傳輸單位 是 比特流.
數據鏈路層:實現物理網路中的系統標識,具有組幀功能,在共賞傳輸介質的網路中,還提供訪問控制功能,提供數據的無錯傳輸。 工作在層的設備有 交換機
網橋。 傳輸單位 是幀。
網路層:對整個互聯網路中的系統進行統一的標識,具有分段和重組功能還具有定址的功能,實現擁塞控制功能。
傳輸層: 實現主機間進程到進程的數據通信。 數據傳輸的單位是 段。
會話層:組織和同步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間的通信。
表示層:為應用進程間傳送的數據提供表示的方法即確定數據在計算機中編碼方式。
應用層: 是(唯一)直接給網路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㈢ 邏輯地址和ip 地址有什麼不同那邏輯定址怎麼理解

"邏輯地址"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在有地址變換功能的計算機中,訪內指令給出的地址 (操作數) 叫邏輯地址,也叫相對地址。要經過定址方式的計算或變換才得到內存儲器中的實際有效地址,即物理地址。

"邏輯地址"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這樣該存儲單元的地址就可以用段基值和段內偏移量來表示,段基值確定它所在的段居於整個存儲空間的位置,偏移量確定它在段內的位置,這種地址表示方式稱為邏輯地址,通常表示為邏輯地址:偏移量的形式
2、所謂邏輯地址是指按數據的邏輯塊號給出的磁碟的位置(l塊=512字l字=64位)而物理地址則是由磁碟的柱面、頭、段等物理位置所確定的地址。

什麼叫「邏輯」?,簡單的說邏輯就是人們為了方便記憶,把一些本來沒規律的東西人為的劃分成有規律的組合,比如:「香蕉、32、菠蘿、跳高、跑步、boy」能滿足「是漢字」這個條件的,按邏輯來分就有「香蕉、菠蘿、跳高、跑步」;能滿足「能吃的」這個條件,邏輯來分就有「香蕉、菠蘿」,而邏輯地址說的簡單點就是為了建立某種連接或運算來,以滿足某種條件為前提,來區分一些數據的類型,比如你的計算機內存地址里有很多數據,所有能滿足「大於2561並且小於3651並且是奇數」的數據被命名為「XSD」,這個被命名為「XSD」的地址就是邏輯地址。
邏輯地址不僅僅在計算機單機里運動的到,在網路一樣運用的到。

路由器的邏輯定址是怎麼一回事,拜託解釋下

路由器邏輯是根據ip地址來址,並不是根據mac地址來定址。
路由器工作原理:首先通過手工指定和自動學習方法,路由器得到一張路由表。路由器中有許多路由條目,每個條目表示「到XX網段的數據包交給XX地址轉發」
mac地址是在第二層工作——數據鏈路層

㈤ 計算機網路 傳輸層的定址方法

OSI網路體系結構的分層:
1.物理層
2.數據鏈路層
3.網路層
4.傳輸層
5.會話層
6.表示層
7.應用層
其中,第二層交換基於MAC地址信息,第三層交換基於網路層信息,如IP
地址。
答案補充
你所指的層是不是指osi的分層?定址指的是什麼?網路定址、主機定址、域名定址?
答案補充
那大概就是上面說的東西了。一般來說我們在地址欄輸入
網址,這個網址稱為域名。接著通過DNS伺服器將其轉化為ip地址,二者是一一對應的。ip地址(InternetProtocolAddress)是主機在Internet上的唯一標志(它是一串4組由圓點分割的數字組成的,其中每一組數字都在0-256之間,如:0-255.0-255.0-255.0-255.0-255;如,202.202.96.33就是一個主機伺服器的IP地址。
答案補充
基本上ip是整個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即我們平常所說的TCP/IP體系結構)的核心所在。IP地址就包含了網路部分和主機部分(這里你首先得了解網際網路是小的網路組成的,internet就是inter-net,即小網路互連構成的大網路)。當然從具體的轉換細節上還存在其他的地址。
比如,ip數據包是由一個路由器傳到另一個路由器的。而如何使用ip地址找到正確的物理網路,又得把ip地址映射到物理的網路地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l,ARP),再進一步地,還需要用到mac地址。ip地址只是一個邏輯上的地址。
網路是一個很復雜的龐大的系統,我現在的水平暫時無法用很簡短的語言清晰地描述其過程。更詳細的內容你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些計算機網路方面的書。
答案補充
有兩個概念最好能理解下:
MAC地址(位於數據鏈路層)
介質訪問控制(Media
區域網
Control)地址一般位於網卡中,用於標識網路設備,控制對網路介質的訪問。例如,網路設備要訪問傳輸電纜(網線,位於物理層),必須具備一個MAC
地址,發送的數據要到達目的地,必須知道目的地的MAC地址。因為一個網卡具有唯一的MAC地址,所以又叫做物理地址。
網路地址(位於網路層)
因為一個網路地址可以根據邏輯分配給任意一個網路設備,所以又叫邏輯地址。網路地址通常可分成網路號和主機號兩部分,用於標識網路和該網路中的設備。採用不同網路層協議,網路地址的描述是不同的,如IPX,以PAD.0134.02d3.es50為例,PAD為網路號,而
0134.02d3.es50是標識該網路中設備的主機號。IP協議則用32位二進制來表示網路地址,一般就叫做IP地址。MAC地址用於網路通信,網路地址是用於確定網路設備位置的邏輯地址。

㈥ 計算機中常用的定址方式有哪幾種

存取數據有關的定址方式:立即定址 、寄存器定址、直接定址、寄存器間接定址、寄存器相對定址、基址變址定址、相對基址變址定址與程序控制有關的定址方式:段內直接定址、段間直接定址、段內間接定址、段間間接定址。

定址方式是指尋找指令或操作數有效地址的方式,也就是指確定本條指令的數據地址,以及下一條將要執行的指令地址的方式。


(6)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擴展閱讀:

指令中的地址碼欄位並不代表操作數的真實地址,稱為形式地址(A)。用形式地址並結合定址方式,可以計算出操作數在存儲器中的真實地址,稱為有效地址(EA)。尋找下一條要執行的指令地址稱為指令定址,尋找操作數的地址稱為數據定址。

1、指令定址

指令定址方式分為順序定址方式和跳躍定址方式。

1)順序定址方式可通過程序計數器PC加1,自動形成下一條指令的地址。

2)跳躍定址則通過轉移指令實現。所謂跳躍,是指下條指令的地址碼不是由程序計數器給出的,而是由本條指令給出。

2、數據定址

數據定址是如何在指令中表示一個操作數的地址,如何用這種表示得到操作數或怎樣計算出操作數的地址。

數據定址方式的種類較多,為了區別各種方式,通常在指令中設一個欄位,用來指明屬於屬於那種定址方式。

㈦ 計算機網路。物理地址,邏輯地址與埠地址的區別。

物理地址封裝在數據鏈路層。邏輯地址(也稱為IP地址)封裝在網路層。埠地址封裝在傳輸層

㈧ 計算機網路的網路層有什麼功能

計算機網路中,網路層的功能是包括定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傳輸層不需要了解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和交換技術。如果您想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網路層,那就是"路徑選擇、路由及邏輯定址"。網路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

網路層中涉及眾多的協議,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協議,也是TCP/IP的核心協議——IP協議。IP協議非常簡單,僅僅提供不可靠、無連接的傳送服務。IP協議的主要功能有:無連接數據報傳輸、數據報路由選擇和差錯控制。與IP協議配套使用實現其功能的還有地址解析協議ARP、逆地址解析協議RARP、網際網路報文協議ICMP、網際網路組管理協議IGMP。

(8)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通信協議劃分為七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物理層(Physics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層完成數據傳送服務,上面三層面向用戶。

除了標準的OSI七層模型以外,常見的網路層次劃分還有TCP/IP四層協議以及TCP/IP五層協議。

大多數的計算機網路都採用層次式結構,即將一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處在高層次的系統僅是利用較低層次的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層實現該功能所採用的演算法和協議;較低層次也僅是使用從高層系統傳送來的參數,這就是層次間的無關性。因為有了這種無關性,層次間的每個模塊可以用一個新的模塊取代,只要新的模塊與舊的模塊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的演算法和協議都不一樣。

㈨ 什麼是邏輯地址什麼是物理地址

邏輯地址: 是指由程序產生的與段相關的偏移地址部分。又稱絕對地址。

物理地址:在存儲器里以位元組為單位存儲信息,為正確地存放或取得信息,每一個位元組單元給以一個唯一的存儲器地址,稱為物理地址,又叫實際地址或絕對地址。

一、關系: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相對的。物理地址是唯一的,邏輯地址的相對的。

二、表達方式:

1、邏輯地址:其表達形式為「段地址:段內偏移地址」。

2、物理地址:CPU與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在地址匯流排上 。

(9)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擴展閱讀:

一、邏輯地址的產生背景

追根求源,Intel的8位機8080CPU,數據匯流排(DB)為8位,地址匯流排(AB)為16位。那麼這個16位地址信息也是要通過8位數據匯流排來傳送,也是要在數據通道中的暫存器,以及在CPU中的寄存器和內存中存放的,但由於AB正好是DB的整數倍,故不會產生矛盾!

但當上升到16位機後,Intel8086/8088CPU的設計由於當年IC集成技術和外封裝及引腳技術的限制,不能超過40個引腳。但又感覺到8位機原來的地址定址能力2^16=64KB太少了,但直接增加到16的整數倍即令AB=32位又是達不到的。

故而只能把AB暫時增加4條成為20條。則2^20=1MB的定址能力已經增加了16倍。但此舉卻造成了AB的20位和DB的16位之間的矛盾,20位地址信息既無法在DB上傳送,又無法在16位的CPU寄存器和內存單元中存放。於是應運而生就產生了CPU段結構的原理。

二、物理地址的計算方法

在實地址方式下,物理地址是通過段地址乘以16加上偏移地址得到的。而16位的段地址乘以16等同於左移4位二進制位,這樣變成20位的段基地址,最後段基地址加上段內偏移地址即可得到物理地址。

20位物理地址計算方法如下:

物理地址=段地址*16d+偏移地址。

㈩ 計算機網路體系分為哪四層

1.、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通過「三次握手」來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保證可靠的(並不是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3.、網際互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

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

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10)計算機網路邏輯定址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