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謝希仁教學大綱
擴展閱讀
網路設置了同一埠 2024-04-20 11:35:42

計算機網路謝希仁教學大綱

發布時間: 2022-05-26 17:59:24

⑴ 求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的PDF謝謝

http://download.csdn.net/download/zhbssn/2375446
自己下載就行了。

⑵ 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講的內容和外國的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有什麼區別

後者更詳細,但是本質的區別是順序正好相反。謝希仁的是從物理層開始講,講到應用層,而自頂向下方法是按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這個順序講的。
個人認為都可以看,外國的這本在某些演算法上說的更細,我是把謝希仁的作為主要,然後如果哪裡有疑問就把機械工業的這本作為輔助去查一查

⑶ 《計算機網路(第7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計算機網路(第7版)》(謝希仁)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yn4v

書名:計算機網路(第7版)

作者:謝希仁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464

內容簡介:

本書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曾於1994年、1999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分別出了修訂版。在2006年本書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8年出版的第5版獲得了教育部2009年精品教材稱號。2013年出版的第6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目前2017年發行的第7版又在第6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訂。 全書分為9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包括區域網)、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互聯網上的音頻/視頻服務,以及無線網路移動網路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習題(附錄A給出了部分習題的答案和提示)。

本書的特點是概念准確、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同時力圖反映計算機網路的一些最新發展。本書可供電氣信息類和計算機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對從事計算機網路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謝希仁,解放軍理工大學指揮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成果有:1986年完成總參通信部區域網辦公系統項目;1987年在《電子學報》發表「分組話音通信新進展」;為國內首次介紹分組數據通信;1991年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分組交換的話音數據通信系統」項目。1999年完成第一個軍用衛星通信系統網管中心的研製任務及「金橋網網管技術」項目等。上述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家、軍隊和部級獎項。著有:《計算機網路》第1至第7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曾兩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材獎,成為高校最受讀者歡迎的本國計算機網路教材。

⑷ 求助!!關於謝希仁計算機網路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區別

數據鏈路層部分,第五版刪去了第四版過時的內容,加入了新內容,但2009,2010年的大綱計算機網路部分的數據鏈路層依舊是老的內容,不知道2011年的大綱是否有變化,其實2010年編寫大綱的時候,謝希仁的第五版書已經有了,但2010年的大綱網路部分還是老內容,不能說大綱計算機網路部分是按照謝希仁的書編的,但也應該與時俱進啊,大綱計算機網路部分確實太老了,過時了。

⑸ 那位給發一下計算機網路(謝希仁,第四版)第六章,28題:簡述RIP,OSPF,和BGP路由選擇協議的特點

1、RIP現在基本不用,就算是小型網路,也可執行OSPF,如果網路太小,比如幾台路由器,可用靜態路由;

2、OSPF適合中大型網路,一般路由器在1000台以下的都行,只要規劃合理;

3、BGP自治系統外部路由,目前唯一使用的EGP路由。

RIP協議工作在網路層,ospf也會也是工作在網路層,但是BGP就不是,工作在傳輸層,利用TCP的179埠,因為BGP主要用在運營商,概念和RIP,ospf完全不同,是距離矢量但又有鏈路狀態的特性的混合協議。因為他是AS by AS的傳遞路由信息。比其他協議更穩定,而且安全的以後總協議。

(5)計算機網路謝希仁教學大綱擴展閱讀:

RIP很早就被用在Internet上,主要傳遞路由信息,通過每隔30秒廣播一次路由表,維護相鄰路由器的位置關系,同時根據收到的路由表信息計算自己的路由表信息。

最大跳數為15跳,超過15跳的網路則認為目標網路不可達。此協議通常用在網路架構較為簡單的小型網路環境。分為RIPv1和RIPv2兩個版本,後者支持VLSM技術以及一系列技術上的改進。RIP的收斂速度較慢。

路由協議主要運行於路由器上,路由協議是用來確定到達路徑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協議),EIGRP(Cisco私有協議),OSPF,IS-IS,BGP。起到一個地圖導航,負責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網路層。路由選擇協議主要是運行在路由器上的協議,主要用來進行路徑選擇。

⑹ 求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的PDF

以下鏈接可以下載:網頁鏈接

1、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曾於1994年、1999年、2003年和2008年分別出了修訂版。在2006年本書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計算機網路》第6版,在原有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計算機網路的最新發展,作了必要的增補、調整和修改,以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

3、全書分為10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包括區域網)、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視頻服務、無線網路和移動網路,以及下一代網際網路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習題。

4、《計算機網路(第6版)》的特點是概念准確、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同時力圖反映計算機網路的一些最新發展。本書可供電氣信息類和計算機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對從事計算機網路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有參考價值。

⑺ 求視頻計算機網路(謝希仁)的視頻教程。

網路謝希仁
然後點
視頻
有一點,進去後可以下載

⑻ 學《計算機網路》需要掌握哪些定量的計算

20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信息傳播新技術使世界呈現一片嶄新的景象,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的迅速發展。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再也沒有哪種技術像計算機網路技術這樣給人類帶來如此巨大的希望(如信息高速公路)和如此普遍的恐慌了(如千年蟲)。以計算機互聯網路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技術日益成為改變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它的發展和應用正在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甚至社會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對社會成員提出新的角色期待,並向傳統的文化和價值觀提出挑戰。社會科學也由於新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而在發生變化。事實上,如今幾乎沒有哪個研究領域不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正確認識和使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每個社會科學家面臨的新課題。

計算機在社會科學中的早期應用——一種得力的運算工具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使用的還是體積龐大、價格昂貴的大型計算機。80年代初,供個人使用的pc機問世,並迅速佔有了市場。此後,經過不斷改進更新,pc機的功能急劇增加,成本逐漸下降,並帶來了計算機軟體業的繁榮。計算機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社會各行各業,其中包括社會科學界。

長期以來,計算機曾主要被作為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工具,用於分析定量數據。計算機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日益普遍的應用來自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由於使用計算機,使得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些精確計算得以進行,而這是手工操作難以做到的。因此,計算機在社會科學中的早期應用主要表現在對數據的量化分析上。其次,計算機可以被用來儲存大量的數據——無論是數字的,還是文本的——並可以隨時檢索數據。它還幫助簡便而廉價地復制數據。對於依據數據分析的社會科學家來說,計算機提供的這些便利是不可忽視的。此後,隨著計算機功能逐步發展和擴大,它又通過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和比較等邏輯處理,逐漸被用於定性分析。而計算機的一些附帶功能,如圖像製作、參考文獻的排序處理、書目和索引的編制、起草報告、編輯加工等,則為研究人員節約了大量時間,使他們可以集中精力研究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正由於計算機的上述優點,使得它在社會科學眾多學科中受到研究者的青睞。

以經濟學為例。美國在大蕭條時期之後,計量經濟學建立了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將觀測、統計技術與對經濟理論的數學解釋結合起來研究經濟問題成為一種趨勢,並對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普遍的影響。此後,建立模型成為實證經濟學家們的一個重要研究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學的快速發展和規劃強調數據基礎和復雜的數據分析,以作出經濟預測、評估和決策。這些分析要求進行復雜的運算(如投入—產出分析),而這些運算用傳統的人工計算方法是絕對難以完成的。正是計算機使得這些運算成為可能,而計算機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也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認可。

在心理學中,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這種研究就像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一樣,可以按照非常嚴格的實驗條件進行。行為主義學派相信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而得出的結論。由於傳統的統計技術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這些心理學家採用了新的統計技術,其中多數技術今天都可以被納入多變數分析。於是,量表技術、成群分析、因素分析和各種非參數統計方法均由於心理學中行為主義學派的興起而發展起來。這些方法的採用對計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進了計算機在心理學中的應用。

計算機技術在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體質人類學採用了多種由計算機進行的數學和統計學方法。社會人類學中運用這些方法則要晚得多,但在量化運動的沖擊下,在跨文化研究中也逐漸採用了製作量表等定量研究方法。而計算機在處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方面帶來的便利使得它在這些學科中也有了立足之地。

政治學領域中的數學和統計學方法也在發展。它們在博弈論和團隊理論中已經得到應用,如用於對競選資料的分析,對得勢方和失勢方的研究以及社會計量方法在選舉研究中的應用等。這些研究涉及十分復雜的數學運算問題,因此需要使用高級的計算機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計量資料和計量分析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於研究社會結構及其機制的歷史變遷,數量史學取得發展,統計學和數學方法被日益廣泛地用於史學研究,如使用模式搜索法分析歷史數據。計算機技術與對古老歷史的研究正日漸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地理學和地區研究中,最佳地點、路線安排和分配等問題是研究者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藉助於計算機。例如在地區研究中劃分區域,或界定有類似特點的地區,以便為各個地區制定不同的政策;製作地區的投入、產出表和決定在某一地區內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資源等,均需要計算機的幫助,靠手工是難以完成的。

上述事實表明,計算機技術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早期應用主要表現在對復雜數據的處理上。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工具,一旦在某個學科中被成功地使用,其姊妹學科也會紛紛嘗試使用它,盡管在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計算機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功能變化——從運算工具到公共傳播媒體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被視為一種單純的運算工具,而成為處理多種信息的手段。對社會科學研究起著改造作用的技術指提供和處理信息的技術,特別是:(1)以計算機作為獲得、儲存和管理數據的更方便的工具:(2)將傳統的媒體形式——數字、文本、 聲像和圖畫——用一種媒體來表現;(3 )通過計算機系統促進與他人以及研究小組內部的交流,並可獲得廣為傳播的信息資源。這些技術包括計算機支持的數據收集、計算機對文本和錄像數據的分析、大型資料庫系統、統計分析的新發展、製作模型和模擬、人工智慧技術、大型計算機系統、數據檔案、超級文本、多媒體和可視化技術等。(註:raymond, lee m, 1995,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ocial scientist, london: ucl press limited,p.1.)計算機的功能不再僅限於進行定量分析,而擴展到定性分析等方面。正如一位英國社會學家指出的,「社會科學中的計算機革命將會破壞傳統的極性,如定量與定性研究、宏觀與微觀分析、理論與方法等」。 (註: raymond, lee m, 199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ocial scientist,london:ucl press limited,p.10.)

如果說在20年前,計算機技術還只是作為一種得力的計算工具被社會科學接納,近20年來,由於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許多社會科學學科已經發現計算機系統是分享數據、組織專業討論、與同行保持聯系和散發文獻資料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科學家廣泛利用電子郵件、討論列表、萬維網等服務 ——這些服務與計算機系統聯網而成為網際網路。他們將網際網路視為專業交流的媒體。今天的社會科學家可以在網上進行學術討論、查找多方面的學術資料、通過電子郵件與多人(而不僅是自己熟悉的同行)發生符號互動作用。可以在網上公布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復發表以前的研究成果,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網際網路還使從事教學的社會科學家得以獲得更豐富的資料。以社會學為例,目前在網際網路上至少有數百種國外社會學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曾是屬於個人所有的文獻,教員們雖然願意與同行們分享他們的教學大綱,但很少能夠出版。那些希望開設新的課程、更新教材或追蹤教學中的最新發展的教員會發現這些大綱是很有幫助的,他們可以通過萬維網來了解不同的課程設置思想。其中有些人不僅在網上發表他們的教學大綱,還有詳細的講課筆記以及參考資料。網際網路還提供了機會,將課堂討論擴展到網上論壇。許多教員在網上組織專題討論。這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使得身在不同地點的學生可以共同參與討論,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總之,網際網路已成為一種使社會科學家有可能進行多種促進嚴肅的研究和教學的公共傳播媒體,它將計算機、網上交往、社會聯系、知識分享與不斷變化的未來聯系在一起,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科學研究。

計算機網路系統——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

20世紀末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驚人發展向人類社會中傳統的角色和價值觀提出了挑戰。在這一技術的巨變面前,人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應。正如美國休斯頓大學的c. 懷特和t.沃爾克指出的,「親技術派對技術採取了毫無批判的觀點,認為技術為解決當前和未來的一切問題提供了答案,並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地盲目聯網。恐技術派則對技術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技術是危險的, 因此所有重要的部門都應該避免聯網。 」(註:white, cameron and walker, trenia, technorealism: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technology in social studies, http: //www.cssjournal. com/journal/cwhite99.html. )懷特等人提出了所謂「技術現實主義」的立場,主張以一種折衷的態度來看待新技術及其帶來的變革,以避免親技術派和恐技術派的弊病。他們認為,「技術不是中立的。這條原則不僅針對技術,也針對整個工業時代。正由於技術是無生命的,因此難免帶有偏向性。伴隨著對它有意識的利用,會出現許多無意造成的後果。包括技術在內的每一種工具都會改變它的使用者。而隨著使用者個人的改變,他們所屬的群體乃至整個社會也會發生變化。技術變成了自己的推動力。我們不能設想有一個不發生快速技術變遷的世界,因為這樣的社會是不存在的。我們這一代人還無法斷定這些變遷是好是壞。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正如石器時代的人無法預知輪子的發明最後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一樣。技術現實主義者贊成探討這種偏向性,或者說是探討各種技術無意造成的後果。這應該成為將技術與社會研究一體化的首要原則」。(註: white, cameron and walker, trenia, technorealism: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technology in social studies, http://www.cssjournal. com/ journal/cwhite99.html.)他們認為,社會研究應該對技術進行有意義的調查或批判的分析。

懷特等人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科學家對信息技術的關注。事實上,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不僅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且為社會科學家開拓了新的研究空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社會科學家就已經開始關注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新的社會現象,探討計算機技術對勞動生活的影響。到了90年代,由於計算機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一些社會科學家開始把網路世界作為一個社會空間,並著手研究現實社會中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在這一虛擬世界中的反映。面對網路發展帶來的新問題,諸多社會科學學科開始從各自的角度研究這一新的社會現象。在發達國家,一些社會科學家注意到,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一種商業、休閑和多種公共交往的媒體,成為人們廣泛討論的重要話題。網際網路具有的這種突出的社會性使它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並向社會科學家提出了新的挑戰。實際上,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學、傳播學、社會學、法學、哲學、倫理學、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政治學、科學學等學科都先後開展了關於社會信息化的研究。到90年代後期,則出現了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社會信息學,即對計算機化(包括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使用)進行社會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計算機系統使用者群體的結構和交往中的社會變化以及從事計算機系統工作的人員和組織結構。(註: kling, rob, what is social informatics and why does it matter, http://www.dlib.org: 80 /dlib/january99/kling/01kling.html.)

從以下一些例子中我們即可看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何拓寬了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圍:

社會科學家將人們在計算機網路中的行為視作社會行為,而這正是人類學家研究的對象。一些人類學家利用計算機網路來搜集原始資料,如網上關於某個問題的討論的全部資料。網路為人類學家提供了從事廉價的「田野調查」的場所——盡管通過它獲得的資料僅限於文字說明而無法目睹參與者的自我表現。(註:kling, rob, the internet for sociologists,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july 1997. )對於從事文化研究的人類學家來說,網路文化更是需要他們認真了解和探討的問題。

由於信息技術不單純是一種純粹的技術,還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因此在開發和採用這一技術時,必須考慮到它的道德方面,考慮到一旦信息技術被採用,所有受它影響的各方的權益和需要。也就是說,對於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不能採取單純「技術—經濟」的觀點,而應採取「技術—社會—經濟」的觀點,在推進社會信息化的同時要樹立倫理意識,充分考慮到它可能造成的社會代價。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鮑靈格林俄亥俄州立大學的w.曼納就提出建立「計算機倫理學」,主張將倫理學理論應用到「因計算機技術而產生、改變或突出了的倫理學問題」。此後,西方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在這一領域內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有一批著作問世,如哲學家d.約翰遜的《計算機、倫理學和社會價值觀》(註:johnson, deborah, 1994,1995,computer, ethics, and social values, prentice-hall, englewoodcliffs, new jersey.);美國聖奧拉夫學院的社會學家c.赫夫等根據大量實證研究撰寫的《計算機化中的社會問題:讓計算機化就位》(註:huff, c., 1994, social issues in computing: putting computing in its place, mcgraw-hill.);d.福勒和g.帕拉迪斯主編的論文集《信息系統中的倫理學問題》(註:fowler, d. and paradice, g., eds. 1991, ethical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boston: boyd & fraser publishing company.)等,論證了信息技術的道德和社會困境。這些主要集中在哲學和社會學領域內的研究構成了第一代計算機倫理學,從概念上為這一新的學科打下了基礎。到90年代中期,第二代計算機倫理學(亦稱信息倫理學)開始形成。人們開始構建一個實際行動的框架,以減少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西方倫理學家認為,計算機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或金融的革命,從根本上說,它是一場社會和道德的革命。因此,在開發和利用信息系統的同時,必須明確考慮到這些系統的發展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必須有一種新的倫理學來為即將到來的賽伯社會提供指導和決策工具。(註:rogerson,simon and bynum, terrell ward, information ethics:the second generation, http://www.cms.dmu.ac.uk/resources/general/discipline/ie_sec_ gen.html)他們指出,除了研究信息系統的社會和文化影響之外,在確立信息社會的道德標准方面還有大量需要研究的問題,涉及到全球化、地區和正在出現的市場、管理和規定、社會一體化、人際交往和技術的社會形成。這項研究必須將專業實踐、用戶和潛在的用戶所關心的問題、政策和戰略的制定和技術影響結合起來。這項研究將需要多個學科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信息學、哲學、社會學、法學和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網路在教學中日益普遍的應用也向教育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例如,通過學校聯網,學生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任務是否發生了變化?今天的學生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以如此快的速度接觸如此多的信息對學生有什麼影響?信息是不是知識?由於計算機不僅可以糾正文稿中的拼寫錯誤,還可以糾正語法錯誤,教師們究竟是在給學生評分,還是在給軟體製造者評分?遠程教育的發展將教育變成了一個高度贏利的產業,而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無疑將大大增加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使得信息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國民經濟中日益重要的主導產業。正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的,電子商務的出現「創造了一種嶄新的經濟秩序,改變了人們作為公民、消費者、勞動者和企業家參與社會的方式」,「全球網路的出現已經深刻地影響了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企業開展業務和政府向其公民提供服務的方式」。(註: ilpf announces self-regulation initiative: observations on the state of self-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 http: //www. ilpf. org/selfreg/whitepaper.htm)事實上,今天信息網路對經濟的影響已經不僅表現為電子商務,而且表現為全球性的internet經濟。這種新型的經濟對於不同類型的國家意味著什麼?它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是什麼?它對於全球貿易、對於就業機會和勞動市場、人們的工作方式、企業經營模式、生產成本和交易程序有什麼影響?發展中國家是否必須先走完工業社會才能進入信息社會?……這些都是迫切需要經濟學家們作出回答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例如,人們曾經希望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能帶來更合理的資源分配,更公平的獲取信息的機會。但是,目前已有大量事實證明,問題並非這樣簡單。實際上,人們在接觸和掌握信息技術從而獲取信息方面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機會不平等。現實社會中存在的許多差異,包括階級差異、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甚至民族差異等,在這個虛擬社會中都可以看到。以往對人群的分類(包括性別、年齡、以及種族/民族的背景)不僅沒有被削弱,而且正在通過信息技術得以強化。事實證明,計算機網路化的潮水並沒有將每條船都托起得一樣高。近年來,許多社會學家已注意到新技術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影響,並從各類社會群體學習新技術的機會、在新技術領域內所處的地位、新技術對其發展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決定平等競爭的社會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指出在21世紀內平等參與新技術領域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也向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社會科學家提出了新的課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無疑以它傳送信息的高效能增進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絕非一種單純的技術,而是文化的載體。它與飛機火箭等現代技術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影響不僅在於這一技術本身,還在於它所傳遞的內容。正由於網際網路的這一特點,它在為發展良好的國際關系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這首先表現在它有可能加大世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提供、獲取和利用信息方面的差距,從而加大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對於長期以來在物力財力和科技發展方面處於落後地位的不少發展中國家來說,加快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意味著要進行相當大的投資。這筆數目可觀的投資對於那些連國民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一個嚴重的挑戰。此外,網際網路上的信息資源豐富無比,但這些資源卻大都來自少數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所處的這種不利地位使它們無法與發達國家一樣平等地獲取和利用網上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信息就是財富的今天,這一劣勢地位導致它們在諸多方面被擠到更加明顯的邊際地位。在網際網路構築的虛擬世界中,語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目前英語在網際網路上占據的絕對統治地位,不僅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從網上獲取信息,也妨礙了它們向網上發布自己的信息,同時也引起發達國家中的非英語國家的關切和警惕。此外,某些國家利用在網路上的優勢,干預他國內政甚至顛覆別國政權,另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路竊取國家機密。國際關系中的這一新的復雜形勢也不能不引起社會科學家們的注意和警覺。

總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社會科學研究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領域。在這里,社會科學家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必須承認,與比較傳統的傳媒相比,我們目前對於計算機網路的重要性和影響還知之甚少。計算機網路系統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確地認識、分析和研究這一將對人類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是當代社會科學家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歷史賦予社會科學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