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首先要了解網路埠!看網路電視會使用到那些埠,玩網路游戲會使用到那些埠!了解網路埠後,在到路由的防火牆里封掉對應的埠,就可以對網路許可權進行限制!注意千萬別封掉80埠!這可是上網的關鍵!(例如IE使用埠為80,FTP使用埠為21等等)
提示:網路許可權並不是那麼容易設置的,除非你有專業的防火牆,或策略類路由,這些都要你以後慢慢的去摸索出來的!
具體解決方法如下:
1.首先我們來看看本地連接受限制或無連接的狀態,下面我就開始一步步來說到解決方法(如下圖)
⑶ 計算機網路
ADSL(非對稱數字用戶線環路)被歐美等發達國家譽為「現代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快車」,因具有下行速率高、頻帶寬、性能優等特點而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成為繼Modem、ISDN之後的一種全新更快捷、更高效的接入方式。
ADSL是一種非對稱的DSL技術,所謂非對稱是指用戶線的上行速率與下行速率不同,上行速率低,下行速率高,特別適合傳輸多媒體信息業務,如視頻點播(VOD)、多媒體信息檢索和其他互動式業務。ADSL在一對銅線上支持上行速率512Kbps~1Mbps,下行速率1Mbps~8Mbps,有效傳輸距離在3~5公里范圍以內。
現在比較成熟的ADSL標准有兩種——G.DMT和G.Lite。G.DMT是全速率的ADSL標准,支持8Mbps/1.5Mbps的高速下行/上行速率,但是,G.DMT要求用戶端安裝POTS分離器,比較復雜且價格昂貴;G.Lite標准速率較低,下行/上行速率為1.5Mbps/512Kbps,但省去了復雜的POTS分離器,成本較低且便於安裝。就適用領域而言,G.DMT比較適用於小型或家庭辦公室(SOHO),而G.Lite則更適用於普通家庭用戶。
⑷ 計算機網路安全如何阻止非法用戶進入
何防範非法用戶入侵的「七招」。
第一招:屏幕保護
第二招:巧妙隱藏硬碟 關閉共享
第三招:禁用「開始」菜單命令
第四招:桌面相關選項的禁用
1)隱藏桌面的系統圖標
2)禁止對桌面的某些更改
第五招:禁止訪問「控制面板」
第六招:設置用戶許可權
當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時,在Windows XP中設置用戶許可權,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運行組策略編輯器程序。
2)在編輯器窗口的左側窗口中逐級展開「計算機配置→Windows設置→安全設置→本地策略→用戶許可權指派」分支。
3)雙擊需要改變的用戶許可權,單擊「添加用戶或組」按鈕,然後雙擊想指派給許可權的用戶賬號,最後單擊「確定」按鈕退出。
第七招:文件夾設置審核
Windows XP可以使用審核跟蹤用於訪問文件或其他對象的用戶賬戶、登錄嘗試、系統關閉或重新啟動以及類似的事件,而審核文件和NTFS分區下的文件夾可以保證文件和文件夾的安全。為文件和文件夾設置審核的步驟如下:
1)在組策略窗口中,逐級展開右側窗口中的「計算機配置→Windows設置→安全設置→本地策略」分支,然後在該分支下選擇「審核策略」選項。
2)在右側窗口中用滑鼠雙擊「審核對象訪問」選項,在彈出的「本地安全策略設置」窗口中將「本地策略設置」框內的「成功」和「失敗」復選框都打上勾選標記,然後單擊「確定」按鈕。
3)用滑鼠右鍵單擊想要審核的文件或文件夾,選擇彈出菜單的「屬性」命令,接著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安全」標簽。
4)單擊「高級」按鈕,然後選擇「審核」標簽。
5)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你的操作:
⑸ 請問信息安全"五禁止"指的是哪五禁止謝謝!
一是禁止將涉密信息系統接入國際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
二是禁止在涉密計算機與非涉密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
三是禁止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將國際互聯網等公共信息網路上的數據拷貝到涉密信息系統;
四是禁止涉密計算機、涉密移動存儲設備與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移動存儲設備混用;
五是禁止使用具有無線功能的設備處理涉密信息。
⑹ 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路使用管理規定
計算機網路使用管理規定 1. 目的: 為了合理使用合理分配網路資源,充分發揮網路功能,正確利用計算機,特製定本標准。 2. 范圍: 全局所有計算機。 3. 職責 3.1 各科室部門有遵守計算機網路使用規范的責任。 3.2 黨政辦公室有審核、檢查用戶是否遵守計算機網路使用規范的責任。 3.3 黨政辦公室有將違反使用規范的部門或人員的處理反饋給局網路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處理。 4. 使用規范 4.1 合法用戶 4.1.1 凡需申請入網,由辦公室計算機高級管理人員分配網路帳戶。 4.1.2 各部門在規定的PC上用規定的網路帳戶登錄入網 。 4.1.3 各部門根據各自的情況,及時上報各類信息及數據。 4.2 合法操作 4.3.1 合法使用部門在網路授權范圍內使用合法軟體。 4.3.2 合法使用部門在網路授權范圍內存儲傳遞數據。 4.3.3 合法使用部門在網路授權范圍內不可自己修改密碼及文件屬性。 4.3.4網路小組要及時負責通報病毒發作時間並採取相應措施。 4.3.5網路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定期,按規定統一殺毒。 4.3 非法操作 4.3.1惡意刪除與工作有關的文件和數據的,情節嚴重者將予以停職反省。 4.3.2擅自拆卸電腦,導致電腦無法正常使用的,根據情節予以處罰。 4.3.3 工作時間內,不得違反計算機使用原則,使用計算機和列印機做與本人工作無關的事情或訪問與工作無關的網站,上網聊天、娛樂等。違者將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 5. 設備管理 5.1本局管理的計算機及輔助設備,由辦公室負責登記入帳建卡,每年清點檢查一次。 5.2計算機的備件、易耗件、磁碟及有關資料的購買由辦公室統一紮口,落實資金後購置。各科室、大、中隊領用上述物品一律到辦公室領取。 5.3計算機及其輔助設備的一切隨機附件、資料、圖紙和有關資料,都交辦公室保存,由辦公室建帳登記。借用必須辦理借用手續,遺失者照價賠償。 5.4局內計算機、伺服器、網路通訊電纜等設備,未經辦公室同意不得自行拆裝、移動。 5.5計算機設備出現故障,操作人員應立即按操作規程進行處理,若無法處理時,應立即與辦公室聯系處理,並做好處理記錄。 5.6計算機和輔助設備需檢修,應報告辦公室;若需外單位維修,由辦公室主任報經分管領導同意後辦理。 5.7凡安裝在各科室、大、中隊的計算機,由各部門自己負責保管,嚴禁非操作人員上機操作。 6. 軟體與數據管理 6.1本局自行開發、購置和上級下發的軟體,不準備擅自復制外傳,若需復制外傳,需經 局領導同意批准。 6.2各部門的數據磁碟和程序磁碟,由各部門負責保管,未經部門負責人同意,不得調用。 6.3存貯有數據的磁碟、磁帶及報表,局本局內部資料,未經主管人員同意不得調用數據,未經局領導批准,不得將數據外傳、復制。 7. 其他 7.1嚴格遵守計算機操作管理制度,不允許從事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7.2使用計算機應遵守操作規程,嚴禁進行與本職工作無關的操作。 7.3非計算機操作人員,不準隨便使用計算機。 7.4本規定自製度下發之日起生效。
⑺ 在計算機網路中如果要禁止某個IP地址訪問FTP伺服器,應該如何設置呢
可以在交換機中做訪問控制列表,也可以在伺服器中拒絕某個ip的連接
⑻ 信息安全里的「五禁止、十不得」是什麼
五禁止」是:
一禁止將涉密信息系統接入國際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
二禁止在涉密計算機與非涉密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
三禁止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將國際互聯網等公共信息網路上的數據拷貝到涉密信息系統;
四禁止涉密計算機、涉密移動存儲設備與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移動存儲設備混用;
五禁止使用具有無線功能的設備處理涉密信息。
十不得是:
一、涉密計算機不得聯接互聯網;
二、涉密計算機不得使用無線上網卡;
三、涉密計算機不得安裝來歷不明的軟體;
四、涉密計算機不得讓他人使用保管;
五、涉密計算機不得和非涉密計算機交叉使用存儲介質;
六、涉密計算機不得隨意淘汰處理;
七、涉密計算機不得安裝攝像頭等附加設備;
八、不得在非涉密計算機上存儲涉密文件;
九、不得在非涉密辦公設備上處理涉密文件;
十、不得在手機通話時談論涉密信息。
⑼ 信息安全五禁止有哪些
信息安全五禁止有嚴禁一機兩用、嚴禁泄露公安網信息、嚴禁利用公安網計算機從事與工作無關的活動、嚴禁危害公安網運行安全、嚴禁在公安網,互聯網上存儲,發布,下載,瀏覽有害信息。
計算機信息安全保密五禁止內容如下:
1、禁止將涉密信息系統接入國際互聯網及基礎公共信息網;
2、禁止在涉密計算機與非涉密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
3、禁止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將國際互聯網等公共信息網路上的數據拷貝到涉密信息系統;
4、禁止涉密計算機、涉密移動存儲設備與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移動存儲介質混用;
5、禁止使用具有無線互聯功能的設備處理涉密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十二條 國家網信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依據本法推進下列個人信息保護工作:
(一)制定個人信息保護具體規則、標准;
(二)針對小型個人信息處理者、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以及人臉識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應用,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標准;
(三)支持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安全、方便的電子身份認證技術,推進網路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建設;
(四)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有關機構開展個人信息保護評估、認證服務;
(五)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
第六十三條 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詢問有關當事人,調查與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有關的情況;
(二)查閱、復制當事人與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有關的合同、記錄、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三)實施現場檢查,對涉嫌違法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調查;
(四)檢查與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有關的設備、物品;對有證據證明是用於違法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的設備、物品,向本部門主要負責人書面報告並經批准,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當事人應當予以協助、配合,不得拒絕、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