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網路通信線路基礎知識
1、綜合布線是一種模塊化的、靈活性極高的建築物內或建築群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道。通過它可使話音設備、數據設備、交換設備及各種控制設備與信息管理系統連接起來,同時也使這些設備與外部通信網路相連的綜合布線。它還包括建築物外部網路或電信線路的連接點與應用系統設備之間的所有線纜及相關的連接部件。綜合布線由不同系列和規格的部件組成,其中包括:傳輸介質、相關連接硬體(如配線架、連接器、插座、插頭、適配器)以及電氣保護設備等。這些部件可用來構建各種子系統,它們都有各自的具體用途,不僅易於實施,而且能隨需求的變化而平穩升級。
特點:相對於以往的布線,綜合布線 的特點可以概況為: 實用性:實施後,布線系統將能夠適應現代和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並且實現話音、數據通信等信號的統一傳輸。 靈活性:布線系統能滿足各種應用的要求,即任一信息點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終端設備,如電話、計算機、列印機、電腦終端、電傳真機、各種感測器件以及圖象監控設備等。 模塊化:綜合布線系統中除去固定於建築物內的水平纜線外,其餘所有的接插件都是基本式的標准件,可互連所有話音、數據、圖象、網路和樓宇自動化設備,以方便使用、搬遷、更改、擴容和管理。 擴展性:綜合布線系統是可擴充的,以便將來有更大的用途時,很容易將新設備擴充進去。 經濟性:採用綜合布線系統後可以使管理人員減少,同時,因為模塊化的結構,工作難度大大降低了日後因更改或搬遷系統時的費用。 通用性:對符合國際通信標準的各種計算機和網路拓撲結構均能適應,對不同傳遞速度的通信要求均能適應,可以支持和容納多種計算機網路的運行。
分類:
國家標准(GB50311—2007版)將布線系統劃分為工作區子系統、配線子系統、干線子系統、建築群子系統、設備間、電信間、進線間和管理8個部分(7個布線系統部分和1個技術管理部分)。
1. 工作區子系統
工作區子系統(work area subsystem)又稱為服務區(coverage area)子系統,它由RJ45跳線、信息插座模塊(Telecommunications Outlet, TO)與所連接的終端設備(Terminal Equipment, TE)組成。信息插座有牆上型、地面型等多種。
在進行設備連接時,可能需要某種傳輸電子裝置,但這種裝置並不是工作區子系統的一部分,如數據機,它能為終端與其他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傳輸距離的延長提供所需的轉換信號,但不能說它是工作區子系統的一部分。
工作區子系統中所使用的連接器必須具備國際ISDN標準的8位介面,這種介面能接受樓宇自動化系統中的所有低壓信號以及高速數據網路信息和數碼聲頻信號。
設計工作區子系統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從RJ45的插座到設備間的連線用雙絞線,一般不要超過5m。
2)RJ45的插座須安裝在牆壁上或不易碰到的地方,插座距離地面30cm以上。
3)插座和插頭(與雙絞線)不要接錯線頭。
2. 配線子系統
配線子系統應由工作區的信息插座模塊,信息插座模塊至電信間配線設備(FD)的配線電纜和光纜,電信間的配線設備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等組成。
配線子系統又稱為水平干線子系統、水平子系統(horizontal subsystem)。配線子系統是整個布線系統的一部分,它包括從工作區的信息插座開始到電信間的配線設備及設備纜線和跳線,其結構一般為星型結構。它與干線子系統的區別在於:配線子系統總是在一個樓層上,僅僅是信息插座與電信間連接。在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線子系統由4對UTP(非屏蔽雙絞線)組成,能支持大多數現代化通信設備。如果有磁場干擾或信息保密,可用屏蔽雙絞線;如果需要高寬頻應用,可以採用光纜。
要設計配線子系統,必須全面掌握介質設施方面的知識。 設計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配線子系統的用線一般為雙絞線。
2)配線子系統的線長不超過90m。
3)用線必須走線槽或在天花板吊頂內布線,盡量不走地面線槽。
4)用3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16Mbps,用5類、5e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100Mbps,用6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250Mbps,用7類雙絞線可傳輸速率為600Mbps。
5)確定介質布線方法和線纜的走向。
6)確定距服務接線間距離最近的I/O位置。
7)確定距服務接線間距離最遠的I/O位置。
8)計算水平區所需線纜長度。
3. 電信間
電信間(也稱為管理間子系統)由交叉連接、互連和I/O組成。電信間為連接其他子系統提供手段,它是連接干線子系統和配線子系統的子系統,其主要設備是配線架、集線器、交換機和機櫃、電源。
交叉連接和互連允許將通信線路定位或重定位在建築物的不同部分,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線路。I/O位於用戶工作區和其他房間或辦公室,使在移動終端設備上能夠方便地進行插拔。
在使用跨接線或插入線時,交叉連接允許將端接在單元一端的電纜上的通信線路連接到端接在單元另一端的電纜上的線路。跨接線是一根很短的單根導線,可將交叉連接處的兩根導線端點連接起來;插入線包含幾根導線,而且每根導線末端均有一個連接器。插入線為重新安排線路提供了一種簡易的方法。
互連與交叉連接的目的相同,但不使用跨接線或插入線,只使用帶插頭的導線、插座、適配器。互連和交叉連接也適用於光纖。
在遠程通信(衛星)接線區,如安裝在牆上的布線區,交叉連接可以不要插入線,因為線路經常是通過跨接線連接到I/O上的。
設計電信間時要注意如下要點:
1)配線架的配線對數可由管理的信息點數決定。
2)利用配線架的跳線功能,可使布線系統實現靈活性、多功能。
3)電信間和干線子系統使用光纜連接時由光配線盒組成。
4)電信間應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配線架和網路設備(集線器、交換機等)。
5)有交換機的地方要配有專用穩壓電源。
6)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保養好設備。
4. 干線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riser backbone subsystem)也稱為垂直干線子系統或骨幹(riser backbone)子系統,它是整個建築物綜合布線系統的一部分,提供建築物的干線電纜。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至電信間的干線電纜和光纜,安裝在設備間的建築物配線設備(B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負責連接電信間到設備間的子系統一般使用光纜或非屏蔽雙絞線。
干線提供了建築物干線電纜的路由,通常是在電信間、設備間兩個單元之間,該子系統由所有的布線電纜組成,或由導線和光纜以及將此光纜連到其他地方的相關支撐硬體組合而成。
干線子系統還包括:
1)干線或遠程通信(衛星)接線間、設備間之間的豎向或橫向的電纜走向用的通道。
2)設備間和網路介面之間的連接電纜或設備與建築群子系統各設施間的電纜。
3)干線接線間與各遠程通信(衛星)接線間之間的連接電纜。
4)主設備間和計算機主機房之間的干線電纜。
設計干線子系統時要注意如下幾點:
1)干線子系統一般選用光纜,以提高傳輸速率。
2)光纜可選用單模的(室外遠距離的),也可以選擇多模的(室內、室外)。
3)干線電纜的拐彎處不要為直角拐彎,應有相當的弧度,以防光纜受損。
5. 建築群子系統
建築群子系統應由連接多個建築物之間的主幹電纜和光纜建築群配線設備(C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建築群子系統也可稱為樓宇(建築群)子系統、校園(campus backbone subsystem)子系統。它是將一個建築物中的電纜延伸到另一個建築物,通常由光纜和相應設備組成。建築群子系統是綜合布線系統的一部分,它支持樓宇之間的通信,其中包括導線電纜、光纜以及防止電纜上的脈沖電壓進入建築物的電氣保護裝置。
在建築群子系統中,會遇到室外鋪設電纜問題,一般有三種情況:架空電纜、直埋電纜、地下管道電纜,或者這三種電纜的任意組合,具體情況應根據現場的環境來決定。
設計建築群子系統時要注意如下幾點:
1)建築群子系統一般選用光纜,以提高傳輸速率。
2)光纜可選用單模的(室外遠距離的),也可以選用多模的。
3)建築群干線電纜的拐彎處不要為直角拐彎,應有相當的弧度,以防光纜受損。
4)建築群干線電纜要防遭破壞(如埋在路面下,挖路、修路會對電纜造成危害),架空電纜要防止雷擊。
6. 設備間
設備間是在每幢建築物的適當地點進行網路管理和信息交換的場地。對於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設備間主要安裝建築物配線設備。電話交換機、計算機主機設備及入口設施也可與配線設備安裝在一起。
設備間也稱設備間子系統、設備子系統(equipment subsystem)。設備間由電纜、連接器和相關設備組成。它把各種公共系統設備的多種不同設備互連起來,其中包括電信部門的光纜、同軸電纜、程式控制交換機等。設計設備間時要注意如下幾點:
1)設備間要有足夠的空間保障設備的存放。
2)設備間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溫度、濕度)。
3)設備間應按機房建設標准設計。
7. 進線間
進線間也可稱為進線間子系統。進線間是建築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線的入口部位,並可作為入口設施和建築群配線設備的安裝場地。
8. 管理
管理是對工作區、電信間、設備間、進線間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模塊等設施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綜合布線系統應有良好的標記系統,如建築物名稱、建築物位置、區號、起始點和功能等標志。綜合布線系統使用了三種標記:電纜標記、場標記和插入標記,其中插入標記最常用。這些標記通常採用硬紙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裝人員在需要時取下來使用。
交接間及二級交接間的布線設備宜採用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綜合布線系統標准
目前綜合布線系統標准一般為GB50311—2007和美國電子工業協會、美國電信工業協會的EIA/TIA為綜合布線系統制定的一系列標准。這些標准主要有下列幾種:
1)EIA/ TIA-568民用建築線纜標准。
2)EIA/TIA-569民用建築通信通道和空間標准。
3)EIA/TIA-607民用建築中有關通信接地標准。
4)EIA/TIA-606民用建築通信管理標准。
5)TSB-67非屏蔽雙絞線布線系統傳輸性能現場測試標准。
6)TSB-95已安裝的五類非屏蔽雙絞線布線系統支持千兆應用傳輸性能指標標准。
這些標准支持下列計算機網路標准:
1)IEEE 802.3 匯流排區域網絡標准。
2)IEEE 802.5環型區域網絡標准。
3)FDDI光纖分布數據介面高速網路標准。
4)CDDI銅線分布數據介面高速網路標准。
5)ATM非同步傳輸模式。
網路傳輸介質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
網路傳輸介質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無線傳輸媒介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等。
雙絞線
雙絞線簡稱TP,將一對以上的雙絞線封裝在一個絕緣外套中,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電纜中的每一對雙絞線一般是由兩根絕緣銅導線相互扭繞而成,也因此把它稱為雙絞線。雙絞線分為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 雙絞線可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適合於短距離通信。
雙絞線
非屏蔽雙絞線價格便宜,傳輸速度偏低,抗干擾能力較差。
屏蔽雙絞線抗干擾能力較好,具有更高的傳輸速度,但價格相對較貴。
雙絞線需用RJ-45或RJ-11連接頭插接。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UTP分為3類,4類,5類和超5類四種:
3類:傳輸速率支持10Mbps,外層保護膠皮較薄,皮上注有「cat3」
4類:網路中不常用
5類(超5類):傳輸速率支持100Mbps或10Mbps,外層保護膠皮較厚,皮上注有「cat5」 超5類雙絞線在傳送信號時比普通5類雙絞線的衰減更小,抗干擾能力更強,在100M網路中,受干擾程度只有普通5類線的1/4,目前較少應用。
STP分為3類和5類兩種,STP的內部與UTP相同,外包鋁箔,抗干擾能力強、傳輸速率高但價格昂貴。
雙絞線一般用於星型網的布線連接,兩端安裝有RJ-45頭(水晶頭),連接網卡與集線器,最大網線長度為100米,如果要加大網路的范圍,在兩段雙絞線之間可安裝中繼器,最多可安裝4個中繼器,如安裝4個中繼器連5個網段,最大傳輸范圍可達500米。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由繞在同一軸線上的兩個導體組成。具有抗干擾能力強,連接簡單等特點,信息傳輸速度可達每秒幾百兆位,是中、高檔區域網的首選傳輸介質。
同軸電纜:由一根空心的外圓柱導體和一根位於中心軸線的內導線組成,內導線和圓柱導體及外界之間用絕緣材料隔開。按直徑的不同,可分為粗纜和細纜兩種:
粗纜:傳輸距離長,性能好但成本高、網路安裝、維護困難,一般用於大型區域網的干線,連接時兩端需終接器。
(1)粗纜與外部收發器相連。
(2)收發器與網卡之間用AUI電纜相連。
(3)網卡必須有AUI介面(15針D型介面):每段500米,100個用戶,4個中繼器可達2500米,收發器之間最小2.5米,收發器電纜最大50米。
細纜:與BNC網卡相連,兩端裝50歐的終端電阻。用T型頭,T型頭之間最小0.5米。細纜網路每段干線長度最大為185米,每段干線最多接入30個用戶。如採用4個中繼器連接5個網段,網路最大距離可達925米。
細纜安裝較容易,造價較低,但日常維護不方便,一旦一個用戶出故障,便會影響其他用戶的正常工作。
根據傳輸頻帶的不同,可分為基帶同軸電纜和寬頻同軸電纜兩種類型:
基帶:數字信號,信號占整個信道,同一時間內能傳送一種信號。
寬頻:可傳送不同頻率的信號。
同軸電纜需用帶BNC頭的T型連接器連接。
光纖
光纖又稱為光纜或光導纖維,由光導纖維纖芯、玻璃網層和能吸收光線的外殼組成。是由一組光導纖維組成的用來傳播光束的、細小而柔韌的傳輸介質。應用光學原理,由光發送機產生光束,將電信號變為光信號,再把光信號導入光纖,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機接收光纖上傳來的光信號,並把它變為電信號,經解碼後再處理。與其它傳輸介質比較,光纖的電磁絕緣性能好、信號衰小、頻帶寬、傳輸速度快、傳輸距離大。主要用於要求傳輸距離較長、布線條件特殊的主幹網連接。具有不受外界電磁場的影響,無限制的帶寬等特點,可以實現每秒幾十兆位的數據傳送,尺寸小、重量輕,數據可傳送幾百千米,但價格昂貴。
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
單模光纖:由激光作光源,僅有一條光通路,傳輸距離長,2千米以上。
多模光纖:由二極體發光,低速短距離,2千米以內。
光纖需用ST型頭連接器連接。
無線電波
無線電波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射頻頻段的電磁波。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聲音或其他信號的技術。
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解調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微波
微波是指頻率為300MHz-300GHz的電磁波,是無線電波中一個有限頻帶的簡稱,即波長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間的電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亞毫米波的統稱。微波頻率比一般的無線電波頻率高,通常也稱為「超高頻電磁波」。微波作為一種電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質通常呈現為穿透、反射、吸收三個特性。對於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幾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對於水和食物等就會吸收微波而使自身發熱。而對金屬類東西,則會反射微波。
紅外線
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這就是紅外線。也可以當作傳輸之媒界。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l000μm之間。
計算機網路通信設備
物理層:中繼器 集線器
數據鏈路層:二層交換機、網橋 。網卡
網路層:三層交換機 。路由器
⑵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哪些
典型的計算機網路由計算機系統、數據通信系統、網路軟體及協議三大部分組成。
從硬體來看主要有下列組成部分:
(1)終端:用戶進入網路所用的設備,如電傳打字機、鍵盤顯示器、計算機等。在區域網中,終端一般由微機擔任,叫工作站,用戶通過工作站共享網上資源。
(2)主機:有於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和網路控制的計算機系統,其中包括外部設備、操作系統及其它軟體。在區域網中,主機一般由較高檔的計算機(如486和586機)擔任,叫伺服器,它應具有豐富的資源,如大容量硬碟、足夠的內存和各種軟體等。
(3)通信處理機:在接有終端的通信線路和主機之間設置的通信控制處理機器,分擔數據交換和各種通信的控制和管理。在區域網中,一般不設通訊處理機,直接由主機承擔通信的控制和管理任務。
(4)本地線路:指把終端與節點蔌主機連接起來的線路,其中包括集中器或多路器等。它是一種低速線路,費用和效率均較低。
⑶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通信子網和什麼組成的
一從數據通信和數據處理的功能上分析,一般從邏輯上將網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個部分。
般而論,計算機網路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若干個主機,它們為用戶提供服務;一個通信子網,它主要由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通信鏈路所組成;一系列的協議,這些協議是為在主機和主機之間或主機和子網中各結點之間的通信而採用的,它是通信雙方事先約定好的和必須遵守的規則。
1.通信子網
通信子網由通信控制處理機(CCP)、通信線路與其他通信設備組成,負責完成網路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處理任務。
通信控制處理機在網路拓撲結構中被稱為網路結點。它一方面作為與資源子網的主機、終端連結的介面,將主機和終端連入網內;另一方面它又作為通信子網中的分組存儲轉發結點,完成分組的接收、校驗、存儲、轉發等功能,實現將源主機報文准確發送到目的主機的作用。
通信線路為通信控制處理機與通信控制處理機、通信控制處理機與主機之間提供通信信道。計算機網路採用了多種通信線路,如電話線、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無線通信信道、微波與衛星通信信道等。
2.資源子網
資源子網由主機系統、終端、終端控制器、連網外設、各種軟體資源與信息資源組成。資源子網實現全網的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和網路資源共享,它由各種硬體和軟體組成。
(1)主機系統(Host)。它是資源子網的主要組成單元,裝有本地操作系統、網路操作系統、資料庫、用戶應用系統等軟體。它通過高速通信線路與通信子網的通信控制處理機相連接。普通用戶終端通過主機系統連入網內。早期的主機系統主要是指大型機、中型機與小型機。
(2)終端。它是用戶訪問網路的界面。終端可以是簡單的輸入、輸出終端,也可以是帶有微處理器的智能終端。智能終端除具有輸入、輸出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具有存儲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終端可以通過主機系統連入網內,也可以通過終端設備控制器、報文分組組裝與拆卸裝置或通信控制處理機連入網內。
(3)網路操作系統。它是建立在各主機操作系統之上的一個操作系統,用於實現不同主機之間的用戶通信,以及全網硬體和軟體資源的共享,並向用戶提供統一的、方便的網路介面,便於用戶使用網路。
(4)網路資料庫。它是建立在網路操作系統之上的一種資料庫系統,可以集中駐留在一台主機上(集中式網路資料庫系統),也可以分布在每台主機上(分布式網路資料庫系統),它向網路用戶提供存取、修改網路資料庫的服務,以實現網路資料庫的共享。
(5)應用系統。它是建立在上述部件基礎的具體應用,以實現用戶的需求。如圖1.6所示,表示了主機操作系統、網路操作系統、網路資料庫系統和應用系統之間的層次關系。圖中Unix、Windows為主機操作系統,NOS為網路操作系統,NDBS為網路資料庫系統,AS為應用系統。
⑷ 計算機網路由哪兩部分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1、計算機網路分成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部分。
通信子網的功能:負責全網的數據通信;
資源子網的功能:提供各種網路資源和網路服務,實現網路的資源共享。
2、網路硬體系統和網路軟體系統。
網路硬體系統:主要包括有:網路伺服器、網路工作站、網路適配器、傳輸介質等。
網路軟體系統:主要包括有:網路操作系統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工具軟體、網路應用軟體等。
⑸ 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按照通信方式:1、廣播式傳輸網路、
2、點對點傳輸網路.
⑴按地理范圍分類
①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
區域網地理范圍一般幾百米到10km之內,屬於小范圍內的連網.如一個建築物內、一個學校內、一個工廠的廠區內等.區域網的組建簡單、靈活,使用方便.
②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城域網地理范圍可從幾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可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是一種中等形式的網路.
③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
廣域網地理范圍一般在幾千公里左右,屬於大范圍連網.如幾個城市,一個或幾個國家,是網路系統中的最大型的網路,能實現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如國際性的Internet網路.
⑵按傳輸速率分類
網路的傳輸速率有快有慢,傳輸速率快的稱高速網,傳輸速率慢的稱低速網.傳輸速率的單位是b/s(每秒比特數,英文縮寫為bps).一般將傳輸速率在Kb/s—Mb/s范圍的網路稱低速網,在Mb/s—Gb/s范圍的網稱高速網.也可以將Kb/s網稱低速網,將Mb/s網稱中速網,將Gb/s網稱高速網.
網路的傳輸速率與網路的帶寬有直接關系.帶寬是指傳輸信道的寬度,帶寬的單位是Hz(赫茲).按照傳輸信道的寬度可分為窄帶網和寬頻網.一般將KHz—MHz帶寬的網稱為窄帶網,將MHz—GHz的網稱為寬頻網,也可以將kHz帶寬的網稱窄帶網,將MHz帶寬的網稱中帶網,將GHz帶寬的網稱寬頻網.通常情況下,高速網就是寬頻網,低速網就是窄帶網.
⑶按傳輸介質分類
傳輸介質是指數據傳輸系統中發送裝置和接受裝置間的物理媒體,按其物理形態可以劃分為有線和無線兩大類.
①有線網
傳輸介質採用有線介質連接的網路稱為有線網,常用的有線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導纖維.
●雙絞線是由兩根絕緣金屬線互相纏繞而成,這樣的一對線作為一條通信線路,由四對雙絞線構成雙絞線電纜.雙絞線點到點的通信距離一般不能超過100m.目前,計算機網路上使用的雙絞線按其傳輸速率分為三類線、五類線、六類線、七類線,傳輸速率在10Mbps到600Mbps之間,雙絞線電纜的連接器一般為RJ-45.
●同軸電纜由內、外兩個導體組成,內導體可以由單股或多股線組成,外導體一般由金屬編織網組成.內、外導體之間有絕緣材料,其阻抗為50Ω.同軸電纜分為粗纜和細纜,粗纜用DB-15連接器,細纜用BNC和T連接器.
●光纜由兩層折射率不同的材料組成.內層是具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單根纖維體組成,外層包一層折射率較低的材料.光纜的傳輸形式分為單模傳輸和多模傳輸,單模傳輸性能優於多模傳輸.所以,光纜分為單模光纜和多模光纜,單模光纜傳送距離為幾十公里,多模光纜為幾公里.光纜的傳輸速率可達到每秒幾百兆位.光纜用ST或SC連接器.光纜的優點是不會受到電磁的干擾,傳輸的距離也比電纜遠,傳輸速率高.光纜的安裝和維護比較困難,需要專用的設備.
②無線網
採用無線介質連接的網路稱為無線網.目前無線網主要採用三種技術:微波通信,紅外線通信和激光通信.這三種技術都是以大氣為介質的.其中微波通信用途最廣,目前的衛星網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微波通信,它利用地球同步衛星作中繼站來轉發微波信號,一個同步衛星可以覆蓋地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表面,三個同步衛星就可以覆蓋地球上全部通信區域.
⑷按拓撲結構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物理連接形式叫做網路的物理拓撲結構.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大容量的外存、高速列印機等設備均可看作是網路上的一個節點,也稱為工作站.計算機網路中常用的拓撲結構有匯流排型、星型、環型等.
①匯流排拓撲結構
匯流排拓撲結構是一種共享通路的物理結構.這種結構中匯流排具有信息的雙向傳輸功能,普遍用於區域網的連接,匯流排一般採用同軸電纜或雙絞線.
匯流排拓撲結構的優點是:安裝容易,擴充或刪除一個節點很容易,不需停止網路的正常工作,節點的故障不會殃及系統.由於各個節點共用一個匯流排作為數據通路,信道的利用率高.但匯流排結構也有其缺點:由於信道共享,連接的節點不宜過多,並且匯流排自身的故障可以導致系統的崩潰.
②星型拓撲結構
星型拓撲結構是一種以中央節點為中心,把若干外圍節點連接起來的輻射式互聯結構.這種結構適用於區域網,特別是近年來連接的區域網大都採用這種連接方式.這種連接方式以雙絞線或同軸電纜作連接線路.
星型拓撲結構的特點是:安裝容易,結構簡單,費用低,通常以集線器(Hub)作為中央節點,便於維護和管理.中央節點的正常運行對網路系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③環型拓撲結構
環型拓撲結構是將網路節點連接成閉合結構.信號順著一個方向從一台設備傳到另一台設備,每一台設備都配有一個收發器,信息在每台設備上的延時時間是固定的.
這種結構特別適用於實時控制的區域網系統.
環型拓撲結構的特點是:安裝容易,費用較低,電纜故障容易查找和排除.有些網路系統為了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採用了雙環結構,即在原有的單環上再套一個環,使每個節點都具有兩個接收通道.環型網路的弱點是,當節點發生故障時,整個網路就不能正常工作.
④樹型拓撲結構
樹型拓撲結構就像一棵「根」朝上的樹,與匯流排拓撲結構相比,主要區別在於匯流排拓撲結構中沒有「根」.這種拓撲結構的網路一般採用同軸電纜,用於軍事單位、政府部門等上、下界限相當嚴格和層次分明的部門.
樹型拓撲結構的特點:優點是容易擴展、故障也容易分離處理,缺點是整個網路對根的依賴性很大,一旦網路的根發生故障,整個系統就不能正常工作
⑹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它通常由哪些部分構成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氣)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⑺ 一條通信線路往往包含哪兩條信道
通信線路是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連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自洽的計算機是指計算機之間沒有明顯的主從關系,一台計算機不能強制地啟動、停止或者控制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特徵:資源共享。資源主要包括硬體、軟體和數據。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網路分類根據網路所採用的傳輸技術分為:廣播式網路點對點式網路廣播式網路中,所有結點僅使用一條通信信道,該信道由網路上的所有站點共享。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台計算機發送數據。點對點式網路中,每條物理線路連接一對計算機。採用分組存儲轉發與路由選擇是它與廣播式網路的重要區別之一。同一時刻可以有多台計算機並行發送數據。按覆蓋地理范圍和規模分為區域網(LAN)廣域網(WAN)城域網(MAN)按照通信子網的交換方式分為:公用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分組交換網、ATM交換網等。 廣域網、區域網和城域網廣域網廣域網也稱遠程網,覆蓋范圍從幾十千米到幾千千米。數據分組從源結點傳送到目的結點的過程需要進行路由選擇和分組轉發(因為採用的是點對點網路)。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如X。幀中繼、非同步傳輸模式(ATM))。ARPANET是第一個分組交換網。
⑻ 一個計算機網路一般包括
計算機網路從邏輯上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通信子網是完成數據通信的軟硬體的集合。包括網路連接設備、底層通信協議。資源子網時完成資源共享功能的軟硬體的集合。包括網路伺服器、客戶機、網路操作系統和網路共享數據。
⑼ 計算機的兩種基本通信方式是什麼
計算機的兩種基本通信方式是串列通信和並行通信。
串列通信是指在計算機匯流排或其他數據通道上,每次傳輸一個位元數據,並連續進行以上單次過程的通信方式。串列通信被用於長距離通信以及大多數計算機網路。
並行通信是在串列埠上通過一次同時傳輸若干位元數據的方式進行通信。多比特數據同時通過並行線進行傳送,這樣數據傳送速度大大提高,但並行傳送的線路長度受到限制,因為長度增加,干擾就會增加,數據也就容易出錯。
(9)計算機網路的通信線路通常有擴展閱讀:
兩種通信方式的特點:
串列通信:
1、節省傳輸線,這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遠程通信時,此特點尤為重要。這也是串列通信的主要優點。
2、數據傳送效率低。與並行通信比,這也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串列通信的主要缺點。
3、每次傳輸一個位元數據。
並行通信:
1、各數據位同時傳輸,傳輸速度快、效率高,多用在實時、快速的場合。
2、並行傳遞的信息不要求固定的格式。
3、並行介面的數據傳輸率較快,比串列介面快8倍。
4、並行傳輸的傳輸的成本較高。
5、並行通信抗干擾能力差。
6、適合外部設備與微機之間進行近距離、大量和快速的信息交換,通常傳輸距離小於30米。
⑽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雖然網路類型的劃分標准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范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區域網一般來說只
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路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里的網路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范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
(10)計算機網路的通信線路通常有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按廣義分類: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
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
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
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