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線感測網路與Internet網路的區別
無線感測網路是通過無線通訊的方式連接了眾多感測器節點,我們俗稱的 「物聯網」就是一種無線感測網路類型。而網際網路是眾多計算機終端組成的網路。他們之間有相似性,但具體的工作原理又不同。
❷ 如何理解物聯網、感測網和互聯網之間的關系
理解物聯網、感測網和互聯網之間的關系:
一、針對於用戶來看互聯網和物聯網是有一定區別的,但一般區別不明顯。最大的區別是物聯網提供的內容和服務與互聯網不同。比如我可以在微博上看新聞,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在知乎上回答問題。這就是互聯網給我提供的服務和內容。
對於物聯網企業用戶來說,我知道物聯網有什麼信息(家裡的燈亮了,辦公室的電腦關了),我能做什麼(關燈打開辦公室的電腦)。這就是物聯網給我提供的內容和服務。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到現在很少有人聲稱互聯網是一種技術,只是偶爾聽說某項技術屬於互聯網技術。就互聯網而言,我們通常說Web開發技術、搜索引擎技術、網路游戲技術、移動開發技術、視頻直播技術等等都屬於互聯網技術。
而物聯網技術更高級,它主要是融合了電子、通信、計算機等技術,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了物聯網。因此,物聯網也被分為感知識別層、網路建設層、服務管理層和綜合應用層四個層次。①感知識別層主要是指感知信息。
比如房間的溫度和濕度,窗簾是否打開,空調是否開著等等。溫濕度感測器,紅外探測,攝像頭,麥克風等等都可以算到這個級別。②在網路構建層,感測器讀取信息後,可以通過網路將數據發送到後台,構建網路的技術屬於網路層。
GPRS、WiFi、藍牙等。③服務管理層,信息處理層,可以理解為雲或後台伺服器。網路層將數據傳輸到後台伺服器,伺服器根據需要存儲、計算和分析數據。④綜合應用層,有些文獻把物聯網分為三個層次。
但實際上應用層和服務層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再仔細一點劃分,可以分為應用層或者服務層。就以上兩個角度來看互聯網與物聯網,二者就更容易辨別清楚了。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熟,而物聯網技術正處於一個青春迸發的時期。
未來的發展也將不可限量。
❸ 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看做是一種計算機網路嗎
無線感測器網路不是一種計算機網路
❹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的無線傳輸功能,常見的無線傳輸網路有RFID、ZigBee、紅外、藍牙、GPRS、4G、2G、Wi-Fi、NB-IoT。
與傳統有線網路相比,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具有很明顯的優勢特點,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低成本、通用性、網路拓撲、安全、實時性、以數據為中心等。
❺ 試述無線電感測網路在某一領域的應用,與其他信息探測系統和網路比較,無線感測網路有哪些優勢
摘要 親,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逐漸普及,促進了信息家電、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家庭網路的主要設備已由單一機向多種家電設備擴展,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智能家居網路控制節點為家庭內、外部網路的連接及內部網路之間信息家電和設備的連接提供了一個基礎平台。
❻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各自的標志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1、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技術與理論准備階段 。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階段的主要的特點與標志性成果主要表現在: (1)數據通信技術日趨成熟,為計算機網路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
(2)分組交換概念的提出為計算機網路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的形成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ARPANET與技術分組交換開始;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的研究對促進網路技術發展和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階段出現了三項標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運行證明了分組交換理論的正確性;
(2)TCP/IP協議的廣泛應用為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E-mail、FTP、TELNET、BBS等應用展現出網路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
3、第三階段:網路體系結構的研究
第三階段大致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時期,國際上各種廣域網、區域網與公用分組交換網技術發展迅速,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自己的計算機網路,提出了個自的網路協議標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標准化的研究,對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推動「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它也面臨著TCP/IP協議的嚴峻挑戰;這個階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OSI參考模型的研究對網路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在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TCP/IP經受了市場和用戶的檢驗,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推動了Internet應用的發展,成為業界標准。
4、第四階段:Internet應用、無線網路與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Internet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路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Internet作為全球性的國際網與大型信息系統,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科研、教育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規模接入推動了接入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網路、電信通行網與有限電視網的「三網融合」;
(3)對等(Peer-to-Peer,P2P)網路技術的研究,使得「即時通信」等新的網路應用不斷涌現,進一步豐富了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與共享的方式;
(4)無線個人區域網、無線區域網與無線城域網技術日益成熟,並已進入應用階段;無線自組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與應用受到了高度重視;
(5)Internet應用中數據採集與錄入從人工方式逐步擴展到自動方式,通過射頻標簽RFID。各種類型的感測器與感測器網路(Sense Network),以及光學視頻感知與攝錄設備,能過方便、自動地採集各種物品與環境信息,拓寬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更為廣泛的信息交互,促進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6)隨著網路應用的快遞增長,社會對網路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強烈的社會需求推動了網路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
❼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互聯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互聯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包含層次和識別方式上的不同。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
互聯網是利用局部網路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感測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路。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由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感測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以協作地感知、採集、處理和傳輸網路覆蓋地理區域內被感知對象的信息,並最終把這些信息發送給網路的所有者。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構成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三個要素。
無線感測器網路所具有的眾多類型的感測器,可探測包括地震、電磁、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邊環境中多種多樣的現象。
❽ 計算機網路網路層和無線感測器網路網路層的區別
無線感測器網路要求設備功耗更低,抗災害能力更強,且多數情況下網路結構不固定,網路節點的位置可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要求具備自組網能力。
❾ 感測網是什麼意思和互聯網有什麼區別么拜託了各位 謝謝
感測網的定義 : 隨機分布的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單元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互聯網: 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求採納
❿ 感測器網路的特點有哪些
感測器網路的特點有緊密性,敏感性,互通性 。
感測器網路,是由許多在空間上分布的自動裝置組成的一種計算機網路,這些裝置使用感測器協作地監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環境狀況(比如溫度、聲音、振動、壓力、運動或污染物)。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最初起源於戰場監測等軍事應用。而現今無線感測器網路被應用於很多民用領域,如環境與生態監測、健康監護、家庭自動化、以及交通控制等。
所謂感測器網路是由大量部署在作用區域內的、具有無線通信與計算能力的微小感測器節點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的能根據環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務的分布式智能化網路系統。
感測器網路特點
感測網路的節點間距離很短,一般採用多跳的無線通信方式進行通信。感測器網路可以在獨立的環境下運行,也可以通過網關連接到Internet,使用戶可以遠程訪問。
感測器網路綜合了感測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現代網路及無線通信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等,能夠通過各類集成化的微型感測器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集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
通過嵌入式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並通過隨機自組織無線通信網路以多跳中繼方式將所感知信息傳送到用戶終端。從而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的計算」理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感測器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