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家講壇
文字是不是全更快捷一些呢?
3月21日 數字時代的編程 比爾·蓋茨
主講人簡介
比爾·蓋茨,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茨生於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父親威廉·蓋茨是一位傑出的律師,母親是第一州際銀行董事。求學時代的蓋茨就被送進管教嚴格的西雅圖湖濱私立中學。1973年蓋茨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於1975年,自動辦理退學,與保羅·艾倫一同寫下電腦語言BASIC版本,隨後二人正式創立微軟公司,並擔任微軟的首席執行官,他現在是微軟董事長兼首席軟體架構師。
若想親身感受一個真實的微軟神話, 敬請關注《百家講壇》與比爾蓋茨面對面《數字時代的編程》。
內容簡介
3月21日《百家講壇》隆重推出了微軟公司首席軟體架構師比爾·蓋茨先生面向中國的莘莘學子及軟體人員激情進行的演講——《數字時代的編程》。
節目首先向您展示了比爾·蓋茨先生眼中的計算機發展史,1990-1999年被比爾·蓋茨稱為「PC時代」,從MS-DOS到Windows,直至網際網路諸多協議的出現,計算機操作系統軟體不斷掀開新的篇章;2000-2010年又是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 智能PC將無處不在,溝通整個世界,不斷推出新的應用,深刻改變我們的工作及生活方式。.NET技術作為比爾·.蓋茨先生此次演講重點詮釋的「數字時代」的全新技術,將把整個互聯網當作計算的舞台,為我們提供統一、有序、有結構的XML Web服務平台,為信息技術在新世紀中的發展構造堅實的基礎,為IT業的繼續輝煌注入新的動力。面對中國軟體產業的現狀,比爾·蓋茨先生也提出了幾點忠告。微軟十分注重與中國高等學府的交流與合作,將與教育部共同實施「長城計劃」,三年中斥資兩億人民幣為中國培養優秀的軟體人才,幫助中國的軟體產業走向成功。
節目也從全新的視角對比爾·蓋茨先生本人進行了介紹,對比爾·蓋茨先生數次訪華給予了客觀的報道及總結。微軟高級副總裁李開復先生也為我們談了他眼中的比爾·蓋茨,並就外界對比爾·蓋茨先生一些評價談了他本人的看法。
《百家講壇》對本次節目的拍攝及製作十分重視,在製作時間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傾全力為您帶來一檔精品節目。在節目製作過程中,微軟公司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數字時代的編程》將為您詮釋一個全新的IT時代,預言未來,把握商機,伴您共同步入中國IT產業的春天。
全文
謝謝!今天有很多學生和編程人員受邀參加此次活動,讓我想起在我成長過程中剛開始學習編程的情形。在我13歲時有第一台電腦出現是在我的高中,這不是一台真正的計算機,這其實只是一台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一台大的GE公司的計算機,這是早在1968的事了。當時一台計算機機時非常昂貴,所以人們害怕用它,生怕出現什麼問題。實際上當時有一個老師,弄出了一個無限的循環,並因此花費了200美元。以後我們學校里就沒有其他老師自願去接觸計算機了,於是只有我和其他一些學生還繼續使用計算機。這件事也激發了我去思考,計算機怎麼能得到改善?怎麼樣能使它成為每一個人都能使用的工具。我們當然知道當時沒有現在這么多的程序員,當時計算行業的競爭沒有現在這么激烈,我很受鼓舞,參加了很多編程競賽,並去思考晶元容量每兩年增加一倍的奇跡,加上合適的軟體將可能產生的強大的工具,這就是個人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始,也是我和保羅·艾倫在33年前所擁有的一個夢想。
在我們有這個夢想以後沒幾年,第一個8008晶元就誕生了。它的功能不是非常強大,但很明顯,它所指向的將來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微軟的最初成立就是為這個晶元的機器編寫BASIC語言。編程已經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程,起初我們所寫的BASIC是在4KB的機器上運行,優化每一處因此都非常重要。當然,通過使用目前我們所擁有的硬體資源,我們可以做復雜得多的事情。
今天我主要講的是,將來你們所擁有的機會,那就是你們的編程將使商務更高效,使工作更有效率、更有趣,甚至是改變整個世界。我們把這個時代稱為數字時代,為什麼我們這么說?為什麼我們把這十年從2000年到2010年稱為一個非常獨特的時代?我們這么說,是因為在這個時代開始的時候,人們使用個人電腦很受限制,但在這個時代結束的時候將完全不是這樣。在這個時代開始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文檔處理、電子郵件。網際網路上的商業活動很少,最多就是讀東西或是記錄會議。而人們很熟悉的如付帳單、照相、音樂等則不是由計算機來完成的。但是到了2010年人們會很自然地用計算機來安排日程,讀信息或記筆記,所以將會有非常巨大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將通過硬體軟體的不斷發展而取得,這些都將發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創建的基礎之上的。那個關鍵的打基礎的時期,我們稱之為個人電腦的時期。個人電腦的使用者從幾百萬到幾千萬,在這個時代結束的時候,我們有5億人在使用個人電腦,包括MS-DOS的標準是第一次在不同公司的硬體上得以統一地運行,所以說MS-DOS標志著軟體產業的開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它被廣泛地接受了,軟體歷史也從1980年代的零起點開始得以蓬勃發展。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通過微軟 Windows圖形界面被人們接受,1995年Windows95的出現則是重要的里程碑,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後期,我們又有了新的驚喜,網際網路作為電腦間的互連的標准方式成為主流。網際網路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基於這些標准之上,如TCP/IP HTML,所有這一切都被建立了。但僅僅這個基礎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豐富的平台,安全並能進行自管理,讓你專心地開發更多的軟體,實現前所未有的高效,所以這需要大家去投資去建造平台這是非常激動人心的。
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將會有非常大的影響,極大地改變人們做很多事情的方式。事實上,完全可以說信息技術的發展重塑了整個世界。例如說,有些工作只能在公司裡面完成的,現在可以在公司外面完成,讓那些只能在所需要的國家中完成的一些工作。現在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去完成,這種進步在中國顯得尤為重要。在中國有這么多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員,他們可以不僅僅為中國,也可以為全世界創造工作機會。現在在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國家都已經能看到這種情況。但比起將來,這些還只是最最表層的一些變化。計算機的形狀本身也將發生改變,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見過最新的Tablet-PC,是微軟2002年下半年推出的,這種計算機的體積非常合適攜帶。我們的研究發現,為了能夠讓從屏幕上讀取信息像從紙上讀取信息一樣方便,我們不僅需要提高解析度,我們同樣也需要把它放到人們的手中。當我們閱讀文檔的時候,我們可以轉換我們的閱讀角度,而且不需要去管它是來自於我們身邊什麼地方。不像我們看CRT或是LCD時,它們總是處於固定的位置,所以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一起發明了這樣一種Tablet-PC。這對計算機的發展來說也是第一次有數字墨水的概念。可以使用筆代替滑鼠,還可以用來做筆記傳送訊息,記錄文檔。另外還有數字墨水識別技術,這個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讓我們想像我們在一個會議上討論銷售和發送貨物的數目。如果是在一張普通的紙上,這是死的信息,但假如它是在屏幕上,它是活的信息,你可以研究它並與別人分享。所以,最終人們讀報紙、課本、雜志、科學期刊等活動都將是在網路上,通過Tablet-PC這樣的設備進行的。
當人們想看電視,無論他想看的是什麼節目,看或是整理他們的相片或者欣賞他們喜歡的音樂,他們將在計算機上進行這一切。交流也不僅僅是聲音上的交流,我們可以與合作夥伴分享屏幕上的內容,可以有視頻圖像上的交流,所以計算機和電話之間的聯系將有所改變,兩者之間將有多的互補。現在筆和墨水已經融進了計算機之中,而我們也將很快實現計算機的語音識別能力。後者的研究,對於我們實現真正的自然界面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這個技術,我們就能夠很方便錄下會議,根據某一刻的聲音找到當時所講內容的位置,並快速倒帶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微軟的研究中心,包括北京的這個,正在著力進行的就是這樣非凡的研究。公司將把他們長期以來非正式的商業程序與步驟通過數字化加以確定,從而實現對信息流動的跟蹤,以及員工之間和應用軟體系統之間交流的正式化。因此這將是個巨大的變化,你們中的某些人可能會問,這樣的設想是不是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人們對網際網路的夢想類似呢?是的,但那時候夢想的人們沒有認識到新的軟體平台的必要,要有不同公司之間交流信息的標准,要有更好的軟體幫助實現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而且還要加強這些新的應用軟體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因此,這些要求就向今天的我們提出來包括制定標准,如XML Web服務,XML Web服務架構是微軟公司六年前下的一個大賭注,我們決定我們所有的產品都要採用這個架構。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下這樣的決心了,其實我們在10年前傾全力開發圖形界面時也是如此。當時很多人覺得這很瘋狂,說機器不能運行得這么快,而且也不能帶來什麼真正的收益,現在人們在任何系統中理所當然地利用了圖形界面。同樣的,現在XML Web服務的發展,以及基於XML Web服務標準的,「·NET」平台也將為人們自然而然地使用。但目前我們必須重構這個平台,我們需要激勵新一代的開發者,我們需要形成以XML Web服務進行思考和編程的習慣。對我們而言就要改變Windows DatabaseMicrosoft Office等等,我們所有做的一切,我們需要Web服務的行業標准被廣泛接受。我們在1997年下這個大賭注,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但在今天不再如此,IT業界領先的公司都已認識到XML Web服務對實現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必要,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在共同努力開發行業標准。
當然協議標準是與任何具體的軟體都無關的。但這些協議要有最好的程序來加以實施,於是會有非常激烈的競爭。微軟比別的公司在這方面會投資更多,但整個業界也都認識到了這對於電子商務的重要性,也都在致力於標准協議的開發,所以我們將能夠用「·NET」架構連接信息、連接人、連接應用軟體系統還有各種不同的設備。這個架構能完成所有的連接,這似乎看上去有點難以置信,但這確實是根本性的進展,如對信息的分類、信息的描繪並且具有標準的信息格式。例如什麼是會議?什麼是醫學報告?一個國家的地址等等。這些信息是如何表示的,這其中的一些標准會由微軟直接來完成,但很多具體行業的標准都將由分布全世界的小組來完成,微軟僅僅是和合作夥伴一起來確保標准能夠得到確立,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從通過網際網路連接位元組達到通過這個標准真正地連接信息。這樣的跨越是計算機科學一直期待的,過去資料庫的很多工作也是有著這個目標,但只有在最近十年來的投資和學習後我們才最終能實現它。譬如需要得到某種服務的人可以在網上找到這種服務的所有提供商,他可以檢查他們的聲譽並與之從事交易,盡管買方的程序員並沒有和賣方的程序員見面交談過,這種事情不久就將成為可能。
對這種軟體專家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公司的員工正在開發軟體,使這一過程簡單化。因為我們公司是單純的軟體企業,我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使平台具有各種功能。目前平台的功能比以前已大大提高,原來平台的功能諸如隊列功能、事務處理功能、事件管理功能、額外消耗向上擴展、容錯功能等都只能在專有硬體平台上才能實現。現在我們把所有的這些功能整合在Windows平台里,並以更低廉的價格推出的這種理念,即豐富的平台以低廉的價格大批量地推出,就是我們公司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這樣做,我們簡化了程序員的工作,我們沒有購買很多不同軟體包,程序員不需要去面對各種基於不同架構的程序包,而只需要關注他自己的業務邏輯的開發。可以說,我們關注的目標,正在一點點地實現。這就是說,把各種不同的裝置連接起來。現在在中國,手機非常普及,當然還有其他的數字設備,如智能電視、汽車電腦、先進的計算機。如Tablet-PC等信息技術,可以使上述裝置連接起來。微軟公司甚至想將晶元置於手錶中,這樣你就會通過手錶屏幕將數字設備的功能展示出來,你可以看到口袋中的電腦屏幕、Tablet屏幕、桌面屏幕、牆壁式的屏幕,所有的這些都是需要的,他們不會互相替代,他們只是連接到相同的網路,進行相同的應用,共享相同的數據而不需要用戶的介入。我們對SPOT的手錶項目感到很驚奇,裡面的微處理器價值僅六美元,而處理能力是最初IBM公司個人電腦的五倍,(28MHZ的晶元,512KB的只讀內存,384KB的可寫內存)僅這些就可以驅動你手腕上的120ⅹ92像素的顯示屏,這一切和我成長時的計算情況很不一樣了。
平台另外的關鍵之處在於其開放性,可採用不同的開發方法,JAVA、C、VISUAL BASIC、COMBO、 FORTRAN等,還有其他可能被發明的新語言,我們將XML的能力加入到各種語言之中,這方面還會有不斷新的探索。我們可以在一個資源很豐富的環境中實現對語言的支持。
「·NET」就是在一個單一的框架中支持所有的這些語言,它使用同一個開發環境和同一個調試器,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是我們談論的並不是重新開發現有應用。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政府可以通過政府網向公眾發布信息,政府不可能重新開發那些醫療軟體、稅務軟體、土地管理軟體,但可以通過XML進行重新整合。我們已經向政府展示出了功能強大的軟體,用不了幾年就可以通過高效的立項開發出來,這個新的手段可以通過XML,把以前的應用整合後再和現在的Web服務進行連接。軟體產業實現這一目標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有效的可靠性,即微軟提出的可信賴的計算,就是說要應用可靠的系統來進行傳送帳單,安排生產日程等工作。這都需要特別的可靠性,就像在電力系統中所要求的可靠性一樣。這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軟體必須做到而沒有做到的一點,像Mainframe UNIX、Windows 所有的這些系統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大部分的軟體產業的研發部門都來研究可信賴的計算。我們怎麼來測試代碼?怎麼來確認?怎麼樣是合理的?怎麼樣更新代碼?怎麼改進系統?怎麼使硬體、軟體來適應系統?如何能夠盡量少地出現故障?即便有,也使故障出現時間盡量短,我們有很多工具來分析軟體,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是在軟體生命周期中全程跟蹤軟體以便於在應用運行的時候來監督軟體,這些都將被包含在工具及平台中,以便在需要時可以隨時使用這些跟蹤工具。
編程工具的變化主要將向建模編程發展,開始時用圖形的方式構建模型創建各種數據元素,各種過程片段,然後編程實現它,開發的模式將是彼此聯系的。不像在目前的系統中兩件事物之間是彼此孤立的,你甚至可以通過這個模型的各種視圖觀測到程序的運行和測試的情況,我們現在構建的許多功能是使運行於不同平台的程序,能很好地通訊。
因此一個豐富的消息傳遞機制,就顯得特別重要。這也同樣支持並行編程,你們都聽說過網格計算,需要將很多計算機連接起來,集中使用它們的計算能力,Web服務提供了關鍵的。基礎架構技術使網格計算這個難題的解決成為可能,所以Web服務對計算的所有這些前沿領域,都產生了影響。當微軟成立的時候,每個公司都開發,它們自己的硬體和軟體,當然這個市場被IBM和其他六家大公司所佔有,當我們進入IT產業後,我們當然也就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計算機結構。計算機的結構越專業化,它就在全球范圍中得到更多的參與機會,所以當硬體和軟體能平行獨立發展的時候,個人電腦的標准就產生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個人電腦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產業,在亞洲我們可以看到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這個產業中的主要成員,整個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重心以前是在美國,但現在是在全球范圍中發展。所有的這些技術都將全球化,如無線網路技術,平面顯示技術,晶元的發展,系統的發展,軟體的應用等等。通過拆除各種體系架構的障礙,我們使整個產業有更好的競爭力,更有效率,甚至像一些軟體咨詢,軟體外包服務等都有很大的比例在亞洲進行。
中國在其中將起到主要作用,中國有合理的價格,高素質的學校和人才。例如在大學里開展的研究工作,我知道在中國研究機構中,標准工作是剛開展的,但是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在中國政府中有一些人對中國成為軟體巨人非常感興趣,這需要很長時期的工作,以及創造性的工作,通過硬體、軟體、系統架構上的變化,轉變我們的能力,讓這些公司參加軟體產業中有價值的工作。
現在我要說的是,我對將來是很樂觀的,對這個行業產生的工作機會,對硬體的發展都非常樂觀。你們可能覺得,我這種樂觀非常奇怪,許多IT企業,微軟除外,都在削減開支。因為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不景氣,IT的發展就放慢速度,部分是因為以前所使用的是昂貴的硬體和軟體系統。如UNIX系統,而現在使用的是,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和Intel晶元的伺服器。伺服器功能強大,因為這些更為先進,還有另一種轉變,人們堅持要求系統更有效率,這也決定了我們如何必須推出新的Web服務平台。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每年遞增超過20%,在北京這里也是同樣的遞增速度,我們有很多設備需要智能化。例如電話的潮流總在變化,需要在電話中顯示你所在位置的地圖或拍照,或保存你的音樂和視頻、鬧鍾需要,考慮到上午的交通狀況,對你日程表的影響來進行設置。手錶可以查詢你所感興趣的體育新聞或是股票價格,或者顯示簡訊息,或在簡訊息里進行各種設置。
我們可以整合這些智能設備,藉助軟體,不好意思我又要再提到軟體以及Web服務,讓它們協調運作,非常有效率地達到你所想要的個性化的通訊目的。我們對於需要做的軟體才剛剛起步,需要自然的人機界面,就像我現在對著你們做演講,需要能獲取信息,需要能只在一個地方存儲信息,我們稱之為統一存儲。我們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需要提高軟體開發工具的質量和效率,便於交流,易於組織。即使對這些技術有心理障礙的人們或者那些僅僅對網路感興趣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這些軟體所帶來的便利,這都是軟體潛在的可能功能。對每一個這樣的可能性,人們都在致力於在幾年的時間內實現,我們將建造這樣的平台,為各種潛在功能的軟體開發商提供便利,使得這些軟體產品,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實現。這里,我們有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大學中做的學術研究,為我們這些商業公司做出貢獻,反過來我們又為他們做出貢獻,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公司,他們繳稅,創造就業機會、投資教育,這樣就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這種與學術界密切的合作關系,對微軟來說十分重要,我也建議別的公司採取這種做法,微軟為與各種科研之間的合作關系的維持和不斷改善,也進行著不懈努力。我們在中國有許多這樣的活動,我們向他們提供培訓,提供知識,這就是我們與教育部合作實施的長城計劃。我們將首先在中國,最好的五所大學實施這個計劃,接下來再進行推廣,以便使中國在技術技能方面,不再受到限制。
我很高興參加今天的「·NET」 競賽,所有的作品向我展示了,近年來軟體開發所取得的進展,所有的參賽選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認為他們的作品的確很好。這個領先的行業最關鍵的因素是軟體,微軟致力開發這樣的平台,使下一代產品得以大力推廣和應用,建立統一系統架構,很多軟體開發商也都正在進入這個行業。我們這么做是因為我們從與很多大學教授以及軟體開發人員的談話中,得到的反饋意見。他們也告訴我們同樣的信息,現在是很好的時機,進行軟體開發,很好的時機進入軟體行業。因為這個行業,正在改變著整個世界,而且它對這個世界的改變,超過了其他任何所有的行業,而且特別是在中國,因為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我非常自豪我們能成為其中一員,我對中國的成功充滿期待!謝謝!
B. 網格技術的應用
生物醫學:網格可提供葯品開發人員所需的計算能力,用以研究葯物和蛋白質分子的形態與運動。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嘗試用網格計算進行復雜的模擬與設計。
數據搜集/分析:製造、石油加工、貨物運輸、甚至零售企業都要維護昂貴的設備,時常會出現問題,造成不好的結果。同無線感測器一樣,網格能夠存儲和處理所有交易。
娛樂產業:界面設計
網格作為一個集成的計算與資源環境,能夠吸收各種計算資源,將它們轉化成一種隨處可得的、可靠的、標準的且相對經濟的計算能力,其吸收的計算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計算機、網路通信能力、數據資料、儀器設備甚至有操作能力的人等各種相關資源等。
網格是借鑒電力網的概念提出的,網格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用戶在使用網格計算能力解決問題時像使用電力一樣方便,用戶不用去考慮得到的服務來自於哪個地理位置,由什麼樣的計算設施提供。也就是說,網格給最終的使用者提供的是一種通用的計算能力。 分布式超級計算。網格計算可以把分布式的超級計算機集中起來,協同解決復雜的大規模的問題。使大量閑置的計算機資源得到有效的組織,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省了大量的重復投資,使用戶的需求能夠得到及時滿足。
高吞吐率計算。網格技術能夠十分有效地提高計算的吞吐率,它利用CPU的周期竊取技術,將大量空閑的計算機的計算資源集中起來,提供給對時間不太敏感的問題,作為計算資源的重要來源。
數據密集型計算。數據密集型的問題的求解往往同時產生很大的通訊和計算需求,需要網格能力才可以解決。網格可以葯物分子設計、計算力學、計算材料、電子學、生物學、核物理反應、航空航天等眾多的領域得到廣泛的需求。
基於廣泛信息共享的人與人交互。網格的出現更加突破了人與人之間地理界線的限制,使得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更加的方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智慧共享。
更廣泛的資源貿易。隨著大型機的性能的提高和微機的更加普及,及其資源的閑置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網格技術能夠有效地組織這些閑置的資源,使得有大量的計算需求的用戶能夠獲得這些資源,資源的提供者的應用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需要計算能力的人可以不必購買大的計算機,只要根據自己的任務的需求,向網格購買計算能力就可以滿足計算需求。
C. 什麼叫網格技術
網格技術基本概念:
一家票務公司要銷售滾石樂隊的告別演出門票,IT部門經理擔心,開始網上售票後,公司的伺服器和軟體會不會不堪重負?但實際上該公司並沒有增加數十個伺服器和存儲系統,有關IT人員只是擰開開關,將公司的骨幹網與一個「網格」相聯。結果公司在3分鍾內銷售了90萬張門票,沒有一個顧客因系統處理能力不足而被拒之門外。
上述情景並非可望而不可及。網格作為一種能帶來巨大處理、存儲能力和其他IT資源的新型網路,可以應付臨時之用。網格計算通過共享網路將不同地點的大量計算機相聯,從而形成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將各處計算機的多餘處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為研究和其他數據集中應用提供巨大的處理能力。有了網格計算,那些沒有能力購買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超級計算機的機構,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計算能力。
計算的「烏托邦」?
Gartner公司的Rob Batchelder認為,網格的構想一直是計算領域的「烏托邦」,在科技應用上雖有巨大前景,但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明顯的商業應用。自20世紀90年代在歐美出現以來,網格主要被用於幫助分散的大學研究人員分析粒子加速器和巨型望遠鏡的數據。但在過去的兩年中,網格的概念和GlobusToolkit已在研究和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數十項全球性的大項目採用這些技術,以挑戰科學計算中的海量計算問題。
目前網格技術雖主要為學術機構所控制,但企業也在陸續跟進。事實上,全球網格論壇(GlobalGridForum)的主要贊助企業就包括Unilever——一家以經銷肥皂、冰淇淋著稱的企業。與許多正在研究和評估網格技術的企業一樣,Unilever自己對於如何利用此技術仍秘而不宣。而Johnson&Johnson與Merck等制葯公司、BMW與波音等製造企業卻已利用這一技術的處理能力和存儲空間進行模擬試驗,例如葯品能否保護細胞免受病毒侵襲?飛機機翼是否會在暴風雨中折斷?
基因研究是網格技術的自然應用,這一領域所需的投資很難由一家企業來承擔,生物科技企業可用網格技術來分析基因數據;醫生可以用網格技術製作出病人器官的三維模型,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網格可以處理來自商店現金記錄或金融市場的數據流。其他行業,如航空、保險、運輸和國防,也會從中受益。如此看來,網格計算並非是可望不可及的烏托邦,其商業應用的廣闊前景就在眼前。
爭奪控制權
網格計算被譽為繼Internet和Web之後的「第三個信息技術浪潮」,有望提供下一代分布式應用和服務,對研究和信息系統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IT廠商早就為獲得網格計算的控制權展開了競爭。
Sun公司日前發布了「網格引擎」企業版5.3的測試版,使企業內部的計算機網格更容易聯接,提供更好的管理和資源分配。網格引擎軟體提供了開放源代碼版本,自2000年發布到目前為止,共被下載了1.2萬次,共有11.8萬個CPU利用該軟體進行管理。Sun公司技術產品營銷經理PeterJeffcock認為,網格計算有明顯的三個階段:群集網格、校園網格和全球網格,目前發布的GridEngine企業版5.3使Sun向功能校園網格邁進了一步。Sun還與競爭對手一起支持AVAKI與Globus等行業組織,積極參與網格計算開放標準的建立。
Microsoft的研究部門也參與了各項分布式計算研究項目,包括容錯遠程文件系統Farsite,以及建設分布式系統的Millenium;HP也表示將提供Coolbase軟體,使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共享各種計算設備;Compaq宣布正在制定一個全球性的網格計算解決方案計劃,向尋求網格計算系統的客戶提供軟硬體和技術支持。為此,Compaq與加拿大PlatformComputing結盟,充分利用該技術,以及CompaqTru64UnixAlpha伺服器系統和運行Linux的CompaqProLiant伺服器,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集成的、開放的網格解決方案。Compaq還建立了網格計算高級研究中心,繼續對該技術進行研究。日本的企業在網格計算方面也躍躍欲試。NTT宣布將於2002年中期開展為期6個月的網格計算試驗,參與者包括了Intel、SGI等。
今年8月,IBM宣布在網格計算領域投資40億美元,在全球建設40家數據中心,正式進入網格計算領域。IBM被英國政府選中,負責NationalGrid(國家網格)項目,這項預算達2500萬美元的網格會把8所大學的計算機相連。IBM目前正與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將數家醫院聯接,構建一個復雜的計算網格。參與的醫院可快速利用遠方的醫療數據,並共享分析程序。日前,IBM還宣布了一項名為北卡羅萊納生物信息科學網格的項目,涉及60家企業、大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公司,這是全球第一個主要由私營行業參與的網格項目。而此時距IBM進入網格計算領域僅僅3個月。看來IBM是要立志做網格技術的「領頭羊」。
那麼,這一項目的實施是否標志網格計算已開始進入商業應用呢?
標準是成功關鍵
就像TCP/IP協議是Internet的核心一樣,構建網格計算也需要對標准協議和服務進行定義。目前,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驅動體系結構(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對象管理組織(OMG)、致力於網路服務與語義WWW研究的W3C,以及Globus.org等標准化團體蠢蠢欲動。
今年7月,OMG、W3C、Grid Forum等標准化組織與來自學術、商業領域的人士出席了「軟體服務網格研討會」,加快全球大網格(GGG)標準的制定。接著,另一開放源代碼網格標准組織——Globus也集會研究通過廣域網聯接的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設施問題。Globus目前正致力於開發標準的網格架構和其他技術。
迄今為止,網格計算還沒有正式的標准,但在核心技術上,相關機構與企業已達成一致:由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與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學院(ISI)合作開發的Globus Toolkit已成為網格計算事實上的標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內的12家計算機和軟體廠商已宣布將採用Globus Toolkit。作為一種開放架構和開放標准基礎設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構建網格應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務,如安全、資源發現、資源管理、數據訪問等。目前所有重大的網格項目都是基於Globus Tookit提供的協議與服務建設的。
除了標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網格計算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否則將無法成為企業的商業架構。在內部系統環境中常常視而不見的問題,如安全、認證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環境下都必須得到解決。研究咨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夥人Brent Sleeper認為:「這要求具有高層次的架構技能,而不是簡歷上列出的編程語言。」如果把全球的網格都聯在一起,那麼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資源,網格就會更強大和靈活。雖然這也是網格的最終目標,但把網格聯在一起也會帶來政治問題。IBM為大學建設網格或Unilever建設內部的網格都只是單純的IT決策,而將私有網格聯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網格,其中的風險卻大得多。在客戶需要時,相互競爭的網格提供商是否願意出售彼此多餘的資源?此外,網格應用常涉及大量的數據和計算,需要在各組織間共享安全資源,這不是當前的Internet和網路基礎設施所能做到的。看來在網格計算實現商業應用之前,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然而,設想一下運用前所未聞的計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們都會明白,構建全球網格的前景幾乎是無法抗拒的。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中心一樣,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網格中心的雛形吧!」
網格的商業應用
生物醫學:網格可提供葯品開發人員所需的計算能力,用以研究葯物和蛋白質分子的形態與運動。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嘗試用網格計算進行復雜的模擬與設計。
數據搜集/分析:製造、石油加工、貨物運輸、甚至零售企業都要維護昂貴的設備,時常會出現問題,造成不好的結果。同無線感測器一樣,網格能夠存儲和處理所有交易。
D. 網格的優勢
所謂藍牙(Bluetooth)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利用「藍牙」技術,能夠有效地簡化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和行動電話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也能夠成功地簡化以上這些設備與Internet之間的通信,從而使這些現代通信設備與網際網路之間的數據傳輸變得更加迅速高效,為無線通信拓寬道路。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藍牙技術使得現代一些輕易攜帶的移動通信設備和電腦設備,不必藉助電纜就能聯網,並且能夠實現無線上網際網路,其實際應用范圍還可以拓展到各種家電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汽車等信息家電,組成一個巨大的無線通信網路。
「藍牙」的形成背景是這樣的:1998年5月,愛立信、諾基亞、東芝、IBM和英特爾公司等五家著名廠商,在聯合開展短程無線通信技術的標准化活動時提出了藍牙技術,其宗旨是提供一種短距離、低成本的無線傳輸應用技術。這五家廠商還成立了藍牙特別興趣組,以使藍牙技術能夠成為未來的無線通信標准。晶元霸主Intel公司負責半導體晶元和傳輸軟體的開發,愛立信負責無線射頻和行動電話軟體的開發,IBM和東芝負責筆記本電腦介面規格的開發。1999年下半年,著名的業界巨頭微軟、摩托羅拉、三康、朗訊與藍牙特別小組的五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藍牙技術推廣組織,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藍牙」熱潮。全球業界即將開發一大批藍牙技術的應用產品,使藍牙技術呈現出極其廣闊的市場前景,並預示著21世紀初將迎來波瀾壯闊的全球無線通信浪潮。
簡單地講,網格是把整個互聯網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當然,我們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如中關村科技園區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網格的根本特徵並不一定是它的規模,而是資源共享,消除了資源孤島。
由於網格是一種新技術,它也就具有新技術的兩個特徵。第一,不同的群體用不同的名詞來稱謂它。第二,網格的精確含義和內容還沒有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
目前網格技術雖主要為學術機構所控制,但企業也在陸續跟進。事實上,全球網格論壇(GlobalGridForum)的主要贊助企業就包括Unilever——一家以經銷肥皂、冰淇淋著稱的企業。與許多正在研究和評估網格技術的企業一樣,Unilever自己對於如何利用此技術仍秘而不宣。而Johnson&Johnson與Merck等制葯公司、BMW與波音等製造企業卻已利用這一技術的處理能力和存儲空間進行模擬試驗,例如葯品能否保護細胞免受病毒侵襲?飛機機翼是否會在暴風雨中折斷?
基因研究是網格技術的自然應用,這一領域所需的投資很難由一家企業來承擔,生物科技企業可用網格技術來分析基因數據;醫生可以用網格技術製作出病人器官的三維模型,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網格可以處理來自商店現金記錄或金融市場的數據流。其他行業,如航空、保險、運輸和國防,也會從中受益。如此看來,網格計算並非是可望不可及的烏托邦,其商業應用的廣闊前景就在眼前。
爭奪控制權
網格計算被譽為繼Internet和Web之後的「第三個信息技術浪潮」,有望提供下一代分布式應用和服務,對研究和信息系統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IT廠商早就為獲得網格計算的控制權展開了競爭。
Sun公司日前發布了「網格引擎」企業版5.3的測試版,使企業內部的計算機網格更容易聯接,提供更好的管理和資源分配。網格引擎軟體提供了開放源代碼版本,自2000年發布到目前為止,共被下載了1.2萬次,共有11.8萬個CPU利用該軟體進行管理。Sun公司技術產品營銷經理PeterJeffcock認為,網格計算有明顯的三個階段:群集網格、校園網格和全球網格,目前發布的GridEngine企業版5.3使Sun向功能校園網格邁進了一步。Sun還與競爭對手一起支持AVAKI與Globus等行業組織,積極參與網格計算開放標準的建立。
Microsoft的研究部門也參與了各項分布式計算研究項目,包括容錯遠程文件系統Farsite,以及建設分布式系統的Millenium;HP也表示將提供Coolbase軟體,使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共享各種計算設備;Compaq宣布正在制定一個全球性的網格計算解決方案計劃,向尋求網格計算系統的客戶提供軟硬體和技術支持。為此,Compaq與加拿大PlatformComputing結盟,充分利用該技術,以及CompaqTru64UnixAlpha伺服器系統和運行Linux的CompaqProLiant伺服器,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集成的、開放的網格解決方案。Compaq還建立了網格計算高級研究中心,繼續對該技術進行研究。日本的企業在網格計算方面也躍躍欲試。NTT宣布將於2002年中期開展為期6個月的網格計算試驗,參與者包括了Intel、SGI等。
今年8月,IBM宣布在網格計算領域投資40億美元,在全球建設40家數據中心,正式進入網格計算領域。IBM被英國政府選中,負責NationalGrid(國家網格)項目,這項預算達2500萬美元的網格會把8所大學的計算機相連。IBM目前正與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將數家醫院聯接,構建一個復雜的計算網格。參與的醫院可快速利用遠方的醫療數據,並共享分析程序。日前,IBM還宣布了一項名為北卡羅萊納生物信息科學網格的項目,涉及60家企業、大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公司,這是全球第一個主要由私營行業參與的網格項目。而此時距IBM進入網格計算領域僅僅3個月。看來IBM是要立志做網格技術的「領頭羊」。
那麼,這一項目的實施是否標志網格計算已開始進入商業應用呢?
標準是成功關鍵
就像TCP/IP協議是Internet的核心一樣,構建網格計算也需要對標准協議和服務進行定義。目前,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驅動體系結構(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對象管理組織(OMG)、致力於網路服務與語義WWW研究的W3C,以及Globus.org等標准化團體蠢蠢欲動。
今年7月,OMG、W3C、Grid Forum等標准化組織與來自學術、商業領域的人士出席了「軟體服務網格研討會」,加快全球大網格(GGG)標準的制定。接著,另一開放源代碼網格標准組織——Globus也集會研究通過廣域網聯接的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設施問題。Globus目前正致力於開發標準的網格架構和其他技術。
迄今為止,網格計算還沒有正式的標准,但在核心技術上,相關機構與企業已達成一致:由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與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學院(ISI)合作開發的Globus Toolkit已成為網格計算事實上的標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內的12家計算機和軟體廠商已宣布將採用Globus Toolkit。作為一種開放架構和開放標准基礎設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構建網格應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務,如安全、資源發現、資源管理、數據訪問等。目前所有重大的網格項目都是基於Globus Tookit提供的協議與服務建設的。
除了標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網格計算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否則將無法成為企業的商業架構。在內部系統環境中常常視而不見的問題,如安全、認證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環境下都必須得到解決。研究咨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夥人Brent Sleeper認為:「這要求具有高層次的架構技能,而不是簡歷上列出的編程語言。」如果把全球的網格都聯在一起,那麼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資源,網格就會更強大和靈活。雖然這也是網格的最終目標,但把網格聯在一起也會帶來政治問題。IBM為大學建設網格或Unilever建設內部的網格都只是單純的IT決策,而將私有網格聯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網格,其中的風險卻大得多。在客戶需要時,相互競爭的網格提供商是否願意出售彼此多餘的資源?此外,網格應用常涉及大量的數據和計算,需要在各組織間共享安全資源,這不是當前的Internet和網路基礎設施所能做到的。看來在網格計算實現商業應用之前,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然而,設想一下運用前所未聞的計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們都會明白,構建全球網格的前景幾乎是無法抗拒的。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中心一樣,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網格中心的雛形吧!」
網格的商業應用
生物醫學:網格可提供葯品開發人員所需的計算能力,用以研究葯物和蛋白質分子的形態與運動。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嘗試用網格計算進行復雜的模擬與設計。
數據搜集/分析:製造、石油加工、貨物運輸、甚至零售企業都要維護昂貴的設備,時常會出現問題,造成不好的結果。同無線感測器一樣,網格能夠存儲和處理所有交易。
娛樂產業:特殊效果設計。
E. 什麼是「網路技術」學習「網路技術」有什麼作用
網格是把整個網際網路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當然,網格並不一定非要這么大,我們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如中關村科技園區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事實上,網格的根本特徵是資源共享而不是它的規模。它應用到不同領域又叫計算網格、信息網格、知識網格、服務網格等。
由於網格是一種新技術,因此具有新技術的兩個特徵:其一,不同的群體用不同的名詞來稱謂它;其二,網格的精確含義和內容還沒有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不應該空談和爭論什麼是網格,什麼不是網格,而應該集中精力解決關鍵問題。
最「正統」的網格研究來源於美國聯邦政府過去10年來資助的高性能計算項目。這類研究使用的名詞就是「網格」(Grid)或「計算網格」。早期還使用過另一個名詞—「元計算」(Metacomputing)。這類研究的目標是將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計算機、大型資料庫、貴重科研設備(電子顯微鏡、雷達陣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遠鏡等)、通信設備、可視化設備和各種感測器整合成一個巨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支持科學計算和科學研究。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NPACI、「國家技術網格」(NTG)、分布萬億次級計算設施(DTF)、美國宇航總署的IDG、美國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歐盟的Data Grid等(有關這些網格研究的信息可從「全球網格論壇」 www.gridforum.org網站查閱)。
也有人把網格看成是未來的互聯網技術。國外媒體常用「下一代Internet」、「Internet2」、「下一代Web」等詞語來稱呼與網格相關的技術。要注意的是,「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又是美國的兩個具體科研項目的名字,它們與網格研究目標相交,但研究內容和重點有很大不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認為,網格實際上是繼傳統網際網路、Web之後的第三個大浪潮,可以稱之為第三代網際網路。簡單地講,傳統網際網路實現了計算機硬體的連通,Web實現了網頁的連通,而網格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連通,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通信資源、軟體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
還有一類研究的側重點是智能信息處理,它與網格研究的共同點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島和知識孤島,實現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智能共享。這方面研究常見的名詞包括語義網(Semantic Web)、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識本體(Ontology)、智能主體(Agents)、信息網格、知識網格、一體化智能信息平台等。
企業界用的名字就更多了,包括內容分發(Contents Delivery)、服務分發(Service Delivery)、電子服務(e-service)、實時企業計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簡稱RTEC)、分布式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簡稱P2P)、Web服務(Web Services)等。這些名詞所代表的技術有一個共同點,即將網際網路上的資源整合成一台超級伺服器,有效地提供內容服務、計算服務、存儲服務、交易服務等。另一個共同點是這些技術會盡量利用現有的Internet/Web技術,以便早出產品。當然這些技術也各有小的區別。比如,P2P強調打破Client/Server或Browser/Server的主從模式,用對等模式(或無伺服器模式)實現超級伺服器的功能。RTEC則強調對企業級在線事務處理的實時支持。
在企業界對網格的相關研究開發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Web服務。不僅那些正在創業的小公司,而且像IBM這樣的大牌公司也在加緊開發Web服務產品。目前,這些公司已經就幾個底層標准協議達成了共識,包括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務不是純研究,而主要是產品開發,因此可望在2002~2003年在市場上開始普及。
網路基本概念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個人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配置一般都比較低,其功能也有限,因此,要求大型與巨型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以及它們所管理的信息資源應該為眾多的微型計算機所共享,以便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基於這些原因,促使計算機向網路化發展,將分散的計算機連接成網,組成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 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路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通俗來說,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訊等互聯的計算機的集合。
網路的功能 通過網路,您可以和其他連到網路上的用戶一起共享網路資源,如磁碟上的文件及列印機、數據機等,也可以和他們互相交換數據信息。
網路的分類
按計算機連網的區域大小,我們可以把網路分為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區域網(LAN)是指在一個較小地理范圍內的各種計算機網路設備互聯在一起的通信網路,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子網,通常局限在幾千米的范圍之內。如在一個房間、一座大樓,或是在一個校園內的網路就稱為區域網,廣域網(WAN)連接地理范圍較大,常常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洲。其目的是為了讓分布較遠的各區域網互聯。我們平常講的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廣域網。
什麼是網路協議
那麼,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象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當然了,網路協議也有很多種,具體選擇哪一種協議則要看情況而定。Internet上的計算機使用的是TCP/IP協議。
什麼是Internet
到Internet海洋去沖浪,如今已成為一種時尚。每當我們拿起一張報紙、一本雜志或者打開收音機、電視機的時候, 都可能聽到一個詞: Internet 。 而每每談到Internet,必然離不開WWW、環球網、 信息高速公路之類的時髦詞兒,人們不禁要問,Internet是什麼? 從廣義上講,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聯絡各個計算機平台的總網路,是成千上萬信息資源的總稱;從本質上講,Internet是一個使世界上不同類型的計算機能交換各類數據的通信媒介。從Internet提供的資源及對人類的作用這方面來理解,Internet是建立在高靈活性的通信技術之上的一個已碩果累累,正迅猛發展的全球數字化資料庫。點擊下面我們可以形象的看到什麼是Internet.
F. 求文檔: site:baiduwenku ps基礎知識
[PS基礎知識] Phptoshop CS的界面組成
Phptoshop CS的界面主要由標題欄、菜單欄、屬性欄、工具箱、控制面板、圖像窗口、狀態欄這7部分組成。
其中各項的作用如下:
◆標題欄:標題欄位於界面的頂部用來顯示程序的名稱。
◆菜單欄:菜單欄位於標題欄的下方,它涵蓋了Phptoshop中所有的菜單命令,包括文件、編輯、圖像、圖層、選擇、濾鏡、視圖、窗口、幫助9個選項。
◆屬性欄:當用戶在工具箱中選擇一種工具,會在屬性欄中出現相應的選項,為選項設置不同的參數,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工具箱:在工具箱中提供了用於創建和編輯圖像的各種工具,如選擇工具、繪圖工具、文字工具等。
◆控制面板:在窗口界面的右側,浮動著Phptoshop的控制面板,共包含15個,其中常用的是圖層、通道、路徑和畫筆控制面板。所有的控制面板都可以在「窗口」菜單中打開。
◆圖像窗口:用來對圖像進行編輯和各種操作的窗口。
◆狀態欄:狀態欄位於窗口的底部,主要用於顯示圖像處理的各種信息。
一、「矩形選框」工具:用滑鼠單擊「矩形選框」工具右下方,可以出現下拉菜單。其中還包含「橢圓選框」工具、「單行選框」工具、「單列選框」工具。如圖:利用這些工具可製作比較規則的選區。當用戶選擇了「矩形選框」工具後,在屬性欄會出現相應的選項。如圖
其中各項的作用如下:
◆新選區按紐:單擊此按紐,新的選區將代替原有選區。
◆添加選區按紐:單擊此按紐,會在原有選區的基礎上添加選區。
◆從選區減去按紐:單擊此按紐,會在原有選區上減去新創建的選區。
◆與選區交*按紐:單擊此按紐,建立的選區與原有選區相交的部分將作為新的選區。
◆羽化:設置羽化值可以使選區形成邊緣模糊的特殊效果。如圖
二、「移動」工具
利用「移動」工具,可以將圖層中的一副圖像或選區移動到指定的位置,也可以將同一窗口的一個圖像文件中的圖像或選區移動到另一個圖像文件中。
三、「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包含「套索」工具、「多邊形套索」工具、「磁性套索」工具。利用套索工具可以製作一些不規則的選區。其中「磁性套索」工具的使用頻率較高,它可以自動查找對象的邊緣,快速生成選區。
四、「魔棒」工具
利用「魔棒」工具可以選取圖像中顏色相似的區域,使用「魔棒」工具時,在屬性欄中可以設置「容差」選項,它用來決定選取顏色的范圍,「容差」值越大,顏色區域越廣,默認情況下,「容差」值為32。
五、「漸變」工具使用「漸變」工具可以為圖像添充層次連續變化的顏色,從而達到一種色彩的圖像效果。使用「漸變」工具時,要先使用滑鼠定位,確定起點,然後拖到終點,即可產生漸變效果。使用「漸變」工具的步驟如下:1、選擇工具箱中的「漸變」工具,屬性欄中出現相應的屬性選項。如圖
從中可以設置顏色值,按Alt鍵,單擊並拖動色塊上的色標按扭可以創建並編輯一個新的漸變顏色。
◆「漸變類型」:有線性漸變、徑向漸變、角度漸變、對稱漸變、菱形漸變。
◆「模式」:單擊「模式」右側的三角,彈出下拉菜單,可以選擇當前要設置的漸變與當前圖像的混合模式,包括疊加、正片疊底、顏色加深等,選擇不同的模式,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不透明度:用來表示當前漸變的透明程度。2、在屬性欄中設置各選項後,在圖像窗口中單擊滑鼠確定起點後,拖動到終點,松開滑鼠即可創建漸變。
六、「模糊」、「銳化」和「塗抹」工具<br>1、利用「模糊」工具可以將兩副圖像進行邊緣融合、模糊。<br>2、使用「銳化」工具,可以使圖像變的更清晰、色彩更亮,更鮮明。<br>3、使用「塗抹」工具,就象用手指在還未乾的畫紙上塗抹一下的效果
七、「文字」工具<br>使用「文字」工具可以在圖像上輸入文字。在圖層控制面板上,文字會單獨做為一個圖層出現。<br>利用「文字」工具的步驟如下:<br>1、選擇「文字」工具,在屬性欄上可以設置文字的大小、顏色、字體等參數。如圖
在圖像窗口中單擊,會出現游標,可以直接輸入文字。<br>3、創建變形文字:選中文字,單擊「創建變形文字」按紐,可以打開「變形文字」對話框,單擊「樣式」選擇不同的選項,可以得到不同的變形文字。<br>4、單擊屬性欄中的「切換字元和段落調板」按紐,可以打開「字元和段落」對話框,從中可以設置字元的字體、間距、段落的間距、格式等參數。
八、「路徑」工具
當用戶要繪制比較復雜或有創意的圖形時,需要用到「路徑」工具。利用工具箱中的「鋼筆」工具、「自由鋼筆」工具。可以繪制直線或曲線,這些直線和曲線被稱為「貝塞爾曲線」,曲線上有稱為「錨點」的結點。通過錨點可以調整曲線的形狀。貝塞爾曲線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閉合的。
單擊工具箱中的「路徑」工具,會彈出下拉菜單如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各項功能如下:
◆「自由鋼筆」工具:可以用自由拖移的方法直接繪制路徑。
◆「添加錨點」工具:用於在線段內部添加錨點。
◆「刪除錨點」工具:用於在線段內部刪除不需要的錨點。
◆「轉換點」工具:用於平滑點與角度之間的轉換。從而實現平滑曲線與銳角曲線或直線段之間的轉換。
九、「形狀」工具
用戶可以在新圖層中創建形狀。形狀由當前的前景色自動填充,也可以將填充更改為其他顏色、漸變或圖案。形狀的輪廓存儲在路徑面板的圖層剪貼路徑中。
當使用「形狀」工具時,可以在當前的圖層創建柵格化形狀。創建柵格化形狀後,將無法作為矢量對象進行編輯。
單擊「自定義形狀」工具。在其下拉菜單中如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十、「前景色與背景色轉換」工具
單擊工具箱中的「前景色與背景色轉換」工具按紐如圖
控制面板
在Photoshop中,提供了12中控制面板,它們浮動在圖像窗口的上方,位於界面的右側。
一、圖層控制面板
所謂圖層,通俗的說,就是將多副帶有透明度的圖片或紙張進行重疊,得到一個整體的效果,而每一張圖片又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可以單獨被編輯或修改。
圖層面板各部分的意義如下如圖
◆「指示圖層可視性」按紐:顯示此標志,表示此圖層處於可顯示狀態。
◆「指示在圖層或圖層蒙版上繪畫」按紐:若在某一圖層前顯示此標志,表示此圖層處於編輯狀態。
◆「鏈接」按紐:單擊此按鈕,表示此圖層與當前圖層處於鏈接狀態。
◆「添加圖層樣式」按紐:單擊此按鈕,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選擇不同的命令,可以設置不同的圖層樣式。
◆「新建」按紐:單擊此按鈕,表示創建新的圖層。
◆「刪除」按紐:單擊此按鈕,表示刪除當前圖層。
◆「創建新的填充或調整圖層」按紐:單擊此按鈕,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選擇不同的命令,可以為圖層創建新的填充層或調節層。
◆「創建新組」按紐:單擊此按鈕,可以創建一個新組,在一個組中可以包含有多個圖層,在組中可以同時對多個圖層進行操作。
◆「添加圖層蒙版」按紐:單擊此按鈕,可以創建圖層蒙版。
◆「鎖定」按紐:單擊此按鈕,表示當前圖層被鎖定。圖層被鎖定後,用戶不能對其進行移動等設置。
二、通道控制面板
對於剛剛接觸Photoshop的人來說,通道是一個較難理解的概念。其實,通道的功能主要包含兩個,即管理顏色和製作選區。在通道控制面板中,列出了圖像的所有通道如圖
包括復合通道、單色通道、專色通道和Alpha通道、通道內容的縮略圖顯示在通道名稱的左側。在通道控制面板,用戶也可以創建、刪除或將選區存儲為通道。
三、路徑控制面板
在路徑控制面板中,用戶可以顯示存儲的路徑,當前路徑和當前圖層剪貼路徑的名稱和縮覽圖像。路徑控制面如圖
文件的基本操作
一、新建文件
選擇「文件」>「新建」命令(Ctrl+N快捷鍵),打開「新建」對話框如圖
在對話框中,在名稱的右側的文本框可以輸入要創建文件的名稱,在寬度、高度、解析度、模式後的文本框可以設置寬度、高度、解析度、模式。
二、打開文件
選擇「文件」>「打開」命令,彈出「打開」對話框如圖
在查找范圍中可以選擇要打開文件的路徑,設置好路徑後,選擇文件類型中要打開文件的類型,單擊打開,就可以打開文件。
三、存儲文件
選擇「文件」>「存儲」命令(Ctrl+S快捷鍵),打開「存儲為」對話框如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在保存在的右側選擇保存文件的路徑。在格式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存儲文件的格式,在文件名中輸入名稱,即可保存。默認情況下,Photoshop使用的格式為PSD,用戶也可以使用TIFF或JPG格式文件保存。
件格式和圖像的色彩模式
一、文件的格式
在Photoshop中,較常用的文件格式:
◆PSD:這是Photoshop默認的文件格式,可以保存圖像的圖層、路徑、通道等。
◆TIFF:圖形文件的一種記錄格式,用於在各種軟體和計算機之間傳送圖形文件格式,普遍用於多種掃描儀。
◆EPS:其文本和圖形可在專用的PostScript列印機上列印,也可以供不同的計算機之間交換圖形。
◆JPG:是一種主要用於靜態圖像的壓縮和解壓縮標准文件,使用此格式後,文件中的圖層、路徑、通道等將被合並。
◆GIF:圖形文件的一種記錄格式,照片或圖形在服務時採用的一種節省空間的存儲格式。
二、圖像的色彩模式
顏色模式決定用於顯示和列印圖像的顏色模型。Photoshop的顏色模式包括RGB、CMYK和灰度模式。
◆RGB模式:這是Photoshop默認模式,在此模式下圖像比較清晰。
◆CMYK模式:在圖像列印時,都使用CMYK四色印刷。在Photoshop的CMYK模式中,為每個像素的各種印刷油墨指定一個百份比值。
◆灰度模式:該模式多達到256級灰度。灰度圖像中的每個像素都有一個0-255之間的亮度值。
圖像的基本操作
一、置入圖像
1、當要置入的圖像在另一個圖像文件時,打開另一個圖像文件,選中要置入的圖像,利用工具箱中的「移動」工具,將圖像拖動到目標文件。
2、也可以選中要置入的圖像,選擇「編輯」>「拷貝」命令,再次選擇「編輯」>「粘貼」命令置入圖像
二、變形圖像
選擇「編輯」>「變換」命令下的選項如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或選擇「編輯」>「自由變換」選項,都可以對圖像進行變換。
在變換命令的下拉菜單中,包含縮放、旋轉、斜切、扭曲、透視、水平翻轉、垂直翻轉等多個選項。
◆斜切和扭曲:可以產生變形效果。
◆透視:選擇透視命令後,在水平或垂直位置上移動一個角度時,與之在同一水平或垂直線上的角點也隨之移動。如圖
三、調整圖像色彩和色調
選擇「圖像」>「調整」命令下的選項如圖
可以對圖像進行色彩和色調的調整。
在下拉菜單中,包含了多個進行色彩和色調調整的命令,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命令
、曲線
選擇「圖像」>「調整」>「曲線」命令,可以打開如圖所示的「曲線」對話框。在「曲線」對話框的網格區中可以調整曲線,用滑鼠單擊曲線,會在曲線上出現一個節點,按住並拖動節點,可以調整曲線,改變圖像的色彩和色調
2、色彩平衡
使用色彩平衡命令可以在彩色圖像中改變顏色的混合,從而使整個圖像的色彩趨於平衡。選擇「圖像」>「調整」>「色彩平衡」命令,可以打開「色彩平衡」對話框如圖
在「色彩平衡」中,包含有3個滑塊,每個滑塊上有兩個顏色,它們是3對互補色,增加其中一種顏色,就相當減少另一種顏色。
在「色彩平衡」區中,用戶可以選擇調整「暗調」、「中間調」、「高光」部分的色彩,若選中「保持亮度」復選框,可以維持圖像的整體亮度不變
3、色相/飽和度
「色相/飽和度」主要用於改變像素的色相及飽和度值,它還可以通過給像素指定新的色相和飽和度,為灰度圖像添加色彩。方法如下:
選擇「圖像」>「調整」>「色相/飽和度」命令,打開「色相/飽和度」對話框如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單擊「編輯」右側的按鈕,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選擇不同的選項,表示色彩變化的范圍也不同。
◆拖動對話框中的「色相」、「飽和度」、「明度」滑塊,或在文本框中輸入數值,可以得到不同的色相、飽和度、明度效果。
◆選中對話框右下角的「著色」復選框,可以給一副灰色或黑白圖像添加色彩。如在處理一副彩色圖像時選中此復選框,所有彩色顏色都將變成單一色調。
G. 中國電信1005是什麼意思
1005這四個數字組成不了電話,可能是漏了一個0,即最有可能的電話是10050,這個電話是鐵通的客戶號碼,受理鐵通固話和寬頻一些業務的。
「10050」客服熱線作為對外服務的重要窗口之一,秉承「為用戶負責」的服務理念,在用戶與鐵通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用戶撥打「10050」便可輕松辦理業務、詳細咨詢疑難問題、快速得到故障受理。
電信系統中用於報告信道狀態信息的方法和裝置與流程
本文的實施例涉及用戶設備中的方法和裝置以及基站中的方法和裝置。具體地說,它涉及報告信道狀態信息。
背景技術:
通信裝置(諸如移動台)也稱為例如移動終端、無線終端和/或用戶設備(UE)。使移動台能夠以無線方式在蜂窩通信網路或無線通信系統(有時也稱為蜂窩無線電系統)中通信。例如可在兩個移動台之間、在移動台與常規電話之間和/或在移動台與伺服器之間經由蜂窩通信網路內包括的無線電接入網(RAN)以及可能還有一個或多個核心網路執行通信。
移動台還可稱為用戶設備、終端、行動電話、蜂窩電話或具有無線能力的膝上型計算機,只提到了一些另外示例。在本上下文中的移動台例如可以是攜帶型、口袋可存儲、手持、包含計算機的或車載的移動裝置,使能夠經由無線電接入網與另一實體(諸如另一移動台或伺服器)傳遞語音和/或數據。
蜂窩通信網路覆蓋被分成小區區域的地理區域,其中每個小區區域由基站例如無線電基站(RBS)服務,RBS有時可稱為例如eNB、eNodeB、NodeB、B節點或BTS(基站收發器),取決於所使用的技術和術語。基於傳送功率由此還有小區大小,基站可屬於不同類別,諸如例如宏eNodeB、家庭eNodeB或微微基站。小區是由在基站站點的基站提供無線電覆蓋的地理區域。位於基站站點上的一個基站可服務一個或幾個小區。另外,每個基站可支持一個或幾個通信技術。基站通過操作在無線電頻率上的空中介面與基站范圍內的移動台通信。
在一些無線電接入網中,幾個基站例如可通過陸上通信線路或微波連接到無線電網路控制器,例如通用移動電信系統(UMTS)中的無線電網路控制器(RNC),和/或彼此連接。
在第3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長期演進(LTE)中,可稱為eNodeB乃至eNB的基站可直接連接到一個或多個核心網路。
UMTS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其從GSM演進而來,並意圖基於寬頻碼分多址(WCDMA)接入技術提供改進的移動通信服務。UMTS地面無線電接入網(UTRAN)實質上是將寬頻碼分多址用於移動台的無線電接入網。3GPP已經著手進一步演進基於UTRAN和GSM的無線電接入網技術。UTRAN的演進一般統稱為演進的UTRAN(E-UTRAN)或LTE。
在本公開的上下文中,表述下行鏈路(DL)用於從基站到移動台的傳送路徑。表述上行鏈路(UL)用於相反方向即從移動台到基站的傳送路徑。
對於異構網路操作的改進支持是3GPP LTE版本10的LTE規范的正在進行的增強的一部分。在異構網路中,部署了不同大小和交疊覆蓋區域的小區的混合。此類部署的一個示例是微微小區部署在宏小區的覆蓋區域內。微微小區是通常覆蓋小區域的小蜂窩基站。由此,小蜂窩基站以低功率傳送。從而,小蜂窩基站可稱為低功率節點。異構網路中低功率節點的其它示例是家庭基站和中繼器。如將在下文中論述的,輸出功率的大差異(例如在宏小區中46dBm並且在微微小區中小於30dBm)導致與在所有基站都具有相同輸出功率的網路中所看到的不同的干擾情形。
將低功率節點(諸如微微基站)部署在宏覆蓋區域內的目的是通過小區分裂增益改進系統容量以及向用戶提供整個網路上非常高速數據接入的寬區域體驗。異構部署特別有效地覆蓋業務熱點,即例如由微微小區服務的具有高用戶密度的小地理區域,並且它們表示更密集宏網路的備選部署。
圖1描繪了包括宏小區110和三個微微小區20的異構網路100中的宏和微微小區部署的示例。操作異構網路的最基本方式是在圖1中的異構網路100中的不同層之間即在宏小區110與微微小區120之間應用頻率分離。通過允許不同層操作在不同非交疊載波頻率上來獲得不同層之間的頻率分離。用這種方式,避免了小區的層之間的任何干擾。在圖1中沒有朝向微微小區120的宏小區干擾的情況下,當微微小區能同時使用所有資源時實現了小區分裂增益。在不同載波頻率上操作層的缺點是它可導致資源利用無效率。例如,在微微小區120中具有低活動性的情況下,在宏小區110中使用所有載波頻率並且然後基本上關掉微微小區120可能更有效。然而,通常以靜態方式執行跨層的載波頻率分裂。
操作異構網路的另一相關方式是通過跨宏和微微小區協調傳送來共享相同載波頻率上的無線電資源。這種類型的協調稱為小區間干擾協調(ICIC),其中某些無線電資源在某一時段期間被分配用於宏小區,而其餘資源能夠由微微小區訪問,沒有來自宏小區的干擾。根據跨層的業務情形,這種資源分裂能夠隨時間改變以適應不同業務需求。相比上面提到的載波頻率分裂,跨層共享無線電資源的這種方式能夠或多或少動態進行,取決於異構網路中節點之間介面的實現。在LTE中,已經規定了X2介面以便在基站節點之間交換不同類型信息。這種信息交換的一個示例是基站能夠通知其它基站它將降低其在某些資源上的傳送功率。
要求基站節點之間的時間同步以確保跨層的ICIC將有效地工作在異構網路中。這對於在同一載波上在時間上共享資源的基於時域的ICIC方案特別重要。
LTE在下行鏈路中使用正交頻分復用(OFDM),並在上行鏈路中使用離散傅里葉變換擴展OFDM(DFT擴展OFDM)。在OFDM傳送中,通過窄帶和正交子載波來傳送調制符號集合,其中子載波數定義OFDM信號的傳送帶寬。在DFT擴展OFDM中,在生成OFDM信號之前首先預編碼調制符號集合,其中預編碼的目的是提供適合於傳送功率有限終端的OFDM信號的功率特性。基本LTE物理資源由此能夠看作如圖2中所示出的時頻網格,其中在一個OFDM符號間隔期間每個資源單元都對應於一個子載波。OFDM符號間隔的一部分是為減輕符號間干擾而引入的循環前綴。LTE支持兩個循環前綴長度,一般分別稱為正常和擴展循環前綴。
在時域中,LTE下行鏈路傳送被組織成10ms的無線電幀,每個無線電幀包括十個1ms的相等大小的子幀。子幀被分成兩個時隙,每個0.5ms時間的持續時間。每個時隙包括6個或7個OFDM符號,取決於所選擇的循環前綴長度。
依據資源塊來描述LTE中的資源分配,其中資源塊對應於時域中的一個時隙,以及頻域中的12個連續15kHz的子載波。兩個在時間上連貫的資源塊表示資源塊對,並對應於調度操作所針對的時間間隔。
在每個子幀中動態調度LTE中的傳送,其中基站經由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PDCCH)向某些用戶設備傳送指派和/或許可(grant)。PDCCH在每個子幀中的第一OFDM符號中傳送,並跨過整個系統帶寬。已經解碼由PDCCH承載的下行鏈路控制信息的用戶設備知道子幀中的哪些資源單元含有針對該用戶設備的數據。在LTE中,數據由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DSCH)承載。
所發送數據的解調要求通過使用所傳送參考符號(即接收器已知的符號)進行的無線電信道估計。在LTE中,小區特定參考符號在所有下行鏈路子幀中傳送,並且除了輔助下行鏈路信道估計,它們還用於由用戶設備執行的移動性測量。LTE還支持僅針對為了解調目的而輔助信道估計的用戶設備特定參考符號。
在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中輸送控制區域的長度,其能夠基於子幀而變化。在控制區域內在用戶設備知道的位置傳送PCFICH。在用戶設備已經解碼PCFICH之後,它由此知道控制區域的大小以及數據傳送開始於哪個OFDM符號。
H. 我的中信e投賬號最近出現了銀轉證和證轉銀都無法操作的情況,顯示:銀行禁止存款120317,這個是什麼情況
系統內的身份信息過期,不是身份證過期
I. 什麼是「網格」
在信息學中,網格是一種用於集成或共享地理上分布的各種資源(包括計算機系統、存儲系統、通信系統、文件、資料庫、程序等),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共同完成各種所需任務的機制。
網格是一種新興的技術,正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當中。學術界和商業界圍繞網格開展的研究有很多,其研究的內容和名稱也不盡相同因而網格尚未有精確的定義和內容定位。比如國外媒體常用「下一代互聯網」、 「Internet2 」、「下一代Web」等來稱呼網格相關技術。
網格是利用互聯網把地理上廣泛分布的各種資源(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帶寬資源、軟體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連成一個邏輯整體,就像一台超級計算機一樣,為用戶提供一體化信息和應用服務(計算、存儲、訪問等),虛擬組織最終實現在這個虛擬環境下進行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徹底消除資源「孤島」,最充分的實現信息共享。
(9)無線網路網格交易擴展閱讀:
網格技術的應用:
1、生物醫學:
網格可提供葯品開發人員所需的計算能力,用以研究葯物和蛋白質分子的形態與運動。
2、工程:
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嘗試用網格計算進行復雜的模擬與設計。
3、數據搜集/分析:
製造、石油加工、貨物運輸、甚至零售企業都要維護昂貴的設備,時常會出現問題,造成不好的結果。同無線感測器一樣,網格能夠存儲和處理所有交易。
4、娛樂產業:界面設計
網格作為一個集成的計算與資源環境,能夠吸收各種計算資源,將它們轉化成一種隨處可得的、可靠的、標準的且相對經濟的計算能力,其吸收的計算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計算機、網路通信能力、數據資料、儀器設備甚至有操作能力的人等各種相關資源等。
J. 什麼是P2P技術
P2p技術簡介
一 什麼是p2p
P2P即Peer to Peer,稱為對等連接或對等網路,P2P技術主要指由硬體形成連接後的信息控制技術,其代表形式是軟體。P2P起源於最初的聯網通信方式,如在建築物內PC通過區域網互聯,不同建築物間通過Modem遠程撥號互聯。其中建立在TCP/IP協議之上的通信模式構成了今日互聯網的基礎,所以從基礎技術角度看,P2P不是新技術,而是新的應用技術模式。
二 技術簡介
1.關鍵技術
P2p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環境的新的應用型技術,主要為軟體技術。
(1) 對於互聯網上眾多計算機,P2P應用比其他應用要更多考慮那些低端PC的互聯,它們不具備伺服器那樣強的聯網能力,同時對於以往的P2P應用技術,現在的硬體環境已經更為復雜,這樣在通信基礎方面,P2P必須提供在現有硬體邏輯和底層通信協議上的端到端定位(定址)和握手技術,建立穩定的連接。涉及的技術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牆。
(2) 在應用層面上,如果兩個Peer分別代表兩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們已經通過互聯網建立連接,那麼一方的信息就必須為另一方所識別,所以當前互聯網上關於數據描述和交換的協議,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個完善的P2P軟體所要考慮的。
(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術是必須要考慮的。
(4) 其他需考慮的有如何設置中心伺服器,如何控制網路規模等。
2. P2P技術與現有互聯網技術比較
目前互聯網主要技術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聯網上設置擁有強大處理能力和大帶寬的高性能計算機,配合高檔的伺服器軟體,再將大量的數據集中存放在上面,並且要安裝多樣化的服務軟體,在集中處理數據的同時可以對互聯網上其他PC進行服務,提供或接收數據,提供處理能力及其他應用。對於一台與伺服器聯機並接受服務的PC機來說,這台PC機就是客戶機,其性能可以相對弱小。而P2P技術的特徵之一就是弱化了伺服器的作用,甚至取消伺服器,任意兩台PC互為伺服器,同時又是客戶機,即對等。
3. p2p技術嚴格的說是一種網格
網格的定義:網格是在網路之上運行的軟體基礎設施,是連接集成不同硬體系統、軟體系統、應用系統的紐帶和粘合劑。
4. P2P技術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現取決於用戶的要求,網路應用由使用者自由驅動。
(2) 信息在網路設備間直接流動,高速及時,降低中轉服務成本。
(3) 構成網路設備互動的基礎和應用。
(4) 在使網路信息分散化的同時,相同特性的P2P設備可以構成存在於互聯網這張大網中的子網,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三 技術應用
p2p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及時通信: ICQ 、OICQ及IP電話技術
2.文件和其他內容共享——BT技術
現在人們已經很熟悉用BT下載資源,BT的全名,叫做BitTorren,中文譯作/比特湍流,有許多網友直取諧音,戲稱之為/變態,如抽掉貶義的色彩倒是十分形象,因為它的確是一種不同於互聯網常態的資源交流機制。作為一種革新性下載工具,BT吸納了P2P的技術優勢,簡單而有效地實現了下載壓力的分擔。BT首先在上傳者端把一個文件分成了Z個部分,甲在伺服器隨機下載了第N各部分,乙在伺服器隨機下載了第M個部分,這樣甲的BT就會根據情況到乙的電腦上去拿乙已經下載好的M部分,乙的BT就會根據情況去到甲的電腦上去拿甲已經下載好的N部分,這樣就不但減輕了伺服器端得負荷,也加快了用戶方(甲乙)的下載速度,效率也提高了,更同樣減少了地域之間的限制"比如說丙要連到伺服器去下載的話可能才幾K,但是要是到甲和乙的電腦上去拿就快得多了。所以說用的人越多,下載的人越多,大家也就越快,BT的優越性就在這里。而且,在你下載的同時,你也在上傳(別人從你的電腦上拿那個文件的某個部分),所以說在享受別人提供的下載的同時,你也在貢獻。
3.搜索引擎——基於p22的適應性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
本文提出的基於p2p的適應性信息檢索系統的網路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系統由若干個自治的結點組成,它們按照網路架構組成一個信息檢索網路,每一個結點都是對等的。每一個結點都由一個客戶端代理和一個伺服器端代理組成。用戶通過客戶端代理提交提問,對於每個提問,客戶端代理可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元搜索、爬行器和轉交給伺服器端代理等三種方式的任意組合進行檢索處理,對於三種方式返回的結果文擋,客戶端代理經過合並過濾之後呈現給用戶。用戶在瀏覽結果時,通過將文檔標記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方式,向客戶端代理提交相關反饋。利用這些反饋,客戶端代理可以建立一個用戶模型,該用戶模型一方面將用於今後的結果過濾,另一方面也將用於修改用戶的原始提問,以便今後進行進一步的檢索處理。與此同時,伺服器端代理負責結點之間的通訊,它可以在接收用戶模型和相關文擋的基礎上,進行用戶聚類,並在聚類的基礎上,在具有相同或相似興趣的用戶之間實現合作式推薦和轉發檢索請求,單個結點的內部結構設計如圖2所示。
4.協同工作——p2p技術對e-learning應用模式的影響
基於 P2P 思想的知識交流型學習:
P2P是一種技術,但它更是一種思想,是有著會改變整個互聯網現狀潛能的思想。它將人們直接聯系起來,讓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直接的交互,從而使得網路溝通變得更為容易、資源共享更為直接,因而它在加強網路人際交流、文件交換和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隨著 P2P 技術的興起,基於P2P思想的知識交流也開始在網路上出現。如 LearningIDEAS公司提供的可以即時捕獲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知識交換方案,就包含了一套獨特的匹配和轉發系統,它能夠讓外在的知識隨信息交流實時傳遞。LearningIDEAS的技術與企業呼叫中心的路由系統非常相似,它允許基於知識技能的路由和匹配,在發生現實需求和特定問題時可以讓一個用戶與另一個相關的用戶聯系起來。與傳統 e-Learning系統相比,基於P2P思想的知識交流方案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無需創建專門化的學習環境,也無需正式安排教學活動,就可以在學習者和他人之間提供知識分享的通道。
目前主流的e-Learning系統如Ellumniate、Centra、WebEx等也提供一些同步學習和協作解決方案(如虛擬「在線會議室」等),它們雖然可以允許學習者進行非正式的學習交流和直接溝通,但這類學習活動一般都需要在主題、時間和交流人員等方面制訂明確的計劃和安排。基於P2P的知識交流方案卻不同。當一位用戶或學員遇到某方面困難時,他在LearningIDEAS系統中把自己的問題表述出來,系統就可以立刻幫助他轉接到某個具有此類問題解決經驗的同事或學員用戶那裡。就像和身邊的人隨意詢問交流一樣,這種虛擬的即時溝通方式能夠更快捷地解決用戶所遭遇的現實問題,並消除了通過正式教學系統進行學習的時空障礙。
基於P2P技術的非正式知識交換方案,真正的價值是它使得學習和交流能夠在網上隨時發生,並能融入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流程當中。這種隨機、自由、及時的知識交流方案不僅使學習交互可以發生在每位網路用戶身邊,而且非正式知識交流的學習過程也能夠被記錄存檔。當人們加入P2P網路的時候,所有用戶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都可以容易地在網路上自由溝通思想,隨時交流學習,並進而從與對方的交流和溝通中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P2P擺脫了中間服務的羈絆,它重新將人們通過網路直接聯系起來,使人際間的知識交流更為迅速和便捷,從而提高了人們解決學習問題和處理社會事務的效率。
四 p2p技術的不足及目前的解決途徑
管理問題和安全問題是p2p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在p2p技術結構中,中心節點的意義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化的特點將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網路傳播結構的扁平化特點也會進一步凸顯。這樣的傳播結構,使網路信息傳播的管理與控制更為復雜與困難。從管理的層面看,p2p技術最主要的挑戰體現在兩方面:對不良內容的傳播控制更為復雜;版權管理更為困難。
在國外,p2p在版權管理方面帶來的問題引起了更大的關注,據報道,美國國會知識產權辦公室目前已草擬新版法案,力圖禁止這類p2p軟體的應用;英國更是早在2003年10月就通過了立法決定執行頗有爭議的歐洲版權法令,這個立法從理論上明確了,使用類似的p2p服務將可能構成犯罪。
目前的解決方法:利用JXTA技術(juxtapose 並行技術)。
JXTA技術提供了建立P2P網路應用的核心技術,旨在為P2P應用建立一個通用的開發平台。JX2TA技術主要包括一個獨立於編程語言系統平台和網路平台的協議集,這個協議集說明了P2P應用的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說,JXTA是位於操作系統或虛擬機之上的P2P網路服務或應用之下的一個P2P堆棧,它提供了P2P應用所需的核心功能。 但是也有人對此持批評態度,例如,方興東認為:p2p的交流如果是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如果沒有任何商業行為在內,那麼就不應該用知識產權來限制。
當然,技術肯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相關法律手段的加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法律的制定應該著眼於未來而不是眼前,著眼於社會全局利益而不是個別利益。
五 前景展望
從p2p技術的發展軌跡來看,它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一致的,那就是從技術導向逐漸轉向市場導向,從專屬用戶逐漸轉向普通用戶這也意味著,這些技術的影響力將從純技術層面轉向經濟、文化與社會層面。
p2p技術既然可以為個人對個人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提供方便,自然也能為媒體對媒體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提供可能。P2p技術也可能成為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的新平台,也可能加速媒體形態的演化。對於媒體機構來說,現在能感覺的似乎更多的是潛在的威脅,因為它們在傳統媒體以及網路媒體中的中心特權地位會受到挑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媒體機構把自己視作一個普通的信息產品的生產者,也許就能從2技術中找到新的希望。
作為一種越來越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技術,p2p對於未來的網路傳播特性的影響,雖然還一時難以做出全面描述,但是影響正在開始而且會繼續,這正像技術一樣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網路作大眾媒體的屬性。
參考文獻:
1.P2P技術與網路傳播的未來 彭蘭 第7卷 第1期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
2.基於P2P的適應性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 江 淇
3.技術思想對 E-Learning 應用模式的影響 李芃
4. 淺談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網格技術 王東 管江紅
5. 信息技術一種全新的P2P網路解決方案——JXTA技術 王旭輝 鄭雪峰 姚宣霞
6. P2P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陳 姝 方濱興 周勇林
7.P2P技術的應用及其研究現狀 趙 恆 陳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