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雙向中繼網路的無線資源管理研究
擴展閱讀
手機軟體擺放圖片 2025-07-19 18:33:20

雙向中繼網路的無線資源管理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6-17 11:28:51

Ⅰ 無線中繼的組圖介紹

在此種模式下,中心AP也要提供對客戶端的接入服務,所以選擇「AP模式」即可,而充當中繼器的AP不接入有線網路,只接電源,使用「中繼模式(Repeater)」,並填入「遠程AP的MAC地址(Remote AP MAC)」即可。
無線中繼技術是針對於那些有線骨幹網路布線成本很高,還有一些AP由於周邊環境因素,無法進行有線骨幹網路的連接的環境而提出的,利用無線中繼與無線覆蓋相結合的組網模式,可實現擴大無線覆蓋范圍,達到無線網路漫遊。無線中繼技術就是利用AP的無線接力功能,將無線信號從一個中繼點接力傳遞到下一個中繼點,並形成新的無線覆蓋區域,從而構成多個無線中繼覆蓋點接力模式,最終達到延伸無線網路的覆蓋范圍的目的。
無線中繼模式組網方法的用途極其廣泛,在無線網路已經開始廣泛使用的今天,很多地方會因為場地比較大或者有障礙物,而無線設備的覆蓋范圍就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距離或中途受到阻礙,這時候我們採用無線中繼模式來連接無線網路,就能滿足組網的要求。很多的無線AP產品橋接功能,在以前就只有通過無線網橋來實現無線連接,但以前的無線網橋只具有橋接功能,而不能達到無限覆蓋的效果。
在如今的城市裡,連接兩個建築物之間的網路,採用無線AP連接具有很大的便利性。然而如今城市裡高樓林立,很容易造成無線信號受阻,這樣就不能順利的實現網路的連接。同時也會出現需要連接的網路相隔太遠,就算中間沒有什麼其他的障礙物阻擋信號的傳送與接收,但如今的網路技術及網路設備的覆蓋范圍還達不到這么遠的距離,如此情況,我們就採用中繼模式,以中繼AP來實現信號的放大與延續傳送。
樓宇之間的區域網需要互相連接;一個公司希望將其左近的生產廠房、車間、管理中心等所有的網路連接在一起,便於資源共享,統一管理,實現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在大學校園里,教學樓、學生宿舍與計算中心等部門中獨立的內部區域網,也需要組建在一起,可以方便學生和教師接入校園網和Internet;等等。這些需要連接各個區域網,都可以採用無線分布系統技術來實現,當出現距離過遠,信號較弱,中間有障礙物阻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應用無線分布系統中的無線中繼模式來連接組建網路。
當需要連接的兩個區域網之間有障礙物遮擋而不可視時,可以考慮使用無線中繼的方法繞開障礙物,來完成兩點之間的無線橋接。如圖所示,無線中繼點的位置應選擇在可以同時看到網路A與網路B的位置,中繼無線網橋連接的兩個定向天線分別對准網路A與網路B的定向天線,無線網橋A與無線網橋B的通訊通過中繼無線網橋來完成。
無線中繼模式組建網路連接
構建中繼網橋可以有兩種方式,單個橋接器作為中繼器和兩個橋接器背靠背組成中繼點。
單個橋接器可以通過分路器連接兩個天線。由於雙向通訊共享帶寬的原因,對於對帶寬要求不是很敏感的用戶來說,此方式是非常簡單實用的。
單個AP作中繼器的無線網路連接示意圖
對帶寬要求較高的用戶,可採用背靠背兩個處於不同頻段的橋接器工作於無線網橋模式,每個無線網橋分別連接一個天線構成橋接中繼,保證高速無線鏈路通訊。兩個背靠背的AP可以處於不同的頻段,且可以同時工作於無線網橋模式,這樣其功能就能得到擴大,信號在轉發過程中也得到最大的發揮。把帶寬及速度提高到最大,以滿足高要求的用戶,保證其暢通程度。
兩個AP作中繼器的無線網路連接示意圖
需要連接的兩個網路在距離過遠或者中間有障礙物的場合,就採用中繼AP來實現網路的連接。在選購AP設備的時候,需要注意一點:不是所有的AP都支持WDS,選購的時候看清楚。同時還要看清發射功率和天線增益參數。AP發射功率單位是dbm,天線增益的單位是dbi,這兩個值越高,說明無線設備的信號穿透力越強。
普通AP的發射功率在20dbm以下,天線的增益在2~3dbi范圍以內,按照經驗,2dbi的增益天線信號可以穿透兩堵牆。還有無線網路是共享網路,整個WDS相當於一個大的網路,用戶越多,每個用戶所得的帶寬越低,最好買統一牌子的無線設備,根據實際情況選購何種帶寬的設備。最後在天線上,還是需要專用的定向天線,要做好防水防曬等護理措施。
無線中繼覆蓋點通常由兩個AP模塊構成,其中的一個AP的採用SAI模式工作(客戶端模式),作為信號接收器接收前一站AP的無線信號,另外一個AP的模式採用標准AP覆蓋模式,用來進行無線覆蓋。這樣,無線信號一方面可以一站一站地進行接力,構成無線中繼,另一方面是,每一站均可以實現本地區域覆蓋。此種模式能實現網路信號的放大及延續,為網路組建解決了距離上的問題。使無線網路運用更加廣泛,實現了許多無法使用有線網路的用戶進行網路暢游的夢想。

如何進行無線網路中繼設置

1、通過連接無線網卡的筆記本上的無線信號掃描工具在家中掃描信號最強的地方,確定了某個地點信號最強後將中繼設備放到這里效果最好。
2、在DD-WRT管理界面中我們找到WIRELESS標簽,然後選擇basic settings基本設置,默認這里是設置為AP的,他提供了普通AP接入與信號發射接收等服務。由於我們要將此設備作為目的無線網路中繼器,所以在這里將WIRELESS MODE無線模式修改為client(客戶端),wireless network mode無線網路類型設置為混合mixed,wireless network name(ssid)信息添加掃描到的無線網路的SSID即tp-link,其他信息保持默認即可,之後我們點SAVE按鈕保存配置。
3、無線模式修改完畢後我們還需要針對無線WAN介面的連接類型進行配置,返回到setup->basic setup界面,這里通過下拉菜單將WAN連接類型修改為automatic configuration-DHCP自動獲得方式,然後保存。
4、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刷新後可以看到WAN介面獲得的地址信息,當然這個地址實際上是由別人家的TP-LINK上DHCP服務所分配的,我們看到獲得的地址是192.168.1.112,網關地址以及DNS地址都是192.168.1.1,這個地址是TP-LINK的管理地址,這樣我們就實現了無線信號的拓展與放大。
5、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夠忽視,那就是我們這台無線路由器的管理地址一定不能夠和目的設備的管理地址產生沖突,例如實際中我這個設備的管理地址也是192.168.1.1,這個就不行了需要我們修改,更換成另外一個網段,例如192.168.0.1,同時DHCP服務也要進行相應修改。

Ⅲ 基於802.11無線區域網傳輸技術的研究

在這個「網路就是計算機」的時代,伴隨著有線網路的廣泛應用,以快捷高效,組網靈活為優勢的無線網路技術也在飛速發展。無線區域網是計算機網路與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從專業角度講,無線區域網利用了無線多址信道的一種有效方法來支持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並為通信的移動化、個性化和多媒體應用提供了可能。通俗地說,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WLAN)就是在不採用傳統纜線的同時,提供乙太網或者令牌網路的功能。 通常計算機組網的傳輸媒介主要依賴銅纜或光纜,構成有線區域網。但有線網路在某些場合要受到布線的限制:布線、改線工程量大;線路容易損壞;網中的各節點不可移動。特別是當要把相離較遠的節點連接起來時,敷設專用通信線路的布線施工難度大、費用高、耗時長,對正在迅速擴大的聯網需求形成了嚴重的瓶頸阻塞。無線區域網就是解決有線網路以上問題而出現的。

無線區域網的歷史

說到無線網路的歷史起源,可能比各位想像的還要早。無線網路的初步應用,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陸軍採用無線電信號做資料的傳輸。他們研發出了一套無線電傳輸科技,並且採用相當高強度的加密技術。當初美軍和盟軍都廣泛使用這項技術。這項技術讓許多學者得到了靈感,在1971年時,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研究員創造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無線電通訊網路,這被稱作ALOHNET的網路,可以算是相當早期的無線區域網絡(WLAN)。這最早的WLAN包括了7台計算機,它們採用雙向星型拓撲(bi-directional star topology),橫跨四座夏威夷的島嶼,中心計算機放置在瓦胡島(Oahu Island)上。從這時開始,無線網路可說是正式誕生了。 雖然目前幾乎所有的區域網絡(LAN)都仍舊是有線的架構,不過近年來無線網路的應用卻日漸增加,主要應用在學術界(像是大學校園)、醫療界、製造業和倉儲業等,而且相關的技術也一直在進步,對企業而言要轉換到無線網路也更加容易、更加便宜了。

無線區域網的技術特點

無線區域網利用電磁波在空氣中發送和接受數據,而無需線纜介質。無線區域網的數據傳輸速率現在已經能夠達到11Mbps,傳輸距離可遠至20km以上。它是對有線聯網方式的一種補充和擴展,使網上的計算機具有可移動性,能快速方便地解決使用有線方式不易實現的網路聯通問題。

1.無線區域網的優點

與有線網路相比,無線區域網具有以下優點:

安裝便捷

一般在網路建設中,施工周期最長、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網路布線施工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往往需要破牆掘地、穿線架管。而無線區域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免去或減少了網路布線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AP(Access Point)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建築或地區的區域網絡。

使用靈活

在有線網路中,網路設備的安放位置受網路信息點位置的限制。而一旦無線區域網建成後,在無線網的信號覆蓋區域內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接入網路。

經濟節約

由於有線網路缺少靈活性,這就要求網路規劃者盡可能地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這就往往導致預設大量利用率較低的信息點。而一旦網路的發展超出了設計規劃,又要花費較多費用進行網路改造,而無線區域網可以避免或減少以上情況的發生。

易於擴展

無線區域網有多種配置方式,能夠根據需要靈活選擇。這樣,無線區域網就能勝任從只有幾個用戶的小型區域網到上千用戶的大型網路,並且能夠提供像「漫遊(Roaming)」等有線網路無法提供的特性。由於無線區域網具有多方面的優點,所以發展十分迅速。在最近幾年裡,無線區域網已經在醫院、商店、工廠和學校等不適合網路布線的場合得到了廣泛應用。

2.無線區域網的相關技術

1). IEEE 802.11標准

IEEE 802.11是在1997年由大量的區域網以及計算機專家審定通過的標准。IEEE 802.11規定了無線區域網在2.4GHz波段進行操作,這一波段被全球無線電法規實體定義為擴頻使用波段。

1999年8月,802.11標准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修訂,包括用一個基於SNMP的MIB來取代原來基於OSI協議的MIB。另外還增加了兩項內容,一是802.11a,它擴充了標準的物理層,頻帶為5GHz,採用QFSK調制方式,傳輸速率為6Mb/s-54Mb/s。它採用正交頻分復用(OFDM)的獨特擴頻技術,可提供25Mbps的無線ATM介面和10Mbps的乙太網無線幀結構介面,並支持語音、數據、圖像業務。這樣的速率完全能滿足室內、室外的各種應用場合。但是,採用該標準的產品目前還沒有進入市場。另一種是802.11b標准,在2.4GHz頻帶,採用直接序列擴頻(DSSS)技術和補償編碼鍵控(CCK)調制方式。該標准可提供11Mb/s的數據速率,還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在11 Mbps、5.5 Mbps、2 Mbps、1 Mbps的不同速率之間自動切換。它從根本上改變無線區域網設計和應用現狀,擴大了無線區域網的應用領域,現在,大多數廠商生產的無線區域網產品都基於802.11b標准。

2). 無線區域網的相關概念

在一個典型的無線區域網環境中,有一些進行數據發送和接收的設備,稱為接入點(AP)。通常,一個AP能夠在幾十至上百米的范圍內連接多個無線用戶。在同時具有有線和無線網路的情況下,AP可以通過標準的Ethernet電纜與傳統的有線網路相聯,作為無線網路和有線網路的連接點。無線區域網的終端用戶可通過無線網卡等訪問網路。

無線區域網在室外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點對點型、點對多點型、多點對點型和混合型。

● 點對點型

該類型常用於固定的要聯網的兩個位置之間,是無線聯網的常用方式,使用這種聯網方式建成的網路,優點是傳輸距離遠,傳輸速率高,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

● 點對多點型

該類型常用於有一個中心點,多個遠端點的情況下。其最大優點是組建網路成本低、維護簡單;其次,由於中心使用了全向天線,設備調試相對容易。該種網路的缺點也是因為使用了全向天線,波束的全向擴散使得功率大大衰減,網路傳輸速率低,對於較遠距離的遠端點,網路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證。

● 混合型

這種類 型適用於所建網路中有遠距離的點、近距離的點,還有建築物或山脈阻擋的點。在組建這種網路時,綜合使用上述幾種類型的網路方式,對於遠距離的點使用點對點方式,近距離的多個點採用點對多點方式,有阻擋的點採用中繼方式。

無線區域網的室內應用則有以下兩類情況

● 獨立的無線區域網

這是指整個網路都使用無線通信的情形。在這種方式下可以使用AP,也可以不使用AP。在不使用AP時,各個用戶之間通過無線直接互聯。但缺點是各用戶之間的通信距離較近,且當用戶數量較多時,性能較差。

● 非獨立的無線區域網

在大多數情況下,無線通信是作為有線通信的一種補充和擴展。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非獨立的無線區域網。在這種配置下,多個AP通過線纜連接在有線網路上,以使無線用戶即能夠訪問網路的各個部分。

其他相關概念

● 微單元和無線漫遊

無線電波在傳播過程中會不斷衰減,導致AP的通訊范圍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個范圍被稱為微單元。當網路環境存在多TAP,且它們的微單元互相有一定范圍的重合時,無線用戶可以在整個無線區域網覆蓋區內移動,無線網卡能夠自動發現附近信號強度最大的AP,並通過這個AP收發數據,保持不間斷的網路連接,這就稱為無線漫遊。

● 擴頻

大多數的無線區域網產品都使用了擴頻技術。擴頻技術原先是軍事通訊領域中使用的寬頻無線通信技術。使用擴頻技術,能夠使數據在無線傳輸中完整可靠,並且確保同時在不同頻段傳輸的數據不會互相干擾。

● 直序擴頻

所謂直接序列擴頻,就是使用具有高碼率的擴頻序列,在發射端擴展信號的頻譜,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擴頻碼序列進行解擴,把展開的擴頻信號還原成原來的信號。

● 跳頻擴頻

跳頻技術與直序擴頻技術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種擴頻技術。跳頻的載頻受一個偽隨機碼的控制,在其工作帶寬范圍內,其頻率按隨機規律不斷改變頻率。接收端的頻率也按隨機規律變化,並保持與發射端的變化規律一致。

跳頻的高低直接反映跳頻系統的性能,跳頻越高,抗干擾的性能越好,軍用的跳頻系統可以達到每秒上萬跳。實際上移動通信GSM系統也是跳頻系統。出於成本的考慮,商用跳頻系統跳速都較慢,一般在50跳/秒以下。由於慢跳跳頻系統實現簡單,因此低速無線區域網常常採用這種技術。

無線區域網的應用

基於無線區域網具有的諸多優點,它可廣泛應用於下列領域:

1.接入網路信息系統: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終端模擬。

2.難以布線的環境:老建築、布線困難或昂貴的露天區域、城市建築群、校園和工廠。

3.頻繁變化的環境:頻繁更換工作地點和改變位置的零售商、生產商,以及野外勘測、試驗、軍事、公安和銀行等。

4.使用攜帶型計算機等可移動設備進行快速網路連接。

5.用於遠距離信息的傳輸:如在林區進行火災、病蟲害等信息的傳輸;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進行交通管理等。

6.專門工程或高峰時間所需的暫時區域網:學校、商業展覽、建設地點等人員流動較強的地方;利用無線區域網進行信息的交流;零售商、空運和航運公司高峰時間所需的額外工作站等。

7.流動工作者可得到信息的區域:需要在醫院、零售商店或辦公室區域流動時得到信息的醫生、護士、零售商、白領工作者。

8.辦公室和家庭辦公室(SOHO)用戶,以及需要方便快捷地安裝小型網路的用戶。

無線區域網的結構

根據不同區域網的應用環境與需求的不同,無線區域網可採取不同的網路結構來實現互聯。常用的具體有如下幾種:

1、網橋連接型:不同的區域網之間互聯時,由於物理上的原因,若採取有線方式不方便,則可利用無線網橋的方式實現二者的點對點連接,無線網橋不僅提供二者之間的物理與數據鏈路層的連接,還為兩個網的用戶提供較高層的路由與協議轉換。

2、基站接入型:當採用移動蜂窩通信網接入方式組建無線區域網時,各站點之間的通信是通過基站接入、數據交換方式來實現互聯的。各移動站不僅可以通過交換中心自行組網,還可以通過廣域網與遠地站點組建自己的工作網路。

3、HUB接入型:利用無線Hub可以組建星型結構的無線區域網,具有與有線Hub組網方式相類似的優點。在該結構基礎上的WLAN,可採用類似於交換型乙太網的工作方式,要求Hub具有簡單的網內交換功能。

4、無中心結構:要求網中任意兩個站點均可直接通信。此結構的無線區域網一般使用公用廣播信道,MAC層採用CSMA類型的多址接入協議。

無線區域網可以在普通區域網基礎上通過無線Hub、無線接入站(AP)、無線網橋、無線Modem及無線網卡等來實現,其中以無線網卡最為普遍,使用最多。無線區域網的關鍵技術,除了紅外傳輸技術、擴頻技術、網同步技術外還有一些其他技術,如:調制技術、加解擾技術、無線分集接收技術、功率控制技術和節能技術。

無線區域網的具體實現

筆者通過在實際工作中對無線區域網設備和技術實現有過較為深刻的接觸。下面以廣州凱創公司(Enterasys Networks)的RoamAbout 802.11系列無線區域網設備對無線區域網的具體實現加以簡單介紹:

1. RoamAbout802.11設備簡介:

Enterasys推出的RoamAbout無線網路解決方案,用於迅速、輕松和經濟地建立無線LAN,它可以為用戶提供類似乙太網的可靠性能。RoamAbout 802.11系列產品由兩部分組成:全功能交換接入點和2.4GHz直接序列擴頻無線乙太網PC卡。前者可以通過無屏蔽雙絞線對,迅速而輕松地連接有線LAN;後者的功能類似於所有標準的有線乙太網卡,但它使用射頻而不是電纜來建立LAN連接。當用戶在整個網路內漫遊時,RoamAbout PC卡可以無縫地切換到不同接入點上,從而始終保持與網路的連接。

2. 工程具體實現實例:

例1:某稅務分局大樓內已建成一條有線區域網,在分局大樓外有七個所需要通過無線區域網與大樓內的有線網相連接。分局大樓外的七個所,至分局最遠距離15km,最近3km,其中有兩個所在一棟建築物內已建成一個小有線區域網,各所一般擁有2至4台工作站。我們採用的無線區域網產品工作在2.4GHz至2.4835GHz頻率范圍內,它要求兩個通信點的天線之間最好沒有物體遮擋,但由於大樓處於繁華地帶,因此選擇一個樓層較高的所作為無線區域網的中心站點。在中心站點上接入一個無線接入點AP-10D,其它各所通過接入一個站適配器SA-40D與中心站點的AP-10D進行通信,分局大樓內的有線區域網則通過接入一個無線網橋WB-10D與中心站點AP-10D進行通信。這樣各所與分局所有站點對無線區域網的訪問均通過中心站點的控制來實現,它們共享中心站點AP-10D的3M帶寬。

例2:某集團公司各企業分布在不同的建築物內辦公,按常規設計必須專線連接,每月支付昂貴的月租費和維護費用,並且無法解決移動站點訪問和存取公司網上信息。採用2.4GHz頻段無線區域網產品,可以比較靈活地組成一體化企業網路,達到與專線相同的性能,並解決移動站點問題,且安裝維護方便,不需交頻率使用費。具體方法是使用無線接入點(AP)的橋接功能,一端與建築物間天線相連,一端與有線網路Hub相連,這樣把兩棟大樓互相連接起來替代專線功能。周圍移動站點通過無線接入點與公司有線網路互聯,訪問和存取公司信息。

結束語

無線網路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有線網路無法克服的困難。雖然無線網路有諸多優勢,但與有線網路相比,無線區域網也有很多不足。無線網路速率較慢、價格較高,因而它主要面向有特定需求的用戶。目前無線區域網還不能完全脫離有線網路,無線網路與有線網路是互補的關系,而不是競爭;目前還只是有線網路的補充,而不是替換。但也應該看到,近年來,隨著適用於無線區域網產品的價格正逐漸下降,相應軟體也逐漸成熟。此外,無線區域網已能夠通過與廣域網相結合的形式提供移動互聯網的多媒體業務。相信在未來,無線區域網將以它的高速傳輸能力和靈活性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Ⅳ 無線路由器怎麼讓「中繼模式」實現無線網路擴展呢

一個無線路由器設置普通上網就行了,另外一個無線路由器調為中繼模式,然後掃描到第一個無線路由器的ssid確定,關閉DHCP,這樣就可以上網了。註:如果兩個無線路由器的ip地址一樣,改中繼模式無線路由器的LAN的IP地址的後面一位不重復的數字就行了。

Ⅳ 無線網路的傳輸方式,要具體,詳細的。每種傳輸的特點及作用。麻煩了~

無線傳輸分為:模擬微波傳輸和數字微波傳輸。

一、模擬微波傳輸

模擬微波傳輸系統原理圖
模擬微波傳輸就是把視頻信號直接調制在微波的信道上(微波發射機,HD-630),通過天線(HD-1300LXB)發射出去,監控中心通過天線接收微波信號,然後再通過微波接收機(Microsat 600AM)解調出原來的視頻信號。如果需要控制雲台鏡頭,就在監控中心加相應的指令控制發射機(HD-2050),監控前端配置相應的指令接收機(HD-2060),這種監控方式圖像非常清晰,沒有延時,沒有壓縮損耗,造價便宜,施工安裝調試簡單,適合一般監控點不是很多,需要中繼也不多的情況下使用。其弱點是:抗干擾能力較差,易受天氣、周圍環境的影響,傳輸距離有限。目前,已逐步被數字微波、COFDM、3G、CDMA等取代。

二、數字微波傳輸

數字微波傳輸系統原理圖
數字微波傳輸就是先把視頻編碼壓縮(HD-6001D),然後通過數字微波(HD-9500)信道調制,再通過天線發射出去,接收端則相反,天線接收信號,微波解擴,視頻解壓縮,最後還原模擬的視頻信號,也可微波解擴後通過電腦安裝相應的解碼軟體,用電腦軟解壓視頻,而且電腦還支持錄像,回放,管理,雲鏡控制,報警控制等功能;現在隨著數字存儲方式的普及,接收下的來的信號可以直接通過NVR存儲顯示或者直接進存儲伺服器,配合磁碟陣列存儲;這種監控方式圖像有720*576、352*288或更高的的解析度選擇,通過解碼的存儲方式,視頻有0.2-0.8秒左右的延時。數字視頻監控價根據實際情況差別很大,但也有一些模擬微波不可比的優點,如監控點比較多,環境比較復雜,需要加中繼的情況多,監控點比較集中它可集中傳輸多路視頻,抗干擾能力比模擬的要好一點,等等優點,適合監控點比較多,需要中繼也多的情況下使用,客觀地講,前期投資較高。
無線圖像傳輸系統從應用層面來說分為兩大類,一是固定點的圖像監控傳輸系統,二是移動視頻圖像傳輸系統。

1.固定點的圖像監控傳輸系統

固定點的無線圖像監控傳輸系統,主要應用在有線閉路監控不便實現的場合,比如港口碼頭的監控系統、河流水利的視頻和數據監控、森林防火監控系統、城市安全監控、建築工地等。下面按頻段由低到高對不同的圖像傳輸技術進行介紹。

1.1--2.4 GHz ISM頻段的多種圖像傳輸技術

2.4 GHz的圖像傳輸設備採用擴頻技術,有跳頻和直擴兩種工作方式。跳頻方式速率較低,吞吐速率在2 Mbit/s左右,抗干擾能力較強,還可採用不同的跳頻序列實現同址復用來增加容量。直擴方式有較高的吞吐速率,但抗干擾性能較差,且多套系統同址使用受限制。

2.4 GHz圖像傳輸可基於IEEE802.11b協議,傳輸速率為11 Mbit/s,去掉傳輸過程中的開銷,實際有效速率為5.5-6 Mbit/s左右。後來制訂的IEEE802.11g標准,速率上限達到54 Mbit/s,在特殊模式下可達108Mbps,該標准互通性高,點對點可傳輸幾路MPEG-4的壓縮圖像。

應用在2.4 GHz頻段的還有藍牙技術、HomeRF技術、MESH、微蜂窩技術等。隨著應用范圍的逐漸擴大,2.4 GHZ這個頻段處於滿負荷工作狀態,其速率問題、安全問題、干擾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1.2--3.5 GHz頻段的無線接入系統

3.5 GHz的無線接入系統是一種點對多點微波通信技術,採用FDD雙工方式,用16QAM、64QAM調制方式,基於DOCSOS協議。其工作頻段相對較低,電波自由空間損耗小,傳播雨衰性能好,接入速率足夠高,且設備成本相對較低。該系統具有相對良好的覆蓋能力,通常達到5 km~10 km,適合地縣市級單位低價位、較大面積覆蓋的應用場合;還可與WLAN、LMDS互為補充,形成覆蓋面積大小配合、用戶密度稀密配合的多層運行的有機互補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帶寬不足,只有上下行各30 MHz,難以大規模使用。

1.3--5.8 GHz WLAN產品

5.8 GHz的WLAN產品採用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在此頻段的WLAN產品基於IEEE802.11a協議,傳輸速率可以達到54 Mbit/s,在特殊模式下可達108Mbps。根據WLAN的傳輸協議,在點對點應用的時候,有效速率為20 Mbit/s;點對六點的情況下,每一路圖像的有效傳輸速率為500 kbit/s左右,也就是說總的傳輸數據量為3 Mbit/s左右。對於無線圖像的傳輸而言,基本上解決了「高清晰度數字圖像在無線網路中的傳輸」問題,使得大范圍採用5.8 GHz頻段傳輸數字化圖像成為現實,尤其適用於城市安全監控系統。

ZWD-2422無線高清傳輸器

圖冊無線傳輸設備(10張)
的工作頻率4.9GHz-5.9GHz,當它收到其它RF設備或訊號干擾時能自動調整至適當的頻率,所以一般不在5G左右頻段的2.4G,3G不會干擾到ZWD-2422的無線高清傳輸。

WLAN傳輸監控圖像,目前比較成熟的是採用MPEG-4圖像壓縮技術。這種壓縮技術在500 kbit/s速率時,壓縮後的圖像清晰度可以達到1CIF(352×288像素)~2CIF。在2 Mbit/s的速率情況下,該技術可以傳輸4CIF(702×576像素,DVD清晰度)清晰度的圖像。採用MPEG-4壓縮以後的數字化圖像,經過無線信道傳輸,配合相應的軟體,很容易實現網路化、智能化的數字化城市安全監控系統。

2.4/5.8GHz 基於802.11n的產品,11n產品分為AN和GN分別工作於5.8GHz和2.4GHz,傳輸速率可達150、300、600Mbps,有效傳輸速率分別為60、160、300Mbps.隨著高清攝像機的發展,這種高帶寬的11N模式非常適合高清攝像機的傳輸。高清攝像機和高帶寬無線傳輸設備的配合會逐漸成為無線視頻監控的趨勢。

1.4--26 GHz頻段的寬頻固定無線接入系統

LMDS系統是典型的26 GHz無線接入系統,採用64QAM、16QAM和QPSK三種調制方式。LMDS具有更大的帶寬以及雙向數據傳輸能力,可提供多種寬頻互動式數據以及多媒體業務,解決了傳統本地環路的瓶頸問題,能夠滿足高速寬頻數據、圖像通信以及寬頻internet業務的需求。LMDS系統覆蓋范圍3公里~5公里,適用於城域網。由於世界各國對LMDS的工作頻段規劃不同,所以其兼容性較差、雨衰性能差,成本也較高。

2.移動視頻圖像傳輸系統

除了對固定點的圖像監控的需求外,移動圖像傳輸的需求也相當旺盛。移動視頻圖像傳輸,廣泛用於公安指揮車、交通事故勘探車、消防武警現場指揮車和海關、油田、礦山、水利、電力、金融、海事,以及其它的緊急、應急指揮系統,主要作用是將現場的實時圖像傳輸回指揮中心,使指揮中心的指揮決策人員如身臨其境,提高決策的准確性和及時性,提高工作效率。富士達就移動視頻圖像傳輸採用公網和專用技術兩種情況作相關介紹。

2.1 利用CDMA、GPRS、3G公眾移動網路傳輸圖像

CDMA無線網路的移動傳輸技術具有很多優點:保密性好、抗干擾能力強、抗多徑衰落、系統容量的配置靈活、建網成本低等。CDMA採用MPEG-4壓縮方式,用MPEG-4的CIF格式壓縮圖像,可以達到每秒2幀左右的速率;如果將圖像調整到QCIF格式,則可以達到每秒10幀以上。但是,對於安全防範系統來說,一般採用低傳輸幀率而保證傳輸的清晰度,因為只有CIF以上的圖像清晰度才可以滿足調查取證的需要。如果希望進一步提高現場圖像的實時傳輸速率,一個簡單的方案是採用多個CDMA網卡捆綁使用的方式,用來提高無線信道的傳輸速率。目前市場上有2~3個網卡捆綁方式的路由器,增加網卡的代價是增加設備成本和使用成本。隨著視頻壓縮技術的不斷發展,單個網卡上3~4幀/秒圖像傳輸速率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每秒鍾可以傳輸3~4幀CIF格式的圖像,可以滿足一般移動公共交通設施的安全監控的要求。

GPRS是一種基於GSM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支持特定的點對點和點對多點服務,以「分組」的形式傳送數據。GPRS峰值速率超過100 kbit/s,網路容量只在所需時分配,這種發送方式稱為統計復用。GPRS最主要的優勢在於永遠在線和按流量計費,不用撥號即可隨時接入互聯網,隨時與網路保持聯系,資源利用率高。

3G技術目前已經取代GPRS和CDMA逐漸,目前可以實現的有效速率達384 kbit/s,在網路部署的城區,可以實時傳輸一路CIF圖像,每秒可達到20幀。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速率提高了很多,也不要認為所有的移動交通設施可以同時將圖像傳輸回監控中心,因為同時概念對於公網圖像傳輸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2.2 用於應急突發事件的專用圖像傳輸技術

對於一些應急指揮中心的圖像傳輸系統,往往要求將突發事件現場的圖像傳輸回指揮中心。例如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水災、火災現場,群眾的大型集會和重要安全保衛任務現場等。這類應急圖像傳輸系統不宜使用公眾網路傳輸,最好採用專業的移動圖像傳輸設備。但目前我國對此尚未專門規劃頻率。可用於移動視頻圖像傳輸的技術有以下幾種。

2.2.1 WiMAX

WiMAX是點對多點的寬頻無線接入技術,WiMAX採取了動態自適應調制、靈活的系統資源參數及多載波調制等一系列新技術,並兼具較高速率傳輸能力(可達70 Mbit/s~100 Mbit/s)及較好的QoS與安全控制。WiMAX802.16e覆蓋范圍可以達到1~3英里,主要定位在移動無線城域網環境。然而802.16e獲得足夠的全球統一頻率存在一定難度,且建設成本和設備價格較高。

2.2.2無線網格(MESH)技術

無線「網格(MESH)」技術,可以實現較近范圍內的高速數據通信。利用2.4 GHz頻段,有效帶寬可以達到6 Mbit/s,這種技術鏈路設計簡單、組網靈活、維護方便。支持MeshController集中方式管理,終端數據無需配置,自動生成解決方案。支持MeshController熱備份鏈路、自動漫遊切換等功能。支持MeshController用戶終端集中管理、多種驗證方式使系統更安全。支持MeshController用戶流量控制功能,可根據用戶類型自由分配流量,支持限速,限流量,限制上網時間等功能。

對於固定無線圖像傳輸可以採用成本較低的WLAN技術產品;對於移動視頻圖像傳輸可以採用公眾移動網路或專用無線圖像傳輸技術。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再進一步關注無線圖像傳輸問題,以促進該行業的發展。

傳輸方式

視頻基帶傳輸

是最為傳統的電視監控傳輸方式,對0~6MHz視頻基帶信號不作任何處理,通過同軸電纜(非平衡)直接傳輸模擬信號。其優點是:短距離傳輸圖像信號損失小,造價低廉,系統穩定。缺點:傳輸距離短,300米以上高頻分量衰減較大,無法保證圖像質量;一路視頻信號需布一根電纜,傳輸控制信號需另布電纜;其結構為星形結構,布線量大、維護困難、可擴展性差,適合小系統。

光纖傳輸

常見的有模擬光端機和數字光端機,是解決幾十甚至幾百公里電視監控傳輸的最佳解決方式,通過把視頻及控制信號轉換為激光信號在光纖中傳輸。其優點是:傳輸距離遠、衰減小,抗干擾性能好,適合遠距離傳輸。其缺點是:對於幾公里內監控信號傳輸不夠經濟;光熔接及維護需專業技術人員及設備操作處理,維護技術要求高,不易升級擴容。

網路傳輸

是解決城域間遠距離、點位極其分散的監控傳輸方式,採用MPEG2/4、H.264音視頻壓縮格式傳輸監控信號。其優點是:採用網路視頻伺服器作為監控信號上傳設備,只要有Internet網路的地方,安裝上遠程監控軟體就可監看和控制。其缺點是:受網路帶寬和速度的限制,目前的ADSL只能傳輸小畫面、低畫質的圖像;每秒只能傳輸幾到十幾幀圖像,動畫效果十分明顯並有延時,無法做到實時監控。

微波傳輸

是解決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不易布線場所監控傳輸的解決方式之一。採用調頻調制或調幅調制的辦法,將圖像搭載到高頻載波上,轉換為高頻電磁波在空中傳輸。其優點是:綜合成本低,性能更穩定,省去布線及線纜維護費用;可動態實時傳輸廣播級圖像,圖像傳輸清晰度不錯,而且完全實時;組網靈活,可擴展性好,即插即用;維護費用低。其缺點是:由於採用微波傳輸,頻段在1GHz以上,常用的有L波段(1.0~2.0GHz)、S波段(2.0~3.0GHz)、Ku波段(10~12GHz),傳輸環境是開放的空間,如果在大城市使用,無線電波比較復雜,相對容易受外界電磁干擾;微波信號為直線傳輸,中間不能有山體、建築物遮擋;如果有障礙物,需要加中繼加以解決,Ku波段受天氣影響較為嚴重,尤其是雨雪天氣會有比較嚴重的雨衰現象。不過現在也有數字微波視頻傳輸產品,抗干擾能力和可擴展性都提高不少。

雙絞線傳輸

(平衡傳輸):也是視頻基帶傳輸的一種,將75Ω的非平衡模式轉換為平衡模式來傳輸的。是解決監控圖像1Km內傳輸,電磁環境相對復雜、場合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將監控圖像信號處理通過平衡對稱方式傳輸。其優點是:布線簡易、成本低廉、抗共模干憂性能強。其缺點是:只能解決1Km以內監控圖像傳輸,而且一根雙絞線只能傳輸一路圖像,不適合應用在大中型監控中;雙絞線質地脆弱抗老化能力差,不適於野外傳輸;雙絞線傳輸高頻分量衰減較大,圖像顏色會受到很大損失。

寬頻共纜傳輸

視頻採用調幅調制、伴音調頻搭載、FSK數據信號調制等技術,將數十路監控圖像、伴音、控制及報警信號集成到「一根」同軸電纜中雙向傳輸。其優點是:充分利用了同軸電纜的資源空間,三十路音視頻及控制信號在同一根電纜中雙向傳輸、實現 「一線通」;施工簡單、維護方便,大量節省材料成本及施工費用;頻分復用技術解決遠距傳輸點位分散,布線困難監控傳輸問題;射頻傳輸方式只衰減載波信號,圖像信號衰減比較小,亮度、色度傳輸同步嵌套,保證圖像質量達到4級左右;採用75Ω同軸非平衡方式傳輸使其具有很強抗干擾能力,電磁環境復雜場合仍能保證圖像質量。其缺點是:採用弱信號傳輸,系統調試技術要求高,必須使用專業儀器,如果幹線線路有一台設備有問題,可能導致整個系統沒圖像,另外寬頻調制端需外加AC220V交流電源供電(但目前大多監控點都具備AC220V交流電源這個條件)。

無線SmartAir傳輸

SmartAir技術是目前通信業界唯一的單天線模式千兆級無線高速傳輸技術。其採用多頻帶OFDM空口技術,TDMA的低延時調度技術,以及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自適應調制編碼AMC和混合自動重傳HARQ等高級無線通信技術,實現到達1Gbps的傳輸速率

優勢

1、 綜合成本低,性能更穩定。只需一次性投資,無須挖溝埋管,特別適合室外距離較遠及已裝修好的場合;在許多情況下,用戶往往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工作內容的限制,例如山地、港口和開闊地等特殊地理環境,對有線網路、有線傳輸的布線工程帶來極大的不便,採用有線的施工周期將很長,甚至根本無法實現。這時,採用無線監控可以擺脫線纜的束縛,有安裝周期短、維護方便、擴容能力強,迅速收回成本的優點。

2、組網靈活,可擴展性好,即插即用。管理人員可以迅速將新的無線監控點加入到現有網路中,不需要為新建傳輸鋪設網路、增加設備,輕而易舉地實現遠程無線監控。

3、 維護費用低。無線監控維護由網路提供商維護,前端設備是即插即用、免維護系統。

4、無線監控系統是監控和無線傳輸技術的結合,它可以將不同地點的現場信息實時通過無線通訊手段傳送到無線監控中心,並且自動形成視頻資料庫便於日後的檢索。

5、 在無線監控系統中,無線監控中心實時得到被監控點的視頻信息,並且該視頻信息是連續、清晰的。在無線監控點,通常使用攝像頭對現場情況進行實時採集,攝像頭通過無線視頻傳輸設備相連,並通過由無線電波將數據信號發送到監控中心。

wifi無線中繼模式適用哪些場景的無線覆蓋

無線中繼模式,顧名思義,即是無線AP在網路連接中起到中繼的作用,能實現信號的中繼和放大, 從而延伸無線網路的覆蓋范圍。
線分布式系統(WDS)的無線中繼模式,就是在WDS上可以讓無線AP之間通過無線信號進行橋接中繼,在這同時並不影響其無線AP覆蓋的功能,提供了全新的無線組網模式。無線分布系統(WDS)通過無線電介面在兩個 AP 設備之間創建一個鏈路。此鏈路可以將來自一個不具有乙太網連接的AP的通信量中繼至另一具有乙太網連接的AP。在酒店無線覆蓋方案中,WDS最多允許在訪問點之間配置四個點對點鏈路。一般情況,中心AP最多支持四個遠端無線中繼模式的AP接入。
1、樓宇之間;一個酒店或者公司希望將其左近的生產廠房、車間、 管理中心等所有的網路連接在一起,便於資源共享,統一管理,實現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在大學校園里,教學樓、學生宿舍與計算中心等部門中獨立的內部區域網,也需要組建在一起,可以方便學生和教師接入校園網和Internet;等等。這些需要連接各個區域網,都可以採用無線分布系統技術來實現,當出現距離過遠,信號較弱,中間有障礙物阻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應用無線分布系統中的無線中繼模式來連接組建網路。

2、兩個區域網之間,可以考慮使用無線中繼的方法繞開障礙物,來完成兩點之間的無線橋接。如圖所示,無線中繼點的位置應選擇在可以同時看到網路A與網路B的位置,中繼無線網橋連接的兩個定向天線分別對准網路A與網路B的定向天線,無線網橋A與無線網橋B的通訊通過中繼無線網橋來完成。構建中繼網橋可以有兩種方式,單個橋接器作為中繼器和兩個橋接器背靠背組成中繼點。
3、單個橋接器可以通過分路器連接兩個天線。由於雙向通訊共享帶寬的原因,對於對帶寬要求不是很敏感的用戶來說,此方式是非常簡單實用的。對帶寬要求較高的用戶,可採用背靠背兩個處於不同頻段的橋接器工作於無線網橋模式,每個無線網橋分別連接一個天線構成橋接中繼,保證高速無線鏈路通訊。兩個背靠背的AP可以處於不同的頻段,且可以同時工作於無線網橋模式,這樣其功能就能得到擴大,信號在轉發過程中也得到最大的發揮。把帶寬及速度提高到最大,以滿足高要求的用戶,保證其暢通程度。
4、需要連接的兩個網路在距離過遠或者中間有障礙物的場合,就採用中繼AP來實現網路的連接。在選購AP設備的時候,需要注意一點:不是所有的AP都支持WDS,選購的時候看清楚。同時還要看清發射功率和天線增益參數。AP發射功率單位是dbm,天線增益的單位是dbi,這兩個值越高,說明無線設備的信號穿透力越強。普通AP的發射功率在20dbm以下,天線的增益在2~3dbi范圍以內,按照經驗,2dbi的增益天線信號可以穿透兩堵牆。還有無線網路是共享網路,整個WDS相當於一個大的網路,用戶越多,每個用戶所得的帶寬越低,最好買統一牌子的無線設備,根據實際情況選購何種帶寬的設備。最後在天線上,還是需要專用的定向天線,要做好防水防曬等護理措施。
無線中繼覆蓋點通常由兩個AP模塊構成,其中的一個AP的採用SAI模式工作(客戶端模式),作為信號接收器接收前一站AP的無線信號,另外一個AP的模式採用標准AP覆蓋模式,用來進行無線覆蓋。這樣,無線信號一方面可以一站一站地進行接力,構成無線中繼,另一方面是,每一站均可以實現本地區域覆蓋。此種模式能實現網路信號的放大及延續,為網路組建解決了距離上的問題。使無線網路運用更加廣泛,實現了許多無法使用有線網路的用戶進行網路暢游的夢想。

Ⅶ 兩個無線路由器一個做無線中繼 主路由與負路由詳細設置方法

1、首先我們登入和寬頻貓連接的路由器:如圖

拓展資料:

1、無線路由器是用於用戶上網、帶有無線覆蓋功能的路由器。

2、無線路由器可以看作一個轉發器,將家中牆上接出的寬頻網路信號通過天線轉發給附近的無線網路設備(筆記本電腦、支持wifi的手機、平板以及所有帶有WIFI功能的設備)。

3、市場上流行的無線路由器一般都支持專線xdsl/cable、動態xdsl、pptp四種接入方式,它還具有其它一些網路管理的功能,如dhcp服務、nat防火牆、mac地址過濾、動態域名等功能。

4、市場上流行的無線路由器一般只能支持15-20個以內的設備同時在線使用。

5、一般的無線路由器信號范圍為半徑50米,現在已經有部分無線路由器的信號范圍達到了半徑300米。

6、3G路由器主要在原路由器嵌入無線3G模塊。首先用戶使用一張資費卡(USIM卡)插3G路由器,通過運營商3G網路WCDMA、TD-SCDMA等進行撥號連網,就可以實現數據傳輸、上網等。

Ⅷ 如何管理我們的無線網路

無線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帶動著很多技術的成熟,無線網路的管理工作也困擾著眾多的網民,這里就為您介紹一下詳細的步驟。
隨著企業級無線區域網的涌現,它越來越成為人們實現無線互聯的首選。然而,對於組織機構實現跨行業網路互聯來說,如何利用軟體充分有效地管理無線區域網,正變成當務之急。從以往來看,個別廠商會在提供安裝配置服務之初,就向你提供管理軟體。也就是說,無線區域網廠商已經在他們的管理工具上投下了富有嚴峻意義的賭注,而現實卻是,他們天性夠做得更好。只需再往前一步,無線區域網管理就會比其他同類的WLAN產品更富有合做力。
大多數產品是在WLAN交換機或者控制器上實行某種程度的管理服務,但更好的方法是在伺服器或者標准化設備上使用管理軟體。鑒於大量的職能部門都要求建立企業級別的WLAN基礎構架,實行集中化管理則變得愈加突出。
由於廠家在其產品中提供有管理能力的不同組合,這就使得要形成某種特定功能會變得比較復雜。但是,下面所講的這些重要系統管理功能,應該要被包含在你的WLAN功能模塊中。
無線網路管理1、無線區域網規劃工具
大多數WLAN管理系統,都考慮到通過.dxf或者類似文件導出設想布局,而有一些管理系統,具有代表性的比如Bluesocket的WirelessLANPlanner,Trapeze的RingMaster和Motorola的LANPlanner(不同於Bluesocket的產品),支持被指派到虛擬架構底層的無線電傳播(radio-propagation)特性。模仿,通常包括3D分析而不是簡單的2D研究(針對無線電性能)能夠支持自動放置接入點。
當然,在這個階段考慮吞吐量要求也十分重要。用戶和應用程序載入和帶寬,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實現無障礙連接,比如語音和視頻等。不過,這種類型的准備工做通常需要手動處理當前網路管理日誌,和擴大基於接入點的數量和相應的位置。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增強系統功能向前發展的嚴峻良機。
無線網路管理2、自動部署和操做
核心功能模塊的自動識別比如WLAN控制器和接入點(以至是遠程站點上的接入點)是大部分WLAN軟體包中一種較常見的功能,某種程度上,這是為初始化安裝和配置WLAN設備所需的自動化功能。當多個控制器和接入點都參與工做的話,這種自動化功能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如果手工配置這些設備的話,既耗時又容易出錯。
無線網路管理3、監視和控制
所有的WALN管理工具,都能讓IT人員監視和控制RF的覆蓋范疇及其狀況,接入點用戶數量,吞吐量和系統性能以至也能監視到單個用戶或者站點的級別狀況。雖然現在基本上所有的WLAN產品都承擔了眾多工做量,但卻經常能反映出廠商對於某些性能的不同偏好。其實,在當前快節拍的管理世界裡,靈活性和易用性最至關重要。

Ⅸ 通信基礎知識

通信技術基礎知識
電信網(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是構成多個用戶相互通信的多個電信系統互連的通信體系,是人類實現遠距離通信的重要基礎設施,利用電纜、無線、光纖或者其它電磁系統,傳送、發射和接收標識、文字、圖像、聲音或其它信號。電信網由終端設備、傳輸鏈路和交換設備三要素構成,運行時還應輔之以信令系統、通信協議以及相應的運行支撐系統。現在世界各國的通信體系正向數字化的電信網發展,將逐漸代替模擬通信的傳輸和交換,並且向智能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由於電信網具有全程全網互通的性質,已有的電信網不能同時更新,因此,電信網的發展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電信網按不同的分類體系可以劃分如下:
按電信業務的種類分為:電話網、電報網、用戶電報網、數據通信網,傳真通信網、圖像通信網、有線電視網等。
按服務區域范圍分為:本地電信網、農村電信網、長途電信網、移動通信網、國際電信網等。
按傳輸媒介種類分為:架空明線網、電纜通信網、光纜通信網、衛星通信網、用戶光纖網、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網等。
按交換方式分為: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寬頻交換網等。按結構形式分為:網狀網、星形網、環形網、柵格網、匯流排網等。
按信息信號形式分為:模擬通信網、數字通信網、數字模擬混合網等。
按信息傳遞方式分為:同步轉移模式(STM)的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和異地轉移模式(ATM)的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等。
什麼是智能網?
智能網(Intelligentized Network)的思想起源於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AT&T公司就採用集中資料庫方式提供800號(被叫付費)業務和電話記帳卡業務,這是智能網的雛形。後來國際電聯ITU-T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在1992年正式命名了智能網一詞。智能網是在現有交換與傳輸的基礎網路結構上,為快速、方便、經濟地提供電信新業務(或稱增值業務)而設置的一種附加網路結構。智能網提供新業務的突出優點是可以做到快速、經濟和方便。由於智能網技術有標准模型約束,系統的實現可以獨立於將要生成的新業務,且有標准通信協議支持產品的互聯,從而為快速提供新業務創造了基礎條件。
智能網是以計算機和資料庫為核心的,從理論上說,智能網能提供的新業務是無限的。但是開辦新業務要考慮實際需要和經濟效益等因素。現在世界上已經提供的智能新業務有幾十種。但各地提供的種類不同,例如我國目前分國際、全國、省內三大類,所提供的業務也不盡相同。在世界上已經提供的常用的智能新業務如下:
被叫集中付費業務:美國人把這種電話叫做「免費電話」,實際上只是打電話的人不付費,而由被叫用戶付費。使用這種業務時,用戶需先撥「800」,因此也叫「800業務」。
大眾服務業務:用戶撥通特定號碼字頭的電話號碼,就能獲得某種信息或可以進行咨詢的服務。在美國,使用這種業務時用戶先撥「900」,所以又叫「900號業務」。
可選記帳業務:簡稱「ABS業務」。它可以提供多種記費方式,如主叫付費、被叫付費、主叫被叫分攤付費、第三方付費或信用卡付費等多種形式的記帳方式。
專用虛擬網業務: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靈活地組建非永久性的專用網,稱為「虛擬網」。
廣域集中小交換機業務(WAC業務):用戶可以享受市內專用小交換機的一切功能,而不用設置專用小交換機。
通用號碼業務:給有多個分號的企業分配一個通用的電話號碼來受理業務。
智能網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業務交換點(SSP),用來識別用戶對智能網的呼叫;業務控制點(SCP),完成對業務的控制,通常由大、中型計算機和大型資料庫組成;業務管理系統(SMS),是智能網中的操作、維護、管理及監視系統。
總之,整個電信網路正逐步向著智能化、寬頻化、個人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智能網的發展,可以實現智能網的網間互通,智能網與互聯網Internet的結合,智能網與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的結合,明天的智能網將更加智能化。
什麼是「一線通」?
ISDN (Inter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的中文名稱是綜合業務數字網,中國電信將「窄帶綜合業務數字網」(N-ISDN)俗稱為「一線通」。「一線通」採用數字傳輸和數字交換技術,將電話、傳真、數據、圖像等多種業務綜合在一個統一的數字網路進行傳輸和處理,向用戶提供基本速率(2B D,144kbit/s)和一次群速率(30B D,2Mkbit/s)兩種介面。基本速率介麵包括兩個能獨立工作的B信道(64Kkbit/s)和一個D信道(16Kkbit/s)。其中B信道一般用來傳輸話音、數據和圖像,D信道用來傳輸信令或分組信息。「一線通」是以電話綜合數字網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通信網,能提供端到端的數字連接,可承載話音和非話音業務,用戶能夠通過多用途用戶網路介面接入網路。「一線通」不僅能提供電路交換業務,還能提供分組交換和非交換的專用線業務,客戶可根據需要靈活選用,並且能與現有電話網、分組網實現互通。
「一線通」能夠向用戶提供三大類業務:①、承載業務(與用戶終端類型無關,如電路交換的承載業務和分組交換的承載業務等);②、用戶終端業務(如數字電話、四類傳真、數據通信、視頻通信等);③、豐富的補充業務(如主/被叫用戶號碼識別顯示/限制、呼叫等待、呼叫轉移、多用戶號碼、子地址、三方通信等)。
ISDN有以下一些特點。①通信業務的綜合化:利用一條用戶線,在上網的同時,可打電話或收發傳真,如同擁有二條電話線一樣,通過配置適當的終端設備,也可以實現會議電視功能。②實現高可靠性、高質量的通信:使用「一線通」,由於終端之間的信息完全數字化,噪音、串音及信號衰落失真非常小,數據傳輸的比特誤碼特性比電話線路至少改善了10倍,因此通信質量很高。③通過「一線通」可以以64kb/s或128kb/s的速率使用Internet網。④「一線通」還可以提供豐富的附加功能:主叫號碼顯示,呼叫等待,呼叫保持,呼叫轉移,多用戶號碼,子地址,終端可以移動性等。⑤價格適宜:由於使用單一的網路來提供多種業務,ISDN大大地提高了網路資源的利用率,以低廉的費用向用戶提供業務,ISDN大大地提高了網路資源的利用率,以低廉的費用向用戶提供業務,用戶不必購買和安裝不同的設備和線路接入不同的網路,只需要一個介面就能夠得到各種業務,大大節省了投資。⑥使用靈活方便:只需一個入網介面,使用一個統一的號碼,就能從網路得到所需要使用的各種業務,用戶在這個介面上可以連接多個不同種類的終端,而且有多個終端可以同時通信。統一的接入使通信設備像家用電器一樣可以方便地在不同的地點之間搬動。⑦運用前景廣闊:可用於貿易型企業(公司)、金融保險機構、股票證券交易所、醫院和學校,特別是個人電腦用戶。在語音通信方面,ISDN比傳統模擬電話網提供更多的業務。由於ISDN提供綜合業務能力,能應用於更多的領域。個人用戶在使用ISDN上網時,比MODEM具有更多的優勢,如降低費用以及提供真正的128K速率連接。
什麼是xDSL?
xDSL是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的縮寫,意即數字用戶線路,是以銅電話線為傳輸介質的點對點傳輸技術。xDSL中,「x」代表著不同種類的數字用戶線路技術。DSL技術在傳統的電話網路(POTS)的用戶環路上支持對稱和非對稱傳輸模式,解決了經常發生在網路服務供應商和最終用戶間的「最後一公里」的傳輸瓶頸問題。由於電話用戶環路已經被大量鋪設,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銅纜資源,通過銅質雙絞線實現高速接入就成為業界的研究重點,因此DSL技術很快就得到重視,並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得到大量應用。
各種數字用戶線路技術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信號的傳輸速率和距離。xDSL技術主要分為對稱和非對稱兩大類。對稱DSL技術主要用於替代傳統的T1/E1接入技術。與傳統的T1/E1接入相比,DSL技術具有對線路質量要求低、安裝調試簡單等特點,廣泛地應用於通信、校園網互連等領域,通過復用技術,可以同時傳送多路語音、視頻和數據。非對稱DSL技術非常適用於對雙向帶寬要求不一樣的應用,如Web瀏覽、多媒體點播、信息發布等,因此適用於Internet接入、VOD系統等。
對稱DSL技術主要有:HDSL (High-bit-rate DSL)、SDSL(Single一line DSL)、IDSL(ISDN數字用戶線)等。
其中,HDSL是xDSL技術中最成熟的一種,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這種技術可以通過現有的銅雙絞線以全雙工T1或E1方式傳輸(一個將要出現的稱之為HDSL2的版本將可以使用單根雙絞線完成同樣的任務)。其特點是:利用兩對雙絞線傳輸,支持N×64kbps各種速率,最高可達E1速率。HDSL是TI/E1的一種替代技術,主要用於數字交換機的連接、高帶寬視頻會議、遠程教學、蜂窩電話基站連接、專用網路建立等。具有價格便宜、容易安裝等特點。
SDSL (Single一line DSL)是HDSL的單線版本,它可以提供雙向高速可變比特率連接,速率范圍從160kbps到2.084Mbps。其特點是:利用單對雙絞線;支持多種速率到T1/E1;用戶可根據數據流量,選擇最經濟合適的速率,最高可達E1速率,比用HDSL節省一對銅線;在0.4mm雙絞線上的最大傳輸距離為3公里以上等。
IDSL (ISDN數字用戶線)通過在用戶端使用ISDN終端適配器和在雙絞線的另一端使用與ISDN兼容的介面卡,這種技術可以提供128Kbps的服務。
非對稱DSL技術主要有ADSL (Asymmetric DSL,非對稱DSL)、RADSL (Rate Adaptive DSL,速率自適應DSL)、VDSL(Very High Data Rate DSL,甚高速數字用戶線)等幾種:
ADSL:ADSL為網路提供速率從32Kbps到8.192Mbps的上行流量和從32kbps到1.088Mbps的下行流量,同時在同一根線上可以模擬提供語音電話服務。其特點是:利用一對雙絞線傳輸;上/下行速率從1.5Mbps/64Kbps到6Mbps/640Kbps 支持同時傳輸數據和語音。
RADSL:這種技術允許服務提供者調整xDSL連接的帶寬以適應實際需要並且解決線長和質量問題。其特點是:利用一對雙絞線傳輸;支持同步和非同步傳輸方式;速率自適應,下行速率從640kbps到12Mbps,上行速率從128kbps到1Mbps 支持同時傳輸數據和語音。
VDSL:在用戶迴路長度小於1054米(5000英尺)的情況下,可以提供的速率高達13Mbps甚至還可能更高,這種技術可作為光纖到路邊網路結構的一部分。此技術可在較短的距離上提供極高的傳輸速率,但應用還不是很多。
什麼是ADSL?
在各種數字用戶線中,非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技術具有上行、下行速率不對稱的特點,適用於多種寬頻業務。這類業務的特點是下行需要傳送電視圖像,要求有很高的傳輸速率;上行主要是傳送控制信令和低速的信號等,可以用較窄的頻帶。ADSL對於網際網路接入也比較適用。由於它是利用現有銅線用戶線資源,因而投資少、見效快,特別適用於中、小企業用戶。
ADSL的技術特點如下:
(1)高速傳輸。提供上、下行不對稱的傳輸帶寬,下行速度最高達到8Mbps,上行速度最高達到1Mbps。
(2)上網、打電話互不幹擾。ADSL數據信號和電話音頻信號以頻分復用原理調制於各自頻段,互不幹擾。在上網的同時可以撥打或接聽電話,避免了撥號上網時不能使用電話的煩惱。
(3)獨享帶寬、安全可靠。ADSL利用深入千家萬戶的電話網路,先天形成星型結構的網路拓撲構造,骨幹網路採用中國電信遍布全國的光纖傳輸,各結點採用ATM寬頻交換機處理交換信息,信息傳遞快速可靠安全。
(4)安裝快捷方便。在現有電話線上安裝ADSL,只需在用戶側安裝一台ADSL modem。最重要的是,你無須為寬頻上網而重新布設或變動線路。
(5)價格實惠。ADSL業務上網資費構成為:基本月租費 信息費,無需支付上網通信費(即電話費)。
ADSL是比較理想的銅線寬頻接入技術。採用這種非對稱數字線設備不僅能在充分利用現有電話用戶線的基礎上緩解電話網路的擁塞問題,同時還能將網際網路等數據業務從公眾交換電話網轉移到數據通信網去,從而減輕電話交換機的壓力,減少造成電話網擁塞的可能。
據來自美國電信市場的調查報告,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設備(ADSL)1998年比1997年增長了153%,遠遠超過了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18%的年增長率。
什麼是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也稱為包交換。分組交換方式不是以電路連接為目的,而是以信息分發為目的。分組交換機將用戶要傳送的數據按一定長度分割成若干個數據段,這些數據段叫做「分組」(或稱包)。傳輸過程中,需在每個分組前加上控制信息和地址標識(即分組頭),然後在網路中以「存儲——轉發」的方式進行傳送。到了目的地,交換機將分組頭去掉,將分割的數據段按順序裝好,還原成發端的文件交給收端用戶,這一過程稱為分組交換。進行分組交換的通信網稱為分組交換網。這一過程類似於我們平常的郵寄信件,人們把寫好的信用信封包裝起來,然後在信封上寫上接收人的地址和姓名,就相當於分組頭中的路由控制信息;信封好後投入郵筒,由郵局進行分揀,發往不同的地點,最後送到接收人的手中;接收人打開信件閱讀,如同分組中的拆包。這整個過程如同分組交換過程,只不過分組交換為了把信息准確地、可靠地、高速地傳到對方,技術上要復雜得多。此外,還要加上地址域和控制域,用以表示這段信息的類型和送往何方,再加上錯誤校驗位以檢驗傳送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分組交換的任務是,從各個入端讀入數據分組,根據它們上面的地址域和控制域,來把它們分發到各個出端上。
形象地說,電路是一種「粗放」和「宏觀」的交換方式,只管電路而不管電路上傳送的信息。相形之下,分組交換比較「精微」和「細致」,它對傳送的信息進行管理。
分組交換的特點有:①分組交換方式具有很強的差錯控制功能,信息傳輸質量高。②網路可靠性強。在分組交換網中,「分組」在網路中傳送時的路由選擇是採取動態路由演算法,即每個分組可以自由選擇傳送途徑,由交換機計算出一個最佳路徑。因此,當網內某一交換機或中繼線發生故障時,分組能自動避開故障地點,選擇另一條迂迴路由傳輸,不會造成通信中斷。③分組交換網對傳送的數據能夠進行存儲轉發,使不同速率、不同類型終端之間可以相互通信。④由於以分組為單位在網路中進行存儲轉發,比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的報文交換時延要小得多,因此能滿足會話型通信對實時性的要求。⑤在分組交換中,由於採用了「虛電路」技術,使得在一條物理線路上可同時提供多條信息通路,即實現了線路的統計時分復用,線路利用率高。⑥分組交換的傳輸費用與距離無關,不論用戶是在同城使用,還是跨省使用,均按同一個單價來計算。因此,分組網為用戶提供了經濟實惠的信息傳輸手段。
什麼是ATM?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非同步傳輸模式,是國際電信聯盟ITU-T制定的標准。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進行快速分組交換的實驗,建立了多種命名不相同的模型,歐洲重在圖像通信,把相應的技術稱為非同步時分復用(ATD);美國重在高速數據通信,把相應的技術稱為快速分組交換(FPS);國際電聯經過協調研究,於1988年正式命名為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技術,推薦其為寬頻綜合業務數據網B-ISDN的信息傳輸模式。
ATM是一種傳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信息被組織成信元,因包含來自某用戶信息的各個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現,這種傳輸模式是非同步的。
ATM信元是固定長度的分組,共有53個位元組,分為2個部分。前面5個位元組為信頭,主要完成定址的功能。後面的48個位元組為信息段,用來裝載來自不同用戶、不同業務的信息。話音、數據、圖像等所有的數字信息都要經過切割,封裝成統一格式的信元在網中傳遞,並在接收端恢復成所需格式。由於ATM技術簡化了交換過程,去除了不必要的數據校驗,採用易於處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交換速率大大高於傳統的數據網,如x.25、DDN、幀中繼等。另外,對於如此高速的數據網,ATM網路採用了一些有效的業務流量監控機制,對網上用戶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把網路擁塞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對不同業務賦予不同的「特權」,如語音的實時性特權最高,一般數據文件傳輸的正確性特權最高,網路對不同業務分配不同的網路資源,這樣不同的業務在網路中才能做到「和平共處」。
ATM網的特點:靈活性、高速、多業務、可靠性以及安全性。ATM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有兩大類,即多媒體和高速數據。多媒體應用主要包括有會議電視、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電子信箱、桌面合作工作組、居家辦公、遠程醫療、遠程勘探等;高速數據應用主要涉及區域網(LAN)互連和數據網合成。
什麼是IP?
IP是當前熱門技術。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縮寫,意思是「網路之間互連協議」,也就是為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在網際網路中,它是能使連接到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網路實現相互通信的一套規則,規定了計算機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通信是應當遵守的規則。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只要遵守IP協議就可以與網際網路互聯互通。正是因為有了IP協議,網際網路才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放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因此,IP協議也可以叫做「網際網路協議」。
IP是怎樣實現網路互聯的?研究IP技術,離不開具體的網路環境。INTERNET是一種最典型的IP網路,它也是IP技術的一種最成功的應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INTERNET規模增長之快已經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想。它已經由最初位於美國的4個節點擴展到今天分布在175個國家、連接數百萬台主機的計算機網路。
基於INTERNET的新應用也不斷涌現,如IP電話、IP傳真、視頻會議、電子商務等。這些客觀事實引起了人們,特別是眾多的電信專家和從業人員極大的興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P技術也是綜合業務的最好方案。因此,有人預言,一場融合了通信與計算機技術的信息革命正在悄然興起,當今的INTERNET就是這場革命的先兆。
什麼是INTERNET?有人說,INTERNET是「網路的網路」。它採用TCP/IP協議簇,使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個用戶進行通信和資源共享。總的說來,INTERNET具有以下特點:由眾多的計算機網路互聯組成;是一個世界性的網路;主要採用TCP/IP協議;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由眾多的路由器連接而成;是一個信息資源網。
中國於1994年正式接入INTERNET。我國互聯網事業發展十分迅速,先後建成了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T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聯能互聯網(UNINET)等幾個主要的互聯網路。
對用戶來講,互聯網就是一個統一的網路。這就是TCP/IP的基本思路,也是它的靈活性和通用性實質所在。IP層協議在TCP/IP確立的網路層次結構中起著核心作用:其一,採用無連接方式傳遞數據報,這樣上層應用不用關心低層數據傳輸的細節,可以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其二,通過IP數據報和IP地址將各種物理網路技術統一起來,達到屏蔽低層技術細節,向上提供一致性的目的。這樣可以使物理網路的多樣性對上層透明。因此,INTERNET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通信媒介,從而將全球范圍內的計算機網路通過統一的IP協議連在一起。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給我加分。

Ⅹ 無線資源管理的具體研究內容詳述

在移動通信系統中,近地強信號抑制遠地弱信號產生「遠近效應」。系統的信道容量主要受限於其他系統的同頻干擾或系統內其他用戶干擾。在不影響通信質量的情況下,進行功率控制盡量減少發射信號的功率,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增加用戶終端的電池待機時間。傳統的功率控制技術是以語音服務為主,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相當多,主要涉及到集中式與分布式功率控制、開環與閉環功率控制、基於恆定接收與基於質量功率控制。目前功率控制的研究集中在數據服務和多媒體業務方面,多為綜合進行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研究。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兩者的目標基本上是互相抵觸的,功率控制的目標是讓更多的用戶同時享有共同的服務,而速率控制則是以增加系統吞吐量為目標,使得個別用戶或業務具有更高的傳輸速率。如何滿足用戶間不同的QoS要求和傳輸速率,同時達到公平性和高吞吐量的雙重目標,是目前較為熱門的課題。
用在電路交換網路的功率控制技術已不能適應IP傳輸和復雜的無線物理信道控制,當IP網路成為核心網路,如何在分組交換網路進行功率控制就成為功率控制研究的主要內容。針對基於突發模式(Burst-mode)功率控制的通信網路的研究和連續突發模式(Burst-by-burst)的通信系統的設計已引起很大的注意。結合功率控制和其他新技術,如智能天線、多用戶檢測技術、差錯控制編碼技術、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子載波分配技術等方面的聯合研究,提高系統容量也是比較熱門的研究課題。 在無線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信道分配技術主要有3類:固定信道分配(FCA)、動態信道分配(DCA)以及隨機信道分配(RCA)。 FCA的優點是信道管理容易,信道間干擾易於控制;缺點是信道無法最佳化使用,頻譜信道效率低,而且各接入系統間的流量無法統一控制從而會造成頻譜浪費,因此有必要使用動態信道分配,並配合各系統間做流量整合控制,以提高頻譜信道使用效率。FCA演算法為使蜂窩網路可以隨流量的變化而變化提出了信道借用方案(Channel borrowing scheme),如信道預定借用(BCO)和方向信道鎖定借用(BDCL)。信道借用演算法的思想是將鄰居蜂窩不用的信道用到本蜂窩中,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DCA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分配演算法。通常將DCA演算法分為兩類:集中式DCA和分布式DCA。集中式DCA一般位於移動通信網路的高層無線網路控制器(RNC),由RNC收集基站(BS)和移動站(MS)的信道分配信息;分布式DCA則由本地決定信道資源的分配,這樣可以大大減少RNC控制的復雜性,該演算法需要對系統的狀態有很好的了解。根據DCA的不同特點可以將DCA演算法分為以下3種:流量自適應信道分配、再用劃分信道分配以及基於干擾動態信道分配演算法等。DCA演算法還有基於神經網路的DCA和基於時隙打分(Time slot scoring)的DCA。最大打包(MP)演算法是不同於FCA和DCA演算法的另一類信道分配演算法。DCA演算法動態為新的呼叫分配信道,但是當信道用完時,新的呼叫將阻塞。而MP演算法的思想是:假設在不相鄰蜂窩內已經為新呼叫分配了信道,且此時信道已經用完,倘若這時有新呼叫請求信道時,MP演算法 (MPA)可以將兩個不相鄰蜂窩內正在進行的呼叫打包到一個信道內,從而把剩下的另一個信道分配給新到呼叫。
RCA是為減輕靜態信道中較差的信道環境(深衰落)而隨機改變呼叫的信道,因此每信道改變的干擾可以獨立考慮。為使糾錯編碼和交織技術取得所需得QoS,需要通過不斷地改變信道以獲得足夠高的信噪比。 以語音業務為主的呼叫准入控制決定是否接受新用戶呼叫是相當簡單的問題,在基站有可用的資源時即可滿足用戶的要求。在CDMA網路中,使用軟容量的概念,每個新呼叫的產生都會增加所有其他現有呼叫的干擾電平,從而影響整個系統的容量和呼叫質量。因此以適當的方法控制接入網路的呼叫顯得比較重要。第3代及未來移動通信系統要求支持低速話音、高速數據和視頻等多媒體業務,因此呼叫准入控制也就變得較為復雜。 未來移動通信系統中呼叫准入控制的要求是:在判決過程中,使用網路計劃和干擾測量的門限,任何新的連接不應該影響覆蓋范圍和現有連接的質量(整個連接期間),當新連接產生時,呼叫准入控制利用來自負荷控制和功率控制的負荷信息估計上、下行鏈路負荷的增加,負荷的改變依賴於流量和質量等參數,若超過上行或下行鏈路的門限值,則不允許接入新的呼叫。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給出傳送比特速率、處理增益、無線鏈路發起質量參數、誤碼率(BER)、信噪比(Eb/No)和信干比(SIR)。呼叫准入控制管理承載映射、發起強制呼叫釋放、強制頻率間或系統間的切換等功能。
目前正在研究的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主要有以下幾類:基於QoS的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該演算法對接入的呼叫業務進行分類,如分為實時性業務和非實時性業務,然後再分別對其執行不同的呼叫連接;互動式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基於等效帶寬的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基於容量的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基於功率的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分布式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等。
隨著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對數據、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業務的支持,其業務的傳輸速率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研究新的適合於高速移動通信系統的呼叫准入控制演算法。此外,在考慮移動通信系統的呼叫准入控制時,擁塞控制策略也是通常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因此常將呼叫准入控制與擁塞控制進行結合研究。 傳統的Internet網路提供是「盡力而為」(Best effort)服務,IP層無法保證業務的QoS要求,端到端QoS保障要通過傳輸控制協議(TCP)層來實現。盡管TCP層可以保障一定的QoS,如減少分組丟失率,但是仍無法滿足高實時性要求的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業務在無線系統中傳輸的端到端QoS要求。而且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核心網路將是基於IP的網路,這就給如何在移動Internet網路上為未來高速多媒體業務提供可靠的端到端QoS要求提出了新的問題。 目前對移動IP業務的服務質量(QoS)的保證方法,大多沒有考慮到端到端QoS保證。下一代高速無線/移動網路要求能夠接入Internet、支持各種多媒體應用並保證業務的 QoS。但由於用戶的移動性和無線信道的不可靠性,使得QoS保證問題比有線網路更復雜。傳統IP網路無法保證用戶業務的QoS,這已經成為Internet向前發展的巨大障礙,為此IETF為增強現有IP的QoS性能提出了兩種典型的保障機制即:綜合業務/資源預約協議 (InterServ/RSVP)和區分業務(DiffServ)。
在無線網路中,傳統的流量控制並不適應用來提供QoS 保證,因為會把無線信道傳輸過程中的分組丟失當作網路擁塞來處理。UMTS定義了4類QoS類型,即對最大傳輸遲延有嚴格的要求的會話類別,對端到端數據流的遲延抖動有一定要求的流類別,對往返延遲時間有要求的互動式類別,對延遲敏感性要求很低的後台類別。網路根據不同QoS類型的業務分別為其分配不同信道資源。此外還有其他幾種解決QoS的演算法,如無線鏈路層解決方案、TCP連接分離方法、TCP迭加解決方案、套介面/網關解決方案等。
有關自適應編碼調制、無線資源預留等其他無線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內容也在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