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點知識,讓工作與生活更精彩
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現代戰爭無線電與網路哪個重要
擴展閱讀
單反鏈接蘋果電腦的軟體 2025-05-22 04:20:15
當前最大的網路安全問題 2025-05-22 04:20:07

現代戰爭無線電與網路哪個重要

發布時間: 2022-07-03 12:45:42

❶ 舉例論述現代戰爭中,信息技術的重要影響及發展趨勢。

一、重要影響:

第一場高科技局部戰爭,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及其友軍面對的是,陸軍號稱是「世界第四」的伊拉克,要與伊拉克面對面的人海作戰,始終是不太現實的,始終會有很大的傷亡,所以,「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理論」開始出台,就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迅速打贏局部戰爭,將己方的傷亡降到最低。

這就是信息化戰爭的開端,在這戰場戰爭中,美軍及其盟友的整個作戰過程分是為四個階段,

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

3、空襲地面部隊。

4、地面進攻作戰。

二、發展趨勢:

海灣戰爭後,各國開始大量的裝備自己部隊,向信息化發展,特別是我國,機載警報和控制系統以及衛星通信系統等,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戰爭的趨勢,向著信息化邁進。

(1)現代戰爭無線電與網路哪個重要擴展閱讀

信息戰爭產生:

在進入21世紀以後,全球范圍都開始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軍事變革。我國軍隊也在開展一場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這場變革的戰略目標便是締造一支信息化的部隊,從而能夠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軍用電子信息技術作為軍事技術的核心領域,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引發軍事領域一系列深刻變革。

❷ 為什麼計算機網路戰或將成為在未來信息作戰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呢

因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那麼所有的 設備控制和信息傳遞都是受計算機所控制。所以在未來的信息戰爭中,計算機的網路戰將成為重要的一種形式,誰佔有了這個高地,誰就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❸ 現代戰爭通信手段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的中樞神經作用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則為現代軍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軍事通信技術在戰後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
一、載波通信與光纖通信技術
載波通信就是利用頻率分割原理,在一對線路上同時傳輸多路電話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發信端把各路電話信號分別對不同的載波頻率進行調制,將各話路的頻譜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頻位上。在接收端,則進行相反的解調過程,把位於不同頻位的各話路還原為話音頻譜,實現載波多路通信。載波通信除了傳輸電話信號外,還可以進行二次復用,即利用載波話路來傳輸電報、傳真、數據等等。載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線通信的線路,擴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傳輸的速度。在軍事信息量不斷增加、軍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況下,載波通信是一種極好的技術手段。載波通信技術產生於20世紀初期,電子管和濾波器發明以後,為實現載波電話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同時,增音器和同軸電纜的發明又為載波通信的發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國的匹茨堡到巴爾的線路上開通了第一個載波電話通信系統,每對線通3路電話。到1938年,經過不斷改進,可通12路電話。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條件的限制,各參戰國(除美國外)的長途有線通信發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各國均建立了規模巨大的軍用長途載波通信系統,通信容量從最初的每對線幾路、十幾路,發展到幾十路、幾百路。20世紀60年代初,載波通信設備進入了半導體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單晶硅制備技術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60年代各種晶體管電子元件相繼誕生。半導體晶體管的誕生是電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耐震、壽命長、性能可靠、功耗低等電子管無法比擬的優點,有效地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載波通信的半導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軍事載波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同軸電纜材料與性能的提高,10800路載波電話系統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先後投入使用。

光纖通信是以激光作載體,以光纖維做媒介來實行信息傳輸的一種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用紅寶石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術由此問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從外部對某些物質施加能量,使電子急劇增能,在外來光的激發下,以光子形式經過光學諧振腔的特殊裝置,等到聚能放大而發射出來。激光具有很好的相乾性、單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氣空間、宇宙空間、光波導、光導纖維以及海水中傳輸,故能作為信號載波應用於通信。由於激光的光束很細、方向性極好,人眼又看不見,因此用激光進行通信具有極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敵人截獲和干擾,且不受熱核輻射的影響。激光技術的產生,為光纖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195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纖維光學技術的基礎理論。1970年,廷德爾首次表演了沿電解質管進行光的傳輸。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對於光纖維的研究,激發了人們對利用光纖維進行通信的興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實現還要有賴於激光技術的成熟、光纖維的制備和光電調制技術。1970年,格拉斯研製成20db/km低衰減的纖維,這是光纖通信的一項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電星公司生產出一種具有分散折射指數的纖維。1976年,在美國芝加哥展示了試驗性光波傳輸系統(利用玻璃光波導傳送由超小型固體激光器和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脈沖信息)。1977年,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電話公司建立了實驗性的光導纖維系統。80年代以後,光纖通信以逐漸滲透到陸、海、空乃至空間武器裝備系統中,成為現代軍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國軍隊紛紛以光纖代替原先的金屬電纜,美空軍後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軍基地建立了據稱是迄今世界上同類網路中最大的光纖通信網路——「軍事基地光纖通信系統」。隨著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光纖通信在現代軍事通信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二、散射通信與衛星通信技術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傳播煤質的不均勻性對電磁波的反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大氣層中的對流層、電離層和流星余跡等,都具有對入射的電磁波再向多方向輻射的特性。利用這些煤質將視距傳播的電磁波傳送到視距以外,即可進行遠距離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即用對流層對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來實施超視距通信。軍用對流層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動式。流星余跡通信則是利用流行穿過大氣層高速運動造成的短暫電離痕跡對無線電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進行遠距離瞬間通信。流星余跡通信傳輸受核爆炸及太陽耀斑的影響較小,電波反射的方向性強,隱蔽性好,信號不易被截獲,適用於遠距離小容量的軍事通信。第一條對流層散射通信線路於1955年在美國建立,全長2600公里。

❹ 現代戰爭的軍事知識

百姓在海面上被攔停,千萬別逞能,現在小口徑速射三秒就送千噸漁船去東海龍宮三日游,作死也不是這么個搞法的。海軍一般不會俘虜平民,上了救生艇記得怎麼求生就好。上艦基本都是兵了,老兵和新兵最大區別就是老兵不暈船、能吃會睡、見過血所以不太慌、知道怎麼盡可能活下來。新兵多聽多問,盡可能多吃多睡保證體力反應,僥幸落海沒死的趕緊找救生艇或是其他軍艦求救求俘虜,海里基本20分鍾就能凍死人。

❺ 現代戰爭的主要特點

第一、 廣延性--戰場范圍廣大,前後方界限不清,大規模交戰波及戰爭雙方的整個領土及外層空間;

第二、 多變性--戰場態勢錯綜復雜,情況千變萬化,爭奪戰場主動權的斗爭熾烈,對快速反應要求更高;

第三、 交叉性--戰場犬牙交錯,戰線模糊不清,復雜的交戰將在多層次展開;

第四,、立體性--戰場的立體化突出,空中、海上、海下、地面、外層空間的作戰同時或交錯進行;

第五,、破壞性--火力強、破壞大、消耗多、各項保障復雜;

第六、 分散性--軍隊進一步疏散配置,作戰行動將表現為大兵團統一控制下的群體分散獨立作戰;

第七、 機動性--軍隊的流動性大,遭遇戰的可能增多;

第八、連續性--戰役戰斗的間隙縮短,打破晝夜界限。有的則強調電子戰,有的更強調「快節奏」,有的注重政治和技術因素,有的注重經濟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5)現代戰爭無線電與網路哪個重要擴展閱讀:

高技術戰爭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一、是技術密集型。高技術戰爭中使用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具有技術密集型的特徵,包含著各種密集型的知識和創新性很強的密集型技術。

二、是結構整體型。主要反映在使用武器手段方面的互相依賴、制約、協同方面,通常是指偵察、通信、指揮、武器、供應系統等若干個互相聯結而形成的一個戰爭整體。

三、是電子化、智能化、數字化。戰爭中廣泛使用電子技術、人工智慧武器和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

四、是天地戰、天地高能戰。航天武器直接用於戰爭,參與地面作戰,戰爭在天地一體空間進行,並大量使用高能武器等。高技術戰爭是由一般戰爭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戰爭形態。它既具有一般戰爭發展共有的特點,而有其自身的特性。

❻ 談談你對近十年來的幾次現代戰爭的認識 2000字左右拜託各位大神

正確認識信息和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不能片面地、表面地、孤立地認識信息化。如果將信息化理解為計算機、網路化,這樣的認識就是片面的。要正確地把握信息化和機械化的關系,關鍵是要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是手段,離開了機械化之本,信息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特別是對我們這樣一個還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的軍隊。信息化只是支持作戰條件多種手段中的一種手段,不是現代戰爭制勝的絕對實質。信息化的關鍵是要扎扎實實地在融合、帶動機械化上下功夫。信息和網路不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信息只有與火力、機動力的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出威力來。 戰爭實踐表明,信息是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信息只是戰鬥力的組成部分之一,信息的多與少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優勢,要想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是要擁有可靠、及時的信息。 美國國會2004年在關於網路中心戰的審查研究報告中指出:雖然美國具備利用先進的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網路化、衛星、無線電通信和其它技術的能力,但是一些觀察家對信息本身作為一種有用的軍事資源估計過高也表示了疑問,認為信息被過高估價。他們認為,為信息交換而實現網路化,並不能完全替代作戰機動,同時信息優勢和態勢感知也不是戰鬥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有一些人認為:大量的信息可能被作為實施有效軍事行動的資源而被過高估價了。美國著名的學者邁克爾·奧漢隆在《高科技與新軍事革命》一書中指出:計算機和通信技術進步的步伐無論多麼快,我們都不能對其能力估計過高。歸根到底,計算機和通信技術都只不過是軍事行動的中間環節。他們從感測器中獲取信息,然後進行處理並將處理後的信息傳輸給武器。但它們本身並不能發現敵人,也不能消滅敵人。奧漢隆認為,制信息權這一概念雖然風靡一時,卻過於離譜。的確,未來戰場信息的處理、共享和參照將比現在更迅速。在某些情況下,它能夠產生與今所預期的完全不同的戰場動態。但是,大量關鍵性信息仍然難以在原地獲得,這一點即使是極為快速的實時信息網也無法彌補。 戰爭的阻力和迷霧是作戰中固有的特性,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減少戰爭中的不確定性,但消除戰爭中的不確定性也不能消除戰爭中的阻力和迷霧。技術創新越復雜,戰爭的阻力就越多,技術僅僅是達成目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信息是戰爭決策和作戰指揮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的是提升我軍履行新的歷史使命任務的能力。信息化不是軍隊建設的目的,而是達成提升我軍打贏能力的手段。 戰爭的本質,從軍事的角度看,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戰爭本質都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它是一切戰爭行動和戰爭原則的根據,一切戰術的、戰役的、戰略的原理原則,都要體現這個本質。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通過戰爭中攻防作戰行動和保障措施表現出來的。進攻是消滅敵人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為了保存自己;防禦直接是為了保存自己,同時也輔助進攻或者轉入進攻的一種手段。戰爭要達成政治目的,就必須通過各種軍事手段來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我們有的著作和文章提出,信息時代的戰爭已從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轉變為打擊敵人的士氣和意志,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是工業時代的戰爭目標,信息時代戰爭的打擊目標應主要選擇敵人的指揮控制系統和敵人官兵民眾的士氣和意志。並認為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是這樣打的。事實是這樣嗎? 美空軍指揮與參謀學院助理教授保羅最近指出,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新聞媒體在談及打擊目標時,屢屢提到「震懾」論,認為美英聯軍在戰爭發起之時對伊拉克領導層和軍事指揮體系等效用性目標實施准確、同步的攻擊,在敵方內部造成嚴重的恐慌和混亂,從而迫其投降外無路可走。認為「震懾」論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最近在戰後的總結中,美軍認為「震懾」論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據研究報告透露,在伊拉克戰爭中,用於攻擊伊拉克領導層和軍事指揮體系的精確制導彈葯不足總量的10%,而大多數精確制導彈葯打擊的目標主要是針對伊拉克野戰部隊的。戰爭實踐證明,打擊伊拉克軍隊有生力量是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主要目標,而不是我們一些文章所說的,主要的精確制導彈葯用來打擊敵指揮控制和首腦目標。 美軍認為戰爭是暴力的對抗,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的,美國希望藉助先進的武器裝備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降低自己士兵的死亡率。任何戰爭零傷亡都是不可能的。伊拉克戰爭也證明,戰爭仍會造成大量的傷亡。據西班牙報紙報道,美軍自2003年3月20日發動戰爭以來,已造成伊拉克近10萬人的傷亡,美軍士兵陣亡2300多人。

採納哦

❼ 現代戰爭中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發展趨勢

現代信 息技術和新軍事革命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信息化戰爭的演變和快速推進,這已被信息化戰爭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史所證明。以下對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作一些預測。
一、 信息力量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將更高,圍繞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佔領信息優勢高地的競爭將愈演愈烈。各國將竟相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竭力保持本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新制式的超寬頻信息高速公路將不斷推進,網路進攻和網路防禦的能力將同步提高,信息技術將愈加主導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文化、生活、生產等所有領域。在軍事領域,各國將加大信息化軍隊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斷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人員培訓等,盡量拉大本國與它國軍隊信息化能力的距離。黑客部隊、天軍、網軍、機器人軍團、世界艦隊、太空星軍、斬首部隊、媒體部隊、隱身部隊、精細手術刀部隊、機器昆蟲等新型部隊將層出不窮,迷你型、全能型、智能型等信息化部隊不斷創新。各國在信息力量、信息方面的競爭將白熱化。
二、 作戰方式和戰爭形態將不斷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軍事變革的深入和政治戰略需求的變化,信息化戰爭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戰方法。戰略心理戰、網路系統戰、全元總體戰、太空絞殺戰、掏心戰、癱瘓戰、隱形戰、至盲戰、點穴戰、無人戰、精微戰、間隙戰等等作戰方式接踵而至。同時,新作戰模式相繼登場,信息化戰爭頻繁「變臉」,也使其整體戰爭形態不斷調整和演變。戰爭的規模將趨小,以天、小時和分計算時間的戰爭可能一再發生;物資、能源的消耗戰將逐步讓位給物質、能源的控制戰;戰爭狀態與和平狀態的轉化,以及軍事人員和非軍事人員的轉換將有新的表現;圍繞信息資源展開的爭奪戰將日趨激烈。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演變將是迅速和明顯的。
三、 人類的戰爭能力將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使戰爭體系的效能不斷提高,人類的戰爭能力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一)戰場感知力持續提升
信息化戰爭發展以來,由於雷達、聲納、地面感測器、偵察飛機、偵察衛星以及裝載在武器平台上的觀瞄儀、測距機、告警機、望遠鏡、夜視儀、火控雷達等大量先進電子偵察監視技術的運用,戰場感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戰場感知力還會持續提升。一個從聲頻、電頻到光頻,從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頻譜、全方位、全時空的偵察監視體系,將出現在戰場上,各種目標的性狀和變化都可能處在嚴密的監控之中。對於處於信息優勢的一方,戰場將更加透明。
(二)戰場反應速度持續加快
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和指揮控制技術使戰場的反應速度明顯提高。目前美國預警衛星在對方導彈發射後約3—4分鍾就能將信息傳送到國家指揮中心。火器在跟蹤目標、計算射擊諸元、氣象修正、偏差修正等方面都達到了一體化、電子化、自動化,射擊准備時間已縮短到約60秒鍾,發射反應時間為5—8秒,如法制「西北風」地空導 彈的反應時間為5秒。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火 炮控制系統,對同時發現的不同方向的30多個目標,只需90多秒鍾就能將其全部摧毀,這比15年前的戰場反應時間縮短了2個小時。情報、通信、指揮、控制、兵器和信息處理一體化的自動化指揮體系構成了數字化的戰場,戰爭系統整體反應速度也加快了,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從發現目標到實施攻擊的過程已縮短到幾分鍾時間。遠距離快速投送技術使戰場能量快速流動,戰略轟 炸機的航程和戰略導 彈射程均達10000千米以上,許多兵器都可以在24小時內到達地球的另一面作戰。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不斷發展,戰場的反應速度還會不斷加快,「即時化」可能真正出現。未來可能出現的網路中心戰將進一步提高戰爭的反映速度。高超音速的飛行器繞地球一圈只需兩個多小時;密布於太空的無數個微型衛星將對地球上的任何一點實施即時打擊;高速巡航導 彈、多國聯合艦隊、激光武器的運用將促進戰場的反應靈敏度速度。在未來,C4ISR系統必將有更大的飛躍,戰爭系統的整體反應速度會不斷提升。
(三)精確打擊能力持續增強
信息技術的應用已使突擊兵器的命中概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了「指那打那」。導彈和精確制導 彈 葯成為戰場攻擊武器的主角。二戰時飛機投擲炸 彈的誤差近千米,而在伊拉克戰爭中這種誤差已縮小到幾米。海灣戰爭中,美軍一枚「斯拉姆」空面導 彈從90千米以外攻擊伊拉克一個發電廠時,第一發導彈在發電廠的外牆上打了1個洞,第二發導 彈從這個洞口飛入炸毀了內部設施。隨著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戰爭中的精確打擊能力將不斷增強。目標的識別、選定和摧毀將更加精準,打擊誤差可能縮小到厘米,甚至更小。人們可能對上萬千米外的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名將軍、一隻偵察蒼蠅或者某個士兵的眼睛實施精確打擊。精確打擊不僅限於物質層面,還將涉及人的精神、心理層面,將可對某個人或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群體實施定性、定量、精微准確地心理突擊和精神手術。
(四)作戰空間和時間持續延伸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戰爭的時空得到了延伸。目前人類的戰場已經擴展到陸、海、空、天以及電磁的空間,作戰時間也得到延伸。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了30多顆衛星、3000多架飛機、500餘枚巡航導 彈、3000多輛裝甲車輛、6艘航空母艦、數十艘水面艦船和潛艇、幾百架電子戰飛機、30多個地面監聽站和20餘個偵察營,呈現出的是一幅光、電、磁、聲交織,陸、海、空、天相溶的多維戰場畫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延伸將不斷擴大。人類戰場可能進入浩淼的太空深處或某一細胞之中;海溝、極地、地下處處都可能發生搏殺;電磁戰將滲入更多的空間和貫穿在更多的時間之中。18世紀以前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僅達到1平方千米;海灣戰爭時10萬人軍隊的作戰能力已達及70餘萬平方千米的戰場。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化軍隊的作戰能力將達到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隨著信息技術全面滲透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戰爭的戰場將在敵對雙方甚至第三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信息、能源、網路等領域全面展開。虛擬戰場與真實戰場結合,軍事戰場與經濟戰場結合,軍事專職人員與普通民眾的軍事行動結合,戰場的起始和終結的時間也可能趨於模糊。

❽ 電子技術在軍事上有何重要性

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技術群體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使人類世界掀起了風起雲涌的變革。電子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基礎,已經滲透到武器裝備、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的各個方面,成為信息化戰爭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技術。

一、神通廣大的電子技術

電子技術對武器裝備和現代戰爭的影響最大。電子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帶動了整個高科技的騰飛,對社會生產生活和國防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家用電器到醫療器械,再到工作學習中應用的各種工具,幾乎都離不開電子技術的影子。例如一塊普通的電子表,裡面竟隱含了3000多個微型晶體管。電子技術與機械的結合,產生了各種自動化機器、自動化生產線,甚至自動化工廠。

電子計算機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它的發展正是電子技術最廣泛、最基礎也是最典型的應用。電子技術的神奇功效,很多都是通過微型電子計算機和微處理器實現的。航天技術使人類邁出了地球,它的發展依賴於電子技術的支撐,從航天設備到精確控制再到航空通信,都離不開電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把現代科學技術領域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但是生物技術在取樣、檢測、信息貯存等方面都離不開電子技術的支撐。

總之,當今人類的眾多高新技術,要麼直接以電子技術為基礎,要麼就是在電子技術產品的支撐下得以發展。

電子技術是當今軍事技術的核心技術,被廣泛運用於雷達、計算機、通信設備、火控系統、電子對抗設備等軍用設備上。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電子技術正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眾多笨重的鐵疙瘩式的武器裝備正變得小巧、靈活、精確。電子技術使武器裝備系統具備了「智能」,能夠自動處理情況、自動尋找目標、自動控制等。電子技術就像魔術師一樣,經它「點石成金」後,為武器裝備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從而加快了軍用電子裝備的數字化、多能化、高速化和自動化步伐。電子技術已經成為發展現代武器裝備的主導技術。

二、未來戰爭的魔術師

現代戰爭根本上是電子技術的較量。戰爭的方方面面,一旦和電子技術相結合,就像魔術般插上了翅膀,在戰場上表現出非凡的力量。

1.電子技術是未來戰場偵察的支撐技術

未來的戰場偵察,是地面、海上和空中的立體偵察,部署在多維空間中的感測器、雷達、電子偵察飛機和偵察衛星組成的龐大的偵察體系,未來的戰場偵察能夠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戰場偵察。能夠把戰場的部隊作戰部屬、軍事活動等情況,探測得一清二楚,為戰略和戰役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偵察衛星就像安裝在太空上的望遠鏡,能夠看到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面景象。偵察衛星可以全天候不間斷地偵察,不受白天黑夜、陰天晴天等自然條件的限制。而且可以定期或者連續監視某一地區,並能對同一個目標進行反復偵察,在一天里收集到的戰場情報信息,比諜報部門數十年裡收集的情報還多。電子偵察飛機能夠對戰場進行大范圍詳細偵察,在各種雷達和感測器的配合下,戰場的一舉一動,戰場的每一個角落都在偵察體系的密切監視之下。

這些偵察裝備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功能,主要是因為它們安裝了最先進的電子設備。如美國的K-12「鎖眼」式照相偵察衛星,安裝了紅外感測器、全景掃描儀、微波成像側視雷達,可以在300公里的高度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的照相偵察。偵察衛星由於電子裝備的支持,可以隨時改變軌道飛行高度和軌道平面,能盡快飛經需要偵察地區的上空執行偵察任務。

2.電子技術是電子戰的「核心」

現代電子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電子設備成了戰爭機器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電子系統就像戰爭機器的靈魂,一旦遭到破壞,戰爭就立刻處於癱瘓狀態。電子戰是敵我雙方在電磁領域進行的對抗活動,其作戰目標直指敵對雙方的電子設備。隨著電子技術在軍事領域的不斷深入應用,電子戰的范疇不斷擴大,作戰對象也從過去的雷達和通訊設備擴大到了各種電子系統,作戰任務從破壞敵人和保護自己的情報收集能力和指揮控制能力等,擴大到了信息收集、傳輸和指揮決策過程。電子戰一般在火力攻擊之前展開,並且悄悄進行,貫穿戰爭始終。電子戰關乎整個戰爭的勝負。一旦己方取得了制電磁權,敵方就會雷達失效、通信中斷、武器失控,敵方的整個作戰體系就陷入癱瘓狀態。

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電子系統,是保證電子戰得以實施的關鍵。如美國的EF-111A電子干擾飛機,裝備著多用途的電子干擾系統,用來為機群編隊提供集體防護。還裝備著本機自衛系統、紅外誘餌投放沒備、威脅警報系統、紅外偵察系統等。光是多用途電子干擾系統,就有11部干擾發射機,採用數字式雷達警戒接接收機,由微型計算機自動控制,可干擾探測到的全部雷達系統。它產生的1兆瓦輻射波,可使230公里范圍內的雷達受到干擾。只是這么一項裝備,就包含了如此復雜的電子設備。可以說現代戰爭打得的就是電子技術戰。電子戰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

3.電子產品是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根基」

指揮自動化系統是信息化戰爭不可缺少的指揮手段。指揮自動化系統能夠把戰場上紛繁復雜的戰場情報自動分類處理,並及時准確掌握戰場情報分發,從而使指揮員准確掌握戰場情況。指揮自動化系統還能把戰場上不同的武器平台,甚至單個士兵聯結起來,形成一個「一體化」的武器系統。一體化的武器裝備系統能夠自動交戰,不需要人工的操作。

未來的戰爭將是「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作戰,實現各個軍兵種間、不同作戰部隊間的密切協調。不同作戰單位通過通信終端和介面設備,在戰場的任一時間、地點,都能接入到指揮自動化網路中。上至司令員,下至前線戰士,在關鍵時刻都可以直接與總指揮部通話,不需要逐級反映,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這樣復雜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是通過無線和有線通信網路,把數以百萬計的電子計算機和通信設備聯結起來組成的。這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以電子技術為基礎的電子產品。

4.電子技術是武器裝備的「倍增器」

現代戰爭中使用的武器裝備,無不依賴高技術來提高其作戰效能。這些高技術兵器,沒有一件不需要電子技術。作為武器裝備的核心,電子技術是武器裝備戰鬥力的「倍增器」。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電子技術在武器裝備研製成本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在世界第一架飛機安裝的各種設備中,電子技術的成本只佔總成本的1%~2%,目前電子技術成本則占飛機總成本的90%以上。威震海灣戰爭的「愛國者」導彈,之所以能夠攔截摧毀「飛毛腿」導彈,關鍵是電子元件和電子計算機系統在起作用。「愛國者」導彈系統採用了100萬次的高速微型計算機系統、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系統和跟蹤制導系統等,在巾心計算機的控制下,可以同時監視、跟蹤100多個目標,坯能夠對目標進行分類和真假判斷。愛國者導彈在發射前不需要精確瞄準,可以實現按目標飛行軌道的逆軌道攔截。可見,現代戰爭以及未來戰爭,主要是在打電子技術,只有配備了高級電子設備的作戰一方,才有可能取勝。

❾ 現代戰爭還用電報通訊嗎

電報也是無線電通訊技術,只是比較原始,現在不用了,目前戰場還是以無線電通訊技術為主,但是大多是通過衛星進行通訊,因此幾乎沒有限制,不像電報那樣限制因素很多,例如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