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分布式無線網路的概念
擴展閱讀
無線顯示移動網路 2025-05-15 10:55:37

分布式無線網路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2-07-04 10:10:57

1. 分布式 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

分布式軟體系統(Distributed Software Systems)是支持分布式處理的軟體系統,是在由通信網路互聯的多處理機體系結構上執行任務的系統。它包括分布式操作系統、分布式程序設計語言及其編譯(解釋)系統、分布式文件系統和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等。

分布式操作系統負責管理分布式處理系統資源和控制分布式程序運行。它和集中式操作系統的區別在於資源管理、進程通信和系統結構等方面。

分布式程序設計語言用於編寫運行於分布式計算機系統上的分布式程序。一個分布式程序由若干個可以獨立執行的程序模塊組成,它們分布於一個分布式處理系統的多台計算機上被同時執行。它與集中式的程序設計語言相比有三個特點:分布性、通信性和穩健性。

分布式文件系統具有執行遠程文件存取的能力,並以透明方式對分布在網路上的文件進行管理和存取。

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由分布於多個計算機結點上的若干個資料庫系統組成,它提供有效的存取手段來操縱這些結點上的子資料庫。分布式資料庫在使用上可視為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而實際上它是分布在地理分散的各個結點上。當然,分布在各個結點上的子資料庫在邏輯上是相關的。

---------------

分布式資料庫系統是由若干個站集合而成。這些站又稱為節點,它們在通訊網路中聯接在一起,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資料庫系統,它們都擁有各自的資料庫、中央處理機、終端,以及各自的局部資料庫管理系統。因此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資料庫系統的聯合。它們在邏輯上屬於同一系統,但在物理結構上是分布式的。

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已經成為信息處理學科的重要領域,正在迅速發展之中,原因基於以下幾點:

1、它可以解決組織機構分散而數據需要相互聯系的問題。比如銀行系統,總行與各分行處於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個地區,在業務上它們需要處理各自的數據,也需要彼此之間的交換和處理,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統。

2、如果一個組織機構需要增加新的相對自主的組織單位來擴充機構,則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可以在對當前機構影響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擴充。

3、均衡負載的需要。數據的分解採用使局部應用達到最大,這使得各處理機之間的相互干擾降到最低。負載在各處理機之間分擔,可以避免臨界瓶頸。

4、當現有機構中已存在幾個資料庫系統,而且實現全局應用的必要性增加時,就可以由這些資料庫自下而上構成分布式資料庫系統。

5、相等規模的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在出現故障的幾率上不會比集中式資料庫系統低,但由於其故障的影響僅限於局部數據應用,因此就整個系統來講它的可靠性是比較高的。

特點

1、在分布式資料庫系統里不強調集中控制概念,它具有一個以全局資料庫管理員為基礎的分層控制結構,但是每個局部資料庫管理員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權。

2、在分布式資料庫系統中數據獨立性概念也同樣重要,然而增加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分布式透明性。所謂分布式透明性就是在編寫程序時好象數據沒有被分布一樣,因此把數據進行轉移不會影響程序的正確性。但程序的執行速度會有所降低。

3、集中式資料庫系統不同,數據冗餘在分布式系統中被看作是所需要的特性,其原因在於:首先,如果在需要的節點復制數據,則可以提高局部的應用性。其次,當某節點發生故障時,可以操作其它節點上的復制數據,因此這可以增加系統的有效性。當然,在分布式系統中對最佳冗餘度的評價是很復雜的。

分布式系統的類型,大致可以歸為三類:

1、分布式數據,但只有一個總? 據庫,沒有局部資料庫。

2、分層式處理,每一層都有自己的資料庫。

3、充分分散的分布式網路,沒有中央控制部分,各節點之間的聯接方式又可以有多種,如鬆散的聯接,緊密的聯接,動態的聯接,廣播通知式聯接等。

---------------------

什麼是分布式智能?
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結合了相關的技術和工具,解決了分布式系統開發會碰到的一些挑戰。更重要的是,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僅令這些挑戰迎刃而解,且易於實施。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具體包括:

可對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結點編程——包括主機和終端。尤為可貴的是,您可以利用LabVIEW圖形化編程方式,對大量不同類型的對象進行編程,如桌面處理器、實時系統、FPGA、PDA、嵌入式微處理器和DSP。
導航所有系統結點的查看系統——LabVIEW Project Explorer。您可使用Project Explorer查看、編輯、運行和調試運行於任何對象上的結點。
經簡化的數據共享編程界面——共享變數。使用共享變數,您可輕松地在系統間(甚至實時系統間)傳輸數據且不影響性能。無通信循環,無RT FIFO,無需低層次TCP函數。您可以利用簡單的對話完成共享變數的配置,從而將數據在各系統間傳輸或將數據連接到不同的數據源。您還可添加記錄、警報、事件等數據服務――一切僅需簡單的對話即可完成。
實現了遠程設備及系統內部或設備及系統之間的同步操作——定時和同步始終是定義高性能測量和控制系統的關鍵問題。利用基於NI技術的系統,探索設備內部並編寫其內部運行機制,從而取得比傳統儀器或PLC方式下更為靈活的解決方案。

--------------------

在分布式計算機操作系統支持下,互連的計算機可以互相協調工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

也可以這么解釋:
一種計算機硬體的配置方式和相應的功能配置方式。它是一種多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各處理器通過互連網路構成統一的系統。系統採用分布式計算結構,即把原來系統內中央處理器處理的任務分散給相應的處理器,實現不同功能的各個處理器相互協調,共享系統的外設與軟體。這樣就加快了系統的處理速度,簡化了主機的邏輯結構

2. 無線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所謂無線網路,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路,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

3. 分布式網路是什麼

什麼叫分布式網路管理?
現在的本地區域網結構已經從共享網路過渡到交換網路,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帶寬需求。交換結構大大地改變了網路管理的方式。傳統的RMON探測器把整個網路看作一個共享網路。為了克服該缺點,業界領先的網路廠商把RMON軟體內置在集線器、交換機甚至網卡上,以收集關聯設備和網段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傳送到計算機網路管理系統,稱之為分布式的RMON或dRMON。 RMON2使得網路管理擴充到應用層協議,提供第一時間的實時商業級的容量計劃和資源分配能力。
分布式網管包括一系列的特性和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自適應的基於策略的管理
自適應的基於策略的管理具備設置策略或規則的能力,網路可根據策略或規則對變化的網路做出性能與安全性方面的響應。它可存儲用戶和應用的配置文件以決定其相應的服務質量級別和帶寬需求。通過給終端設備賦予智能以要求其從網路設備需要什麼,自適應的基於策略的管理減少計算機網路管理的復雜度。
分布查找與監測
分布查找與監測是指將網路管理任務,如設備查找、拓撲監測和狀態輪詢等,由網管工作站移到一個或多個遠程工作站。這樣將減少中央管理工作站的工作負載以及通過網路主幹和廣域網鏈路的業務量。
採用分布式管理,裝有網管軟體的工作站可配置為收集工作站或管理工作站。每一個收集工作站負責收集一個管理對象特定用戶集(稱之為域)的信息。一個管理工作站可通過該工作站或間接通過一個或多個管理控制台將網管功能提供給用戶。網管控制台成為特定MIS操作員所定義的計算機網路管理信息的虛擬訪問點。
智能過濾
在大規模的網路環境中,為在高級別限制信息負荷,分布式管理採用智能過濾減少數據量。智能過濾是指選擇進一步處理的信息級別。分布式管理採用4種過濾器在系統的不同點刪除不必要的數據,即查找過濾器(Discovery Filter)、拓撲過濾器、映像過濾器(Map Filter)和告警與事件過濾器。
分布式閾值監測
閾值事件監測使得計算機網路管理員能夠在用戶感覺到故障之前在問題出現的域(Domain)內檢測和隔離故障。轉發閾值事件的能力意味著管理工作站不再需要對需要閾值監測的所有對象進行事件收集。收集工作站可獨立地從其相關的對象收集SNMP和RMON趨勢數據並根據數據激活Action-On-Event閾值。通過稱之為狀態集合(Status Aggregation)的特性,收集工作站使得信息能夠為其他需要該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站所用,並選擇性地將數據轉發給中心控制台,允許數據收集級別以用於預測、容量計劃、趨勢和存檔服務級合同等。
分布式閾值監測減少了網路上的業務量和中心管理平台的CPU和管理資源負擔。目前,一些先進的廠商在網路設備中內置基於SNMP的軟體,承擔了中心網路管理軟體的分布式閾值監測任務。再加上包含於計算機網路管理軟體之內的RMON工具,這些內置的軟體收集診斷和性能數據,獨立於中心管理控制台執行特定的校驗操作。這種分布式RMON特性延展中心網路管理系統跨越交換區域網網段的監測和收集能力。
動態輪詢和判斷邏輯
輪詢引擎通常以一定的時間間隔收集數據。而採用動態輪詢和判斷邏輯,輪詢引擎能夠自動而又自主地調整輪詢時間間隔,這樣能夠在異常或網路出現故障時獲得有關設備和網段性能和操作更詳細的情況。
分布式的管理任務引擎
任務引擎是耗時、耗資源和耗帶寬的事務,將任務引擎分派出去使得計算機網路管理更為自動和獨立。通常的分布式任務引擎包括分布式軟體升級和配置、分布式數據分析和IP地址管理。 具備以上功能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具有擴展性好、復雜性低、更快的響應時間和更好的性能和信息的可訪問性等優點。

4. 無線網概念

WIFI是所有無線區域網的802.11X標準的概括性說法
無線網分為無線廣域網 無線區域網
無線廣域網,就是中移動,中聯通,中電信提供的無線上網方式,有中移動的GPRS(2G),EDGE(2.75G),TD-SCDMA(3G)。中電信的CDMA 1X,中聯通的WCDMA。需要終端有無線上網卡硬體,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線網,可以隨便漫遊,資費是相當於的貴的。
無線區域網,就是家庭使用無線上網方式,使用無線路由器+終端本身具有無線網卡的硬體模塊(區別去上面的無線上網卡),通過發射和接受實現上網。也就是讓原來家庭或單位或商業場所完全覆蓋上無線的信號,去掉雜亂的布線。實現小范圍的無線網路。WIFI就是這個意思,WIFI是由AP和無線網卡組成的發射接受,而無線AP就相當於家庭中的無線路由器。實現免費的無線網,只要你的終端(包括電腦,手機,MID設備等)具有無線模塊,也就是支持WIFI,在有無線信號覆蓋的地方就可以收到無線信號,免費上網。
目前在中國,除了家庭自建的無線網,公共的無線場所還是比較少的,只有比較大的城市熱點(熱點就是無線AP,相當於家庭的無線路由器,發射用的)比較多,像機場,廣場,酒店,咖啡廳,KFC等場所一般都有熱點。在國外,很多城市都是無線WIFI城,意思就是全城覆蓋了WIFI的信號。這兩年國內的一些大城市也正在積極建設無線城。提高門戶城市的形象。像首先發起建設無線城的廣州,提出政府為市民無線上網買單。以及後來投入計劃的杭州,西安,武漢等。我想還是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真正的無線城意義。畢竟在中國,政府買單還有點難以接受。

5. 家庭分布式無線區域網布設有哪幾種方式

考慮大面積和復雜戶型的Wi-Fi組網,學名叫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無線區域網),現在常用的主要有這么幾種方案:

  1. 單一大功率胖AP(Access Point,胖AP可以當做一般的家庭無線路由器)覆蓋,信號可能存在盲區
  2. 多個胖AP且不存在AC(Access Point Controller,無線接入點控制器)時,這種場景常見於家庭有多個無線路由器/或路由器+多個無線中繼器,無AC的後果是AP之間沒有協商,用戶移動時存在漫遊問題(註:某些型號的路由器+多個無線中繼器支持漫遊,這是軟體實現的AC功能):
    1. 多AP中繼(無AC):多個胖AP/或AP與中繼器之間通過WDS(Wireless Distributed System,無線分布式系統)中繼或橋接功能,擴展無線網路覆蓋范圍;
    2. 多AP組網(無AC):多個胖AP之間設定相同的SSID(Specif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無線熱點名稱,就是我們通常能搜索到的Wi-Fi名)和密碼/加密方式,配置不同的無線信道進行交叉覆蓋;
  3. AC+瘦AP結構(瘦AP一般是指終端控制和IP分配等管理功能,emmm 一般的家用路由器都不是瘦AP),這里AC可能是單獨的一台物理設備,也可能是通過軟體實現的虛擬AC。存在AC的網路都可以解決漫遊問題,但是性能會根據支持協議和終端廠家適配方案有所不同,常見組網方案有這幾種:
    1. 傳統拓撲結構:特點是網路結構固定,需要在部署時規劃布線,AP通常連接有線網路與AC(或虛擬AC)之間單跳直連,優點是延遲低,速度快,缺點是可能需要走線;
    2. Mesh拓撲結構(有線+無線等多種混合回傳方式):優勢是支持無線自組、與AC(或虛擬AC,雖然他們不叫AC)之間多跳連接,因此支持自適應負載均衡、回傳路徑選擇,網路規劃簡單,不需要考慮如何與AC直連,缺點是無線多跳之後延遲高,如果產品沒有單獨的mesh頻段,可能存在無線降速;
  4. AC+AP+分布式天線/或者中心AP+分布式天線結構,主要是考慮把射頻天線與數據處理模塊分離,這部分以華為敏捷分布式無線覆蓋方案為代表,優點是漫遊最穩定,但是性能與規劃和施工方案嚴重關聯。


這幾種方案(除了Mesh以外),基本上是按照部署難度越來越高來排序的。

6. 無線分布式系統的簡介

無線分布式系統WDS(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WDS把有線網路的資料,透過無線網路當中繼架構來傳送,藉此可將網路資料傳送到另外一個無線網路環境,或者是另外一個有線網路。因為透過無線網路形成虛擬的網路線,所以有人稱為這是無線網路橋接功能。嚴格說起來,無線網路橋接功能通常是指的是一對一,但是WDS架構可以做到一對多,並且橋接的對象可以是無線網路卡或者是有線系統。所以WDS最少要有兩台同功能的AP,最多數量則要看廠商設計的架構來決定。

7. 什麼是分布式計算機網路

在這種網路中,不存在一個處理和控制中心,網路中任一結點都至少和另外兩個結點相連接,信息從一個結點到達另一結點時,可能有多條路徑。同時,網路中各個結點均以平等地位相互協調工作和交換信息,並可共同完成一個大型任務。分組交換網、網狀形網屬於分布式網路。這種網具有信息處理的分布性、可靠性、可擴充性及靈活性等一系列優點。因此,它是網路發展的方向。 分布式系統的平台已經成為一個鏈接某個組織的各個工作組、部門、分支機構和各個分部的企業網路。數據不是在一台伺服器上,而是在許多台伺服器上;這些伺服器可能位於多個不同的地理區域,並用WAN鏈路相連接。 圖D-26說明了從昂貴的集中式系統向可大批量安裝的低成本的分布式系統發展的趨勢。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分布式系統由數量龐大的桌面計算機組成,而如今,網際網路和Web技術已經大大擴展了分布式系統的概念。根據3Com論文的說法,Web是一個「大規模分布的系統集合」,它由數不勝數的節點組成,這些節點范圍從伺服器到攜帶型計算機和無線PDA,更不用說那些無需人工干預基本上就能夠彼此對話的嵌入式系統了。 TCP/IP提供了一個網路無關的傳輸層。 Web客戶機和伺服器消除了對平台和操作系統的依賴性。 組件軟體(Java、ActiveX)消除了與購買和安裝軟體相關的爭論。 XML使數據獨立於軟體。 用Web技術構建的網路(如內聯網和網際網路)是真正的高級分布式計算網路。Web技術為分布式計算添加了一個新的維度。Web伺服器為具有Web瀏覽器的任何一台客戶機提供了通用的訪問方法。計算平台和操作系統的類型變得無關緊要,而無限制的通信和信息交換卻占據了主導地位。 最近的分布式計算項目已經被用於使用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位志願者的計算機的閑置計算能力,通過網際網路,您可以分析來自外太空的電訊號,尋找隱蔽的黑洞,並探索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您可以尋找超過1000萬位數字的梅森質數;您也可以尋找並發現對抗艾滋病病毒的更為有效的葯物。這些項目都很龐大,需要驚人的計算量,僅僅由單個的電腦或是個人在一個能讓人接受的時間內計算完成是決不可能的。 分布式環境具有一些很有趣的特徵。它利用了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技術和多層體系結構。它可將處理工作分布在多個不很昂貴的系統上,從而減輕了伺服器處理許多任務的工作量。數據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從許多不同的站點上進行訪問。可以將數據復制到其他系統以提供容錯功能,並使其更接近於用戶。對數據進行分布可以使數據免遭本地災害的破壞。 分布式環境需要下列組件: 支持多供應商產品和通信協議的網路平台。TCP/IP成為實際使用的標准協議。 用於在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交換信息的應用程序介面,如RPC(遠程過程調用)、消息傳遞系統或Web協議。 用來跟蹤資源和信息及其所處位置的目錄命名服務。 可支持分區和復制以便對數據進行分布並確保數據的可用性、可靠性和保護的文件系統和資料庫。 用於使信息更接近於用戶並使通過遠距離鏈路傳輸信息所需時間最小化的高速緩存方案。 安全功能(如身份驗證和授權)以及不同位置的系統之間的信任關系。 如前所述,Web是最基本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您可以訪問全世界的Web伺服器,這些伺服器提供了近乎無限的豐富內容。您可以利用目錄服務來查找站點。搜索引擎對整個Web上的信息進行分類,並使您可以對其進行查詢。高速緩存技術和「內容分布」正在使信息與用戶的距離越來越近。 大規模分布系統 3Com有一篇論文,名為「Massively Distributed Systems」,是由Dan Nessett撰寫的。該論文談到了從高成本的集中式系統向低成本分布式的高單元容量的產品發展的趨勢,向大規模分布的系統發展的趨勢,這些大規模分布系統無處不在並且其運行常常超出人們的正常的知識范圍。對於那些想了解分布式計算發展趨勢的人們,建議最好閱讀一下這篇論文。 Nessett探討了兩種分布式處理方法。一種方法是將數據移到邊緣處理器,正如Web和基於Web的文件系統那樣。另一種方法是先有處理過程再接收數據,正如活動聯網和Java應用小程序那樣(如對象在分布式系統中移動,同時攜帶代碼和數據)。如果對象主要包含數據,則它會更接近於再進行處理。如果對象主要包含代碼,則它更接近於先有處理過程再接收數據。然而,另一種方法是利用瘦客戶機,這種方法是用戶在與伺服器連接的圖形終端進行工作,這些伺服器執行所有處理工作並存儲用戶的數據。 萬維網是由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研製的基於Internet的信息服務系統。WWW以超文本技術為基礎,用面向文件的閱覽方式替代通常的菜單的列表方式,提供具有一定格式的文本、圖形、聲音、動畫等。它是一個充滿著對象的大規模分布的系統,其中各個Web站點所包含的文檔都同時包含有對象和對其他對象的索引。 Nessett談到了要使大規模分布的對象呈現給缺乏技術的用戶為何需要新的介面。一個例子是在用戶可瀏覽的虛擬空間中表示這些對象,就好像在三維世界中漫遊一樣。 分布式和並行處理 分布式計算技術的一個方面是能夠在多台計算機上並行運行若干個程序。以分布式計算技術為基礎,基於構件的系統體系結構將逐漸取代模塊化的系統體系結構。現在主要有兩種分布式計算技術的標准,一個是以OMG組織為核心的CORBA標准,另一個是以微軟為代表的基於DCOM的ActiveX標准。近年來,OMG組織在CORBA 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時許多CORBA標準的產品也在逐漸成熟和發展;同時由於微軟在操作系統方面的絕對統治地位,ActiveX標准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顯得更加實用,相應的工具也更加成熟。 分布式並行處理技術是最適合於在通過LAN或網際網路連接的計算機之間發生的多道處理技術;而專用並行處理則是最適合於在本地通過高速介面掛接的系統上發生的多道處理技術。 多個計算機系統間的分布式並行處理需要有一個權威性的調度程序,用來決定何時何地運行程序的一些部分。任務分布可以實時進行,也可以按比較緩和的任務安排來進行。例如,分布式處理已經在破譯加密消息上得以使用。Distributed.net項目就是僱用數千名用戶和他們的計算機來破譯密碼的。用戶收到一個小程序,該程序可與Distributed.net的主系統進行通信,該系統向用戶分布要解決的部分問題。當用戶的計算機空閑時該程序即會運行。然後在完成後將其結果返回給主計算機。最後,主計算機對所有計算機提交的全部結果進行編譯。Distributed.net宣稱,它的用戶網擁有「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 HTC(高吞吐量計算)環境是由許多工作站組成的大集合環境,通常稱之為「網格環境」。Globus項目就是一個HTC項目,它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利用工作站和超級計算機池中的空閑周期。

8. 無線網路是什麼意思

目前區域網中互聯的傳輸介質往往是有線介質,這些有線介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均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撥號線的傳輸速率較低,租用專線的租金較高,雙絞線、同軸電纜等則存在鋪設費用高、施工周期長、移動困難等問題。 與此相對應,無線網路技術已相當成熟,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軍事、民用領域。現在,高速無線網路的傳輸速率已達到11M或者22M,完全能滿足一般的網路傳輸要求,包括傳輸文字、聲音、圖像等,甚至可以進行聲音和圖像並發的傳輸。無線網路的最大傳輸距離也達到幾十公里,甚至更遠。而且隨著無線網路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其的價格也是一般單位所能接受的,只需一次性投資,省去了許多後顧之憂。可以說現在的無線網路在性能、距離、價格上完全可以和有線網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有線網路。無線區域網有兩種拓撲結構:對等網路和結構化網路。
對等網路也稱Ad-hoc網路,它覆蓋的服務區被稱為獨立基本服務區。對等網路用於一台無線工作站和另一台或多台其他無線工作站直接通訊,該網路無法接入有線網路中,只能獨立使用。對等網路中的一個節點必需能同時「看」到網路中的其他節點,否則就認為網路中斷。因此對等網路只能用於少數用戶的組網環境,比如4至8個用戶,並且他們離得足夠近。
結構化網路由無線訪問點(AP)、無線工作站(STA)以及分布式系統(DSS)構成,覆蓋的區域分基本服務區(BSS)和擴展服務區(ESS)。無線訪問點也稱無線Hub,用於在無線STA和有線網路之間接收、緩存和轉發數據。無線訪問點能夠覆蓋幾十至幾百用戶,覆蓋半徑達上百米。
基本服務區由一個無線訪問點以及與其關聯(associate)的無線工作站構成,在任何時候,任何無線工作站都與該無線訪問點關聯。換句話說,一個無線訪問點所覆蓋的微蜂窩區域就是基本服務區。無線工作站與無線訪問點關聯採用AP的基本服務區標示符(BSSID),在802.11中,BSSID是AP的MAC地址。
擴展服務區是指由多個AP以及連接它們的分布式系統組成的結構化網路,所有AP必需共享同一個擴展服務區標示符(ESSID),也可以說擴展服務區ESS中包含多個BSS。分布式系統在802.11標准中並沒有定義,但是目前大都是指乙太網。擴展服務區是一個Layer 2網路結構,對於高層協議比如IP來說,它是一個子網。

9. 分布式基站的TD分布式基站的概念、內容

分布式基站把傳統的宏基站設備按照功能劃分為兩個功能模塊,其中把基站的基帶、主控、傳輸、時鍾等功能集成在一個稱為基帶單元BBU (Base Band Unit)的模塊上,基帶單元體積小、安裝位置非常靈活;把收發信機、功放等中射頻集成在另外一個稱為遠端射頻模塊上,射頻單元RRU (Remote Radio Unit)安裝在天線端。射頻單元與基帶單元之間通過光纖連接,形成全新的分布式基站解決方案。
以TD-SCDMA為例,傳統方式的基站在Node B和智能天線間需用多根電纜連接。電纜成本很高,傳輸損耗大、距離短,且電纜本身笨重,特別是在樓宇內部,施工困難,如圖1所示。分布式基站方案是一種無機房或機房位置不理想的情況下,經濟快速的無線網路建設方案,受到全球設備商巨頭愛立信、諾基亞的效仿,獲得全球著名移動運營商Vodafone、Orange等的規模應用。分布式基站最早出現在3G的另外兩種制式——WCDMA和CDMA2000中,但是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TD。由於TD基站採用智能天線技術,對路徑的功率衰減更敏感,所以TD基站非常適合分布式架構,TD分布式基站的構成如圖2所示。

圖1 TD-SCDMA傳統式基站構成
圖2 TD-SCDMA分布式基站構成
在分布式基站的構成中,BBU是一種基帶處理設備,主要完成Uu介面的基帶處理功能(編碼、復用、調制和擴頻等)、RNC的Iub介面功能、信令處理、本地和遠程操作維護功能,以及Node B系統的工作狀態監控和告警信息上報功能。其中所有基帶功能單元作為一個基帶池,通過配置,每個基帶處理模塊可以處理不同載扇的數據。在容量需求較大的地區,只通過在BBU增加基帶板即可實現容量的增加。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組網提供充分的靈活性,解決3G網路容量差異大的問題。
射頻拉遠單元(RRU)分為4個大模塊:中頻模塊、收發信機模塊、功放和濾波模塊。數字中頻模塊用於光傳輸的調制解調、數字上下變頻、A/D轉換等;收發信機模塊完成中頻信號到射頻信號的變換;再經過功放和濾波模塊,將射頻信號通過天線口發射出去。
BBU和RRU之間按照Ir介面協議通過光纖連接,完成基帶數據的傳輸。Ir介面協議支持星型連接、鏈形連接和環形連接等網路拓撲結構,使BBU+RRU更能靈活地組網。Ir介面定義了層一和層二協議來支持用戶層的數據傳輸,BBU和RRU單元間同步等控制信息的發送和接收。
在TD-SCDMA分布式基站工作中,RRU上行鏈路將接收到的BBU的基帶信號進行成形濾波、削峰、數字預失真等處理後變頻到中頻,然後通過模擬方式進一步變頻到射頻,通過功放後發射;RRU的下行鏈路則將接收的終端信號經過選頻放大後變頻到中頻和基帶,再通過光介面傳給BBU。通過使用削峰等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大大提高了TD-SCDMA功放效率,可大幅度降低單機成本。同時,由於RRU體積小,重量輕,可以在室外安裝,光纖可以直接鋪設到塔頂,由機房到天面的連接由1根光纜代替了原來的28根饋線,施工更加簡便、快捷;機房選取不受限制,機房可以位於大樓的底層;光纖的鋪設對機房及周邊環境的影響也更小。因此,分布式基站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機房和天面選址困難以及網路建設難度大等問題。

10. 誰能把無線路由的WDS,中繼,橋接概念講解明白

WDS是無線分布式系統(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的英文縮寫,它是無線連接兩個接入點(AP,Acess Point)的協議。


於WDS是通過無線網路建立虛擬的「橋」進行連接的。因此中繼和橋接兩種模式都屬於是WDS其中的一種工作模式。他們倆的目的都是擴展無線網路,不同在於
中繼模式在擴展無線網路的同時還可以接入客戶端(如手機、本本、平板等)或者其它無線設備(如另一個無線路由),而工作在橋接模式下的無線路由器只能連接
其他無線路由器或者無線AP而不能連接客戶端(如平板電腦、手機等)。

現在的家用無線路由,支持WDS功能的大多都支持以上兩種工作模式,在無線基本設置里:一般路由(如PT-Link的大多是)中繼模式就是repeater,橋接模式就是Bridge。但有些廠商並未加以細分和說明,也有廠商雖未細分但都卻加以說明的,例如磊科的某些無線路由直接在無線模式里有「WDS模式」,實際上這種模式就單單只有橋接功能。所以設置路由時要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