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信道介紹
擴展閱讀
網路信號不穩定能修嗎 2025-07-28 23:14:02
醫療與網路安全 2025-07-28 23:11:29

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信道介紹

發布時間: 2022-09-22 22:54:40

wifi中的信道什麼意思

信道,也就是頻段,是以無線信號作為傳輸載體的數據信號傳送通道。按照規定,我國使用的信道有13個,使用1-13信道。

同一信道上的設備越多,WiFi信號的強度越弱,所以如果想要讓家裡的WiFi質量夠高,就必須改變自己家的WiFi與周圍的WiFi使用同一信道。

比如自己家用1號信道,周圍的人都是使用2號信道,那麼就沒事,但如果周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1號信道,那麼WiFi信號就會受到影響,最終影響到自己家的網路。



信道的容量和帶寬

信道容量反映了信道所能傳輸的最大信息量。信道容量可以表示為單位時間內可傳輸的二進制位的位數(稱信道的數據傳輸速率,位速率),以位/秒(b/s)形式予以表示,簡記為bps。

信道帶寬是限定允許通過該信道的信號下限頻率和上限頻率,可以理解為一個頻率通帶。比如一個信道允許的通帶為1.5kHz至15kHz,則其帶寬為13.5kHz。

Ⅱ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信道接入技術有哪些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的網路。

WSN的發展得益於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 MEMS)、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 SoC)、無線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術的飛速發展。

WSN廣泛應用於軍事、智能交通、環境監控、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

Ⅲ 無線路由器信道是什麼應該調到多少最合適

信道就是無線網路信號在空氣中以電磁波傳播,頻率是2.4~2.4835GHz,而這些頻段又被化分為11或13個信道(802.11b/g網路標准,普通路由都是這個標准)。在我的DLINK無線路由器中,就有13個信道可以選擇。通常情況下,默認的信道是「6」或者是「自動」,這在單一的無線網路環境中可以正常使用,但如果處於多個無線網路的覆蓋范圍內,無線路由器都使用默認的信道「6」,肯定會產生沖突的,影響無線網路的性能。
想要設置合適的數值,可以參考以下步驟:
1、要用到安卓手機上的一個利器APP:WIFI分析儀(各大安卓市場應該都能搜到)。下載安裝後打開手機WIFI,連上自己路由器的WIFI,這是使用此APP的前提條件。然後打開此APP。如圖,周圍wifi的信號強度、信道分布等信息一目瞭然。
2、點擊右上角眼睛圖標,切換到「信道評級」,選擇自己的WIFI,這時候APP自動為你推薦了最優的信道,星號越多信道越好,干擾越小!
3、根據推薦的信道,應該選擇最靠邊的13或14,但是如果路由器沒有13、14,也就只能像選擇最靠邊的11了。同理,如果推薦的是1、2、3就選擇最靠邊的信道1,干擾最小。越朝裡面的區間,重疊干擾越多麼,所以最靠邊的干擾是最少的。
4、回到路由器設置,按照app推薦的信道填好信道,保存重啟路由器。

Ⅳ 網路中的信道是什麼

信道(information channels,通信專業術語)是信號的傳輸媒質,可分為有線信道和無線信道兩類。有線信道包括明線、對稱電纜、同軸電纜及光纜等。無線信道有地波傳播、短波電離層反射、超短波或微波視距中繼、人造衛星中繼以及各種散射信道等。

無線WI-FI路由器的信道選擇:

要選擇自己通信設備都支持的信道。不過在此之前,首先確認所有設備都支持同一協議,比如移動終端不支持 IEEE 802.11n,非得在路由器上用
802.11n 協議,這就是找不自在了。這些知識要參考設備的手冊,或者自己嘗試。在 Linux 系統中,可以用 iwlist channel
列出移動終端支持的所有信道,比如 Kindle 支持的信道就是:

其次,在干擾不能容忍情況下,再去選擇干擾較少的信道。這個可以通過掃描周圍信號強度比較高的 SSID
都在使用哪些信道,通過和信道列表圖譜比較,選擇可能幹擾較小的信道進行嘗試。RSSI 和 SNR 測試需要專門的知識和工具(例如 Linux 下的
iwconfig)。

Ⅳ 無線路由器的信道是什麼,路由器信道怎麼選擇

關於信道:一般來說無線網路信號在空氣中以電磁波傳播,他的頻率是2.4~2.4835GHz,而這些頻段又被化分為11或13個信道,這就是信道的由來。
1.如果是在家使用的無線路由器,建議設成1或11的信道介面,這樣可以避免和別家的路由器發生信號重疊,因為大多數人是用默認的6信道。
2.無線網路的信道雖然可以有13個,但不互相干擾的信道只有1、6、11這三個。不同的信道會產生干擾或重疊。打個比方,信道3會干擾信道1~6,信道9干擾信道6~13等,比如在辦公室有三個無線網路,為避免產生干擾和重疊,它們應該依次使用1、6、11這三個信道。
3.通常默認的信道是「6」,這在單一的無線網路環境中可以正常使用,處於多個無線網路的覆蓋范圍內如果無線路由器都使用默認的信道「6」,那麼肯定會產生沖突的,這將會影響信號。

Ⅵ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組成(三個部分,詳細介紹)

很詳細,你可以到書店去買這類的書看即可。

以下是來自網路:http://www.sensorexpert.com.cn/Article/wuxianchanganqiwang_1.html。

無線感測器網路組成和特點
發表時間:2012-11-14 14:28:00
文章出處:感測器專家網
相關專題:感測器基礎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構想最初是由美國軍方提出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所計劃署(DARPA)於1978年開始資助卡耐基-梅隆大學進行分布式感測器網路的研究,這被看成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雛形。從那以後,類似的項目在全美高校間廣泛展開,著名的有UCBerkeley的SmartDuST項目,UCLA的WINS項目,以及多所機構聯合攻關的SensIT計劃,等等。在這些項目取得進展的同時,其應用也從軍用轉向民用。在森林火災、洪水監測之類的環境應用中,在人體生理數據監測、葯品管理之類的醫療應用中,在家庭環境的智能化應用以及商務應用中都已出現了它的身影。目下,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商業化應用也已逐步興起。美國Crossbow公司就利用SMArtDust項目的成果開發出了名為Mote的智能感測器節點,還有用於研究機構二次開發的MoteWorkTM開發平台。這些產品都很受使用者的歡迎。

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看成是由數據獲取網路、數據分布網路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組成的。其主要組成部分是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模塊的節點,各節點通過協議自組成一個分布式網路,再將採集來的數據通過優化後經無線電波傳輸給信息處理中心。

因為節點的數量巨大,而且還處在隨時變化的環境中,這就使它有著不同於普通感測器網路的獨特「個性」。首先是無中心和自組網特性。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所有節點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預先指定的中心,各節點通過分布式演算法來相互協調,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節點就能自動組織起一個測量網路。而正因為沒有中心,網路便不會因為單個節點的脫離而受到損害。

其次是網路拓撲的動態變化性。網路中的節點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它的狀態也在相應地發生變化,加之無線通信信道的不穩定性,網路拓撲因此也在不斷地調整變化,而這種變化方式是無人能准確預測出來的。

第三是傳輸能力的有限性。無線感測器網路通過無線電波進行數據傳輸,雖然省去了布線的煩惱,但是相對於有線網路,低帶寬則成為它的天生缺陷。同時,信號之間還存在相互干擾,信號自身也在不斷地衰減,諸如此類。不過因為單個節點傳輸的數據量並不算大,這個缺點還是能忍受的。

第四是能量的限制。為了測量真實世界的具體值,各個節點會密集地分布於待測區域內,人工補充能量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每個節點都要儲備可供長期使用的能量,或者自己從外汲取能量(太陽能)。

第五是安全性的問題。無線信道、有限的能量,分布式控制都使得無線感測器網路更容易受到攻擊。被動竊聽、主動入侵、拒絕服務則是這些攻擊的常見方式。因此,安全性在網路的設計中至關重要。

Ⅶ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及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及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被普遍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是目前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和微電子技術等領域的研究熱點。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及關鍵技術,歡迎參考閱讀!

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

與其他類型的無線網路相比,感測器網路有著鮮明的特徵。其主要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一)感測器節點能量有限。當前感測器通常由內置的電池提供能量,由於體積受限,因而其攜帶的能量非常有限。如何使感測器節點有限的能量得到高效的利用,延長網路生存周期,這是感測器網路面臨的首要挑戰。

(二)通信能力有限。無線通信消耗的能量與通信距離的關系為E=kdn。其中,參數n的取值為2≤n≤4,n的取值與許多因素有關。但是不管n具體的取值,n的取值范圍一旦確定,就表明,無線通信的能耗是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更加急劇地增加的。因此,在滿足網路連通性的要求下,應盡量採用多跳通信,減少單跳通信的距離。通常,感測器節點的通信范圍在100m內。

(三)計算、存儲和有限。一方面為了滿足部署的要求,感測器節點往往體積小;另一方面出於成本控制的目的`,節點的價格低廉。這些因素限制了節點的硬體資源,從而影響到它的計算、存儲和通信能力。

(四)節點數量多,密度高,覆蓋面積廣。為了能夠全面准確的監測目標,往往會將成千上萬的感測器節點部署在地理面積很大的區域內,而且節點密度會比較大,甚至在一些小范圍內採用密集部署的方式。這樣的部署方式,可以讓網路獲得全面的數據,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確性。

(五)自組織。感測器網路部署的區域往往沒有基礎設施,需要依靠感測器節點協同工作,以自組織的方式進行網路的配置和管理。

(六)拓撲結構動態變化。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通常是動態變化的,例如部分節點故障或電量耗盡退出網路,有新的節點被部署並加入網路,為節約能量節點在工作和休眠狀態間進行切換,周圍環境的改變造成了無線通信鏈路的變化,以及感測器節點的移動等都會導致感測器網路拓撲結構發生變化。

(七)感知數據量巨大。感測器網路節點部署范圍大、數量多,且網路中的每個感測器通常都產生較大的流式數據並具有實時性,因此網路中往往存在數量巨大的實時數據流。受感測器節點計算、存儲和帶寬等資源的限制,需要有效的分布式數據流管理、查詢、分析和挖掘方法來對這些數據流進行處理。

(八)以數據為中心。對於感測器網路的用戶而言,他們感興趣的是獲取關於特定監測目標的真實可靠的數據。在使用感測器網路時,用戶直接使用其關注的事件作為任務提交給網路,而不是去訪問具有某個或某些地址標識的節點。感測器網路中的查詢、感知、傳輸都是以數據為中心展開的。

(九)感測器節點容易失效。由於感測器網路應用環境的特殊性以及能量等資源受限的原因,感測器節點失效(如電池能量耗盡等)的概率遠大於傳統無線網路節點。因此,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數據的生存能力、增強網路的健壯性和容錯性以保證部分感測器節點的損壞不會影響到全局任務的完成。此外,對於部署在事故和自然災害易發區域的無線感測器網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當事故和災害導致大部分感測器節點失效時如何最大限度地將網路中的數據保存下來,以提供給災害救援和事故原因分析等使用。

二、關鍵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作為當今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設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有非常多的關鍵技術有待研究和發現,下面列舉若干。

(一)網路拓撲控制。通過拓撲控制自動生成良好的拓撲結構,能夠提高路由協議和MAC協議的效率,可為數據融合、時間同步和目標定位等多方面奠定基礎,有利於節省能量,延長網路生存周期。所以拓撲控制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拓撲控制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在滿足網路連通度的前提下,通過功率控制或骨幹網節點的選擇,剔除節點之間不必要的通信鏈路,生成一個高效的數據轉發網路拓撲結構。

(二)介質訪問控制(MAC)協議。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MAC協議決定無線信道的使用方式,在感測器節點之間分配有限的無線通信資源,用來構建感測器網路系統的底層基礎結構。MAC協議處於感測器網路協議的底層部分,對感測器網路的性能有較大影響,是保證無線感測器網路高效通信的關鍵網路協議之一。感測器網路的強大功能是由眾多節點協作實現的。多點通信在局部范圍需要MAC協議協調其間的無線信道分配,在整個網路范圍內需要路由協議選擇通信路徑。

在設計MAC協議時,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節省能量。感測器網路的節點一般是以干電池、紐扣電池等提供能量,能量有限。

(2)可擴展性。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具有動態性。所以MAC協議也應具有可擴展性,以適應這種動態變化的拓撲結構。

(3)網路效率。網路效率包括網路的公平性、實時性、網路吞吐量以及帶寬利用率等。

(三)路由協議。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的主要任務是在感測器節點和Sink節點之間建立路由以可靠地傳遞數據。由於感測器網路與具體應用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要設計一種通用的、能滿足各種應用需求的路由協議是困難的,因而人們研究並提出了許多路由方案。

(四)定位技術。位置信息是感測器節點採集數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位置信息的監測消息可能毫無意義。節點定位是確定感測器的每個節點的相對位置或絕對位置。節點定位分為集中定位方式和分布定位方式。定位機制也必須要滿足自組織性,魯棒性,能量高效和分布式計算等要求。

(五)數據融合。感測器網路為了有效的節省能量,可以在感測器節點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利用本地計算和存儲能力將數據進行融合,取出冗餘信息,從而達到節省能量的目的。

(六)安全技術。安全問題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重要問題。由於採用的是無線傳輸信道,網路存在偷聽、惡意路由、消息篡改等安全問題。同時,網路的有限能量和有限處理、存儲能力兩個特點使安全問題的解決更加復雜化了。

;

Ⅷ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信道接入技術有哪些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的網路。
WSN的發展得益於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 MEMS)、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 SoC)、無線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術的飛速發展。

Ⅸ GSM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信道,頻段,頻帶,頻道,頻道號,物理信道,頻點,物理信道號。。分不清這些概念啊

1、GSM系統結構:MS移動台(包括:ME、SIM)、BSS基站子系統(包括:BTS、BSC、XCDR)、NSS網路交換系統(包括:MSC、HLR、VLR、AUC、IWF、EC、EIR)、OMS操作與維護系統(包括:OMC、NMC)。
2、GSM900
頻率間隔(信道帶寬,每份兒頻率的寬度)200KHZ
雙工間隔(工作的上下行間隔)45MHZ
頻帶寬度(所用頻率資源的寬度)25MHZ
即上行:890-915MHZ,下行:935-960MHZ。上行是移動台發,基站收,就是MS-->BTS;下行是基站發,移動台收,就是BTS-->MS。
頻帶寬度除以信道寬度,即25MHZ/200KHZ=125個信道,為了防鄰頻干擾,兩端各預留100KHZ,所以頻點號1-124。
3、頻點只是一個中心點,相當於一段頻率分成124份,每份頻率(相當於信道帶寬)的中心點就是頻點。即可通過頻點號知道信道帶寬。公式:F上=890+N*0.2MHZ;F下=935+N*0.2MHZ,其中N就是頻點號,即ARFCN絕對射頻信號道,通常稱為頻點。
移動公司所用頻點號1-95,即上行:890.1-909.1MHZ 下行:935.1-954.1MHZ。聯通公司所用頻點號96-124,即上行:909.1-914.9MHZ 下行:954.1-959.9MHZ。
4、信道,傳輸信息的通道,邏輯概念;頻道,不同標號的頻率段,物理概念。但都有頻率寬度的意思。LZ所說的TDMA劃分8個TS,嚴格說是在FDMA橫坐標上加上時間縱坐標的概念,每個TDMA幀分為8個TS,通俗說就是橫縱坐標形成的小格子的縱坐標時間即為TDMA幀,再分成8份即為TS,TDMA幀長4.615ms,TS長0.577ms。
5、在空中介面的協議中,定義了物理信道、傳輸信道和邏輯信道。
邏輯信道描述了信息的類型,即定義了傳輸的是什麼信息。
傳輸信道描述的是信息的傳輸方式,即定義了信息是如何傳輸的。
物理信道則由物理層用於具體信號的傳輸。

Ⅹ 無線路由器信道是什麼應該調到多少最合適

「信道」的概念

無線信道也就是常說的無線的「頻段(Channel)」,其是以無線信號作為傳輸媒體的數據信號傳送通道。

無線路由器信道怎樣設置

無線路由器的信道是無線路由器發射信號的頻率范圍,通常無線路由器有13個無線路由器信道公用戶選擇。

無線路由器需要進行設置的話,首先要輸入192.168.1.1進入無線路由器界面,選擇無線參數裡面的基本設置,這時我們會看見一個頻段,這也就是無線路由器信道,通常無線路由器默認的為6,我們只需在右邊的下箭頭里修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