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重慶大學無線感測器網路考試
擴展閱讀
哪個購物網站好看 2025-09-25 09:03:00
怎樣設置某些應用無網路 2025-09-25 09:00:54

重慶大學無線感測器網路考試

發布時間: 2022-11-05 18:43:18

1. 重慶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入學考試怎在哪考啊

可以直接在重慶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參加考試、或者在重慶當地學校授權的教學點直接參加考試都可以

2. 重慶大學自考專升本計算機網路專業要考哪些科目啊是不是每個地方的考試科目都一樣啊

自考的試卷也有分AB卷的什麼的,所以不一定都是一樣,只有統考的全國試卷才會一樣,但是因為不是每個省都有同一個專業開考,所以其實公共課才會一樣吧。另外計算機網路專業的主考院校是西南大學不是重慶大學,只是固定的,沒得選的。

3. 用所學的知識談談對感測器網路的理解,舉例說明

摘要 一、無線感測器網路介紹

4.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認證機制有哪些

與傳統網路不同,無線感測器網路通常部署在野外或者敵方區域,其網路節點成本低廉、結構較為鬆散、不具備抗篡改能力、且容易被攻擊者俘獲,無線感測網路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認證技術是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認證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協同工作的特點,採用混淆多項式技術,著重研究適合該網路的數據認證機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已有的廣播認證機制難以支持廣播優化、存在延遲等不足,本文基於虛擬骨幹網的思想,構建一個動態階梯型網路,採用多項式技術,提出了一種能夠識別轉發節點身份的廣播認證機制及其改進方案,與已有廣播認證機制相比,該機制計算簡單、認證延遲低、能夠容忍大量的俘獲節點,而且能夠支持層次廣播優化策略,更適用於大規模網路。
(2)針對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已有的網內數據認證機制通常受到t門限值的限制,且難以支持動態路由的缺陷,本文基於虛擬證人簇的思想,採用混淆多項式技術,由雲團內部多個節點協作生成認證多項式,加大了攻擊難度;在此基礎上提出的網內數據認證機制,能即時驗證數據的有效性,並且支持動態路由。理論分析和模擬測試表明,新演算法不受t門限值的限制,隨著傳輸跳數的增加其節能效果更為明顯,與已有的網內數據認證機制相比,抗俘獲能力增強,更適用於可信度較低的網路,以及遠距離傳輸場景的應用。
(3)根據上述提出的多項式數據認證機制,在OMNet++平台上,實現了基於多項式認證的模擬系統,包括定義該模擬系統的總體結構,各功能層次所實現的具體功能,以及演算法的具體實現等。本文採用源節點隨機發送正確的數據包和偽造的數據包的方式來測試分析所提演算法的認證能力,模擬結果表明,該系統能夠有效地對數據包的新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進行認證,並能識別和剔除虛假數據。http://ic.big-bit.com/

5. 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採用的主要傳輸介質有哪些 各有何特點

總體上分為電磁波和聲波,聲波主要用於水下無線感測器通信,比如聲吶,雷達等,聲波的特點是容易受到干擾,遇到障礙物容易被反彈,穿透性差。

電磁波又可戲份為無線電波,可見光波,紅外線,微波,毫米波,以及射線等。其中紅外波主要用於短距離無線通訊,比如障礙識別,遙控器等,其特點是穿透性差,容易反射。

無線電波是最主要的無線通訊介質。其特點是具有一定的可穿透性,可遠距離傳輸也可近距離傳輸,抗干擾能力相對較強。


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品台,能夠實時監測和採集網路分布區域內各種監測對象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發送至網關節點,以實現范圍內目標檢測,追蹤等。特點是快速展開,抗毀強。

三個基本要素是:感測器,感知對象,觀察者。



6. 2009想考重慶大學的研究生,請問重大的自動化學院的情況

李祖樞,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重慶市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

主要教學與科研經歷

1968.7-1978.8 鐵道部沈陽、貴陽車輛廠 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78.9-1981.3 重慶大學自動化系 研究生,工學碩士

1981.3-1985.12 重慶大學自動化系 助教、講師

1985.12-1990.12 重慶大學自動化系 副教授

1990.12-現在 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 教授/博導 智能自動化研究所 所長

1991.4-1992.4 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 客員研究員

2004.11-2005.2 台灣元智大學電機系 客座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

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智能自動化;智能機器人控制;進化計算理論及應用;

人工智慧;人工生命;仿人智能系統。

學術兼職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副理事長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管理與智能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委員會常務委員

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 副理事長

1991-92年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 客座研究員

2004年11月-2005年2月台灣元智大學電機系 客座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第八、九屆學科評審組成員。

中央電視台全國大學生第二、三、四、五、六屆機器人電視大賽評審委員會成員

科技獎勵

2006年 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基於人體動覺智能圖式的仿人智能控制理論

2005年 第11屆全國人工智慧學術大會最佳論文獎,

2004年 第5屆全球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大會最佳應用論文獎

1995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FWZK仿人智能溫度控制器

1992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仿人智能控制基礎理論研究

1992年 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印製五廠計算機管理系統

1991年 四川省優秀軟體產品三等獎,計算機管理系統

1989年 重慶市計算機開發應用優秀成果三等獎,微電腦冷庫溫度巡檢儀

1986年 重慶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DWK-1型微電腦溫度顯示控制儀

主要科研項目

1.欠驅動三級擺系統的非線性擺起倒立穩定控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6.1-2008.12

2.基於人體動覺智能圖式的復雜系統智能控制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3.1-2005.12

3.人工生命動覺智能行為選擇圖式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5.1-2005.12

4.仿人智能控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 2003.1-2004.12

5.FZK鍋爐仿人智能控制系統技術及產品

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2002.7-2004.6

6.網上自助照相系統

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2001.7-2004.3

7.重慶市兩百商業CIMS示範工程

國家863/CIMS計劃 1998.7-2000.10

8.仿人智能控制基礎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技術項目 1989.1-2001.1

主要論著

專著:

1.仿人智能控制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3.1.

2.仿人智能控制與多級擺的擺起控制

--人工智慧:回顧與展望 科學出版社 2006.8.

開設課程

1.智能控制導論, 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

2.計算智能與智能控制, 博士研究生

石為人教授,男,1948年10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彭縣人。國家「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重慶大學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研究院院長、特聘專家,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國內外著名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儀器儀表學報、自動化學報等期刊和IEEE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90餘篇,並被SCI、EI收錄27篇。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總裝、總參)、國家發改委CNGI示範工程、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重慶市科技攻關與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2餘項,獲得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研究方向:智能感知、控制與決策等。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①多源信息融合與計算智能,②無線感測器網路,③智能檢測與移動感知,④環境感知與目標識別,⑤智能信息處理與控制等。

主講課程:自動化導論,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資料庫技術,感測、計算與自動化,普適計算與先進集成工程等

學術兼職與榮譽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期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高級會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國際一般系統論研究會中國分會常務理事、重慶市自動化與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企業信息化技術支持中心工業自動化專家組組長、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會員/控制系統/計算機分會會員等。

職業經歷

1977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動力系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留校工作至今。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作訪問學者,歷任重慶大學教授、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等。

教學情況

主要承擔碩士與博士生課程教學,本科生部分教學與前沿學科發展專題講座等。

科研項目情況(已完成和在研項目)

(一) 完成的主要項目

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研究者共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等30多項,包括: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674012)汽車安全行駛智能輔助操作系統研究,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375024)仿人腦式人工神經的基礎和相關演算法研究
3)國家863計劃項目(2002AA111030)重慶網路終端機應用示範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4)軍工專項JW20*27013

5)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CSTC,2004AC2020)嵌入式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與開發平台及產業化

6)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7818-01)萬盛區旅遊電子商務系統

7)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7818-08)地方宏觀經濟與財政風險信息管理系統

8)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7220-A-1)南岸區人民政府電子政務應用示範

9)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200319-33)網路計算機在餐飲業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示範

10)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CSTC,2005BA2018)支持普適計算的多嵌入式系統理論及應用研究

11)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STC,2006BB2191)面向三維空間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最優覆蓋策略研究

12)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STC,2004BB2144)普適計算基礎與多嵌入式系統理論及應用研究

13)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037)基於多Agent的群決策協商模型與演算法分析

(二)正在承擔的主要項目
1)國家973計劃項目(No.2007CB311005-01)基於視覺信息的環境感知與目標識別關鍵技術研究

1)國家863計劃(總裝)(2006AA780201-2)軍民兩用智能監控技術和穿戴式智能交互系統研究,

2)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007DFR10420)PAS控制系統軟體關鍵技術研究

3)國家發改委CNGI示範工程2006年產業化及應用試驗項目IPv6感測器網路的微型路由器

4)博士點基金(20060611010)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自適應機制研究

5) 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CSTC,2006AA7024)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預警平台建設與科學決策關鍵技術研究

6)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CSTC,2007AB2041)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開發平台

7)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CSTC2008AB3049)減搖鰭產品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專利與獲獎情況

1)2007年3月,重慶市(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嵌入式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與開發平台及產業化,排名第二

2)2007年5月16日,公開發明專利,構建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嵌入式軟體系統的方法(公開號CN1963749A)石為人,黃劍,唐鬆鬆,許磊,黃奇,黃超

孫躍,男,1960年6月生,籍貫:浙江省溫州市。現任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後在國內外著名期刊「電工技術學報」、「自動化學報」等和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並被SCI、EI收錄5篇。作為負責人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科技計劃等20餘項科研項目;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02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1項、獲羅克韋爾優秀教師獎1項。

研究方向:智能電力電子及裝置、工業自動化技術及系統等。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非接觸電能傳輸、網路控制工程、現代伺服技術及系統等。

主講課程:《運動控制系統》、《現代交流伺服技術》。

學術兼職與榮譽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理事

四川省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重慶市電子學會常務理事

職業經歷

重慶大學電工學(工業自動化方向)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重慶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重慶大學機械製造專業(機電集成技術方向)畢業,獲博士學位;曾在法國Valenciennes University作訪問學者。歷任重慶大學自動化系工業自動化研究室主任,重慶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務。

教學情況

自1985年起,一直承擔自動化專業的相關課程教學和教學相關環節工作。曾擔任《電機學》、《電力拖動基礎》、《工廠電氣控制設備》、《工廠供電技術》、《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及其應用》、《自動控制原理》《運動控制系統》等課程的主講教師。

主講碩士研究生課程:《現代交流伺服技術》

主講博士研究生課程:《網路控制技術》

科研項目情況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主要內容簡介

高效多自由度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0777071)
就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新型磁能機構、新型電能變換器以及高效多自由度拾取等重大關鍵技術進行研究。

電能雙向推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支撐教師)

(50777071)
重點研究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能量雙向饋送問題及相關技術問題

基於感應原理的新型電能傳輸技術及系統研究
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
研究感應式電能傳輸系統相關技術

城市電氣化交通新型供電模式研究與開發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
探討研究非接觸電能傳輸技術應用於城市電氣化交通工具的相關技術

非接觸式電能接入新技術研究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重點研究非接觸電能接入的關鍵實用技術問題,研製1000瓦的實驗樣機。已完成通過專家驗收,評價為:「國內首創」。

電動汽車綜合運動信息集成與控制
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
就現代汽車綜合信息系統基本構架及關鍵技術展開研究。

工業容錯技術應用基礎研究
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

非同步電動機矢量控制調速裝置研製
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

XX企業粗軋、精軋交-交變頻改造諧波測試分析及模擬分析
校企合作項目

XX企業軋鋼廠方坯連鑄高效化二冷技術研究
校企合作項目

漸開線檢測系統等微機化改造
校企合作項目

汽車轉向器變傳動比微機檢測儀

挖土機交流傳動裝置研究

專利與獲獎情況

發明專利:可分區控制的電源板,發明人:孫躍、蘇玉剛,專利權人:重慶大學,專利號:ZL2006 1 0054106.5 ,證書號:第383639,授權公告日:2008年3月12日

丁寶蒼,男,1972年9月生,河北省隆化縣人。教授。

在「Automatica」、「自動化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3篇,並被SCI、EI收錄40篇(到08年8月31日),SCI引用29次(到08年8月31日)。作為負責人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4項科研項目(到08年8月31日)。

研究方向:預測控制、網路控制等。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預測控制、模糊T-S系統、等。

主講課程:《先進控制系統》、《線性系統》。

職業經歷

1992年在河北化工學校(現河北化工醫葯職業技術學院)化工儀表與自動化專業(中專)畢業。1995年12月自學英語考試大學專科畢業。2003年5月石油大學(北京)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 分別獲工學碩士、博士學位。

1992年7月到1997年8月在石家莊化肥廠己內醯銨工程籌建處、河北北方化學工業公司、石家莊化纖有限責任公司工作。2003年7月到2003年9月在華東理工大學工作;2003年10月到2007年2月在河北工業大學工作,從2004年3月任副教授。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作Postdoctoral Fellow;2006年11月到2007年8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作Research Fellow。2007年3月後重慶大學聘教授。

教學情況

講授過研究生《線性系統》、《先進控制系統》、《過程式控制制》、《預測控制》課程。

科研項目情況(已完成和在研項目)

(一)完成的主要項目
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科研課題1項:
1) 河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重點項目「燃料電池系統的滾動時域估計與控制」,經費5萬元, 批准號ZH2006008,已結題。
(二)正在承擔的主要項目
1)河北省2006年第一批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指導計劃「燃料電池系統的滾動時域估計與控制」, 經費自籌,批准號:06213545。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多速率采樣時滯系統離線預測控制的穩定性綜合」,經費25萬,批准號:60504013。

3)重慶市2008年度自然科學基金「直通車」項目「網路環境下的預測控制綜合」,經費3萬,批准號:CSTC,2008BB2049。

就這四個教授,我們學院在重大沒什麼存在感的。

7. 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包括哪些部分

感測器網路系統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sensor)、匯聚節點(sink node)和管理節點。大量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sensor field)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路。感測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著其他感測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戶通過管理節點對感測器網路進行配置和管理,發布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感測器網路節點的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四個基本單元:感測單元(由感測器和模數轉換功能模塊組成)、處理單元(由嵌入式系統構成,包括CPU、存儲器、嵌入式操作系統等)、通信單元(由無線通信模塊組成)、以及電源部分。此外,可以選擇的其它功能單元包括:定位系統、運動系統以及發電裝置等。

8. 重慶大學網路教育現在是在網上考試嗎

網上學習,考試有筆試有機考的,詳細查看重慶大學網路教育更多信息

9. 重慶大學考研資料--通信與信號系統

重慶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2013年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 招生年份:2013本院系招生人數:149 ◆☆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招生人數:37專業代碼:081001研究方向考試科目復試科目、復試參考書參考書目、參考教材01 衛星通信
02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
03 現代通信技術與系統
04 寬頻無線接入技術
05 下一代光通信技術
06 特種光纖技術
07 軟體無線電和認知無線電
08 寬頻無線移動多媒體系統
09 無線自組織網路
10 通信與測控中的信號處理
11 智能信息處理
12 RFID技術及應用
13 物聯網技術
14 智能電網
15 寬頻光網路技術
16 綠****絡技術
17 新一代互聯網技術
18 無線感測器網路及其應用 更多研究方向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841專業基礎二

備註:
專業基礎二考試科目包括:電子技術(含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數字通信原理,考生任選其中一套題。更多考試科目信息復試科目:
①外語聽力、口語;
②專業綜合(包括: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數字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電路原理、單片機原理、計算機軟硬體等)。

同等學力加試(選兩門,與初試科目不同):①電路原理;
②信號與系統;
③電子技術。更多復試科目參考書信息841 專業基礎二
1、《通信原理》(第6版)樊昌信,曹麗娜.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通信原理》吳資玉,韓慶文,蔣陽.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2、《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四版)成華英、童詩白主編 清華大學電子學教研組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數字電路邏輯設計》(第二版)王毓銀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出版)
3、《信號與系統》(第二版 上下冊)鄭君里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信號與線性系統》(第四版 上下冊)管致中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從常耳寨中學出來的學生有考上清華的嗎

在常耳寨中學五十多年的辦學歷史中,很多優秀學子脫穎而出,考上重點高中,進而考上大學,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目前還沒有考上清華的,我們來了解幾位優秀的畢業生吧!
李延軍,肥鄉郭家堡村人,1982年從常耳寨中學畢業後,升入肥鄉北關中學,1985年憑借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升入重慶大學,現為邯鄲學院教授,出版《邯鄲尋馬》、《我的邯鄲我的史》多個文學著作。
吳雪峰,男,肥鄉鎮梁庄村人,2002年考入肥鄉中學,2005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2009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
張艷彬,男,肥鄉鎮前屯村人 ,2002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05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就讀。
毛利飛,女,肥鄉鎮北西落堡村人,2003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0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在本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讀研。
李江濤,男,2005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肥鄉第一中學,2008年以肥鄉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後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讀研,研究方向為無線感測器網路,機器人視覺等,有多項成果發表。
玉亞輝,女,肥鄉鎮北西落堡村人,2007年從常耳寨中學考入邯鄲第四中學實驗班,2010年考入河北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2014年考入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研究生。
王亞坤,男,毛演堡鄉王焦寨村人。2007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1年考入蘭州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2012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常丹玉,女元固鄉元固村人。2007年以全縣中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邯鄲市一中理科實驗班,2010年考入廈門大學外語系,2014年被學校報送到上海復旦大學攻讀研究生。
張可佳,男,肥鄉鎮南西落堡村人,2007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肥鄉第一中學,2011年考入河北燕山大學。
史曉靜,女,毛演堡鄉崔庄村人,2008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1年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後被學校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攻讀研究生。
岳曉明,女,肥鄉鎮勒馬台村人,2008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1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
馮丹丹,女,肥鄉鎮北西落堡村人,2008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1年,考入湖北工業大學。
王志威,男,肥鄉鎮前屯村人,2010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3年考入長安大學。
崔旭,毛演堡鄉杜寨村人,2010年考入肥鄉一中,2013年考入武漢大學。
張璞,男,毛演堡鄉王焦寨村人,2011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一中,2014年考入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李星,男,毛演堡鄉史寨村人,2011年從常耳寨中學升入邯鄲市四中,2014年考入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