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部署方案時必須考慮哪些問題
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需要遵循以下幾個主要的原則。
(1)微型化與低成本
由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數量大,只有實現節點的微型化與低成本才有可能大規模部署與應用。因此節點的微型化與低成本一直是研究人員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對於目標跟蹤與位置服務一類的應用來說,部署的無線感測器節點越密,定位精度就越高。對於醫療監控類的應用來說,微型節點容易被穿戴。實現節點的微型化與低成本需要考慮硬體與軟體兩個方面的因素,而關鍵是研製專用的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SoC)晶元。對於傳統的個人計算機,內存2GB、硬碟100GB已經是常見的配置,而一個典型的無線感測器節點的內存只有4kB、程序存儲空間只有10kB。正是因為感測器節點硬體配置的限制,所以節點的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結構的設計與軟體編程都必須注意節約計算資源,不能夠超出節點硬體可能支持的范圍。
(2)低功耗
感測器節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電池能量的限制。在實際應用中,通常要求感測器節點數量很多,但是每個節點的體積很小,攜帶的電池能量十分有限。同時,由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數量多、成本低廉、部署區域的環境復雜,有些區域甚至人員不能到達,因此感測器節點通過更換電池來補充能源是不現實的。如何高效使用有限的電池能量,來最大化網路生命周期是無線感測器網路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感測器節點消耗能量的模塊包括:感測器模塊、處理器模塊和無線通信模塊。隨著集成電路工藝的進步,處理器和感測器模塊的功耗變得很低。圖2-43給出了感測器節點各部分能量消耗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感測器節點能量的絕大部分消耗在無線通信模塊。感測器節點發送信息消耗的電能比計算更大,傳輸1bit信號到相距100m的其他節點需要的能量相當於執行3000條計算指令消耗的能量。
圖2-43感測器節點各部分能量消耗情況無線通信模塊存在四種狀態:發送、接收、空閑和休眠。無線通信模塊在空閑狀態一直監聽無線信道的使用情況,檢查是否有數據發送給自己,而在休眠狀態則關閉通信模塊。從圖中可以看到,無線通信模塊在發送狀態的能量消耗最大;在空閑狀態和接收狀態的能量消耗接近,但略少於發送狀態的能量消耗;在休眠狀態的能量消耗最少。為讓網路通信更有效率,必須減少不必要的轉發和接收,不需要通信時盡快進入休眠狀態,這是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協議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3)靈活性與可擴展性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表現在適應不同的應用系統,或部署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例如,感測器節點可以用於森林防火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中,也可以用於天然氣管道安全監控的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可以用於沙漠乾旱環境下天然氣管道安全監控,也可以用於沼澤地潮濕環境的安全監控;可以適應單一聲音感測器精確位置測量的應用,也可以適應溫度、濕度與聲音等多種感測器的應用;節點可以按照不同的應用需求,將不同的功能模塊自由配置到系統中,而不需重新設計新的感測器節點;節點的硬體設計必須考慮提供的外部介面,可以方便地在現有的節點上直接接入新的感測器。軟體設計必須考慮到可裁剪,可以方便地擴充功能,可以通過網路自動更新應用軟體。
(4)魯棒性
普通的計算機或PDA、智能手機可以通過經常性的人機交互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而無線感測器節點與傳統信息設備最大的區別是無人值守,一旦大量無線感測器節點被飛機拋灑或人工安置後,就需要獨立運行。即使是用於醫療健康的可穿戴節點,也需要獨立工作,使用者無法與其交互。對於普通的計算機,如果出現故障,人們可以通過重啟來恢復系統的工作狀態。而在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設計中,如果一個節點崩潰,那麼剩餘的節點將按照自組網的思路,重新組成具有新拓撲的自組網。當剩餘的節點不能夠組成新的網路時,這個無線感測器網路就失效了。因此感測器節點的魯棒性是實現無線感測器網路長時間工作重要的保證。更多http://www.big-bit.com/news/list-75.html
② 求一個公司無線網路建設方案
方案三:無線網路設計方案
一、前言
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普及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發展,客戶/伺服器計算、分布式處理、國際互連網(Internet)、內部網(Intranet)等技術被廣泛接受和應用,計算機的聯網需求迅速擴大,網路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越來越廣。目前盡管有線網路以其傳輸速度高,產品品牌及數量眾多和技術發展速度快等優點,在市場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市場份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環境和特定的行業里依然有許多令IT數據管理公司頭疼多年的LAN布線問題存在。
無線區域網在很多應用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可移動性,它提供了不受線纜限制的應用,用戶可以隨時上網;二是容易安裝、無須布線,大大節約了建網時間;三是組網靈活,即插即用,網路管理人員可以迅速將其加入到現有網路中,並在某種環境下運行;四是成本低,特別適合於變化頻繁的工作場合。此外,無線網路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無線網路通信以空氣為介質,傳輸的信號可以跨越很寬的頻段,而且與自然背景噪音十分的相似,這樣一來,就使得竊聽者用普通的方式難以偷聽到數據。
實際上,無線區域網早在80年代就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當時受到技術上的制約,通信速率只有860kb/s,工作在900MHz的頻段。能夠了解並享受它的好處的人少之又少。到了90年代初,隨著技術的進步,無線區域網的通信速率已經提高到1~2Mb/s,工作頻段為2.4GHz,並開始向醫療、教育等多媒體應用領域延伸。無線區域網的發展也引起國際標准化組織的關注,IEEE從1992年開始著手制訂802.11標准,以推動無線區域網的發展。1997年,該標准獲得通過,它大大促進了不同廠商產品之間的互操作性,並推進了已經萌芽的產業的發展。802.11標准僅限於物理(PHY)層和媒介訪問控制(MAC)層。物理層對應於國際標准化組織的七層開放系統互連(OSI)模型的最低層,MAC層與OSI第二層的下層相對應,該層與邏輯鏈路控制(LLC)層構成了OSI的第二層。
標准實際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物理層結構,用戶可以從中選出一種,它們中的每一種都可以和相同的MAC層進行通信。802.11工作組的成員認為在物理層實現方面有多個選擇是必要的,因為這可以使系統設計人員和集成人員根據特定應用的價格、性能、操作等方面的因素來選擇一種更合適的技術。另外,企業區域網通常會使用有線乙太網和無線節點混合的方式,它們在使用上沒有區別。近年來,無線區域網的速率有了本質的提高,新的IEEE802.11b標准支持11Mb/s高速數據傳輸。這為寬頻無線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區域網作為一種通用的聯網手段,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其傳輸速率、網路性能不斷提高。不過,它基本採用的是有線傳輸媒介,在許多不適宜布線的場合,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無線數據傳輸技術近年來不斷獲得突破,標准化進展也極為迅速,這使得區域網環境下的數據傳輸完全可以擺脫線纜的束縛。在此基礎上,無線區域網開始崛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隨著wireless技術的出現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在諸多計算機聯網技術中,無線網以其無需布線、在一定區域漫遊、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在許多這些應用場合發揮著其他聯網技術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無線區域網應用逐漸增多,它將擴展有線區域網或在某些情況下取而代之。可以預期,在未來信息無所不在的時代,無線網將依靠其無法比擬的靈活性,可移動性和極強的可擴容性,使人們真正享受到簡單、方便、快捷的連接。
二、需求分析
2.1、基本應用情況
對於該辦公區的無線網路,主要提供給會議室、行政辦公室、銷售辦公室、
物流辦公室、常務副總辦公室和行政總監辦公室等6個區塊使用,這些部門及個人都使用計算機處理及傳遞各種信息(包括圖像、圖形、聲音、數據等),進行各自的辦公、會議和管理等工作。建立一個支持多種應用系統的統一、先進的、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有一定冗餘的網路平台,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運行網路是其基本的應用需求。下面將對其功能需求做一個具體詳細的分析。
2.2、功能需求分析
(1)技術中心辦公室
普通會議
視頻會議
多媒體會議
學術研討
(2)網路辦公功能
網上事務管理
Web通用查詢
Internet/Intranet信息服務功能
構建公司Intranet公司信息、服務系統,實現公司信息網上發布、整個公司的電子郵件系統、網上資源的信息共享,使管理人員和員工可以在公司內部網路交流。
2.3、環境需求分析
該建築是屬於大城市中的鋼筋混凝土框架建築物,按國家建築標准,無線信號的貫穿損耗中值為18dB,標准偏差7.7dB,但經現場測試,此建築的隔斷牆的無線傳輸損耗為5dB。本大樓主要分為辦公區和展覽區,在辦公區域接入點相對固定,而在大廳和展示廳的信號接入點則相對比較靈活,流動性比較大,需要做好無線信號的無縫漫遊、無信號盲區,使使用者能穩定地接收到信號。
2.4、安全需求分析
由於在該樓層中有物流、銷售、行政總監等辦公室,都擁有公司的機密文件和材料,而為了不讓外面的人在上外網的同時不能進入到本公司的內部網路,那就對我們的安全策略提出了要求,則必須使用穩定保險的加密技術來支持,比如WEP、WPA、RADIUS或無線交換機中使用的WLAN定位技術。
2.5、用戶需求
(1)無線覆蓋的場地,保證進入場地覆蓋區域的客戶能用自己的筆記本和無線網卡直接上網
(2)在保證客戶在場地及其它覆蓋區域無限制上網的同時,能使內部員工在辦
公樓內隨時訪問內部網路。
(3)要求在無線覆蓋區內95%的位置,99%的時間用戶可成功接入網路,通過無線訪問Internet。
(4)場地要求辦公區域無線覆蓋的信號接收強度達最低到15db,其它開放區域接收信號強度最大到底20db,需要做無線盲點覆蓋。
(5)單用戶情況數據傳輸速率最大4Mb/s,在多用戶接入時,不低於100kb/s
③ 請基於定位技術,感測技術,感測網路,移動通信技術設計一個物聯網的應用,描述基本結構和功能。(限400-600字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感測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一份報告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路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路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不談什麼隱私權和輻射問題,單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識別晶元這一點現在看來還不太現實。人們正走向「物聯網」時代,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物聯網技術應用的話可以去移動M2M中心的網站上看看..各行各業的應用都有.還有很多的產品的.
④ 校園無線網路設計方案
我們學校以前也是這樣,後來聽班主任說,可以採用銳捷校園無線網路設計方案,可以覆蓋宿舍,操場,辦公區域,報告廳等。銳捷的極簡無線解決方案中的宿舍區域設置採取顛覆性設計,媲美有線的用戶體驗,可以提供真正可用的802.11a c的信號和性能.
⑤ ESpot是什麼
ESPOT是一種新型的無線感測網路設備,它採用了最先進的無線感測器技術和無線通訊技術。它為全世界營造了一個能夠迎合未來小型感測設備實踐和開發的軟體和硬體研究平台,它還為學校在教學科研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很寬廣的教學平台和研發契機。
採用ESPOT,我們可以很方便的搭建出復雜的無線感測網路。該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由大量相互協作的ESPOT組成,每個ESPOT都具有有限的感知、計算及無線通信能力。當將這些ESPOT節點以適當的方式組成網路,並將它們的輸出有機地關聯與融合時,整個網路可提供遠高於單個節點的強大功能。西普科技將此產品應用於無線感測網路實驗室解決方案中。相較於目前市場上少量基於C語言程序控制的無線感測模塊產品,ESPOT採用了創新的Squawk虛擬機和Java高級語言控制技術,因此基於ESPOT無線感測網路實驗室解決方案操作更簡便,管理更便捷。
⑥ 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
結構
感測器網路系統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EndDevice、匯聚節點Router和管理節點Coordinator。
大量感測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路。感測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著其他感測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衛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戶通過管理節點對感測器網路進行配置和管理,發布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感測器節點
處理能力、存儲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對較弱,通過小容量電池供電。從網路功能上看,每個感測器節點除了進行本地信息收集和數據處理外,還要對其他節點轉發來的數據進行存儲、管理和融合,並與其他節點協作完成一些特定任務。
匯聚節點
匯聚節點的處理能力、存儲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對較強,它是連接感測器網路與Internet 等外部網路的網關,實現兩種協議間的轉換,同時向感測器節點發布來自管理節點的監測任務,並把WSN收集到的數據轉發到外部網路上。匯聚節點既可以是一個具有增強功能的感測器節點,有足夠的能量供給和更多的、Flash和SRAM中的所有信息傳輸到計算機中,通過匯編軟體,可很方便地把獲取的信息轉換成匯編文件格式,從而分析出感測節點所存儲的程序代碼、路由協議及密鑰等機密信息,同時還可以修改程序代碼,並載入到感測節點中。
管理節點
管理節點用於動態地管理整個無線感測器網路。感測器網路的所有者通過管理節點訪問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資源。
無線感測器測距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常用的測量節點間距離的方法主要有TOA(Time of Arrival),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超聲波、RSSI(Received Sig nalStrength Indicator)和TOF(Time of Light)等。
⑦ 無線感測器的應用實例
橋梁健康檢測及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監測(SHM)是一種基於感測器的主動防禦型方法,可以彌補目前安全性能十分重要的結構中,把感測器網路安置到橋梁、建築和飛機中,利用感測器進行SHM是一種可靠且不昂貴的做法,可以在第一時間檢測到缺陷的形成。這種網路可以提早向維修人員報告在關鍵結構中出現的缺陷,從而避免災難性事故。糧倉溫濕度監測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在糧庫糧倉溫度濕度監測領域應用最為普遍,這是由於糧庫糧倉溫度濕度的測點多,分布廣,使用縱橫交錯的信號線會降低防火安全系數,應用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布線簡單,安裝方便,易於組網,便於管理維護等特點。混凝土澆灌溫度監測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將數字溫度感測器裝入導熱良好的金屬套管內,可保證感測器對混凝土溫度變化作出迅速的反應。每個溫度監測金屬管接入一個無線溫度節點,整個現場的無線溫度節點通過無線網路傳輸到施工監控中心,不需要在施工現場布放長電纜,安裝布放方便,能夠有效解決溫度測量點因為施工人員損壞電纜造成的成活率較低的問題.地震監測通過使用由大量互連的微型感測器節點組成的感測器網路,可以對不同環境進行不間斷的高精度數據搜集。採用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模塊和無線通信協議可以使感測器網路的生命期延續很長時間。保證了感測器網路的實用性。無線感測器網路相對於傳統的網路,其最明顯的特色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即:「自組織,自癒合」。這些特點使得無線感測器網路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去監測人力難以到達的惡劣環境地區。BEETECH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體積小巧,不需現場拉線供電,非常方便在應急情況下進行靈活部署監測並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建築物振動檢測建築物懸臂部分不會因為旁邊公路及地鐵交通所引發的振動而超過舒適度的要求;通過現場測量,收集數據以驗證由公路及地鐵交通所引發的振動與主樓懸臂振動之相互關系; 同時,通過模態分析得到主樓結構在小振幅脈動振動工況下前幾階振動模態的阻尼比,為將來進行結構的小振幅動力分析提供關鍵數據。本次應用採用高精度加速度感測器,捕捉大型結構微弱振動,同樣適用於風載,車輛等引起的脈動測量。
⑧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與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一種新型的感測器網路,其主要是由大量的感測器節點組成,利用無線網路組成一個自動配置的網路系統,並將感知和收集到的信息發給管理部門。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在軍事、生態環境、醫療和家居方面都有一定應用,未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前景將是不可估量的。
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
(一)節點數量多
在監測區通常都會安置許多感測器節點,並通過分布式處理信息,這樣就能夠提高監測的准確性,有效獲取更加精確的信息,並降低對節點感測器的精度要求。此外,由於節點數量多,因此存在許多冗餘節點,這樣就能使系統的容錯能力較強,並且節點數量多還能夠覆蓋到更廣闊的監測區域,有效減少監測盲區。
(二)動態拓撲
無線感測器網路屬於動態網路,其節點並非固定的。當某個節電出現故障或是耗盡電池後,將會退出網路,此外,還可能由於需要而被轉移添加到其他的網路當中。
(三)自組織網路
無線感測器的節點位置並不能進行精確預先設定。節點之間的相互位置也無法預知,例如通過使用飛機播散節點或隨意放置在無人或危險的區域內。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感測器節點自身能夠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能夠自動進行相關管理和配置。
(四)多跳路由
無線感測網路中,節點之間的距離通常都在幾十到幾百米,因此節點只能與其相鄰的節點進行直接通信。如果需要與范圍外的節點進行通信,就需要經過中間節點進行路由。無線感測網路中的多跳路由並不是專門的路由設備,所有傳輸工作都是由普通的節點完成的。
(五)以數據為中心
無線感測網路中的節點均利用編號標識。由於節點是隨機分布的,因此節點的編號和位置之間並沒有聯系。用戶在查詢事件時,只需要將事件報告給網路,並不需要告知節點編號。因此這是一種以數據為中心進行查詢、傳輸的方式。
(六)電源能力局限性
通常都是用電池對節點進行供電,而每個節點的能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一旦電池的能量消耗完,就是造成節點無法再進行正常工作。
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
(一)環境監測應用
無線感測器可以用於進行氣象研究、檢測洪水和火災等,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具有明顯優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國,因此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利用無線感測器進行對生產環境變化進行監測能夠為農業生產帶來許多好處,這對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醫療護理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通過使用互聯網路將收集到的信息傳送到接受埠,例如一些病人身上會有一些用於監測心率、血壓等的感測器節點,這樣醫生就可以隨時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旦病人出現問題就能夠及時進行臨時處理和救治。在醫療領域內感測器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芬蘭的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種可以穿在身上的無線感測器系統,還有SSIM(Smart Sensors and Integrated Microsystems)等。
(三)智能家居建築應用
文物保護單位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具有意義的古老建築實行保護措施。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對古老建築內的溫度是、濕度、關照等進行監測,這樣就能夠對建築物進行長期有效的監控。對於一些珍貴文物的保存,對保護地的位置、溫度和濕度等提前進行檢測,可以提高展覽品或文物的保存品質。例如,英國一個博物館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設計了一個警報系統,利用放在溫度底部的節點檢測燈光、振動等信息,以此來保障文物的安全[5]。
目前我國基礎建設處在高速發展期,建設單位對各種建設工程的安全施工監測越來越關注。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使建築能夠檢測到自身狀況並將檢測數據發送給管理部門,這樣管理部門就能夠及時掌握建築狀況並根據優先等級來處理建築修復工作。
另外,在傢具或家電匯中設置無線感測器節點,利用無線網路與互聯網路,將家居環境打造成一個更加舒適方便的空間,為人們提供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生活環境。通過實時監測屋內溫度、濕度、光照等,對房間內的細微變化進行監測和感知,進而對空調、門窗等進行智能控制,這樣就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四)軍事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具有低能耗、小體積、高抗毀等特性,且其具有高隱蔽性和高度的自組織能力,這為軍事偵察提供有效手段。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軍事研究中應用無線感測器網路。無線感測器網路在惡劣的戰場內能夠實時監控區域內敵軍的裝備,並對戰場上的狀況進行監控,對攻擊目標進行定位並能夠檢測生化武器。
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在全球許多國家的軍事、研究、工業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受到美國國防部和軍事部門的重視,美國基於C4ISR又提出了C4KISR的計劃,對戰場情報的感知和信息綜合能力又提出新的要求,並開設了如NSOF系統等的一系列軍事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
總之,隨著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擴展,人們對無線感測器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然而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存儲能力、傳輸能力、覆蓋率等。盡管無線感測器網路還有許多技術問題待解決使得現在無法廣泛推廣和運用,但相信其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⑨ 試著設計一個用於煤礦工人井下定位的礦井地下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結構方案,並闡述設計的基本思路。
礦井環境監測中通常需要對礦井風速、礦塵、一氧化碳、溫度、濕度、氧氣、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參數進行檢測。現有的監控檢測系統需要在礦井內設通信線路,傳遞監測信息。生產過程中礦井結構在不停變化,加之有些坑道空間狹小,對通信線路的延伸和維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通信鏈路發生故障,整個監測系統就可能癱瘓。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使用無線感測器網路來進行礦井環境的監測監控。使用無線感測器網路進行環境監控有三個顯著的優勢:(1)感測器節點體積小且整個網路只需要部署一次,因此部署感測器網路對監控環境的人為影響很小;(2)感測器網路節點數量大,分布密度高,每個節點可以檢測到局部環境詳細信息並匯總到基站,因此感測器網路具有採集數據全面,精度高的特點;(3)無線感測器節點本身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可以根據物理環境的變化進行較為復雜的監控。感測器節點還具有無線通信的能力,可以在節點間進行協同監控[1]。節點的計算能力和無線通信能力使得感測器網路能夠重新編程和重新部署,對環境變化、感測器網路自身變化以及網路控制指令做出及時反應。即使礦井結構遭到破壞,仍能自動恢復組網,傳遞信息,為礦難救助等提供重要信息。無線感測器網路自身的這些特點特別適用於礦井環境監測。
⑩ 無線網路,需傳輸距離300米,求設計方案。
方案1:買一個
點對點發射去
裝上就行了
路由器
連接無線點對點發射
點對點一定要對准
接收連接
電腦或是交換機
就行了
我做過
直線距離
2300米
不過有衰減了你這個500米應該沒有問題
方案2:買個卡皇(蹭網卡)
再買個天線
天線要大功率的(體積太大不好施工)要是有能力就自己用
衛星天線的小鍋自己改裝一個,
這個天線
能接收方圓800m
以內的所有無線信號(自帶密碼破解)接受距離根據你買的功率大小來定!
比較:方案一信號好專網專用
。方案二
信號一般
不過可以不用花錢隨時使用附近的所有wap
加密的無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