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nr網路上行覆蓋參考信號
擴展閱讀
有連接網路上不了網 2025-09-24 23:20:38

nr網路上行覆蓋參考信號

發布時間: 2022-11-13 05:00:57

如何實現超低時延

5G NR還引入了很多策略減少時延。
5G NR能夠將參考信號(RS)和控制信號前置在時隙的前部。由於可以在時隙的前部確定並解碼參考信號和下行鏈路控制信號攜帶的調度信息,而且不需要在多個OFDM符號之間進行時間域的交織(interleaving),終端能夠在接收到數據負荷之後立刻開始解碼,不需要事先進行緩存,因此大大減少了解碼時延。數據傳輸是自包含(self-contained)的。一個slot或者一個beam中的數據包都可以靠自己進行解碼,不需要依靠別的slot或者別的beam的數據信息。

5G終端和網路處理各個流程的時間被大大收縮,比如終端必須在一個slot內(甚至時間更短,如果終端有這個能力的話)完成下行鏈路數據的接收解碼,並反饋HARQACK確認。數據發送的在TDD網路中,UE一邊接收DL數據,一邊就開始著手解碼;而在GP時間內,UE能夠准備好HARQ ACK;一旦從DL傳輸切換到UL傳輸,就能夠及時將HARQ ACK發送出去。另外,從網路收到終端發出的上行授權接收確認,到完成上行鏈路數據的發送,也必須在1個時隙內完成。5G NR的slot之間或者不同傳輸方向之間避免靜態的或者嚴格的時間同步關系。比如,5G NR使用非同步HARQ,以取代4GLTE使用的同步HARQ所需要的預先固定的時間同步。

上層協議,比如MAC層和RLC層,也在設計時考慮到降低系統的整體時延。MAC和RLC的包頭結構能夠在不知道數據負荷大小的情況下,完成數據處理。這個特點對於處理終端收到上行發送授權時只有幾個OFDM符號的數據時,能夠快速發起上行鏈路數據傳送的場景特別有用。相反,LTE協議需要MAC層和RLC層在處理數據前,確切地知道數據負荷的大小,這阻止了時延的降低。

另外,5G NR還通過動態TDD、時長可變的數據傳輸(比如,為URLLC提供小時長的數據傳輸,而為eMBB提供大時長的數據傳輸)來降低時延。

㈡ nr的pci是如何定義的

nr的pci的定義是:每個5G(NR)小區都有一個物理小區ID(PCI)用於無線側標識該小區,並且個小區特定的參考信號主要由PCI決定的。

並且避免PCI碰撞作為網路規劃原則,相鄰小區之間不能使用相同PCI;如果鄰區使用同一個PCI,越區覆蓋區域,初始(小區)搜索中只有一個小區能夠同步;這種情景叫作碰撞。

物理上間隔PCI使用可避免UE收到多個(相同PCI)小區信號;需盡量增大PCI復用距離。

5G NR中的PCI是:

1、最大的區別就是5G中有1008個PCI,所有PCI的集合被分成168個組(對應協議38.211中的 ,取值范圍0 ~ 335),每組包含3個小區ID。

2、模3干擾:影響PSS 的同步信號解調;模4干擾:子載波上的DMRS for PBCH是通過mod 4計算的,可能造成DMRS干擾。模30干擾:同LTE。

LTE中PCI的分配是:

1、參考符號在摸個RB內的起始位置還和小區特定的頻率偏移相關。LTE定義了6個頻率偏移,與小區PCI相關,其值為PCI mod 6。這個頻率偏移可以避免至多6個相鄰小區的小區特定的參考信號之間的時頻資源沖突。

2、通過小區搜索過程,UE可以得到小區的PCI。並且小區特定的參考信號及其時頻位置與PCI是一一對應的,因此在小區搜索過程之後,UE也就知道了該小區的小區特定的參考信號序列及其時頻位置。

3、LTE一共定義了504個不同的PCI(對應協議36.211中的 ,取值范圍0 ~ 503),且每個PCI對應一個特定的下行參考信號序列。

所有PCI的集合被分成168個組(對應協議36.211中的 ,取值范圍0 ~ 167),每組包含3個小區ID(對應協議36.211中的 ,取值范圍0 ~ 2)。

㈢ 5g基站覆蓋范圍

1、理想情況下是250米,不過也不能知道具體的數字。

2、頻率和距離;信號的頻率越高,其繞射能力越差,同樣的損耗也就越大,距離越遠,當然損耗也就越大。

3、基站的發射功率;基站的發射功率越大,其覆蓋的范圍越大。

4、基站的高度;基站的高度越高,相應的覆蓋范圍也就越大,做到增益越大,損耗越小。

5、手機的高度;手機的高度越高,相應的信號所要穿過的障礙物也就越少,其損耗也就越小。

(3)nr網路上行覆蓋參考信號擴展閱讀:

5G基站主要用於提供5G空口協議功能,支持與用戶設備、核心網之間的通信。按照邏輯功能劃分,5G基站可分為5G基帶單元與5G射頻單元,二者之間可通過CPRI或eCPRI介面連接。

5G基帶單元負責NR基帶協議處理,包括整個用戶面(UP)及控制面(CP)協議處理功能,並提供與核心網之間的回傳介面(NG介面)以及基站間互連介面(Xn介面)。

㈣ nr是什麼意思

NR意思是New Radio,新空口,主要應用於5G領域,稱作5G NR。

5G NR基於OFDM的全新空口設計的全球性5G標准,也是下一代非常重要的蜂窩移動技術基礎,5G技術將實現超低時延、高可靠性。

隨著3GPP採用這一標准之後,NR這一術語被沿用下來,成為5G的另一個代稱,正如用LTE(長期演進)描述4G無線標准一樣。

擴展izl

5G NR是相對於5G核心網(5G Core)來說的,和4G網路統一的EPS不同,後者為完整的端到端4G系統,包括UE(用戶設備)、E-UTRAN(演進的通用陸地無線接入網路)和EPC核心網路(演進的分組核心網);5G時代,NR和核心網各自獨立演進到5G。

這是由於5G不同於4G的定位,5G將不僅為移動寬頻設計,還將面向eMBB(增強型移動寬頻)、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以及mMTC(大規模機器通信)三大使用場景。

㈤ 5G NR上行功率控制

在NR系統設計中,考慮在上行引入新特性,例如基於OFDM的上行傳輸和單符號上行控制信道。而上行功控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包括以下知識點:

1. 沒有用於路損估計的類似LTE的小區特定參考信號

2. 基於波束的傳輸/接收

3. gNB/UE處的模擬波束賦形

4. 多波束/多流傳輸

5. 多重numerology

6. TRP之間的信息交換

本文討論了NR上行功率控制過程的幾個過程點,包括功控基本組件,如路損補償、功率偏移、TPC命令和一些附加功能。

上行功控基本參數

路損補償

根據當前LTE系統中的上行功率控制,考慮了兩種路損補償方式;一種是完全路徑損耗補償,另一種是部分路徑損耗補償。在NR系統中,可以認為UE通過使用特定類型的RS來測量RSRP,然後UE通過使用RSRP來導出UE與其相關聯的gNB之間的路損。

通過考慮估計的路損,來自UE的上行傳輸功率將得到完全或部分補償。首先, 全路徑損耗補償可以最大化小區邊緣UE的公平性 ,換句話說,gNB側從小區邊緣UE接收到的功率將與從小區中心UE接收到的功率相當。另一方面,如果使用部分路徑損耗補償,則來自小區中心UE的gNB側接收功率將遠高於來自小區邊緣UE的接收功率。可以通過調整其他功率參數或偏移來補償小區邊緣UE的路徑損耗,以便可以適當地控制從小區邊緣UE接收的功率,而從小區中心UE接收的功率通常由於已經足夠的接收功率而可能是冗餘的。

在上行數據信道傳輸的情況下,這種冗餘功率可用於通過應用更高的MCS電平來提高頻譜效率(例如小區中心UE可以針對相同的TB大小使用更少數量的PRB)。另一方面,在使用固定資源量的上行控制信道傳輸的情況下,不清楚如何使用冗餘功率來提高頻譜效率,因為UCI大小將不依賴於UE位置或信道條件。因此,最好考慮上行控制信道功率控制的完全補償。

此外,在上行數據信道傳輸的部分路徑損耗補償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部分路徑損耗補償因子的值來調整小區中心UE和小區邊緣UE之間的接收功率差,並且該值可以根據小區半徑和目標性能而不同。

依賴數據速率的功率偏移

通常,需要更多的傳輸功率來支持更高的數據速率。然而,根據數據速率同時使用部分路徑損耗補償和功率偏移(即LTE中的Delta_TF設置)對於上行數據信道的功率控制是低效的。此外,在當前LTE中,對於高於2的秩,不支持這種類型的功率偏移。因此,需要考慮僅支持NR中的部分路徑損耗補償,而不支持根據數據速率設置的功率偏移。

TPC command

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命令 可用於補償快速衰落引起的信道變化 。關於當前LTE,PUCCH功率可以通過下行分配DCI中發信號的TPC命令來調整,而PUSCH(或SRS)功率可以通過上行授權DCI中發信號的TPC命令來調整。此外,對於沒有相關DCI的上行傳輸,例如SPS(semi-persistent scheling)、周期性CSI或SRS,可以通過使用DCI format3/3A將TPC命令發信號給特定UE group。有兩種類型的TPC程序用於更新上行發射功率;一個是累積(accumulative )TPC,另一個是絕對(absolute )TPC。累積TPC非常適合通過使用TPC值的相對較小的步長來微調UE發射功率。另一方面,通過使用TPC值的相對較大的步長,絕對TPC可用於立即提高UE發射功率。

NR中功率控制的附加功能

在NR設計中,有必要考慮基於模擬(或混合)波束賦形的部署,特別是對於高頻帶(例如,高於6 GHz)。通過這種模擬波束賦形,可能需要進行gNB TX/RX波束掃描(例如,不同gNB TX/RX波束之間的TDM),不僅是為了傳輸下行公共信號和信息,例如同步信號(例如,LTE中的PSS/SSS)或廣播系統信息(例如,LTE中的PBCH)而且還用於上下行控制和數據信道的傳輸,以便服務於位於不同區域(或波束方向)的UE。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對於UE的不同波束之間的功率控制參數的區分,因為UE性能所需的功率對於UE的每個波束將是不同的。

通常,通過上行數據信道傳輸的信息量將遠大於上行控制信道。因此,上行數據信道傳輸所需的功率也將大於上行控制信道的功率。對於NR設計,TDM被考慮用於上行數據和控制信道之間的復用結構,以減少時延、靈活的上下行配置和模擬波束賦形。在上行數據和控制信道通過TDM方式復用的情況下,有必要處理這兩個不同信道之間的功率不平衡,這可能比當前LTE更大。此外,考慮到用於NR的各種OFDM numerology(例如,不同的子載波間隔或符號持續時間),還需要針對某些numerology(例如大的子載波間隔)處理上行數據和控制信道之間的功率瞬態周期。

每TRP和每層功控

對於NR中的高頻段,每個TRP或單個面板的主要射線數量可能會受到限制,為了實現高SU MIMO頻譜效率,需要在NR中徹底研究跨多個TRP的協調傳輸方案,包括CoMP DPS和獨立層JT。當與下行相關的DCI指示傳輸秩和所應用的協調方案時,每當在給定時間實例中應用模擬波束賦形時,UE側的DCI解碼時延可能是一個主要問題。這是因為 DCI傳輸可以由服務TRP執行,但是作為示例,實際數據傳輸可以由另一TRP執行 。

在獨立層JT的情況下,其中特定層可以從不同的TRP傳輸,每個層組對應的上行傳輸功率可能需要由gNB配置和控制,因為至少來自不同TRP的路徑損耗可能不同。此外,針對不同TRP的單獨上行功率控制過程需要在上行 CoMP背景下進一步研究。

㈥ 5GNR漫談1:NR物理層幀結構

5GNR標準是3GPP組織在4G LTE標准後,為適應新的移動通信發展需要,制訂的新標准,它主要考慮的是大數據量、低時延、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雖然是新的標准協議,但NR標准仍然處處有著LTE標準的「影子」,傳統上做為代差最明顯的物理層核心調制解調技術,NR和LTE採用的都是OFDM技術,這明顯區別於2G的GSM採用TDMA/FDMA技術,3G的WCDMA和TD-SDMA採用的是CDMA技術。這也是眾多的業內人士認為5G不夠「新」的原因,理論技術創新應用不如前幾代通信技術在改朝換代時那麼明顯。雖然在信道編碼方面採用了LDPC和Polar編碼,但兩種編碼方式與3G/4G時代用的Turbo編碼在吐吞性能上相比,並沒有數量級上質的飛躍,3GPP組織內部討論採用何種信道編碼方式時,也做了激烈的爭論,最後由於LDPC和Polar工程上實現起來運算量更少利於實現,而最終做了權衡,長碼字用LDPC,短碼字用Polar,當然這裡面也涉及到了產業內各大玩家參與者的利益之爭。

從3G時代的CDMA時代開始,到4G/5G時代,無線空口的1個無線幀長(radio frame)都是10ms,體現了其技術體系的一脈相承。不過,NR相對於LTE的子幀(sub frame)和時隙(slot)結構有了很大的區別,LTE子幀固定為1ms,包含2個時隙,子載波間隔(subcarrier space)固定為15KHz,而NR在這方面則靈活變化得多。這種靈活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NR時代的各種應用場景。標准協議定義了一個參數Numerologies(u )來體現這種變化,由 u值的不同,決定了子載波間隔的不同,進而定義了每個無線幀包含的時隙個數、每個子幀包含的時隙個數、每個時隙包含的OFDM符號數的不同。這里邊最關鍵的定義依據來源,在於OFDM子載波間隔的改變,帶來OFDM在時間符號長度上的改變。相同的是,NR在資源塊(Resource Block,RB)的定義上仍然相同,頻域佔用12個子載波,時域佔用一個時隙的長度。

理論上,OFDM時域符號長度(不包含保護間隔),由子載波間隔決定,為其倒數,由此可知,子載波間隔越大,OFDM時域符號長度就長小,這正有利於低時延場景的應用。

每個資源塊(RB)佔用帶寬

子載波間隔與符號時長關系

NR物理層上行信道定義有隨機接入信道PRACH、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下行信道定義有主同步信道PSS、輔同步信道SSS、廣播信道PBCH、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下行共享信道PDSCH,由此可見,上行信道類型大體和LTE相同,但下行信道少了LTE的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和混合自動重傳指示信道PHICH。前面說道NR定義了一個參數集Numerologies,那麼,是不是每個上下行信道都可以對應多種 值呢?答案是否定的。

每個物理信道承載的業務類型是有其自身特點的,不必要求每個信道支持所有的 u值參數,那樣系統過於復雜,也不利於工程實現。比如,NR僅在子載波為60KHz(u =2)的時候,支持Normal和Extended兩種CP類型,其它子載波間隔的時候僅支持Normal CP類型。那麼,在設計SSB(包含PSS、SSS、PBCH)信道的時候,就不支持子載波間隔為60KHz的場景,這是為了給終端在開機檢測接收SSB的時候帶來簡便,節省時間和實現資源,因為如果SSB支持60KHz的場景,則要檢測SSB的時候,就要從接收的空口基帶數據中,找到無線幀起始,然後區分CP類型,從而再對接收數據進行相應的OFDM符號級提取數據處理,這無疑帶來工程實現上的復雜繁瑣

不同於LTE裡面的TDD幀結構定義了7種上下行時隙配比無線幀模式,以及9種特殊子幀導頻時隙DwPTS、UpPTS的時長,NR並沒有預先定義嚴格的上下行配比以及特殊子幀配比,代之以靈活的廣播通知模式,在廣播消息里告知上下行結構模式,在一個上下行發射周期內(Transmission Periodicity),通過告知下行時隙個數(nrofDownlinkSlots),下行符號個數(nrofDownlinkSymbols),上行符號個數(nrofUplinkSymbols),上行時隙個數(nrofUplinkSlots)來確定上下行時間結構。通過這種手段,使得NR幀結構可以適應更為靈活的業務結構。

協議裡麵包含了6種上下行(UL/DL)周期( Periodicity,P)模式,系統可支持其中一種或者多種模式。

以eMBB(增強型無線寬頻)場景,30KHz子載波間隔為例,這里例舉實現中3種各廠家可能的幀結構。

第一種:

2.5ms雙周期結構,在5ms裡面有兩個不同類型的周期,第一個2.5ms為DDDSU,第二個2.5ms為DDSUU,合在一起為:DDDSUDDSUU。這種類型有兩個連續上行時隙,意味著能夠接收更遠的隨機接入申請,有利於提升上行覆蓋。

第二種:

2.5ms單周期結構,以2.5ms為周期,重復發射模板DDDSU。這種類型下行時隙多,有利於增大下行吞吐量。

第三種:

2ms單周期結構,以2ms為周期,重復發射DSDU。這種模式上下行轉換較為均衡,有效減少網路時延。但上下行切換頻繁,需要在上行時隙中犧牲一部分符號做切換。

由前所述,雖然靈活的上下行時隙配置,給靈活的實現各類場景的業務,帶來技術實現上的便利,卻也給傳統的直放站(RP repeater)廠商帶來了麻煩。直放站為了解決信號覆蓋差的問題,在5G以前的時代,技術上可以實現搜索無線幀邊界和確定上下行切換時間點後,對接收的無線幀信號進行中繼放大。因為5G前時代的技術標准,上下行幀結構的切換模式較為固定,變化最多的LTE也不超過10種,這種上下行變化少的幀結構特點,給技術上工程實現信號的再生放大帶來簡單化。然而NR標准中上下行幀結構的不確定性,給實現信號的再生放大,帶來了巨大挑戰。當然,並非不可實現。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http://www.sharetechnote.com/

㈦ 5G NR和5G FDD Sub6有啥區別求科普。

5G NR是5G技術的統稱,NR是下一代無線技術的縮寫,FDD指的是頻分雙工技術,是5G技術的一部分,除了FDD還有TDD(時分雙工),sub 6指的是5G使用的頻段在6GHz以下的頻段。

㈧ 5g nr sa nsa區別是什麼

5gnrsansa區別是:延遲不同,網級互通不同,5G核心網不同,無線接入技術數量不同,延遲不同。nsa:在nsa組網下,5G與4G在接入網級互通,互連復雜。sa:在sa組網下,5G網路獨立於4G網路,5G與4G僅在核心網級互通,互連簡單。nsa:沒有5G核心網。sa:有5G核心網。nsa:終端雙連接LTE和NR兩種無線接入技術。sa:終端僅連接NR一種無線接入技術。

5g信號覆蓋的距離

理想情況下是250米,不過現在也不能知道具體的數字。下面給大家說一下形象基站覆蓋范圍的因素:頻率和距離;信號的頻率越高,其繞射能力越差,同樣的損耗也就越大,距離越遠,當然損耗也就越大。基站的發射功率;基站的發射功率越大,其覆蓋的范圍越大。基站的高度;基站的高度越高,相應的覆蓋范圍也就越大,做到增益越大,損耗越小。

㈨ NR代表什麼意思

NR是nitriterectase的縮寫,亞硝酸還原酶,還原亞硝酸鹽的酶,同化硝酸鹽的同化型亞硝酸還原酶,含siroheme進行6個電子的還原產生氨。高等植物、綠藻及藍藻的酶以鐵氧還原蛋白為電子供體。另外,亞硫酸還原酶也多具有亞硝酸還原活性。

水質監測:

監控食品和水質中亞硝酸鹽含量的方法主要有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熒光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等,但這些方法通常存在靈敏度不高、檢測時間長、設備精緻昂貴等問題。

以亞硝酸還原酶作為生物識別元件,通過換能器可將NiR催化產生的變化轉化成可以定量表示的信號輸出,即利用亞硝酸還原酶制備酶電極,快速准確地檢測食品和水中的亞硝酸鹽,有效監控亞硝酸鹽污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亞硝酸還原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