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線自組網和無線感測器網路有什麼關系請各位幫幫忙
無線感測器網路由於感測器數量、具體位置、生存時間、傳輸數據大小和傳輸時間等的不確定性,需要網路具有較高的動態調節能力,所以一般無線感測器網路都是自組織網路,不需要固定的設施便能夠自行組織網路進行通信,也不會因為單個感測器節點的原因造成整個網路的癱瘓。
但是無線自組網不一定就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無線自組織網路也叫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現在很多應急通信和軍事通信都會用到無線自組織網路進行通信。
②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是有接收器和發射器。接收器上可以接多個感測器的。輸送都是兩三百米、頻率是2.4GHz。如果需要傳輸更遠的距離的話就需要跳頻了。這樣整個形式就是無線感測器的網路了。
③ 物聯網lpwa技術包括哪些技術 lte-m
物聯網層次結構分為三層,自下向上依次是:感知層、網路層、應用層。感知層是物聯網的核心,是信息採集的關鍵部分。感知層位於物聯網三層結構中的最底層,其功能為「感知」,即通過感測網路獲取環境信息。感知層是物聯網的核心,是信息採集的關鍵部分。感知層是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用於識別物體,採集信息。感知層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感測器、M2M終端、感測器網關等,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採集信息,與人體結構中皮膚和五官的作用類似。對我們人類而言,是使用五官和皮膚,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感知外部世界。而感知層就是物聯網的五官和皮膚,用於識別外界物體和採集信息。感知層解決的是人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數據獲取問題。它首先通過感測器、數碼相機等設備,採集外部物理世界的數據,然後通過RFID、條碼、工業現場匯流排、藍牙、紅外等短距離傳輸技術傳遞數據。感知層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包括檢測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等。感知層由基本的感應器件(例如RFID標簽和讀寫器、各類感測器、攝像頭、GPS、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等基本標識和感測器件組成)以及感應器組成的網路(例如RFID網路、感測器網路等)兩大部分組成。該層的核心技術包括射頻技術、新興感測技術、無線網路組網技術、現場匯流排控制技術(FCS)等,涉及的核心產品包括感測器、電子標簽、感測器節點、無線路由器、無線網關等。一些感知層常見的關鍵技術如下:l感測器:感測器是物聯網中獲得信息的主要設備,它利用各種機制把被測量轉換為電信號,然後由相應信號處理裝置進行處理,並產生響應動作。常見的感測器包括溫度、濕度、壓力、光電感測器等。2RFID:RFID的全稱為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頻識別,又稱為電子標簽。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它主要用來為物聯網中的各物品建立唯一的身份標示。3感測器網路:感測器網路是一種由感測器節點組成網路,其中每個感測器節點都具有感測器、微處理器、以及通信單元。節點間通過通信網路組成感測器網路,共同協作來感知和採集環境或物體的准確信息。而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SensorNetwork,簡稱WSN),則是目前發展迅速,應用最廣的感測器網路。對於目前關注和應用較多的RFID網路來說,附著在設備上的RFID標簽和用來識別RFID信息的掃描儀、感應器都屬於物聯網的感知層。在這一類物聯網中被檢測的信息就是RFID標簽的內容,現在的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lectronicTollCollection,ETC)、超市倉儲管理系統、飛機場的行李自動分類系統等都屬於這一類結構的物聯網應用。
④ lte無線數據終端是不是沒有網路就不可以用
是。lte無線數據終端是通過網路進行傳輸的,沒有網路就無法傳輸,是無法使用的。網路是由若干節點和連接這些節點的鏈路構成,表示諸多對象及其相互聯系。
⑤ 無線感測網路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區別~!!!急急急!!
感測器網路通常包括感測器節點,匯聚節點和管理節點。感測器節點任意的分布在某一監測區域內,節點以自組織的形式構成網路,通過多跳中繼方式將監測數據傳送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Internet或其他網路通訊方式將監測信息傳送到管理節點。同樣的,用戶可以通過管理節點進行命令的發布,告知感測器節點收集監測信息。 感測器節點是一個具有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的微系統,集成了感測器模塊、信息處理模塊、無線通訊模塊和能量供應模塊。 感測器模塊負責監測區域內信息的採集和轉換,信息處理模塊負責管理整個感測器節點、存儲和處理自身採集的數據或者其他節點發送來的數據,無線通訊模塊負責與其他感測器節點進行通訊,能量供應模塊負責對整個感測器網路的運行進行能量的供應。 感測器能量的供應是採用電池,節點能量有限,考慮盡可能的延長整個感測器網路的生命周期,在設計感測器節點時,保證能量供應的持續性是一個重要的設計原則。感測器節點能量消耗的模塊主要是包括感測器模塊、信息處理模塊和無線通訊模塊,而絕大部分的能量消耗是集中在無線通訊模塊上,約占整個感測器節點能量消耗的80%。因此,目前提出的感測器節點通訊路由協議主要是圍繞著減少能量消耗延長網路生命周期而進行設計的。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路由協議不僅關心單個節點的能量消耗,更關心整個網能量的均衡消耗,這樣才能延長整個網路的生存期。同時,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以數據為中心的,這在路由協議中表現的最為突出,每個節點沒有必要採用全網統一的編址,選擇路徑可以不用根據節點的編址,更多的是根據感興趣的數據建立數據源到匯聚節點之間的轉發路徑。目前提出了很多類型的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就是基於上述的目的。 上 http://blog.sina.com.cn/guigucn 看看
⑥ 無線通信技術有哪些作用分別是什麼
1.EnOcean
EnOcean無線通信標准被採納為國際標准「ISO/IEC 14543-3-10」,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能量採集技術的無線國際標准。EnOcean能量採集模塊能夠採集周圍環境產生的能量,從光、熱、電波、振 動、人體動作等獲得微弱電力。這些能量經過處理以後,用來供給EnOcean超低功耗的無線通訊模塊,實現真正的無數據線,無電源線,無電池的通訊系統。 EnOcean無線標准ISO/IEC14543-3-10使用868MHz,902MHz,928MHz和315MHz頻段,傳輸距離在室外是300 米,室內為30米。
2.Zigbee
Zigbee是基於IEEE802.15.4標準的低功耗個域網協議。根據這個協議規定的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其特點是近距離、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是一種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離無線組網通訊技術。Zigbee使用頻段為2.4G,868MHz以及915MHz。在不使用功率放大器的前提下,Zigbee的有效傳輸范圍為10-75m。
3.Z-Wave
Z-Wave是由丹麥公司Zensys所主導的無線組網規格, Z-Wave是一種新興的基於射頻的、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適於網路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工作頻帶為908.42MHz,868.42MHz信號的有效覆蓋范圍在室內是30m,室外可超過100m,適合於窄帶寬應用場合。Z-Wave技術也是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技術,有力地推動著低速率無線個人區域網。
4.Bluetooth
藍牙技術主要分為BT3.0+HS和4.0版本中加入的Wibree標准也就是Bluetooth Low Energy(BLE)。在輕家居領域,主要討論BLE部分。低功耗藍牙(BLE)技術是低成本,短距離,可互操作的魯棒性無線技術,工作在2.4G頻段。BLE採用可變連接時間間隔,幾毫秒到幾秒,利用快速的連接方式,平時可以處於「非連接」狀態節省能源,此時鏈路兩端相互間只是知曉對方,只有在必要時才開啟鏈路,然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關閉鏈路,因此擁有極低的運行和待機功耗。
⑦ 無線感測網路與Internet網路的區別
無線感測網路是通過無線通訊的方式連接了眾多感測器節點,我們俗稱的 「物聯網」就是一種無線感測網路類型。而網際網路是眾多計算機終端組成的網路。他們之間有相似性,但具體的工作原理又不同。
⑧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與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與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簡稱WSN,它綜合了現代無線網路通信技術、感測器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其應用十分廣泛。下面是我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與應用,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一種新型的感測器網路,其主要是由大量的感測器節點組成,利用無線網路組成一個自動配置的網路系統,並將感知和收集到的信息發給管理部門。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在軍事、生態環境、醫療和家居方面都有一定應用,未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前景將是不可估量的。
一、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
(一)節點數量多
在監測區通常都會安置許多感測器節點,並通過分布式處理信息,這樣就能夠提高監測的准確性,有效獲取更加精確的信息,並降低對節點感測器的精度要求。此外,由於節點數量多,因此存在許多冗餘節點,這樣就能使系統的容錯能力較強,並且節點數量多還能夠覆蓋到更廣闊的監測區域,有效減少監測盲區。
(二)動態拓撲
無線感測器網路屬於動態網路,其節點並非固定的。當某個節電出現故障或是耗盡電池後,將會退出網路,此外,還可能由於需要而被轉移添加到其他的網路當中。
(三)自組織網路
無線感測器的節點位置並不能進行精確預先設定。節點之間的相互位置也無法預知,例如通過使用飛機播散節點或隨意放置在無人或危險的區域內。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感測器節點自身能夠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能夠自動進行相關管理和配置。
(四)多跳路由
無線感測網路中,節點之間的距離通常都在幾十到幾百米,因此節點只能與其相鄰的節點進行直接通信。如果需要與范圍外的節點進行通信,就需要經過中間節點進行路由。無線感測網路中的多跳路由並不是專門的路由設備,所有傳輸工作都是由普通的節點完成的。
(五)以數據為中心
無線感測網路中的節點均利用編號標識。由於節點是隨機分布的,因此節點的編號和位置之間並沒有聯系。用戶在查詢事件時,只需要將事件報告給網路,並不需要告知節點編號。因此這是一種以數據為中心進行查詢、傳輸的方式。
(六)電源能力局限性
通常都是用電池對節點進行供電,而每個節點的能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一旦電池的能量消耗完,就是造成節點無法再進行正常工作。
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
(一)環境監測應用
無線感測器可以用於進行氣象研究、檢測洪水和火災等,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具有明顯優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國,因此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利用無線感測器進行對生產環境變化進行監測能夠為農業生產帶來許多好處,這對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醫療護理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通過使用互聯網路將收集到的信息傳送到接受埠,例如一些病人身上會有一些用於監測心率、血壓等的感測器節點,這樣醫生就可以隨時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旦病人出現問題就能夠及時進行臨時處理和救治。在醫療領域內感測器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芬蘭的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種可以穿在身上的無線感測器系統,還有SSIM(Smart Sensors and Integrated Microsystems)等。
(三)智能家居建築應用
文物保護單位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具有意義的古老建築實行保護措施。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對古老建築內的溫度是、濕度、關照等進行監測,這樣就能夠對建築物進行長期有效的監控。對於一些珍貴文物的保存,對保護地的位置、溫度和濕度等提前進行檢測,可以提高展覽品或文物的保存品質。例如,英國一個博物館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設計了一個警報系統,利用放在溫度底部的節點檢測燈光、振動等信息,以此來保障文物的安全[5]。
目前我國基礎建設處在高速發展期,建設單位對各種建設工程的安全施工監測越來越關注。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使建築能夠檢測到自身狀況並將檢測數據發送給管理部門,這樣管理部門就能夠及時掌握建築狀況並根據優先等級來處理建築修復工作。
另外,在傢具或家電匯中設置無線感測器節點,利用無線網路與互聯網路,將家居環境打造成一個更加舒適方便的空間,為人們提供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生活環境。通過實時監測屋內溫度、濕度、光照等,對房間內的細微變化進行監測和感知,進而對空調、門窗等進行智能控制,這樣就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四)軍事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具有低能耗、小體積、高抗毀等特性,且其具有高隱蔽性和高度的自組織能力,這為軍事偵察提供有效手段。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軍事研究中應用無線感測器網路。無線感測器網路在惡劣的戰場內能夠實時監控區域內敵軍的裝備,並對戰場上的狀況進行監控,對攻擊目標進行定位並能夠檢測生化武器。
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在全球許多國家的軍事、研究、工業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受到美國國防部和軍事部門的重視,美國基於C4ISR又提出了C4KISR的計劃,對戰場情報的感知和信息綜合能力又提出新的要求,並開設了如NSOF系統等的一系列軍事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
總之,隨著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擴展,人們對無線感測器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然而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存儲能力、傳輸能力、覆蓋率等。盡管無線感測器網路還有許多技術問題待解決使得現在無法廣泛推廣和運用,但相信其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⑨ 現代信息技術與無線感測器網路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對應關系。無線感測器網路三個功能數據採集、處理和傳輸,對應的現代信息科技的三大基礎技術感測器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對應的構成了信息系統的「感管」、「大腦」和「神經」。
⑩ 移動通信網和無線感測網路的區別是什麼
您好,移動通信網使用無線技術,實現大范圍組網運營,服務眾多客戶的公眾通信網路。實現「5W」的通信。有專門的技術聯盟,ITU組織負責系統技術融合和技術規范,報告設備商、運營商,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可以拓展到個人和小公司來參與,不如OTT、APP應用,所謂的輕資產公司運作。移動網原本以人為中心,現在可以演化到物聯網。無線感測網路:該網路也使用無線技術,一般通信距離小,網路覆蓋范圍小,傳輸數據小,它的核心是服務於物,這個物就是感測器,使用的技術ZigBee(物聯網技入層技術),紅外技術,藍牙技術,FRID(無線識別卡,非接觸技術,公交卡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