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網路信號中斷怎麼傳輸數據
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工程師薪資專科 2025-10-01 08:10:31
三星平板電腦互動教程 2025-10-01 07:53:57

網路信號中斷怎麼傳輸數據

發布時間: 2023-05-26 01:56:54

A. 網路中,數據是怎麼樣傳輸的

比如你用QQ發送文本信息「你好」給對方。
發送過程:
1、QQ先把「你好」轉換成ASCII碼,並且生成一個報文,此時報文為廳祥搏:(QQ報文頭)+(你好的ASCII碼)
2、QQ是應用層軟體,,理論上應用層應該把報文交給它的下一層,表示層。此時報文變為(表示層報文頭)+(QQ報文頭)+(你好的ASCII碼)
不過,我覺得QQ應該是直接把報文交給了傳輸層的UDP協議,此時報文變為(UDP報文頭)+(QQ報文頭)+(你好的ASCII碼)。此時還要建立UDP連接,不贅述。
3、然後UDP協議把報文交給網路層的IP協議,報文變為(IP報文頭)+(UDP報文頭扮祥)+(QQ報文頭)+(你好的ASCII碼)。
4、然後,IP協議把報文交給鏈路層協議的以太協議,報文變為(以太報文頭)+(IP報文頭)+(UDP報文頭)+(QQ報文頭)+(你好的ASCII碼)。
5、然後,以太報文被送到網卡上,此時報文被分割為好幾個幀,以0101的形式通過物理層發送到網路上。
6、然後,是交換機收到這些幀,把這些幀還原成以太報文,交換機根據以太報文頭里的MAC地址查找自己的MAC地址表,找到出介面宴橋,把報文從出介面發送出去(把報文送到網關設備上)。發送的時候報文又被分割成多個幀,通過物理層發送出去。
7、網關收到報文後,根據IP報文頭里的IP地址,查找自己的路由表和FIB表,找到下一跳地址,然後把報文送到下一跳,這個過程不斷重復,直到找到對方的網關。
8、對方的網關再把這個報文發送到對方的電腦上。
9、對方電腦收到報文後依次剝掉以太報文頭、IP報文頭、UDP報文頭,然後發現應用層協議是QQ,於是把這個報文交給QQ軟體處理,QQ再把ASCII碼還原成「你好」,顯示在對話框里。
以上就是大概的過程了。

B. 網路中的信號如何傳輸的

在物理層靠電信號,也就是0 1 代碼編碼通過一定的協議進行傳輸,在第二層,是以幀格式進行傳輸,第三層是報文形式。都是要轉化成第一層物理層的0 1 代碼進行傳輸。

C. 為什麼說,採用中斷方式進行數據傳送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主機與外設的並行工作

1、介面的分類

I/O介面的功能是負責實現CPU通過系統匯流排把I/O電路和 外圍設備聯系在一起,按照電路和設備的復雜程度,I/O介面的硬體主要分為兩大類:

(1)I/O介面晶元

這些晶元大都是集成電路,通過CPU輸入不同的命令和參數,並控制相關的I/O電路和簡單的外設作相應的操作,常見的介面晶元如定時/計數器、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並行介面等。

(2)I/O介面控制卡

有若干個集成電路按一定的邏輯組成為一個部件,或者直接與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個插件插在系統匯流排插槽上。

按照介面的連接對象來分,又可以將他們分為串列介面、並行介面、鍵盤介面和磁碟介面等。

2、介面的功能

由於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品種繁多,幾乎都採用了機電傳動設備,因此,CPU在與I/O設備進行數據交換時存在以下培慶問題:

速度不匹配:I/O設備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許多,而且由於種類的不 同,他們之間的速度差異也很大,例如硬碟的傳輸速度就要比列印機快出很多。

時序不匹配:各個I/O設備都有自己的定時控制電路,以自己的速度傳 輸數據,無法與CPU的時序取得統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設備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為串列和並行兩種;也可以分為二進制格式、ACSII編碼和BCD編碼等。

信息類型不匹配:不同I/O設備採用的信號類型不同,有些是數字信號,而 有些是模擬信號,因此所採用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基於以上原因,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來完成,通常介面有以下一些功能: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腔信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伍中輪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3、介面的控制方式

CPU通過介面對外設進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程序查詢方式

這種方式下,CPU通過I/O指令詢問指定外設當前的狀態,如果外設准備就緒,則進行數據的輸入或輸出,否則CPU等待,循環查詢。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只需要少量的硬體電路即可,缺點是由於CPU的速度遠遠高於外設,因此通常處於等待狀態,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斷處理方式

在這種方式下,CPU不再被動等待,而是可以執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設為數據交換准備就緒,可以向CPU提出服務請求,CPU如果響應該請求,便暫時停止當前程序的執行,轉去執行與該請求對應的服務程序,完成後,再繼續執行原來被中斷的程序。

中斷處理方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為CPU省去了查詢外設狀態和等待外設就緒所花費的時間,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還滿足了外設的實時要求。但需要為每個I/O設備分配一個中斷請求號和相應的中斷服務程序,此外還需要一個中斷控制器(I/O介面晶元)管理I/O設備提出的中斷請求,例如設置中斷屏蔽、中斷請求優先順序等。

此外,中斷處理方式的缺點是每傳送一個字元都要進行中斷,啟動中斷控制器,還要保留和恢復現場以便能繼續原程序的執行,花費的工作量很大,這樣如果需要大量數據交換,系統的性能會很低。

(3)DMA(直接存儲器存取)傳送方式

DMA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不是用軟體而是採用一個專門的控制器來控制內存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流,無須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進行DMA數據傳送之前,DMA控制器會向CPU申請匯流排控制 權,CPU如果允許,則將控制權交出,因此,在數據交換時,匯流排控制權由DMA控制器掌握,在傳輸結束後,DMA控制器將匯流排控制權交還給CPU。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256117.html

D. 實施現場沒有信號網路,數據應該如何傳輸回來

1、換熱站數據採集裝置:利用現場安裝的流量感測器、溫度感測器、壓力感測器渣譽神、電磁閥等,並通過WCTU無線控制採集終端主動或被動的方式實時的將現場的流量、壓力、溫虛悉度等數據傳輸到數據監控中心。
2、監控中心:數據監控中心通過分析、處理採集的數據,實現對數據的接收、存儲、顯示以及曲線顯示、報表列印輸出等信息管理工作,並對監控中如虧心採集到的異常信息進行特殊情況的預警報警、數據請求、遠程式控制制等功能。

E. 網路斷了還能發送電子信號嗎

問題其實是這樣的,簡單一點解釋蔽圓你的,可以這樣說,只要你IP設置正宏罩塌常並且帶網關,他就可以發送包,無論到不到的了;如果沒有網關,那就不會發送包
因為網關的意義在於如果有數據包的目標地址是本機路由表悶吵中不存在的,他不知道發給誰,那他就發給網關,也就是說有一個默認的出口,如果你查看有網關的機子路由表可以看到第一條絕對是0.0.0.0 0.0.0.0 +網關地址,0.0.0.0的意思是所有網路,這句話的意思在於,所有包就發給網關的地址
這就像一個郵遞員他管的是一個小區的,他發送信件,如果不設置網關的話,他只會往這個小區送,如果地址不是小區里的地址他就不送;如果有網關的話,網關相當於一個郵局,這樣他腦中就多條信息,就是如果不是他小區的,是他不知道的地址就把信扔給郵局(無論他人到不到的了,只管往郵局方向扔),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不知道這樣說你能理解不,不信你可以試試,有網關的IP即使網路連接不上只要你PING,右下角顯示網路連接兩台小電腦左邊那台是亮的(表示在發送)右邊不亮(表示沒有接收),沒有網關的話兩台都不亮,沒發送也沒接收

F. 網路數據是怎麼傳輸的

上圖是iso的七層網路體系結構,每一層都有其相應的工作協議。

數據傳輸過程如下:(如qq)

在發送主機A上,發送的數據經過應用層時,應用層對數據進行了包裝,它在要傳輸的數據上加了一個應用層首部AH後,繼續向傳輸層傳送。

傳輸層接收到應用層的數據後,將數據+應用層AH當做數據,給它進行包裝,加上自己的首部,此時的數據變為數據+應用層AH+傳輸層PH,繼續向會話層傳送。

依此類推,數據每傳遞一層,便增加相應協議的首部。

直到傳輸至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將加了自己首部的數據交給物理層後,轉換為高低跳躍的比特流,這時候的數據才能在線路上傳輸。

接收端的接收過程與發送過程相反,在接收主機B上,能夠通過電信號識別出比特流識別,將收到的信息遞交給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收到數據後,剝離發送時添加的數據鏈路層首部DH,把數據提取出來,遞交給網路層。

同樣的,網路層剝離自己的首部NH,還原後將數據遞交給傳輸層。依此類推,至應用層將其首部AH剝離後,即可還原成最原始的發送數據了。

G. 電腦怎樣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網路中數據傳輸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怎麼樣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到另外的一台電腦上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互聯網中使用的TCP/IP協議是基於,OSI(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的,(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從上到下分別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其中數據鏈路層又可是分為兩個子層分別為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 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一個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

PC-A並不需要獲取遠程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組發向預設網關,由網關IP分組的完成轉發過程。如果源主機(PC-A)沒有預設網關MAC地址的緩存記錄,則它會通過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觀察到網關的MAC地址記錄,而觀察不到遠程主機的 MAC地址。在乙太網(Ethernet)中,一個網路設備要和另一個網路設備進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標設備的網路層邏輯地址(如IP地址)外,還要知道目標設備的第二層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發送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上圖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況,中間沒有過多的中間節點,其實現實中只會比這個更復雜,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發送數據包到PC-C的話,如果PC-A沒有PC-C的IP地址,則PC-A首先要發出一個dns的請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伺服器會給PC-A回應PC-C的ip地址,這樣PC-A關於數據包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來PC-A要知道如何到達PC-C,然後,PC-A會發送一個arp的地址解析請求,發送這個地址解析請求,不是為了獲得目標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請求發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後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會發送給源主機PC-A,這樣PC-A的數據包的第二層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後數據會到達交換機A,交換機A看到數據包的第二層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數據包發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數據包,首先查看數據包的第三層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說明這是一個可路由的數據包。 (4)然後路由器進行IP重組和分組的過程。首先更換此數據包的第二層包頭信息,路由器PC-A到達PC—C要經過一個廣域網,在這里會封裝很多廣域網相關的協議。其作用也是為了找下一階段的信息。同時對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數據包重校驗。把數據經過Internet發送出去。最後經過很多的節點發送到目標主機PC_C中。

現在我們想一個問題,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話,會不會影響正常的通訊呢!答案是不會影響的,因為這兩個主機所處的區域網被廣域網分隔開了,通過對發包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如果在同一個區域網中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通訊的混亂。當數據發送到交換機是,這是的埠信息會有兩個相同的MAC地址,而這時數據會發送到兩個主機上,這樣信息就會混亂。因此這也是保證MAC地址唯一性的一個理由。


  • 我暫且按我的理解說說吧。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