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優化評估,大概就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評估網路性能
1)無線信號覆蓋(包括,信號強度,RSSI鏈路狀態,SNR信噪比)
2)AP的接入端負載均衡
3)吞吐量性能測試
4)QoS,質量與服務保障測試
5)無線網路按群性能測試
6)等。。。不同客戶和不同廠商的需求不同。。
B. 感知無線是什麼
線電通信頻譜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目前的頻譜管理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矛盾情況:頻譜使用是動態的,但頻譜分配是固定的;頻譜是稀有資源,但頻譜利用率不高,且存在大量空閑;可分配頻譜很少,但無線通信業務量和新技術在快速發展,頻譜需要量也在快速增長。
導致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在於固定分配頻譜方案和獨占頻譜使用權(即業務接入權或頻譜准入權)原則,因此有必要改變目前的頻譜分配和頻譜准入的管理辦法,目前ITU和FCC等無線電法規部門都已開始討論和研究這個問題。但由於固定頻譜分配方案過去在頻譜規范管理方面曾發揮過很好的作用,同時存在巨大的經濟和政治背景,短期內改變這種狀況很困難。
因此,現階段最實際的辦法是通過改變業務接入權或頻譜准入權,以開放頻譜使用、提高頻譜使用效率和充分利用空閑頻譜。特別是如果能夠將已分配但大量空閑的頻譜資源加以合理利用,目前頻譜資源的緊張狀況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在軍事通信對抗環境,往往既定的通信傳輸頻段因被敵方干擾或傳播環境惡劣而無法通信,必須尋找可以利用的空閑頻譜進行通信。這樣,迫切需要一種技術來解決開放頻譜和提高頻譜利用效率問題。
目前已有一些提高頻譜利用效率的方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開放頻譜必須保護已購買頻譜者的利益,同時不能對授權使用該頻譜的業務和系統產生嚴重的干擾,影響它們的正常通信。感知無線電(Cognitive Radio,CR)提供了一種按伺機的方式共享和利用頻譜的手段,它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兩個問題。目前採用的是基於頻譜授權的靜態頻帶分配的原則。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頻譜資源貧乏的問題日益嚴重,然而絕大多數國家的頻譜資源利用率卻不容樂觀[1]。認知無線電技術正是基於這一問題提出的。認知無線電是一種用於提高無線電通信頻譜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術。具有認知功能的無線通信設備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再利用已經分配給授權用戶,但在某一特定的時刻和環境下並沒有被佔用的頻帶,即動態再利用「頻譜空穴」;並能夠根據輸入激勵的變化實時地調整其傳輸參數,在有限信號空間中以最優的方式有效地傳送信息,以實現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證通信的高可靠性和無線頻譜利用的高效性[2]。認知無線電的一個基本的認知周期要經歷三種基本過程:感知頻譜環境;信道識別;功率控制和頻譜管理。其中,認知無線電的首要任務是感知頻譜環境,即頻譜空穴的檢測和選擇。
2 頻譜環境的感知
感知頻譜環境是認知無線電首要的任務,它體現了認知無線電最顯著的特徵:能夠感知並分析特定區域的頻段,找出適合通信的頻譜空穴。目前,認知無線電可能最先使用的兩個頻段是超高頻電視頻段400MHz-800MHz和已分配較少的3GHz-10GHz頻段[3]。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認知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會有更多的已分配頻段供認知用戶使用。可見,認知無線電將會面對不同種類的用戶,也就要求不同的靈敏度和感知速度,因此頻譜環境的檢測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研究較多的方法有:匹配濾波器法、能量檢測法、循環平穩特定檢測法等等。
3 極弱信號的檢測問題
在認知無線電網路中,極有可能出現接收機的位置距離原始發送機太遠,以至於它們從邊緣開始接受信號的情況。此時,頻譜環境的感知可歸類為極弱信號的檢測問題。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改進頻譜檢測法來提高弱信號的檢測概率,還可以引入「協同機制」來更好地改善極弱信號的接收問題。
我們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協同機制的原理,如圖3所示,接收機R距離授權發送機P很遠,只能從P用戶功率邊緣上接受信號,即接收極弱的信號。此時C1進行頻譜檢測後,極有可能誤認為該頻帶是頻譜空穴。為了防止對授權用戶P造成干擾,我們引入協同機制。假設存在認知用戶C2滿足條件:C2處於P發射的功率主瓣范圍內,並且C2與P 之間的距離相對於R 與P 更近。這時,由C2 作為C1 的中繼點來感知P的發射功率,則能比較准確地分辨出P是否在和R進行通信。C1將數據包發送給C2,由C2 來轉發,如果P 與R 正在通信,C2 就返回給C1一個信息,由C1決定是否等待或是尋找另外的頻譜空穴。這樣,C1 和C2就構建了協同的關系,使C1 更快更准確地感知頻譜環境。上述的模型是比較簡單的情況,只考慮了兩個認知用戶。當模型更復雜些,例如多用戶的感知網路時,就必須考慮怎樣建立協同機制的問題了。一些文獻給出了相關討論,提出在多用戶的感知網路中,兩兩綁定的協同機制是比較實用的,即每兩個認知用戶為一組,相互協同完成頻譜環境的感知[7]。該協同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感知頻譜環境的准確性與效率,並且實現起來也比較容易.
5 感知無線電是一種無線電系統,它能夠自動地檢測周圍的環境情況,智能地調整系統的參數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在不對授權用戶造成干擾的條件下從空間、頻率、時間等多維地利用空閑頻譜資源進行通信。它區別於其他傳統無線電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對環境情況的感知能力、對環境變化的自適應性、系統功能模塊的可重構性、自主地工作和運行等。
感知無線電技術是無線電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其應用會帶來歷史性的變革。對於頻譜管制者而言,該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可用頻譜數量,提高頻譜利用率,有效利用資源;對於頻譜持有者而言,利用該技術可以在不受干擾的前提下開發二級頻譜市場,在相同頻段上提供不同的服務;對設備廠商而言,該技術可以帶來更多的機會,具備感知無線電功能的設備將更具競爭力;對終端用戶而言,可以帶來更多帶寬,在感知無線電技術成熟後,用戶則可以享受到單個無線電終端接入多種無線網路的優勢;在軍事通信方面,根據感知無線電的特點可以「見縫插針」地利用空閑頻譜通信,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對抗能力。因此,感知無線電技術必將是未來無線通信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為無線電資源管理和無線接入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
6認知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現狀
目前,CR主要出於初級階段,各項理論和技術處於研究和探索中,但它已得到了各界的關注,很多著名學者和機構投入到它的研究中。啟動了很多正對此的研究項目,最引人注目的是IEEE802.22工作組的工作,該工作組制定了利用空閑電視頻段進行寬頻無線接入的技術標准,這是第一個引入認知無線電概念的IEEE技術標准化活動。無線電知識描述語言也應運而生,驚奇CR的主要目標是提高頻譜利用率,研究預計,頻譜利用率將提高3% 到10%。它的長遠目標是與各項技術更好的結合,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對頻譜的需求,目前,認知無線電技術炙手可熱,應用前景一片大好。
綜上可知,認知無線電技術使無線通信設備具有發現頻譜空穴並合理利用空穴的能力,可以實現高效靈活的頻譜資源配置和工作狀態調整。認知無線電首要的任務是感知頻譜環境,本文對比分析了三種頻譜檢測的方法:匹配濾波器法、能量檢測法和循環平穩特性檢測法,針對其優缺點給出了各自適用的環境。另外,本文還介紹了「協同機制」用於改善極弱信號的接收問題。我們相信,隨著科
技發展和CR技術成熟,在不久的未來,認知無線電將有效地服務於人們的生活
C. 通常如何評估無線接入用戶的數量
評價無線網路產品的標准
802.11協議是無線網路設備遵循的協議標准,市場上的無線產品一般都具有這些基本的共性。但是目前在市場上,各個供應商還是在宣揚他們的產品和其他的802.11產品的不同點以使得用戶可以將優先選擇的天平傾斜到他們身上。下面就總結一下目前市場上不同產品中可能具有的不同點,以供用戶在選擇產品時進行考慮。
數據傳輸安全
802.11b中建立了40位的WEP加密機制,主流設備廠商一般都實現了104位的WEP加密,這對於大部分的無線區域網應用而言已經是足夠了。如果設備可以支持802.1x協議定義的每用戶每會晤密鑰分配機制和PPP安全通道,安全標准更是大大提高。然而,無線區域網的安全必須和有線區域網的安全技術整合在一起,否則,用戶可以透過高層的協議(例如IPSec)通過有線進入無線系統,而不必考慮無線中使用的加密技術。所以,對於一些關鍵應用中的數據,用戶需要選用合適的加密技術來對所有網路部分流經的數據進行加密,包括IP層上或者是MAC層上的。
其他一些訪問控制的技術可以用來對802.11WEP加密驗證技術進行補充。例如,ESSID識別碼可以被寫入每一個接入點中來進行識別,如果無線工作站不知道本子網中的識別碼,則無法和接入點進行連接從而被排斥在本子網外。其他的象MAC地址的過濾功能也可以在接入點中實現,它可以根據制定的MAC地址列表來制定是否用戶可以加入或者被拒絕。
簡化管理
由於802.11無線網路和標準的802.3和802.5有線網路的區別僅僅在於OSI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我們可以認為對於802.11設備的管理和對於那些在有線網設備上的管理在可管理性上不會存在很大的差異。至少,這些產品應該提供SNMPv2的支持以使得他們能夠在網路上被自動檢測到並使用在有線網上相同的管理工具進行管理。在選擇產品時必須仔細挑選該設備在SNMP II MIB上的可控制性,一些產品能夠提供信號和Ethernet上的管理,而有一些僅僅提供Ethernet上的管理。
除了SNMP以外,如果AP能夠通過標准瀏覽器進行探測配置和管理也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手段。一些供應商在接入點內部嵌入了Web伺服器來提供這種管理手段。最後,如果能夠將管理,配置和硬體固件的更新整合成單一的工具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
安裝的簡便性
為了安裝一個無線網路,用戶必須正確配置接入點和無線網卡兩個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將AP放在合適的可以覆蓋客戶服務區域的位置。接入點的放置受到網路設計和網路環境的影響,有一些工具可以在安裝過程中提供有用的幫助。
為了實現無線區域網的蜂窩布置,通過位置檢測工具來決定接入點的放置位置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在一個位置放置一個接入點後,可以利用位置檢測工具在需要覆蓋的區域進行移動,記錄空間位置中的信號強弱信息。許多供貨商都提供了一個位置檢測工具,這些工具的功能強弱各不相同,例如提供的信息量是否足夠,是否提供檢測報告或者記錄等。
一旦接入點安裝完成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配置接入點和無線網卡。任何技術產品都會提供一個用戶界面讓用戶進行配置,這個配置界面的友好程度直接決定了用戶需要花費在網路配置上的時間。另外,許多供應商提供的工具可以利用單一的配置工具來配置多個接入點,這樣就大大簡化了配置的難度,最後,與接入點的多種連接手段也對簡化安裝有良好的幫助,目前可以提供的連接手段有:Telnet、基於Web的配置、在有線網路上基於SNMP的配置或者基於接入點提供的串口的配置。
Ethernet電源供應
一些供貨商提供的接入點可以利用和接入點相連的Ethernet線纜提供電源,這通常使用一個有線盒將AC電源和交換機上的數據聯接線接入,然後將DC電源接入在無線接入點和有線盒中未被Ethernet使用的網路線對,這樣接入點就可以不使用外置AC電源接入而簡化了接入點的安裝難度。
覆蓋范圍和吞吐量
802.11b無線區域網的通信主要是利用在建築物內微波信號的穿透能力和在牆面等遮擋物上進行反射完成的。無線區域網的吞吐量決定於幾個因素,包括了用戶的數量、接入點蜂窩的覆蓋范圍、遮擋物、多路徑的傳播能力、標準的支持和硬體的類型。當然,在有線網路上影響吞吐量的因素,例如延時和瓶頸,也將影響無線網路的吞吐性能。
當距離超越覆蓋范圍時,總吞吐量將下降,例如需要實現高性能5.5Mbps一11Mbps吞吐速率,那麼如果出現超范圍後的低速1Mbps一2Mbps的現象將使信道的利用率和總吞吐率下降。
移動性和漫遊能力
雖然802.11b定義了移動工作站如何同接入點進行連接,但卻並沒有定義接入點對漫遊用戶的跟蹤規范,包括用戶在第二層同一子網間兩個接入點之間的漫遊或者在不同子網間跨路由器的漫遊。
第二層上的漫遊通常是由供應商自己開發的接入點內部協議來完成的,如ORiNOCO公司的IAPP協議,各種實現方式的效率各不相同。如果協議不足以有效的話,數據報在用戶從一個接入點漫遊到另外一個接入點時可能會造成丟失現象,最後WECA和IEEE可能會在這個問題上定義一套新的標准。
第三層上的漫遊機制一般是由第三層協議來實現。通常最常見的實現機制是利用Mobile IP協議,這個協議最近被吸納在ITE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RFC2002規范中。Mobile IP的工作方式是這樣的:每一個接入點都有一個它自己的「主代理機構(Home Agent)」,一旦一個無線工作站離開了他主代理機構的區域范圍而進入一個新的工作范圍,新的接入點將和原有的主代理機構進行通訊,獲取無線工作站的信息。一旦無線工作站的位置重新定位,那麼包轉發機制會自動建立,這樣用戶就能夠透明的接受那些原有屬於它的數據信息。由於Mobile IP機制沒有最終確立,供應商可能會提供自己的和其他相類似的技術來實現跨路由器的網路漫遊功能(例如:多個建築物之間的漫遊)。
一個替代的第三層網路漫遊解決方案也被提出,這種方案利用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雖然這種解決方案並不完善,但是也很有用的。這種方式讓用戶在跨網移動的時候暫時關閉他們的移動設備,然後在進入新的服務區域後,獲取新的IP地址,然後打開移動設備繼續工作。
電源管理
終端無線用戶基本上都不是利用電源插座而是使用電池板進行電源供應,802.11b標准利用一種在無線設備上的電源管理協議來最大限度的延長電池的壽命。
輻射強度
和其他無線技術一樣,無線區域網必須符合國家和工業標准中定義的嚴格安全標准。目前很多人關心無線技術的使用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時至今日,無線區域網系統的發射功率受限於FCC的100mW的限制,這比手機的發射功率小很多,一般認為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電源問題和同發射站的物理接觸。
價格
硬體的價格包括聯入本地有線網的接入點和無線設備或者計算機上配備的無線網路適配卡,接入點的數量是根據當前所覆蓋的區域、用戶的數量和所需要提供的服務來確定的。所能夠覆蓋的區域是一個定半徑的圓,多個訪問點通常互相覆蓋以實現無縫連接。所以,硬體價格的開銷決定於需要達到的網路性能,網路覆蓋范圍的要求和所需產品的速率要求等。
除了設備的開銷,客戶必須注意的是安裝和維護費用,包括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服務支持費用,用戶培訓費用)。這些費用可能超過無線區域網的初始安裝成本。投資那些易於安裝,使用和管理的設備可能會造成初始投資費用的提升,但是這是值得的,比如前面提到的Ethernet電源供應、多接入點配置工具和豐富的管理工具,這將帶來無線區域網整體運行費用的降低(TOC Total Operation Cost)。
D. 20分!談談對無線認知網路頻譜感知方法的研究與實現的看法
認知無線網路的頻譜感知技術
認知無線電/認知無線網路起源於Joseph Mitola攻讀博士期間的研究工作,在其博士論文中,Mitola將認知無線電定義為「the integration of model-based reasoning with software radio technologies」,認為認知無線電是智能計算和無線通信這兩個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1] 。隨後,美國的FCC和DARPA分別啟動了多項計劃,對認知無線電和動態頻譜接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歐盟的端到端重配置計劃(E2R: End to End Reconfigurability Project)也啟動了對認知概念在技術和經濟領域等各方面問題的研究。Simon Hakin在2005年發表了關於認知無線電的著名文章「Cognitive radio: brain-empow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 ,主要從信號處理和自適應過程的角度對認知無線電技術的框架結構進行了較為完善的分析。此後,許多有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展開了相關技術的研究和實驗平台的開發,認知無線電的概念也被擴展為認知無線網路,指利用認知原理來提高各種資源(頻譜、功率等)使用效率的無線網路[3] 。在頻譜管理部門的帶動下,一些標准化組織也先後開展了一系列標准制定工作以推動該技術的發展。目前涉及認知無線電/認知無線網路標准制訂的組織和行業聯盟主要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電信聯盟(ITU)和軟體無線電論壇(SDR Forum)等。
認知無線網路中,主(授權)用戶指那些對某段頻譜的使用具有高優先順序或合法授權的用戶,次級用戶是指那些低優先順序的用戶。次級用戶對頻譜的使用不得對主用戶造成干擾,因此要求其能快速、可靠地感知主用戶使用授權頻譜的情況。次級用戶必須具備認知能力,因而稱其為認知用戶,在網路結構中則表示為認知節點。認知用戶的頻譜感知主要包括在某個頻段上檢測主用戶存在與否(主用戶信號檢測)和估計認知用戶對主用戶接收機可能造成的附加干擾(干擾溫度估計)兩個任務[4] 。更進一步的可能要求是頻譜感知還應區分主用戶信號的種類(空中介面分類)[5] 。目前大部分頻譜感知的研究都集中在最重要的主用戶信號檢測上。
1. 頻譜感知的基本方法
主用戶信號檢測的單節點頻譜感知基本方法通常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相干檢測。如果知道主用戶信號的結構特徵(如導頻、前導或同步消息等),匹配濾波器加門限檢測的方法是最優的主用戶信號檢測方法。相干檢測可獲得精確的頻譜感知結果,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必須知道主用戶信號的先驗知識,而且當認知無線網路運行在很寬的頻段上時,實現許多類型的授權信號的相干檢測成本太高,幾乎不可實現。
第二類為能量檢測。在感興趣頻段上測量某段觀測時間內接收信號的總能量,如果能量低於某個設定門限則聲明該頻段為白空間。與相干檢測相比,能量檢測需要更長的感知時間以達到同樣的感知效果,但低成本、易實現的特性使其受到認知無線網路中頻譜感知技術的青睞。
以上基於信號檢測技術的兩種頻譜感知方法,有很好的理論基礎[6] ,性能分析已比較完善。
第三類為特徵檢測[7] 。能量檢測的最大缺點是它不能區分接收到的能量是來自主用戶信號還是雜訊,在低信噪比環境中的頻譜感知結果尤其不可靠。在主用戶信號的載波頻率、調制類型或循環前綴等某些特徵已知時,利用信號的期望和自相關函數呈現出來的周期性(循環平穩譜相關特性),可將信號能量與雜訊能量區分開來,突破能量檢測的瓶頸。文獻[8] 還分析實際情況下有限的數據長度對循環譜特徵檢測的影響。實現復雜度遠高於能量檢測是制約特徵檢測在頻譜感知中應用的最主要缺點。
此外,2003年底FCC頻譜政策工作組提出了干擾溫度模型[9] ,意在對無線環境中的干擾源進行量化和管理。干擾溫度限提供了特定地理位置在某一感興趣頻段上接收機能夠順利工作的最差環境的特徵描述。根據干擾溫度模型,認知用戶若能確定其對主用戶接收機造成的附加干擾量並加以限制,使主用戶接收機所受的總干擾(含雜訊)不超過干擾溫度限,則認知用戶可與主用戶運行在同一頻段上。可以看出,基於主用戶信號檢測的頻譜感知意在避開主用戶,而基於干擾溫度模型的頻譜感知則試圖與主用戶同時並存於同一個頻段,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文獻[10] 定義了已知和未知主用戶信號參數時干擾溫度的理想模型和一般模型,並從通信容量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來最優地選擇認知系統的工作帶寬和發送功率。但干擾溫度模型存在兩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其一為在主用戶發送信號存在的情況下如何測定其接收機的雜訊水平,其二為在主用戶接收機位置未知的情況下如何估計認知用戶對它可能產生的干擾。降低問題難度的一種可能辦法是讓主用戶系統來輔助認知系統的頻譜感知,如文獻[11] 中要求主用戶接收機在工作過程中持續發送指示信號。另一個需要考慮到的是,認知用戶和主用戶共存於同一個頻段時,認知系統的通信過程中也會受到授權系統的干擾,所以認知系統能獲得的通信容量可能非常有限[10] 。
2. 協同頻譜感知
認知無線網路可通過對多節點感知信息的協同處理來提高頻譜感知的效果,這被稱為協同(協作、合作)頻譜感知。頻譜感知性能主要由感知范圍、檢測時間、檢測概率、虛警概率等幾個相互關聯的指標來衡量,協同頻譜感知可利用空間分集增益改善上述指標,解決單節點感知中難以克服的多徑深衰落、陰影衰落和隱終端等難題[4] ,同時也可減輕對單個節點感知靈敏度的要求,降低實現成本[12] 。
實現協同頻譜感知的方式有兩種,即中心式和分布式。
中心式感知:中心單元收集各認知節點的感知信息,負責識別可用頻譜,並將頻譜可用信息廣播給各認知節點或直接控制認知節點的通信參數。文獻[13] 中以AP為中心收集、處理各感知節點的硬判決(二進制)結果,通過克服信道衰落效應來提高感知性能,其檢測概率和虛警概率的計算在文獻[14] 中給出。文獻[15] 以主節點(master node)為中心節點合並各感知結果來檢測TV信道。文獻[16] 則由融合中心(fusion center)根據各認知節點能量檢測的結果最終判斷主用戶在某個頻段上的存在與否。
分布式感知:認知節點彼此之間共享感知信息,但獨立判斷各自的可用頻譜。與中心式感知相比,分布式感知的優點是不需要基礎結構網路,部署更靈活些。文獻[17] 顯示一個用戶作為另一個用戶中繼的兩用戶協同頻譜感知可帶來35%的捷變增益(所需感知時間減少35%)。文獻[18] 進一步將這種分布式感知協議推廣到多用戶環境中。
無論中心式還是分布式感知,就協同頻譜感知的研究內容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認知節點感知信息的合並處理,即考慮信息融合(fusion)問題。
2)感知信息傳遞過程的合作,即考慮中繼傳輸問題。
E. 如何判斷一個無線網路的質量
隨著硬體產品價格的降低,無線網卡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使用。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品牌的無線網卡,基本上都是即插即用的。為了能讓大家對無線網卡有所了解,筆者在這里帶大家看看如何選擇滿足需要的無線網卡。
是否支持IEEE802.11b無線協議。無線網卡發展到今天,支持IEEE802.11b無線協議的無線網卡前景最為看好。因此,選擇無線網卡時對無線網卡是否支持該協議要多加留意。
2 . 是否支持多種傳輸速率。由於各種原因,網路速度不可能恆定不變,而且各個網卡的傳輸速度不盡相同,所以支持較多的傳輸速率對於數據傳輸的穩定性、網路的穩定性以及網卡的兼容性就有較大的意義了。適宜的網卡至少支持4種傳輸速率選擇:高速模式(11M)、中速模式(5.5M)、標准模式(2M)、標准低速模式(1M)。
3 .網卡的介面類型。比如普通ISA網卡的最大傳輸速度就明顯低於普通PCI網卡的最大傳輸速度,對於無線網卡也一樣。所以我們在選擇無線網卡時要根據需要,選擇合適介面的網卡。建議需要較高速度的朋友選擇PCI或USB介面的網卡。
4 . 其它。無線網卡的最大傳輸距離和配置的軟體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地方。一般室內最大傳輸距離至少要有30米以上才能保證有比較穩定的連接。網卡配置的軟體能讓我們使用更加方便並且可以使網卡處於最佳的工作狀態。無線上網卡模式跟手機基本相同,硬體加上費用。現在普及率比較高。目前市面上的網卡分為:電信,聯通,移動。三家巨頭方案不同,但是達到的上網效果基本相同。其中聯通速度最快,上限是7.2Mbps,電信和移動其次,但是由於聯通的資費標准較高,現在普及率不及電信的EVDO和移動的TD。目前市面上的品牌有華為,中興,網訊,D-LINK(友訊)。這些品牌的價格較高,但是售後問題較少,而且大部分是全國聯保。還有易些小品牌的,質量上少差,但是價格上要優惠很多,但是對於一般的上網比如瀏覽網頁,QQ,MSN看視頻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滿足需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