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學校變相強制學生辦校園網犯法嗎,如不允許使用隨身wifi不允許私自拉寬頻
如果強制你辦校園網是違法,但是不允許使用隨身WIFI不允許私拉寬頻是合法的,網路安全法賦予學校管理網路的權利。
⑵ WIFI密碼會被黑客劫持
劫持不至於把,最多破解,而且現在也有好多APP也有這功能,最多的,大家熟悉的:WIFI萬能鑰匙
⑶ WiFi萬能鑰匙如何回應的
4月2日,工信部網安局發布關於「蹭網」類移動應用程序的通報。通報稱,工信部網路安全管理局組織網路安全專業機構對移動應用程序「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 進行技術分析,發現兩款移動應用程序具有共享用戶所登錄WiFi網路密碼等信息的功能。
3月29日當天,WiFi萬能鑰匙針對央視報道發表聲明,聲明稱WiFi萬能鑰匙對密碼採用128位非對稱加密,從不明文顯示密碼。央視報道中提及的密碼查看功能,是廈門某企業的產品「WiFi鑰匙」提供。「WiFi鑰匙」與「WiFi萬能鑰匙」只是名字相近,與」WiFi萬能鑰匙」公司無任何關聯。節目中出現可明文顯示密碼的均為山寨WiFi萬能鑰匙的產品。
⑷ 無線wifi可以竊取手機信息嗎
可以!
所以說在外面不要太隨意使用一些不要密碼的wifi,尤其不要在那些wifi下使用一些賬戶密碼。
有些壞人專門發出免費的wifi信號,然後盜取連接wifi的手機的信息來做非法的事情。
當然,如果你對你手機上的安全類軟體足夠自信的話,也可以放心些。 好比你身體素質好,抵抗力強,自然就不太擔心被人傳染流感。
⑸ 公共場所wifi怎麼備案
現在有網路安全法了,所有公共場所提供的商用wifi必須經過當地公安局的備案和技術檢測,否則一律拆除!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萬能的「wifi鑰匙」違法嗎
日前,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了兩款分別叫作「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的免費軟體。記者使用上述手機APP,在北京和上海展開了一系列測試,無論是普通居民小區、商業機構,還是政府機關、金融機構,都能順利拿到設置密碼,並實現連接,甚至能查閱到後台數據信息,等等。
從商業邏輯看,既然大家都出讓了wifi流量,那麼通過軟體平台享受他人的流量,似乎也沒什麼錯。不過問題是,這個「流量共享」的過程,並不是用戶之間的點對點「分享」,還有軟體平台居間扮演「中轉站」。
事實上,報道中涉及的兩款軟體,也都不甘單純「倒手」,有關公司「號稱全球用戶總量突破9億」,控制數以億計的wifi密碼,以此輕松獲得廣告投放的滾滾財源。這就造成了一個隱憂,即隨著wifi密碼「共享」,隱私和秘密被侵犯的風險也必然增大。在央視的報道中,就演示了wifi機主手機號碼如何被輕易獲取的一幕。
公民對個人信息具有自主權,相關服務商除非向用戶明示並獲得同意,否則不能隨意使用和獲取。誠然,打開「WiFi鑰匙」之類應用,我們也能看到所謂的《用戶協議》,貌似用戶心甘情願提供wifi密碼。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因為用戶點擊立即體驗時,實際等同默認了這個用戶協議——這是現在許多app都會採取的「瞞天過海式」取巧做法,實際是在剝奪法律賦予用戶的權利。
退一步說,即便是用戶願意提供wifi密碼,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願意把個人信息拱手相讓、軟體平台可以任意取用。這點還需明確,否則就是「竊」。《網路安全法》明確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將wifi密碼用於廣告商業活動,顯然已在約定之外。
沒有零代價的違法行為。違反了相關法規,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技術創新,應當鼓勵,不過也要明確的是,商機的把握、技術的運作,並不是「免罪金牌」。對於企業而言,都需謹記,任何營利都要建立在法律基石之上;對於個人,也需審慎而為,莫為一點「小便宜」,付出個人信息泄露的昂貴代價。
違法的。
⑺ 筆記本電腦可以使用WiFi萬能鑰匙上網嗎
筆記本電腦可以使用WiFi萬能鑰匙上網。
Wifi萬能鑰匙幾乎是現在智能手機的必備app,但也存在入侵他人Wifi網路和竊取用戶隱私的嫌疑。
WiFi萬能鑰匙被稱為「蹭網神器」,開發者在媒體曝光其安全風險後所做的回應仍在迴避「蹭網」和「破解密碼」事實,而是將其定義為「通過WiFi熱點資源共享的方式,讓用戶便捷連接,安全上網。」
WiFi萬能鑰匙的問題在於:首先,獲取信息合法,並不等於共享的信息得到安全保護乃至不會被非法利用。這並非苛責!如果明知道共享出去的信息會被泄露,存在安全隱患,共享的必要性就應該重新審視。
(7)網路安全法wifi擴展閱讀:
工信部日前在官網發布關於「蹭網」類移動應用程序的通報,通報稱,近日據有關媒體報道,移動應用程序「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具有免費向用戶提供使用他人WiFi網路的功能,涉嫌入侵他人WiFi網路和竊取用戶個人信息。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路安全管理局對此高度重視,立即組織網路安全專業機構對上述兩款移動應用程序進行技術分析,發現兩款移動應用程序具有共享用戶所登錄WiFi網路密碼等信息的功能。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網路安全管理局已要求上海市、福建省通信管理局開展調查工作,將在核查的基礎上,依據《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進行處理,維護廣大網民的合法權益。
針對「蹭網」類移動應用程序可能存在的風險,在此提醒:WiFi網路提供者應謹慎共享自己的WiFi網路,並定期更換WiFi網路密碼;WiFi網路使用者應增強安全上網意識,謹慎使用WiFi「蹭網」類移動應用程序。
參考資料:工信部對WiFi萬能鑰匙等app發起調查結果-中關村
⑻ 酒店黑WiFi小概率大危害,如何避免中招
作為走到哪就WiFi到哪的WiFi星人,小編表示有點慌。不過也還好,拿我卡里的錢買個燒餅,還得黑客自己補兩毛。
全文1673字,閱讀約需3.5分鍾
在五星級酒店,連上假WiFi,銀行卡、網路賬號密碼等各類個人信息可能全被盜走。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真實存在的,有人將測試拍成了視頻發到了網上,受到較多關注。

此前央視315晚會也曾對類似情況予以曝光。當時,央視與某互聯網安全公司工程師現場曝光某些釣魚WiFi的「貓膩」,被測試者的移動設備只需與釣魚WiFi相連,手機中的照片、銀行卡密碼、社交軟體密碼和郵箱密碼等隱私數據即可被黑客獲取。
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人們的安全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釣魚WiFi涉嫌經濟犯罪的情況已經有所下降,但是風險猶在。據《2017年中國公共WiFi安全報告》顯示,在風險WiFi中,絕大多數為對用戶不造成明顯危害的低危風險熱點,用戶在連接公共WiFi時遭遇中危、高危風險熱點的比例僅為0.0019%、0.0091%。
然而,如此小概率事件的危害並不小。一位不願俱名的網路安全專家介紹,高危熱點很多時候會將用戶引向釣魚網站,或者進行SSL篡改,借機窺伺用戶的賬號密碼等數據,目前,釣魚WiFi造成經濟損失不好量化預期。有數據顯示,2015年損失在50億元左右。
被「釣魚」後不易察覺,且追責有難度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很多由於釣魚WiFi導致的經濟損失,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後知後覺,大多數網友是在收到簡訊提醒或者看到支付寶、微信、財付通等賬戶在異地或者別的設備上登錄才發覺。
對此,網路安全法專家崔俊琪解釋稱,這反映了釣魚WiFi的隱蔽性,對用戶資料的分析行為均通過遠程操控來完,一旦中招造成經濟損失的幾率很高,而且,由於搜集證據也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追究起法律責任也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報警求助公安網警等相關部門。此外,在責任界定上,如果是在酒店、機場和景區等公共WiFi環境下,釐定場所提供方造成經濟損失的責任時也存在相關規定的盲區。
防「黑」攻略來一波
其實,雖然釣魚WiFi在侵害個人利益後危害較大,但是在連接前還是可防可控的:
1、警惕同一地區多個相同相似WiFi
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黑客搭建釣魚WiFi,以官方WiFi的名稱命名,誘騙用戶點擊,最終截獲手機中的密碼等高敏感信息。
2、購物支付盡量在手機客戶端上用4G網操作
在機場、酒店、購物中心等公共WiFi下最好不要使用涉及支付、財產等相關賬戶密碼,建議切換成4G流量網路。手機網購、銀行客戶端等多採用如客戶端綁定、SSL加密技術、超時退出等多重加密手段,防止被他人截獲,確保交易安全。相比登錄網頁操作的安全性更高。
3、謹慎使用公共場合的熱點,關閉WiFi開關
官方機構提供的且有驗證機制的WiFi,可以找酒店工作人員確認後連接使用。
4、密碼要定期更改
賬號密碼、網銀密碼都要定期修改,防止因其他網站信息泄露而造成支付賬戶的資金損失,盡量復雜化密碼。
5、關閉WiFi開關
手機會把使用過的WiFi熱點都記錄下來,一旦遇到同名的熱點就會自動鏈接。在公共區域不使用WiFi時盡量不要打開WiFi功能,避免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鏈接上惡意WiFi。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旦發現個人信息被盜,第一時間聯系銀行等機構凍結賬戶,最大限度減小損失。
文/王慶濱
值班編輯:一鳴張一對兒
推薦閱讀:
⑼ 在美國盜取別人Wifi密碼觸犯法律嗎.
一般人都不會去討這個麻煩的,出庭也是需要的吧,退一步來說,就算police來了,最多也就是個調節,大老遠的帶你回所里,了解下情況,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現在的那些wifi軟體大都是Made In USA的吧, 如果不涉及竊取personal infermation等進一步危害行為!所以盜用wifi密碼,取證,不論國籍,一般人發現後改一下密碼就OK了,立案。
看樣子LZ挺著急,他還嫌累呢,罰款,我想打官司再方便這個現象在任何country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造成帶寬上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