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宋八大诗人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诗人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八大家之首。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从祀孔庙。
2、柳宗元
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唐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3、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后世称为欧阳文忠公。殁后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4、苏洵
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以文学着称于世,世称“三苏”。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着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5、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6、苏辙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着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着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7、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江西临川人,北宋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8、曾巩
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上世代为学者,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是北宋名臣。嘉佑二年(1057)进士及第,为政廉洁奉公,关心民生。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追谥“文定”。
❷ 北平无战事里的芷公是谁
北平无战事里的国民党陈芷公就是陈方。
1、陈芷町(1897年-1962年),本名方,字芷町,号荒斋,江西省石城县山乡人。着名画家,善画墨竹,文才卓着。
2、蒋介石的大内总管,十大秘书之一,十三个高级幕僚之一。
3、由于其文才卓着,有江西第一才子之美誉。他曾随陈布雷从事案牍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华民国政务局长及总统府第二局局长。1949年陈芷町辞去所有公职,南下广州及香港,专心作画。后于1953年赴台湾。
4、陈芷町与许多书画名家如齐白石、傅抱石、李研山、张大千等均有交往。对古代名家如苏东坡、柯思九、吴仲圭等等的真迹曾苦心钻研。他被当时一众名家公认为画墨竹的一流高手,叶公超评其墨竹为“近百年来所仅有”,张大千推其为当代第一人。
(2)墨竹先生平板电脑扩展阅读:
1、早年经历:1897年4月6日出生于江西石城县屏山一清贫的耕读之家,父亲陈善吾是清末秀才,以教书谋生。1908年12岁的他考取南昌江西省立模仿中学,以善于作文而名声大噪,成为远近闻名的“江西才子”。1913年,北京政府财政极度紊乱,陈方认真研究之后,曾经撰文提出建议,要求政府进行改良。
2、追随蒋介石:1932年,他在报纸上发表长诗痛骂蒋介石丧权辱国,得到蒋介石的注意,问起时任南昌行营秘书长的杨永泰。杨顺水推舟,介绍其到蒋介石身边工作,任上校秘书。
1935年杨永泰任湖北省省主席,1936年陈方任湖北省省主席办公室秘书,兼任汉口禁烟督察处会计长。1937年初,经过张群推荐,陈方从武汉调任军委秘书处机要组组长。1937年夏,经陈布雷推荐,任蒋介石侍从室第四组组长,专职处理收发公文。1941年向蒋介石提供建议,平定物价。
3、结局:1949年蒋介石下野,他去香港。1953年去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2年在台湾去世。
❸ 王立江是不是画竹名家
王立江,1965年出生于商丘市,以画竹着称,一是学古人之技法,活学活用。二是体验大自然。通过生活来体验大自然,在结合自身的修养,从而创造出有神韵的作品。有疏有密,繁简得体。
王立江是当代着名画竹画家。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和生命力。
国际书画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家协会河南省秘书处会员
中国是竹的故乡,自古以来,竹就象征着祥瑞和谐,象征着高风亮节,象征着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精神. 墨竹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由于仅仅是运笔墨线条来表现其神韵,故尤见其艰深高难,令许多画者望而却步;或者终其一生不得要领,要想超越古人而独创一派,更是难上之难。而王立江先生自幼爱竹画竹植竹于庭院,生活在竹林环抱之中,与竹相濡以沫,似乎竹之精灵已融入其身。经过不断地探索研习,不断地创新发扬光大,终于成就了独树一帜的造诣和独具魅力的墨竹艺术,其质感、神韵与真淳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去尽繁华见真淳”,可以代表余王立江的精神品质与艺术境界。正由于此,他的墨竹艺术才受到同行及收藏家们的青睐,正因为他去尽浮华,以真淳示人,并且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为艺术负责,为历史负责,为自己负责。所以他的墨竹艺术,才给人以“笔笔见精神”的独特魅力。
❹ 墨竹是什么
墨竹mò zhú
1.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一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
2.竹的一种。
3.北宋画家文同作品 图中竹竿像弓 弹性十足 竹叶如剑 蓄势待发,展现了强劲的笔力。
墨竹 邵二泉
萧萧疏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进楚江干。
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着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着名的群星里,最为佼佼者应首推郑板桥。
墨竹mò zhú
1.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一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
2.竹的一种。
3.北宋画家文同作品 图中竹竿像弓 弹性十足 竹叶如剑 蓄势待发,展现了强劲的笔力。
墨竹 邵二泉
萧萧疏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进楚江干。
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着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着名的群星里,最为佼佼者应首推郑板桥。
【名称】:墨竹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北宋画家文同绘制。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经常借画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品学养。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 “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弟苏轼即曾从他学画竹。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名称】:墨竹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北宋画家文同绘制。绢本墨笔,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韵高洁,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文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人画家。他经常借画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品学养。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竹的各种状态,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创了 “湖州竹派”,在当时和后代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表弟苏轼即曾从他学画竹。文同一生爱竹画竹成癖,《墨竹图》即其传世杰作。
作品评价: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叶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画墨竹始于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宣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如元代赵孟頫、李衍、柯九思、吴镇、倪瓒,明初王绂、夏昶等等均以文同为宗师,后人则以“湖州竹派”称之。竹也就与文人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墨竹的起源
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一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
墨竹 明 陈洪绶 纸本墨笔 32.1cm×53.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陈洪绶是明代着名的人物画家,但这幅墨竹却颇具新意。他以书法入画,笔墨高雅厚朴,一反枯硬之风。
有一首诗叫《墨竹》。
❺ 墨竹先生书法家是谁
李津,字墨竹,河北邯郸人,19liu4年生,李墨竹工笔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书法家丶一级美术师。自幼酷爱书法与绘画艺术,并以画清竹为趣,故得名李墨竹。初工于工笔肖像,而后钟情于笔花鸟和书法创作,李墨竹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
❻ 李静波是谁
1.李静波先生,山东省博兴县人,大专学历,现为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等协会会员,供职于山东孔孟之乡邹城。李静波先生20多年来,专心致力于职业摄影和中国画创作,有近千幅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多次在国内影赛、画展中获奖。自80年代以来,李静波先生的中国画创作转入专攻墨竹,从事墨竹创作和画理研究达20余年,其作品清秀洒脱,笔墨淋漓,独具风格。中国画墨竹作品曾发表于《大众日报》、《山东青年报》、《济宁日报》等国内多家报刊,诸多作品被国内书画爱好者收藏。 2. 李静波 国家二级演员,曾参加过多部话剧和影视剧的演出和拍摄。 话剧: 《深夜静悄悄》 饰 杜鹏 《儿女们》 饰 赵独生 《郭隆真》 饰 杨学监 《桃花湾的娘们儿》 饰 桂花 《幽灵在黎明前聚会》 饰 拦柱嫂 影视: 《大唐名相》 饰 房夫人 《刘邓在平汉前线》 饰 高树勋夫人 担任化妆设计和化妆师。 并曾在话剧、影视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多个领袖和人物造菜,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正活跃在影视化妆事业中。 3、 李静波,男,汉族,1948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国家一级作曲,中共党员。1982年结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作曲班,1989年毕业于中国函授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晋剧团作曲.社会兼职呼市音协副主席,中国剧协会员。 李静波几十年致力于晋剧音乐的创作、研究、改革。八十年代,曾研创出晋剧旦角声腔流派“转转腔”。“转转腔”的音乐创作原则是在传统戏曲编曲的基础上,结合了理论作曲的创作手法,同时在演唱发声方面,把戏曲、民歌、美声、通俗唱法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既保持浓郁的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晋剧旦角新腔。这种唱腔通过晋剧演员宋转转的精彩演唱,赢得国内戏剧界专家的肯首与广大观众的青睐,曾风靡国内剧坛。“转转腔”在晋剧百花园中“成家立派”,促进了晋剧音乐的发展,众多媒体对“转转腔”给以高度评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主席李超为李静波题字,赞之为“伯牙音律子期韵, 晋剧新腔时代声”。与此同时,李静波在晋剧乐队的编制与配器上也做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在传统剧种乐队中,合理、经济地加进中、西、电等乐器,组成四结合的小型晋剧乐队,并研究出与其相适应的配器模式.这种乐队既不庞大又有效果,适应基层演出。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李静波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晋剧界享有一定声誉。九十年代初,曾分别为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暨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呼市晋剧团演出)、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同市晋剧团演出)剧目作曲,并成功地创作了一台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构思新颖的大型晋剧音乐会《宋转转专场音乐会》。 内蒙古的晋剧必须要有塞外地域文化的特色,李静波1988年从山西调入呼和浩特市晋剧团工作后,便开始打造草原晋剧品牌。他刻苦学习蒙古族音乐,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并把蒙古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晋剧音乐之中,形成了比山西晋剧更加豪放、粗犷、激越的充满塞外风格的草原晋剧,蒙古族历史题材的晋剧《满都海》是其典型的代表作。《满》剧的音乐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蒙古族音乐成分,唱腔中巧妙地地揉进长调、呼麦,乐队中合理加进马头琴、四胡、大三弦等蒙古民族乐器,成为有别于山西晋剧的内蒙古地方戏,专家称之为草原晋剧品牌。此剧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并申报了2006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在自治区六十大庆期间作为献礼节目再次搬上首府舞台。 近年来,数字技术进入了各个领域,李静波把电脑音乐技术广泛地运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他制作出晋剧剧种传统乐器(四大件、打击乐)的MIDI音源采样音色,更加丰富了晋剧音乐的表现力,强化了晋剧音乐的时代感。 从事戏曲音乐工作四十余年来,李静波创作了戏曲音乐作品三百余部,许多作品多次在中央、省、市电台与电视台播出,部分优秀作品出版了唱片、磁带、光盘、图书。同时他对自己所取得的成果也作了理论性的总结,多篇论文分别发表于省级报刊。由于他在戏曲艺术事业中作出一定成绩,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多次为他录制专题节目,报刊也曾多次报道、评介。历年来他的作品在多种比赛中屡获嘉奖: 1981年4月,晋剧《杜十娘》唱段荣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好唱段奖。 1982年12月,由他作曲的晋剧《杜十娘》荣获山西省青年演员调演优秀剧目奖。 1984年11月,晋剧《杏花酒仙》荣获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四省、区晋剧调演音乐创作二等奖。 1985年7月,《杏花酒仙》唱段荣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电视报、山西农民报、杏花汾酒总公司联合举办的“杏花奖”广播赛优秀唱腔设计奖。 1987年5月,论文《民族调式变调手法在晋剧中的运用》荣获山西省晋第二届戏剧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1990年9月,为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暨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目《花中君子·责弟》、《杜十娘·行舟》、《洪湖赤卫队·牢房》作曲。 1991年5月,自治区文化厅、文联为他颁发“转转腔”成就奖。 1991年9月,为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剧目《卖妙郎》、《茶瓶计》作曲(大同市晋剧团演出)。 1994年3月,由他作曲的晋剧《佐汗巾帼》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4月,被评为自治区劳模。 1996年9月,《佐汗巾帼》的音乐荣获第三届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 1997年6月,戏歌《美名扬》荣获自治区宣传部、文化厅、经贸委联合颁发的《金牛奖》音乐创作奖。 2001年2月,由他作曲的晋剧《北魏宏图》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同市晋剧团演出)。 2002年3月,由他作曲的晋剧《云秀》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乌盟晋剧团演出) 2001年9月,戏歌《青城赞歌》荣获北京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戏歌邀请赛综合奖铜奖、优秀创意奖。 2004年12月,戏歌《喜看今日乌兰察布》荣获自治区文艺调演金奖。 2005年,为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演剧目《卖秒郎》、《哑女告状》作曲。 2006年9月,由他作曲的晋剧《边城罢剑》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大同晋剧团演出)。 2007年10月,晋剧《满都海》荣获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优秀作曲奖。 2009年,为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赛剧目《斩唐丹》、《芦花》作曲。 2009年5月,由他作曲的晋剧《满都海》荣获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北方片)三等奖 。
❼ 郑板桥与竹子的故事
"扬州八怪"里有两位最有名的书画家,一个叫郑板桥,一个叫李鳝,两个人都是兴化人,常在一起写呀画的。
有一次,李鳝和郑板桥到镇江,金山大和尚听说李鳝到了,随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鳝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老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看李鳝两眼笑成一条缝,一脸得意的样子,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鳝一听,高兴得直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有台面啊!
第二天,李鳝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来船摆渡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门迎接了。大和尚陪着李鳝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也随后走了进来。
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鳝心里话,你找我没得旁的事嗅,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贫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鳝引进了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摆得逸逸当当的。
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那个气呀!我装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了!这怎么行呢?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哪个要你自己提出装书童的呢!只好忍住不吱声,托起砚台。
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满脸急得通红的李鳞,又望望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郑板桥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我这宣纸,好不容易派人从安徽宣城订做的大开张,给你这小小书童倒满了黑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你还要逞能动手画,便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鳝并不吱声,他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
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呆住了!他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连忙接二连兰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鳝直眨眼睛,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鳝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泼墨画竹,他心里对郑板桥真是一百二十个敬佩!
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7)墨竹先生平板电脑扩展阅读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干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❽ 欧阳修与郑板桥任职期间各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欧阳修号醉翁,郑板桥难得糊涂…
❾ 张大千最擅长画什么
山水画。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
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
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9)墨竹先生平板电脑扩展阅读:
作品介绍:
1、《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是现代画家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现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该画中的长江,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充分再现了祖国山河之壮美,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表达了作者钟情于长江山水的情感。
该画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
2、《墨竹图》
该《墨竹图》是1961年由中国着名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创作的作品,尺寸为97.5×60cm,立轴,水墨纸本。画上丛竹新篁,姿态挺立,绘两竿竹,一浓一淡。
该幅写丛竹新篁,竹千前后排列,用墨浓淡深浅,现其层次;其姿态挺立,刚劲中不乏物性所显露的弹性靱力。
嫩叶新篁数束处最前方微扬,似迎风点首,略展动姿。竹叶写来爽落带劲,片片生动,交叠穿插,具错落起伏之势。
该幅《墨竹图》绘两竿竹,一浓一淡。大千下笔迅疾有力,虚虚实实,秀洁而钝厚的竹叶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