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知道苹果imac g4的广告创意是什么啊
g4的imac有好几款,你问的是哪一款,台灯还是普通的一体机?
至于苹果公司的宣传,你可以去了解一个叫盖伊川崎的人!布道式的产品宣传模式创造了mac的一切
② 买了苹果电脑想在电脑背面画创意图 要用什么颜料画
丙烯涂在光滑表面干了会掉的 丙烯适用于墙面布料等可吸收水分和颜料的材质上面,喷漆可以,或是涂料油漆之类的,但肯定丙烯不行,我试过,干了掉碎片。
③ 为什么说苹果电脑是给“艺术家”用的呢
这都是片面的说法 也是商家的炒作
用的话基本都一样 如果以前用微软的windows那刚使用苹果的ios会有点不适应。
现在的苹果机也可以安装windows系统了,价格相对贵一些,硬件质量也不错,但维修费用高。 建议买正常的PC就行,毕竟针对这个系统开的的软件资源是最多的 兼容也好。玩游戏那一定是windows平台多啦!
④ 苹果电脑的广告主题和创意成功吗
从销售情况来看,苹果的广告主题和创意是成功的。
苹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苹果的广告营销策略一向前卫大胆,发布的每一支广告不仅成功建立了iPhone高品质的品牌形象,还收割了一大堆忠诚的果粉拥趸。
⑤ 苹果电脑有哪些亮点
苹果笔记本电脑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行业老大,苹果笔记本电脑有好多别的牌子都没有的专利,所以苹果电脑的亮点还是很多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Mac OS X 系统相当不错.与Windows Vista相比, Mac系统简单实用而且稳定,即使在运行时硬关机也不会丢失数据文件,更不会像Windows一样死机,不能启动或丢失文件.在美观的前提下,Mac资源消耗率相对较低.不像Vista一样多占多用.最后,Mac不需要装杀毒软件,不需要天天清理,维护.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⑥ 请详细介绍一下苹果电脑的历史和产品
苹果电脑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个人电脑”的概念,它在过去20年的成长经历,即是PC业的风雨兼程的历史写照。“用鼠标操纵的图形用户界面,通用的硬件标准,仍在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以及超酷的外形”,这些让人痴迷的特色成了苹果电脑代名词。毫无疑问,苹果电脑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早期“个人电脑”的发展变化;当然,PC业革命式的发展也导致了苹果电脑的兴衰成败。
谁移动了鼠标?
恩曾在1978年至1982年参与微软公司的产品开发,后来又在Lotus和赛门铁克公司担任执行官,他亲身经历了苹果电脑的发展的初期阶段。莱伯恩以及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指出,苹果电脑的CEO史蒂夫·乔布斯把许多有价值的发明,转化到实际应用领域,例如“图形界面、激光打印机、鼠标,甚至包括从施乐公司‘抄袭’过来的图标”
如果把上述发明都归功于苹果公司,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苹果电脑特别看重这些发明,并把它们推向了市场。
“苹果电脑对PC的两大贡献是:图形界面和用鼠标操纵电脑。”IT业的老将吉姆·本杰明说,“在那之前,PC操作完全是基于文字界面的。”
印刷业的新生
不仅如此,苹果电脑最早引入了“桌面排版系统”和“多媒体计算”的概念,让人类摆脱了“事件驱动”和“菜单控制”的初级阶段。
“桌面排版系统”的发明,使得印刷业获得了新生,这是苹果电脑的辉煌贡献之一。约翰·斯卡尔参与了该发明诞生的全过程,他回忆说:
“1995年中期,我被任命开发激光打印机的发展潜能。我们找到了最优秀的程序员,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开发出了革命性的软件产品,即PageMaker。该软件首先应用于苹果电脑中,然后才有Windows版。后来,Adobe公司买下了PageMaker的版权。”
“当它问世时,人们对它并不感兴趣。”斯卡尔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是极具创意的发明,它可能给苹果电脑带来很多发展机遇。但是,柯达公司当时认为它不过是个‘玩具’。”
无意中成就了微软
许多IT业老臣们都认为,苹果电脑图形交互界面的应用,深深刺激了微软公司,甚至在某种程度帮助微软完成了今天的霸业。
在1984年,众多软件公司决定支持苹果电脑的图形界面,但是只有微软公司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最多。微软公司为苹果电脑量向打造了最早的“电子表格Excel”以及字处理软件Word;此外,微软还在苹果电脑平台上开发过Multiplan、File等软件。
“苹果电脑的许多发明,成就了微软公司的辉煌业绩。”莱伯恩说,“微软统治当今软件业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是Windows产品,而是它致力于开发图形界面的坚定决心——尽管苹果电脑的起步更早。”
微软公司对上述观点不置可否,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该公司对苹果电脑的尊重:“苹果人的发明创新精神有目共睹。当初我们开发Excel软件时,只是为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但是我们并没有预料到后来它的发展成就(如此惊人)。”
苹果的成长
苹果电脑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仅仅强调“特色”,更注意实际的商业价值,例如3.5寸硬盘和网络的引入,改变了电脑的运算模式。
“苹果电脑开始使用3.5寸硬盘之后,这种电脑构架模式才逐渐流行起来。”LapLink公司的创始人马克·爱普雷称,“苹果电脑也是网络概念的早期倡导者之一。”
菲利普·卡恩曾是苹果电脑的一名开发工程师,后来担任了宝兰软件公司(Borland)的CEO,目前在一家无线产品开发公司担任CEO。
卡恩评价说:“苹果电脑教给PC业如何打造简单易用、稳定可靠的电脑;PC业也让苹果电脑学会如何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电脑’。”
难忘1984
巴巴拉·克洛兹在1984年曾经担任苹果公司的公关经理,他为苹果电脑写下最早也是最有的名宣传标语:“我们的电脑为普通人打造。”
“苹果电脑向PC业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电脑是为了满足普通人的需要,而不是纯粹的科学计算。”克洛兹说,“那时许多复杂的东西,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这是电脑平民化的结果。”
苹果电脑最早的开发人员们,互相鼓励称“我们正在从事改变世界的工作”,那种近似宗教狂热的工作精神,彻底改变了电脑行业的传统模式。
正是在1984年,苹果电脑通过在“美国职业棒球联盟杯”上做广告,使得它变得家喻户晓。这种创新之举,甚至影响了美国广告界的思维模式:当年苹果电脑发布广告的体育场,现成已经成为新产品上市的热门竞技场。
⑦ 苹果电脑到底有什么特点
苹果Mac电脑的操作系统Mac OS X的v10.5 Leopard,这是更快,更容易使用,而且比Windows更可靠。已建成和维护这一立场,因为苹果公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原则豹。因此,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做法。
苹果公司已经创建了,与Mac OS X的v10.5 Leopard的综合应用来给你一个充分全面的Mac计算机,在家里或在办公室里。每一台Mac有iChat中,例如。这使您有4路视频聊天和会议,并分享您的屏幕上的内容。您还收到的iLife软件,它可以击败任何一台PC提供生产,提高音乐,照片,视频和DVD。
或许在Mac OS X v10.5 Leopard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然而,是苹果的网络浏览器,Safari浏览器。这是对世界上任何与功能,是一种乐趣,以最快的网页浏览器使用的平台。例如,把“查找”框一个单词和Safari突出了匹配的文本和周围的页面变暗,使搜索更快完成。
豹和Windows
然而,就因为Mac OS X v10.5 Leopard是更快,更好地比Windows并不意味着苹果忽略用户谁是新的Mac和更熟悉的微软操作系统。为了实现从PC到Mac尽可能平稳过渡,每个Mac有新兵训练营。这使您可以运行Windows就好像你有一台PC。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运行在Mac OS X v10.5 Leopard的一面视窗一面。首先安装用于Mac的Parallels Desktop或VMware融合由Windows其次。然后,您可以切换到Windows豹随你。
其他软件
苹果的另一大特点是,每一个软件的主要作品,例如Office 2008包括微软的应用程序,可在Mac版本。这是有用的,如果你想保留在Mac上从你以前的PC文件。该软件的Mac相当于使你继续,而不必放弃他们使用这些文件。
移动文件
在移动您的文件从PC到Mac的过程很简单。只需下载文件到USB或FireWire硬盘驱动器,然后插入您的Mac本。或者,使用一个网络,或询问您的苹果店为你做的工作。
网络
总有一种压力,以符合电脑上键入在家里或工作网络中使用一定的数额。苹果电脑,但是,可以加入任何网络或无线或以太网电缆和功能完美。事实上,这里描述的,如果其他电脑使用Windows,你可以很容易地加载此,并有运行的Mac OS X v10.5 Leopard的系统,以及明显的优势。
Wi - Fi的
对网络的Wi - Fi功能和互联网连接适用于所有的Mac电脑。你不需要购买一个单独的无线连接:每个Mac有苹果的AirPort Extreme,它使您能够上网的地方有一个合适的Wi - Fi网络。
病毒
当然,当冲浪的净大多数人的间谍软件和病毒永远存在的危险性。但是,苹果并不需要特别的反病毒软件,因为苹果建构一个稳定的UNIX基础,并确保他们的安全是一个关键的内置功能。苹果公司保持定期提供免费更新和Safari网络浏览器具有此安全警告你,如果你下载一个可疑文件。
可靠性
这是一个把你的心负荷能够信任一个Mac的抗病毒和间谍软件。同样重要的是信任你可以在一个Mac的可靠性。与许多个人电脑制造商,苹果公司创建的硬件和每个Mac软件。在计算机的不是不同的品牌,但是整体结合本单位的结果。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一致的性能和较高的工作速度。当你在Mac上开关,它涉及到生命远远快于个人电脑,这需要一段时间来检查其系统的各个方面。阿Mac还崩溃或死机的频率远远低于PC机,因为它的组件和应用程序一起工作这么好。
外设
这并不是说你必须使用苹果的品牌,如打印机,相机周边设备,硬盘驱动器。与此相反:苹果安装在每个苹果,使其认识到目前大多数外设外设驱动程序数百您连接他们通过无线或USB或FireWire端口。这意味着你加快首次使用新设备的全过程,并经常保持Mac的硬盘驱动器的附加软件的自由。
易于使用
这种易于使用的特点是由车主表示,作为Mac的主要好处之一。关于Mac的一切都协调,以不影响生产的电脑创意和乐趣,满足于简单的方式尽可能的任务范围广泛的一套。从显示屏和键盘的人体工学功能清晰,到最复杂的图形软件,苹果已经取得每个Mac的硬件和软件的简单和方便。这就是为什么苹果电脑在学校和学院证明非常受欢迎。
环境问题
这些设计考虑扩大到苹果对环境的影响。 Mac是安静运行,并使用最新的电气发展,降低能耗。苹果还运行在和苹果电脑回收计划,以确保贸易要么翻新和出售,或打破尽可能不伤害地上升。这又是与一个公司,把你的责任和整个世界非常认真处理的优势。
⑧ M1Pro MacBook Pro体验:未来已来,次世代的笔记本电脑
“如果笔记本不能完全脱离电源完整运行一整天,那么再轻薄的笔记本也只能是超薄的ITX系统而已”
“如果笔记本动不动风扇就起飞,那么性能再强的笔记本也只能是一台噪音机器而已”
其实这款M1Pro的MacBook Pro14在去年10月份首发的时候就第一时间购入了,但体验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笔者也是第一次在笔记本电脑上得到这样的体验,除了感慨笔记本电脑还可以这样,笔记本电脑就应该这样外,也是觉得这种几乎是崭新的使用模式必须长时间使用一段时间才可以得到完整的体验。毕竟新MBP用起来,和以往多年使用的数台MacBook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说实话,刚见到新MacBook Pro实物时,内心是有一些失望的。尤其是之前多次体验旧款MacBook Pro16,觉得体积重量还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这一次原本计划是要直接选购16英寸版本。但见到实物之后发现新16寸再次大了一圈,厚度物理上也略厚了一些,落实在设计上视觉感觉厚了将近一倍。。。并且重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综合下来沉重感,厚重感十分明显,并且因为缺少弧度设计,重量又有所增加,提起笔记本的时候D面刚性也感觉并不如上一代坚硬。给人一种上一代才是新机器的即视感。
所以最终权衡了使用习惯之后还是选择了14英寸版本,不过14英寸的重量也要比上一代使用的MacBook Pro13更重了300克,厚度虽然数据上是薄了一点点,但初次见面时的厚度却感觉要更厚了不少。
机器的包装还是老样子,就是重了很多,从直营店拎出来一路也是比较考验臂力的(笑)。
机身整体改为了更为方正的设计,和上一代Touch Bar版本以及上上一代发光logo版本的MBP都有不同,反而是十分类似再上一代的和Intel“热恋”期的MBP以及更早的powerbook的设计语言。初见觉得复古,但细看之下原来复古才是目前 时尚 圈的宠儿,细致的磨砂铝合金CNC外壳之下,精致感也就浮现出来。这一代的设计语言和复古风格,个人认为是更适合银色版本来诠释的。
侧面来看厚度其实也并没有很厚,旧款MBP是“假薄”设计,平时使用的时候越用越觉得机器没有视觉上这样薄。但新款MBP确实“假厚”风格,使用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机器并没有那么厚。
D面破天荒的加入了MacBook Pro的刻字,还是十分的复古。
打开机器后,三面超窄边框加上窄下巴,和刘海一样极为震撼。
刘海的平时使用上观感的影响其实很小,因为刘海是额外的加的一条显示内容,不含刘海的显示比例就已经是16:10了,有刘海后实际上屏幕的可用内容是增加了一行的。
然而事实上刘海对于使用的影响还是在状态栏这边,因为刘海会占用一部分状态栏,所以留给图标的空间并不大,因此在日常使用时需要养成节俭谨慎使用状态栏图标空间的习惯,很多以往随便放在状态栏的图标都已经能优化就优化吧,如果实在图标太多,也可以用第三方软件来隐藏部分图标
C面的键盘改成了黑色底色,Touch ID面积变大,手感非常好,触控板有一点点缩小但毫无影响,使用起来还是那样傲视群雄。
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终于砍掉了Touch Bar,倒不是说Touch Bar有多难用,其实还挺好用的。但这个设计一方面成本是真的高,如果是在Touch Bar和多给你512G硬盘空间来选择,会有多少人选Touch Bar?另一方面Touch Bar本身不难用,但也没啥太实际的用途,反而取消了Fn键列会对很多软件的使用造成困扰,因此取消Touch Bar也是很多上一代mbp用户举双手赞成的。
新MBP的键盘手感也变得非常出色,回弹比上一代优化后的键盘,以及iPad Pro的妙控键盘要更加的弹一些,打字是非常舒适的。这里作为初代Touch Bar版使用蝴蝶键盘的MacBook Pro用户必须要吐槽一下,用上一代蝴蝶键盘打字实在是一种煎熬。。。
这次mbp接口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对于追求高集成度的苹果来讲甚至是一种倒退。。其实上一代4个雷电接口是领先时代的设计,只是直到现在这个时代都没有到来。。。苹果不得不给新MBP重新加上了HDMI2.0接口和SD卡槽,可能没有加回来USB- A口是苹果最后的坚持吧。。。至于为什么是HDMI2.0,个人的看法是因为这一次3个雷电4接口都是全速的,每一个接口都是单独的速率通道,不像上一代其实是两个C口为一组的。然后带了3个全速雷电4以后,IO真的快到极限了,只够再来个HDMI2.0了。。。
其实大胆猜测一下:但凡苹果还可以放得下一个HDMI2.1,那苹果肯定会选择4个独立通道的雷电4的。毕竟HDMI2.0的这个接口除了会议连接投影仪外其实用途已经不大了,其实根本没多大必要加上来的,C to C和C to HDMI的线材,转接线已经很普及了。
而MagSafe回归是好事,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3个全速的雷电接口如果有一个被充电接口常年占用,也实在是太奢侈和浪费了。新Magsafe接口磁吸很有趣,线材也改成了编织线,会更耐用。
新MBP用了几个月了,体验主要围绕的就是屏幕,性能和功耗这三点:
新MBP的屏幕也是领先业界并且还会领先很久的屏幕了,相信很多想选择新MBP的朋友也是馋这个屏幕吧(笑)。
首先,没有悬念,这就是目前你能买到的最强的miniLED屏幕了(Pro Display XDR显示器苹果并没有称为miniLED),10000个分区背光是一方面,15000Hz以上的超高超高的PWM调光也是一方面。这也是新MBP使用时体验感最强的地方了,这块屏幕真的非常出色!套用其他UP主评测时的话来说就是:比新mbp屏幕更大的效果都不如它,比它效果更好的屏幕都比新mbp更小。
也就是说在主流笔记本中,新mbp的屏幕就是最强的笔记本屏幕,没有之一。也很可能是购买用户手中最强的一块屏幕之一。这块屏幕优秀到什么地步?优秀到让外界显示器变成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如果想要外接显示器,除了4W多的pro display XDR之外,更便宜的价格上根本是找不到能提供接近效果的显示器了。。。
同时这个屏幕也让新MBP成为了目前最便宜的HDR视频剪辑设备。配合iPhone12/13系列可以实现完整的HDR从拍摄到剪辑到出片的一整套流程,而这一套设备也是目前实现HDR视频完整处理流程最便宜的一套设备。。。可以说在其他平台还对HDR进行这样那样的适配时,新MBP配合苹果生态其实已经完整的进入了HDR时代,有人说这只是看视频用,但其实iPhone拍摄的照片在回放时也是早已实现了HDR高动态效果,也是需要一块可以全链路杜比视界色彩管理和HDR显示能力的设备才能正确展示出iPhone拍照的真实水平。
这块屏幕在播放HDR内容时可以全屏做到1000nit的亮度,局部最大亮度高达1600nit,这还没完,更重要的是这么高的亮度还是可以长时间保持的!在一些专业测试中这种高亮度甚至保持了几十分钟仍没有降低亮度!因为出色的屏幕表现,现在观看电影时已经只会去找支持HDR的视频了,并且在 游戏 中,比如古墓丽影:暗影中,也可以正常开启HDR渲染模式,整体效果十分令人震撼。
在日常使用以及显示SDR内容时,屏幕最大亮度被锁定在500nit但不同于windows平台以及一些miniLED甚至会有“单独开启HDR模式,开启分区背光,关闭分区背光”等不同的手动设置,苹果的软硬件结合以及屏幕本身的高规格,都让这个屏幕在SDR时也能展现出miniLED高达2000多个分区背光的出色效果的。日常使用时暗部细节表现优秀,并且因为分区背光非常细密黑色的显示效果极为出色,屏幕的色彩表现也非常优秀。如果是为了屏幕而选择新MBP,那么这块屏幕不会令你失望的。
忘了说刷新率了,promotion的感知其实有些润物无声,因为Mac平台的软硬件结合能力,这种流畅感是从进入系统之后就一直存在的,也因为系统流畅的太自然了反而不容易特意的察觉到。。。可能只有在同时使用一下60Hz的MacBook的时候,才会感知到原来还是需要promosion才能有这样丝滑流畅吧(笑)总之,就是真的丝滑了很多,macOS的操作经常需要在多个桌面间滑动切换,启动台也是滑动操作,promosion高刷新率带来的体验是非常舒适的。
性能是新MBP使用时又一个明显的体验,要知道以前因为散热体积等因素,MacBook Pro的性能释放是十分拉胯的。并且在GPU方面也一直没有太好的选择。M1的出现让轻薄入门级MacBook系列有了扬眉吐气的资格,但要说到绝对的计算性能,M1其实是有些不够看的。不管是大型的剪辑,软件应用还是 游戏 ,M1都有些吃力的。也因此笔者在旧款MBP性能已经严重不足的时候仍然坚持到M1Pro/Max发布才选择升级。
M1Pro满血版和M1Max的CPU规格是完全一样的10核心,其中8个性能核心2个能小核心。其实从M1的成绩是可以看出4个能效核心也是可以提供不俗的多线程性能的,系统调度方面能效核心也会比较频繁的参与进来。但苹果在M1Pro/Max中却并未使用更多的能效核心来达到协助进行多线程应用,而是使用了更多的性能核心保证每一个单线程的性能,能效核心反而缩减为2核心,主要负责后台等轻度线程和低功耗的工作了。这也是苹果对于专业级和入门级设备所使用的不同的设计思路。
笔者这台MBP14是10核心CPU16核心GPU的满血版本,从R23跑分来看,CPU的性能差不多是I7-11800H的水平(GB5还要更高一些),和12代酷睿相比的话比12700H要低一些,应该属于类似12600H的水平。这个性能是非常强大了,在这个动辄“性能过剩”的年代,这个性能可以放心使用很久了。
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对比的酷睿I7,是标称H45但实际跑分时功耗在80W-90W水平的H45标压I7移动处理器。通俗来讲也就是MPRO/MAX此时对比的是“习武之人”使用的 游戏 笔记本的CPU。
而M1Pro/Max的CPU满血版功耗则是28W左右,这是标准高性能轻薄本的CPU功耗。所以如何和体积类似MBP的windows高性能轻薄本相比的话,因为体积所限这类轻薄本很难让CPU达到80W以上的性能释放,作为轻薄本严格限制功耗在35W-45W时,性能是无法和M1Pro/Max相提并论的。
其实评测CPU性能的一个关键规格是内存的性能。现在也正好是DDR4内存升级到DDR5内存的时间点,很多用户也因此知道了内存超频对系统性能的巨大影响。但其实DDR5超到灰烬也仍没有和M1Pro/Max相提并论的资格,因为这两个处理器分别拥有200G/S和400G/S的领先几个时代的内存性能以及UMA架构带来的优势————内存距离CPU越近,性能越强。
所以其实前面只是测试了两个常用测试软件,而实际上在权威机构更为全面的SPEC测试中,M1Max因为凭借着规格速率碾压X86平台全部几个来回的内存性能,在很多对内存性能敏感的测试中成绩其实要远远高于X86平台桌面级11900K甚至5950X的,X86平台在某些方面其实必须要使用服务器级别的硬件才可以与之相比,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并且因为M1Max的CPU实际无法充分利用芯片的 DRAM 带宽,可利用到的知识200G-243G/S,这个速度和M1Pro的200G/S内存规格差不多,由此可见M1Pro跑这些项目也不会比M1Max低多少,并且还可以畅想一下:如果未来集群和结构允许 CPU 充分利用内存,那么M1Max的得分会有多么惊人。(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A站查阅相关性能测试数据)
CPU使用R23烤机时温度在95度左右,整机总功耗42.22W,这是包含了屏幕等的总功耗。
风扇4000转,声音有一些但并不明显,类比的话就是上一代MBP13日常上网使用时的风扇噪音。。。PS:不要被这个温度吓到了,这是CPU内核的温度,本来就要高很多的。和一般主流的CPU表面温度并不是一个概念。
SSD的成绩是目前顶级PCIE4.0 SSD的成绩,笔者使用的1T版本读写可以达到6700M/6000M,快赶上以前的DDR3单通道内存了。。。
那么如何评价M1Pro/Max的CPU性能呢?在一些常用测试中可以达到60W-90W的X86高级处理器的性能,在另一些对内存性能有更高需求的测试中则可以显着高于X86桌面级平台的主流高端处理器。因此评价M1Pro/Max的性能实际上是有些困难的,可以说至少在最差发挥的情况下(比如R23),可以达到11800H的性能水平,而在需求内存性能的场景下则独孤求败(其实这样的场景是很多的)。
因此苹果的设计主要目的还是迎合内容创作人群,在视频编辑,音频母带制作等创意设计生产力,以及代码编译等使用大生产力的领域,M1 Pro/Max 的微架构特性将极为有优势(都是对内存,IO等方面有强烈性能需求的领域),并且可能还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平台和系统。
GPU方面GB5的Metal得分超过了40000分,作为对比iPhone13pro Max的得分为14000多分,M1记得是21000多分,M1Max为68000分。
3D Mark Wild Extreme得分为10353,iPhone13pro Max的得分为2800-3000,GPU温度90度左右,风扇2500转,整机功耗45W
但这样没有X86平台的参照还是很难对比M1Pro的GPU性能,M1Max的性能倒是有不少测试,GFX的表现大概和3080移动版差不多,M1Pro的GPU则接近3060的(GFX的服务器实在连不上,就不上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A站的测试结数据吧)。
然后实际 游戏 因为性能适配Metal优化的 游戏 少之又少,同时还适配了ARM架构的 游戏 就更少了,却也很难发挥出来其性能优势。而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比如GFX Bench5.0),这可以发挥出3080/3060的水平了。
这里还是找来古墓丽影:暗影来跑一下测试,结果显示1920*1200分辨率下默认高画质下,得分时8000多分,平均51帧,这个成绩别说3060了,就算和3050Ti一般70-80帧,12000-13000的分数都相去甚远,但因为古墓丽影:暗影是通过罗塞塔2来将X86的应用程序转译运行的,性能会有30%左右的损失,因此把损失的性能权重上之后两者成绩确实比较接近(还有Metal的因素)。
古墓丽影:暗影可以支持HDR渲染,效果非常好
这个理论能有3060的性能还是不错的,功耗也非常低,尤其UMA架构还能让显存使用了10G也让某4G显存的显卡有些微妙。只是实在能玩的 游戏 不多,能玩好的就更凤毛麟角了,暗影这种能达到理论60%左右性能的 游戏 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那么M1Pro/Max的GPU该如何评价呢?只看 游戏 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似乎是十分贴切的评价。而综合考量下,这枚GPU依然有傲视群雄的能耗比,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认为没有 游戏 可玩=GPU无用,但其实苹果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都在致力于扩展 GPU 在系统中的作用。macOS系统对GPU的性能是很有要求的,以往 Intel最高端的Iris iGPU 也一直几乎被Mac包揽了。在GPU 加速合成(Quartz Extreme)、OpenCL和GPU 加速机器学习等方面实际上都是由苹果率先开发或实现的。比如在Premiere Pro 的 PugetBench中,新MBP的成绩就和配置3080显卡的台式机相当,也远远高于X86架构的上一代MacBook Pro16。
Blackmagic RAW Speed Test,这个也不太了解也没有对比,供参考吧
最后总结一下这台M1Pro MBP14的性能体验就是:强大而安静,强大的CPU和GPU配合UMA架构4通道256bit的LPDDR5 6400和6000M/S以上读写速度的SSD硬盘,以及promotion屏幕,配合macOS12,整体使用下来系统响应迅速,切换和移动丝滑顺畅,日常使用达芬奇或FCPX进行剪辑,以及 游戏 等高性能应用时也极为舒适(实时渲染硬剪4K60帧HDR的H265视频是家常便饭)。
这个性能是不需要依赖电源的,全电池供电下性能也是一模一样的。
“你要说功耗我可就不困了”
功耗作为新MBP的体验是无愧于压轴登场的,这也是M1Pro/Max系列MacBook Pro不论主观还是客观都领先了业界好几年,可以说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笔记本的最重要的一点了。
这是平时待机,以及日常使用,外加游玩神界:原罪2几个小时的功耗,可以看出哪怕是高强度的进行 游戏 (顺便提一句神界:原罪2的 游戏 表现相当不错),整机功耗也只有40W 45W,去掉显示器等外围配件,实际上M1Pro的功耗只有30W左右,GPU大概90 95度(这是内核温度),这个功耗下笔记本只有2000 3000转,非常安静(16寸更是只会有1500转左右),整机发热只是温热。而且这个功耗哪怕全靠电池供电居然也可以玩上将近2个小时(16寸就是接近3小时)。
这对于 游戏 本来讲是非常离谱的, 游戏 本玩 游戏 其实真不太舒服,噪音太大,发热太高,从来没有也从未想过居然会存在这样一台 游戏 笔记本:体积小巧便携+高性能+ 游戏 时非常安静+发热低+性能释放完美+功率很低+用电池就能玩2个小时;这个是领先全场 游戏 本的体验了,当然,Mac也没几个 游戏 可玩。
但除了 游戏 呢?在日常表现中,这是第一次笔记本电脑可以在轻薄,便携,长续航的形态上,完完整整的拥有了台式机桌面平台的性能表现!这是以往任何产品都绝对无法达到的高度。这需要处理器拥有非常夸张的能耗比,必须30W可以打100W的性能才可以上限的。所以也只有作为目前主流平台产品IPC之王的M1Pro/Max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再配合新架构带来的即开即用,永久待机能力,以及在绝大多数日常操作中几乎0噪音的表现,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以往使用笔记本电脑的记忆:
这里我不想再讲续航能有多少个小时了,因为每个人使用电脑的场景和软件均有所不同。
所以只能笼统的说一句:真的比iPad续航还要更好。
什么才是笔记本电脑应该有的使用方式?是拎着电脑来到工作场所,或者咖啡厅,或者图书馆,或者任何你想使用笔记本的地方,坐下来第一件事是寻找插座呢,还是当下电脑直接进入使用状态?M1Pro/Max的MacBook Pro,加上macOS的软硬件结合设计整合,在苹果的生态内,是提供了完整的一整套使用环境的,再结合M1系列优秀的能耗表现,其实使用的体验已经和其他平台截然不同了。
比如这跳票良久终于将要正式登场的通用控制就是这套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现。这一套系统现在已经将要达到其理想的形态了,所以很多常年Mac平台的用户为什么都对新MBP如此满意,也十分合理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⑨ 苹果电脑之父的创意人生
没有用过Macintosh(俗称Mac机),相信你也会见过iPod:连iPod也不知道的话,起码也看过《反斗奇兵》、《超人特工队》吧?市值约 570亿美元的苹果计算机,创办人兼现任行政总裁乔布斯创业以来,曾令苹果写下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但结果却被“亲生儿子”背叛,被迫黯然离开苹果;只是,基于创业者独有的顽强意志,令他成功争回“抚养权”,带领儿子走向另一个新阶段,连带使“次子”——Pixar受惠,成为另一个领域内的霸者。
■乔布斯并非身出名门、亲生母亲是未婚妈妈,怀着乔布斯时仍是大学研究生
一如不少新世代企业家般,乔布斯并非身出名门、含着金锁匙出世,1955年2月24日他出生时,乃是一名“孤儿仔”——亲生母亲是年轻的未婚妈妈,怀着乔布斯时仍是大学研究生。她认为应让有大学学位的人收养儿子,所以原先选定一对律师夫妇为乔布斯的养父母,但他们在最后一刻反悔,而最终领养乔布斯的夫妇却没有大学毕业,男方更是连高中亦未毕业。后来,生母与养父达成了“必会让孩子上大学”的协议,乔布斯才终于成为了该对夫妇的养了。
乔布斯的养父母只是蓝领阶层,虽然他们按照协议让他上大学,就读于“里德书院”,但当时18岁的乔布斯发现学费几乎花光了养父母的毕生积蓄,而同时他亦不认为念大学有何价值可言,很多知识并不是从学校可以学到。为免念一个不知有何作用的课程而花光父母的钱,因此他决定休学。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乔布斯在向史丹福大学学生演讲时提到这段往事时表示:“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
“当我休学之后,我再也不用上我没兴趣的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追寻好奇与直觉,我所驻足的大部分事物,后来看来都成了无价之宝。”
他举例说,当时里德书院校园里的每一张海报及抽屉卷标上,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此令赞叹不已的他跑去学书法,从而认识了serif与san erif字体、不同字母组合、变更字间距等活版印刷技术。这些看来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知识,后来却成为了Macintosh的制胜之道—— Macintosh是首部可以印刷精美版面的计算机,具有多重字体、字距变动等功能,因而改写了版面设计学的世界。16岁的他认识了一位改变他人生的朋友 ——Apple计算机的发明人。
乔布斯一生的传奇,可以说始于1971年。当年16岁的他认识了一位改变他人生的朋友——Apple计算机的发明人、时年21岁的沃兹尼亚克。沃兹是一名计算机天才,而乔布斯则极富商业远见,二人一拍即合,成为莫逆之交。1976年,他说服沃兹将所发明的计算机装配完成后出售;同年4月1日,伙同另一位朋友罗·韦恩,三个人在乔布斯养父的车库中组成了日后改变计算机界的“苹果计算机公司”。
乔布斯从商很有智慧,从他少年时车库公司成立不久后争取回来的订单已可见一斑。创业一个月后,乔布斯向当地计算机商店推销,店主保罗·泰瑞尔表示愿订购50部已完全装配好的计算机。乔布斯当时并没有足够财力,但仍致力争取订单,为筹备资金,除出售私人物品外,更到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 CramerElectronics订购零件。面对这名身无分文的年轻小伙子,店铺经理质疑他未必有能力结账,但乔布斯向他说:“我有一份计算机商店的 50部计算机订单,付款条件是货到付款,如果你给我30天付款期,我可以在期限内把计算机装配完成并送货,再付清账款。”三人在车库内日以继夜地装配及测试计算机,终于在期限前将这批后来被命名为“Apple I”的计算机如期送货,零售价666.66美元,为苹果赚取了首笔创业资金。
“Apple I”有着当时其他同类计算机无可比拟的优点。以今日的目光来看,“Appl e I”当然简陋得可怜,但在30年前,它却是划时代设计,发明者沃兹更获得“设计大师”的美誉,时至今日他仍是不少硅谷IT人的偶像。
第一代苹果计算机只生产了200部,真正让世界震惊的是Apple II。1977年1月,苹果正式注册成为苹果计算机有限公司,同年4月,乔布斯将Apple II带到首届的西岸计算机展览会中亮相,结果一鸣惊人,被业界誉为缔造家庭计算机市场的产品,销量一下子大增,在上世纪80年代已售出数以百万部计,营业额突破1亿美元。
不过,发迹后的苹果虽然仍是三人行,但组合已有所不同——创办人之一的韦恩在1976年退出,换入了风险投资者马库拉。马库拉注资9.2万美元及与乔布斯联署2 5万美元银行贷款。他的眼光换来回报,1980年苹果上市时,市值已达12亿美元。1981年,乔布斯取代马库拉成为苹果行政总裁。
在1982年年营业额已达20亿美元的苹果,获选为《Fortune》500巨企之一,成为首间创办五年内入榜的公司。1983年,踌躇满志的乔布斯公开表示,苹果创造了300位百万富翁。只不过,就是这一年,乔布斯作了一个可说是福也可说是祸的决定——聘请前百事可乐公司主管史考特担任苹果的行政总裁。
■少年得志,过分自信,结果30岁那年惨遭滑铁卢被迫退出苹果
少年得志,往往便会过分自信。30岁不到便已名成利就的乔布斯,结果却在30岁那年惨遭滑铁卢[FS:PAGE]——由于与自己找来的行政总裁史考特不和,但董事局却大力支持史考特,令乔布斯被迫退出苹果。
导致乔布斯与史考特反目,原因始于令Apple名留青史的Macintosh及乔布斯以女儿之名命名的新型计算机“Apple Lisa”。当时,乔布斯对“Apple Lisa”信心十足,过分专注发展,对其他事情置若罔闻,包括Macintosh,但史考特则认为Macintosh潜力远胜Lisa,两人自始不咬弦。两人之争,以乔布斯落败告终。
乔布斯在一次演讲中讲述这次经历,表示:“曾经是我整个成年生活重心的东西不见了,令我不知所措。有几个月,我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我觉得我令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我把他们交给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见了HP的创办人David Packard及Intel的创办人Bob Noyce,跟他们说我很抱歉把事情搞砸得很厉害了。( 励志创业 sun )我成了公众的负面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
■《虫虫特攻队》《超人特工队》《狮子王》,乔布斯东山再起
不过,离开苹果并不代表离开计算机界。经过连番的思索后,乔布斯发现自己真心喜爱这个行业,于是决定东山再起。1986年,他开设了NeXT计算机公司,并发展出NeXT计算机及NeXTStep操作系统;同年,他基于兴趣以1000万美元向《星球大战》导演及策划《夺宝奇兵》系列的佐治·卢卡斯买下其电影公司的计算机动画部门,创立Pixar动画制作室。
NeXT计算机与Apple Lisa一样,基于太前卫而生意淡薄,反而Pixar却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计算机动画公司,处女作《反斗奇兵》是史上首部完全以3D计算机特效制作的动画长片,一经推出,已名震整个电影界。紧接下来,Pixar制作成为票房保证,《海底奇兵》、《虫虫特攻队》、《怪兽公司》、《超人特工队》等等,无一不卖个满堂红,《海底奇兵》更在2003年打破动画王国迪士尼皇牌电影《狮子王》的全球总票房常胜纪录。
不过,史考特作风保守,而计算机行业又是最讲究反应迅速的一个行业,因而令苹果的发展步伐逐渐落后于其他同业。而最重要的一个致命伤,是苹果计算机采用Mac OS操作系统,与流行的软硬件俱不兼容,因而大大阻碍了发展,在这个情况下,兼容性强的微软操作系统乘机而起,迅速将苹果的市场份额抢夺过来。苹果踏入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日子,而1995年微软推出的Windows 95更令情况雪上加霜。
苹果管理层在请走了史考特后,亦曾经聘用Michael Spindler和Gil-bert Amelio担任行政总裁,但二人都未能挽苹果于既倒。1996年,苹果以4亿美元向乔布斯买下NeXT技术以求力挽狂澜,但仍无法扭转亏损命运,苹果陷入破产边缘,华尔街分析员几乎一边倒放弃这只曾经风靡一时的科技股。无计可施的董事局在1997年请乔布斯回巢,重整旗鼓。
对于这条漫长的“回归路”,乔布斯得到的体会是:你必须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回家”后他采取多个策略挽救垂危的苹果
“回家”后的乔布斯,采取多个策略挽救垂危的苹果,包括缩短战线,将开发中的15种产品减至4种,并且裁员节流;其次,将苹果定位为消费市场,以家用型计算机为主;第三,拓展销售渠道,找来CompUSA成为全美独家销售商,令Mac机销量大增;还有,就是与宿敌微软和解,以获得微软的15亿美元投资及继续为苹果开发软件。经过一轮的开源节流及调整策略,苹果重整阵营,而在1998年推出以外形取胜的iMac,更成为苹果的复活之作。
iMac的划时代设计,再加上乔布斯花上逾亿美元大打广告战,以“Think Different”来为iMac重塑形象。结果,一个“型”字,令iMac在美国及日本热卖,三年内卖出500万部,亦令苹果安然度过财政危机。
其后,2002年的创意之作:iPod,更进一步使苹果再次成为科技潮流界的领导者。iPod最初只是Mac专用产品,但因见大受市场欢迎,而加入了兼容Windows的功能,在2004年iPod已跃居全美最受欢迎的数码音乐播放器,市占率达五成;现时,iP0d总销量已逾1000万部,为苹果带来巨大的利润,连亦敌亦友的微软主席盖茨亦不得不说:“iPod是一件了不起的产品。”
iPod与iMac的成功,乔布斯是最大的功臣。他是个完美主义者,重视产品的品位及文化,常常将已完成的产品推倒再来;有人说他要求苛刻,但对完美的追求却往往能够令产品的外形设计更上一层楼。
由扫地出门,至以创新科技潮流产品令苹果重拾昔日光辉,乔布斯重新走到人生高峰。但不幸的是,他在高峰边缘再遇人生的低谷——2004年,发现患上胰脏癌。医生告诉他,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大概只能活三到六个月,并建议他回家准备身后事。
即使一个人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但唯独死亡是没有人逃得过的最终目的地。不幸中之大幸,乔布斯在极度沮丧下获得一个“好”消息——他所患的是一种极罕见的癌症、也是少数有机会康复的胰脏癌。死里逃生的乔布斯,此后不停思索有关活着的问题。
他在其后一次演讲中提到:“当我17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 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FS:PAGE]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变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