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苹果设备 » 苹果电脑乍
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渗透测试方法 2025-07-03 17:06:09
网卡双ip网络异常 2025-07-03 16:58:03

苹果电脑乍

发布时间: 2023-01-30 11:42:50

‘壹’ MacBook Pro 2021 首发体验:野兽级性能,宠物级功耗

平整的 A 面,圆润的倒角,甚至还有黑色的键盘。全新 MacBook Pro 的设计乍一看是如此的 Old School,但实际上,它是真的 Old School。

因为它和这台 PowerBook G4 之间藏着一段卧薪尝胆 20 年的复仇故事。不着急,我们先看完评测部分。故事,我们结尾再和大家聊聊。

之所以说新款 MacBook Pro 很 Old School,是因为这次的设计,真的很不讨巧。

平整的 A 面,更大的倒圆角,都让这台 MacBook Pro 视觉上会比前代厚上不少,但实际上两者仅相差了 0.06 厘米。其余三维尺寸变化并不大。

注意,使用这三个雷雳 4 充电并不能达到最快充电功率。经过我们实测,虽然系统识别出了充电头为 140W,但实际充电功率则只有 94W。

相比起前代,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的雷雳接口从第三代,升级到了第四代,同时支持 DisplayPort、USB 4 以及 USB 3.1 第 代。当然,也能拿来给电脑充电。

注意,使用这三个雷雳 4 充电并不能达到最快充电功率。经过我们实测,虽然系统识别出了充电头为 140W,但实际充电功率则只有 94W。

木桶中的短板,出现在了充电线上。因为苹果在这个 140W 充电头上使用了最新的 USB PD 3.1 EPR 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实在太新了,所以目前市面上还没有支持这个标准的 C to C 充电线。

所以想要体验最快的充电速度,你只能使用这条标配的 MagSafe 充电线。

同时我们也测试了一下这次新增的 SDXC 卡槽,支持 USH-II SD 卡,测出的读写速度分别为 134.0MB/s 以及 254.2 MB/s。

另外。这次的 3.5 毫米耳机插孔,是支持高阻抗耳机的,真·极其先进。

这次的接口,真的足够丰富了。

不过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还是会比起前代重 100g,这大约就是一个拓展坞的重量。

在外观上还有几个细节上的改动。首先是 A 面的 logo 更大。其次是屏幕下方的 MacBook Pro 标识移到了 D 面,四个支撑脚也从圆的变成了平的。

一是整个区域都黑化了,视觉上更加一体。二是 TouchBar 变成全尺寸的实体键盘。

这里有两个小细节值得一说。

首先黑化的键盘凹槽,和整个 C 面是一体的,但使用了双重阳极氧化工艺,从而实现一块铝合金,两种颜色。

其次,顶部的一排按键里,ESC 键和触控 ID 键变得更大。触控 ID 键上增加了一个辅助触摸识别的 属环,触摸区域向下凹陷。

有意思的是,F6 键集成了勿扰模式,看来苹果想让你一键安静搬砖。

键盘手感方面,对比 19 款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区别不大。TouchBar 消失后,老用户可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2012 年,苹果推出了首款 Retina 视网膜显示屏的 MacBook Pro,在 1080P 甚至 720P 当道的时代里,可以说惊艳四座。2021 年,首款配备 XDR 显示屏的 MacBook Pro 来了,苹果自信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笔记本屏幕”。

这种自信不是没理由的:mini-LED,1600nit 的峰值亮度,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3.5mm 四面等宽的边框。

每个参数拎出来都很能打,组合在一起就孤独求败了。

还记得第一次掀开屏幕时,编辑部“哇”声一片。但随后的声音,就变成了“咦”?原因是大家看到了刘海。但有位高情商的同事说,刘海两边的屏幕,其实相当于买房送的飘窗。

这样做比喻,其实不无道理。

因为刨除这两块多出来的显示区域,下面屏幕的显示比例和此前一样,依旧是 16:10。

所以它不是原有的屏幕上切除了一个小缺口,更像是在一块正常比例的屏幕上加了一对耳朵,显示状态栏,从而给桌面腾出更多面积。

关于刘海,有这么几个细节。

一是交互方式有两种。当光标划过刘海,会直接穿过,而不是绕过它。当长按触控板滑动光标时,光标则不会进入刘海区域,左右移动会直接跳过刘海。

二是在暗黑模式下,刘海其实并不算突兀。三是这个刘海内,集成了一颗 1080P 的摄像头,以及光线传感器、LED 指示灯等元器件,所以占地有点大,比 iPhone 12 系列上的刘海宽一些、方正一些。好在摄像头的视频效果提升明显,视频会议再也不是“唱黑脸”。

四是刘海左侧的图标如果排满了,会自动排到刘海右侧,刘海不会挡住内容信息。

说完最有争议的刘海,咱们还是来说一说它的整体观感。

XDR 显示屏,第一个特点就是该亮的够亮。
尤其在看 HDR 视频时,超高亮度带来的真实感,是老款 MacBook Pro 无法比拟的。同时方便了视频工作者处理 HDR 视频。

首次出现在 MacBook 上的 ProMotion 功能,在启动台里左右翻页,或滑动浏览网页时,高至 120Hz 刷新率的流畅感,会非常直观。但日常码字、聊天、观影时,则感知不强。

有个特别的功能,你可以在设置里手动控制屏幕的刷新率,在视频后期等工作流里,可能会有所帮助。

当然,更值得升级的,是苹果口中“快得吓人”的 M1 Pro,和“快得太吓人”的 M1 Max 芯片。

我们测试的这台 MacBook Pro,是 M1 Max 的顶配。10 核 CPU + 32 核 GPU,搭配 64GB 的内存,妥妥的性能怪兽。

首先来看跑分。

我们将 19 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和 ROG 枪神 5 Plus 作为对照组,具体配置见图表。

在 CineBench R23 和 GeekBench 5 的跑分测试里,M1 Max 的 CPU 无论是单核还是多核,分数都呈压倒性优势。 而 GPU 的成绩,ROG 凭借 RTX 3070 扳回一城,GeekBench 5 的 GPU 跑分是 M1 Max 的两倍还多。

首先我们模拟了影视工作者的工作场景,先是用 Adobe Premiere Pro 导出一段 9 分半的 4K HEVC 视频,旧 MacBook Pro 耗时 5 分 25 秒,ROG 3 分 55 秒,而新款确实快得吓人,只需要 2 分 40 秒。

然后用 C4D 渲染一张分辨率为 1080 1080 的图像,新 MacBook Pro 依然用时最短只需要 12 分 34 秒。赢了也就算了,但你们看,新 MacBook Pro 功耗只用到了 35W,对手都接近是满载功耗运行。

这就好比对手用尽了吃奶的劲儿,而它只用了一只小拇指,就把他们掰倒了。

而为了听一下它的风扇声,我们决定对它进行双重烤机。在 CineBench R23 和 GFXBench Metal 的双重压力下,我们终于第一次听到了它的声音。但功耗,也只到了 85W。

对不起,尽力了。

接下来,我们又对新老 MacBook Pro 展开了对比测试。因为测试软件和编程平台的差异,这里先不带 Windows 玩了。

我们用 Final Cut Pro,将一段 8K HDR 视频,导出为 4K HEVC 格式。老款 MacBook Pro 需要将近 19 分钟,而新款只需要 9 分 22 秒,耗时仅是前者的一半。同时功耗、温度都更低。

再者,我们还模拟了一下开发人员的办公需求,使用 Xcode BenchMark 进行编译测试。新老 MacBook Pro 的差距也是一眼可见,M1 Max 耗时缩短一半,功耗居然比前辈低了 203%。

作为开发,怎么不做一下神经网络训练呢?所以我们拿了 2.5 万张猫猫狗狗的照片,进行特征提取的神经网络训练。

但结果你猜怎么着?

新款 MacBook Pro 居然惨败,耗时 3 小时 34 分钟,而对手只用了 1 小时 59 分钟。查了一下官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测试工具还没有适配。

最后,我们还是响应大家的需求,测了一下 游戏 。

在高耗能模式下,运行古墓丽影暗影时,开启 4K HDR 画质,仅能跑到 30 FPS。将分辨率切换到 1080P 后,虽然能跑到 70 FPS,但画面会掉帧。看来 Metal 对于 游戏 的优化还是差了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测具体的续航。大家可以通过表格中各活动的功耗,来窥测 M1 Max 的能耗比。

注意,这里的功耗均是在不插电的情况下测试的。相信日常使用中,续航表现不会成为它的短板。

综上所述,M1 Max 的性能媲美 R9-5950X + RTX 2080,同样的工作下的功耗却只有一半左右。既能满足办公室重度搬砖,外出不插电也不会露怯。

一句话概括就是:野兽级的性能,宠物级的功耗。

再一次掏出 2001 年发布的 PowerBook G4,它的设计在当时有多能打呢?

钛合金外壳、充电器指示灯、工作指示灯、还有——电量指示灯。

等等,为什么要在电脑底部做一个电量指示灯?因为电池是可拆卸的。

还有,隐藏式接口、15.2 英寸的四边框等宽屏幕。甚至不用拧一颗螺丝,即可进行内存升级。

这都让 PowerBook G4 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笔记本电脑。

但 G4 却是最后一个 PowerBook 系列。原因恰好就出现在了芯片上。

当时苹果、IBM 以及摩托罗拉联盟,共同开发和生产 PowerPC 处理器,并用在了 PowerBook 上。

然而英特尔当时的光辉,让这颗 CPU 在市场上黯然失色。

最终,乔布斯在 2005 年的 WWDC 上,当着上千名程序员的面,邀请了英特尔的前 CEO 保罗 欧德宁上台,并和他紧紧相抱。

就此,苹果开展了和英特尔长达十余年的合作,但一颗自研芯片的种子也暗自埋下。

在 powerbook G4 成为 历史 的 20 年后,一台处处渗透着当年影子的笔记本,带着 M1 Pro 和 Max 芯片,破土而出。

这就是新的 MacBook Pro。

这一切,或许就像发哥说的一样:

‘贰’ 想买一台苹果电脑做设计,主要用到的是final cut pro剪片子。目前正考虑Macbook723和Imac509.不知道选那台

IMAC。配置明显比PRO高很多,把 四核 Intel Core i5 处理器 放到PRO上, 会把PRO烧冒烟的。它比 Intel Core i7-2720QM性能强非常多。并且你做影视处理,小屏幕很不爽的,很多细节都看不到,对于影视处理和平面设计来说,大屏永远是王道。

‘叁’ 苹果电脑锁屏密码忘了怎么办

重新启动时按住Command+s,会进入单用户模式。

输入如下三个命令,每行是一个命令,记得输入完每一个令以后都记得按回车,第二行点那里没有空格。。
/sbin/mount -uaw
rm /var/db/.applesetupdone
reboot
输入完以上三个命令以后机子会自动重新启动,然后进入系统后会象刚拿到的新机子一样,出现欢迎画面和用户设置,耐心设置完以后就有了一个新的管理员用户。

然后到此,如果忘记了原来自己用户密码的,可以直接在系统偏好设置-账户-自己的账户里修改(记得按那个黄色的小锁才可以修改,不然其他账户是灰色的),不小心删掉管理员用户的同学就也可以用新的这个管理员用户啦~

下边再说一下比较正常的方法,如何用光盘来重置密码吧。
首先,放入系统光盘,在跳出安装MAC OS X 的界面选择重启电脑,或者重启电脑按C从光盘启动

重新开机后,选择自己能懂的语言。

然后在选项中选择执行‘工具程式/重设密码’

接着选择你的卷宗(也就是硬盘),在选取此卷宗的使用者来重置其密码中选择你要重设的使用者,再换上新的密码,选择好后按下储存就可以离开了。

‘肆’ 苹果MacBook Pro(Retina屏)15.4英寸如何具体评测可以发一下

原来Macbook一直没有什么好感。在我印象里Macbook一直华而不实,屏幕好些,做工好些,缺点一大堆,USв太少,mac系统太难,应用太少,不能淘宝,不能网银,散热太差,配置太低,价格太高,当然这些大部分都是听来的。

不得不承认这块屏幕深深的吸引了我,而我又是对屏幕十分敏感之辈。Nvidia GT650M的加入,使Macbook性能一跃成为性能强悍的笔记本,而且由于在Win下只显示独立显卡,3D Vision成为可能,新增的USв3.0,HDMI 1.4更是方便了3d输出。超薄的机身,去掉了累赘的光驱,去掉传统硬盘,换成高速SSD,15寸 2880x1800高级屏幕。

  1. 外观。前面说到,除了索尼苹果外,其他机型在我眼里总感觉千篇一律,多少年来一直是那个外形那个厚度。Macbook给我的感觉就是简洁,大方,做工几乎无可挑剔。同样上面屏幕下面键盘,Macbook就看起来给人一种高档却不张扬,低调但却透露出一种高雅气质的感觉。由于机身做的轻薄,拿在手里手感十足,每次拿起来往内胆装的时候都忍不住感叹一下。外观本来是仁者见仁的东西,但是苹果的产品总是能打动绝大部分人。我们可能不太习惯老外的长相,但是真正漂亮的美女,大家的眼光还总是能统一的,看到苹果产品,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亚洲人还是欧洲人,老板还是打工仔,似乎都很统一,有人骂苹果贵,苹果黑,苹果配置低,但提到外形,大家的审美突然变的一致了.不能不服,苹果的工业设计堪称完美!

  2. 配置和性能

    Macbook
    一直在我眼里属于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但是rMBP不是。
    i7 4核
    8G-16G 高速内存
    Nvidia GT650M DDR5 独立显卡
    最新 INTEL HD4000 核显
    三星高速SSD闪存
    2880x1800分辨率Retina屏幕
    背光键盘
    USв 3.0
    蓝牙4.0
    HDMI 1.4
    Thunderbolt高速接口


    很显然,rMBP采用的都是全球一流供应商提供的,最顶尖,最新技术的硬件,
    强大配置所带来的体验是很爽的。开关机都是几秒种。网页,程序都是秒开。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用了3个月从来没有过程序卡顿或者死机情况。

    大菠萝和星际2我特效全开,最高2880x1800的分辨率下,帧数虽然有点低,但仍然可以顺利玩。在最高画质下玩游戏,光看画面就是一种享受。稍微降低分辨率到2560x1440,游戏立刻很流畅,降到PC的最高分辨率--1080p的话,那就非常流畅了。

    Win7测试显卡最低7.2,SSD,CPU,内存都是7.9.
    win8下显卡变成了7.1,SSD却增加到8.1

    鲁大娘测试。

    我公司4年前的台式机,也是独显,成绩是1000分。其中显卡仅仅只有寒酸的10分。
    我的索尼i5,410m显卡, 总成绩2900分。其中显卡为60分。
    rMBP,总成绩5010分,显卡成绩为160分。其中SSD的成绩大幅领先传统7200转硬盘。

    3Dmark11测试。
    如网络传言,rMBP的GT650M属于高频版,900hz,其他本子也有搭载GT650M,但主频都在400-750之间。不过我3d mark11的测试成绩和其他本子的相差无几,不知何故,2156分。坛子有人分数跑到2600,已经接近GTX670M,不知他们怎么测的. 不过分数毕竟还是个分数,还是要看实际体验。

    USв 3.0的加入,让数据传输不再折磨人,如果从外置硬盘往SSD传东西,速度能达到300m以上,如果uSв 3.0硬盘和U盘互拷大量数据,基本在80-90m之间,如果直接往SSD拷东西,那就是飞速了。想当时用索尼本传个12g的3d电影,刚开始每秒20m,到后来每秒10m,5m,1m,后来实在等不住就睡觉了。其实USв 3.0要保证速度,SSD也是关键因素,否则你往机器硬盘拷东西,硬盘却成了瓶颈,哪怕是7200转。

    如此强大的配置,机身却做的如此超薄,而且只有2.0KGs的重量,电池续航也得到保证,我毫不夸张的说这也就苹果能做到。如今的超级本可以做到7-8个小时的续航,但是大部分是核显。外星人配置高,但可以承受那个重量和价位的话,我觉得直接买个台式机,外接大屏幕玩游戏不是爽的多?

    下面这个是外星人15寸的重量,3.2KGS. 光电源就和Macbook air的机身持平了,总计4.2kgs,加上
    鼠标有9斤重,便携只能是从卧室挪到客厅了。
    我一直在想,以外星人的厚度和重量,我想无论那个厂家做这种游戏本都不会存在太大技术障碍。

    3。音质,摄像头,键盘


    市场上笔记本各种型号加起来恐怕有上千种,但越来越多的厂商将卖点放在容易吸引普通消费者眼球的配置上,比如GT61ОM 2G内存,大家乍眼一看,2G显存啊,估计性能不赖,有几个人注意前面的61Оm呢,有多少人注意它的处理器,位宽,频率,带宽呢?这种入门显卡也就是HD4000的水平,给他配10g显存又能怎样。所以商家太会忽悠人,就比如什么卡片机,手机支持2000万像素,搞得很多人以为像素就代表画质,经常出去被拿着卡片机的人问我单反多少万像素,拿着1200万像素的老单反,搞得我还真有点难以启齿。对于笔记本最影响用户感受的屏幕等,他们很少,也没有信心公布参数,只是简单的取个华丽的名字,诸如,炫丽屏,炫彩屏等,一带而过。

    苹果不但坚持保证屏幕的品质,而且对于普通人很难觉察的语音输入功能,苹果也显然用了心思。
    rMBP使用双麦降噪,我试着正常坐在椅子上(不用俯着身子凑到mic前面),正常的讲话的音量讲话,用quicktime录音,回放的效果十分清晰,我没有尝试过专业的录音设备,但是以我的理解,以及录音回放中细节的表现,我觉得它已经够好,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用macbook的原因之一吧。

    我用我的索尼本做过测试,正常坐姿,正常语速,对着Gооgle语音讲话,Gооgle要么告诉我 ,大声点,要么问我,你说的什么,再大声点,我身子凑到mic前面,它仍然很难识别。用rMBP的话,你无需改变姿势,无需刻意放大声音,只要大概控制好语速就行,识别率超出你的想象。有时候在办公室,还影响到别人我声音很小的说话,它也能准确的识别。顺便提下,10.8.2的语音听写十分强大。

    4.屏幕。点的索尼高档本的屏幕竟然还不如校色后的Macbook air。

    对我这种不专业,却喜欢专业产品的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屏幕清晰,通透,对比强烈但色彩柔和,看上去很舒服,颜色还原准确,处理图片的时候信心十足,无论看电影,看图片,或者上网带来的感受都是前所未有的。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浏览网页卡顿现象,当初的确存在。在ML的几次更新优化下,已经大幅改善。绝大部分网页都很流畅,除非那种要加载大量图片的网页,会偶尔有卡顿,但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老款的pro我也测试过,偶尔的卡顿也存在。可能大家对Retina macbook pro太过于挑剔了吧。

    5.电源和电池

    我很少看有网站专门评测电源。这个看上去似乎被大家忽略的东西,但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因为以前每次出差看到那个被电源线塞的鼓鼓的电脑包就很烦。由于续航太差,基本上一到宾馆我就得找电源线插上,然后再掏出鼠标垫,鼠标,才能开始做事。几乎所有的笔记本的电源线都一个德行,一个砖头块大小的适配器,一边是一根粗粗的电源线加大大的插头,另一边是连接到笔记本的稍微细点的线。不管怎样,这堆东西你都得带着,差不多有一公斤重,很硬的线,砖头块和三角插头在一起,携带十分不方便,放在电脑桌上也是乱糟糟的。以前虽然对Macbook兴趣不大,但是我却注意到苹果的电源完全不同。它的线分为2个组件,一个是电源延长线,这个也很粗,但是我几乎很少用它,另外一段是99%都使用它的电源适配器,带一米多的线连接到笔记本。适配器的插头可以随时用手扳囘开使用,另一端也可以掰开,是个十分人性化的绕线挂钩,和笔记本接触的是个扁平的接口,只要放入大概位置,会被笔记本自动吸入,接口上有个指示灯,充电时候亮红灯,充满后绿灯,只需轻轻一压就可拔出。清一色的白色电源和macbook整体很搭配。多么人性化,多么方便,连电源线都做的像一件艺术品。我就纳闷其他笔记本厂商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电源给人带来的不便吗?毫不夸张,Macbook的电源也是对苹果增加好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不假。

    6.触摸板。

    除了对以前笔记本的电源不满外,触摸板更是相当不满意。对笔记本来说,触摸板是相当重要一个部件,可其他品牌的触摸板只是仅仅实现了触摸功能而已。它可以被触摸,也可以模拟鼠标的左键右键,可由于体验太差,我不得不总是插个鼠标。而且在开启触摸板的时候如果打字,很容易造成误操作,鼠标突然就不知道跑那里去了。由于触摸板太差,出差你就必须带上鼠标和鼠标垫,加上僵硬的电源线,大砖头块电源适配器,这几个东西往往不知道怎么塞在电脑包里,因为他们都是不规则的形状。最悲剧的是我在客厅看电影的时候,我需要把笔记本带到客厅来连接投影仪,电脑放一个小方凳子上,没了空间给鼠标,我尝试用触摸板,试了几分钟后,我实在忍受不了了,就不得不把电脑直接放地板上,旁边铺个鼠标垫,插上鼠标 。当我插好所有设备后,往地上一看,乱糟糟一片,首先是笔记本的一堆电源线,鼠标线,鼠标垫,音响电源,小音箱连接线,音响输入线,HDMi线,投影电源线...这种体验实在是太糟糕了。

    Macbook大大的触摸板却完全不同。指那打那,双指拖动屏幕流畅滚动,双指左右轻扫网页前进后退,双指转动旋转图片,三指轻触激活字典,三指拖动,四指上推切mission control,四指左右清扫切换程序,四指收拢到Lauch pad,四指打开来到桌面。。。结合bettertoutch tool,我将网页刷新设置为4指轻触,五指轻触进入finder,三指上推回到网页顶端,三指双拍关闭标贴。手势操控简直爽到家

    7. 散热和噪音。


    新一代macbook采用改进的非对称双风扇设计。理论上散热和噪音会有很大改善。以前的macbook我用的不多,但是我对rMBP的散热基本上满意,噪音控制十分满意。平时办公,上网,键盘上都冰凉的,耳朵趴在键盘上都听不见风扇声,开flash会热一些,但是风扇声音仍觉察不到。夏季温度稍高,开大型游戏温度会上升到70-80度以上,键盘上面也是很烫,瞬间会风声四起,不过也在接受范围呢,但是那个笔记本开大型游戏的时候不烫呢。一旦退出游戏,温度会在十几秒中迅速降低,风扇也回归安静。
    还要说明的是绝大部分本子用的塑料材质,就算里面烫外面也感受不到。Macbook坚持用铝合金,感受是很直接的,但这恰恰会帮助机器散热,只是给人感觉macbook好像散热不好一样。你用一个纯金属的杯子倒杯开水,看你hold住不。如果是塑料杯,那几乎无压力。
    在win下明显散热和续航都会差很多。还好装了个风扇控制软件,否则玩会war3都会热的游戏自动退出。

    8. 系统
    rMBP自带Mountain line 10.8.2.,不管是山狮,山猫还是山猪,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系统。
    不过很容易上手。用了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很难再回到win。相比ML,win下系统的配色,图标的设计和排列,特效,都显得有些杂乱.Win8进步很大,但仍然不够。Mac的系统给人感觉清爽,简单,操作方便,动画效果不但漂亮还很有趣。比如你点下载,从你点下载的地方会抛出去一个圆形的图标,飘落到dock下download图标里。

    win下你在程序下点“-”,程序会瞬间消失在任务栏里。但在Mac下,会有一个漂亮的动画效果,程序会从下网上蜷缩变小到任务栏里,很像”巴巴爸爸”里的变形动画。类似的动画效果在mac里无处不在。

    Mac很多方面表现的比win更人性化,更方便操作,。 windows文件系统据说比Mac好,但我真没感觉出来。我最常用的文件搜索,mac下瞬间找到,win下却要搜啊搜。Mac下文件的预览排列方式十分人性化,要找一个文件,从根目录到最终的文件夹或者文件整个路径都会以分行列表直观的显示,也就是说你要返回上一级,或者上上一级,或者根目录,只需直接点你想要去的某一级目录即可,而不是像win里面你要点返回或者向上的箭头,你也不可能记得清到底上一级是什么文件,你只能点回去再看。 Mac下的各种格式图片(包括raw),pdf,word,excel,pages,numbers都可以直接以预览的形式显示,这实在是太方便了。想我每次在公司的老电脑找一个文件,一堆excel里一个个打开找,启动又慢,打开不是想要的,再去点x关掉,再打开一个,很烦。win8里终于可以预览了,可体验和Mac下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伍’ 同样配备苹果M1芯片,两款笔记本电脑对比,如何选择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同样配备苹果M1,外观看起来也很相似,但 有 2000元 的价 格差 异,选 择Pro值 得 吗?

尽管两 款 笔 电 都 采 用了M1芯 片,看 价 格 差 异 就 知 道,它 们之间肯 定存在一些异 同 。

接下来我们将 M1 MacBook Air 与 M1 MacBook Pro 对比,看看这两款笔电有何不同之处,希望经过对比,能够让您做出明智的决定。

设计和尺寸

乍一看,这两款 笔电看起来几乎相同,但从侧面仔细观察,您会发现 MacBook Air 具有锥形设计。尽管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键盘,这种设计让 MacBook Air 更容易打字。

由于 MacBook Air 是为轻量级任务量身打造的,因此它采用无风扇设计,可实现静音运行。

而 MacBook Pro 有一个内部风扇,在您执行密集任务时它 开始旋转,降低机 箱 温度。

MacBook Air 因其轻薄而广受欢迎,它 最 薄的地方只有 0.16 英寸厚,最厚的地 方为 0.63 英寸。

相比之下,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厚度为 0.61 英寸,但其整个框架的厚度保持一致。

在重量上,两者之间没有太大区别,MacBook Air 的重量仅为 2.5斤,而 MacBook Pro 的重量为2.7斤。不过2两的差异,如果不仔细掂量,否则很难察觉到。

请注意,这些 MacBook 的重量可能会略有不同,具体取决于您要使用的硬件配置。

至于尺寸大小,它们都有相同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 11.97 英寸和 8.36 英寸。

内部硬件和性能

尽管两种型号都配备了相同的苹果M1芯片,但它们的性能却 有 差 异,这种微小的性能差异并不完全是因为硬件本身,而是与 设 计有 关 。

内部风扇使 MacBook Pro 在处理 CPU 和 GPU 密集型任务时表现更好。

不幸的是,由于无风扇设计,MacBook Air 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无法维持其峰值性能,因此它必须降低时钟速度来控制温度。

在硬件规格方面,基本型号 M1 MacBook Air 具有 7 核 GPU,而 M1 MacBook Pro 具有 8 核 GPU。除非通过玩 游戏 或运行 Final Cut Pro 等应用程序将图形处理能力推向极限,否则额外的内核不会在实际测试中产生明显的差异。

至于存储和 RAM,M1 MacBook Air 和 M1 MacBook Pro 都为其基本型号配备了 256GB SSD 和 8GB 统一内存。

另外,两款 M1 MacBook 都配备了两个 USB 4 端口和一个耳机插孔供有线耳机使用。

显示器和扬声器

无论是 Air 还是 Pro 型号,都会获得 13.3 英寸 IPS LED 显示屏,分辨率为 2560x1600 像素,相当于每英寸 227 像素。此外,这些显示器还 支持 P3 广色域 和 True Tone。

M1 MacBook Pro 的显示屏确实更亮,最大亮度为 500 尼特,而 M1 MacBook Air 的亮度上限为 400 尼特。

尽管两款 M1 MacBook 都配备了 立体声扬声器,但 Pro 型号凭借高动态范围将其提升了一个档次。由 于低 音 更 突 出,来自 MacBook Pro 的 扬声器声音更 具有冲击力。然而,M1 MacBook Air 扬声器出奇地响亮。

相机和麦克风

对于那些经 常使用 MacBook 进行视频通话的人来说,无论是工作会议、家庭聚会还是在线课程,这 一 部 分很 重 要。

两款 MacBook 机型都配备了相同的 720p FaceTime 摄像头,据 说未 来机 型 将 升级到1080p 。

M1 MacBook Pro 在通话期间具有音频优势,因为它配备了具有高信噪比的录音室品质麦克风。另一方面,MacBook Air 采用标准的三麦克风阵列。

电池续航和充电

当比较两台笔记本电脑时,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好消息是,无论哪款 M1 MacBook,都将获得出色的电池续航时间,这要归 功 于M1芯片带来的效率。

话虽如此,电池部分还是有区别的。价格相对较低的 M1 MacBook Air 配备 49.9Wh 电池,长达15小时的网页浏览和18 小时的视频播放。

相比之下,M1 MacBook Pro 由 58.2Wh 电池供电,可在 Safari 中进行长达17小时的网页浏览和20小时的视频 播放时长。

除了续航时间更长,MacBook Pro 的充电速度也更快。这是因为 MacBook Pro 提供了一个 61W 的电源适配器。

而 MacBook Air 则提供了一个 30W USB-C 充电器。当然,您可以购买更好的电源适配器以减少充电时间。

如何选择?

对 比 下 来 ,给 我们带来了一个终极问题:Pro 值得购 买吗?

对于观看视频、浏览网页、照片编辑和其他轻度到中度密集型任务等一般用途,基本款 M1 MacBook Air 完全可以胜任。

但是,如果您正在从事专业工作,例如视频编辑或音乐制作等 专 业 用 途 ,M1 MacBook Pro 才 值 得入 手。

‘陆’ MacBook使用小技巧,让你秒变达人哟!(新手必备)

很多人用惯了Windows系统,乍一用MacBook可能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其实用MacBook有许多使用小技巧哟,你都知道吗?

这篇文章总结了一些MacBook的使用小技巧,包你一看就会,新手必备哟,快进来看一看吧!

Spotlight 搜索查找 

Spotlight 是 macOS 自带的一个小功能,可以帮助您快速找到 Mac 上的文件和其他内容。要打开 Spotlight,可以“点击菜单栏右上角的放大镜图标”,或在使用快捷键 “Command ⌘ + Space”。Spotlight 不仅可以帮你查找文件,还可以帮你打开已经安装的应用或者网页书签和历史记录。

在使用MacBook时,您可以一边做其他的工作,一边用 Spotlight 搜寻并呼出计算机、查询汇率、快速查询邮件内容或预览其他文件内容提供参考,或是快速开启其他应用程式。在 Spotlight 这个小小的搜寻预览列中就能完成许多辅助工作。

Finder 管理文件

文件太乱?试试用Finder进行智能分类整理。

一开始使用Mac系统往往会将文件随处乱扔时间久了靠手动难以归类,如果你想要整理你的Mac,那么你只需要打开Finder。

Finder 中的智能文件夹自动分类、搜寻文件内文功能、快速批次文件重新命名、设定常用文件夹等功能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管理文件。

使用钥匙串来查找WiFi 密码

如果你忘记了WiFi 的密码,可以使用钥匙串来查看密码。

打开“钥匙串访问”,然后选择“系统”,找到想要查找的WiFi名称之后双击,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显示密码”,输入帐户密码之后,WiFi密码将以纯文本显示。

将iPhone、iPad 屏幕投射到Mac上(投屏)

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手机或者平板上的内容投屏到电脑上。当Mac以及iOS设备在同一局域网的时候,如果iPhone连接的是Mac共享的Wi-Fi或者iPhone和Mac连接的是同一个Wi-Fi时,可以在Mac上安装一个叫AirServer的软件。

打开AirServer,然后打开iPhone的控制中心,会有AirPlay的选项出现,点击AirPlay,然后选择电脑,这时候屏幕就可以共享到电脑上了。

音量和屏幕亮度的微调

虽然我们都知道Mac上的音量和亮度的调节按键,但是如果你在按住Option +Shift 键的同时按下音量或亮度按键,则可以对音量和亮度进行更细微的调节。

截屏

各种不同的截屏快捷键:

cmd+shift+3:对整个屏幕进行截图;

cmd+shift+4:对自行选择的区域进行截图;

cmd+shift+4+space(空格键):对选定的某个应用程序界面窗口进行截图。 

如果使用snip滚动截图,实现对一个网页的长截图。

快速调用emoji表情

如果你经常使用emoji的表情,那你一定要记住这个组合键:control + command + space。😀

‘柒’ 苹果电脑乍得下载百度

aoostore里面啊,不过自带不好用你要好用那就去使用软件去下载就可以的。

‘捌’ 2016 Macbook pro 13寸苹果电脑怎么样

苹果MacBook Pro13.3英寸屏,外观材质是外壳材质镁铝合金。笔记本重量1.58Kg长度314mm宽度219mm厚度18mm.
这款13寸MacBook Pro的核心配置不算高,i5双核2.0GHz处理器,相比前代的2.7GHz来说,仅从账面数字来看也没有优势,用Geekbench跑分显示,新款13寸MacBook Pro单核得分3589,多核得分7229,而前代这两项得分分别为3321、7061,显然提升并不明显。
与老款同级产品对比,你要多花2200元才能入手新款,乍看起来似乎性能差不多,但实际获得了更轻薄的机身、色域更广的屏幕以及更快的SSD读写速度,这其中我觉得重量上的削减是最诱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