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遵化都有哪些网站
遵化在线—遵化第一综合门户网站,遵化最大综合信息网站,遵化人网上温馨的家园,遵化在线欢迎你回家!
B. 遵化生活网是遵化最好的门户站,是谁办的
遵化汇邦电脑 李海军办的
C. 遵化地区招商银行办理信用卡的业务员
若您对招行信用卡感兴趣且从未持有我行信用卡,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申请:
1、请您登录信用卡网站,选择“申请信用卡”-“新客户申请”,
2、请携带您的身份证明原件、工作证明和财力证明文件,亲自到招行各营业网点办理;
3、您也可以致电客服热线,在语音中选择“3#”申请信用卡咨询,再选择“1”即可转接服务专员为您登记,并通知我们当地的工作人员联系您确认申请事宜。
4、如您有申请我行网银专业版,可以通过专业版申请。
提醒您,信用卡的核发情况将以最终审核结果为准。
D. 遵化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历程
初始阶段(1949年——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于1949年拨给遵化第一台收音机。当年,县里培训了第一名收音员,到各单位去组织收听。
县人民广播站阶段(1958年——1974年)
一、1958年,赵继峰任首任县人民广播站站长(筹建县人民广播站)
1958年,遵化县人民广播站开始筹建,并于当年8月25日建成建成、试播。赵继峰任县广播站站长,全站共有职工16人。
遵化县人民广播站建成后,于当年开始筹建乡镇广播站(当时称人民公社广播站)。从1958年至1972年县至乡的广播信号靠电话线传输。
县站始建时拥有的设备:唐山生产的1000瓦扩大机1台,500瓦扩大机1台;技术用房;机房两间;播音兼制作室一间,办公用房12间,大喇叭56只。
县站每天播音时间为3时53分,其中自办节目2时23分,有本县新闻、专题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
省广播电台在城关设立服务部,为全县修理广播机、收音机、小喇叭等。之后又建立广播器材厂,主要生产矿石收音机和扩大机。“文革”前,服务部划归县五金公司。
二、1959年至1963年,梁有达任县人民广播站站长
1959年至1963年,梁有达任遵化县人民广播站站长,有工作人员5—6人。
始建12个大公社放大站时,共拥有12台扩大机,主要型号是:唐山生产的500瓦、800瓦、1000瓦扩大机,飞跃牌150瓦扩大机,上海产的TY250扩大机等。
县站拥有TY250—1000瓦扩大机两台,500瓦扩大机1台;技术用房;机房两间;播音兼制作室一间,办公用房12间,全县有大喇叭80只,小喇叭2800只。全天播音时间为5时30分,其中自办节目4时,有本县新闻、专题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
1960年县站评为河北省广播先进单位。
因三年困难时期,大部分公社放大站瘫痪,到1962年,还存有建明、东新庄、东旧寨、马兰峪4个公社放大站。此后,公社放大站陆续瘫痪解体。
1962年,县人民广播站人员分工进一步明确,有编制7人,其中编辑4人,播音员3人。
三、1964年至1965年,袁立成任县广播站站长。
四、1965年至1968年 高文章任县人民广播站站长。
1965年至1968年,高文章任县人民广播站站长,全站有工作人员8—11人。
到1966年,县站拥有TY250—1000瓦扩大机两台,500瓦扩大机1台;技术用房;机房两间;播音兼制作室一间,办公用房12间。全县拥有大喇叭150只,小喇叭3000只。期间全天播音时间为5时30分,其中自办节目4时,有本县新闻、专题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
五、1968年至1975年,郭玉禄任县人民广播站站长
1968年至1975年,郭玉禄任县人民广播站站长,有工作人员8—11人。
到1968年,县站拥有TY250—1000瓦两台,K500瓦1台;上海产的L601型3台,L602型2台。技术用房:68平方米,办公用房:278.7平方米。全天播音4时,自办节目2时,增服务性节目5分钟。
1968年,遵化有第一台14寸苏联产黑白电视。以后各单位和个人陆续购买。
1968年,服务部又隶属于县广播站,服务内容主要是经营广播器材、器件、修理收音机、扩大机等。近年来,服务部在原基础上适当经营一些家用电器(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等)。
1969年,县站筹建44个公社放大站。
1969年至1977年县站全天播音时间5时30分,自办节目3时40分,本县新闻10至15分钟,服务节目10分钟。
1971年,县站为恢复开播的公社放大站培训人员,各公社开始恢复播音。
1972年,县站为解决广播与电话互相干扰的矛盾,抽出人员利用电话线搞载波,组装了调幅载波发射机和各公社的放大站的接收机相继又搞了调频载波,进一步提高了广播接收信号的质量及接收效果。
1972年,大部分公社放大站用县站自装的载波接收机。1972年至1975年底载波。
1972年全县有大喇叭160只,小喇叭9.8万只。
至1975年县站共有职工25人,其中固定职工18人(包括:编采播8人,技术人员5人,行政人员5人),临时工7人。
县广播事业局阶段(1975年——1984年)
一、1975年至1977年,王春林任县广播事业局局长
1974年,县站协助筹建大队播音室。县站自己组装50瓦、100瓦的扩音机;全县有435个大队建起了播音室。年底,县站改建为遵化县广播事业局。
1975年-1977年 王春林任首任县广播事业局局长。
1975年,县局建水泥杆厂,陆续架广播专线,实现了县至乡站广播线路专线化,解决了广播与电话的矛盾,提高了广播信号的传输质量。
1975年5月自行组装了差转机在龙山建起了差转台(171兆赫、50瓦、十字振子天线,30米高)6频道。12月开始转播中央一套节目(此差转台为全国第二家县级差转台)。
1976年6月从北京购置了DC-10差转机并改装成50瓦发射机。
从1976年开始,乡站大部分采用县局自已组装的500瓦扩大机,有3个乡站使用唐山产的1000瓦扩大机。
二、1978年至1981年,徐紫东任县广播事业局局长
1978年-1979年 徐紫东任县广播事业局局长。县广播事业局班子成员:徐紫东(局长)、孙继兰(副局长)、祖立增(1983.6.1任副局长)
从1978年至1985年县广播站全天播出5时50分,自办节目3时40分,本县新闻30分钟(含今日新闻)。
到1979年全县拥有大喇叭750只,小喇叭16248只。
1980年,县站拥有上海GY275×2扩音机3台。前级增音机3台,调频接收机2台,上海产L601型5台,L602型4台。全县有大喇叭780只,小喇叭18948只。
三、1982年至1984年,孙继兰任县广播事业局局长
1982年7月,孙继兰任县广播事业局党组副书记,代理局长。
1983年购置一台差转机。
自1983年以后,服务部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由县财政局和广播局定出利润指标。
1984年2月机构改革中县广播事业局又更名为遵化人民广播站。
1984年7月4日,实行局站合一的体制,县广播事业局与县人民广播站为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列为事业机构。
市(县)广播电视局阶段(1984年—2010年)
一、1984年至1987年,孙继兰任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1984年8月,因机构改革,县人民广播站又改称为县广播电视局。
1984年至1987年孙继兰任首任县广播电视局局长,祖立增、沈志武任党组成员。
1984年筹建遵化电视台(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关于建立电视台的批复),进口了日本索尼视频设备,187兆赫,50瓦发射功率,发射机型号为CDC-1,8频道播出。同年,在边远山区地北头、接官厅、沙石峪等地也分别也建起了小差转台。能录制播出新闻、专题节目,电视专题讲座,电视广告等。
1985年7月1日遵化电视台开始每周试播两次,有定期的“遵化新闻”、“专题”、有不定期的“为您服务”、“科普知识”和部分文艺节目。
1985年全局54人,因办电视台,采编播人员增至12人,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增至16人。
1985年8月29日,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关于遵化电视发射台频道的批复。冀广字[1985]第101号,台名遵化电视发射台,台址遵化县南龙山。节目内容:转播中央、省台和自办节目。
1985年1988年县至乡全部通播,乡以上广播专线272杆公里。
1986年至1987年全天播出6小时10分,自办节目4时15分,开办本县新闻(含今日新闻)、文艺节目、村民之友、专题节目、教育节目。
1986年6月建一座83米高的发射铁塔,9月1日开始起用,覆盖半径25公里。
1986年3月3日经遵化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五金厂迁出城外,将原五金厂厂址及部分建筑设施交县广播电视局,广电局付给五金厂迁建补偿费35万元。12月底五金厂除楼房和三间业务室外,全部移交广电局。
1986年8月28日李树洲增补为局党组成员。
1986年,全局人员增至63人。固定工26人,技术人员(含工人)21人,合同工、临时工16人。
1987年5月起筹建卫星地面接收站,购卫星接收机3台。
二、1987年至1996年,张速燕任县(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1987年6月10日,张速燕兼任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1987年8月7日省广电厅批准县电视台和县差转台互换频道,同意县电视台节目改为县城内的八频道发射,功率50瓦,龙山六频道改为省电视台节目转播频道,功率50瓦。
全县40个乡镇(有3个公社划规天津市)全部通播。
1987年5月筹建卫星地面接收站两座(县广播电视局1座、教育用1座)购卫星接收机DSB-700S3台。
1987年6月陈久如任广播电视局副局长,7月陈久如任命为党组成员。
1988年,全天播音时间6小时10分,自办节目4时15分,本县新闻45分钟,每天播3次,专题节目隔周一次,教育节目隔周一次,为听众服务午、晚各一次。
1988年3月开办了“大家谈”栏目。
1990年7月7日,在龙山筹建一座电视转播台,转播唐山电视台节目,功率1千瓦,设台地点龙山,合用原6频道机房和铁塔,资金来源除市补助7万元外,其余自筹。
1991年10月12日,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同意遵化县建立电视台,台址龙山,机号U030355,发射频率:DS—26,原批准的DS—8. 50瓦转播台改中央台一套节目,DS—6. 50瓦台改转唐山市台节目。
1992年3月4日,[1992]7号,县政府批复县广播电视局关于筹建遵化市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的请示,建台所需资金约10万元,县政府批复从局服务部和广告收入中解决,广电局向省厅提交“关于建立遵化市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的请示。”3月6日,县广电局向省厅提交“关于建立遵化县人民广播电台(调频)的补充报告。”
1993年2月22日,经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司、科技司(92)广地建字173号文批复,省广电厅冀广建字(1993)14号文批复同意遵化市建立调频广播电台,呼号为“遵化人民广播电台。”
1993年4月3日,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998)5号文批转,《遵化市广播电视局关于有线电视管理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对我市有线电视管理进行了规定。
1993年12月,遵化市广播电视局被唐山广播电视局授予广播电视先进单位,被省广电厅授予农村广播工作成绩显着单位,被评为唐山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1994年10月19日,遵化市人民政府(1994)80号文批准市广电局筹建遵化有线电视台,规定:有线电视台隶属市广电局,属经济上自收自支的新闻事业单位。
1995年2月23日,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遵化市有线电视台正式设立,属股级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定事业编20人。
1995年3月1日开始,《遵化新闻》实现每日播出,播出时间晚19:40,节目时长10分钟。
1995年9月20日,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遵化市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成立,为广电局所属股级事业单位,定事业编制7人。
1996年4月23日,经市计委批准,市广电局对原广播电视台机房翻建办公综合楼,1665平方米,投资58万元,局内自筹。
三、1997年至2003年,李河立任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1996年12月26日,李河立任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班子成员:李河立(局长)、石学锋(2000年7月-2002年2月,局党组书记)、沈志武(副局长)、刘福林(副局长)、康健智(副局长)
1997年,开始启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当年投资90多万元,购置了微波设备(即MMDS),向农村传输有线电视13套节目。
1997年10月15日,市广电局(1997)4号文件对平安城邮电支局违章建有线电视网进行处理,规定网络前端11月15日前迁移到镇政府,并由镇政府补办有线电视网申请审批手续。
1998年2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对遵化广电局设立的遵化市人民广播电台、遵化电视台进行重新审核登记,并合并为遵化市广播电视台,可开办1套广播节目和1套无线电视节目。
1998年2月,农村有线电视正式开通信号。
1998年3月,沈志武、刘福林任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1998年市广电局被评为一九九八年度广播电视先进单位,一九九八年度安全优质播出二等奖。
1999年2月8日,遵化市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遵化市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广播电视局四楼会议室录制,并于春节期间在电视台播出。
1999年6月,进行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机关设办公室、财务室、事业管理科,广播电视台设立“五部一室一中心”,分别为新闻中心、广播专题部、电视专题部、技术部、广告部、文艺部、总编室。并设广播电视总公司。遵编字{1999}26号《关于广播电视局增挂广播电视台牌子的批复》,规格为正科级。
1999年10月1日,电台、电视台“两台上山”工程胜利竣工并按规定时间开通使用,我市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和96%。
2000年1月29日,遵化市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国际饭店大厅现场录制,并于春节期间播出。
2000年,购置第一套数字非线性编辑机,用于《遵化新闻》节目制作、包装。
2000年8月,全市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到2000年底,全市有13个乡镇实现了光纤联网。
2001年1月17日,遵化市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市文化馆现场录制,并于春节期间播出。
2001年,安装完成全省县级第一套硬盘播出系统,购置数字摄像机8台,数字编辑机7台,实现了采编、制作、播出数字化。
2001年8月8日,遵化市广播电视局成为中国有线电视艺术协会农村电视委员会团体会员。
2001年12月,遵化市广播电视局被评为河北省县级广播电视局先进集体,被中宣部宣教局、文化扶贫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发行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社等八单位评为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奖。
2002年1月30日,遵化市广播电视局达成以转播央视第七频道农业节目为主,开办自办农业节目为辅的合作意向,合作节目1月30日起试播。
2002年2月4日,遵化市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市老七楼会场现场录制,并于春节期间陆续在央视七套、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2年5月,在龙山上增加了转中央七的5000W发射机,除覆盖我市95%以上的农村和地区,使15万多户近60万农民接收到该节目,还可辐射周边蓟县、玉田、宝坻、丰润、迁西、兴隆等市县部分地区90多万人口。
2002年4月,窦锐、乌学英任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2003年1月25日,遵化市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国际饭店大厅进行首次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在遵化电视台播出。
四、2003年至2010年,贾国华任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2003年4月2010年8月,贾国华任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期间局班子成员为:
局 长:贾国华(2003年4月—2010年9月)
副局长:康健智(1996年12月—2005年11月)
窦 锐(2002年4月—2010年9月)
乌学英(2002年4月—2008年11月)
柳凤刚(2008年11月—2010年9月)
党组书记:李河立(2003年4月—2004年1月)
(缺职)(2004年1月—2004年3月)
冯俊青(2004年3月—2006年7月)
贾国华(2006年7月—2010年8月)
党组副书记:贾国华(2003年4月—2006年7月)
康健智(2004年1月—2005年11月)
冯俊青(2006年7月—2008年5月)
纪检组长:韩 明(2004年1月—2010年8月)
总工程师:盛兴中(2006年9月—2010年8月)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对优秀共产党员孙朝辉的事迹进行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河北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级媒体纷纷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竖立了遵化人民的光辉形象。
2003年5月1日,全市25个乡镇146个村全部实现光纤联网,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2000户。
2004年1月,原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遵化报》撤销,报社工作人员6人划归广播电视局。
2004年1月15日,遵化市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市文化馆进行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在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4年,电视信号传输实行了微波并网,并入光纤网,结束了微波传输有线电视信号的历史。
2004年5月,在龙山上又增加了20频道1000W、26频道5000W发射机两台,同时都安装了备机。
2004年初,开始筹建新广电中心大楼,4月8日,市发展计划局下发《关于遵化市广电中心建设项目的批复》。
2004年6月,完成广电中心新址的选定、土地征用、地上附着物评估补偿工作。
2004年11月,广电中心开工建设。广电中心工程设计建筑总面积12353平方米,框架结构,主楼12层,总高度53.7米。裙楼主要为600平方米演播大厅及附属用房。
2004年12月,遵化市广播电视局被河北省广电局评为河北省县级广播局先进集体。
2004年底,市广播电视局在中宣部宣教局、文化扶贫委员会、文化部社图司、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团中央青农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社等八家单位组织的“亚农杯”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获组织奖。
2005年1月,成立《遵广传媒》科室,筹措开办《遵广传媒》报纸;2月份《遵广传媒》报纸正式发行。
2005年2月3日,遵化市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市文化馆进行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在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5年,废除原有城区有线广播喇叭,新安装城区无线广播,10月份正式开通,有效增加了广播电台的收入。
2005年,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实施加解扰,有线电视的安全传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005年,广电中心进行基建工程建设,年底主体工程封顶。
2006年1月22日,遵化市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北站职工俱乐部现场录制,节目于春节期间陆续在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6年,广电中心大楼进行整体内部装修,12月底大楼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遵化电视台在2006年度在全省广播电视县级台际安全优质播出竞赛评比中获优秀奖。
2007年初,600平方米综艺演播大厅投入使用,新购置第一台摇臂,配备广角摄像机一台,用于各类大型演出、晚会录制。
2007年2月10日,遵化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广播电视局综艺演播大厅进行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陆续在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7年起,新建小区实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政策,小区传送纯数字信号,其它用户实行自愿的方式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小区新建网以光纤到楼栋的设计方向,以适广电网络多功能应用。
2007年,投资兴建数字化传输平台,全市实现模、数并行传输方案,覆盖用户13万多户。为贯彻中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重新启用微波传输方式,传输60余套数字电视节目。4月份开通有线数字电视。
到2007年底,全市光缆总长度达260多公里,有线电视总户数8.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万户。
2008年1月30日,遵化市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广播电视局综艺演播大厅进行现场直播,《晚会》于春节期间陆续在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8年7月1日,广电局举行“辉煌的召唤庆七一”联欢活动,市领导谢占久、王德满、梁辉、赵玉章、曹琳瑛、王宏军、孙雪梅参加。
2008年7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来我市参观考察,省广电局局长杨会,唐山广电局局长李庆山及我市领导赵山、梁辉、赵玉章、曹琳瑛、贾国华陪同考察。
2008年10月,按照市委领导指示,自办刊物《遵广传媒》更名为《遵化周报》,由每周一期增加到每周两期。
2008年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1万户。
2008年度荣获全省广播电视县级台际安全优质播出竞赛评比中获优秀奖。
2009年1月17日,遵化市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广播电视局综艺演播大厅进行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陆续在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2009年6月5日唐山广电系统技术工作会我我市召开,副市长曹琳英出席会议。
2009年,6月份启动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到10月底基本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转工作,集中转换用户达3万户。从此遵化城区彻底关闭模拟电视信号,城区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
2009年12月份,广电网络正式在具备双向网条件的小区开展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宽带上网业务,并开通数字宽带业务。
2010年2月5日遵化广播电视局首次与央视七套合作,举办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在广播电视局综艺演播大厅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陆续在央视七套、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市广播电视台阶段
一、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张秋生任中共遵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台台长。
2010年8月,全市机构改革,市广播电视局撤销,原局行政职责划入新组建的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有线电视网络完全独立,成立广电网络公司。原广播电视局主体部分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合并成立遵化市广播电视台,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市委宣传部。
2010年8月24日,张秋生任首任广播电视台台长。班子成员有:张秋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台台长),窦锐(副台长),韩明(副台长),柳凤刚(副台长),盛兴中(总工程师)
2010年11月,进行台内机构和频道改革。原有中层副职以上干部全部解聘,重新设置科室,所有人员进行竞聘上岗。经过一个月时间,完成各科室、广告部负责人的聘任工作。组建了《政法时空》、《农家欢乐汇》、《百姓关注》、《遵化故事》、《快乐生活》、《走遍遵化》、《点歌台》七个栏目组,增开了《话说遵化人》、《快乐童年》等栏目,全面丰富自办节目内容。
2011年1月3日开始,《政法时空》、《农家欢乐汇》、《百姓关注》、《遵化故事》、《快乐生活》、《走遍遵化》、《点歌台》、《话说遵化人》、《快乐童年》各档自办栏目陆续开播。
2011年1月25日,再次与央视七套合作,举办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在广播电视局综艺演播大厅现场直播,并于春节期间陆续在央视七套、河北电视台、唐山电视台、遵化电视台播出。
2011年2月25日,召开全台干部职工大会,总结上年工作,分析广播电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本年重点工作。
2011年4月19日,因工作原因,盛兴中任广电网络公司副经理,辞去广播电视台总工程师职务。
2011年6月24,广播电视台全体职工自编自演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遵化广播电视台庆七一文艺演出活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农工委书记梁辉,市委常委朱文军,人大副主任赵玉章,副市长曹贺龙,政协副主席汤建华出席演出活动。
2011年9月8日,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筹备、策划、设计,遵化广播电视台网站9月8日正式开通运行,即可随时浏览遵化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资讯、文娱等方面丰富多彩的图文及视频信息。
遵化广电网是遵化广播电视台除广播、电视、报纸以外,又一主流宣传媒介,也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官方门户网站和信息发布平台。它的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了遵化广播电视台的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和《遵化周报》栏目内容的网上查询,未来还将实现遵化广播电视节目网上同步直播。
该网站开设有单位概况、新闻遵化、广播电台、电视台、自办栏目、遵化周报等11个根栏目、50多个子栏目,内容囊括:遵化广播电视台历史沿革、最新新闻资讯时事动态、历年来电视台各类栏目视频、播音员主持人信息以及遵化旅游、人文、文化、艺术等相关内容,信息含量大、可视性较强。
二、2011年12月10日至今韩布晖任中共遵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台台长。
E. 遵化市有哪些村
遵化的村太多了······我是查的,如果真一个个打下来,痛苦·····
遵化有遵化镇、堡子店镇、马兰峪镇、平安城镇、东新庄镇、新店子镇、党峪镇、地北头镇、东旧寨镇、铁厂镇、苏家洼镇、建明镇、石门镇、西留村乡、崔家庄乡、兴旺寨乡、西下营满族乡、汤泉满族乡、东陵满族乡、刘备寨乡、团瓢庄乡、娘娘庄乡、西三里乡、候家寨乡、小厂乡。然后你可以网络“某某镇信息门户(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就会跳出金农网的关于此镇的介绍,然后再选择该页面左侧导航栏的第六个“村庄名录”即可得知有哪些村庄。
F. 遵化定亲都有什么习俗
婚姻习俗
(一)汉族正统婚俗
汉人婚嫁风俗,在遵化民间不同地区基本上大同小异。旧社会,正统与非正统婚俗不同,婚嫁仪式各异。
在旧社会,男女长大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要订婚或结婚。男女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年貌相当,命不相克,以媒为证。多数男女双方并不认识,第一次见面只能在洞房。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当时被视为金科玉律,不可违抗。除此以外,在遵化民间还有很多畸形古怪的婚姻,如买卖婚姻、指腹为婚、童养婚、换婚、招赘婚、转房婚、典妻婚、冲喜婚、荒婚、望门婚、鬼婚和限制寡妇改嫁等。
民国初期,在县城有的比较开明的家庭开始实行文明结婚,实行结婚典礼,双方以鞠躬代替拜天地,迎婚以车代替花轿,自由婚姻代替包办婚姻,婚嫁仪式也有所改变。
旧社会遵化民间的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婚嫁仪式不一,产生了非常繁杂的风俗习惯,青年男女成婚大约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说亲。旧社会男女定婚较早,儿女们到十五六岁,父母就托媒人说亲。家趁人值的户也有媒人找上门来的。说亲全凭“媒妁之言”,媒婆到男方就说姑娘长得如何美;到女方家就说小伙子长得如何俊,并将双方家庭情况作一介绍,以便男女两家互相了解。双方认为门当户对,有意结亲时,媒人就给双方规定一个“相亲”的日期。
2. 相亲。在封建社会,男女的婚事,全由父母做主,做儿女的没有自主权,媒婆两头说好,青年男女往往受骗上当,媒婆从中渔利,因此,在历史上造成很多悲剧。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男女婚姻自主,才打破了长期套在妇女头上的封建枷锁,男女的婚事才逐渐解放,才产生“相亲”一说。但相亲也多为父母包办,父母说好便好,做儿女的却无权问津。所谓“相亲”,也不是像现在这样,男女经人介绍之后,可以在一起互相谈谈心,了解一下对方志向、性格、品德,倾吐心情,而是由媒人约定到一个适当的地点,作为串亲偶然相遇,从人的长像、外表方面偷看一眼,就算相亲了,互相不作任何介绍,然后由媒人再争取双方意见。双方都认为可以时,再进行下一步——“相家”。
3. 相家。“相家”,也叫“相门户”,主要是女方到男方相家,由媒人带领女方的亲族看看男方的房院,室内室外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看看遂意不遂意。相家时,男方要准备酒席,如果女方看完后同意,就留下来吃饭,一般说这门亲事便有八九成了。席间,男方要向女方亲属“拜席”,饭后,由男方的亲朋向女方赠送钱或物作为礼品。如果女方不同意吃饭,甚至扭头便走,说明这门亲事十有八九告吹。
4. 换帖子。通过相家,双方有意结亲之后,媒婆先将男方的生辰八字(旧时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合起来是八个字)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女方,女方也将姑娘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名曰“换帖”。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掐算一下,按照生辰八字属相有无相克。按迷信说法属羊的和属鼠的不能结婚,名曰:“羊鼠一旦休”;属鸡的和属猴的不能结婚,名曰:“鸡猴不到头”;属蛇的和属虎的不能结婚,名曰:“蛇虎如刀锉”;属牛的和属马的不能结婚,名曰:“白马犯青牛”,如此等等即所谓八字相克。经过掐算,八字相合,才能订亲。
5. 定亲。定亲前,还有要“彩礼”一说,女方根据男方家庭情况,如男方哥弟兄多,女方为了过门后不受家庭贫困之累,就多要一些彩礼,或者男方人长得不如意,但广有家财,因而彩礼要得更多。也有女方家庭十分贫困多要钱物的。所要彩礼,男方同意后,即可履行定亲手续。“定亲”,也叫“过彩礼”,又叫“下订礼”。双方定好日期,男方的父母和媒人带有部分礼物,如糕点、酒、肉、米、面、衣料、首饰、现金等物到女方家去定亲,并由女方招待一番。席间,姑娘要向男方亲属“拜席”,男方要给拜钱,饭后,女方亲属也要向男方赠送一些礼品,从此,男女家长即可互称为“亲家”。男方把女方所要彩礼备齐后,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娶亲。娶亲前男方要将全部彩礼和“离娘肉”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即所谓“过大礼”,然后才能娶亲。
6. 娶亲。娶亲,其规模、形式,根据男方家贫富身份不同,出入很大。富豪和官绅之家,有大娶的,讲豪华、阔气,举行婚礼十分隆重、热闹。如要高搭彩棚,请戏班唱堂戏或坐腔戏,一时请不到戏班,也要唱一台驴皮影戏。迎娶新娘时,新郎要簪花披红,乘马随彩轿先到女家拜认岳父、岳母,然后乘马先归,谓之大娶。小户人家其娶亲形式极为简单。有的女方因贫穷连饭也吃不上,就将闺女送至婆家,甚至有十来岁就童养到男方家的。下面所要介绍的是旧社会一般规模的娶亲形式。
(1)响门亮轿。解放前全县各地都有“轿子房”,是私人经营的,以租赁花轿、棺罩为生。哪家有了红白喜事,可通过“轿子房”聘请吹奏人员。“响门”,就是事主在娶亲的头天,将吹奏人员请到家里吹奏鼓乐。吹拉弹唱、鼓乐喧天,有的还请几位名艺人唱做腔戏(即清唱),一直闹到深夜。此举一般都在大门外放上桌椅板凳,公开演唱,因此,谓之“响门”。“亮轿”,在响门的同时,将娶亲用的花轿在门口亮一亮。娶亲用的花轿一般是四人肩抬,高5尺,宽3尺多,立体见方的木框,四面围着彩罩,上有轿顶,夏秋是夹层绣花围子。冬季是棉围子,轿门左右各有一根轿杆,前后各两人抬着,走起路来四个人要走一个步伐,花轿上下颤动,甚为可观,过去大姑娘结婚没坐着花轿就称为一辈子的憾事。用花轿抬来的,才算是明媒正娶。
(2)迎娶。过去娶亲都要起得很早,甚至有的半夜就启程。据说娶亲人在半路和另一家娶亲者相撞不吉利。娶亲者不管路途多远,也要大清早太阳不出来就要到女家,因为举行结婚仪式是有时间规定的,在规定时间之内必须把新娘抬回来,去娶亲时,轿内要坐一名十四五岁的小孩压轿,轿前有个“荷包”,是用红布做的约有四五寸长的红布袋,上面拴一条红绳,一头拴在二尺长的木棍上,荷包下面有一撮黄穗子,形似红灯。据说是古时抢亲留下来的例,因抢亲都在夜间行动,必须灯笼火把开道,后来人们认为娶亲时有红灯开路,可以驱逐煞神避邪。娶亲要有“娶门客”(读qiě),大都由新郎的婶辈充当,去女方家迎接新娘。娶门客有坐轿车子的(轿车子不是现代的卧车,而是木制的轱辘,比马车轱辘大,上有布棚围子,里有铺垫,前边用马或驴子拉着,马脖子上套一圈铜铃铛),解放后,轿车子逐渐消失,就在胶轮马车上面搭上席棚,前后敞着,代替轿车子。轿车或轿临到女家,鞭炮齐鸣,以示喜庆。娶亲人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摆上果席,果席分16个盘,即8个果盘(4盘干果,4盘鲜果)和8个糕点盘,沏上茶水。娶亲客吃一点儿糕点,喝杯茶水,就给被聘的姑娘穿轿衣、轿鞋,坐在木桶上由送门客给其梳上两个抓髻,头上蒙红布,由兄或弟背上花轿。姑娘上轿必须哭泣。实际上妇女结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由姑娘到媳妇,从此离开爹娘,应该是很难过的,作闺女的舍不得离开爹娘,哭是人之常情。由于有这个老礼,如果遇有不哭的,做娘的就在闺女身上用手拧一把,或用笤帚柄将闺女打哭了,有的背轿人,在过屋门时故意将姑娘的头往上门坎碰,把姑娘弄哭,总之,必须哭着走,否则被人耻笑。
(3)送嫁妆。“送嫁妆”也叫“送什盒”。聘闺女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都要陪送闺女一些东西,名曰“嫁妆”。可陪送的东西,大都是女人经常用的化妆品及室内摆设之类的装饰品。如梳妆匣子、瓷瓶、掸罐、盆景、对美人、座钟、挂表、箱子、板柜、衣服、被褥等等(少数地主豪富之家,对闺女养得娇,儿女少,也有陪送闺女房、地产的)。所有陪送的东西,为了显示娘家的体面,都在姑娘上轿前准备好“抬子”,俗称“饰盒”。每抬什盒不论东西大、小、轻、重,都要由两个人抬着,随花轿送到新郎家里。多者有送六十四抬什盒的,最少也要有个梳妆台、罩子灯、洗脸盆之类的东西,凑合两架什盒。
(4)聘送。姑娘出嫁,家中要有“送门客”,“送门客”和“娶门客”是相对称的,如果“娶门客”是婶娘辈,“送门客”也必须是姑娘的婶娘辈。其中也有一些礼节,“娶门客”到新娘家,如果“送门客”接出门外,“送门客”到新郎家,“娶门客”也必须接到门外。在娶亲的路上,她们各坐各的轿车子或棚车。姑娘出嫁了,姑姑、姨娘、舅舅以及亲门近支要随礼,和“送门客”一同要到新郎家统称“新亲”。新亲要另坐一席,由懂礼貌的本族长者相陪。坐席时,“新亲”要按父子不同席的风俗,以同一辈份入座,否则便不能入席。
(5)拜天地。旧社会每家正房前房山处都有个天地窑,正面形似贴壁小庙,背面、两侧全在墙内,成竖长方形的窑洞,是供奉天地神之处。“拜天地”是天知地知向天盟誓的意思,就是说从今日起一男一女成了百年之好,永不变心。“拜天地”是旧社会结婚一种礼仪形式。富有之家娶亲,花轿抬到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轿门要对准大门口,由两个搀新人的正轿贵人(均是未婚的姑娘充任),首先打开轿帘,将娘家做来的子孙饽饽(饺子)由轿内端出来,然后将一个锡壶递到新娘手里(锡壶称“宝瓶壶”,内装五谷杂粮,栗子、枣之类的东西,瓶口用红布蒙上,用五色线扎紧。瓶内的粮食要在结婚三日内熬粥全家食用,意味全家团圆)。新人下轿时在大门槛上放个马鞍子,要一步迈过去。意味着平平安安。门前要有人高举火把,即将大门两旁早已扎好的干草把点燃,据说这是古代人实行抢亲制时门前高举火炬留下来的旧例。后来,人们理解为将新娘身上的邪气赶跑。然后,红毡铺地,因为新娘下轿两脚不能沾地,然而在农村哪有那么长的红毡,就用两块长条毡子往前倒着走,没有毡子,就用两条口袋代替。将新娘搀到天地桌前和新郎行“周公之礼”。所谓周公之礼,就是焚烧香烛纸马,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司仪人员在旁边高喊:“新郎新娘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成!”然后,新郎作拉弓射箭姿势,对准新娘,倒退入新房,新娘面对新郎跟着前进,仍盖着蒙头布由搀新媳妇的人搀着步入新房。据说这种礼节是“桃花女破周公”留下来的例。将新娘搀入新房,炕沿下早已准备下两个粮食口袋,一高一低,登着上炕。粮食口袋内一般装的是红高粮,寓意是步步登高。炕上准备一个木制水桶,里面放有栗子、大枣和一块豆腐,水桶上放一个蒸馍馍用的平底儿,上面铺上新娘的褥子,新娘坐在上面,背着炕沿,面向炕里不说话,静坐,谓之“坐福”。这时新郎才能用红箭头挑开新娘的蒙头布,男女双方才算是第一次见面,是丑是俊,这才知晓,但木已成舟,即使丑陋,也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午饭结束,由嫂嫂辈领着新娘拜祖、认亲。拜祖,就是在祖宗牌位前行跪拜礼;认亲,就是对新郎全家人以及姑姑、姨娘、舅父母等远、近亲属一一拜见。对长辈要行“万福”礼,长辈要赏拜钱。
(6)会亲家。父亲将闺女送到婆家,也是新“亲家”相互认识的时候。新“亲家”首次到女儿家要摆半桌酒席,并在酒席宴上,向亲家和亲家母表示闺女在家教养不够,不懂礼貌,请亲家母平时多指教等等客气话,作一番嘱托。
(7)入洞房。结婚那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吃子孙饽饽、长寿面。所谓子孙饽饽,就是捏的饺子。子孙饽饽是有数的,在姑娘年岁的基础上加一倍,如果姑娘17岁,娘家就捏34个饺子随轿带到新姑爷家,晚上吃用。吃子孙饽饽长寿面,象征着子孙满堂,长命百岁,白头到老。洞房里的被褥,大都由儿女双全的嫂子们给铺好,被子里放上不少核桃、枣、花生、栗子,借核桃、枣、栗子的谐音,取“和美”、“早(枣)生立子(栗子)”之意。
(8)回门。娶亲的第三天,新娘带着新郎回娘家,叫“回门”。新郎首次到岳父母家,首先要拜岳父母,然后拜祖、认亲族。招待新姑爷,午饭一般是很丰盛的,由亲门长辈相陪。回门有住两天的,或三四天的不等,但一般都是住一夜或当日即返回。姑娘首次回家,做父母的要了解闺女的心事,看看是否遂心、满意。
(9)送头油。新婚后第五天,新娘的母亲要给女儿送头油。这是新亲家母相互见面的时机。婚后第二十九天,要接闺女住家,但住娘家也不准超过一个月,到时就要将闺女送回或新郎接回。除此之外,每到大的节日,娘家都要接闺女吃“餐饺”。例如,端阳节、中秋节,特别是第一个端阳节,娘家一定要将闺女接回家,据说这是为了躲避瘟疫。
(二)新式婚俗
1952年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父母包办,买卖婚姻为非法。男女双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逐步取消了旧式婚俗,革除了迷信色彩,向文明、简朴、热闹方向发展。
婚姻程序也日趋简化。一般是男女双方相恋或经人介绍相识后,即可订婚。男家准备一顿饭,介绍人带女方家长、姑娘到男方家,男女双方议定亲事。男方家长要给女方一些钱物,作为“见面礼”。订婚后男方在逢年过节时接女方来家住几天,以便互相了解和增进感情。双方商量后,男女双方即可到医院进行体检(2003年婚姻法修改后,是否体检,由男女自订,政府不予干涉),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时,看是否合乎婚姻法,如年龄、疾病、是否未出“五服”(即五代)的婚姻、血亲等。符合婚姻法的,发给结婚证书。男女双方各持一份,视为合法,择日即可举行结婚典礼。喜日这天,一般是由新郎骑自行车或用汽车去接女方。结婚典礼仪式,男女双方不再拜天地,而是向父母来宾等行鞠躬礼,新郎新娘互相鞠躬,引入洞房。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亲友敬酒致谢。闹洞房、听声的已很少。有的工、青、妇组织操办本系统的青年男女利用节假日举行集体婚礼,这种形式省事、省钱,比较简单节约,深受欢迎。近年来,遵化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集体婚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男方不送彩礼,女方不要嫁妆,风正俗清。70年代开始,婚俗有所变化。在农村,女方索要财物逐步升级,除衣物、家具、房屋外,一般还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大三件”。进入八九十年代,婚俗奢华风日趋严重,所要物品越来越高档化。“三大件”已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改为彩电、冰箱、收录机。现在还有个别的要楼房、汽车等高档贵重物品。
1. 新式婚礼形式。新式婚礼主要有三种:
(1)新旧结合。迎亲由骑马、坐轿改为用自行车、拖拉机、汽车(面包、双排座、小轿车)接亲。新郎新娘穿新婚礼服。家族亲友贺喜送钱送物(上喜礼)。男方家以酒宴招待。
(2)集体婚礼。一般由男女方所在单位的工、青、妇组织操办,男女双方报名参加。主要程序:新婚夫妇介绍恋爱经过,宾客代表致贺词,领导提希望,主办单位赠纪念礼品,晚上演电影、戏剧以示祝贺。这种形式,省钱、省事、省力,深受人们欢迎。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举行集体婚礼后,又回到家中设宴款待宾客的风习。
(3)旅行结婚。新婚男女领取结婚证后,不举行婚礼就去外地观光旅游,回家后,就算完婚。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旅行结婚后仍置办酒席,招待亲友。
2. 新式婚礼程序。新式婚礼大体有如下17个程序:
(1)放鞭炮
(2)奏婚礼进行曲
(3)新郎、新娘就位
(4)证婚人就位
(5)家长就位
(6)向新郎、新娘献花
(7)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8)新郎、新娘向证婚人致敬
(9)新郎、新娘向家长致敬
(10)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
(11)新郎、新娘互相致敬
(12)新郎、新娘互赠礼物
(13)证婚人讲话
(14)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
(15)家长讲话致谢
(16)送新人入洞房
(17)放鞭炮
(四)唱(同剳zha)喜歌
唱喜歌,是遵化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因为是由说、唱、音乐综合一体形式、且词汇丰富,内涵深刻,用语动人心弦,故群众喜闻乐见。唱喜歌者,多是些孤寡人、乞丐或社会上一些无家少业及游手好闲者,闻有哪家办喜事,便到哪家唱喜歌。唱喜歌时,未进大门,先放少许鞭炮,然后敲敲打打说唱起来,边说边唱,说唱与喜事有关的内容,边唱边说走到大门里,与主人或者执宾人说几句喜性话,道个喜,有的还给东家递上薄礼红包。这些行动,都为的是向东家启发给礼钱。东家高高兴兴地加倍还礼。如在正午到,东家还得专门安排吃喝;如不吃饭(叫赶串饭),东家还需给上办喜事的烟、酒、吃食等。办喜事家,多盼望来唱喜歌的,为的是显得喜事办得圆满热闹。
唱喜歌者,多与当地看喜日子的风水先生有联系,通过看喜日先生知道哪家何时办喜事。有的自己也会算计出办喜事的日期来;还有的是经常走村串庄者,遇到办喜事家,便道喜。唱喜歌者绝大多数受欢迎,但个别户也有的不领情。遵化农村流传着两个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给儿子娶媳妇,可说是张灯结彩,宾客满棚,热闹非常。正值午时,来了个唱喜歌的,面对大门高声歌道:“一进大门红彤彤,看着官气往上升,今天快把喜事办,明年还有官运到府中,佳女美貌多贤惠,佳男才高更有名,佳郎正遇科考年,进京直考榜题名……”恰好新郎是书生,第二年是科考年,真的就考中了,唱喜歌的喜歌意思应验了。这一下唱喜歌的便提高了地位。又有一户人家,可为当地富户,正直盖房上梁时,东家、泥木两工、帮工的忙忙碌碌,此时来个唱喜歌者,敲敲打打,说说唱唱一阵子,可院内竟无一人出来搭理,还有的说风凉话的。唱喜歌的想,东家抠,给你道喜不理茬儿,好!给你说点倒霉话。往院里迈了一步,便有声有色地高唱:“嘿!打竹板劈了杈,一进大门好害怕,大梁上好正开垒,呀!四梁八柱全爬下,大人看着哭,小人吓得直叫妈……”唱罢快步扬长而去。结果,这家盖房真的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很快传出,再加上传言中的添油加醋,越传越玄。因此,出现一般人家对唱喜歌者,赶快搭对他高兴走,也别惹出坏事来。
(五)赶串儿
提起赶串儿,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可是在遵化的南部和东南部,如党峪、娘娘庄和铁厂、东旧寨乃至丰润县城一带,仍流行着“赶串儿”的民俗。
这个民俗习惯,不知从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传说过去有个富户人家办喜事娶媳妇,门外来个穿的破鞋拉褂的人到这讨要饭菜吃,这家给他盛了一碗,要他在院子外吃。此人填饱肚后心里很高兴,随即说了几句喜庆的顺口溜,哼了一个小曲,大家觉得这是喜事唱喜歌,皆大欢喜呀。
解放后赶串儿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前进,从形式、内容、人员有了新的变化。也有一些赶串儿的很像民间艺人。娘娘庄乡有一尹姓的七旬老人,年轻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为了填饱肚子,经常“赶串儿”,大家叫他“赶串儿大王”。他人长得其貌不扬,但头脑灵活,反应很快,张嘴就唱,出口成章,不论哪家有红白喜事,他都能见景生情,唱喜歌,说顺情话,专讨东道主的喜欢。有很多顺口溜、数来宝都是现编现唱,唱的东道主心满意足。不光给他饭吃,还要给些烟酒和喜钱。
有赶串习俗的这一带,谁家都把应候赶串儿作为一件大事,特别是办喜事,男方响门的那天晚上,一般都是准备三四大盆的菜,有白菜,豆腐,油炸丸子,粉条,肉片等多种混在一起熬或炖,然后盛在大锅或大盆里,摆在家门口,等到天黑来赶串儿的人,执宾组织赶串儿的人在门口排好队,按顺序盛,一般都给盛满,然后端回家。大家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敲盆子敲碗儿,叮叮当当好不热闹。大人们看热闹也是里三层外三层,显得特红火。给东道主增加了无限喜庆的气氛。
如今,党的政策好了,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吃穿不愁。但是,“赶串儿”的习俗还是流传下来,只不过现在“赶串儿”的人大都是孩子了。也有个别的大人怀里抱着小孩儿赶串儿。过去是为了解馋、填饱肚子,现在赶串儿是为了凑热闹,图吉利,图喜庆,乡里乡亲和和气气,体现了浓浓的乡情。
G. 遵化哪有工商银行
以下工行网点都是9点开门,周末都正常营业。
中国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唐山分行遵化支行营业室) 地址:唐山市遵化市通华街6号
工行河东支行 地址:镇海东街
工行北关支行 地址:燕山一集
工行城关支行 地址:通华街6号
工行建设支行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
中国工商银行电厂储蓄所自动取款机 地址:河北唐山河北唐山市滨河路12号
H. 白城市和遵化市哪个发达
遵化好些吧,我是白城人,我有个大学同学是河北唐山遵化的,据说遵化温泉极好,有山有水,距离北京天津都很便利,那边有铁矿貌似,好多小企业,还有清东陵,也是个有旅游景点的地方
I. 河北省遵化市汽车限号查询今天遵化限号多少
今天是8月11日,遵化市今天没有限号,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限号政策,随时关注政府网站吧。
J. 遵化四中什么时候招生
2022年8月1日。根据遵化四中官方网站表示,该校在2022年将于8月1日开始招生,一共招收高一新生800名,其中前200名组成重点班和火箭班重点培养,其他600人组成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