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资讯 » bat网站为什么是寡头
扩展阅读
惠普m5025网络打印设置 2025-10-02 22:02:38

bat网站为什么是寡头

发布时间: 2022-11-20 18:42:23

A. BAT名字有什么来历吗

一:阿里巴巴

咱们都知道阿里巴巴是马云所创建的企业姓名,那为何叫阿里巴巴!是由于马云一开始就想好了自己公司的定位,想做一个国际化,走出国际的公司。他发现阿里巴巴这个姓名无论是在美国仍是我国,传达度都很广,并且发音也类似。马云这样说,我取名为阿里巴巴,不是只为了我国,而是为了全球。

二:网络

经李彦宏叙说网络一词是来自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诗句:“众里寻她千网络,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由于李彦宏从小酷爱我国的古诗词,他期望自己的网站也能有文明底蕴,就想起了辛弃疾的诗词,取名网络。

三:腾讯

腾讯的开创人叫马化腾,而把公司取名腾讯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自己姓名带有腾字,并且腾也具有腾飞的意思,代表着生意的欣欣向荣。第二个原因就是由于自己的老东家润讯对自己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合在一起,取名腾讯。

B. 中国的互联网还会出现BAT这样的品牌公司吗

会的。我认为还会,但是出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得弄清楚,BAT为什么会出现。BAT的出现是历史原因、时代原因以及人物原因,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BAT是在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情况下诞生的,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空白的原因,所谓野蛮人入侵,在互联网上是比较明显的。互联网是第三次产业革命,这个革命会波及全世界,是一股非常大的潮流,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必然会有对应的弄潮儿出现。

C. BAT在国内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而为什么人们很少将新浪网、淘宝网、搜狐网、网易等浏览量很高的

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网络,互联网时代;阿里,电商时代;腾讯,及时通信时代;
而这些新闻类网站似乎没有,也没有鲜明的代表。我觉得微博可以有

D. bat企业

bat是百 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互联网公司的缩写!
b就是百 度,a就是阿里巴巴,t就是腾讯!

拓展资料:
互联网企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联网企业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服务并因此获得收入的企业。广义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分为:基础层互联网企业、服务层互联网企业、终端层互联网企业。
狭义的互联网企业是指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企业,也即为广义互联网企业中的——终端层互联网企业。然而根据这些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分为:网络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基础设施提供商

E. bat是什么公司

BAT:B=网络,A=阿里巴巴,T=腾讯,BAT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网络公司(Bai)、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

(5)bat网站为什么是寡头扩展阅读

关于BAT的综述:

BAT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中国互联网发展了20年,现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巨头各自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战略规划,分别掌握着中国的信息型数据、交易型数据、关系型数据,然后利用与大众的通道不断兼并后起的创新企业。

过去五年,三家巨头共投资了30家已上市公司和几百家未上市公司。中国互联网未上市创业公司估值前30名的公司,80%背后有BAT的身影 。

基于现有业务的竞争优势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成为BAT的布局核心,但在这个过程中,三巨头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网络以搜索引擎为支撑,在探索新业务方向时,主要以战略投资为主,形式多为收购和控股,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进人才,一方面可以卡位新的业务。阿里侧重于构筑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链,覆盖物流、数据服务、电商的交易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腾讯更多的是采用开放平台战略,特别是对相对不熟悉的领域,游戏领域一直是腾讯投资的重点。

参考资料

BAT-网络

F. 互联网出行,离寡头时代还有多远

不管经济学理论如何诠释垄断的必然性,寡头的形象仍不如冯小刚一句“还有谁?”来得传神,共享经济让流量、需求和供给的百川归流成为大趋势,当Airbnb和Uber横扫欧美的时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格局已然注定。


但在中国,谁有资格成为寡头,还是个问题!


靠打车发家的滴滴和快的算是最早的双寡头,虽然烧钱之猛让幕后金主心头淌血,但砸出来的订单货真价实,所以当两个小伙伴被撮合到一起时,所有人都以为躺着赚钱的时候到了,然而Uber的加入让故事立刻回到原点,这就引出一个问题:


C2C双寡头格局成立吗?


在互联网时代前,双寡头的格局通常很稳定,因为很容易通过共谋或默契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有古诺模型、纳什均衡之类的理论支撑,但这不是共享C2C的逻辑,AMD和Inter能愉快玩耍,滴滴和Uber就非得判生死不可。


原因有几条:


1、药不能停


传统寡头通过控制资源和产能垄断了市场,消灭了潜在对手,但共享经济的社会化供给打碎了这个体制,放大了补贴和流量的虹吸作用,对此,过来人滴滴最有发言权。


当初滴滴与快的洞房花烛,自以为云散雨收,功在漏刻,但后发制人的Uber迅速补位,补贴战周而复始,滴滴总不可能老玩先打架、再恋爱的戏码,何况后面还有拿到乐视投资的易到用车以更疯狂的姿态加入进来。


很显然,只要供给和需求随补贴而流动的趋势不变,这场战争就永远停不下来,故事的结局有点像《吕氏春秋》的寓言:齐国有二位勇士,路遇对饮,为比勇力,割肉自啖,肉尽人亡,《吕氏春秋》的点评是“勇若此,不若无勇”。


2、已拆毁的壁垒再也筑不起来


共享经济的供给侧革命摧毁了旧有的行业壁垒,也摧毁了荫蔽自己的屏障,被补贴冲昏头脑的司机和乘客毫无忠诚度可言,技术和运营又不存在门槛,只要具备资金优势,任何互联网公司都能快速进入和复制,滴滴和Uber除了用巨额补贴肉搏,并没有手段阻止后来者。


3、囚徒困境


传统寡头串谋定价、操控市场是常有的事,滴滴和Uber要袭其故智却不容易,彼时还是投资人的柳青撮合过程维和吕传伟“共商大计”,但二人既不能交浅言深,推心置腹,更不能仅凭私人默契就停止烧钱大战,最后还是在阿里和腾讯的强棒之下才走到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两个犯人因为不能确定对方的策略,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共同进退。滴滴2015年的亏损在140亿左右,Uber中国的亏损也在10亿美元以上,双方都知道合作止血的重要性,却没有践行的能力。从人民优步重返北京,滴滴快车力推闪惠开始,补贴战再度升级,既然失血过多又雄心勃勃的两家公司都把成功建立在对方的失败之上,“长期共存、荣辱与共”就别想了,你死我活才是必然趋势。


避免即将到来的惨烈结局只有两种可能,其中之一就是突然找到盈利模式。


程维和Travis Kalanick都承认亏损,脑洞在于如何解决。Uber有收取“乘客安全费”之类的花招,虽然因此在美国当过被告,但能感觉到还是聚焦于产品本身的,而滴滴的商业化就完全不同,程维和柳青手中那7个让同行哆嗦的产品线基本都是赔钱货,捞偏门的反而是广告和电商,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做出行生态圈,滴滴真正瞄上的是新车和后市场。


通过多元化产品场景串连更多与车相关的生意,这才是滴滴的战略,在早前披露的投资文件上,滴滴设置了3年内分别实现5.4亿、10.2亿和15.1亿利润的关键条件,显然是希望以此一洗司机提成模式的苦逼和重浊。


但眼下侈谈盈利还早得很,一是想给传统4S店掘墓的人太多,竞争前所未有,既有创业公司,也有老资格的互联网玩家,更别说跃跃欲试的BAT了;二是C2C模式让滴滴在车企、汽车后市场等传统渠道缺乏撬动的支点。


第二种可能是并购。


此前Travis Kalanick坦承亏损的同时,估计滴滴单周也要烧掉7000-8000万美元,后者对此矢口否认,但从之前披露的普华永道报告来看,滴滴在2015年前5个月的累计亏损就有5.71亿美元,彼时烧钱大户代驾和巴士还没上线,可见Travis Kalanick的嘴炮并非空穴来风,如此亏损自非长久之计,所以很多人觉得滴滴和Uber有发展出小桔快智式恋爱的潜质。


但以程柳组合与Travis Kalanick的心气,非到山穷水尽,不会寻求妥协,何况滴滴和Uber仍握有海量订单和大部分市场份额,没有抱团取暖的迫切要求,如邱吉尔的名言“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们就跟魔鬼结盟”的情况还没有出现。


淡定赚钱的神州专车


先来落实一个谣言,众口纷传的阿里注资神州其实早已敲定,之前两家公关的“假痴不癫”和“瞒天过海”纯属三十六计,但这次投资却不完全是基于神州专车,我们稍后再表。


神州专车算是互联网出行的异类,它从诞生起就注重发挥与神州租车的协同效应,既消化了闲置库存,在旺季又能反哺租车业务,这种基于线下资源强化运营的思路与滴滴和Uber无中生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大相径庭。


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盈利的考量。


滴滴和Uber在收取提成之前,先用补贴吊足了司机和乘客的胃口,深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谋略,这种蓄客战术上升理论境界就是京东VP邓天卓的名言:“太早赚钱的互联网企业没前途”,品味这话之前请注意邓天卓的身分,他掌管的到家业务和创新孵化中心是京东O2O的主要支点之一,有一套先补贴、再赚钱的理论自不奇怪。


但这个理论对神州专车毫无意义,后者的自有车源需要在折旧周期内有效盘活才能在资产损益表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姿态,这就决定了神州专车的补贴要精准定向给停补后仍有消费能力的用户,或者换个说法,在补贴大潮退去之后,滴滴和Uber关心的是拥有整个沙滩,而神州专车的兴趣在于捞走美味的生蚝和贝壳。


神州专车之所以在同行大肆烧钱时收缩补贴、淡定赚钱,一方面是成本结构使然,但更主要是自认为所坚持的补贴撬动需求、服务留住客户的策略收到了成效,这家公司的生物钟与竞品根本不在一个频率,当然也谈不上什么竞争。


神州系的真正杀招是平台化,这对于神州有着完全不同于滴滴的意义,其要害在于变现手中积累的线下资源,一方面租车和专车两条产品线每年成千上万的新车集采使得神州在上游厂商中颇有话言权,另一方面,如何让这些车辆按照财务模型完成消化是生态闭环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神州系的平台化可能是两线战略,一是新车,二是准新车。


前者凭籍集采的价格优势,建立越过传统4S店渠道的线上销售平台,这是神州早就想做的布局,且在租车时代就已筹划过多次。

后者早已低调运作数年,主要是通过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品牌门店,完成租车、专车两体系的旧车去化,在两个战略之间起承载作用的是正在谋划的汽车金融。


推动以上战略,神州亟需接驳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电商起家的阿里显然是最佳选择,而后者正需要撬动汽车后市场的支点,可谓相顾欣然,很多人之所以质疑阿里投资神州系的传闻,只是隐约觉得已有滴滴股权的阿里不应舍近求远,这纯属普通人的推理。滴滴目前的业态更有利于发挥腾讯的社交优势,而微信支付的受益更远超支付宝,这当然不是阿里所期望的。


阿里注资神州也不是简单介入专车之争,而是另有宏图,这里隐含了两个重要判断:


1、阿里并不认同滴滴等一些公司从试驾入手颠覆汽车销售渠道的作法,这个C2C场景不成熟,需求小且分散,不为汽车厂商所喜,要完成规模化的新车销售简直是天方夜谭;


2、互联网+出行正从点对点的出行服务向深层次迈进,汽车的产销与服务都面临变革,这比死拼补贴的专车之战要有意义的多,也是阿里真正关心的。


如果你以为这次投资只是给混乱不堪的专车补贴战再添一把火,那就大错特错了,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两家公司在汽车前后市场的一系列动作了。


易到用车的角色和戏份


在C2C滴滴、Uber与B2C神州专车的夹攻中,易到用车的孤独和落寞显而易见,它之所以迅速褪去创业光环,坠落凡间,主要是手段和目标的不匹配。


易到用车在发单模式上一向坚持用户选择司机,而不用其他C2C惯用的抢单方式,着眼点当然是强化体验,这个思路更接近神州专车,区别仅在于后者是通过服务做差异化,而周航是要创建一个基于位置和社交关系的用车网络。


这带来两个问题:


1、出行究竟是服务还是社交?


中国专车的两大门派,一是患有GMV饥渴症的滴滴和Uber;二是专注以充值返赠截留优质用户的神州专车;思路都很清晰;易到用车二者皆不取,坚持另辟蹊径,偏要在产品中植入一些社交基因,把司机和乘客捆绑成相对固定的一对,可看出Lyft的粉胡子情结遗害非浅,其实场景根本没有共性,拼车是社交,但你不可能跟职业司机交朋友。


2、供给与需求脱节


由于不是自有车辆,易到用车对司机的掌控力度不能与神州专车相比,它在规则上对乘客的优容与行为上对司机的管控,都缺乏实现的手段,反而导致车队规模无法扩容,用户体验与承诺存在距离,在竞争中掉队是必然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易到用车的产品热度都靠异业活动和周航讲故事的办法来维持,但到2015年底,市场格局急剧变化,小富即安再没有出路,周航被迫接受了代价极高的乐视投资,尤如人机大战中的李世石一样,拼命寻找最后的劫材,先是效法神州专车充100返100,再到充100返120了,3月21日更升级为充100返200,出手极为土豪,但结局未必如周航所愿。


首先是烧钱压力大,乐视输血有限。


按周航的说法,在乐视投资的100天里,易到业绩有4-5倍的成长,即令属实,绝对值也小得可怜,乐视没兴趣给周航圆梦,投资的目的仅在为乐视生态链寻找线下的高频场景。


也就是说易到用车是以乐视产品载体的形式完成估值和定位的,拆除VIE框架的易到谋求在国内上市,以为是弯道超车Uber,其实这对握有易到70%股权的乐视的意义要大得多。


大手笔的补贴能维持多久也值得怀疑,充值返赠战术的鼻祖神州专车自2015年1月28日上线就推出充100赠100的活动,后来两次续延至9月1日,全年就烧了将近40亿,乐视的7亿美元够烧多久可想而知。


其次,易到用车缺乏扩大供给的能力。


专车补贴倾向于新客户,但在高端市场,神州专车的替代性很强,易到缺乏明显的增量空间,而同为C2C模式,滴滴和Uber在中低端市场可以通过剥夺供给的方式来给易到施压,易到一方面很难提升现有司机的接单率,另一方面司机又不断向大的收单平台分流。


最后,易到的平台化建设已然落伍。


易到过去相当重视BD,却迟迟没有认识到,BD只用锦上添花的作用,并无扭转干坤之能,而在汽车金融领域的动作也虎头蛇尾,战略上有“思锐而才窄”的倾向,除了周航更关注营销价值而忽略产品建设之外,业务体量不足是硬伤。如今的易到身为C2C小三,已然错过了上位的最佳时机,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作为共享出行的一个分支,在乐视卵翼之下秀存在感而已。


寡头化、平台化是互联网出行的终极形态,而幕后隐然站队的 BAT加剧了这种趋势,“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的草莽式出行江湖即将奏响华丽挽歌。

G. 互联网行业常说的bat指的是什么

BAT,B=网络、A=阿里巴巴、T=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网络公司(Bai)、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

H. BAT是指哪几个公司

BAT,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网络、A=阿里巴巴、T=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网络公司(Bai)、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网络总部在北京、阿里巴巴总部在浙江省杭州市、腾讯总部在广东省深圳市。

网络以搜索引擎为支撑,在探索新业务方向时,主要以战略投资为主,形式多为收购和控股,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进人才,一方面可以卡位新的业务。

阿里侧重于构筑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链,覆盖物流、数据服务、电商的交易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

腾讯更多的是采用开放平台战略,特别是对相对不熟悉的领域,游戏领域一直是腾讯投资的重点

(8)bat网站为什么是寡头扩展阅读:

网络(纳斯达克:BIDU),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

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网络公司。

“网络”二字来自于八百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网络。这句话描述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网络拥有数万名研发工程师,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这支队伍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使网络成为中国掌握世界尖端科学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也使

I. 百度怎么

现在网上所谓的BAT三大互联网寡头,基本垄断了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市场。网络集团、阿里集团、腾讯集团;三个各有侧重,网络的搜索大数据什么的,确实牛,所以引起其他新兴的搜索引擎,搜狗、360等联合起来打压,正常现象。如果他们再不打压,估计也生存不下去了。

J. BAT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

这个说法应该是源于2011年2月17日,互联网实验室在北京发布《互联网研究调查报告》,该报告中指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已出现寡头垄断现象,腾讯、网络和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在其各自领域位居中国互联网垄断企业前三名。 各大媒体及好事者据此称之为三巨头。至于谁先简称为BAT,暂时查不出来。
其称号大抵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1、2011年2月——2012年9月,媒体及网络论坛称之为“中国网络三大巨头”;
2、2012年9月——2013年4月,进化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
3、2013年4月至今,进化为最终形态“BAT”,且日渐频现于网媒及传统媒体;
4、2014年2月,谁将首先退出BAT成为某些网民的话题,目前,网络的呼声较高;
5、第四巨头,这个话题在2013年下半年以来偶尔会有出现,目前,360的呼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