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花亭相会全本叫什么名字
秦腔《花亭相会》本戏又名《对玉环》,《米拉膳》等。
一般认为这个戏的故事源自南戏《珍珠记》。
《珍珠记》是讲高文举故事的,高文举故事的版本很多,现在的戏曲舞台上以福建梨园戏,莆田戏等最为代表,评弹舞台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类戏在东南一带流传甚广,还形成了俗称的“高文举戏”。
望采纳
㈡ 花亭相会讲的是什么故事
《珍珠记》,中国明代传奇作品。作者佚名。又称《高文举珍珠记》、《珍珠米记》、《米记》。写书生高文举无力偿官债,富翁王百万代为缴纳,并以女儿王金真妻之。文举后中状元,温丞相逼赘为婿。金真进京寻夫,被温氏剪发剥鞋,在相府浇花扫地,幸得老仆帮助,与文举相会。文举不敢挺身抗争,乃使金真越墙赴开封府告状,包拯审明,王、温两女共事文举。一夫二妻之俗套结果,损害了作品的悲剧力量。清以后各种地方戏均有改编本,盛演不衰。
《花亭相会》应该为倒数第二折。《花亭相会》并非是秦腔独有剧目,在蒲剧、眉户、晋剧、秧歌(繁峙秧歌)、河北梆子等剧种中都有剧目保存。而秦腔与其他剧种出入较大可算是能够单独成戏的本子。尤其是在经过李小锋老师改编过后其独立性更强了许多。而与秦腔相对关系比较近的眉户剧在该戏的演出上感情刻画要比秦腔弱许多。蒲剧目前没有见过演出该戏的音频或视频。晋剧是音频的,但笔者只见过有王宝钗老师演唱的片段,所以不敢对晋剧的该出戏做任何议论,但我们可知的是从晋剧(由于未见过蒲剧本子或演出故从晋剧算起)开始内容已经和秦腔大不相同。很明显,为了要与前文衔接,该处由高文举夜坐花亭思念梅英到遇见在到听梅英讲述遭遇都是位于一地,而秦腔则是转换了地方才开始听的讲述。到繁峙秧歌,该折成为了倒数第一折。开篇却是从张梅英被困店房自卖本身开始。河北梆子也是只节选了《相会》一折,前文全无,但内容与晋剧及秧歌没有什么出入。(南方戏曲暂不列入比较。)
㈢ 花亭相会歌词
歌名:《花亭相会》
歌名:花亭相会
歌手:秦腔
歌词:
听罢言来问罢信,原来是恩姐找上京
我有心上前把姐认,诚恐怕温府晓其情
放心不下我两廊边看,静静悄悄无人声
走上前来忙跪定,把恩姐不住的口内称
下跪的状元是那个,报上名来丫环听
恩姐把弟误记了,弟本是上京的高学生
听说是来了高文举,仰迈脸儿不招承
我先问二老好不好,恩姐你安宁却安宁
好不好是奴双父母,若安宁焉能找上京
我问二老是孝敬,恩姐恼弟因甚情
我问你谁家外甥谁家子,在谁家门里长成人
弟本是康家外甥高家子,在张家门里长成人
你的名师是那个,梅花篆字谁教成
自幼儿未把名师请,恩姐本是弟先生
小房里话儿怎样讲,在二老堂前怎样称
小房的话儿我不敢讲,二老堂前姐弟称
照这话姑表姐姐,我打我打我打得你
打你孝不孝来忠不忠,恩姐问的是正理
打的弟里黑外不明,高文举来心儿高
坐官不把家书捎,八月十五中皇榜
重阳佳节把书捎,不提捎书还罢了
提起捎书恼人心,张氏女来心儿焦
怀内忙把休书掏,一张休书倾在地
强盗拿去仔细瞧
(3)花亭相会在哪个网站扩展阅读:
《花亭相会》我相信对于众多秦腔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看到的是《相会》一折,也不免对该系的其他部分产生疑问,的确在秦腔中其他折的部分目前找不到了。
《花亭相会》本是弋阳腔,弋阳腔明代传到北方 ,后来被梆子腔借用了他的剧目。全本原名叫《珍珠记》。《花亭相会》并非是秦腔独有剧目,在蒲剧、眉户、晋剧、秧歌(繁峙秧歌)、河北梆子等剧种中都有剧目保存,而秦腔与其他剧种出入较大可算是能够单独成戏的本子。
㈣ 秦腔花亭相会
唱词: 男:一步身荣中高魁家书渺渺为何因 女:千里迢迢苦受尽流落相府做佣人 男:苦等数月心焦虑何日才能见亲人 女:端茶送水忍辱重为找夫君无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