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D被封和IP被封有什么区别呢
ID被封就是指你的账号被封掉了。例如:网络的登录账号等等这类的。
而IP被封是指你用于登录该网站的IP地址被封了。说通俗点,就是你要去一个地方,到了地方卜举之后,看门的人,看见是早弊芦你来了,就不让陆带你进,而换成别人,看门的人就让进去。
② 网站ID是什么
网站ID即用户ID,也就是用户在一个网站注册的帐号,用来登陆或发帖用的。
网站ID的类型:
1、中文类型
2、英文类型
3、特殊字符类型
4、邮箱类型
5、数字类型
6、混合类型
③ 什么是ID
补充下
:
1.ID是什么意思?
ID是英文IDentity的缩写,ID是身份标识号码的意思IP地址是什么
2.ID是为拉辩识每个人的枯皮启身份的
就象你的名字一样
据说,ID的准确说法是——身份标识。或者说,是在某个特定环境里,用于区分个体的标签。
不管你取什么名字
你整过多少次容
你的基因都是不变的
ID就是你的电脑的DNA(基因)
准确的说来
ID就是你个人的账号
你自己的计算机账号需要你自己重新设定
每个计算机在生产出来的时候都没有自己的名字
都是用的同意的名字Admin..也就是计算机管理者
当然
你要自己修握芦改ID
用户名
而且要加密码
才不容易遭到黑客攻击
3.开机的时候用户选择画面上的就是你的ID
ID实际上我感觉没什么大用处
一般上网
你不用管什么ID
只是你没如的电脑有很多个人在使用的时候
可以防止别人使用你的系统
4.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要是你的是XP
系统的话
你可以在左下角点开始按键--点控制面版---再点用户帐户就可以拉
④ 网络ID 是什么意思
通用账户/ID全称:(Virtual identit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通用账户,是俗称的网络身份证。
它是一种互联网身份认证协议,其具有唯一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一般这个包括很多,QQ,EMAIL网游,等等一般指的是你注册某一个网站、某一软件时所使用的用户名。
简介
ID是英文IDentity的缩写,身份标识号码,网上用户名的意思,注册游戏、论坛账号第一个就要填你的ID。
也称为序列号或帐号,是某个体系中相对唯一的编码,相当于是一种“身份证”在某一具体的事物中,ID号一般是不变的,至于用什么来标识该事物,则由设计者自己制定的规则来确定。
⑤ 什么是CC攻击,如何防止网站被CC攻击
什么是CC攻击?
攻击者借助代理服务器生成指向受害主机的合法请求,实现DDOS和伪装就叫:CC(Challenge Collapsar)。CC主要是用来攻击页面的。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访问论坛时,如果这个论坛比较大,访问的人比较多,打开页面的速度会比较慢,访问的人越多,论坛的页面越多,数据库压力就越大,被访问的频率也越高,占用的系统资源也就相当可观。
防御方法
对于CC攻击.其防御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而这些方法本质上也是在提高服务器的并发能力。
1、服务器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容
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本质上讲,这个方法并不是针对CC攻击的,而是提升服务本身处理并发的能力,但确实提升了对CC攻击的承载能力。垂直扩展:是指增加每台服务器的硬件能力,如升级CPU、增加内存、升级SSD固态硬盘等。水平扩容:是指通过增加提供服务的服务器来提升承载力。上述扩展和扩容可以在服务的各个层级进行,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缓存服务器等等。
2、数据缓存(内存级别,不要用文件)
对于服务中具备高度共性,多用户可重用,或单用户多次可重用的数据,一旦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或通过计算得出后,最好将其放在缓存中,后续请求均可直接从缓存中取得数据,减轻数据库的检索压力和应用服务器的计算压力,并且能够快速返回结果并释放进程,从而也能缓解服务器的内存压力。要注意的是,缓存不要使用文件形式,可以使用redis、mem—cached等基于内存的nosql缓存服务,并且与应用服务器分离,单独部署在局域网内。局域网内的网络IO肯定比起磁盘IO要高。为了不使局域网成为瓶颈,千兆网络也是有必要的。
3、页面静态化
与数据缓存一样,页面数据本质上也属于数据,常见的手段是生成静态化的html页面文件,利用客户端浏览器的缓存功能或者服务端的缓存服务,以及CDN节点的缓冲服务,均可以降低服务器端的数据检索和计算压力,快速响应结果并释放连接进程。
4、用户级别的调用频率限制
不管服务是有登陆态还是没登陆态,基于session等方式都可以为客户端分配唯一的识别ID(后称作SID),服务端可以将SID存到缓存中。当客户端请求服务时,如果没有带SID(cookie中或请求参数中等),则由服务端快速分配一个并返回。可以的话,本次请求可以不返回数据,或者将分配SID独立出业务服务。当客户端请求时带了合法SID(即SID能在服务端缓存中匹配到),便可以依据SID对客户端进行频率限制。而对于SID非法的请求,则直接拒绝服务。相比根据IP进行的频率限制,根据SID的频率限制更加精准可控,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误杀情况。
5、IP限制
最后,IP限制依然可以结合上述规则一起使用,但是可以将其前置至)JCb层的防火墙或负载均衡器上去做,并且可以调大限制的阈值,防止恶意访问穿透到应用服务器上,造成应用服务器压力。
目前市面上已经很多网站防御CC的产品,如高防CDN、高防IP、高防服务器等。相关链接
⑥ ID是什么意思
ID是英文IDentity的缩写,ID是身份标识号码的意思
⑦ 我用的是卡巴斯基注册版,经常会收到“受到某某ID号网络攻击”的字样,请问这攻击是怎么回事
这是局遇网的问题
不是你电脑上的激册问题!!
天网都会这样孙梁!!
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你解明凯宏释!!
总之不是你的问题就够了!不用大惊小怪
⑧ 什么叫ID,IP,和IC,我经常能看见这三个
ID就是帐号
IP协议依据IP头中的目的地址项来发送IP数据包。如果目的地址是本地网络内的地址,该IP包就被直接发送到目的地。如果目的地址不在本地网络内,该IP包就会被发送到网关,再由网关决定将其发送到何处。这是IP路由IP包的方法。我们发现IP路由IP包时对IP头中提供的IP源地址不做任何检查,并且认为IP头中的IP源地址即为发送该包的机器的IP地址。当接收到该包的目的主机要与源主机进行通讯时,它以接收到的IP包的IP头中IP源地址作为其发送的IP包的目的地址,来与源主机进行数据通讯。IP的这种数据通讯方式虽然非常简单和高效,但它同时也是IP的一个安全隐患,很多网络安全事故都是因为IP这个的缺点而引发的。
IP的这一安全隐患常常会使TCP/IP网络遭受两类攻击。最常见的一类是DOS(Denial-of-Service)攻击,即服务拒绝攻击。DOS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网络向被攻击主机发送特定的数据包,而使被攻击主机陷于不能继续提供网络服务的状态。以TCP-SYN FLOODING攻击为例,攻击者向被攻击主机发送许多TCP- SYN包。这些TCP-SYN包的源地址并不是攻击者所在主机的IP地址,而是攻击者自己填入的IP地址。当被攻击主机接收到攻击者发送来的TCP-SYN包后,会为一个TCP连接分配一定的资源,并且会以接收到的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即攻击者自己伪造的IP地址)为目的地址向目的主机发送TCP-(SYN+ACK)应答包。由于攻击者自己伪造的IP地址一定是精心选择的不存在的地址,所以被攻击主机永远也不可能收到它发送出去的TCP-(SYN+ACK)包的应答包,因而被攻击主机的TCP状态机会处于等待状态。如果被攻击主机的TCP状态机有超时控制的话,直到超时,为该连接分配的资源才会被回收。因此如果攻击者向被攻击主机发送足够多的TCP-SYN包,并且足够快,被攻击主机的TCP模块肯定会因为无法为新的TCP连接分配到系统资源而处于服务拒绝状态。并且即使被攻击主机所在网络的管理员监听到了攻击者的数据包也无法依据IP头的源地址信息判定攻击者是谁。不单是TCP-SYN FLOODING攻击者在实施攻击时自己填入伪造的IP源地址,实际上每一个攻击者都会利用IP不检验IP头源地址的特点,自己填入伪造的IP源地址来进行攻击,以保护自己不被发现。
IP的不进行源地址检验常常会使TCP/IP网络遭受另一类最常见的攻击是劫持攻击。即攻击者通过攻击被攻击主机获得某些特权。这种攻击只对基于源地址认证的主机奏效,基于源地址认证是指以IP地址作为安全权限分配的依据。以防火墙为例,一些网络的防火墙只允许本网络信任的网络的IP数据包通过。但是由于IP不检测IP数据包中的IP源地址是否是发送该包的源主机的真实地址,攻击者仍可以采用IP源地址欺骗的方法来绕过这种防火墙。另外有一些以IP地址作为安全权限分配的依据的网络应用,很容易被攻击者使用IP源地址欺骗的方法获得特权,从而给被攻击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解决方法:这一IP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安全隐患目前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我们只能采取一些弥补措施来使其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防御这种攻击的最理想的方法是:每一个连接局域网的网关或路由器在决定是否允许外部的IP数据包进入局域网之前,先对来自外部的IP数据包进行检验。如果该IP包的IP源地址是其要进入的局域网内的IP地址,该IP包就被网关或路由器拒绝,不允许进入该局域网。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但是考虑到一些以太网卡接收它们自己发出的数据包,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局域网与局域网之间也常常需要有相互的信任关系以共享资源,这种方案不具备较好的实际价值。另外一种防御这种攻击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当IP数据包出局域网时检验其IP源地址。即每一个连接局域网的网关或路由器在决定是否允许本局域网内部的IP数据包发出局域网之前,先对来自该IP数据包的IP源地址进行检验。如果该IP包的IP源地址不是其所在局域网内部的IP地址,该IP包就被网关或路由器拒绝,不允许该包离开局域网。这样一来,攻击者至少需要使用其所在局域网内的IP地址才能通过连接该局域网的网关或路由器。如果攻击者要进行攻击,根据其发出的IP数据包的IP源地址就会很容易找到谁实施了攻击。因此建议每一个ISP或局域网的网关路由器都对出去的IP数据包进行IP源地址的检验和过滤。如果每一个网关路由器都做到了这一点,IP源地址欺骗将基本上无法奏效。在当前并不是每一网关及路由器都能做到这一点的情况下,网络系统员只能将自己管理的网络至于尽可能严密的监视之下,以防备可能到来的攻击。
重组IP分段包超长及其解决方法
国际互联网是由许许多多的网络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这些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网络往往拥有不同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为了使IP数据包能够在MTU不同的网络之间无差错传递,IP提供了对IP数据包进行分段和重组的功能。即为了将IP数据包发往MTU较小的网络,IP以目的网络的MTU为IP包的最大包长,将本地生成的较大的IP数据包分成若干个分段,发往目的主机。当这些IP分段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的IP时,目的主机的IP发现到来的IP数据包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就会将这些IP数据包先缓冲起来,一旦这些IP数据包全部到齐,IP就将这些IP数据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IP数据包,交给上层协议处理。IP头的标识域(Identification field )、协议域(Protocol field)、源地址域(Source addreee field)、目的地址域(destination address field)这四个域可用来唯一标识同属于一个完整的IP数据包的所有IP分段数据包。IP头中的标志域(Flag field)的DF位表示是否允许分段,MF位表示该IP数据包是否是一个IP分段数据包。IP头的分段偏移域(Fragment offset field)表示该分段在完整IP包中的位置。IP就是根据这六个域来对IP数据包进行分段和重新组合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将所有标志域的MF位为1的同属于一个完整IP包的IP分段合并成一个IP包,直收到最后一个MF位为0的IP分段。重新组合而成的IP数据包长度由各个IP分段的数据长度累加而成。IP头中的数据包长度域只有16位,这就限制了IP包的长度最大为65535。如果到来的IP分段的累加长度大于65535,而IP又没有进行检查,IP会因溢出而处于崩溃或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状态。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常常有攻击者利用这样的隐患发动攻击,很多网络操作系统都有这种隐患。着名的Ping攻击就是利用这一安全隐患进行攻击的。Ping是一个用来诊断网络状况的常用诊断程序,它实际上是依据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通过向目的主机发送类型为请求响应(ECHO_REQUEST)的ICMP包,如果目的主机的ICMP模块接收到该包,会向源主机发回一个类型为响应回答(ECHO_RESPONSE)的ICMP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ICMP响应回答包没有返回,ping就超时显示目的地址不可到达。Ping攻击也是向被攻击主机发送请求响应包,但是请求响应包是由攻击者手工生成的一系列IP分段数据包构成,并且这一系列IP分段数据包的累加和大于65535。其目的是造成目的主机的IP对这些IP分段数据包进行重新组合,使其面对如何处理长度大于65535的IP包这一不正常情况。
解决方法:重组IP数据分段时,要加入对大于65535的IP包的判断和处理。如果发现已经收到的IP分段数据包的累计长度已经大于65535,则将已经收到的IP分段数据包全部丢弃,并且释放它们所占的资源。
广义的讲,IC就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包括:
1.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缩写:IC)
2.二,三极管.
3.特殊电子元件.
再广义些讲还涉及所有的电子元件,象电阻,电容,电路版/PCB版,等许多相关产品.
一、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历程
自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发明集成电路(IC)后,随着硅平面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明了双极型和MOS型两种重要的集成电路,它标志着由电子管和晶体管制造电子整机的时代发生了量和质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有极强渗透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
回顾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自发明集成电路至今40多年以来,"从电路集成到系统集成"这句话是对IC产品从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到今天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发展过程的最好总结,即整个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板上系统(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的过程。在这历史过程中,世界IC产业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IC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70年代,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是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标准通用逻辑电路。这一时期IC制造商(IDM)在IC市场中充当主要角色,IC设计只作为附属部门而存在。这时的IC设计和半导体工艺密切相关。IC设计主要以人工为主,CAD系统仅作为数据处理和图形编程之用。IC产业仅处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初级阶段。
第二次变革:Foundry公司与IC设计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为微处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专用IC(ASIC)。这时,无生产线的IC设计公司(Fabless)与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相结合的方式开始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微处理器和PC机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特别是在通信、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IC产业已开始进入以客户为导向的阶段。一方面标准化功能的IC已难以满足整机客户对系统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时整机客户则要求不断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减小芯片面积使系统的体积缩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IC微细加工技术的进步,软件的硬件化已成为可能,为了改善系统的速度和简化程序,故各种硬件结构的ASIC如门阵列、可编程逻辑器件(包括FPGA)、标准单元、全定制电路等应运而生,其比例在整个IC销售额中1982年已占12%;其三是随着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发展,PCB设计方法引入IC设计之中,如库的概念、工艺模拟参数及其仿真概念等,设计开始进入抽象化阶段,使设计过程可以独立于生产工艺而存在。有远见的整机厂商和创业者包括风险投资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场和发展前景,纷纷开始成立专业设计公司和IC设计部门,一种无生产线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Fabless)或设计部门纷纷建立起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个Foundry工厂是1987年成立的台湾积体电路公司,它的创始人张忠谋也被誉为"晶芯片加工之父"。
第三次变革:"四业分离"的IC产业
90年代,随着INTERNET的兴起,IC产业跨入以竞争为导向的高级阶段,国际竞争由原来的资源竞争、价格竞争转向人才知识竞争、密集资本竞争。以DRAM为中心来扩大设备投资的竞争方式已成为过去。如1990年,美国以Intel为代表,为抗争日本跃居世界半导体榜首之威胁,主动放弃DRAM市场,大搞CPU,对半导体工业作了重大结构调整,又重新夺回了世界半导体霸主地位。这使人们认识到,越来越庞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并不有利于整个IC产业发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优势。于是,IC产业结构向高度专业化转化成为一种趋势,开始形成了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测试业独立成行的局面(如下图所示),近年来,全球IC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结构的优势。如台湾IC业正是由于以中小企业为主,比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产业结构,故自1996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波及,全球半导体产业出现生产过剩、效益下滑,而IC设计业却获得持续的增长。
特别是96、97、98年持续三年的DRAM的跌价、MPU的下滑,世界半导体工业的增长速度已远达不到从前17%的增长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术,追求大尺寸硅片、追求微细加工,从大生产中来降低成本,推动其增长,将难以为继。而IC设计企业更接近市场和了解市场,通过创新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直接推动着电子系统的更新换代;同时,在创新中获取利润,在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资本,带动半导体设备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设计业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为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IC的分类
IC按功能可分为:数字IC、模拟IC、微波IC及其他IC,其中,数字IC是近年来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IC品种。数字IC就是传递、加工、处理数字信号的IC,可分为通用数字IC和专用数字IC。
通用IC:是指那些用户多、使用领域广泛、标准型的电路,如存储器(DRAM)、微处理器(MPU)及微控制器(MCU)等,反映了数字IC的现状和水平。
专用IC(ASIC):是指为特定的用户、某种专门或特别的用途而设计的电路。
目前,集成电路产品有以下几种设计、生产、销售模式。
1.IC制造商(IDM)自行设计,由自己的生产线加工、封装,测试后的成品芯片自行销售。
2.IC设计公司(Fabless)与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公司将所设计芯片最终的物理版图交给Foundry加工制造,同样,封装测试也委托专业厂家完成,最后的成品芯片作为IC设计公司的产品而自行销售。打个比方,Fabless相当于作者和出版商,而Foundry相当于印刷厂,起到产业"龙头"作用的应该是前者。
⑨ ID是什么意思
ID是英文IDentity的缩写,身份标识号码的意思。也称为序列号或帐号,是某个体系中相对唯一的编码,相当于是一种“身份证”在某一具体的事物中,ID号一般是不变的,至于用什么来标识该事物,则由设计者自己制定的规则来确定。一般而言,这个规则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在设计上有一定的主观性,如:“员工工号”、“身份证号码”“计算机网址”等。对于计算机主要有两种运算方式,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便关系到数字的ID功能。ID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你将产品的型号,生产号等分别贴在同类的事物上以区分他们,这个也可以叫ID。
通用账户/ID
全称:(Virtual identit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通用账户,是俗称的网络身份证。它是一种互联网身份认证协议,其具有唯一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
背景
在互联网上,除非你告诉别人,否则没人知道你是一个画家、医生、教授、运动员还是一位街边摆地摊的人,甚至脊基不会有人知道你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或不信,反正没有什么能证明你的可信度且更多时候无此必要。即使在现实世界里,要求他出示身份证照以确认对方的身份仍属不易。而互联网世界所固有的匿名的特点使身份识别愈加困难。但网络的身份问题真的重要吗?自然,网络身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其重要性还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提升。因为现在要从网上大量不实信息中甄别筛选出真实有用的信息已变的无比艰难。而诚实的信息发布者需要有更好的方式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身份并建立信誉度,从而使别人相信自己所发布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的系统能帮助更多诚信的互联网民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如果你使用过互联网,那你一定体会过反复填写申请表祥野没格的烦琐。无论你申请BBS或是SNS的ID,亦或是注册成为B2C网站的用户,当你把相同的资料一次次的敲入电脑,一定会为这些重复多余的流程却无法避免而感到厌倦。而谨纳且你必需面临管理这些帐户的烦恼。也许你会这样考虑,不同网站注册的帐号信息都用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但经常由于ID已被注册而不得不再作选择。试想,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进入各种商场或是公园时必须填写个人资料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为解决这些问题VIEID应运而生。
释义
VIEID是用户在网络中证明自己身份或表明某种资格时所使用的工具。亦可根据在网络通讯中对方出示的VIEID来判定他的真实身份或某种资格。VIEID是将用户现实中的身份资料包括文字资料、语音、指纹等信息采集到服务器中然后生成一个账户。账户内包含VIEID的账户ID、公钥和私钥。当用户需要在网络上或网络相关地方表明身份时,只需在相应客户端识别系统中输入VIEID的账户ID和公钥,识别系统会在VIEID库搜索、自动下载VIEID并用公钥解密还原出该VIEID持有人的资料从而识别其身份或某种资格。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用户可以使用账户ID和私钥登入VIEID管理中心。在这里,用户可以自行确定更改除基本信息外其余不想被他人获知的内容。管理用户在互联网所使用的服务亦是VIEID重要的应用之一,即通用账户概念。
发展
2011年1月,美国奥巴马政府责成美国商务部,就如何才能妥善地建立一套“网络身份证”制度尽快出一个解决方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施密特7日在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院出席公开活动时透露,总统奥巴马将于未来数月公开一份名为《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的草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提供VIEID服务的公司有以下数家: VIeID:通用账户及身份管理 OpenID:跨站身份管理 ClaimID:创建用户档案、信誉的网络服务 CardSpace:微软可支持多个数字身份的虚拟钱包 Liberty Web Services:身份和认证服务规范 Security Assertion Markup Language:多个计算机域之间交换XML数据的标准 Rapleaf:供电子商务站点使用的评价系统 Trufina ID Card:提供用户教育背景、工作、电子邮件地址等信息的虚拟身份证
⑩ 无意进入不良网站显示非法提交记录id是什么意思
无意点击到不良网站,可能会有病毒。楼主应大胆举报,因为不良网站一逗老日不除,它对社会的危害就不会消除,对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有巨大影响。举报不会遭报复,举报中心不会公开谁举行指洞报的档枯,所以请楼主大胆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