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资讯 » 武义县设计图在什么网站找
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QAM 2025-07-04 21:10:25
如何镜像别人的网站 2025-07-04 20:49:15

武义县设计图在什么网站找

发布时间: 2023-06-01 12:57:53

① 武义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1、武夷清水湾秦温泉武夷清水湾温泉度假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浙江武夷温泉度假村,距武义县城4公里,距国家AAA级郭栋古生态村4公里。度假村三面环山,空气清新,按照三星级旅陆森茄游涉外酒店标准设计建造。2.大红岩景区位于武义县中部,包括大红岩、清风寨、刘秀龙三个景点。区内有大小不一、深浅不早察一、形态各异的丹霞洞。洞穴众多,形状奇特,堪称天然的丹霞洞穴博物馆。其中,高300多米、宽650米的丹霞赤壁尤为壮观,是中国最大的丹霞赤壁。3.寿仙谷相传这里是南极守翁的故乡,景区内到处是潺潺的岩泉和翠绿的竹林,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可以欣赏“天下第一酒坛子——醉仙岩”,欣赏“天下第一自然长寿”—春旁—一本攀岩书,登上“华东第一吊梯”——一架梯子,品尝老寿星的礼物——一座珍珠园。

② 从天台到武义怎么坐车

天台到武义的直达车没有的,有3条线路可走:1、坐车到金华(西站),再坐金华(南站)到武镇毕义的班车,两站之间有公交车,铅腊打车到唐风温泉。2、坐车到永康,转车到武义.3、乘坐到金华的车,沿330国道,在上茭御激芹道下车,坐杨家到武义的公交车到武义。

③ 合家利防盗门是几线品牌

一线品牌,终身保修。

合家利防盗门质量挺好的。它的防盗门销量挺不错的。防盗门的种类非常多,用的材料也不相同,但是材料都是符合标准的优质的材料,加上精致的做工,防盗门的质量很好的。防盗门的销量挺好的,评价很不错。价格也很实惠的。值得选择。

合家利防盗门加盟政策方面还是较全的,合家利防盗门会提供人员培训,导购培训,销售策略培训等等,从多方面来培养加盟商们开拓市场的能力。

同时也会加强售后服务方面的支持,让代理商能享受到总公司的支持策略,放心使用,袭睁售后也无忧。



(3)武义县设计图在什么网站找扩展阅读:

合家利防盗门成世胡立于合家利防盗门成立于2010年,品牌发源地浙江金华市武义县,其销售产品全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研发,而且在出售之前有严格质量检测把控。

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拍返岁购买合家利防盗门的产品。合家利防盗门一直在探索前进,不管是产品还是风格,都得到了消费者们的普遍认可,一步一步的走到至今在行业内占领了强有力的地位。

④ 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最好什么时候去

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最佳时间:一年四季
俞源,中国唯一的。
俞源太极星象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开放近两年多来,已有英、美、法、德、日、澳地利等十三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而来。
南宋时,在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过这里投宿时,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定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时与当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现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
俞源太极星象村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考证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村口设有直径320米,面积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还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传明代国师刘伯温与俞源的俞涞是同学,两人感情甚笃。俞源是刘伯温从婺州、杭州回老家处州青田的必经之路。当时,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刘伯温好堪舆之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设计并指挥改村口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经测量太极图直经为320米,面积120亩。同时,设计了村庄建筑的星象、八卦布局。村周十一道山岗与太极阴阳鱼构成天体黄道十二宫,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楼,对应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状分布,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的俞氏宗祠正好位于其星斗内。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有395幢,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为主,尚有堂楼、厅、阁、院、馆、祠、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均名扬四方,而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县题赠的万春堂惠及行旅匾额,则证明俞源旅游有悠久的历史。扰咐
村内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建筑1072间,占地3.4万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铺、庙宇、书馆等。古建筑体量大,做工精致,古屋、古桥保存完好,墙上壁画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细,巧夺天工,将功能与艺术,实用与美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建筑主体结构完美地融合起来,独具江南风格。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这首明朝进士俞俊写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对俞源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庙,是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村口设一占地达8公顷的巨型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文化的经典遗存,是考察、观光、游览的首选之地。
俞源明、清两朝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写俞源的古诗百余首。宋谦、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明翰林院士苏平仲撰写的俞源皆山楼记被载入《四库全书》,有关俞源的许多故事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和《中国情史》。俞源曾出过画有、书法家、医术家。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俞源村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自刘伯温为俞源改溪设太极河之后,600余年来未发生过一次洪灾;商坐楼边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要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每年农历颤缺六月二十六是圆梦节,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头也不例外。
神秘的俞源古村落,抹不去600余年的封尘,走进缓洞纯俞源犹如走入历史的谜宫。
俞源太极星象村,中华一绝。

⑤ 浙江省武义县杨家萤石矿床

一、矿床概况

1.矿床名称

浙江省武义县杨家萤石矿床。

2.地理位置

位于浙江省武义县上菱道乡,地理坐标:东经119°55′00″,北纬28°57′57″。

3.矿床类型、资源储量、规模、品位、勘查程度和开发情况

武义县杨家萤石矿床属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

该萤石矿区1942年曾进行开采,1962~1964年,浙江省重工业厅冶金地质勘探大队对该矿床进行了勘探,提交了一个大型萤石矿床,CaF2含量52%。

目前,该矿床萤石已采尽,已停采。

4.所属Ⅲ,Ⅳ级成矿区带

武义县杨家萤石矿床位于Ⅲ级成矿区带Ⅲ-81 浙中-武夷山(隆起)W-Sn-Mo-Au-Ag Pb-Zn-Nb-Ta-U-叶蜡石-萤石成矿带。

5.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1)大地构造位置

该矿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浙闽粤沿海中生代构造火山带的北段。

图6-1 浙中地区区域构造图

(据王吉平,2010,有修改)

1—Ⅰ级构造单元界线;2—Ⅱ级构造单元界线;3—深运盯大断裂;4—萤石矿床(1:武义县杨家萤石矿床;2:遂昌县湖山萤石矿床);5—大断裂(①绍兴-江山基底断裂;②宁波-丽水大断裂;③邵武-河源大断裂;④苏州-景德镇大断裂)

杨家萤石矿床所在武义萤石矿田位于陈蔡-遂昌隆起带中段上叠式的武义断陷盆地,两侧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和宁波-丽水大断裂的活动,控制了该盆地的形成、发展及演化(韩文彬等,1992)(图6-1)。

(2)区域地层

武义盆地的基底为前寒武系陈蔡群(龙泉地区为八都群),是一套泥岩、硬砂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组成的地槽型建造。经晋宁运动褶皱隆起,并受区域变质或混合岩化形成片麻岩类、片岩类、变粒岩类等岩石;下古生界龙泉群,为泥砂岩夹火山沉积岩的地槽型沉积建造,经加里东运动褶皱隆起,并经区域热动力变质形成片岩类、变粒岩类等岩石,呈断块状零星分布。

盆地的盖层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一套陆相火山岩地层,为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夹少量沉积岩。上部为紫红色沉积岩夹少量玄武岩,可划分为3个旋回,岩石的化学成分具有高硅、高钾、贫钠的特点,属于钙碱性火山岩岩石系列(韩文彬等,1992)。

图6-2 武义-永康地区萤石矿田控矿构造略图

(据徐旃章,1986,有修改)

1—第四系;2—下白垩统馆头组;3—下白垩统朝川组;4—下白垩统方岩组;5—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磨石山群;6—流纹斑岩;7—花岗斑岩;8—安山玢岩;9—向斜;10—压性断裂;11—压扭性断裂;12—扭性断裂;13—推测断裂;14—特大型萤石矿床;15—大型萤石矿床;16—中型萤石矿床;17—小型萤石矿床

(3)区域构造

区域上(武义-永康地区)构造发育,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和北西向构造运败带(徐旃章等,1986)(图6-2)。

东西向构造带:该带主要由走旁悄和向东西或近东西向的隆起、拗陷、压性断裂、挤压带、背斜、向斜、岩浆岩带和相伴生的北东、北西向共轭扭性断裂所组成,可划分为6个次级构造带。据所卷入的地层、构造层特征的不同,对萤石矿控制意义的差异和构造体系同时、同源等基本特点,又有基底构造带和盖层构造带之分。

北东向构造带:该带是在基底东西向构造带伴生的北东向扭性断裂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一个历经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强烈影响的压性-压扭性构造带。时间上,北东向构造带以反接复合关系叠加于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卷入地层为侏罗系—白垩系,形成时间为燕山期。

北西向构造带:该带是在基底东西向构造带伴生的北西向扭性断裂带压-压扭性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构造带具明显的共轭对应关系,分为5个次级构造带。

(4)区域岩浆活动

本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侏罗纪晚期本区发生了频繁而剧烈的火山活动,范围广泛,形成磨石山组巨厚的火山岩系,以酸性熔岩凝灰岩、凝灰岩、角砾凝灰岩为主,有少量流纹岩。白垩纪早期火山活动范围较小,强度也较轻微。本区侵入岩出露较少,只有小型脉状岩体。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区成矿及控矿地质条件

1.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岩层几乎全为火山岩系,即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磨石山群和下白垩统朝川组底部(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图6-3)。

图6-3 杨家萤石矿地质示意图

(据吴自强等,1989)

1—第四系;2—下白垩统朝川组;3—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磨石山群;4—霏细岩;5—硅质岩(或硅化带);6—萤石矿体;7—正断层;8—采坑

(1)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磨石山群(JKM)

该群岩性自下而上为熔岩凝灰岩、粗凝灰岩、流纹岩和细凝灰岩。熔岩凝灰岩,出露面积大,以火山碎屑物、火山灰为主,熔岩物质次之;粗凝灰岩:分布在含矿带的下盘,成分有岩屑和晶屑;流纹岩:出露范围较小,具霏细或玻状基质的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流纹岩与熔岩凝灰岩在岩性上是渐变的,没有明显界线。

(2)下白垩统朝川组(K1c)

岩性为凝灰质砾岩,分布在含矿构造带的上盘,为紫红色或紫灰色,砾石成分有流纹岩、熔岩凝灰岩、凝灰岩、霏细岩等。

2.矿区构造

1)褶皱:矿区岩层呈一不明显的背斜构造,背斜轴方位为北东-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2)断层: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而且大都是成矿前或成矿期间形成的,成矿后对矿体的空间形态具有破坏性影响的断裂基本没有。矿区内的断层往往被石英、萤石或方解石所充填。矿区内主要断层有8条。

F1断层是矿区最主要的断层。自北东端的朝山、火石岗、牛头山、马驰寨至南西端的文静山,贯穿整个矿区。该断层为正断层,伴有水平位移,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70°。该断层为一条强烈的构造破碎带,宽5~15m,其中充填了萤石、石英、玉髓及少量方解石等,形成了矿区的主矿脉。矿体两侧围岩经破碎后,又经硅质与萤石胶结,形成角砾状硅质带。在沿脉坑道中见有断层泥。矿体上下盘往往见有水平擦痕。该断层对强破碎带两侧的岩层亦发生影响,主要是萤石遭受破坏,裂隙发育,对断裂带下盘的沉积岩则硅化成硅质页岩、角页岩或碧玉岩,而且常使沉积岩较平缓的产状扭曲为陡倾斜或折断为直立的岩层。

总的来看,矿区内断裂构造以成矿前为主,而且往往有萤石-石英脉充填及破碎硅化现象,以张力作用成因为主,但在断层面上常见有水平擦痕,这又说明也具有剪力因素的张力与剪力复合断裂裂隙。本区断层按走向可分为北东、近东西向两组,北东向断层有5条,除1条为逆断层外,都为正断层,并且后4个断层是受F1主断层影响而形成的,矿区的主矿脉赋存于这组断裂裂隙中。

3)节理:矿区节理比较发育。节理中多有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石英脉、石英萤石脉充填。同时,也见两侧围岩有褪色、硅化等蚀变现象。

(二)矿床特征

1.矿体特征

本区萤石矿脉赋存于北东方向的主断裂带(即F1)中,自南西而北东共划分出5个萤石矿体(图6-3)。

(1)矿体产状

矿体受主断裂带控制,矿体的产状与该断裂带一致,走向为北东40°~50°,一般倾向南东,倾角多在70°以上。矿体沿走向比较平直,而沿倾向则变化略大。矿体的倾斜往深部有变陡趋势,此外,矿体在深部局部有扭曲和反倾现象(图6-4)。

(2)矿体形状

矿体为比较规则的脉状,矿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一般都有明显的界线。矿体沿走向常不连续,往往由围岩或强蚀变带所间隔,间隔部分即所谓“狭缩段”。本区5个萤石矿体就是根据含矿带的狭缩情况而划分的。

由于矿体受断裂控制并充填在破碎带中,故在主矿脉两侧常伴生有细小的支脉,主脉与支脉的关系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支脉与主脉呈平行关系,支脉可以有1条,也可以有2,3条或更多。支脉与主脉大都不接触,但个别也有局部连通者。其二是在主脉的一侧呈枝叉状分出1条或2,3条的支脉,分出后的支脉一般不再与主脉合并,但个别也有见到支脉端点向主脉靠拢,主脉与支脉的夹角一般为20°~30°。

图6-4 杨家萤石矿勘探线剖面图

(据吴自强等,1989)

1—下白垩统朝川组;2—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磨石山群;3—凝灰质砾岩;4—页岩;5—熔结凝灰岩;6—凝灰岩;7—霏细岩;8—萤石矿体;9—生产坑道;10—钻孔

矿体的尖灭形态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矿体沿走向或倾向由宽变窄,逐渐趋于尖灭,而围岩则常遭受硅化。第二种是由整条矿脉分成数叉而趋于尖灭,在分叉间的围岩亦受强烈的硅化并含少量的细粒萤石。第三种是矿体的萤石含量逐渐减少,硅质成分逐渐增多,矿体终于逐渐被硅质岩或石英脉所代替,矿体与硅质岩之间无明显界线。

(3)矿体规模

本矿区含矿带(包括硅质岩在内)总长约2400m,其中具工业价值萤石矿脉总长1510m,矿体出露高度(标高)最高225m,最低120m。矿体垂直深度为200~420m。矿体主脉宽度大多在2~4m之间,局部膨凸处可达7~8m。

2.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

有萤石型和石英-萤石型两种。

(2)矿石自然类型

本矿区萤石矿石分为块状、条带状、角砾状萤石矿石。

块状矿石 主要是绿色或浅绿色,有时也有乳白色的萤石集合体。在萤石集合体的空隙中有形成时间稍晚的团块状和细脉状的石英或隐晶硅质物,此类矿石属品位较高的富矿石。

条带状矿石 是以各种颜色的萤石(以绿色为主)与硅质相间组成条带,条带宽一般不超过10cm。条带状矿石是含矿溶液冷却时,萤石先行晶出,然后在溶液中硅质饱和的情况下,相继凝结成石英、玉髓及蛋白石。这种矿石品位变化较大。

角砾状矿石 是早期形成的萤石或围岩受构造破碎,被后期的含矿溶液所胶结形成的矿石。角砾成分有不同程度硅化的火山岩及紫色萤石等。此类矿石均属贫矿。

(3)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 分为自形至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隐晶结构、胶体结晶结构和胶体结构(溶蚀结构)。自形至半自形粒状结构是萤石普遍的存在状态,他形粒状结构的萤石数量较少。

矿石构造 区内萤石矿石分为致密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环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网格状构造。以致密块状构造为主,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次之,环状构造和网格状构造较少。

(4)矿石矿物组成

本矿区萤石矿石主要由萤石、石英及玉髓、蛋白石组成,方解石(夹杂少量重晶石)则在局部以次要组分出现。矿石中尚含有极少量的黄铁矿、磷灰石及次生的高岭土、锰铁质氧化物。

(5)矿石化学组成

矿石化学组分主要为CaF2,其次为CaCO3,SiO2,S,P等。

3.围岩蚀变

本区萤石矿围岩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组。围岩蚀变有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和黄铁矿化。硅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围岩蚀变,除矿体两侧外,在矿体的狭缩段及沿走向或倾向都有强烈的硅化现象。高岭土化与萤石富集的关系较密切,在坑道中所见的富矿体两侧常伴有强烈的高岭土化,而深部所见贫矿则不明显。

上述各种围岩蚀变,以热液硅化为最主要,凡有萤石矿脉存在的部位,围岩都有强烈破碎硅化现象,岩石经硅化后,则变得致密坚硬,常凸起成正地形,可作为区域萤石矿的找矿标志。强烈的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与萤石富集有关,能指示有较富的萤石脉存在。

三、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一)矿床成矿及控矿因素

1.地层与萤石矿成矿关系不大

萤石矿床围岩为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磨石山群,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地层与萤石矿成矿关系不大。

2.断裂构造对萤石矿床的控制作用

该矿床萤石矿体分布均无例外的受北东、北西、东西和南北4个方向的断裂构造所控制。

东西向控矿断裂:属盖层东西向构造带的压性组成部分,通常断层面沿走向、倾向多呈舒缓波状,透镜状挤压构造破碎带现象普遍发育,该期构造提供了成矿有利的破碎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属成矿前构造。

北东向控矿断裂:断层面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挤压破坏现象和围岩挤压构造透镜体普遍发育,属成矿前构造。当该期构造充填有萤石矿体时,矿体间多为硅化带、细脉带或网脉带相接,属成矿期构造。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北西向控矿断裂:断层面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矿体顶底板围岩挤压破碎现象明显,上冲擦痕印模发育,属成矿前构造,力学性质为压性。该期构造为萤石矿体充填后,矿体间多为硅化带、细脉带或构造破碎带呈斜鞍相接,属成矿期构造,力学性质为压扭。

南北向控矿断裂:多以规则的节理形式平行呈带出现,断面闭合平整,常与东西向扭性节理共轭出现,示扭性特征,有萤石细脉充填,属成矿期构造,成矿后活动不明显。

本区主要控矿断裂为北东、北西和东西向的复合叠加型控矿断裂,成矿前均属压性,破碎空间形态特征相似,先成控矿构造的几何边界,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控制了矿体赋存空间的形式、产状和空间展布。在成矿期,由于力学性质、运动方式和位错距离的差异,不但促使先成构造破碎空间进一步扩大、迁移和新的破碎空间的出现,而且由于成矿期构造力学性质和位错距离的差异,常导致赋矿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变化。

(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硫、碳同位素

韩文彬等(1992)分析了杨家萤石矿的S,C同位素,黄铁矿的δ34S值稳定在-5‰左右,δ13C值为-4‰,反映了源岩可能是火山岩本身。

2.锶同位素

韩文彬等(1992)做了杨家萤石矿锶同位素分析,10个萤石样品的87Sr/86Sr变化范围在0.70931~0.71654之间。陈蔡群变质岩87Sr/86Sr实测值变化较大(0.70759~0.92241),但初始值为0.70460~0.70742之间。磨石山群87Sr/86Sr经重新计算,其初始值为0.70750~0.71047。从陈蔡群变质岩、中生代火山岩与萤石矿的87Sr/86Sr初始值对比可见,火山岩与陈蔡群变质岩十分相近,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而萤石矿初始值与前两者也十分相近,表明萤石矿中Sr的来源与陈蔡群变质岩和磨石山群火山岩也有亲密关系。萤石的87Sr/86Sr初始值稍高,反映出在成矿流体较长距离的迁移和反复成矿过程中也受到了围岩的影响。

3.铷同位素

韩文彬等(1992)对武义萤石矿田中的萤石(杨家萤石矿床样品5件)做了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把陈蔡群及临区前震旦纪变质岩中的云母片岩作为混合曲线上的地壳端员组成,取Sr,Nd浓度分别为264ppm,87Sr/86Sr和143Nd/144Nd分别为0.71070和0.512018,而亏损地幔端员的Sr,Nd浓度和Sr,Nd同位素比值,引用Faure(1986)的资料,在εNd-εSr坐标图上,绘出曲线等于3的壳幔混合曲线,把萤石的143Nd/144Nd及87Sr/86Sr换的初始值,按公式转成参数εNd和εSr并将点投在εNd-εSr图上。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萤石点几乎都落在地壳端员点附近,表明萤石中的Nd全部为壳源。从萤石分布区有平行于εSr轴向地壳端员右方延伸的趋势,说明萤石的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还与陈蔡群上部的其他地层发生过相互作用。

4.氢氧同位素

韩文彬等(1992)对武义萤石矿田中的杨家、蒋马洞、余山头、后树萤石矿床萤石、石英包裹体做了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几个矿区的石英δ18OH2O值从-3.1‰~-0.36‰,萤石包裹体水的δ18O值也在-4.59‰~+1.3‰之间,但石英、萤石包裹体水的δD值稳定在-42‰~-68‰之间。上述资料反映出成矿流体δ18O值明显低于岩浆水和变质水,结合萤石成矿年龄普遍比火山岩年龄低25Ma以上,因而可以肯定成矿流体是与岩浆水没有关系的大气降水成因。

李长江、蒋叙良(1989)对武义-东阳地区萤石矿床进行了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杨家萤石矿床采样6件,测定矿物为萤石和方解石。其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的成分也是随着热液活动的进程而增加,例如,萤石包裹体水的δ18O值和δD值具有中生代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图6-5),这是大气水与岩石进行同位素交换而提高了δ18O值的结果,方解石的δ18OH2O值均为较低的负值,说明在成矿晚期有大量雨水进入了热液系统。

5.稀土元素

蒋叙良、李长江(1993)对包括杨家萤石矿床在内的浙江萤石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①浙中隆起(江山-绍兴断裂带和宁波-丽水断裂带夹持的前寒武纪基底隆起区)火山岩和变质岩的稀土元素丰度和组成特征及分布模式曲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指示该区中生代火山岩浆来源可能与基底岩石的重熔作用有关。②杨家、湖山、南山坑、余山头等萤石矿床属轻稀土富集型。该类型萤石的形成主要与晚白垩世地热水深循环淋滤汲取作用有关,氟主要来自赋矿岩石下伏的基底变质岩。③浙中隆起与深循环淋滤汲取作用有关的萤石,其REE含量随矿化由早阶段向晚阶段发展趋于减小。

(三)成矿期次和成矿时代

本区萤石矿床均赋存于断裂带中,主要控矿断裂为北东、北西和东西向的复合叠加型控矿断裂,卷入地层为侏罗系—白垩系,形成时间为燕山期。据此推断,萤石矿床形成于燕山期,成矿期次为一期成矿。

图6-5 杨家萤石矿床萤石包裹体的δ18O-δD相关图

(据李长江等,1989)

李长江、蒋叙良(1989),韩文彬、张文育等(1992)对武义地区的萤石矿床及赋矿围岩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韩文彬等测定结果如表6-1所示。测定结果显示,杨家及其附近的萤石矿床形成时间为79~90Ma,与李长江等(1989)测定的庚村、杨家、南山坑萤石矿床的年龄72~83Ma很接近,据此,可以确定杨家及其武义盆地的萤石矿床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

表6-1 武义地区萤石矿床和围岩的同位素年龄

(据韩文彬等,1992)

从表6-1可以看出,该区萤石矿床赋矿围岩-火山岩年龄在99~160Ma之间,与萤石矿形成年龄有明显时差,即萤石矿形成年龄比围岩的成岩年龄滞后20~75Ma,表明与火山岩浆无直接关系,为火山期后地热体系成矿(韩文彬等,1992)。

(四)成矿物质来源

1.武义盆地不同类型地层F,Ca含量

武义盆地不同类型地层岩石建造F,Ca含量分析表明,基底元古宇陈蔡群变质岩系含F0.094%,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沉积岩含 F 0.0702%~0.0866%,明显高于地壳克拉克值(0.0625%)。由此可见,基底陈蔡群变质岩系和中生界火山碎屑沉积岩盖层的高氟背景对萤石矿的成矿极为有利(章永加,1996)。

钙在武义盆地不同地层、岩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匀,其中白垩系馆头组、方岩组的碎屑沉积岩中含钙较高(CaO平均值1.56%),并常夹有泥灰岩和钙质结核(CaO高达30%),朝川组火山碎屑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含钙6%~7%。

2.Sr,F,Ca来源

(1)Sr的来源

李长江、蒋叙良(1989)研究了武义-东阳地区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区萤石中的氟来源于基底陈蔡群,引用如下:

根据本区火山岩和变质岩Rb-Sr同位素测定值计算的磨石山群火山岩87Sr/86Sr为0.7085~0.7289,平均0.7151;陈蔡群变质岩为0.7456~0.9103,平均0.7940。

不同类型围岩中萤石的87Sr/86Sr值相当接近,为0.7306~0.7710,平均0.7513,高于火山岩和沉积岩的87Sr/86Sr平均值。大多数萤石的87Sr/86Sr值都落在变质岩的锶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内,但低于其87Sr/86Sr平均比值。

成矿流体中放射性成因锶的来源:萤石晶格中钙的位置可以有限的接收锶而不接收铷。所测定的两个萤石的Rb/Sr值小于0.0056,因此,在萤石晶出时圈闭在萤石中的锶同位素组成不会因添加放射成因的87Sr而明显改变,而且87Sr和86Sr在质量上的微小差异表明,在一种矿物从热液中沉淀期间,87Sr和86Sr不会发生明显的分离(Faure,1977)。这样,就可以把萤石的锶同位素组成看作是它们晶出时的成矿流体的锶同位素组成。晚侏罗世火山岩和早白垩世沉积岩的87Sr和86Sr比值近似,取其平均值0.7213作为区内盖层萤石的87Sr和86Sr比值,取上地幔87Sr和86Sr比值为0.7050,引用Faure(1977)研究大洋水87Sr和86Sr比值的方法,计算得出,区内大多数萤石样品中锶的40%~50%是由基底陈蔡群变质岩提供的,来自盖层岩石和上地幔锶不超过60%。

(2)Ca的来源

本区萤石成矿和晚侏罗世火山喷发碎屑物成岩作用之间巨大时间差(>70Ma)似乎表明,成矿溶液中的溶质(F-,Ca2+,Sr2+)可能主要是通过溶滤汲取作用从岩石中获得的。

锶同位素比值可以较好地反映热液中溶质的来源,尤其是锶和钙在地球化学上的相似性,使得锶可以作为萤石中钙来源的示踪物,这样,上述计算得出的锶同位素组成混合比例也间接反映了萤石中钙不同来源的比例,即其中钙的40%~50%是由基底陈蔡群变质岩提供的,来自盖层岩石和上地幔的钙不超过60%

(3)F的来源

本区岩石中,锶的主要载体是一些含钙或钾的矿物(如斜长石、钾长石等),氟的携带矿物主要是一些含OH-较高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如变质岩中的黑云母等)。在有些矿物中,锶和氟的含量都较高,如角闪石、磷灰石等,研究表明,这些含锶、氟矿物的溶滤稳定性依次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磷灰石<钾长石,因此,如果成矿溶液中的锶主要是通过溶滤汲取作用从岩石中获得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岩石中的氟也必然会被带入溶液中。因此,根据盖层、基底、上地幔的F/Sr值和锶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百分比,仍然可以估算萤石成矿过程中各种F来源的相对比例,估算结果为,0~43%来源于盖层,0~24%来源于基底,57%~76%来源于上地幔,这个结果表明,本区萤石中氟主要来源于基底的陈蔡群变质岩。

3.地热水来源

根据前述,武义萤石矿田中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说明,其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

(五)成矿温度

张惠堂等(1984)测定了武义地区萤石包裹体均一温度,4个样品成矿温度为139~170℃。

(六)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1.对该矿床成因的两种观点

武义县杨家萤石矿没有单独进行过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但对于包括杨家萤石矿在内的武义地区萤石矿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对该区萤石矿床的成因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这些萤石矿床在成因上与火山热液有关,属火山或次火山热液矿床;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萤石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古地热水环流汲取作用有关。

火山或次火山热液矿床成因论者认为:武义地区从侏罗纪后期火山猛烈爆发喷溢,形成以酸性成分为主体的巨厚火山碎屑岩堆积和少量熔岩,到白垩世逐渐转化为以喷溢中基性岩流及大量次火山岩体侵入和强烈的火山期后汽液活动为特征。地壳深部的氟,以各种状态,通过不断拉张下切的断裂向地壳上部运移,在前部有利部位积聚成矿。主要依据是:矿体呈脉状充填于火山-构造盆地、火山穹窿的构造裂隙中,矿体走向与白垩系火山-构造盆地走向一致,磨石山群火山碎屑岩是主要赋矿围岩;萤石包裹体中氢同位素、石英中氧同位素、黄铁矿中硫同位素及方解石中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氢、氧来源与酸性火山岩、沉积岩和雨水有关,碳来源与淡水碳酸盐有关,而硫来源于沉积岩。综上所述,成矿物质来源于酸性火山岩、沉积岩及雨水。萤石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火山或次火山热液有关(张惠堂等,1984)。

古地热水环流汲取作用成因论者认为,杨家及其武义盆地的萤石矿床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赋矿围岩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萤石比赋矿围岩成岩年龄滞后20~75Ma,表明与火山岩浆无直接关系,萤石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的陈蔡群变质岩,萤石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古地热水环流汲取作用有关。

笔者认为,本区萤石矿床均充填于断裂破碎带中,赋矿围岩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萤石矿成矿年龄比赋矿围岩成岩年龄滞后20~75Ma,其形成与次火山热液无直接关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变质岩系,次为盖层火山碎屑岩,矿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成矿流体是大气降水。本区萤石矿床为燕山期低温热液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地热水环流汲取作用有关。

2.萤石成矿作用

本区萤石矿床的形成可以认为主要是一种古地热水环流汲取成矿作用的结果。当大气降水沿断裂构造渗流到深部(变质岩基底),随着地热增温和区域构造活动的热效应而被加热,同时,在渗流途中不断溶滤汲取出岩石中的F-,Ca2+等成矿组分并与岩石进行同位素交换,还可能与来自深部的岩浆气液混合,成为富氟热水热液向上运移。而浅部岩石中的大气补给水因温度低而不断向下流动,从而形成一个对流体系。经过深部循环加热上升的富氟(和钙)热水与在浅部富钙红层和火山岩中渗流形成的相对富钙等“冷水”不断混合,使溶液中F-,Ca2+浓度积增大,当温度、压力降低,pH值升高时,在这种环流活动的混合区内有利空间导致了萤石沉淀(蒋叙良等,1993)。

⑥ 武义旅游攻略武义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导语:武义,浙江省金华市南部的一个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武义县山川秀美,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近年来杭州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那么,去武义有什么好玩的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季节




温泉之城武义的冬天最为热闹,迎来了众多游客在寒冷的冬天享受温泉滋养的舒适。每年的11月到12月,武义县都会举办温泉节,不仅成为一个可以享受的盛大节日,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春节,传统的民间节日将在古老的村庄举行,如郭栋和豫园。所以冬天打武夷可谓一举多得。




春秋时期的武夷风光也很奇妙。因为此时气温稍暖,在露天温泉不容易感冒。武义有许多生态景观答乎,春天和秋天的田野和森林的景色是最丰富多彩的。




现在逐渐提倡夏天泡温泉,因为夏天温度高,皮肤容易张开吸收滋养。山阴凉爽,青峰村、石鹅湖等景点成为绝佳的避暑胜地。




武义景点攻略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义城外60公里,这个被称为“江南小九村”的地方,以悬崖、溪流、碧潭闻名。这里的牛头山是“金华八五第一峰”,海拔1560米,因仙而名,因水而灵。除了自然景观,森林公园还有一些娱乐项目,比如被称为“浙中第一漂流”的神牛谷漂流。由于公共交通不便,来牛头山的大多是自驾游的游客,游客并不太多。




大红岩景区




大红岩景区与附近的青峰村、刘秀龙一起被称为“丹霞清祥悉景区”,是武夷中部一处相对集中、壮美的丹霞景观。大红岩巨大的楚赤壁和山中大小不一的丹霞洞也十分引人注目。如果你打算周末爬山看武夷的风景,那么大红岩是非常推荐的选择。




俞源太极星象村




位于浙江省武义县西南部,是浙江金华的一处古民居群,是金华市四大景区之一。村内名胜古迹众多,布局按照中国古代天象星图安排,现存古建筑1072座。整个村子都很干净整洁,这里的居民也很有礼貌,游客也不多。在村子旁边的山上俯瞰项宴缓星村全景,可以看到农田形成的巨大太极图案。这里还是比较古朴、正宗的,没有经过修缮,保持着祠堂的原有结构。




郭洞古生态村




郭栋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着名古村落,竹林葱郁,静雅宜人。因其“群山环抱如郭,幽僻如洞”的优越人居环境,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古朴的村落和周围原始的生态环境,是难得的天然氧吧,在大自然中享受负离子的沐浴。




石鹅湖风景区




这个地方以它的湖泊而闻名。这里的湖有“小千岛湖”之称,位于武义县西部。这里的景色也很独特,四季分明。你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看到不同的景色。

⑦ 浙江省武义在哪里

武义县位居浙江中部,与金华毗邻,总面积1577平方公里,人口33万,是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武义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美称。有龙潭—郭洞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武义温泉度假区为浙江省十佳休闲胜地,郭洞、俞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温泉以量大、水优、温度适宜而着称,出水量6000吨左右,温度42~45℃,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温泉山庄、清水湾温泉度假村、溪里温泉浴吧已相继开放。
武义境内奇峰林立、重岩叠嶂、深谷幽潭、湖光山色、天然成趣、风光迷人,景观独特。寿仙谷景区重岩叠嶂,清溪趣石点缀,雄伟中透出秀丽,吓纱崖、凌空石井则是巍峨惊险、天然而设,令人称绝。有着“十里画廊”之称的刘秀垄、清风寨风景区奇石象形,景点众多,每一处无不蒙上与东汉光武帝刘秀避难有关的神秘色彩。加上台山、石鹅岩、石鹅湖等毗邻相连的景点,构成了一派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
武义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熟溪桥始建于宋开禧三年(1207年),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廊桥,气势磅礴宏伟、设计巧妙为江南所罕见全国文保单位延福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不愧为古代寺庙建筑之精品。始建于东晋的明招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南宋东南文化启空皮中心,成为当时名扬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特别是郭洞古生态村和俞源太极星象村,都保留完整的历史文化遗迹。郭洞的古村、古祠、古桥、古巷、古民居、古树林等,展现出了秦汉古韵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俞源由于与明初国师刘伯温的关系,弥漫着一种奇异文化的气息,以太极星象而着名,其古村落布局与天体星象相吻合,构连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两个古村落非常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亏核国古代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典范。
民俗风情浓厚,是武义旅游资源的又一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义人虽“不为商贾、技艺、轻去其悄差乡”却非常勤劳、善良、尚义、好客,有着独特的田园和山里人家风情。武义还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有畲民万人,畲族风情别具一格。武义畲乡是华东地区离大城市最近的少数民族地区,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已对外开放。
武义田园风光旖旎,生态保持完整。全县有21万亩经济特产基地,在百花园百果山里,春天,桃花如霞,梨花似雪;夏天,荷花映日,莲姑采莲;秋天,猕猴桃垂挂,板栗满枝;冬天,飞雪点梅,别有情愫——令游人神往。作为金华地区最高峰的牛头山,尚有大片原始森林,人迹罕至,极具神秘色彩,对于追求神奇、冒险、返朴归真的都市人必将极具吸引力。

⑧ 浙江武义9大古村落,温泉名地更可访古赏景

浙江金华,武义。

传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名县。

这里是全国着名的温泉名城,温泉资源“华东第一、全国一流”。这里,还散落着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没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诗情和画意。

一起来看看武义最美的9处古村落,你可曾去悄咐烂过几处?

武义,山下鲍古村。坐落于武义县南面的大溪口乡,古风悠悠的淳朴静美地。“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古诗里描写的美好村落,山下鲍像得很完美。

山下鲍村,可以说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说它低调,是因为它不算景区,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他高调,是因为它被我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座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一书当中。

村子四面环山,坐落在东西两山相夹的一条崎岖山谷之中,村里只有一条径斜(小路)可走。有两条名字分别叫金溪、岗坛涧的小河从北往南匆匆流来,像两个顽皮淘气的儿童一路蹦跳着,来到村子北头汇合,继而又继续嬉闹着以“S”形从村中流过。这股清澈的溪水从崇山峻岭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后投入瓯江母亲的怀抱。

这个隐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站在村子中心,但见溪两岸的古民居建筑随地势高低毗连,参差分布。古启漏意浓郁,胜似一幅水墨国画。驻足建造于民国时期的名叫“金溪桥”的玲珑石拱桥上,可观赏到湍急的溪水遇拦水坝溅起的细白水珠。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据说,古时山下鲍只有很少几个鲍姓居住,“山下鲍”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实际上现在村里却是涂姓为绝大多数。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中记载,此村涂氏祖先名叫涂国文,清雍正年间,从福建长汀来到一个名叫双溪住下,并在劳作过程中与一位山下鲍女子相恋,后成为了山下鲍的上门女婿。涂国文迁居山下鲍后,每天上山开荒,还在山上种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并在村里建起了10口直径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制作染料的植物。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生产方式,在与外界近乎隔绝的一隅祥宁之地,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涂姓子孙。

而此后涂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至清代宣平年间,已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他们秉持山下鲍梁氏家族开创的耕读传家的家风,重视教育,在清一朝亦培养出了秀才48人,增广生、太学生27名。

山下鲍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为三房两厢、五房两厢、五房四厢。多数建有后院。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既在视觉上增添了建筑美感,又弱化了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极具武义南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村内涂氏宗祠,建于清代,是县级文保单位。这处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主体结构未遭破坏。祠内的雕刻、彩绘、墨书墨画饱满充盈、庄重儒雅、古色古香;门楼和厅堂的匾牌、题额、楹联字迹遒劲古拙、哲思深蕴、寓意吉祥。

山下鲍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状态的代表,奇迹般地保留了几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人文状态。

俞源村坐落于武义县西南方向的余源乡,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按照天体星象排列叫人设计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极星象村,传闻此地风水极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条S型的小溪,将块块水田圈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让人感受太极星象的玄妙。谁能想到,这这个名气不大的村子,藏着1200多间宋元明清古建筑群。而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之精致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简圆。

古村不华丽,白墙黑瓦的建筑,参天的古木、长满青苔的石凳、斑驳的牌匾,凝聚了时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着1200多间古建筑,从宋朝到清朝的建筑都有。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蕴藏着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木雕、石雕、砖雕等都栩栩如生,让游客叹为观止。

郭洞村怕是武义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个,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墙上的楹联,揭示了这个600多年 历史 古村落的隐世美好。

郭洞村 历史 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据说,何执中的后人仿学《内经图》营建的古村,村中桥梁水井无不按风水理论排布,极为讲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对这个村庄给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处都值得游人寻找。村边的山也是必须登的,透过百年老树的树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种别样的幽深宁静。

武义全县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传统建筑,像这样质朴的古村落,总是令人眷恋和向往。位于武义县履坦镇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儿后代的聚居地,位于武义县城的西北部,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一个村落,曾因清嘉庆年间的一场特大洪水几近摧毁,全村仅留下一棵大樟树和现范氏宗祠东边民居的一堵老墙。

如今,这株见证了当年那场浩劫的古樟树依然挺立在武义江边,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之后越发粗壮,要5个人才能抱得拢。重建后的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远近闻名的石碑,分别位于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中,且都镶嵌在墙体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厅不得不去。走进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绘木雕技艺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夺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个个木雕图案历经风霜却依然清晰可见,透过它们你仿佛能看到匠人雕琢于其中的心思与心境。厅堂的正中间悬挂着古色古香的灯饰,待到夜晚来临,这些承载着厚重过往的文物在花灯的照耀下折射出磅礴大气之美,欣赏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厅,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散落在村中。走过花厅的门口,沿着村巷右拐,在转角的回廊之下又是一处古建筑。再往前走,又是一处。随便选择一幢走进去,都仿若梦回千年,感受着 历史 带来的浓浓韵味,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未曾见过的惊喜。

古建筑内外还有着为数不少的绿植,随着夏天的到来变得越发郁郁葱葱,成为村中的又一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喜欢摄影的市民在这里停留片刻,相信可以拍出不少文艺范十足的美照。

华塘古村落。

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历史 上曾出过不少人才,是武义南部地区传统“耕读文化”村落的典型。

华塘村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为华塘。村落层峦环抱,溪流围绕似弓。村东岱石峰,峭拔似剑,直插云霄,旧为宣阳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华塘村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连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清代古民居11处。古建筑内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拼镶成精美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村北侧有云华乡政府旧址,建于民国时期,由四合院和两座附屋组成,二层结构。四合院内,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闲适的乡村生活,华塘村没有城市的喧闹声,远离车水马龙,村里古木成荫,溪水潺潺,鸟鸣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宣平东溪的云华溪从华塘村的北向南穿村而过。大坪尖顶两组花岗岩柱,当地人称“岱石双峰”,亦称“宝剑峰”。巨大的岩柱从上到下都垂直节理,风化地貌十分明显。大坪尖山体终年流水不断,而且水中富含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村里人就从山脚的岩隙中引水建池作为全村的自来饮用水,在山的西侧一处涌泉作为农田用水。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县率先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叶,所产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质量上乘。

《重修华塘陈氏宗谱特序》中记载:“据考证,颖川陈氏始祖十公自北宋徽宗崇宁乙酉(1105)年于栝城迁徙宣慈马口,二世孙廿三公由马口来坳塘,观其山川环抱,林壑泉美,岱峰耸起,生态盎然,羡其世外桃源风光……遂卜筑而居焉。”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人文积淀,使这个古村形成独特的山水风光。

华塘村四周群山环绕,古树参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形如一“日”字,村落在日中,上下两畈为平坦的百亩良田,四周山峦起伏、山川环抱。东侧有凿坛后、前山、龙脚山、水口山。村后(西侧)有钟坛脚、后山、上庵等山,阔叶林、苦槠、枫树、松树铺天盖地,特别是只有华塘龙脚山特有的一树种,当地人称青紫树,叶如红豆杉,高大挺直,材质坚硬,属上等好材。原在华塘凉亭边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松树,树干挺拔笔直,民国时宣平县政府派人来砍此树,结果被村里绅士骂一顿而阻止。

华塘村陈姓祖宗非常重视山林的保护,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就设立春分护林会。《陈氏宗谱》记载,宣统二年就制订保护农业、林业的乡规民约。民国八年(1919)《陈氏宗谱》修谱时族人陈倜记:“林业:环华塘皆山也,土质瘠薄,惟宜于林。村东前山松柞杂木素禁樵采,自昔密茂特甚。林内诸山育苗养护,则肇始于学栋公(1797—1862),若米挈坞、凿坛后、大淤等山之合抱古松,犹公之手植也。尝闻先叔祖玉瑜公(1836—1908),言昔栋公造林栽苗,保护躬亲其事,巡回往来日夜不休,僻静之处更筑室招工守山,亲勤五十余载,村内童山始蔚然成林。”日后发现“私砍之风甚炽,前功不致尽弃。”“民国八年(1919)组林业公会,族孙均为会员,轮流值日巡山护林,年终则开会商讨改进之方。”年终时“分发丁谷以为子孙护林之奖励,全族人柴薪燃料不虞缺乏,建筑木材不需外求,而村景优美,苍翠宜人,应知非一朝一夕之所致也。”

陶村古村。位于桃溪镇,当地因“有桃千树而得名”。而陶村,作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犹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胜。

据清嘉庆年间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谱》记载,陶村人是陶渊明后裔,至今保留了许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连成片,气势非凡,相当精美。

据统计,陶村现存各种 历史 建筑89处,除了元代建筑1处,还有明清建筑就有37处,民国建筑39处。

只要走过陶村东西二溪上的镇澜桥、普济桥、永隧桥,眼前定会出现石门、灰砖粉墙、造型宏阔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后山脚、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两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几乎每一幢古建筑与陶渊明都有一些渊源。

陶氏祠堂墙上画有族谱系图表。据介绍,陶村作为陶渊明后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辖自然村还有一个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筑。这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天成二年,重建于元代延祐四年,采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筑,整座大殿梁柱之间不用钉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构件半拱建筑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是江南仅存的三座元代建筑之一。

老寺历经700年沧桑,有着饱经时光洗礼的美好和神秘感。延福寺大殿平面方形,分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四壁为明清时绘制的山水佳作和草书。大殿前有一座长方形长生池,围栏斑驳,荷花熠熠,一只小龟浮在水面,似在默默絮语。

上黄古村。座落在武义、遂昌、松阳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层叠依山而居的古朴人家。

上黄村离武义县城有60多公里,100多幢泥坯房错落有致镶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壮观。

古村落背靠着1100米海报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村民介绍,茅山尖是把龙椅,整个上黄村就坐在龙椅上,龙椅两侧及对面山峰是青龙白虎引领狮子、骏马、神牛奔腾……

历史 悠久的上黄村,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黄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迁入。早先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黄泥垒墙,村道基本采用巨石打造,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以石块为屋基,以黄泥为土墙,屋顶片片黑瓦。大部分建于清代民国期间,古朴秀美。虽是泥墙,大部分屋子都还坚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种墩实厚重、淳朴美好的感觉。

盘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黄泥土屋层层叠叠,似梯田一般向上积累,足有10层之多。整个村庄坐落在一个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长满竹子的大山,两侧亦是群山高耸。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这幢房子盖在这里,另一幢房子就处在这幢房的屋顶。虽然当时造房没有规划设计,但每家每户造新房时都会围着村中心布局,于是就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以致人拍照发现,上黄村房屋布局有点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因此也成了摄影者的热门爱好地,也被誉为”江南版布达拉宫“。

武义上周村,位于武义县坦共乡境内,海拔约800余米,雨量充沛,常有云海翻滚,风光优美。

上周村是一个原始村落,村庄中大部分为黄泥土房,适合纪实摄影。云海最佳观赏点有一座亭子,其实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开,沿途可以发现美景就可以停车拍照。

乌漱古村。位于武义柳城畲族镇乌漱村,乌漱村地处黄历岱尖山脉东半山腰,很有韵味的古朴山居村落。

依山而建层的乌漱村落,整体呈褐色,巷道和民居的地基几乎全部用石块、卵石铺就,层层叠叠的建筑富有节奏感,褐色泥土建成的房屋沿着山坡成排成片,几块大岩石在最高的土胚房后边巍然而立,远远看去很是雄伟。

据《吴氏宗谱》记载,乌漱村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吴氏始祖吴寄生、吴寄白兄弟俩打猎至此,点燃篝火居然数月不断香火,他们就从丽水遂昌四都镇梧桐口举家迁居“香火堂”发祥繁衍,乌漱古村就以香火堂为核心沿上屋、下屋、后山坛、五房头、乌漱后、牛栏坛、乌漱岭脚连片发展。村落发祥发展已有近600年 历史 ,村落清一色土坯房,四周古树众多,迷踪交错的巷道,错落有致的屋子别有一番韵味。

吴氏迁居初期村名命名“哨川”,民国初年改名“乌哨”,民国二十年(1931),时任明山乡乡长文生参政吴绍良见宣平县城隍庙有副对联叫“江水泱泱绿岩谭,青山巍巍乌漱岭”,就将“乌哨”改名“乌漱”延用至今。如今,村落吴姓人口占全村94%左右。

吴氏一族于清嘉庆庚辰年1820年修建吴氏宗祠作为敬祖祭祀之地。如今的吴氏宗祠,白色的墙与周围的清一色的黄形成鲜明对比,独具特色,宗祠边上有一口无井圈的井,内壁用石块砌成,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几百年来,它孜孜不倦的见证着人们兴衰起落。吴氏宗祠,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由前厅、后厅、两侧厢房组成,进深22.8米,宽14米,总面积319.21平方米,泥砖古瓦,重歇山顶鱼翼起翘,封檐栋,浮雕梁,人物禽兽,装饰特别讲究,粗梁巨柱。

乌漱溪穿村而过,山山岭岭山环水绕,古村落坐落海拔922米黄历岱尖半山腰,门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1039米的乌龙尖,往来宣平、松阳、遂昌等地古道交织其间。乌漱溪村前流过,与门前村口风景林组成“门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乌漱古村不仅环境优美, 历史 遗存也相当丰厚,至今村内保存着大量文物古迹, 历史 建筑众多,古驿道穿村而过,古井、古桥、古树、寺庙殿宇等 历史 环境要素散布古村各个角落,是明代古村落乌漱 历史 悠久文化深厚的见证。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

⑨ 武义古村落有哪些

武义古村落有哪些? 武义古村落有:山下鲍古村、俞源村、郭洞村、范村、华塘古村册散落等。武义县,隶属浙江省金华裤弊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传武则天执政胡姿族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百义山,故称武义县。

一、山下鲍古村

武义,山下鲍古村。坐落于武义县南面的大溪口乡,古风悠悠的淳朴静美地。“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古诗里描写的美好村落,山下鲍像得很完美。山下鲍村,可以说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说它低调,是因为它不算景区,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他高调,是因为它被我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座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一书当中。村子四面环山,坐落在东西两山相夹的一条崎岖山谷之中,村里只有一条径斜(小路)可走。有两条名字分别叫金溪、岗坛涧的小河从北往南匆匆流来,像两个顽皮淘气的儿童一路蹦跳着,来到村子北头汇合,继而又继续嬉闹着以“S”形从村中流过。

二、俞源村

俞源村坐落于武义县西南方向的余源乡,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按照天体星象排列叫人设计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极星象村,传闻此地风水极好。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条S型的小溪,将块块水田圈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让人感受太极星象的玄妙。

谁能想到,这这个名气不大的村子,藏着1200多间宋元明清古建筑群。而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之精致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古村不华丽,白墙黑瓦的建筑,参天的古木、长满青苔的石凳、斑驳的牌匾,凝聚了时光。

三、郭洞村

郭洞村怕是武义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个,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墙上的楹联,揭示了这个600多年历史古村落的隐世美好。郭洞村历史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据说,何执中的后人仿学《内经图》营建的古村,村中桥梁水井无不按风水理论排布,极为讲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对这个村庄给予的深情。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处都值得游人寻找。村边的山也是必须登的,透过百年老树的树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种别样的幽深宁静。

四、范村

武义全县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传统建筑,像这样质朴的古村落,总是令人眷恋和向往。位于武义县履坦镇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儿后代的聚居地,位于武义县城的西北部,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一个村落,曾因清嘉庆年间的一场特大洪水几近摧毁,全村仅留下一棵大樟树和现范氏宗祠东边民居的一堵老墙。如今,这株见证了当年那场浩劫的古樟树依然挺立在武义江边,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之后越发粗壮,要5个人才能抱得拢。重建后的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远近闻名的石碑,分别位于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中,且都镶嵌在墙体中。

五、华塘古村落

华塘古村落。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不少人才,是武义南部地区传统“耕读文化”村落的典型。华塘村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为华塘。村落层峦环抱,溪流围绕似弓。村东岱石峰,峭拔似剑,直插云霄,旧为宣阳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华塘村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连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清代古民居11处。古建筑内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拼镶成精美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武义县 的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温泉资源属华东第一、全国一流,它有中国有机茶乡之称,其武义宣莲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武义县是湖畔诗人潘漠华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