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佛人应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有点放不下心态不好该怎办一定要包括具体方法
这需要一点一点的实现。若对于我们这样的凡人,一开始就做到高尚的境界是非常难的,这需要的是真实,而不是标榜。佛教的放下,但一定要承认我们凡人做到很难,我们目前应该认识的是佛教的放下是快乐的,是真正快乐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体会到放下的轻松感,会引导我们的心自然而然的放松。而不是说,佛说放下,我就放下了,我如果放不下就承认自己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才需要和佛陀,菩萨学习。
不知您是从事什么行业,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吧!是真实的体会。
我的经验是“布施”,主要的是“财布施”。我个人的经济收入有限,在学佛或者谦虚些说正式接触佛教前,我的生活是很拮据的,是真的拮据。没有钱,当然就要想方设法的去赚钱,比如想办法拉关系,宣传自己等等。多余不必多谈。
但在几年前我开始正式的接触佛教,我不能说一开始就有端正的心念,后来机缘得知“财布施得财富”这一教导。那么自己就开始尝试,当然,心念上是以求财为目的,而并不清净,因为毕竟自己太缺钱了。“财布施”就是主动将钱送出去,但是由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钱,而且心量也很小,所以也仅仅是个位数左右的布施。佛教讲慈悲,那么布施当然是将钱送给需要钱的人。我在网上的公益网站(为避免广告嫌疑,这里不提网站名称)上布施,时常布施。并且按照佛教的修为方法,在布施发款后,发心作回向,愿将自己做的这纤毫的善事功德,回向给一切有缘者,愿大家都能消除贫穷疾苦,都能富裕充盈。每次都争取把真诚的心发出来。而且也在网上参与放生,自己没有亲身去做,仅仅是资助放生款,也不多。之后依然回向。由此也养成了习惯,每做一点点善事,都会顺便发心将功德回向。
没有怀疑恐怕不可能,所以我经常关注网上诸多学佛者自谈的所谓感应,由此为自己增加信心。而随着时间推移,当然不是立马见效,而是逐渐的体会到感应。我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改观了,应聘新的岗位,本来没有太大的信心,却得到了回应。本来没有信心得到的生意,竟然得到了。当然,最初收入是没有想象的那样完美的,期间也有烦恼,但是还是坚持布施,既然收入已经有提高,那就鼓励自己多布施一点。然后依然回向。就这样坚持着,第二年的收入就比第一年翻了一番。是实话。再之后收入是不断提高的,虽然不能保证翻番,但是都是高出很多。收入多,就多布施。就这样。
在这些时日里,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来没有打算的项目,突然自己找上门来。根本没有想到。有新客户打电话来邀请合作。而有些自己努力争取的项目却没有成功,也就是说,想赚的钱,却没赚到。没想赚的钱,却意外赚到了。这种现象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感触。在争取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积极的表现自己,争取,甚至说献媚。甚至盘算,动心机去预想如何运作,但是最终却与想象大有差异,甚至根本就没有合作。为此自己也很烦恼。自己是凡人,赚不到钱当然烦恼。但是却意外的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项目,只要争取自己不傲慢,积累起来竟然也不少的数目。很意外,得到的赚钱机会居然自己没有设想过。由此自己开始感悟到,该得到的自然会得到,不该得到的,想尽办法也枉然。前途不是自己设想的那样。理想中往往没有痛苦只有美好,但现实的路往往总有烦恼和痛苦,而且也不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由此我感悟到佛教的理念,对于我们凡人而言,佛教是教我们一个科学的公式和道理。即便我们还是个凡人,依照道理明白世间规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求,并不意味着不得。得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求。只要种下一个种子,开花结果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就像“财布施”发心回向,这就是在自己的意识中种下了一个见到财的种子。好好保护它,把自己的恶习气改掉,把能阻碍善果的毛病控制和祛除,比如淫念,嫉妒,贪婪等等。而且不断的种下种子,发心回向。这就相当于结果的概率在不断增加,心被激发鼓舞后慈悲也逐渐的有所觉察,信心激发了慈悲心。
这其实是发现一个规律,而不是自己先前的那些预想。设想自己如何的做生意,如何的发财,如何得买豪车和豪宅,如何的娶一个体面的妻子等等。如果命里没有这些因,想也是白想,即便已经实施做生意,往往得到的回馈并不像想想那般。在这个规律面前,自己的聪明才智,谋略往往都变得黯淡了,所以自己逐渐体会到了“放下”。我们所想的不是必然,必然不是我们所想。
有了对于“放下”的初步认识,以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应,也令自己能够有信心去理解佛教的教义,观点。这是真真实实的感触。而不是只挂在嘴边的辩论素材。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对于现实生活有足够的影像和改变,否则没有切身体会,只有自己没有证明的理论,恐怕有十足的信心也是很难的。
想做到放下,需要现实的感应,信心是由感应激发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