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模型
电网络模拟装置,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运算网络;二是给出定解条件的激发装置;三是测量或显示的反映装置。对激发和反映装置本书不予介绍,需要时可参考有关文献。重点介绍的是运算网络。它常由显示模型的网眼板和装有固定或可调电阻、电容的电阻板和电容板等组成。各板之间用导线相连,并装有开关,可以随时切断或接通电路。这样组装的运算网络可布置成电阻网络模型,也可结合需要,布置成R-R或R-C网络模型。对三维空间模型,更需要切成若干断面,分别布置在网眼板平面的不同区域上。
1.模型区内部的电阻
如属均质区,由于βk的任意性,只要酌情选定一种单元电阻R,就可以布置网络模型。但对分层或分片的非均质区,各层或各片的单元电阻,只允许任选一层或一片的单元电阻,其余层、片的单元电阻要按相似条件计算。设已选定K1层的单元电阻为R1,如图8—4(a)所示。按(8—14)式,R1应满足等式
图8—4非均质界线上电阻网布置图
对分层或分片界线附近的电阻也要进行调整。如果分层界线和网络线重合,如图8—4(a)所示,则这个界线即是R1区的边界,又是R2区的边界。界线两侧电阻代表的体积都比单元体积小一倍,所以阻值应为单元电阻的二倍,而界线上的总电阻应相当2R1和2R2两个电阻并联,可用一个等效电阻代替,即:
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
如果分片界线和网络线斜交,如图8—4(b)所示,则根据交点和两侧结点的间距,按比例求出两侧阻值后再相加。
2.模型边界附近的电阻
这里步长有变化,应按边界线和网络线的交叉关系调整边界电阻。同隔水边界平行的边界电阻,要根据它代表的体积(或面积)按反比确定(图8—5)。例如,同隔水边界重合的边界电阻Ra代表的体积,比单元体积小一倍,故阻值应取单元电阻的二倍。同透水边界或隔水边界正交的边界电阻,要根据它所代表的体积按正比确定。如R1代表的体积为单元体积的3/4,故取阻值R1=3/4R。为了简化起见,也可近似地根据边界电阻和边界点到内结点的距离来确定。
图8—5边界附近电阻配置图
(据Karplus)
3.井孔附近的电阻
通常,模拟井流是在相应结点处引入一个控制的电流。这样做法,在离井足够远处测量的电位相当准确。但在井孔所在的结点上测量的电位则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单元电阻模拟的是平行流,而井孔附近存在径向流,从而造成偏差。要使井孔所在结点的电位接近实际,必须改用模拟径向流的电阻,如图8—6所示。
图8—6模拟径向流
阻力的电阻R*
(据J.Bear)
例如,承压水完整井的附近为径向流,单元电阻可模拟径向流阻力的1/4。按Dupuit公式有:
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
式中,Q为井流量;T为导水系数;△l为剖分步长;rw为井半径;H为对应点的水头;hw为井中水位。
根据
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
如用R*代替井孔附近的单元电阻R1,则在完整井所在结点上测量的电位将比较准确。
组装R-C网络模型时,在所有结点上还要配置结点电容。对均质区,可任选一组相同的电容。对分片的非均质区,如图8—7的a区和b区,若选定a区的结点电容为Ca,由此确定了比值βμ,则b区的结点电容应按
在模型边界附近的结点电容,应和它代表的单元体积成正比。例如,当边界线和网络线重合时,结点代表的体积比单元体积小一倍,这时应取单元结电容的一半。其他几种边界的结点电容值如图8—7所示。
图8—7结点电容配置图
(据Karplus)
Ⅱ 强化学习的网络模型设计
每一个自主体是由两个神经网络模块组成,即行动网络和评估网络。行动网络是根据当前的状态而决定下一个时刻施加到环境上去的最好动作。
对于行动网络,强化学习算法允许它的输出结点进行随机搜索,有了来自评估网络的内部强化信号后,行动网络的输出结点即可有效地完成随机搜索并且选择好的动作的可能性大大地提高,同时可以在线训练整个行动网络。用一个辅助网络来为环境建模,评估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和模拟环境用于预测标量值的外部强化信号,这样它可单步和多步预报当前由行动网络施加到环境上的动作强化信号,可以提前向动作网络提供有关将候选动作的强化信号,以及更多的奖惩信息(内部强化信号),以减少不确定性并提高学习速度。
进化强化学习对评估网络使用时序差分预测方法TD和反向传播BP算法进行学习,而对行动网络进行遗传操作,使用内部强化信号作为行动网络的适应度函数。
网络运算分成两个部分,即前向信号计算和遗传强化计算。在前向信号计算时,对评估网络采用时序差分预测方法,由评估网络对环境建模,可以进行外部强化信号的多步预测,评估网络提供更有效的内部强化信号给行动网络,使它产生更恰当的行动,内部强化信号使行动网络、评估网络在每一步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等待外部强化信号的到来,从而大大地加速了两个网络的学习。

Ⅲ 如何在R语言中进行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不能发链接,所以我复制过来了。
#载入程序和数据
library(RSNNS)
data(iris)
#将数据顺序打乱
iris <- iris[sample(1:nrow(iris),length(1:nrow(iris))),1:ncol(iris)]
#定义网络输入
irisValues <- iris[,1:4]
#定义网络输出,并将数据进行格式转换
irisTargets <- decodeClassLabels(iris[,5])
#从中划分出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
iris <- splitForTrainingAndTest(irisValues, irisTargets, ratio=0.15)
#数据标准化
iris <- normTrainingAndTestSet(iris)
#利用mlp命令执行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
model <- mlp(iris$inputsTrain, iris$targetsTrain, size=5, learnFunc="Quickprop", learnFuncParams=c(0.1, 2.0, 0.0001, 0.1),maxit=100, inputsTest=iris$inputsTest, targetsTest=iris$targetsTest)
#利用上面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
predictions <- predict(model,iris$inputsTest)
#生成混淆矩阵,观察预测精度
confusionMatrix(iris$targetsTest,predictions)
#结果如下:
# predictions
#targets 1 2 3
# 1 8 0 0
# 2 0 4 0
# 3 0 1 10
Ⅳ 虚拟机网络设置
你用的是什么虚拟机,一般是VM和VPC,VPC是微软的,这里不作详解,讲一下VM的:VMware 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的专业虚拟机软件,可以虚拟现有任何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简单、容易上手。现如今有很多人都拥有电脑,但多数人都只有一两台,想组建一个自己的局域网或者是做个小规模的实验一台机器是不够的,最少也要个两三台,可为了这再买电脑就太不值了。好在有许多虚拟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虚拟机可以在一台电脑上虚拟出很多的主机,只要真实主机的配置足够就可以。
1.桥接模式
拓扑:
如果你的真实主机在一个以太网中,这种方法是将你的虚拟机接入网络最简单的方法。虚拟机就像一个新增加的、与真实主机有着同等物理地位的一台电脑,桥接模式可以享受所有可用的服务;包括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等等,并且在此模式下你将获得最简易的从真实主机获取资源的方法。
2.hostonly模式
拓扑:
Host-only模式用来建立隔离的虚拟机环境,这这种模式下,虚拟机与真实主机通过虚拟私有网络进行连接,只有同为Host-only模式下的且在一个虚拟交换机的连接下才可以互相访问,外界无法访问。hostonly模式只能使用私有IP,IP,gateway,DNS都由VMnet 1来分配。
3.NAT模式
拓扑:
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模式其实可以理解成为是方便地使虚拟机连接到公网,代价是桥接模式下的其他功能都不能享用。凡是选用NAT结构的虚拟机,均由VMnet 8提供IP,gateway,DNS。下面讲讲具体操作。
桥接模式:
前面我已经提到,桥接模式是最简单的,使用桥接模式后虚拟机和真实主机的关系就好像两台接在一个hub上的电脑,想让他们俩进行通讯,你需要为双方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你不配置虚拟机,虚拟机也没有办法得到DHCP分到的IP地址,所以只能使用169.254.这个段。曾经有些朋友试图改在真实主机中安装VM后生成的VMnet1和VMnet8这两块网卡的IP,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作为连接底层硬件的驱动程序它们不需要、也不能作修改。
21.假设真实主机网卡上的IP地址被配置成192.168这个网段,则虚拟机的IP也要配成192.168这个网段,这样虚拟机才能和真实主机进行通讯。如果想在桥接模式下连入internet,方法也很简单,你可以直接在虚拟机上安装一个拨号端,如图所示:
22.拨号成功以后你就可以上internet了,别以为虚拟机是假的拨号就也是假的,这时候你就已经在花网费了!当然如果你想通过ICS、NAT或者是代理上网也可以,做法和在普通电脑上做没区别。
Hostonly模式:
Hostonly模式和桥接模式的差别并不大,hostonly模式下会由VMnet 1的DHCPserver来提供IP,gateway,DNS。
23.如果你尝试使用手动分配固定IP,你会发现即使你将IP地址配成和真实主机一个网段,你也无法和真实主机进行联系,这是VMnet 1对你的限制,所以使用VMnet 1给你提供的IP是唯一的选择。
24.如果想在hostonly模式下接入internet你只能使用ICS和代理,因为只有这两种方式可以在使用DHCP的情况下上网。
NAT模式:
首先大家要清楚VMware下的NAT和windowsNT里routingandremoteaccess的那个NAT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影响。在VMware下使用NAT模式主要的好处是可以隐藏虚拟机的拓扑和上internet时极为方便。NAT模式由VMnet 8的DHCPserver提供IP,gateway,DNS。
25.和在hostonly模式下一样,如果你试图使用手动分配固定IP,由于VMnet 8的限制,你仍然无法和真实主机进行通讯。不过在NAT模式下接入internet就非常简单了,你不需要做任何配置,只需要真实主机连接到internet后虚拟机就也可以接入internet了。
26.VMware的NAT功能还不止这些,它竟然还能做端口映射和TCP、UDP阻断!
不觉得还缺点儿什么吗?对,有一个重要功能还没有说,之所以留到最后是因为这部分是最复杂的,那就是…
虚拟网络设置
这部分的功能我觉得一般的用户已经用不到了,因为它的作用是使用VM的高度可扩展网络模型组建非常复杂的局域网,我相信这才是新的VMware的精华所在。
28.这是VMware的一个复杂拓扑的实例,它自定义了VMnet 2和VMnet 3这些都要用到定义每个VMnet的DHCP和NAT,总之是非常复杂了,而且这样做只有在虚拟机群非常庞大的时候才用得到。
好了,对VMware的介绍就到这了,如果大家英文很好,那么在它的帮助中你会发现远深与本文的内容,事实上,作为一款虚拟机软件,它带给我们的已不仅是能够虚拟出单一的系统,而是能够虚拟出庞大而复杂的网络,本文只是触及皮毛。大家可以留意IT认证考试资源网和原出处的及时更新。
Ⅳ 如何建立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种,我只会最常用的BP神经网络。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学习算法。
简单点说,人工神经网络就是一个函数。只是这个函数有别于一般的函数。它比普通的函数多了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它根据正确结果不停地校正自己的网络结构,最后达到一个满意的精度。这时,它才开始真正的工作阶段。
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最好先安装MathWords公司出的MatLab软件。利用该软件,你可以在一周之内就学会建立你自己的人工神经网络解题模型。
如果你想自己编程实现人工神经网络,那就需要找一本有关的书籍,专门看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那部分内容。因为“学习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的核心。最常用的BP人工神经网络,使用的就是BP学习算法。
Ⅵ 网络七层模型类型及功能
第7层 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
第6层 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第5层 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
第4层 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 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
第2层 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 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Ⅶ 计算机网络OSI模型是怎样工作的
O S I 模型的第三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一个网络中节点A 到另一个网络中节点B 的最佳路径。由于网络层处理,并智能指导数据传送,路由器连接网络各段,所以路由器属于网络层。在网络中,“路由”是基于编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达性来指引数据的发送。
网络层负责在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之间建立它们所使用的路由。这一层本身没有任何错误检测和修正机制,因此,网络层必须依赖于端端之间的由D L L提供的可靠传输服务。
网络层用于本地L A N网段之上的计算机系统建立通信,它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路由地址结构,这种结构与第二层机器地址是分开的、独立的。这种协议称为路由或可路由协议。路由协议包括I P、N o v e l l公司的I P X以及A p p l e Ta l k协议。
网络层是可选的,它只用于当两个计算机系统处于不同的由路由器分割开的网段这种情况,或者当通信应用要求某种网络层或传输层提供的服务、特性或者能力时。例如,当两台主机处于同一个L A N网段的直接相连这种情况,它们之间的通信只使用L A N的通信机制就可以了(即OSI 参考模型的一二层)。
Ⅷ 什么是网络模型
【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各个部件之间以何种规则进行通信,就是网络模型研究的问题。网络模型一般是指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参考模型。这两个模型在网络中应用最为广泛。
【要素】
一是表征系统组成元素的节点。
二是体现各组成元素之间关系的箭线(有时是边)。
三是在网络中流动的流量,它一方面反映了元素间的量化关系,同时也决定着网络模型优化的目标与方向。
【分类】
1.以物质为流量的网络模型
2.以信息为流量的网络模型
3.以能量为流量的网络模型
4.以时间、费用、距离等为流量的网络模型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81423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