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网络数据怎样打开
一般安卓手机设置移动网络数据是在:设置--数据管理--数据传输--启动移动网络设置里面。有些手机可能会在一起在无线网络设置里面,仔细查看下一般都可以很轻松的找到。
另外对于安卓手机一般也都有移动网络控制快捷键,不同品牌智能手机在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手机在下拉通知栏上面有快捷设置,看到有↓↑标识的图标即为移动网络数据控制图标。
移动网络快捷设置图标
如果对自己手机的一些移动网络开关快捷键不是很熟悉,那么也没关系,大家可以阅读下使用说明书或者按照以下方法也可以找的到:
1.找到手机“设置”--然后再选择“无线和网络”。
手机无线网络设置
2.进入无线和网络设置后,在里面我们就会发现有“移动网络”设置一项,进入里面即可找到移动网络的开关了。
移动网络设置
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开关控制
手机流量不够用的时候,在不需要使用手机的时候尽量关闭移动网络开关,比如夜间休息的时候完全可以关闭移动网络,减少手机后台应用浪费手机流量,最后近期不少朋友反馈手机开启移动网络后依然上不了网,这种情况多数是要么手机没用开通移动网络,要么在设置里开启了,但手机还有快捷移动流量控制开关,如果快捷开关关闭了,依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多检查下即可解决问题。
❷ HTC手机如何使用数据传输
htc手机使用数据传输,首先打开双方手机上的蓝牙,并保持可见状态,htc手机的设置方法为:
1.ldquo;菜单键rdquo;-ldquo;设置rdquo;-ldquo;无线和网络rdquo;-ldquo;蓝牙设置rdquo;-勾选ldquo;蓝牙rdquo;。
2.ldquo;菜单键rdquo;-ldquo;设置rdquo;-ldquo;无线和网络rdquo;-ldquo;蓝牙设置rdquo;-勾选ldquo;可发现rdquo;。
3.其他品牌请参考各自的说明书开启蓝牙功能。
4.然后点击ldquo;所有程序rdquo;-ldquo;数据传输rdquo;,根据提示逐一点击选传输的型号及传输的内容。
注:如系统检测出htc设备中已存在手机联系人、日历或短信,会提示ldquo;要再次从xxxx手机导入,请先选择并清除本电话上数据rdquo;。请根据提示操作,删除自带的资料,建议在做此类破坏性操作前,有限备份手机上已有的数据。并备份可通过htcsync进行同步。
❸ 怎样设置网络,网速更快
方法如下:
1、首先用管理员账户登录无线路由器,点击“网络设置”的图标。
2、在打开的网络设置页面中,点击“无线信道”菜单项后面的“自动”按钮。
3、在打开的无线信道设置页面,点击要设置的信号 ,如2.4G信道
4、在弹出的菜单中设置好指定的信道。信道并不是固定值,大家可以使用软件来测试一下当前环境哪个信道的信号最稳定。由于现在无线路由器特别多,无线信息泛滥,所以一个稳定性好,速度快的信道是很有必要的。
5、另外要正确的使用5G与2.4G信号,在远距离的地方最好连接2.4G信号,而在路由器边,又没有障碍物的位置,最好选择5G信号,这样速度就会快好多哦,所以一定要把两个信号都要打开。
方法2如下:
1、另外还要注意是否有人在蹭网。如果有人在使用我们的网络下载大文件,或是看视频的话,网络就会有明显的卡顿。点击路由器设置的“防蹭网”图标。
2、在打开的防蹭网页面中,选择不熟悉的设备
3、打开设备的详细页面,可以为其设置限速,或是直接把其加入到黑名单中,不让其连接我们的路由器。
方法3如下:
1、另外绿色节能功能最好要关闭,因为在使用绿色节能功能的时候,是降低无线信号的强度为代价的。点击“绿色节能”的图标。
2、在打开的绿色节能页面中,把绿色节能的开关设置为关闭即可。
(3)如何设置网络数据传输扩展阅读:
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
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说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路由器(Router)又称网关设备(Gateway)是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所谓逻辑网络是代表一个单独的网络或者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的路由功能来完成。
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IP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方法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
路由器是一种多端口设备,它可以连接不同传输速率并运行于各种环境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路由器属于O S I 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指导从一个网段到另一个网段的数据传输,也能指导从一种网络向另一种网络的数据传输。
第一,网络互连:路由器支持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主要用于互连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
第二,数据处理:提供包括分组过滤、分组转发、优先级、复用、加密、压缩和防火墙等功能;
第三,网络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路由器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错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所谓“路由”,是指把数据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和动作,而路由器,正是执行这种行为动作的机器,它的英文名称为Router,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❹ 电脑怎么用网线传东西
1、首先确定您的笔记本有网线接口,现在有很多轻薄本已经取消了这个接口,您可以通过购买扩展坞或者是USB网卡的方式连接网线;
2、将网线的接头插入【RJ-45接口】,即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插头,等到听到卡住的声音之后即可;
3、没有网络连接的笔记本电脑系统右下角的状态栏中,【Internet访问】出现黄色感叹号,点击后选择【网络设置】;
3、进入网络设置后选择【拨号】,点击其中的【设置新连接】,接下来将网络公司给予的账号密码输入,保存后退出;
4、重新打开网络设置可以看到拨号选项中出现刚才设置的宽带连接,点击连接即可;
5、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户的有线网络不属于拨号上网,而是光纤。如果是直接使用在光猫中引出来的网线,只需要直接插上就可以使用;如有异常,点击红色的大叉,启用操作系统中的向导查找网络异常的原因,也可以打开【本地连接】,选择【常规】中的【诊断】;
6、如果无法上网,可能是出现了DNS相关问题。使用【Win】+【R】打开【运行】,输入ipconfig/flushdns回车执行命令,重建本地DNS缓存。
❺ 两台笔记本电脑,win7,如何设置使得能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文件
首先你要有一个无线上网卡或笔记本自带的连接无线路由的无线网卡,右击下面任务栏里的无线网卡寻网,或点击任务栏里的小电视图标,点击“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选择“连接到网络”开始寻网,当找到网络后输入用户名与密码,其他不管,下一步就连接上了
❻ 局域网环境下不使用存储设备如何实现数据传输
两个电脑放在同一个局域网里,之后可以用飞鸽传书软件,实现文件传送。
如果两台电脑不在一个局域网里,但是都能上网,可以去到网上找相关的专门传送文件的软件。 补充说明 :如果两台机器通过同一个路由器上网。那么这样做。 点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在点里面的查看网络连接,再右键本地连接,选择属性里的internet协议(Tcp/Ip)在点这个的属性。里面设置ip,用自动获取或者自己手动改,ip一般设置成192.168.1.3(另一个机子设置192.168.1.4只要最后一位不一样且不要设置成192.168.1.1)子网掩码设成255.255.255.0.默认网关设置成192.168.1.1,DNS可以不设置。之后两个机子都按照飞鸽传书软件。都运行飞鸽传书。之后就可以看着软件上的说明传文件了。(安装飞鸽传书时,可以看下readme看下使用说明)如果两台机器没有上网,且都有网卡。那么用一根网线连接两个电脑的网卡接口。之后把你要传的文件右键,上面有一个选择性是共享。点了后按照说明做,就行了。
❼ 华为手机怎样设置中国移动网络
GPRS方式连接互联网的主要参数设置:
连接名称设置为:中国移动互联网(GPRS);数据承载方式:GPRS;接入点(APN):cmnet;用户名:无;密码:无;鉴定:普通;网关IP地址:无;连接安全:关;连接类型:永久
❽ 电脑怎样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怎么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到另外的一台电脑上的呢?
我们知道现在的互联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是基于,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的,(虽然不是完全符合)从上到下分别为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是分为两个子层分别为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说的MAC层。LLC对两个节点中的链路进行初始化,防止连接中断,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层用来检验包含在每个桢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会分析到。还要明白一点路由器是在网路层的,而网卡在数据链路层。
我们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被当作底层协议,用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以太网中,所有对IP的访问最终都转化为对网卡MAC地址的访问。如果主机A的ARP列表中,到主机B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不正确,由A发往B数据包就会发向错误的MAC地址,当然无法顺利到达B,结 果是A与B根本不能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同一个网段的情况。假设有两台电脑分别命名为A和B,A需要相B发送数据的话,A主机首先把目标设备B的IP地址与自己的子网掩码进行“与”操作,以判断目标设备与自己是否位于同一网段内。如果目标设备在同一网段内,并且A没有获得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相对应的MAC地址信息,则源设备(A)以第二层广播的形式(目标MAC地址为全1)发送ARP请求报文,在ARP请求报文中包含了源设备(A)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同一网段中的所有其他设备都可以收到并分析这个ARP请求报文,如果某设备发现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相同,则它向源设备发回ARP响应报文,通过该报文使源设备获得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信息。为了减少广播量,网络设备通过ARP表在缓存中保存IP与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请求与响应过程中,通信双方都把对方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后续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机制,删除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过的IP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PC-A并不需要获取远程主机(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组发向缺省网关,由网关IP分组的完成转发过程。如果源主机(PC-A)没有缺省网关MAC地址的缓存记录,则它会通过ARP协议获取网关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观察到网关的MAC地址记录,而观察不到远程主机的 MAC地址。在以太网(Ethernet)中,一个网络设备要和另一个网络设备进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标设备的网络层逻辑地址(如IP地址)外,还要知道目标设备的第二层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数据包在网络中的发送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上图只是一种很简单的情况,中间没有过多的中间节点,其实现实中只会比这个更复杂,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发送数据包到PC-C的话,如果PC-A没有PC-C的IP地址,则PC-A首先要发出一个dns的请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服务器会给PC-A回应PC-C的ip地址,这样PC-A关于数据包第三层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来PC-A要知道如何到达PC-C,然后,PC-A会发送一个arp的地址解析请求,发送这个地址解析请求,不是为了获得目标主机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请求发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后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会发送给源主机PC-A,这样PC-A的数据包的第二层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后数据会到达交换机A,交换机A看到数据包的第二层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数据包发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数据包,首先查看数据包的第三层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说明这是一个可路由的数据包。 (4)然后路由器进行IP重组和分组的过程。首先更换此数据包的第二层包头信息,路由器PC-A到达PC—C要经过一个广域网,在这里会封装很多广域网相关的协议。其作用也是为了找下一阶段的信息。同时对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数据包重校验。把数据经过Internet发送出去。最后经过很多的节点发送到目标主机PC_C中。
现在我们想一个问题,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话,会不会影响正常的通讯呢!答案是不会影响的,因为这两个主机所处的局域网被广域网分隔开了,通过对发包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来,不会有任何的问题。而如果在同一个局域网中的话,那么就会产生通讯的混乱。当数据发送到交换机是,这是的端口信息会有两个相同的MAC地址,而这时数据会发送到两个主机上,这样信息就会混乱。因此这也是保证MAC地址唯一性的一个理由。
我暂且按我的理解说说吧。
先看一下计算机网络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
│ 应用层 │←第七层
├—————┤
│ 表示层 │
├—————┤
│ 会话层 │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第一层
└—————┘
而我们现在用的网络通信协议TCP/IP协议者只划分了四成:
┌—————┐
│ 应用层 │ ←包括OSI的上三层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网络接口层 │←包括OSI模型的下两层,也就是各种不同局域网。
└—————┘
两台计算机通信所必须需要的东西:IP地址(网络层)+端口号(传送层)。
两台计算机通信(TCP/IP协议)的最精简模型大致如下:
主机A---->路由器(零个或多个)---->主机B
举个例子:主机A上的应用程序a想要和主机B上面的应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将要通信的数据发到传送层,在传送层上加上与该应用程序对应的通信端口号(主机A上不同的应用程序有不同的端口号),如果是用的TCP的话就加上TCP头部,UDP就加上UDP头部。
在传送成加上头部之后继续向往下传到网络层,然后加上IP头部(标识主机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数据,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然后传给下层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最后到物理层变成二进制数据经过编码之后向外传输。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经过许多各种各样的局域网,举个例子:
主机A--->(局域网1--->路由器--->局域网2)--->主机B
这个模型比上面一个稍微详细点,其中括号里面的可以没有也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这个取决于你和谁通信,也就是主机B的位置。
主机A的数据已经到了具体的物理介质了,然后经过局域网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机A来的数据先经过解码,还原成数据帧,然后变成网络层数据,这个过程也就是主机A的数据经过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路由器上面的一个反过程。
然后路由器分析主机A来的数据的IP头部(也就是在主机A的网络层加上的数据),并且修改头部中的一些内容之后继续把数据传送出去。
一直到主机B收到数据为止,主机B就按照主机A处理数据的反过程处理数据,直到把数据交付给主机B的应用程序b。完成主机A到主机B的单方向通信。
这里的主机A、B只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双方不一定就是个人PC,服务器与主机,主机与主机,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大致都是这样的。
再举个例子,我们开网页上网络:
就是我们的主机浏览器的这个应用程序和网络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应用成所用的协议就是HTTP,而服务器的端口号就是熟知端口号80.
大致过程就是上面所说,其中的细节很复杂,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对于非专业人员也没有必要深究。
❾ 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上传输的
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如何“走”到远端的另一台电脑的呢?这是个最基础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来,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这里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ping”命令,来解释一个数据包“旅程”。
假设:我的电脑A,向远在外地的朋友电脑B传输数据,最简单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这个家伙的那一端网络通不通。A与B之间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学校,社区或者电信机房,无所谓,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具体过程如下------
1.“ping”命令所产生的数据包,我们归类为ICMP协议。说白了就是向目的地发送一个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如果回应正常则目的地的网络就是通的。当我们输入了“ping”命令之后,我们的机器(电脑A)就生成了一个包含ICMP协议域的数据包,姑且称之为“小德”吧~~~~
2.“小德”已经将ICMP协议打包到数据段里了,可是还不能发送,因为一个数据要想向外面传送,还得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IP协议。IP要将你的“写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写到数据段上面,即:将数据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打包在“小德”的头部和尾部,这样一来,大家才知道你的数据是要送到哪里。
3.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接下来还有部门要审核------ARP。ARP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负责把IP地址对应到硬件地址。直接说吧,都怪交换机太“傻”,不能根据IP地址直接找到相应的计算机,只能根据硬件地址来找。于是,交换机就经常保留一张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来生成这张表的。比如:当“小德”被送到ARP手里之后,ARP就要在表里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与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对应,然后转发过去。如果没找到,则发一个广播给所有其他的交换机端口,问这是谁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转发给它。
4.经过一番折腾,“小德”终于要走出这个倒霉的局域网了。可在此之前,它们还没忘给“小德”屁股后面盖个“戳”,说是什么CRC校验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还得麻烦它们重新发送。。。。。我靠~~~~注: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谓的CRC是一种校验方法,用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包,损坏等等,FCS是数据包(准确的说是frame)里的一个区域,用来存放CRC的计算结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后,目的计算机要检查FCS里的CRC值,如果与原来的相同,则说明数据在途中没有损坏。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家伙最后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众多的0和1,弄成了什么“高电压”“低电压”,在双绞线上传送了出去。晕~~出趟门就这么麻烦吗?
6.坐着双绞线旅游,爽!可当看到很多人坐着同轴电缆,还有坐光纤的时候,小德又感觉不是那么爽了。就在这时,来到了旅途的中转站------路由器。这地方可是高级场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够牛吧?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张表,叫做路由表,里面标识着哪一个网络的IP对应着路由器的哪一个端口。这个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间互相“学习”之后生成的,当然也可以由管理员手工设定。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依靠路由协议来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当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后,根据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网络,接着就把小德转到了相应的端口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装成frame,转换成电压信号等一系列“折腾”的活,就由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模块去干吧。
8.小德从路由器的出口出来,便来到了目的地----电脑B----所属的网络的默认网关。默认网关可以是路由器的一个端口,也可以是局域网里的各种服务器。不管怎样,下面的过程还是一样的:到交换机里的ARP表查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属于哪个局域网段或端口,然后就转发到B了。
9.进了B的网卡之后,还要层层“剥皮”,基本上和从A出来的程序是一样的------电脑B先校验一下CRC值,看看数据是否完整;然后检查一下frame的封装,看到是IP协议之后,就把“小德”交给IP“部门”了;IP协议一看目的地址,正确,再看看应用协议,是ICMP。于是知道了该怎么做了------产生一个回应数据包,(可以命名为“回应小德”),并准备以同样的顺序向远端的A发送。。至于刚刚收到的那个数据包就丢弃了。
10.“回应小德”这个数据包又开始了上述同样的循环,只不过这次发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个最简单的路由过程,任何复杂的网络都是在次基础之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