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雷利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详细资料
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本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1919),后因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根据英国的习惯,称为雷利勋爵第三,科学界一般则简称他为雷利勋爵。
他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既在实验物理方面,又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过重大的贡献。尽管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经典物理学方面,可是他晚年对于近代物理学,如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发表过重大意见。因此,我们可以说,雷利勋爵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科学家。
他于1842年11月12日生在伦敦附近的埃塞克斯(Essex)。他从1865年在剑桥大学毕业起,到1919年6月30日病故为止,前后五十多年的科学活动,一共写了四百三十多篇科学论文,后来被集成六大卷,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他还写过一部巨着,两卷本《声学理论》,成了物理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名着。雷利虽不是数学家,却善于利用数学解决物理学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他对于实验工作十分仔细认真,所以一生取得了丰富的实验研究成果。
他在剑桥大学毕业后,26岁时按照当时的习惯,就到欧洲大陆去旅行,接着又去美国考察。他在1868年,购买一些实验设备带回来,设立了一座私人实验室,成为英国当时很有名的物理实验室。
他在1871年29岁时结婚了。结婚以后到埃及去旅行,同时就开始写他的《声学理论》一书。这部书一直经过六年的写作时间,到1877年才写完初次出版。
1873年31岁时,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这时候开始,就在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里,进行声学和光学的实验研究,使他成为当时全世界最着名的声学专家。
他还引用光学理论来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1871年,他提出: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的方向有关,并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光学上着名的“雷利散射公式”。
在组成阳光的七种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波长较短。而蓝光在空气的微小尘粒中的散射能力,却比红光强十倍以上。无云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蔚蓝色,就是因为阳光中的蓝光受到强烈的散射而造成的。
他在家庭实验室里,研究光学仪器的光栅,这项工作使他对前人发明的光谱仪大加改进。从1870年起,光谱仪就成了研究日光和很多化学元素光谱的重要仪器了。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雷利本来想就在家里作一辈子的科学研究工作了。可是剑桥大学杰出物理学教授麦克斯韦尔(J·C·Maxwell)于1879年病故了,三十七岁的雷利被剑桥礼聘为教授。
他在剑桥大学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使学基础物理学的学生,都必须做实验。从此在欧美的大学里普遍实行起来。后来,由于他不愿意太多的外务,到1884年42岁为止,就不再担任剑桥大学教授了。
他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利用准确的仪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于电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欧姆、安培和伏特的精确数值,进行了仔细研究计算。他的研究成果,成为物理学界长期使用的基数。由于他感觉到基本单位准确的重要性,他建议英国政府成立国立物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1900年成立起来了,至今仍然是国际上的重要标准化机构。
在1884年,英国科学家公推雷利为英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就在这一年,这个促进会到加拿大去开年会。这使雷利又有机会和美国以及加拿大的一些物理学家,发生了更密切的友情。
他回到英国以后,仍然在自己家里,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尽管他从1887年到1905年还兼任过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教授,可是他每年只有很少时间在伦敦停留一下,做几次短小精干的讲演。
从1880年后期起,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上,而且方面很广,包括光学、流体力学、声学、电学以及热力学等等方面,因此,他在科学界地位就很高很高了。
他对于研究所得数字是十分认真负责的,这使他后来和威廉·拉姆塞共同合作,发现了氩气。这本来是化学方面的问题,所以他和化学家合作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稀有气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问题。雷利从空气取得的氮气的密度,同从氨气里得到的氮气不完全相符,虽然数字相差只是在小数点第三位上。
气体密度就是1L气体的质量,以克数计算。气体的体积会随着温度和压力而变化,所以必须规定,气体的密度是在零摄氏度和一个大气压下,每升的质量。
空气中的氮气,经多次测量密度仍然是每升1.2572g。而从氨化合物分解出来的氮气,密度却都是每升1.2508 g。当时有人劝他,先找一找前人的着作。雷利就重新翻读了1795年卡文迪许手稿,卡文迪许曾经用静电仪放电来氧化氮气,发现尽管放电时间很长很长,总是留下一点点不能化合的气体。读了这个报告以后,雷利就相信空气里除了氧气和氮气以外,一定还有另外的一种气体。
雷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取的氧,密度完全相等,但氮气的研究结果则使人不解。他由氨制得的氮总比从大气中除去氧、二氧化碳、水汽后所得的氮轻千分之五左右。于是他将这事实刊登在英国1892年9月29日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请读者解释,可是他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雷利勋爵本人起初想到了四种可能的解释:(1)由大气中所制得的氮,或者还含有微量的氧;(2)由氨所制得的氮,可能稍微混杂了氢;(3)由大气中所得的氮,或许含有类似臭氧的N3分子;(4)由氨中所得的氮,可能有若干分子已经分解,因而把气体的密度降低了。
第一个假设是最不可能的,因为氧和氮的密度相差极微,必须杂有极大量的氧,才可以用来解释千分之五的差异。雷利又用实验证明了由氨所制得的氮,其中绝不含氢,第三个解释也是不足置信,因为他采用无声放电,使之通过这种气体,也未发现氮的密度有所增高。
雷利最初就使用感应线圈使氮气氧化,但是这个工作进行得相当缓慢。于是威廉·拉姆塞向雷利建议不再用放电的办法,改用化学方法。因为拉姆塞的方法得到成功,他们两个人在1895年就共同写成一篇论文,在英国科学促进大会上宣读。因为他们对这种新气体当时并没有命名,大会主席建议名为Argon,来自希腊文“懒惰”之意,中文音译成氩。
由于雷利知识十分渊博并且和其他科学家接触很多,所以他在19世纪后期,已经开始感觉到物理学上有好多实验,很难用经典理论去解释,例如光谱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尽管他对于经典物理学感觉有问题,他却还没有放弃希望,总是使用经典物理学去试图解释新的现象。
他对量子理论并不太热心,他觉得这个理论提出得太突然了。由于他们共同发现了雷利——金斯定律(Raylejgh——Jears law),这个发现在普朗克(Planck)有名的理论发表前几个月,所以他对量子学更不大重视。
他也曾经想利用经典学说来解释原子光谱。例如:氢原子的发射光谱,他最后不得不承认,他的尝试是失败的。波尔提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理论时,他又觉得这种学说太激进。
雷利对于相对论虽是相当信服的,但同时还提倡以太学说。尽管这种学说在1881年经过迈克尔孙(Michelson)的实验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雷利对迈克尔孙的实验也表示怀疑,他认为以太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好解释许多现象了。由此可见,他对于经典光学理论一直是忠心的。他自己在1901年想用实验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可是也失败了。从此,他对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十分佩服了。
雷利在晚年始终没有放弃物理学的实验工作。他在最后十五年中,还一共发表了九十篇论文之多。其中有一篇关于声波理论的论文,大大改进了前人的工作。
他的《声学理论》一书,经过多次的修订,达到了二十世纪的高水平。
他除了对于理论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以外,还对于科学团体和政府提出的科学问题,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一辈子在实验室里和图书馆里为科学而献身。
雷利在1873年被选进皇家学会,并且从1885年到1896年,他担任了皇家学会秘书。他在学会里很重视提拔青年科学家,例如:苏格兰有一位青年学者对于气体的分子理论,发表了很重要的见解,可是被很多人忽视了。雷利重新审查了被埋没的论文,很重视这位苏格兰科学家,特别把别人所轻视的论文送交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
在1905年,雷利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他认真地负责一直担任到1908年,他对学会做了好些被人不重视的工作。
在1896年,他担任了三育学会(Trinity House)的科学顾问,雷利在这里兼任了十五年的义务工作。在这里,他用光学理论,解决了被浓雾挡住光线的问题。雷利在其他公共事业方面,也有很多的贡献。例如,他担任过国防部一个重要小组的组长,又担任过伦敦煤气公司改进工作的顾问。
尽管他担任大学教授的时间不太长,却曾经担任国家的好几个教育机构的董事。从1908年到1919年逝世为止,他是剑桥大学的名誉校长。
他在1904年接受诺贝尔物理奖金时,把奖金全部捐给剑桥大学。他一生得过好多名誉学位,共计有十三次之多;在全世界的学会之中,他取得了五十多个名誉会员的称谓。
雷利和当时欧洲其他物理学家不大相同,并不热心于提新理论。他只是把所遇到的科学问题,用物理实验方法去设法解决。从他一生的行动,可以看出来,他一方面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很和顺可亲的一位学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做为罗汉果的一名军事考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的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工整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尽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那申请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到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为他是保卫和平的光荣战士。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但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还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向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的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我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同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二十一实际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敬礼!
2. 求全世界成功预报地震的案例
海城地震
开放分类: 地理、辽宁、地震、灾害、海城
【辽宁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因而对地面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震害现象复杂且多种多样。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其中,破坏道路近3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损失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物资;在农村造成民房破坏占原有面积27.1%,破坏公路38公里,各型桥梁:2000余座;水利设施700多个,堤坝800多公里,喷砂埋盖农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产资料和设备也受到很大损失。
从整个震区经济损失看,城镇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城镇公共设施破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损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没施破坏2937个;总共折合人民币8.1亿元。城镇和工业震害所占比重较大,两者相比,城镇占总损失的61%,农村占39%。
【预测预防和抗震救灾经验教训】
1、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蓬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辗课荩�械幕乖诼短旆庞车缬埃�蚨�畲笙薅鹊丶跎倭松送觥H绱τ诘卣鹆叶?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展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此外,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了1000多名乘客奔驰在地震区的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末出现事故,安全地把列车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而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使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震前预报预防的成功,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人员伤亡的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伤亡减少,有效地保证了灾区的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由国家大量派出救灾人员和因停产而引起的损失。地震前,灾区工农业日生产总值2600万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内恢复了生产,全区在2个月内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预报和预防,按半年产的时间计算,将损失30—40亿元。另外,震前对一些要害部门进行了加固和处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灾害。如辽阳参窝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原无地震设防,工程质量也有一些问题。1975年1月进行了坝体加固,地震时,坝区山石滚落,坝体裂缝加大,冰面出现90米长裂缝,但是整个大坝却安然无惹。又如,庆明化工厂于1974年12月下旬对库存的4950吨易爆产品采取了紧急调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2.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进一步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海城地震刚过,辽宁省政府就连夜在海城县成立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物资供应、抢险维修、治安保卫、地震测报等机构,立即指挥实施救灾对策方案。省内末受灾的地、市,分别在海城、营口两县设立支援救灾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阳、辽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了指挥部,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如海城县驻军在震后10—20分钟就进入了救灾现场。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救出2700余人。有一个团在地震当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驻军某师一个侦察连,震后2分钟就进入县招待所,和随后派出的一个工兵营一起进行抢救,先后打了40多个洞,奋战了5昼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时一般先给伤员打强心剂,然后再抬出来,用这个方法救活了5名伤员。2月6日后,解放军开始全面清理废墟,每当清理一个地方,先喊一喊,听于听,看一看。2月9日上午11时,最后救出了一个被压埋了110个多小时的外地采购员,这个伤员身受重伤和3度冻伤,经医院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
地震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辽宁省内共派遣101个医疗队进入震区,医护人员共3480人。他们在当地群众和驻军协助下,在震后2、3小时内,基本上把重危伤员抢运到乡村临时设立的医疗点或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因地制宜地对伤员进行了急救处置。在震后12小时内基本上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省政府紧急安排省内16个县级以上医院、军队3个野战医院以及灾区临时开设的3所医院接收治疗重伤员。到震后3月19日止,县级以上医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伤员已有3464人基本痊愈出院。震后震区还普遍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制止了传染病的继续发生,使发病率大为减少。
震后,灾区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较快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在恢复生产中,国家和省投资10.3亿元,震区自筹资金2.5亿元。在重建家园中,经过两年努力,农村共建用房857万平方米;经过16年努力,城镇共修建房屋355万平方米,公共设施11万平方米,国家和省级投资17.8亿元,灾区自筹4.6亿元。
3.要重视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于严寒腊月的冬季,震后的次生冻灾、火灾严重。震前,连续多日偏南风,气温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气温3—6℃,冰雪消融;但风云莫测多变,震后突然转东北风,漫天大雪,,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达一20℃以下,最高也在一5℃。气温的冷热巨变,加上多数人住在不防寒的简易防震棚内,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严寒取暖再加之做饭、照明等,造成火灾亦很严重。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人,其中,冻死和捂死372人,’冻伤6578人;震后共发生防震棚火灾3142起,烧死341人,烧伤980人。上述次生灾害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32%,比例相当惊人,是值得记取的一条教训。今后在预报地震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不同条件下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问题。
【成功预测海城地震揭秘】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
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海城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确认海城地震预报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强震作出准确临震预报(海城为营口下面的一个县,现在由鞍山市管辖)。
我是鞍山人,幸运的是晚生了十年。
3. 辽宁海城1975年7.3级地震中国是怎么预测出来的
要提前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人类惟一一次提前预测到地震。
【辽宁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因而对地面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震害现象复杂且多种多样。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其中,破坏道路近3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损失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物资;在农村造成民房破坏占原有面积27.1%,破坏公路38公里,各型桥梁:2000余座;水利设施700多个,堤坝800多公里,喷砂埋盖农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产资料和设备也受到很大损失。
从整个震区经济损失看,城镇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城镇公共设施破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损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没施破坏2937个;总共折合人民币8.1亿元。城镇和工业震害所占比重较大,两者相比,城镇占总损失的61%,农村占39%。
【预测预防和抗震救灾经验教训】
1、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一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映电影,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展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此外,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了1000多名乘客奔驰在地震区的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安全地把列车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而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使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震前预报预防的成功,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人员伤亡的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伤亡减少,有效地保证了灾区的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由国家大量派出救灾人员和因停产而引起的损失。地震前,灾区工农业日生产总值2600万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内恢复了生产,全区在2个月内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预报和预防,按半年产的时间计算,将损失30—40亿元。另外,震前对一些要害部门进行了加固和处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灾害。如辽阳参窝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原无地震设防,工程质量也有一些问题。1975年1月进行了坝体加固,地震时,坝区山石滚落,坝体裂缝加大,冰面出现90米长裂缝,但是整个大坝却安然无惹。又如,庆明化工厂于1974年12月下旬对库存的4950吨易爆产品采取了紧急调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2.有效地组织抗震救灾,进一步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海城地震刚过,辽宁省政府就连夜在海城县成立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物资供应、抢险维修、治安保卫、地震测报等机构,立即指挥实施救灾对策方案。省内末受灾的地、市,分别在海城、营口两县设立支援救灾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阳、辽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了指挥部,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如海城县驻军在震后10—20分钟就进入了救灾现场。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救出2700余人。有一个团在地震当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驻军某师一个侦察连,震后2分钟就进入县招待所,和随后派出的一个工兵营一起进行抢救,先后打了40多个洞,奋战了5昼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时一般先给伤员打强心剂,然后再抬出来,用这个方法救活了5名伤员。2月6日后,解放军开始全面清理废墟,每当清理一个地方,先喊一喊,听一听,看一看。2月9日上午11时,最后救出了一个被压埋了110个多小时的外地采购员,这个伤员身受重伤和3度冻伤,经医院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
地震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辽宁省内共派遣101个医疗队进入震区,医护人员共3480人。他们在当地群众和驻军协助下,在震后2、3小时内,基本上把重危伤员抢运到乡村临时设立的医疗点或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因地制宜地对伤员进行了急救处置。在震后12小时内基本上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省政府紧急安排省内16个县级以上医院、军队3个野战医院以及灾区临时开设的3所医院接收治疗重伤员。到震后3月19日止,县级以上医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伤员已有3464人基本痊愈出院。震后震区还普遍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制止了传染病的继续发生,使发病率大为减少。
震后,灾区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较快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在恢复生产中,国家和省投资10.3亿元,震区自筹资金2.5亿元。在重建家园中,经过两年努力,农村共建用房857万平方米;经过16年努力,城镇共修建房屋355万平方米,公共设施11万平方米,国家和省级投资17.8亿元,灾区自筹4.6亿元。
3.要重视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于严寒腊月的冬季,震后的次生冻灾、火灾严重。震前,连续多日偏南风,气温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气温3—6℃,冰雪消融;但风云莫测多变,震后突然转东北风,漫天大雪,,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达一20℃以下,最高也在一5℃。气温的冷热巨变,加上多数人住在不防寒的简易防震棚内,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严寒取暖再加之做饭、照明等,造成火灾亦很严重。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人,其中,冻死和捂死372人,’冻伤6578人;震后共发生防震棚火灾3142起,烧死341人,烧伤980人。上述次生灾害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32%,比例相当惊人,是值得记取的一条教训。今后在预报地震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不同条件下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问题。
【成功预测海城地震揭秘】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
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世界历史上成功地预报七级以上大震尚属首次。
※节选《新世纪周刊》 作者:李梓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4日06时53分,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北纬40.6,东经122.9) 发生4.3级地震。
4. 《海贼王》中,雷利2年里究竟教了路飞什么
在《海贼王》中,路飞后来实力能够得到突破,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雷利两年间的教导。如果没有雷利,相信路飞也不会那么快学会使用霸王色霸气,同时路飞的见闻色霸气和武装色霸气也是由雷利教会的。除此之外,将三色霸气教授给路飞之后,雷利还通过与路飞单挑来指点其招式该如何改进,就是在雷利的指导之下,路飞才开发出来属于自己的更加具有攻击性的招式。
所以说雷利两年间交给路飞的东西还是很多的,除了三色霸气的使用方法和改进招式的建议之外,在雷利的带领下,路飞在反弹炮弹的时候还会使用借力打力,让自己的攻击更具有力量。
5. 作者雷利的资料急急急!!!!
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本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1919),后因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根据英国的习惯,称为雷利勋爵第三,科学界一般则简称他为雷利勋爵。
他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既在实验物理方面,又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过重大的贡献。尽管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经典物理学方面,可是他晚年对于近代物理学,如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发表过重大意见。因此,我们可以说,雷利勋爵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科学家。
他于1842年11月12日生在伦敦附近的埃塞克斯(Essex)。他从1865年在剑桥大学毕业起,到1919年6月30日病故为止,前后五十多年的科学活动,一共写了四百三十多篇科学论文,后来被集成六大卷,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他还写过一部巨着,两卷本《声学理论》,成了物理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名着。雷利虽不是数学家,却善于利用数学解决物理学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他对于实验工作十分仔细认真,所以一生取得了丰富的实验研究成果。
他在剑桥大学毕业后,26岁时按照当时的习惯,就到欧洲大陆去旅行,接着又去美国考察。他在1868年,购买一些实验设备带回来,设立了一座私人实验室,成为英国当时很有名的物理实验室。
他在1871年29岁时结婚了。结婚以后到埃及去旅行,同时就开始写他的《声学理论》一书。这部书一直经过六年的写作时间,到1877年才写完初次出版。
1873年31岁时,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这时候开始,就在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里,进行声学和光学的实验研究,使他成为当时全世界最着名的声学专家。
他还引用光学理论来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1871年,他提出:散射光的强度与散射的方向有关,并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光学上着名的“雷利散射公式”。
在组成阳光的七种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波长较短。而蓝光在空气的微小尘粒中的散射能力,却比红光强十倍以上。无云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蔚蓝色,就是因为阳光中的蓝光受到强烈的散射而造成的。
他在家庭实验室里,研究光学仪器的光栅,这项工作使他对前人发明的光谱仪大加改进。从1870年起,光谱仪就成了研究日光和很多化学元素光谱的重要仪器了。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雷利本来想就在家里作一辈子的科学研究工作了。可是剑桥大学杰出物理学教授麦克斯韦尔(J·C·Maxwell)于1879年病故了,三十七岁的雷利被剑桥礼聘为教授。
他在剑桥大学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使学基础物理学的学生,都必须做实验。从此在欧美的大学里普遍实行起来。后来,由于他不愿意太多的外务,到1884年42岁为止,就不再担任剑桥大学教授了。
他在剑桥大学的时候,利用准确的仪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对于电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欧姆、安培和伏特的精确数值,进行了仔细研究计算。他的研究成果,成为物理学界长期使用的基数。由于他感觉到基本单位准确的重要性,他建议英国政府成立国立物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1900年成立起来了,至今仍然是国际上的重要标准化机构。
在1884年,英国科学家公推雷利为英国科学促进会会长。就在这一年,这个促进会到加拿大去开年会。这使雷利又有机会和美国以及加拿大的一些物理学家,发生了更密切的友情。
他回到英国以后,仍然在自己家里,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尽管他从1887年到1905年还兼任过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教授,可是他每年只有很少时间在伦敦停留一下,做几次短小精干的讲演。
从1880年后期起,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上,而且方面很广,包括光学、流体力学、声学、电学以及热力学等等方面,因此,他在科学界地位就很高很高了。
他对于研究所得数字是十分认真负责的,这使他后来和威廉·拉姆塞共同合作,发现了氩气。这本来是化学方面的问题,所以他和化学家合作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稀有气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问题。雷利从空气取得的氮气的密度,同从氨气里得到的氮气不完全相符,虽然数字相差只是在小数点第三位上。
气体密度就是1L气体的质量,以克数计算。气体的体积会随着温度和压力而变化,所以必须规定,气体的密度是在零摄氏度和一个大气压下,每升的质量。
空气中的氮气,经多次测量密度仍然是每升1.2572g。而从氨化合物分解出来的氮气,密度却都是每升1.2508 g。当时有人劝他,先找一找前人的着作。雷利就重新翻读了1795年卡文迪许手稿,卡文迪许曾经用静电仪放电来氧化氮气,发现尽管放电时间很长很长,总是留下一点点不能化合的气体。读了这个报告以后,雷利就相信空气里除了氧气和氮气以外,一定还有另外的一种气体。
雷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取的氧,密度完全相等,但氮气的研究结果则使人不解。他由氨制得的氮总比从大气中除去氧、二氧化碳、水汽后所得的氮轻千分之五左右。于是他将这事实刊登在英国1892年9月29日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请读者解释,可是他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雷利勋爵本人起初想到了四种可能的解释:(1)由大气中所制得的氮,或者还含有微量的氧;(2)由氨所制得的氮,可能稍微混杂了氢;(3)由大气中所得的氮,或许含有类似臭氧的N3分子;(4)由氨中所得的氮,可能有若干分子已经分解,因而把气体的密度降低了。
第一个假设是最不可能的,因为氧和氮的密度相差极微,必须杂有极大量的氧,才可以用来解释千分之五的差异。雷利又用实验证明了由氨所制得的氮,其中绝不含氢,第三个解释也是不足置信,因为他采用无声放电,使之通过这种气体,也未发现氮的密度有所增高。
雷利最初就使用感应线圈使氮气氧化,但是这个工作进行得相当缓慢。于是威廉·拉姆塞向雷利建议不再用放电的办法,改用化学方法。因为拉姆塞的方法得到成功,他们两个人在1895年就共同写成一篇论文,在英国科学促进大会上宣读。因为他们对这种新气体当时并没有命名,大会主席建议名为Argon,来自希腊文“懒惰”之意,中文音译成氩。
由于雷利知识十分渊博并且和其他科学家接触很多,所以他在19世纪后期,已经开始感觉到物理学上有好多实验,很难用经典理论去解释,例如光谱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尽管他对于经典物理学感觉有问题,他却还没有放弃希望,总是使用经典物理学去试图解释新的现象。
他对量子理论并不太热心,他觉得这个理论提出得太突然了。由于他们共同发现了雷利——金斯定律(Raylejgh——Jears law),这个发现在普朗克(Planck)有名的理论发表前几个月,所以他对量子学更不大重视。
他也曾经想利用经典学说来解释原子光谱。例如:氢原子的发射光谱,他最后不得不承认,他的尝试是失败的。波尔提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理论时,他又觉得这种学说太激进。
雷利对于相对论虽是相当信服的,但同时还提倡以太学说。尽管这种学说在1881年经过迈克尔孙(Michelson)的实验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雷利对迈克尔孙的实验也表示怀疑,他认为以太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好解释许多现象了。由此可见,他对于经典光学理论一直是忠心的。他自己在1901年想用实验来证明以太的存在,可是也失败了。从此,他对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十分佩服了。
雷利在晚年始终没有放弃物理学的实验工作。他在最后十五年中,还一共发表了九十篇论文之多。其中有一篇关于声波理论的论文,大大改进了前人的工作。
他的《声学理论》一书,经过多次的修订,达到了二十世纪的高水平。
他除了对于理论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以外,还对于科学团体和政府提出的科学问题,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一辈子在实验室里和图书馆里为科学而献身。
雷利在1873年被选进皇家学会,并且从1885年到1896年,他担任了皇家学会秘书。他在学会里很重视提拔青年科学家,例如:苏格兰有一位青年学者对于气体的分子理论,发表了很重要的见解,可是被很多人忽视了。雷利重新审查了被埋没的论文,很重视这位苏格兰科学家,特别把别人所轻视的论文送交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
在1905年,雷利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他认真地负责一直担任到1908年,他对学会做了好些被人不重视的工作。
在1896年,他担任了三育学会(Trinity House)的科学顾问,雷利在这里兼任了十五年的义务工作。在这里,他用光学理论,解决了被浓雾挡住光线的问题。雷利在其他公共事业方面,也有很多的贡献。例如,他担任过国防部一个重要小组的组长,又担任过伦敦煤气公司改进工作的顾问。
尽管他担任大学教授的时间不太长,却曾经担任国家的好几个教育机构的董事。从1908年到1919年逝世为止,他是剑桥大学的名誉校长。
他在1904年接受诺贝尔物理奖金时,把奖金全部捐给剑桥大学。他一生得过好多名誉学位,共计有十三次之多;在全世界的学会之中,他取得了五十多个名誉会员的称谓。
雷利和当时欧洲其他物理学家不大相同,并不热心于提新理论。他只是把所遇到的科学问题,用物理实验方法去设法解决。从他一生的行动,可以看出来,他一方面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很和顺可亲的一位学者。
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的资料
应该是1994年,雷利是1996年11月8日写的信,此时他父亲已经牺牲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