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新增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重点评估对象新增了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如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以及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以网络为主要的安全体系的立场,主要涉及网络安全域、防火墙、网络访问控制、抗DDOS等场景,更多是指向整个网络空间的环境。网路资讯及资料均可存在于网路空间内或网路外。“资料可视为资料的主要载体,资料是对资料进行有意义分析的价值资产,常见的资料安全事件有网络入侵、资料泄露、资料篡改等。而数据安全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规性,以此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常见的数据安全事件有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
我们的《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商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设置各种铁笼,从收集个人信息到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法律的层面,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不能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法律责任来针对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上杜绝出现你刚打完某APP的网络电话说想吃火锅,打开某APP就给你推送火锅点的优惠卷等等这种荒唐的现象。让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此后半个月里,“滴滴”网络安全审查事件一直在持续。从最开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集体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门进驻,规格甚至超过了当初特斯拉的“五部门约谈”。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怀疑一点——在美国纽交所IPO的过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国境内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其他数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也可能有所担心,便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这个罪指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为。
所以,信息泄露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问题,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会 问题。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金钱和权力。个人认为,大范围的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传染病的流行。
Ⅱ 滴滴被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究竟是怎么回事
滴滴被审查原因如下:
7月2日晚间,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在官网发文,宣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出行安全审查
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滴滴回应安全审查:
1、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3、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4、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滴滴
Ⅲ 滴滴事件为何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罚款80.26亿,侵犯用户的隐私信息,严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2015年滴滴就通过打车信息推演出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情况,由此推测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数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背刺!
Ⅳ 孙勇:如何看待这一次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这件事,这两天一些媒体有不同的解读。在此,我也想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从《公告》和《通报》来看,尽管文字不长,但还是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应该收集的信息,但是我们使用过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下载APP登录时填写的信息,另一个是使用滴滴网约车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收集中,应该存在或者没有征得个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许可范围的行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对于它在使用个人信息时,究竟做了哪些违法违规的事情,目前还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但其至少应该包括对个人信息的数据化不当分析,或者商业化不当使用。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经常使用滴滴专车时,总感觉有被“杀熟”的嫌疑。平常经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后有时会涨到47元左右。但究竟这种情况是“杀熟”,还是因为时段涨价,还有待调查结果公布后判断。
总而言之,“滴滴出行”这次被调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规、不合法,而有些媒体对此做了更多的揣测,更有人说这一次是专门针对滴滴出行”而来,这都远离了事情的本质。(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启动了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的网络安全审查)
不过, 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转型的 汽车 企业提了个醒。 目前,随着智能电动 汽车 的快速发展,许多 汽车 企业也让用户下载APP,24小时监控 汽车 运行状态,同时还收集用户在车内的各种信息,从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数据,并逐步将大数据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后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业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业化使用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甄别。
希望 汽车 企业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并结合这次“滴滴出行”等企业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中违法违规的案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对“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审查,我认为并不会限制 汽车 智能化的发展。我相信,在排除这些风险后,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排除风险,合法合规, 汽车 企业转型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好、更远。
Ⅳ 滴滴出行为什么被审查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通告,宣布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受此消息影响,滴滴出行股价大跌,滴滴出行还因此遭到外界质疑。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至于详细的调查原因,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并没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说“积极配合调查”。
有传言称,滴滴出行为了成功在美国上市,所以给美国提供了用户数据和道路数据。对此,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敏在其个人微博表示,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而本就在国内市场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调的在美国上市,毕竟如果在国内上市,市值没有在美国的市值高,在美国市值超800亿美元。而在这次审查事件后市值跌落10%左右,这消息肯定会有部分网友叫好,特别在网络司机内心多少有些喜悦。
毕竟在滴滴的司机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离谱高达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对司机的态度极度冷淡,对司机的安全和权益没有一定的保障。
Ⅵ 滴滴被罚金额高达80.26亿元,被罚这么多是何原因
2022年7月21日,滴滴因存在16项违法事实,被处以80.26亿元罚款并全网通报,引发公众关注。
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联网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本文指出,“滴滴事件”并非单纯的国家-资本关系偶发事件,它反映出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要素与国家能力之间的深刻紧张。“滴滴事件”以数据安全问题为表征,但其背后体现的,是数据安全与资本垄断逻辑的并生与杂糅。一方面,“滴滴事件”及其数据安全危机确实触碰到国家安全的底线逻辑;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产生则衍生自资本垄断的基本机理。
滴滴偷偷在在美国上市,
这些信息,如果都放在美国,你想想会发生什么后果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弃国人于不顾。
总结:滴滴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迎合了新时代人们的一系列需求,比如提前订车、搭便车,这恰恰是传统出租车做不到的。一开始备受人们的欢迎,平台创建之初的本意本来是好的,既能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又能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但这个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此次滴滴受到重罚,希望也能给其他企业一个警告,不要为一时利益,再干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了。
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