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非法 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或者窃取网络数据。
二,是为他人实施上述行为提供专门的程序和工具。
三,是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而为其提供技 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行为。
《网络安全法》第27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 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 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
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 事侵入网络、千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 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 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 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危害网络安全行为侵害他人权利的,应承担相应的 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② 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有哪些表现
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非法 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或者窃取网络数据。
二,是为他人实施上述行为提供专门的程序和工具。
三,是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而为其提供技 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行为。
《网络安全法》第27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 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 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
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 事侵入网络、千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 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 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 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危害网络安全行为侵害他人权利的,应承担相应的 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③ 组织或个人违反国家网络安全要求的可能面临什么
刑事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基本大法,即将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法》是网络安全领域“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对保障我国网络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拓展资料】
《网络安全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哪些?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1、扩展个人信息保护范围
《网络安全法》第22条第2款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手机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2、强化服务商在用户信息泄露后的告知义务
《网络安全法》第42条:“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漏、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漏、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示用户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3、完善互联网个人信息删除更正制度
《网络安全法》第43条:“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储存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
侵害网络安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第一种行为是对系统功能进行“删除”。
第二种行为方式是对系统功能进行“修改”。
第三种行为方式是对系统功能进行“增加”。
第四种行为方式是对系统功能进行“干扰”。
④ 网络安全威胁有哪些
第一、网络监听
网络监听是一种监视网络状态、数据流程以及网络上信息传输的技术。黑客可以通过侦听,发现有兴趣的信息,比如用户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第二、口令破解
是指黑客在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之下,恢复出密文件中隐藏的明文信息的过程,常见的破解方式包括字典攻击、强制攻击、组合攻击,通过这种破解方式,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口令的破解。
第三、拒绝服务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即攻击者想办法让目标设备停止提供服务或者资源访问,造成系统无法向用户提供正常服务。
第四、漏洞攻击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者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比如利用程序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执行非法操作、利用操作系统漏洞攻击等。
第五、网站安全威胁
网站安全威胁主要指黑客利用网站设计的安全隐患实施网站攻击,常见的网站安全威胁包括:SQL注入、跨站攻击、旁注攻击、失效的身份认证和会话管理等。
第六、社会工程学攻击
利用社会科学并结合常识,将其有效地利用,最终达到获取机密信息的目的。
⑤ 网络安全危害有哪些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几乎有计算机的地方,就有出现计算机病毒的可能性。计算机病毒通常隐藏在文件或程序代码内,伺机进行自我复制,并能够通过网络、磁盘、光盘等诸多手段进行传播。正因为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相当快、影响面大,所以它的危害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病毒的"毒性"不同,轻者只会玩笑性地在受害机器上显示几个警告信息,重则有可能破坏或危及个人计算机乃至整个企业网络的安全。
有些黑客会有意释放病毒来破坏数据,而大部分病毒是在不经意之间被扩散出去的。员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了已感染病毒的电子邮件附件或下载了带有病毒的文件,这导致了病毒的传播。这些病毒会从一台个人计算机传播到另一台,因而很难从某一中心点对其进行检测。
任何类型的网络免受病毒攻击最保险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对软件中的病毒定义进行更新。值得用户信赖的防病毒软件包括Symantec、Norton和McAfee等。然而,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很容易陷入"盲从杀毒软件"的误区。
因此,光有工具不行,还必须在意识上加强防范,并且注重操作的正确性;重要的是在企业培养集体防毒意识,部署统一的防毒策略,高效、及时地应对病毒的入侵。
随着越来越多黑客案件的报道,企业不得不意识到黑客的存在。黑客的非法闯入是指黑客利用企业网络的安全漏洞,不经允许非法访问企业内部网络或数据资源,从事删除、复制甚至毁坏数据的活动。一般来说,黑客常用的入侵动机和形式可以分为两种。
黑客通过寻找未设防的路径进入网络或个人计算机,一旦进入,他们便能够窃取数据、毁坏文件和应用、阻碍合法用户使用网络,所有这些都会对企业造成危害。黑客非法闯入将具备企业杀手的潜力,企业不得不加以谨慎预防。
防火墙是防御黑客攻击的最好手段。位于企业内部网与外部之间的防火墙产品能够对所有企图进入内部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不论是基于硬件还是软件的防火墙都能识别、记录并阻塞任何有非法入侵企图的可疑的网络活动。硬件防火墙产品应该具备以下先进功能:
包状态检查:在数据包通过防火墙时对数据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允许进入局域网络。
⑥ 青少年如何防范网络安全问题
1.培养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理想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青少年选择和接收互联网上的复杂信息,学会用科学的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提高自身抵御不良信息污染的能力。也要辩证地认识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面对网络的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强烈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接受学校的网络知识教育,并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2.主动学习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在生活中,许多网络诈骗就是通过窃取他人信息来骗取钱财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安全策略进行学习,如加密解密算法、防火墙工作原理、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病毒处理等知识,以此保证自己信息的安全,也可以防止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自己的信息被泄露,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观看网络安全防范技能,以丰富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还可以通过关注新闻实事来了解网络诈骗的诈骗形式。
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缺会带来的后果1.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指的是在没有任何诱惑之下上网失去控制的现象,其表现的主要问题在于主体不能有效控制自己想要上网的欲望,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有生理和心理依赖。青少年网络成瘾表现主要有:“网恋”和“网络游戏”。2.网络失德网络不像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它具有极强的隐蔽特点,在这样隐蔽的环境之中,会出现降低自己道德标准的情况,比如随意散发言论、传播垃圾信息、弄虚造假、进行网络欺诈等,这些都会对社会安全造成恶劣的影响。3.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指的是凭借计算机进行犯罪,或者是犯罪对象通过网络进行的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通常来讲网络犯罪主要分成如下三种: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以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4.网络受害因为青少年缺乏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所以在应用网络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其中常见的网络受害主要有如下三种:网络交友上当受骗、网络交易上当受骗、遇到网络攻击。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⑦ 网络安全威胁有哪些
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
从人的因素 考虑,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为的无意失误。
(2)人为的恶意攻击。一种是主动攻击,另一种是被动攻击。
(3)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针对您的问题这个一般都是针对WEB攻击吧!一般有钓鱼攻击!网站挂马!跨站攻击!!DDOS这些吧!至于防御方案!不同情况不一样!没有特定标准!+
内部威胁,包括系统自身的漏洞,计算机硬件的突发故障等外部威胁,包括网络上的病毒,网络上的恶意攻击等
5.黑客:
⑧ 网络安全法禁止的危害网络安全行为有
网络安全法禁止的危害网络安全行为包括:
1、禁止非法侵入他人网络;
2、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
3、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
4、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
5、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6、设立用亍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
7、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
网络安全包含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软件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的特性。
主要特征包括:
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 授权用户、 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 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3、可用性可被授权 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 可用性的攻击;
4、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5、可审查性,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