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滴滴被处罚,你觉得对今后的互联网发展及大数据应用会有何影响
这次处罚,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必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事件;同时,滴滴被罚也给其它平台企业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然而,伴随着野蛮竞争、无序扩张,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如电商平台大数据杀熟、App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等问题……这不仅引发人们对于平台经济影响公平竞争、危害信息安全的思考,也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无规矩不成方圆。此前,多个部门已陆续出台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与政策。而随着监管法规和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平台经济也开始面临常态化监管。
唯一的警示作用就是没警示作用!说实话对创始人和CEO自罚100万,我是真没见过这么多的!这让我想起了国内的獐子岛,康美药业,也让我想起了美国的安然。当初安然公司造假直接被罚破产了,公司老板高管等被罚71.4亿美元,最后还蹲大牢了,就连负责会计审计的公司安达信都直接破产了,退出了长达89年的审计行业。不得不说,我国商业环境的优越性,那是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更无法超越!
在平台霸占市场的时代,个体只能赚到辛苦钱。因为个体的脖子虽然被平台(比如淘宝/滴滴/抖音/美团等等)卡牢,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比如现在淘宝和拼多多上开店,就得拼价格,完全薄利多销,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很多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里。
像美团/饿了吗这种平台,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同样的逻辑,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处罚滴滴,目的不是打压某个人、某个平台,而是为了让市场更规范、竞争更公平,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扩大内需,为了更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⑵ 滴滴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新用户注册叫停,此事给滴滴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滴滴被网络安全审查。从7月4号开始停止下载造成的负面影响那是决定性的,这个负面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后来还能不能有这个东西,那就看运气了,这个东西都不是我们能评价得了的,那已经不是单纯企业经营的问题了。
这个事情的负面影响它已经不是我们能评价的了,因为就像自己在开头所说的国家安全法根据这些法律叫停整改,那你觉得这还是小事吗?网上传的那么多东西,真的假的咱们也不清楚,所以也只能是说你做好更换软件的准备。毕竟我们只是消费者,你打车在哪个平台打车他重要吗?不重要你要的只是结果,我出门之后能有车坐,我想花钱能约到这就行了,别的你就不要关心那么多了。
⑶ 滴滴事件为何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罚款80.26亿,侵犯用户的隐私信息,严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2015年滴滴就通过打车信息推演出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情况,由此推测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数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背刺!
⑷ “滴滴”事件背后的大国数据博弈
文章首发-公众号: 钻石研报 。
一、“滴滴”事件的背后是大国数据的博弈
1、滴滴赴美低调上市,旋即被网信办启动网络安全调查。 6月30日,滴滴低调完成赴纽交所IPO动作,募资不低于44亿美元。7月2日,网信办发布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对滴滴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网信办再次发布消息,要求滴滴App下架。这样的监管对象、监管措施和推动力度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2、“滴滴事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未来相关监管力度也将持续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愈发严重。2021年6月,工信部就通报过291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并进一步加大对App弹窗信息关不掉或者未显着提供关闭功能标识,开屏信息、弹窗信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至其他页面等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滴滴事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我们认为未来相关监管力度也将持续提升。
3、从立法层面来看,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总则编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面向 社会 公布并征求意见。二审稿第57条规定,“提供基础性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需要履行个人信息保护特别义务: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监督;对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内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务;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 社会 责任报告,接受 社会 监督。该规定重点强化超大型互联网平台信息保护义务。
4、归根结底,滴滴事件还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重要性超过传统认知范畴。 尽管滴滴中国活跃用户3.8亿(据招股说明书),但此次受到监管审查,原因是网络安全,和较早对多个企业展开的反垄断审查不尽相同。一方面,位置信息是更为敏感的数据,不仅涉及财产安全,往往还涉及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保护其实会渗透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场景,远不止日常的线上办公、生活领域。未来,网络安全还会紧密关联到工业生产、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领域。
二、数据战略意义上升,警惕“以经济之名行政治之实”。
1、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战略意义上升,保护/获取数据资源尤为关键。 由于数据正在逐步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对生产生活活动,甚至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从大国博弈的层面来看,首先如何保护本国的数据不轻易为他国所用,其次如何获得他国数据为自身所用,就尤为关键。可以说,数据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更具有战略意义。从全球来看,不同经济体目前采用的方式表面来看五花八门,但核心都是在互联网数字 社会 “自上而下”构建法制体系来保护/获取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看似市场行为,实则隐含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的考量。
2、对内来看,美国可能正在借“反垄断”之名,开始加强对数据的监管。 大多数人看美国反垄断,只是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参考的是90年代的微软反垄断案,而忽略了互联网平台实际上形成的双重垄断——表面是某一个商业领域的垄断,背后实际上是对数据的垄断。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收集的载体,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危害行业本身的市场平等竞争,更重要的是可能造成隐私泄露、影响国家安全等非市场化的问题。因此,尽管拜登和特朗普在诸多观点上大相径庭,但是对于 科技 巨头反垄断的看法则较为一致。在特朗普执政的后期,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针对Google、Facebook、Amazon、Apple四家互联网 科技 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并于2020年7月29日举行了反垄断听证会。而拜登执政之后延续,甚至试图进一步加强了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
3、对外来看,美国或也正借“收紧对赴美上市企业监管”来获取更多信息。 除了通过反垄断调查,美国自2020年以来也加紧了对赴美寻求融资企业的审核和管控,需要警惕其将此作为获取财务、营业数据等信息的渠道。2021年,《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对在美上市公司基本披露义务作了规定,要求向美国证监会(SEC)披露该公司审计报告、发行者本国(即该公司设立国)政府机构持有的该公司股份比例、公司所聘会计师事务所境外分支机构所在国政府机构是否对公司拥有控制权等信息。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外国发行人,将被迫从美国退市。而根据PCAOB的报告,截至2020年5月,全球225家因监管障碍而无法进行审计监察的美国上市公司,有213家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其余11家来自比利时。换言之,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给中国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境外融资增加了极大的摩擦成本,并且提升了中概股退市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美国以自己的金融市场优势,来获取数据等关键要素的潜在风险。
参考内容:
《中银证券-计算机行业点评:上市与下架,滴滴事件是不是网络安全问题?》
《开源证券-计算机行业点评报告:“滴滴事件”敲响个信安全警钟,把握网安投资机会》
《兴业证券-大国数据博弈系列开篇:“滴滴”事件背后的大国数据博弈》
⑸ 滴滴被罚金额高达80.26亿元,被罚这么多是何原因
2022年7月21日,滴滴因存在16项违法事实,被处以80.26亿元罚款并全网通报,引发公众关注。
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联网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本文指出,“滴滴事件”并非单纯的国家-资本关系偶发事件,它反映出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要素与国家能力之间的深刻紧张。“滴滴事件”以数据安全问题为表征,但其背后体现的,是数据安全与资本垄断逻辑的并生与杂糅。一方面,“滴滴事件”及其数据安全危机确实触碰到国家安全的底线逻辑;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产生则衍生自资本垄断的基本机理。
滴滴偷偷在在美国上市,
这些信息,如果都放在美国,你想想会发生什么后果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弃国人于不顾。
总结:滴滴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迎合了新时代人们的一系列需求,比如提前订车、搭便车,这恰恰是传统出租车做不到的。一开始备受人们的欢迎,平台创建之初的本意本来是好的,既能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又能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但这个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此次滴滴受到重罚,希望也能给其他企业一个警告,不要为一时利益,再干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了。
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⑹ 滴滴出行致歉:机房网络故障致部分服务受影响,已全面恢复,造成什么影响
滴滴出行致歉:机房网络故障致部分服务受影响,已全面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消费者对于滴滴的信任度下降,其次滴滴的消费者也会因此减少,最后,滴滴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其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首先,这会影响到滴滴的消费者对其信任度
滴滴出行致歉:机房网络故障致部分服务受影响,已全面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其中大影响我认为有存在着消费者对于滴滴的一个影响,消费者也会因此对于滴滴的一个信任度下降,因为其服务问题不仅只有这一次发生,之前就已经发生过多次,那么从政一个角度来说的话,消费者也会因此失去对滴滴的信心。
总之,滴滴出行致歉:机房网络故障致部分服务受影响,已全面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对于消费者对他的信任,对我来说以及对于滴滴的一个服务性能来说,还要对于消费者对滴滴的使用来说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⑺ 滴滴被查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奇怪的是,滴滴官方并未组织任何庆祝仪式,此番上市极为快速且低调。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7月9日,网信办又发布了《关于下架“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的通报》,两份通报均称:相关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网信办已通知应用商店下架相关APP,并要求相关运营者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社会 不断进步,特别是电信、互联网、数字化、人脸识别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开启了一个“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凡事有利则有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各种推销、骚扰电话、垃圾短信、诈骗信息,层出不穷,并依靠这些非法泄露的信息进行精准投放,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触发了 社会 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深层次的焦虑和担忧。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软件、APP在违规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方面,可以说更是“重灾区”。据公开的报道,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APP,悦跑圈、咕咚、Keep、华为、小米、咪咕善跑等主流运动App,讯飞输入法、QQ输入法、搜狗输入法、360手机卫士、360搜索和360浏览器、抖音、微信读书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软件、APP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单位或个人竟然将其获取的个人信息大量贩卖,用以牟利,围绕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85.2%的公民曾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这些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和不当使用,不但对个人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对国家安全也构成重大威胁。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以专章对网络运营者应当如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作出了规定。《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的义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原则;收集、使用信息应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法和违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为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促进儿童 健康 成长,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对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作出了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基本法,系统地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并明确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益。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庄严宣告:“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该条还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我国刑法则从刑罚的角度,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刑法专门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不仅如此,《数据安全法》已于今年6月10日正式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已进入人大的审议程序,应当说,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之网,已越织越密。
需要指出的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已形成一套法律体系,但个人信息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滴滴出行”事件提醒我们: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行业自律和个人保护意识提升也不可或缺;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个人信息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 者 简介】
张永华 百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百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执业领域:民商事各类业务,尤其擅长房地产建筑、金融、公司法律事务及涉外法律事务。善于跳出常规模式,另辟蹊径,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⑻ 如何看待网传滴滴为赴美上市把中国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泄露给美国
滴滴的行为令人气愤,网信办官方微信发文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国家网信办不会在没有证据,没有调查,没有核实的前提下说出“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请感受一下这简短有力的措辞,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恐怕今晚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听到这句话,晚上都睡不着觉。
各位可以结合知乎之前那个滴滴网络审查的回答就可以明白,非常多的人对具备行业垄断性质且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个滴滴倒下,根本不算什么,影响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复制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滴滴跟玩似的,滴滴倒了反而会加速行业的改革、优化、规范。
滴滴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各位心里要有数。别真以为滴滴有什么芯片级的核心竞争力,连国家都要敬着它。
希望国家拿出扫黑除恶的气势来对待互联网企业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严查大数据杀熟,严查用户隐私数据倒卖,严查快递金融信息灰产,严查企业垄断。
你整治得好,老百姓就拍手叫好,老百姓才会更加拥护你。同时,也希望中国互联网企业认真想一想,究竟是用户离不开你,中国市场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用户,你离不开中国市场。
最后,千万不要觉得滴滴事件中的网络安全只有“国家安全”,人民不安全,才是真正的不安全。在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不会管你姓马还是姓柳。
我国地图数据特殊性:
由于我国测绘资质的特殊性外国是一直拿不到我国地图数据的,GoogleMap中缅边界啥的甚至有商家出现在海上。
这是因为我国地图和GPS匹配时为了国家安全采用了和外国(一般是WGS84)不同的定位标准(GCJ-02,网络额外添加加密算法的为BD09/0911)。
GCJ-02会通过一套特殊的算法加密+偏移源数据,解密后才能正确显示在地图上。
如果是真的这次滴滴相当于至少直接把车能开进去的地方的GCJ-02偏移结果全都汇报了。
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如果美帝想要开战定位重大基础设施/机场/军用设施就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