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共计七十多条,对网络安全各方面事项行了规定。从宏观来看,本法的出台将解决长期困扰网络安全工作的一些基础性问题。
(一)明确了网络安全工作的内涵
(二)明确了网络安全的工作体制
(三)明确了网络安全工作的重点
上述规定体现了网络安全工作整体动态的理念,反映了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思想,也体现了技术、产业、人才等在网络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弥补了我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治理的短板。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制化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限制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合作和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很多国家的政府和行业组织在评估网络安全状况时,都明确指出中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护能力,因此都不愿意和中国政策对等合作交流,限制中国代表参与相关的规则制定。
②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遵循什么方针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三条 规定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③ 我国网络安全基本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网络安全法的基本原则有: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原则、共同治理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④ 国家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的法规。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2022年9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⑤ 网络安全法是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什么和国家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
第一条: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共有七章七十九条,内容十分丰富,奠定了中国网络安全保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框架,是引导我国网信事业沿着健康安全轨道运行的指南针,具有里程碑意义。

(5)网络安全达成的国家安全共识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法》集中体现了网络空间各利益相关方普遍关心的问题,确定了网络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监管等多项法律规范和制度,这些规范和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闭环系统。
通过这些法律规范及制度,《网络安全法》确定了相关法定机构对网络安全的保护和监管职责,明确了网络运营者应履行的安全义务,平衡了涉及国家、企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网络权利与义务关系,清晰地协调了政府管制和社会共治网络治理的关系。
形成了以法律为根本治理基础的网络治理模式,结构合理严谨,规定衔接配套,语言清晰准确,并对网络安全涉及的主要词语进行了文意解释,为建立网络空间治理系列基础法律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习主席提出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国际法意义,首先,只有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得到相互尊重,维护网络空间和平才有可能实现;其次,只有网络空间实现了和平安全,方能促进各国网络空间的开放合作。
再次,各国网络空间开放合作的基础,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习主席提出的上述原则根植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但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各国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安全与发展”为一体双翼的主潮流。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安全是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安全是指:包含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软件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的特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第五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⑦ 守护网络安全需多方携手共筑
摘要:国家网信办14日公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数据处理者利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应当对必要性、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不得将人脸、步态、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特征作为唯一的个人身份认证方式,以强制个人同意收集其个人生物特征信息。(11月14日新华网)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是增加人民安全感的重要一环。随着大数据、5G、智慧云、虹膜和人脸识别等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渗透,用户、企业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更显得重要和突出。一旦让不法分子轻易掌握生物特征等截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又不加以严格规范使用,那么偷拍、贩卖个人隐私的产业链将逐步发展壮大,伴随滋生的网络信息诈骗、非法“跟踪”等违法行为必更加猖狂,随之引发的社会影响将不再仅仅是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严重者还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因此,守护千家万户网络安全,也是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需多方携手努力共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长期以来,我们积极支持网信企业依法依规融资发展,但绝不允许网络违法行为发生,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针对目前部分互联网企业仍存在收集使用信息告知不清晰的问题,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手段加以指引。国家网信办明确,人脸等生物特征拟不得作为唯一身份验证方式,就是进一步深化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试图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违法行为将从源头被截断。此外,工信部近日发布《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决定自今年11月1日起到2022年3月底,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要求互联网企业应建立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和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以后越来越多的APP、网站将不能再滥用个人信息,广告跳转链接、套餐内容晦涩难懂、强制获取用户隐私,非法调用信息权限等情况将得到显着改善。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操作规范逐渐规范,网民和企业的用网安全意识也应该不断提升。不管是公民个人还是数据管理者,都应当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明确法律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提高保护他人和个人隐私的意识,遇到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形成互相尊重、相互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净化网络空间、守护网络安全,仍需多方合力、携手共筑!
⑧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国家安全中的网络安全
1、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
2、要努力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活动、法规。应该有所了解,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中,特别应当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规: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等,对遇到的法律界线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
3、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识别伪装既难又易,关键就在淡泊名利,对发现的别有用心者.依法及时举报,进行斗争,决不准其恣意妄行。
⑨ 什么是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方针
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是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方针。
互联网治理四原则:
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原则。

具体如下:
1、尊重网络主权:
网络空间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掌握这个虚拟世界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和相关国家的相关机构。和现实世界一样,避免不了一些网络技术较为成熟和发达的国家,会在网络世界中侵占他国的利益和安全,诸如斯诺登事件等,极大地侵害了所涉国家的网络主权。因此,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网络主权。
这就首先需要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并遵循: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国际社会只有遵循这个前提和基础,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才能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2、维护和平安全:
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网络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如果网络上没有和平安全,就永远会是少数国家和少数人的游戏。现实世界中的强权政治一样会在网络世界弥漫,网络将会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世界,不但不能够带动全球各国的互联网经济,更会使网络成为某些霸权主义侵犯和损害他国的工具。
相信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自己国家的网络被他国控制,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自己国家的网络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
因此,在信息领域不应该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自己安全而不顾他国安全更不能牺牲他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此外,世界各国应该根据相关法律和国际公约,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黑客攻击、商业窃密以及恐怖、淫秽、贩毒、洗钱、赌博等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促进开放合作:
网络是个开放的虚拟世界,更是个包容的虚拟世界。它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在这里碰撞,更允许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充分利用网络来达到发展经济,网络金融、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等也都只是使用了网络功能很小的一部分,网络领域的很多作用还有待于全球各国共同挖掘。因此,加强合作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在加强网络合作方面一直走在全球的前列,例如从2014年开始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就为全球各国加强网络运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国家实施的“互联网+”计划,更是中国在互联网运用方面为全世界探索出来的新经验新方法。只有强化合作、促进开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使各国和世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4、构建良好秩序:
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一样,只要自由不要秩序,必然乱麻一团。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要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就必须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
中国在构建网络良好秩序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从“七条底线”、“四有好网民”到“微信十条”、“帐号十条”以及《网络安全法(草案)》等等,通过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这对全球互联网治理是个重要的借鉴。
只有依法治理,同时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才能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全球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⑩ 什么是网络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统筹哪些安全的要求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