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作者是
扩展阅读
相册电影软件手机 2025-09-12 15:17:56

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作者是

发布时间: 2022-12-30 02:11:57

①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给中国提出三个大的定位和判断是什么

竞争者。挑战美国权威、与美国争夺全球利益的竞争者。这是此前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政府都从没有表述过的。

美国当地时间18日,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他上台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特朗普在演讲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位美国的对手国家(rival powers)。

而在报告的文本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还谈到了台湾问题,但并没有完全排除同中国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朝鲜核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也将同中国继续开展合作。

(1)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作者是扩展阅读: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军队致力于同各国军队加强军事交流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任何国家、任何一个报告想歪曲事实、恶意诋毁都是徒劳的。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反观个别国家,动辄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上,脑子里满是“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一会儿给这个国家贴标签,一会儿给那个国家下定义,处处凸显利己主义,国际社会对此自有公论。

②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哪一年任命了第一个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官

2009年5月,奥巴马就宣布在白宫设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并任命一名网络安全协调主管,负责制定今后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然而,直到2009年12月22日,白宫才在一长串外界推测的候选名单中公布了最终人选,这位前eBay和微软公司的高管,从此多了一个称呼—“网络沙皇”。

③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哪一年任命了第一个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官

2009年5月,奥巴马在白宫设立网络安全办公室任命一名网络安全协调主管,负责制定今后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2009年12月22日,白宫公布了最终人选,前eBay和微软公司的高管。

④ 《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左右关于互联网家

一、当前网路安全角势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主要大国加紧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战略

美国首次将网络安全置于恐怖主义之前,列为美战略安全最突出问题。美国虽网络实力超强,但对网络的依赖也最大,面临来自其他国家和非国家实体的网络攻击多重威胁,因此在以网络为抓手全面巩固其政治、军事、经济霸权的同时,也对包括我国在内主要国家网络能力发展日益焦虑。奥巴马上任不到4个月,就将网络战争视为“最严重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承认网络战争“从理论走向实战”[1]。美国相继发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网络空间政策报告》、《国家网络作战军事战略》等政策文件,将网络空间治理重点“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从被动防御转向武力报复”以构建全球网络霸权。美国又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
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视数据主权为继边防、海防、空防后的又一大国博弈空间。英、法、德也分别出台了《新版英国网络安全战略》、《信息系统防御和安全战略白皮书》、《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等报告,明确将把网络空间威胁列为国家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第一层级”威胁和“核心挑战”网络安全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视网络攻防建设与陆、海、空三军建设同等重要。在美国的背后支持下,北约网络防务中心也发布了《网络战适用国际法手册》,该手册是国际上首个就网络战适用国际法问题做出规范的文件,标志着网络战日益从“概念”走向“现实”,反映出网络安全正逐步上升为西方核心安全关切。

(二)网络空间军事化进程明显加快

美、英、德、俄、日、韩、印、澳等国相继组建网络部队,纷纷成立“网络司令部”或“网军”,加强信息战研究和投入,研究信息战战法和战略,研发的高破坏性“网络武器”已达千种之多,信息战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大国对我牵制遏制的重要手段和选择,我国面临的信息战威胁趋于上升。美国是网络战的先行者,在网络空间谋求压倒性军事优势,实现制网谋霸。美军网络司令部人数为8.87万人,通过启动“国家网络靶场”项目多次举行网络战演习,并注意在常规联合军演中注入网络战元素。美国还定期邀请英、法、韩等国参与“网络风暴”演习,加强多国间信息共享和危机联合处置能力。韩国组建200人组成的国防情报本部网络司令部。印度国防部拟在2017年前组建7个信息战旅和19个信息战营。日本提出建立以应对网络攻击为核心的组织机构并培养相关人才。此外,各国网络战策略也正发生由守转攻的变化,出现将网络攻击视为武装攻击的趋向。北约出台的《网络战适用国际法手册》明确提出网络战在现实中可能产生与实战相似的效果,并不因为发生在互联网上就不是战争,国际法同样适用于网络战。美日等国已明确表示将推进攻击型网络部队建设,必要时发动网络战争。值得关注的是,美、俄己开始发展“先发制人”的网络刺探与反制能力,强化网络战攻击手段,以实现“以攻代防”、“以攻促防”网络空间的攻防对抗更趋复杂严峻。

(三)围绕网络规则的国际斗争加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出于政治需要,把网络变成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人为地夸大网络空间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引入“基本人权”概念,鼓吹“网络自由”、“人权”高于“主权”,借此否定国家“网络主权”。他们宣称现有国际法原则可适用网络空间,没有必要制定新准则,反对设立全球互联网治理机制,大力阻止由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介入互联网治理,声称监管网络有损言论自由,将削弱和抹杀技术创新,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坚持网络规则应以由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消费者等组成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共同制定,强调行业自律,真正实现互联网自由、开放、无界和安全。美国公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就强调要力推美国网络“法治”观,互联网使用应顾及“法治、人权、基本自由和保护知识产权”,美国首先要同“立场相近国家”进行协调,确立舆论主导权,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国际合作,最终确立新的规则,以争夺“网络治理”的主导权和绝对控制权。为此,他们竭力推动各方加入欧盟的《网络犯罪公约》和“伦敦进程”等机制,企图在联合国框架外建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体系,来削弱甚至取代联合国主导的互联网治理论坛。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互联网资源的垄断和控制,担忧网络监管不力可能破坏本国社会安定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坚持政府对网络空间拥有管辖权,关注滥用言论自由特别是网络言论自由损害他人权力和尊严。呼吁建立多边、透明和民主的网络国际治理机制,强调发挥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治理方面的主导作用。中、俄及非洲、阿拉伯国家成功推动2012年国际电联国际电信世界大会将互联网发展、接入权及网络安全等问题纳入新修订的《国际电信规则》及有关决议,尽管美国及一些欧盟国家拒绝签署,但该规则对今后的互联网治理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总之,互联网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利益相互交织,已成为各国的必争之地。围绕网络安全问题,各主要大国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必将长期存在。网络国际治理领域的斗争,也势将成为继气候变化之后以一个各国利益激烈博弈的新战场,其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将更加突出。同时也要看到,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具有全球性质,各国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对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也有普遍认识。围绕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联合国、欧盟、20国集团、上合组织、金砖5国等多边合作及美与中俄印、中英等双边“基层”对话趋于活跃,反映了各国携手共同有效应对具有合作的巨大空间。

二、维护我国网络安全之对策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升温使我国信息网络管理与运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近40%,博客用户超过2.94亿,微博用户超过3亿,2011年就有5.13亿网民和8.59亿手机用户,是全球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2014年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将达到6.3亿人。网民中年轻人占比高,20岁以下超过35%。但网络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网络立法尚处起步阶段,有关法规条文不够明确。网络监管机制缺乏统筹协调,相关监管部门多是“分兵把守、各自为战”的信息安全防控思路已不适应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新变化。硬件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监管技术有限,专职从事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管的力量也严重不足,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和切实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还未形成,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工作亟待加强,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到国外遏制与渗透,华为与思科、摩托罗拉之间的残酷竞争就是明证。摩托罗拉曾在2010年7月突然在美国控告中国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盗窃其商业秘密,半年后华为反击,起诉摩托罗拉,理由同样是知识产权遭侵害,旨在阻止摩托罗拉非法向诺基亚西门子网络转移华为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最后双方已达成和解,也证明之前所有有关华为侵权的指控毫无根据。华为经过与思科、摩托罗拉多年的斗争,终于学会了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涉及我国战略安全和综合安全的重大课题,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利益冲突愈加激烈。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网络安全角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也要看到网络安全问题存在转“危”为“机”的空间,化挑战为机遇,加强战略谋划,内外兼顾,趋利避害,维护我国网络安全。

⑤ 美国是在哪一年正式公布《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草案的

根据中新浙江网的消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曾公布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的详情,预计2031年初将派出一支宇航员队伍乘坐宇宙飞船登陆火星,估计这次载人登陆火星任务耗资将达200亿至450亿美元。据此间媒体报道,NASA计划派出“最低数量”的宇航员,在2031年乘坐重达400吨的“火星船”为期30个月的往返火星之旅。科研人员将利用3枚至4枚新一代重型货物运载火箭“大力神5号”把“火星船”运送到地球低轨道组装。组装完成后,由先进低温燃料推进系统提供动力,“火星船”开始向火星飞行,预计6个月至7个月后抵达火星。届时,宇航员会在火星表面逗留长达550天,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火星船”载人上火星前,NASA分别会在2028年和2029年先行发射火箭将物资和器材送到火星。当宇航员到达后将采用核能供电,宇航员生活将做到自给自足,包括在太空船上种植蔬果作为食物。而太空船亦配备了循环系统,以使空气和饮水可循环利用。到2033年,NASA将派出第二支宇航员队伍出发上火星,他们同年12月到达后,将接替首批宇航员工作,首批宇航员则会重返地球。

⑥ 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是哪一年

美国互联网战略是指美国从国家战略全局上谋划网络的正常运行并确保国家和社会生活安全与稳定的、于2003年2月14日正式将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而公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⑦ 正式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是

亲亲您好,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问题。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的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幕已经拉开。本书着眼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的安全需求,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对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具体内容进行操作层面的探索,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着重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战略思想、重大战略举措和战略实践,以寻求与当前国家安全战略的兼容处和对接点。
一)国家安全战略概念的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西方概念,1929年,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出生版了《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一书,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概念,他认为军事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在较低一级的运用[1](p16)。1947年,美国通过《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向总统提出有关国家安全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意见,事实上就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规定总统每年向国会提交一份正式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一个概念正式出现的官方文件中。1997年美国《军语及相关术语》正式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界定[1](p16-17)。

我国对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起步比较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使用“国家安全”一词,开启了我国以公开文本讨论“国家安全”的先河[2](p90-94)。而以“国家安全战略”的提法出现的党的文件中则是在2004年,当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同年,国防部发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明确阐述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基本内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国家安全战略”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概念逐渐成为官方常用术语。国家安全战略学科的定位。当前,对国家安全战略学科定位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国家安全战略属于军事战略分支,是军事战略学的二级学科,也有人认为国家安全战备属于政治学分支,是政治学的二级学科。目前,第一种观点占主导地位,我国学科建设也是以此为依据。由于“战略”概念产生于军事领域,长期以来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指军事安全,所以把国家安全战略学置于军事战略学之下也在情理之中。但对这一定位,学术界也存在很大争议,很多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刘跃进就是其中一个代表。2004年刘跃进在《国家安全学》中从学科建设角度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国家安全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与国际政治学具有某些交叉但同时又与其并列的独立的政治学科[3](p26-29),因为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都无法容纳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所以应该将有关国家安全的研究统合到一起,作为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来建设,但目前这种观点尚未获得学术界广泛认同。

⑧ 沈逸是坏人吗

不是的。
沈逸(1976年-),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员,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沈逸从事信息技术与国际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代表着作有《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迈向新时期的中美关系》等,曾获得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
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国际安全、信息技术、传媒与外交、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大国关系、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外交等。

⑨ 第一个提出网络战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其用于实战的国家是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网络战概念的国家,不仅率先成立网络作战部队,组建网络司令部,扩展网络武器库,编撰网络战手册,全面打造网络空间战略威慑能力,而且也是第一个将网络战应用于实战的国家。

美国不仅利用其独有的网络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网络窃密、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等手段,监听监控各国公民及国家领导人的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和手机定位信息,而且采取强划势力范围和敌对国的办法,长期监控收集有关国家的军事、经济、科技等情报信息。

(9)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作者是扩展阅读

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实际上是美国互联网。由于美国独霸网络核心资源的控制权和分配权,垄断着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硬件和软件核心部分的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其在许多关键设备和基础设施中留有后手等,都造成了国际社会对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心存忌惮。

这就需要各国着眼摆脱现有因特网技术体系的束缚,采用新的技术体制和架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网、互联互通”的新平台。比如,可以采用全新的网络互联协议模型、全新的命名与寻址、全新的路由和交换等要素构成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为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提供基础平台支撑。

⑩ 跪求大神发美国2002年之后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迄今为止,共有5位总统、8届政府向国会提交了16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包括罗纳德·里根政府的2份(1987年、1988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政府的3份(1990年、1991年、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7份(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政府的2份(2002年、2006年)和奥巴马政府的2份(2010年、2015年)。

【立足美国核心安全利益】

该报告提法时有不同,比如克林顿政府称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等。30年来美国安全战略变化很大,但根本目标始终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核心安全利益。比如里根政府强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挥的全球领导作用”,并表示未来仍然会发挥这种作用;1998年克林顿政府报告中详述的“实现美国的目的和目标所必需的外交政策、国防实力和全球承诺”。2002年小布什政府的报告正式提出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动主动进攻的“先发制人”战略,这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出现变化,放弃把“先发制人”作为基石,在维持美国军事优势地位的同时,强调外交、情报、执法等非军事力量在应对国家安全挑战中的作用,还扩大了“国家安全”概念的外延,把本土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隐患、财政赤字、气候问题等纳入国家安全威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