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用不了了的原因是因为“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停止运行意思就是无法使用了;
2021年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称,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软件介绍
“滴滴出行”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较比传统电话召车与路边招车来说,滴滴打车的诞生更是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闭环,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滴滴出行
㈡ 滴滴出行全网下架后,其支付宝、微信小程序也下架,老用户可使用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当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7月7日,滴滴出行在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内同时下架,在微信支付的交通出行服务中,也看不到滴滴出行。
不过,如果支付宝、微信用户已经使用过滴滴出行小程序,则可以在搜索中继续看到记录,也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另外,本次下架的只有打车业务的滴滴出行小程序,滴滴的其他小程序服务,比如滴滴代驾、滴滴顺风车、滴滴加油、滴滴货运、滴滴公交等,以及滴滴旗下的花小猪打车,目前都可正常搜索、使用,滴滴老年版也还在。
目前,滴滴出行官方尚未就此做出回应。
小天看到“滴滴小程序下架”信息后,打开手机实测发现,微信和支付宝的滴滴小程序老用户均不受影响,可正常使用。前段时间用过的滴滴加油也可以使用。
此前未在微信、支付宝使用滴滴小程序打过车的新用户受此影响,暂时无法在微信和支付宝使用滴滴。
这也符合此前有关部门通报的滴滴App下架、停止新用户注册的要求。
此事闹得挺大,让我们静待滴滴最终的结局!
我是小天方夜谭,尽量分享一些自己看到的信息,希望每篇几分钟即可快速看完,欢迎大家关注,谢谢!
㈢ 滴滴出行为什么被审查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通告,宣布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受此消息影响,滴滴出行股价大跌,滴滴出行还因此遭到外界质疑。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至于详细的调查原因,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并没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说“积极配合调查”。
有传言称,滴滴出行为了成功在美国上市,所以给美国提供了用户数据和道路数据。对此,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敏在其个人微博表示,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而本就在国内市场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调的在美国上市,毕竟如果在国内上市,市值没有在美国的市值高,在美国市值超800亿美元。而在这次审查事件后市值跌落10%左右,这消息肯定会有部分网友叫好,特别在网络司机内心多少有些喜悦。
毕竟在滴滴的司机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离谱高达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对司机的态度极度冷淡,对司机的安全和权益没有一定的保障。
㈣ 滴滴出行APP下架:这是谁的劫“数”
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上市的荣光,滴滴一切的颜面就被一扫而光。
2021年7月4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特此通报。
在此之前,有传言称滴滴为赴美上市把某些数据泄露给美国。为此,7月3日午间,滴滴出行副总裁在微博发文辟谣:“看到网上有人恶意造谣说‘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另外,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帖,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
而就在7月2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网信办此前消息,对于审查的对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具体而言,所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指的是,电信、广播电视、能源、金融、公路水路运输、铁路、民航、邮政、水利、应急管理、卫生 健康 、 社会 保障、国防 科技 工业等重要行和领域,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网络和信息系统。
多云君认为,不管结果如何,滴滴APP下架事件恐怕会成为一桩 历史 事件的转折点。
那就是, 数据,不仅仅是个人财产权和隐私权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一 数据的新含义
我们知道,随着 汽车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汽车 将成为最大的移动数据收集和产生场景,没有之一。今年4月特斯拉就曾因数据问题被全民口诛笔伐,最终,特斯拉公开承诺:“我们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此外,我们还知道一个问题。
近两年, 汽车 业人人提及的“无人驾驶”,其实从理论 探索 到技术落地没有任何捷径。 若想要 汽车 想在任意道路都能随意出行,像个老司机一样精准判断所有事物和信息,唯一的方式是企业必须拥有海量、真实的道路测试数据。
海量的意思是:上百辆车、在上万条路上、积累的几千万公里的数据。
而目前的最大的网约车公司,每2辆路上行驶的车就有一辆为无人驾驶平台采集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对于彻底实现无人驾驶还仅是杯水车薪,但规模之大、品类之全,已经令很多公司望尘莫及、望而生畏。
多云君曾在去年11月针对滴滴的造车动作,就曾提出过担忧。在《滴滴造车的数据威胁》中:我们知道,各种各样关于数据的标签已经旷日持久地广播多年,但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免费使用用户个人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并且不仅独享这些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的开发、交易、利用等创造不同领域的收益。
人工智能专家郭毅可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国外一家制造公司耗资上百万英镑,购买了一个罕见癌症患者的数据。
郭毅可强调,这项交易之所以能够完成,得益于这家制药公司,默认这份数据的所有权属于患者本人。
二 数据的新法制
这些都还是小毛小利,尚且不论滴滴采集庞大的行驶数据来培育和开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或其他 科技 应用。
而在《华为做“错”了什么?》中,多云君也曾指出过数据权的底层逻辑: 安卓和IOS的成功,本质是因其能界定不同数据的归属权。而界定数据的归属权,要取决于整个 社会 的法律机制能否将数据视同为个人财产一般严肃对待和保护。但这又要求从 社会 到法律,必须清晰地明确何为个人财产。当现实中,很多个人财产都尚且无法明确时,数据权就更无从谈起。
而一个个国民的数据交织在一起,就是国民财产权乃至国家法权的数据化形式。
也就是说,用户数据就算再微小,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都不约而同地将数据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对某一个曾经没人在乎“所有权”进行重新确权与捍卫,例如自由权、言论权、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每当人们的权利建筑中填充入一个新的所有权,世界便会被扩充得更为辽阔。
让一切更多地去纳入“权利”,而非权力。
数据权也不例外。
-end-
㈤ 滴滴事件为何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罚款80.26亿,侵犯用户的隐私信息,严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2015年滴滴就通过打车信息推演出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情况,由此推测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数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背刺!
㈥ 应有关部门要求滴滴出行APP暂停注册什么意思
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据了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此前7月2日,国家网信办曾发布公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对此,滴滴表示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滴滴回应安全审查:
1、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3、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4、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法律依据: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第二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下简称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前款规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网络平台运营者统称为当事人。
第三条网络安全审查坚持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与促进先进技术应用相结合、过程公正透明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事前审查与持续监管相结合、企业承诺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从产品和服务安全性、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审查。
㈦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7月2日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㈧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通报显示,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如今,“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无疑令市场增加对滴滴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关注。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1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
通报显示,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消息一出,立刻受到广泛关注,直接进入微博热搜第一名。
7月2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悉,《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2部门于2020年4月联合制定发布。文件显示,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设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制定网络安全审查相关制度规范,组织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认为需要开展网络安全审查的,应当自向运营者发出书面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包括形成审查结论建议和将审查结论建议发送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征求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如今,“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无疑令市场增加对滴滴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关注。
北京时间6月30日晚,滴滴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
发行价为14美元。滴滴上市没有举行敲钟仪式,上市首日报收于14.14美元,涨幅仅1%,市值为677.9亿美元,成为继阿里巴巴后最大的中概股美国IPO项目。
据其招股书,滴滴出行2018年至2020年的'收入分别为1353亿元、1548亿元和1417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滴滴的营收已达到421.63亿元(64亿美元)。利润方面,滴滴在连续亏损三年后,在今年一季度成功扭亏。招股书显示,滴滴在2018年至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和106亿元;今年一季度,滴滴的盈利54.83亿元。
用户数据上,截至今年一季度前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
如此巨量用户产生的数据有多少涉及敏感信息?从网信办的通报看,滴滴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这些被违法违规收集的个人信息,又流向了何方?又被用于什么目的?
滴滴上市的第二天,国家网信办就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并表示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上述消息发布后,滴滴市值跌去10%,瞬间蒸发500亿元。
这次,“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又将给股价带来怎样的影响?
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后果是什么?
“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而下架2
下架滴滴出行APP这件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得感谢滴滴悄无声息地在美国上市,不然也不会接连爆出这么多问题。
摆在明面上的事儿是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7月2日对滴滴进行调查,7月4日就发布下架通知,调查进展可谓神速。可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是这样神速,越说明事情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滴滴应该是赴美上市的企业里最低调的,想想当年阿里赴美国上市,那场面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差12亿礼花齐放了。反观滴滴,“静悄悄”赴美上市,没有敲钟和庆祝仪式,原来被曝出董事会藏有前美国军官,信息敏感度立马就升级了。
现在大家关心的地方在于,滴滴到底有没有把数据打包?对此,滴滴予以否认,但请注意,这个否认首先并不是滴滴官方渠道发布的,居然是滴滴某高管朋友圈首先发出来的。
今天的滴滴已经是行业里的独角兽,而且是巨无霸级别的独角兽,它所掌握的出行数据可以直接反应中国经济活力、人口分布。也就是说,手里掌握着中国大部分城市出行的数据,其中一些数据必然涉及国家安全。
所以,此次“滴滴出行APP”遭下架肯定不仅是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这么简单,我们且等更大的瓜看何时被爆出来。
㈨ 滴滴出行被下架,警告了谁
从6月30日滴滴在美国上市,到7月4日被网信办勒令下架“滴滴出行”APP,短短5天时间,滴滴经历了“悲喜两重天”。
6月30日,滴滴静悄悄地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市值一度突破8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65亿元)。
7月2日, 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受此消息影响,滴滴股价一度闪跌10%。
7月3日,滴滴副总裁李敏发文回应“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的猜测。表示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7月4日,国家网信办宣布,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 “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下架“滴滴出行”App。
同日,滴滴回应: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滴滴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并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滴滴此次被整改下架,原因很明确—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可以说 ,滴滴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及可能将道路信息、公民数据等敏感内容打包交给美国监管机构的行为,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和潜在的重大风险。
根据滴滴上市前发布的招股书,滴滴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平台收入,93.4%来自于中国,6.6%来自于国际。根据交通运输部2020年11月披露的全国各网约车平台的订单量数据显示,2020年10月总订单量达到了6.24亿单。其中,滴滴出行月订单量为5.62亿,其新推出的平台花小猪出行月订单量320万,两者订单量合计占总订单量的90.58。
易观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滴滴月活用户数为5439.48万,市场占有率为88.71%。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日均交易量为2500万次。可以说,滴滴作为网约车领域的头部企业几乎形成了“垄断格局”。
用户数据方面,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中国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活跃司机。
中国目前的县级行政区数量超过了2800个,我们保守估计滴滴覆盖了其中的2500个,那么滴滴的行为也可以这么表述: 滴滴在中国至少2500个县级行政区内长期违法违规收集使用3.77亿中国用户的海量数据信息。
我们虽然不知道滴滴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收集使用做法,但是国家已经对这种行为定性—严重违法违规。而且网约车行业看似与安全关系不大,但公民海量的个人信息经过大数据的清洗、筛选、分析后得到的信息,使用不当或被敌对势力得到很可能危害安全。同时滴滴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目前在某些方面掌握的中国公民个人信息比政府还要详细全面,在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标准制定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之前特斯拉在国内被喷的体无完肤,除了刹车失灵外,特斯拉的“哨兵模式”、用户语音、行动轨迹、周边环境等数据的收集、回传美国,也是引发国内民众担忧的重要槽点。而滴滴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包括无人驾驶等需要更大程度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项目,一旦滴滴公司为所有网约车升级“哨兵模式”,那么中国大地更将无密可保,特斯拉与滴滴网约车的覆盖面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到那时再去监管,就难了。
所以, 作为一家前两大股东为外国资本(日本软银持股21.5%,美国Uber优步持股12.8%)的赴美上市公司,国家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预防性的审查举措对于维护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看来,滴滴可能成为第一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年6月10日通过)被处罚的企业。而作为一家年内已经被多部委3次约谈、审查的企业,滴滴 社会 责任的履行显然也未能让监管部门、民众满意。
就在刚刚,网信办也宣布了对Boss直聘、货车帮、运满满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理由与审查滴滴相同,均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这三家公司与滴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均于近期完成了赴美上市,二是均掌握了大量中国公民个人信息。
从蚂蚁金服到滴滴出行,再到Boss直聘、货车帮、运满满,可以看见国家已经划出了一条醒目的红线: 企业的行为绝不能给国家造成潜在的重大风险。
这给企业背后的国外资本、集团敲响了警钟,国家不会坐视各领域系统性风险出现不管,任何妄图伤害中国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不被容忍的。
为国家的果断出手点赞!
㈩ 滴滴出行被下架!在给谁敲警钟
正在周末的时候,本来想打个的,没想到,过去特别熟悉的滴滴,被通知要下架。
顿时,很多网友,很烦恼,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滴滴APP估计习惯了。
不过,像笔者,这样不怎么打的的人,就不会太在意这种消息,也没有安装滴滴APP。
回想起,使用滴滴的时候,还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当初的滴滴可谓是意气风发,基本上可以说是崛起的独角兽。本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那个时候,经常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渠道进行打车。
不过后来,网约车滴滴司机杀害女乘客的新闻接二连三地被曝光,特别是2018年:
“温州一20岁女子乘坐顺风车失联”信息刷爆全网,事隔三个月,又爆出,“5.6郑州空姐顺风车遇害”事件。
当然,司机杀害乘客的新闻,其实传统出租车公司,也是一样,不过让人震惊和愤怒的是滴滴网约公司,利用高 科技 的傲慢激怒了民众。
一方面,网约车滴滴公司通过收集乘客信息特征,包括颜值、收入、性别,让司机看得一清二楚,而对网约车司机的信息却处于保密状态,这极大地刺激了很多想通过网约车寻找刺激的不法分子有了很大的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在一系列事件爆发之后,一个让人特别觉得无语的就是作为平台的高管柳青,发表了一些冷血的言论,而在湖畔大学群里,却爆出心疼柳青的聊天记录,网友们炸了。要知道湖畔大学是马云创办的资本大佬集合体,而作为滴滴出行的柳青却获得同情,而被害者却没有被提及。
随后,经历一系列事情后,相关部门开始整顿滴滴这家巨无霸公司,毕竟这家代表着最具前瞻性的商业模式企业,还是手下留情的,仅仅让整顿半年。而当其整顿后,很多人抱着试试的态度,使用滴滴打车,依然发现没有什么改观。
滴滴网约车,依然不改过去的做法,不断收集乘客信息,不注意保护隐私。7月4日,国家网信办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所有网上应用商店都必须执行。原文如下:
“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 科技 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问题来了,滴滴出行APP多次被相关部门进行约谈整改,可依然我行我素,不认真严肃对待,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基因呢?毕竟,相关部门,作为管理者,滴滴出行多次冒犯,不尊重用户,依然活得很滋润。
1、滴滴出行,当年横空出世,声势浩大,被奉为座上宾,很多人通过滴滴司机通过开网约车赚了不少钱。因为滴滴出行,走的就是圈地模式,把大量的用户都拉入到滴滴APP出行里面,形成庞大的用户群。
2、凭借着国内的各种优势,甚至赶走了国外的优步,形成独步天下的局面。当初滴滴的网约车订单暴增,而随着用户不断攀升,滴滴出行获得资本青睐程度越来越高。
3、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迅速引来了各种资本的疯狂追逐,滴滴出行融资次数,高达26次,融资金额非常之高,甚至估值高达几百亿美元。可是资本是要吃肉喝血的,他们就会利用技术,将已有的用户数据充分开发,赚取更大的利润,这也是其为啥每次被曝光都是因为收集个人信息被要求整改,而又屡次改不好。
说白了,滴滴出行,在某种程度就是利用大数据杀熟,这也难怪人们对滴滴出行产生不了好感,口碑日益下滑,而其上市遥遥无期,让很多资本大佬急不可耐,希望迅速套现。
如今的滴滴出行,早已不是当年的滴滴了,面对各种网约车的竞争,每次恢复都意味着市场规模在被对手抢夺走。滴滴的估值,也从此一落千丈,前途未卜。也许对滴滴出行来说,总觉得自己很委屈,收集个人信息,很多大平台也在做同一件事,但是注意这里是违法违规,这是警戒线,滴滴为了迅速兑现资本利润,总想铤而走险。
滴滴出行,屡次被要求整改,即将变成被整改专业户。对滴滴出行来说,被整改的次数越多,给其带来的危害越大,毕竟抢占市场份额机会有限,用户耐心有限。也许,这次给其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这次没有说具体的整改时间周期,也就是说,改到让管理层满意,让民众满意,而这个尺度,对滴滴来说,根本没有办法满足,毕竟它是资本的产物。
滴滴出行被下架,在某种程度上是给各种资本敲响警钟,手不要伸得太长,不要总想通过资本收集信息获得暴利,与此同时,也在警告其他大型网络平台不要触碰红线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