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网络安全产品的上市公司构成的指数
Ⅱ 2020网络安全管理指标按多少个维度进行评估
三个维度。网络安全管理指标是所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目标。2020网络安全管理指标主要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维度12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个人网络安全指数主要来自个人用户在PC端和移动端上遭遇各种主要网络攻击的情况,企业网络安全指数和政府网络安全指数主要分析全省重要企业及政府机构所在IP地址遭遇网络攻击或漏洞的情况。
Ⅲ 电脑安全等级怎么修改
电脑安全等级的修改方法是在网上邻居属性,更改WIDOWS防火墙设置。一般选择默认就可以了。
桔皮书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国家电脑安全中心(NCSC)颁布的官方标准,其正式的名称为“受信任电脑系统评价标准”(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 目前,桔皮书是权威性的电脑系统安全标准之一,它将一个电脑系统可接受的信任程度给予分级,依照安全性从高到低划分为 A,B,C,D四个等级,其中这些安全等级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上升的。
1、D1 级
这是计算机安全的最低一级。整个计算机系统是不可信任的,硬
件和操作系统很容易被侵袭。D1级计算机系统标准规定对用户没有验
证,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计算机系统而不会有任何障碍。系统
不要求用户进行登记(要求用户提供用户名)或口令保护(要求用户
提供唯一字符串来进行访问)。任何人都可以坐在计算机前并开始使
用它。
D1级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MS-Dos
MS-Windows3.xe及Windows95(不在工作组方式中)
Apple的System7.x
2、C1 级
C1级系统要求硬件有一定的安全机制(如硬件带锁装置和需要钥
匙才能使用计算机等),用户在使用前必须登录到系统。C1级系统还
要求具有完全访问控制的能力,经应当允许系统管理员为一些程序或
数据设立访问许可权限。C1级防护不足之处在于用户直接访问操作系
统的根。C1级不能控制进入系统的用户的访问级别,所以用户可以将
系统的数据任意移走。
常见的C1级兼容计算机系统如下所列:
UNIX 系统
XENIX
Novell3.x或更高版本
Windows NT
3、C2 级
C2级在C1级的某些不足之处加强了几个特性,C2级引进了受控访
问环境(用户权限级别)的增强特性。这一特性不仅以用户权限为基
础,还进一步限制了用户执行某些系统指令。授权分级使系统管理员
能够分用户分组,授予他们访问某些程序的权限或访问分级目录。
另一方面,用户权限以个人为单位授权用户对某一程序所在目录的访
问。如果其他程序和数据也在同一目录下,那么用户也将自动得到访
问这些信息的权限。C2级系统还采用了系统审计。审计特性跟踪所有
的“安全事件”,如登录(成功和失败的),以及系统管理员的工作,
如改变用户访问和口令。
常见的C2级操作系统有:
UNIX 系统
XENIX
Novell3.x或更高版本
Windows NT
4、B1 级
B1级系统支持多级安全,多级是指这一安全保护安装在不同级别
的系统中(网络、应用程序、工作站等),它对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级
的保护。例如安全级别可以分为解密、保密和绝密级别。
5、B2 级
这一级别称为结构化的保护(Structured Protection)。B2 级安
全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对象加标签,而且给设备(如工作站、终端
和磁盘驱动器)分配安全级别。如用户可以访问一台工作站,但可能
不允许访问装有人员工资资料的磁盘子系统。
6、B3 级
B3级要求用户工作站或终端通过可信任途径连接网络系统,这一
级必须采用硬件来保护安全系统的存储区。
7、A 级
这是橙皮书中的最高安全级别,这一级有时也称为验证设计(ve-
rified design)。与前面提到各级级别一样,这一级包括了它下面各
级的所有特性。A级还附加一个安全系统受监视的设计要求,合格的
安全个体必须分析并通过这一设计。另外,必须采用严格的形式化方
法来证明该系统的安全性。而且在A级,所有构成系统的部件的来源
必须安全保证,这些安全措施还必须担保在销售过程中这些部件不受
损害。例如,在A级设置中,一个磁带驱动器从生产厂房直至计算机
房都被严密跟踪。
Ⅳ 网络安全 简述RSA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1978年就出现了这种算法,它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
它易于理解和操作,也很流行。算法的名字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Ron Rivest, Adi
Shamir 和Leonard Adleman。但RSA的安全性一直未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
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分解。公钥和私钥都是两个大素数( 大于 100
个十进制位)的函数。据猜测,从一个密钥和密文推断出明文的难度等同于分解两个
大素数的积。
密钥对的产生。选择两个大素数,p 和q 。计算:
n = p * q
然后随机选择加密密钥e,要求 e 和 ( p - 1 ) * ( q - 1 ) 互质。最后,利用
Euclid 算法计算解密密钥d, 满足
e * d = 1 ( mod ( p - 1 ) * ( q - 1 ) )
其中n和d也要互质。数e和
n是公钥,d是私钥。两个素数p和q不再需要,应该丢弃,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加密信息 m(二进制表示)时,首先把m分成等长数据块 m1 ,m2,..., mi ,块长s
,其中 2^s <= n, s 尽可能的大。对应的密文是:
ci = mi^e ( mod n ) ( a )
解密时作如下计算:
mi = ci^d ( mod n ) ( b )
RSA 可用于数字签名,方案是用 ( a ) 式签名, ( b )
式验证。具体操作时考虑到安全性和 m信息量较大等因素,一般是先作 HASH 运算。
RSA 的安全性。
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分解,但是否等同于大数分解一直未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因
为没有证明破解
RSA就一定需要作大数分解。假设存在一种无须分解大数的算法,那它肯定可以修改成
为大数分解算法。目前, RSA
的一些变种算法已被证明等价于大数分解。不管怎样,分解n是最显然的攻击方法。现
在,人们已能分解140多个十进制位的大素数。因此,模数n
必须选大一些,因具体适用情况而定。
RSA的速度。
由于进行的都是大数计算,使得RSA最快的情况也比DES慢上100倍,无论是软件还是硬
件实现。速度一直是RSA的缺陷。一般来说只用于少量数据加密。
RSA的选择密文攻击。
RSA在选择密文攻击面前很脆弱。一般攻击者是将某一信息作一下伪装(
Blind),让拥有私钥的实体签署。然后,经过计算就可得到它所想要的信息。实际上
,攻击利用的都是同一个弱点,即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乘幂保留了输入的乘法结构:
( XM )^d = X^d *M^d mod n
前面已经提到,这个固有的问题来自于公钥密码系统的最有用的特征--每个人都能使
用公钥。但从算法上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措施有两条:一条是采用好的公钥协议
,保证工作过程中实体不对其他实体任意产生的信息解密,不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信息
签名;另一条是决不对陌生人送来的随机文档签名,签名时首先使用One-Way Hash
Function
对文档作HASH处理,或同时使用不同的签名算法。在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攻击方
法。
RSA的公共模数攻击。
若系统中共有一个模数,只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e和d,系统将是危险的。最普遍的
情况是同一信息用不同的公钥加密,这些公钥共模而且互质,那末该信息无需私钥就
可得到恢复。设P为信息明文,两个加密密钥为e1和e2,公共模数是n,则:
C1 = P^e1 mod n
C2 = P^e2 mod n
密码分析者知道n、e1、e2、C1和C2,就能得到P。
因为e1和e2互质,故用Euclidean算法能找到r和s,满足:
r * e1 + s * e2 = 1
假设r为负数,需再用Euclidean算法计算C1^(-1),则
( C1^(-1) )^(-r) * C2^s = P mod n
另外,还有其它几种利用公共模数攻击的方法。总之,如果知道给定模数的一对e和d
,一是有利于攻击者分解模数,一是有利于攻击者计算出其它成对的e’和d’,而无
需分解模数。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共享模数n。
RSA的小指数攻击。 有一种提高
RSA速度的建议是使公钥e取较小的值,这样会使加密变得易于实现,速度有所提高。
但这样作是不安全的,对付办法就是e和d都取较大的值。
RSA算法是第一个能同时用于加密和数字签名的算法,也易于理解和操作。RSA是被研
究得最广泛的公钥算法,从提出到现在已近二十年,经历了各种攻击的考验,逐渐为
人们接受,普遍认为是目前最优秀的公钥方案之一。RSA
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的因子分解,但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破译RSA的难度与大数分解难
度等价。即RSA的重大缺陷是无法从理论上把握它的保密性能如何,而且密码学界多数
人士倾向于因子分解不是NPC问题。
RSA的缺点主要有:A)产生密钥很麻烦,受到素数产生技术的限制,因而难以做到一次
一密。B)分组长度太大,为保证安全性,n 至少也要 600 bits
以上,使运算代价很高,尤其是速度较慢,较对称密码算法慢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大
数分解技术的发展,这个长度还在增加,不利于数据格式的标准化。目前,SET(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协议中要求CA采用2048比特长的密钥,其他实体使用1024比特的密钥。
DSS/DSA算法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DSA)是Schnorr和ElGamal签名算法的变种,被美国NIST作为DSS(Digital Signature
Standard)。算法中应用了下述参数:
p:L bits长的素数。L是64的倍数,范围是512到1024;
q:p - 1的160bits的素因子;
g:g = h^((p-1)/q) mod p,h满足h < p - 1, h^((p-1)/q) mod p > 1;
x:x < q,x为私钥 ;
y:y = g^x mod p ,( p, q, g, y )为公钥;
H( x ):One-Way Hash函数。DSS中选用SHA( Secure Hash Algorithm )。
p, q,
g可由一组用户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公共模数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威胁。签名及
验证协议如下:
1. P产生随机数k,k < q;
2. P计算 r = ( g^k mod p ) mod q
s = ( k^(-1) (H(m) + xr)) mod q
签名结果是( m, r, s )。
3. 验证时计算 w = s^(-1)mod q
u1 = ( H( m ) * w ) mod q
u2 = ( r * w ) mod q
v = (( g^u1 * y^u2 ) mod p ) mod q
若v = r,则认为签名有效。
DSA是基于整数有限域离散对数难题的,其安全性与RSA相比差不多。DSA的一个重要特
点是两个素数公开,这样,当使用别人的p和q时,即使不知道私钥,你也能确认它们
是否是随机产生的,还是作了手脚。RSA算法却作不到。
本文来自CSDN博客,
Ⅳ 2020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评估有多少一类指标
亲,2020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评估有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安全运营、安全效果4个一级指标,
Ⅵ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是什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计算机上处理的业务也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基于简单连接的内部网络的内部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到基于复杂的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全球互连网(Internet)的企业级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在系统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系统的连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在连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整体的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的物理安全、网络拓扑结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计算机安全问题,应该象每家每户的防火防盗问题一样,做到防范于未然。甚至不会想到你自己也会成为目标的时候,威胁就已经出现了,一旦发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极大的损失。
Ⅶ 社会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社会安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构成社会安全四个基本方面的综合性指数。包括社会治安(用每万人刑事犯罪率衡量)、交通安全(用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衡量)、生活安全(用每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衡量)和生产安全(用每百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衡量
社会安全是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公共安全教育六个模块之一。
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 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
社会安全是针对社会事件的安全措施、对策、知识等。社会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计算公式: 社会安全指数=(基期每万人刑事犯罪率/报告期每万人刑事犯罪率)×40 +(基期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报告期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20 +(基期每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报告期每百万人火灾事故死亡率)×20 +(基期每百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报告期每百万人工伤事故死亡率)×20 统计方法:全面调查
Ⅷ 电脑安全指数多少为正常
据了解,电脑安全体检指数为360安全中心在其4.2beta版中率先提出,在以后的版本中将不断完善和加强。自该版本推出以来,“体检功能”和“体检指数”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和依赖。
安全看不见
一直以来,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确定自己的电脑到底安不安全,有多不安全。用户普遍认为,只要系统中没有病毒、没有木马,即可认为电脑是安全的。360安全专家指出,这种电脑安全的观念略显片面。当前,国内互联网上木马泛滥,这些木马通过包括flash player插件漏洞在内的第三方软件漏洞和微软系统漏洞进行扩散和传播,大肆入侵个人用户,伺机窃取账号密码。
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些第三方软件漏洞和系统漏洞的存在,才给木马的入侵打开了大门。因此,只要系统中有任何一个漏洞,个人电脑就暴露在木马环境当中,随时有可能遭到木马的侵略。
如何让安全能看见?
尽管安全角势不容乐观,人们的安全意识并未有所提高。据360安全中心数据显示,有数万起木马入侵事件是由于用户未能及时修复flash player插件漏洞所致。安全专家称,用户不及时修复漏洞、不定期查杀木马病毒的原因,是“看不到”潜在的危机。
为此,360安全卫士增加体检功能,通过体检指数对电脑安全进行评分。最安全的电脑体检指数为五星,完全可以在网络世界中畅游;当体检指数为一星时需要格外注意,这说明电脑已经被木马感染,或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
Ⅸ 无线局域网802.11标准
※有线网络里可以通过提高带宽或者改善编码方案来提高数据发送速率。但是在无线网里无法提高带宽,只能通过改变编码方案来提高。因为无线信号发出去以后,编码方案是公开的,所以大家都能收到信息并且知道信息的内容,这时候就有安全隐患问题,因此无线网络的编码还要有加密机制。即使收到信号,但是无法解析信号的意思
调频扩频FHSS
直接序列扩频DSSS
红外线IR
☆使用802.11b无线通信,在遵循这些安全制约的前提下,这时就是Wifi接口了
无线局域网不能简单地搬用CSMA/CD协议,原因为:
CSMA/CD协议要求一个站点在发送本站数据的同时还必须不间断地检测信道,但在无线局域网的设备中要实现这种功能就花费过大;即使能够实现冲突检测的功能,并且当我们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在接收端仍然有可能发生冲突
这种未能检测出媒体上已存在的信号的问题叫做隐蔽站问题
当A和C检测不到无线信号时,都以为B是空闲的,因而都向B发送数据,结果发生碰撞
而在有线网络里,任何一个站点发送的信号,在共享介质的节点上都能看到发送端发送的信号。只是由于广播延迟的影响,有的节点看到得早,有的节点看到得晚,但是不存在看不到信号的情况。而↑图就会看不到
B向A发送数据并不影响C向D发送数据,这就是暴露站问题
B向A发送数据,而C又想和D通信。C检测到媒体上有信号,于是就不敢向D发送数据
因为隐蔽站和暴露站这样的问题存在,使得冲突情况变得复杂。无线局域网不能使用CSMA/CD,而只能使用改进的CSMA协议。改进的办法是将CSMA增加一个冲突避免功能。802.11就使用CSMA/CA协议。而在使用CSMA/CA的同时还增加使用确认机制
是不是可靠性传输和传输介质没有关系。网数据传输由于可靠性传输只是加了一个可靠性保障机制。无线局域它的通信环境恶劣,本身信道的传输误码率高,差错率也高,导致传输效果比较差。这种服务如果直接被上层使用那么这个无线通信质量就会很差。但是通过可靠性保障,在无线通信层或者在MAC层向上层提供的是可靠性的数据传输的话,就屏蔽了无线通信的不稳定性对上层的影响,使得上层应用基于无线通信的效果变得更好一些
MAC层通过协调功能来确定在基本服务集BSS中的移动站在什么时间能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
• 点协调功能(无争用服务):PCF子层使用集中控制的接入算法将发送数据权轮流交给各个站从而避免了碰撞的产生
• 分布协调功能(争用服务):DCF子层在每一个节点使用CSMA机制的分布式接入算法,让每个站通过争用信道来获取发送权。因此DCF向上提供争用服务。各个站点是平等的,可以随时发送数据,会容易发生冲突
站在完成发送后,必须再等待一段很短的时间(继续监听)才能发送下一帧。这段时间的通称是帧间间隔IFS。这是为了竞争信道使用权
帧间间隔长度取决于该站欲发送的帧的类型,高优先级帧需要等待的时间较短。低优先级帧还没来得及发送而其他站的高优先级帧已发送到媒体,则低优先级帧只能再推迟发送,减少发生冲突的机会
三种IFS类型:
• SIFS 短帧间间隔,长度为28微秒
• PIFS 点协调功能帧间间距,长度为78微秒
• DIFS,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距,长度为128微秒
待发送数据的站先检测信道。在802.11标准中规定了在物理层的空中接口进行物理层的载波监听。发送数据通过收到的相对信号强度是否超过一定的门限数值就可判定是否有其他的移动站在信道上。当源站发送它的第一个MAC数据帧时,若检测到信道空闲,则在等待一段时间DIFS后就可发送(目的:让可能存在的高优先级帧先发送)。源站发送了自己的数据帧,目的站若正确收到此帧,则经过时间间隔SIFS后,向源站发送确认帧ACK。若源站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帧ACK(由重传计时器控制这段时间),就必须重传此帧,直到收到确认为止,或者经过若干次的重传失败后放弃发送。是一种可靠性传输(可靠或不可靠传输并不是数据会不会传成功或者失败,而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发送方会知道结果,这就是可靠性传输)
源站在MAC帧首部中的第二个字段将它要占用信道的时间(包括目的站发回确认帧所需的时间)通知给所有其他站,以便使其他所有站在这一段时间都停止发送数据,大大减少冲突机会
“虚拟载波监听”表示其他站并没有真正地物理监听信道,而是由于其他站收到了“源站的通知”才不发送数据
当一个站检测到正在信道中传送的MAC帧首部的“持续时间”字段时,就调整自己的网络分配向量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指出了必须经过多少时间对方站才能完成数据帧的这次传输,才能使信道转入到空闲状态
信道从忙态变为空闲时,任何一个站要发送数据帧时,不仅都必须等待一个DIFS的间隔,而且还要进入争用窗口,并计算随机退避时间以便再次重新试图接入到信道。在信道从忙态转为空闲时,各站就要执行退避算法,这样就减少了发生碰撞的概率
802.11使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第i次退避就在2 2 + i 个时隙中随机地选择一个
第1次退避是在8个时隙(而不是2个)中随机选择一个
第2次退避是在16个时隙(而不是4个)中随机选择一个
源站A在发送数据帧之前先发送一个短的控制帧,叫做请求发送RTS(Request To Send),它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这次通信(包括相应的确认帧)所需的持续时间
若媒体空闲,则目的站B就发送一个相应控制帧,叫做允许发送CTS(Clear To Send)。A收到CTS帧后就可发送其数据帧
同一个数据会话期间的内部帧间隔就是个短帧间隔(SIFS)
源站在等待DIFS时间以后,应该还要等一个争用窗口,这里假设争用窗口为0
覆盖城市的部分区域,网络跨度较大。对于基站的功率、网络安全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每个单元的用户数量比IEEE 802.11多。需要更高的带宽,称为宽带无线网络标准
IEEE802.16工作环境通常在室外,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干扰
设计目标能够支持实时流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IEEE 802.11只是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802.11 窄带无线网络 主要应用于室内,也称为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