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家网络安全标准方面有何规定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15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 安全标准体系。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应会同其他机构建立网络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并修改完善有关网络安全管理以及网络产品、服务 和运行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网络安全设备制造企业、网络安全技术和政策研究 机构、高等学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具有技术和人才优 势,应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 对此,国家持鼓励态度,并应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❷ 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哪些
1、防火墙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互联设备,用于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网用户通过外网非法进入内网,访问内网资源,保护内网运行环境。它根据一定的安全策略,检查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路模式,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允许,并监控网络运行状态。
目前防火墙产品主要有堡垒主机、包过滤路由器、应用层网关(代理服务器)、电路层网关、屏蔽主机防火墙、双宿主机等。
2、杀毒软件技术
杀毒软件绝对是使用最广泛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因为这种技术最容易实现,但是我们都知道杀毒软件的主要功能是杀毒,功能非常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网络安全的需求,这种方式可能还是能满足个人用户或者小企业的需求,但是如果个人或者企业有电子商务的需求,就不能完全满足。
幸运的是,随着反病毒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主流的反病毒软件可以防止木马等黑客程序的入侵。其他杀毒软件开发商也提供软件防火墙,具有一定的防火墙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硬件防火墙的作用,比如KV300、金山防火墙、诺顿防火墙等等。
3、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
与防火墙结合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界窃取、截获或破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
目前,各国除了在法律和管理上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外,还分别在软件和硬件技术上采取了措施。它促进了数据加密技术和物理防范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功能的不同,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判别等。

(2)网络安全的技术标准体系扩展阅读:
首届全VR线上网络安全大会举办
日前,DEF CON CHINA组委会正式官宣,历经20余月的漫长等待,DEF CON CHINA Party将于3月20日在线上举办。
根据DEF CON CHINA官方提供的信息,本次DEF CON CHINA Party将全程使用VR的方式在线上进行,这也是DEF CON历史上的首次“全VR”大会。为此,主办方构建了名为The DEF CONstruct的虚拟空间和赛博世界。在计算机语言中,Construct通常被译为结构体。
❸ 【2019年整理】等级保护标准体系简介
网络安全保护等级定义: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
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国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增强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对促进我国网络安全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网络安全保护等级划分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从第一级到第五级逐级增高。
① 第一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② 第二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③ 第三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④ 第四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⑤ 第五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三、网络安全等级定级流程
一步:定级;(定级是等级保护的首要环节)
二步:备案;(备案是等级保护的核心)
三步:建设整改;(建设整改是等级保护工作落实的关键)
四步:等级测评;(等级测评是评价安全保护状况的方法)
五步: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保护能力不断提高的保障)
证书案例

❹ 网络安全技术机制主要有哪些
有三种网络安全机制。 随着TCP/IP协议群在互联网上的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风险问题的急剧增加。为了保护国家公众信息网以及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要大力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
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的目标: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连通性和自由性,用户在享受各类共有信息资源的同事,也存在着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恶意破坏的危险。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保护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坏的机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控制。具体要达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的基础上,于1989年制定了在OSI环境下解决网络安全的规则:安全体系结构。它扩充了基本参考模型,加入了安全问题的各个方面,为开放系统的安全通信提供了一种概念性、功能性及一致性的途径。OSI安全体系包含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❺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体系
等级保护2.0标准主要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的主要标准,如下图:
说起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的特点,马力副研究员表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象范围扩大。新标准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列入标准范围,构成了“安全通用要求+新型应用安全扩展要求”的要求内容。
二是,分类结构统一。新标准“基本要求、设计要求和测评要求”分类框架统一,形成了“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支持下的三重防护体系架构。
三是,强化可信计算。新标准强化了可信计算技术使用的要求,把可信验证列入各个级别并逐级提出各个环节的主要可信验证要求。
“标准从一级到四级全部提出了可信验证控件。但在标准的试用期间,对于可信验证的落地还存在诸多挑战。所以,我们希望与这次参会的所有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安全服务商共同努力,把可信验证、可信计算这方面的产品产业化,来更好地支撑新标准。” 马力副研究员说到。
等级保护2.0标准的十大变化
随后,他为大家解读了等级保护2.0标准的十大变化,具体如下:
1、名称的变化
从原来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改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再改为《网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对象的变化
原来的对象是信息系统,现在等级保护的对象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对象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广电网、电信网、专用通信网络等)、云计算平台/系统、大数据平台/系统、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的系统等。
3、安全要求的变化
由“安全要求”改为“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扩展要求”。
安全通用要求是不管等级保护对象形态如何必须满足的要求,针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和工业控制系统提出了特殊要求,成为安全扩展要求。
4、章节结构的变化
第三级安全要求的目录与之前版本明显不同,以前包含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现在的目录包含:安全通用要求、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对此,马力副研究员指出:“别小看只是目录架构的变化,这导致整个新标准的使用不同。1.0标准规定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全部实现。现在需要根据场景选择性的使用通用要求+某一个扩展要求。”
5、分类结构的变化
在技术部分,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变更为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在管理部分,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调整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
6、增加了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章节针对云计算的特点提出特殊保护要求。对云计算环境主要增加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的位置、虚拟化安全保护、镜像和快照保护、云服务商选择和云计算环境管理等方面。
7、增加了移动互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章节针对移动互联的特点提出特殊保护要求。对移动互联环境主要增加的内容包括:无线接入点的物理位置、移动终端管控、移动应用管控、移动应用软件采购和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
8、增加了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章节针对物联网的特点提出特殊保护要求。对物联网环境主要增加的内容包括:感知节点的物理防护、感知节点设备安全、感知网关节点设备安全、感知节点的管理和数据融合处理等方面。
9、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章节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特殊保护需求。对工业控制系统主要增加的内容包括:室外控制设备防护、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架构安全、拨号使用控制、无线使用控制和控制设备安全等方面。
10、增加了应用场景的说明
增加附录C描述等级保护安全框架和关键技术,增加附录D描述云计算应用场景,附录E描述移动互联应用场景,附录F描述物联网应用场景,附录G描述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场景,附录H描述大数据应用场景(安全扩展要求)。
等级保护2.0标准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的了解等级保护2.0标准的主要框架和内容,我重点通过PPT来阐述。
首先来看看新标准结构:
2008版基本要求文档结构如下:
新基本要求文档结构如下:
安全通用要求中的安全物理部分变化不大,见下面:
网络试用版到***版被拆分了三个部分: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在强调集中管控的时候,再次强调了系统管理,审计管理,安全管理,构成新的标准内容。具体如下:
演讲***,马力副研究员对几个扩展要求进行了总结展示。他强调,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将替代原来的GB/T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并呼吁大家认真学习新版等保要求。
❻ 一个常见的网络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大型复杂的网络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网络安全体系。
一、防火墙技术
在网关上安装防火墙,分组过滤和ip伪装,监视网络内外的通信。
二、用户身份验证技术
不同用户分设不同权限,并定期检查。
三、入侵检测技术
四、口令管理
每个用户设置口令,定义口令存活期,不准使用简单数字、英文等
五、病毒防护
建立病毒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查杀服务器和终端;限制共享目录及读写权限;限制网上下载和盗版软件使用;
六、系统管理
及时打系统补丁;定期对服务器安全评估,修补漏洞;禁止从软盘、光驱引导;设置开机口令(cmos中);设置屏保口令;nt系统中使用ntfs格式;删除不用账户;
七、硬件管理
八、代理技术
在路由器后面使用代理服务器,两网卡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建立物理隔离,并隐藏内网ip。
九、系统使用双机冗余、磁盘陈列技术。
❼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安全标准体系的关系
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三大要素是人、技术和管理。
在企业管理机制下,需要通过运作机制借助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运作是在日常工作中,执行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手段,“七分管理,三分技术,运作贯穿始终”,管理是关键,技术是保障,其中的管理应包括管理技术。

这类网络安全综合保障的产品优势在:
整合主流网络安全方式于一体,适用于各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能源电力等用户的绝大部分需求,将多种功能集成于一台网络设备上,通过一个管理中心进行控制,从而大大节约采购成本和日常维护成本。
SAFEMAN特有的SMC(Security Management Center)的安全策略总控系统,主要是对所管辖范围内的SPC的安全策略进行集中定义,管理,并分发的一个组件。
❽ 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什么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
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网络安全管理以及网络产品、服务和运行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将正式施行,标志着网络空间治理、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犯罪惩治等方面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国家网络安全将拥有更为完善的法律基础和保障。网络安全标准化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推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变革方面发挥着基础性、规范性、引领性作用。《网络安全法》对于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8)网络安全的技术标准体系扩展阅读:
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网络安全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委授予的职责范围,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0)承担着组织制定标准和持续完善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职责,多年来推动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所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家网络安全标准体系。
中央网信办、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家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统一权威的国家标准工作机制,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家标准委的领导下,在中央网信办的统筹协调和有关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进行统一技术归口,统一组织申报、送审和报批。
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标准战略性、方向性、基础性的研究,既要突出重点,也要拓展覆盖面;既要统筹推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也要适时引进国外有关标准,进而逐步建立起与《网络安全法》相配套的国家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以适应新形势对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更高要求。
❾ 工信部: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易车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目标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重点研究基础共性、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网联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安全保障与支撑等标准,完成50项以上急需标准的研制。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完成100项以上标准的研制,提升标准对细分领域的覆盖程度,加强标准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支撑车联网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与基础共性、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网联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安全保障与支撑等6个部分。在重点领域及方向,提出以下内容:
1、总体与基础共性标准
总体与基础共性标准是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总体性、通用性和指导性标准,包括术语和定义、总体架构、密码应用等3类标准。
术语和定义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主要概念,为相关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提供依据支撑。
总体架构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网络安全总体架构要求,明确和界定防护对象、防护方法、防护机制,指导企业体系化开展网络安全防护工作。
密码应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密码应用通用要求,明确数字证书格式、数字证书应用、设备密码应用等要求。
2、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标准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车联网终端和基础设施等相关网络安全要求,包括车载设备网络安全、车端网络安全、路侧通信设备网络安全、网络设施与系统安全等4类标准。
车载设备网络安全标准主要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智能设备和组件的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包括汽车网关、电子控制单元、车用安全芯片、车载计算平台等安全标准。
车端网络安全标准主要规范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总线架构、系统架构等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
路侧通信设备网络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联网路侧设备的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网络设施与系统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网络设施与系统的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
3、网联通信安全标准
网联通信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通信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相关安全要求,包括通信安全、身份认证等2类标准。信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蜂窝车联网(C-V2X),以及应用于车联网的蜂窝移动通信(4G/5G)、卫星通信、无线射频识别、车内无线局域网、蓝牙低能耗(BLE)紫蜂(Zigbee)、超宽带(UWB)等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身份认证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数字身份认证相关的证书应用接口、证书管理系统、安全认证技术及测试方法、关键部件轻量级认证等技术要求。
4、数据安全标准
数据安全标准主要规范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平台、车载应用服务等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句括通用要求、分类分级、出境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应用数据安全等5类标准。通用要求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可采集和处理的数据类型、范围、质量、颗粒度等,包括数据最小化采集、数据安全存储、数据加密传输、数据安全共享等标准。分类分级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数据分类分级保护要求,制定数据分类分级的维度、方法、示例等标准,明确重要数据类型和安全保护要求。数据出境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行业依法依规落实数据出境安全要求,句括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要点、评估方法等标准。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及相关技术要求,明确用户敏感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场景、规则、技术方法,包括匿名化、去标识化、数据脱敏、异常行为识别等标准。应用数据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相关应用所开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使用等活动,包括车联网平台、网约车、车载应用程序等数据安全标准。
5、应用服务安全标准
应用服务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服务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要求,以及典型业务应用服务场景下的安全要求,包括平台安全、应用程序安全和服务安全等3类标准。平台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远程升级(OTA)服务平台、边缘计算平台、电动汽车远程信息服务与管理等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应用程序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应用程序等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服务安全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典型业务服务场景下的安全要求,包括汽车远程诊断、高级辅助驾驶、车路协同等服务安全要求。
6、安全保障与支撑标准
安全保障与支撑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网络安全管理与支撑相关的安全要求,包括风险评估、安全监测与应急管理和安全能力评估等3类标准。风险评估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网络安全风险分类与安全等级划分要求,明确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和方法,提出车联网服务平台、整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相关要求。安全监测与应急管理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安全监测、应急管理、网络安全漏洞分类分级、安全事件追踪溯源等相关要求,以及安全管理接口、车联网卡实名登记、车联网业务递交网关(HI)接口等相关规范。安全能力评估标准主要规范车联网服务平台运营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基础电信企业等安全防护措施部署安全服务实施,提出网络安全成熟度模型、数据安全成熟度模型、安全能力成熟度评价准则、评估实施方法、机构能力认定、道路车辆信息安全工程等相关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