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滴滴下架背后:中企赴美上市需披露何种信息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谢九
7月4日,滴滴被监管部门要求从应用商店下架,原因是“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被下架之后,暂停新用户注册,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
早在7月2日,滴滴就已经被监管部门要求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目的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在业内早就司空见惯,但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图 视觉中国
6月30日,滴滴低调赴美上市,上市交易刚刚才3天,就收到了监管部门的重罚。滴滴到底违规收集了什么信息,现在还没有公开。之前有网友猜测,滴滴为了去美国上市,把中国的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泄露给美国,滴滴方面的回应是“恶意造谣。”滴滴的副总裁表示,“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那么,滴滴到底有没有可能泄露数据呢? 熟悉一些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中国赴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
图丨视觉中国
今年3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该消息引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体大跌。中国外交部也表示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停止将证券管理政治化、停止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做法,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提供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那么,这份为《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应呢?
2001年,美国爆发了着名的安然公司造假丑闻,为了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美国推出了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创建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管。
美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都能够接受PCAOB的监管,但是涉及到美国之外的公司,PCAOB的监管就遇到了一定的阻力。2019年,PCAOB曾经公布了一份名单,在过去2年内,有241家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拒绝接受检查,其中137家来自中国大陆,93家来自中国香港。
当地时间2020年3月9日,美国纽约,纽约证券交易所内景。(图 视觉中国)
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监管机构无法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获得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底稿,因为这和中国的相关法规形成了抵触。 2009年,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曾经出台一份文件,叫做《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要求“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这和美方的监管就形成了冲突。后来中美双方的监管机构几经沟通,但最终中方也无法完全满足美方的要求。
2020年4月份,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之后,美国有了足够的理由对中国公司加强监管。 去年6月份,美国参议院提出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该法案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提出了更多的信息披露要求,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要求,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第二,上市公司需要提交文件,证明没有被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披露董事会里共产党官员姓名、共产党党章是否写入公司章程等。
在美国参议院首次提出该方案之后,去年年底,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了该法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通过。今年3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
图 视觉中国
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生效之后,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想要保留上市资格,就必须满足信息披露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被取消上市地位。 对于滴滴而言,作为国内出行领域的龙头老大,原本早就应该实现上市梦想,但是由于过去几年的几起恶性事件,让滴滴的上市之路变得无比坎坷。这一次滴滴终于来到了美国资本市场,应该也是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市机会,对于美国方面的信息披露要求,自然也是会尽量满足。当然,这种信息披露的底线是否会触犯国内的相关保密规定,这也只有监管部门来做出认定。
近期迎来监管风暴的不只是滴滴,还有BOSS直聘、运满满和货车帮等几家公司,这家公司也都被要求展开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暂停新用户注册。 无独有偶,这几家公司都是在今年6月份在美国上市, BOSS直聘的上市日期是6月11日,运满满和货车帮的实际控制人满帮集团,上市日期是今年6月22日,滴滴上市日期是6月30日。
目前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大概有200多家,还有更多计划赴美上市的公司, 对于这些已经在美国上市,或者计划将来去美国上市的公司而言,未来将不得不在中美双方的双重监管中生存, 一方面要满足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否则就将失去美国的上市地位,同时更要满足国内的监管要求,否则可能连日常经营都无法进行。 但想要同时满足中美双方的监管需求,难度之大也是不难想象。
图 视觉中国
对于那些既想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又不触犯国内监管要求的高 科技 公司而言,将来还有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就是去香港上市。 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满足很多高 科技 公司的融资需求,同时,也没有美国资本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和去美国上市遭遇的双重压力相比,香港资本市场无疑要友好很多。
如果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 科技 公司放弃在美国上市,转而投奔香港资本市场,这对于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乃至提升香港经济无疑也是大有裨益。 在滴滴、BOSS直聘等几家赴美上市的公司被强力监管之后,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公司考虑将香港作为上市首选之地。
㈡ 网络安全审查的目的是什么
维护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审查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为了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㈢ 滴滴APP遭下架,为何深得人心
手机以及网络的全方位运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为了给到用户最好的体验,滴滴软件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之前大家的出行方式选择是比较少的,其一就是开自己的车辆进行外出,但是又要寻找恰当的停车位摆放车辆,甚至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停车费用,这其中已经是一大笔不少的支出了,第二种出行方式就是搭乘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可是这样就使得我们在路程上的耗费时间相当大了,有时候公共交通工具不是直接抵达目的地,反而是要走一段路才可以,而滴滴软件的出现也就让大家的出行有了第三种选择了。
㈣ 如何看待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相信很多朋友在生活中都会用到滴滴出行这个app,因为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面改变了,或者影响到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是现在一家比较着名的互联网企业巨头。最近国家相关机构宣布称,将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那怎么样去看待这件事情呢
一、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很多人都说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确实我们因为这个时代也享受了很多红利。很多企业也充分利用了现在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他们的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数据这个大宝藏。可以说,如果谁可以在数据上面获得更多的价值,挖掘到更多有意义的价值,将会很大程度到影响到这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大家都认识到了数据的价值,所以很多企业都会去收集用户的数据信息,但是同样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他们收集的信息并不是他们所必需,如果任由这些企业无限制,无底线的去收集用户的信息,可能会对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
㈤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新增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重点评估对象新增了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如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以及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以网络为主要的安全体系的立场,主要涉及网络安全域、防火墙、网络访问控制、抗DDOS等场景,更多是指向整个网络空间的环境。网路资讯及资料均可存在于网路空间内或网路外。“资料可视为资料的主要载体,资料是对资料进行有意义分析的价值资产,常见的资料安全事件有网络入侵、资料泄露、资料篡改等。而数据安全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规性,以此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常见的数据安全事件有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
我们的《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商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设置各种铁笼,从收集个人信息到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法律的层面,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不能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法律责任来针对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上杜绝出现你刚打完某APP的网络电话说想吃火锅,打开某APP就给你推送火锅点的优惠卷等等这种荒唐的现象。让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此后半个月里,“滴滴”网络安全审查事件一直在持续。从最开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集体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门进驻,规格甚至超过了当初特斯拉的“五部门约谈”。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怀疑一点——在美国纽交所IPO的过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国境内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其他数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也可能有所担心,便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这个罪指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为。
所以,信息泄露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问题,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会 问题。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金钱和权力。个人认为,大范围的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传染病的流行。
㈥ 近日,七部门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滴滴以后还能重新上架吗
进行安全审查是为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堵住滴滴在运行期间信息外流的漏洞,因此在审查结束以后,滴滴重新上架运营的可能性还是相对较大的,只不过短期内很难结束这一轮的审查,尤其是审查结果的严重程度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即便滴滴目前已经处于被审查的状态,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也并没有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处置措施,这就说明依然存在重新上架的可能,至于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只要能够及时整改并不会成为企业无法上架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滴滴重新上架运营还是应该持乐观态度,至于此次的网络安全审查,究竟何时结束以及会审查出什么样的内容,则只有时间给出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滴滴重新上架的时间节点依然无法明确。
㈦ 滴滴被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究竟是怎么回事
滴滴为什么被审查了?还停止了注册?
国家网信办通报: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可以说滴滴,这波完全就是自作自受,为了能够在美国上市,就这样出卖自己国家的人民的信息,还有自己国家的道路信息,这完全就是叛徒行为。不少网友也对滴滴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希望能够彻查滴滴或者是让国有企业接管滴滴。
㈧ 我国已对滴滴、BOSS直聘等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知道,其实现在人们出行一般都会选择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而且现在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安全问题了,因此现在国家为了能够保障人们的安全,就对各种各样的车子进行了相关的审查,那么当我们在网上看到我国已对滴滴boss直聘到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就是这意味着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个人的了解中,一般这就会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危险事故发生,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每个人而言,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对我们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当然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每当我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的时候,先要考虑一下他是否安全。
㈨ 我国已对滴滴和BOSS直聘等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国家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机遇和风险并存,国家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利,为全社会筑造一道网络安全防线。
㈩ 孙勇:如何看待这一次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这件事,这两天一些媒体有不同的解读。在此,我也想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从《公告》和《通报》来看,尽管文字不长,但还是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应该收集的信息,但是我们使用过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下载APP登录时填写的信息,另一个是使用滴滴网约车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收集中,应该存在或者没有征得个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许可范围的行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对于它在使用个人信息时,究竟做了哪些违法违规的事情,目前还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但其至少应该包括对个人信息的数据化不当分析,或者商业化不当使用。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经常使用滴滴专车时,总感觉有被“杀熟”的嫌疑。平常经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后有时会涨到47元左右。但究竟这种情况是“杀熟”,还是因为时段涨价,还有待调查结果公布后判断。
总而言之,“滴滴出行”这次被调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规、不合法,而有些媒体对此做了更多的揣测,更有人说这一次是专门针对滴滴出行”而来,这都远离了事情的本质。(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又启动了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的网络安全审查)
不过, 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转型的 汽车 企业提了个醒。 目前,随着智能电动 汽车 的快速发展,许多 汽车 企业也让用户下载APP,24小时监控 汽车 运行状态,同时还收集用户在车内的各种信息,从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数据,并逐步将大数据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后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业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业化使用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甄别。
希望 汽车 企业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并结合这次“滴滴出行”等企业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中违法违规的案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对“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审查,我认为并不会限制 汽车 智能化的发展。我相信,在排除这些风险后,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排除风险,合法合规, 汽车 企业转型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