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其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整个网络系统的风险及隐患进行及时的评估、识别、控制和应急处理等,便于有效地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图4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网络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对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动态及有效管理和控制。网络安全风险管理是网络运营管理的核心,其中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包括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实际上,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中,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理念。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包括五个部分:
1) 网络安全策略。属于整个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起到总体宏观上的战略性和方向性指导作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理念,从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角度整体策划网络安全建设。
2) 网络安全政策和标准。是对网络安全策略的逐层细化和落实,包括管理、运作和技术三个层面,各层面都有相应的安全政策和标准,通过落实标准政策规范管理、运作和技术,保证其统一性和规范性。当三者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安全政策和标准也需要调整并相互适应,反之,安全政策和标准也会影响管理、运作和技术。
3) 网络安全运作。基于日常运作模式及其概念性流程(风险评估、安全控制规划和实施、安全监控及响应恢复)。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贯穿网络安全始终;也是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技术机制在日常运作中的实现,涉及运作流程和运作管理。
4) 网络安全管理。对网络安全运作至关重要,从人员、意识、职责等方面保证网络安全运作的顺利进行。网络安全通过运作体系实现,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是从人员组织的角度保证正常运作,网络安全技术体系是从技术角度保证运作。
5) 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运作需要的网络安全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及时支持。先进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可极大提高网络安全运作的有效性,从而达到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实现整个生命周期(预防、保护、检测、响应与恢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摘自-拓展: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第3版)贾铁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Ⅱ 第三代网络安全技术是什么技术
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服务的内容在不断扩展,网络安全的理念与技术也需要随之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本文在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网络安全领域下一步应重点研究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认为,容忍技术是"第三代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Ⅲ 3G网络安全有哪些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2G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继承了2G系统安全的优点,同时针对3G系统的新特性,定义了更加完善的安全特征与鉴权服务。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外,还应当能支持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股票交易、互联网业务等,个人智能终端将获得广泛使用,移动通信网络最终会演变成开放式的网络,能向用户提供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网络的开放性以及无线传输的特性,使安全问题将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
3G系统的面临的安全问题与以往的移动通信网络有本质的不同:3G上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将是IP网络的安全和基于IP技术的应用的 安全。其中IP网不仅指承载网,更是指业务网;IP应用也不仅指因特网浏览、下载、邮件等应用,也包括承载在IP协议之上的移动通信系统控制信令和 数据。
安全威胁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非授权访问和处理敏感数据,或是干扰、滥用网络服务,对用户和网络资源造成损失。按照攻击的物理位置,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无线链路的威胁、对服务网络的威胁和对移动终端的威胁。主要威胁方式有以下几种:
(1)窃听,即在无线链路或服务网内窃听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
(2)伪装,即伪装成网络单元截取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伪终端欺骗网络获取服务;
(3)流量分析,即主动或被动流量分析以获取信息的时间、速率、长度、来源及目的地;
(4)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即修改、插入、重放、删除用户数据或信令数据以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5)拒绝服务,即在物理上或协议上干扰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在无线链路上的正确传输,以实现拒绝服务攻击;
(6)否认,即用户否认业务费用、业务数据来源及发送或接收到的其他用户的数据,网络单元否认提供的网络服务;
(7)非授权访问服务,即用户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服务网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
(8)资源耗尽,即通过使网络服务过载耗尽网络资源,使合法用户无法访问。
(9)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新业务的应用,还会有新的攻击类型出现。
Ⅳ 网络安全未来发展怎么样
网络安全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网络安全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融信(002212)、奇安信(688561)、启明星辰(002439)、卫士通(002268)、绿盟科技(300369)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现状、市场份额
行业概况
1、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产业不断细分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完善。同时,软硬件产品的界限愈发模糊,产品和服务的联动更加紧密。在借鉴IDC产业分类、PDRR模型和Gartner
ASA自适应安全架构等国际主流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分类方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主要功能及形态、安全防御生命周期可将我国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分为如下类别。
2、产业链剖析:中游领域实力厂商集聚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等相关方面的政策出台,网络安全相关产业也随之强大起来,在保障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亦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网络安全产业链看,上游为设备/系统等供应商,如芯片、内存、操作系统、引擎等;中游为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厂商,如网络安全设备领域的防火墙/VPN,软件领域的安全性与漏洞管理以及服务领域的运维培训等;下游为应用领域,除个人消费者外,还包含政府、军工、金融等相关领域。
从具体的相关厂商来看,上游设备/系统提供商有英特尔(INTC)、高通(QCOM)、微软系统(MSFT)、苹果系统(AAPL)、甲骨文(ORCL)等厂商,中游有深信服(300454)、天融信(002212)、奇安信(688561)、启明星辰(002439)等着名厂商,下游包括5G、互联网等细分市场的应用。
行业发展历程:网络安全已迈入“黄金十年”
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网络安全行业的发展亦拉开的序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互联网开始商业化,首次出现了病毒攻击终端事件,故终端网络安全受到重视。在千禧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以及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第二代网络安全技术诞生,核心为白名单机制,主要由于蠕虫、病毒可大规模通过网络攻击,第一代的黑名单机制已无法奏效。2014年,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之后,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作为第三代网络安全技术诞生,2016年《网络安全法》出台,网络安全行业进入“黄金十年”。
行业政策背景:战略发展,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
2021年8月20日,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以及禁止大数据杀熟等现象,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肃清网络环境。从我国“十四五”规划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从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宣传教育、全球合作等方面进行网络安全行业的布局与发展,将网络安全提升到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网络安全行业规模发展迅速,多机构看好
2013年开始,随着国家在科技专项上的支持加大、用户需求扩大、企业产品逐步成熟和不断创新,网络安全产业依然处在快速成长阶段,近年来,受下游需求及政府政策的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也不断发展。
IDC、中国信通院、CCIA、CCID的报告分别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约为512.85亿元、1702亿元、553亿元、749.2亿元,较2019年增速分别为16.13%、8.82%、15.69%、23.20%。
具体来看,IDC的统计数值较为保守,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86%,CCID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19%。CCIA统计数值的CAGR为19.63%,信通院的CAGR为14.45%。总的来看,各家机构对网络安全的增速统计都在年均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
注:信通院自2020年度数据发布开始,对网络安全产业范畴进行了扩充(本文追溯到2017年),将例如区块链应用等安全新技术产品、密码产品和设备等信息安全产品纳入考量范围,同时将云服务企业、电信运营商、车联网企业等主体的网络安全业务也纳入计算范围。
2、行业细分类别平衡发展,逐渐呈“三足鼎立”态势
从细分类型来看,2017-2020年,网络安全设备市场规模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2020年为32.7亿美元,但规模占比逐年递减,2020年占行业总规模的41.5%,同比降低3.9个百分点;软件和服务市场近几年有明显上升趋势,2020年规模占比分别为33.0%和25.6%。整体来看,网络安全行业市场之间呈“三足鼎立”态势。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上广企业数量多,广东成网安龙头企业聚集地
为抓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区域高地,成都、武汉、上海等重点城市不断加快产业布局,引导企业、科研、人才等资源集聚。
从网络安全行业参与企业总数分布来看,北京以850家的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其次是广东(540家)、上海(235家)、四川(228家)和江苏(190家)
从上市企业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以28家上市成为网络安全厂商上市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奇安信(688561)、启明星辰(002439)、北信源(300352)等龙头厂商均分布于此。其次是广东地区,上市企业数量为20家,其中深信服(300454)、天融信(002212)、任子行(300311)等厂商发源于此地。其他城市的网络安全上市厂商数量均在10家以下,其中着名厂商三六零((601360)位于天津,浪潮信息(000977)位于山东,山石网科(688030)位于江苏,安恒信息(688023)及迪普科技(300768)位于浙江。
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网络安全产品市场整体行业集中度高
从网络安全设备市场来看,整体以深信服(300454)市场份额占比最高,为53.7%。从网络安全设备细分领域来看,在防火墙/vpn方面,天融信(002212)、华为、新华三基本呈“三足鼎立”的格局,市场份额均在20%左右;在入侵检测/防御方面,启明星辰(002439)、绿盟科技(300369)、新华三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0.6%、20.1%和13.3%;在统一威胁管理方面,网御星云(启明星辰)、深信服(300454)、奇安信(688561)占据了46.5%的市场份额。
从网络安全软件市场来看,WEB细分领域以阿里巴巴为寡头,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1.7%;安全管理平台细分领域以启明星辰(002439)、网御神州为主,两者合计占比为45%;在终端安全管理市场,奇安信(688561)占比高达49%,处于寡头地位。
从网络安全服务市场来看,国内企业布局较少,外企赛门铁克、IBM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我国企业启明星辰(002439)亦有所布局。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头部企业“横向+纵向”扩张,行业细分类型均衡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Ⅳ 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密码技术和安全技术,保护在公用网络信息系统中传输、交换和存储消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和可控性等。其中最核心的是信息加密技术。
Ⅵ 网络安全策略的核心是什么
针对你的需要 制定的安全策略 针对人的管理 针对设备的管理
1. 安全需求分析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明了自己的安全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于自己的安全体系结构,从而有效地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2.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风险管理是对安全需求分析结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和业务安全需求进行风险评估,以组织和部门可以接受的投资,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风险评估为制定组织和部门的安全策略和构架安全体系结构提供直接的依据。
3. 制定安全策略 根据组织和部门的安全需求和风险评估的结论,制定组织和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4. 定期安全审核 安全审核的首要任务是审核组织的安全策略是否被有效地和正确地执行。其次,由于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和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可能经常变化,因此组织和部门对安全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组织的安全策略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为了在发生变化时,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能够及时反映这种变化,必须进行定期安全审核。 5. 外部支持 计算机网络安全同必要的外部支持是分不开的。通过专业的安全服务机构的支持,将使网络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并可以得到更新的安全资讯,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安全预警。
6.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通过恰当的管理活动,规范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使网络有序地进行,是获取安全的重要条件。
Ⅶ 计算机网络以什么为中心,共分几代网络
计算机网络以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为中心。
共分为四个代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从80年代末开始,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
(7)第三代网络安全体系核心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Ⅷ 防火墙主要有哪几类体系结构,分别说明其优缺点
防火墙主要的体系结构:
1、包过滤型防火墙
2、双宿/多宿主机防火墙
3、被屏蔽主机防火墙
4、被屏蔽子网防火墙
5、其他防火墙体系结构
优缺点:
1、包过滤型防火墙
优点:
(1)处理数据包的速度较快(与代理服务器相比);(2)实现包过滤几乎不再需要费用;(3)包过滤路由器对用户和应用来说是透明的。
缺点:
(1)包过滤防火墙的维护较困难;(2)只能阻止一种类型的IP欺骗;(3)任何直接经过路由器的数据包都有被用作数据驱动式攻击的潜在危险,一些包过滤路由器不支持有效的用户认证,仅通过IP地址来判断是不安全的;(4)不能提供有用的日者或者根本不能提供日志;(5)随着过滤器数目的增加,路由器的吞吐量会下降;(6)IP包过滤器可能无法对网络上流动的信息提供全面的控制。
2、双宿/多宿主机防火墙
优点:
(1)可以将被保护的网络内部结构屏蔽起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2)可用于实施较强的数据流监控、过滤、记录和报告等。
缺点:
(1)使访问速度变慢;(2)提供服务相对滞后或者无法提供。
3、被屏蔽主机防火墙
优点:
(1)其提供的安全等级比包过滤防火墙系统要高,实现了网络层安全(包过滤)和应用层安全(代理服务);(2)入侵者在破坏内部网络的安全性之前,必须首先渗透两种不同的安全系统;(3)安全性更高。
缺点:路由器不被正常路由。
4、被屏蔽子网防火墙
优点:
安全性高,若入侵者试图破坏防火墙,他必须重新配置连接三个网的路由,既不切断连接,同时又不使自己被发现,难度系数高。
缺点:
(1)不能防御内部攻击者,来自内部的攻击者是从网络内部发起攻击的,他们的所有攻击行为都不通过防火墙;(2)不能防御绕过防火墙的攻击;(3)不能防御完全新的威胁:防火墙被用来防备已知的威胁;(4)不能防御数据驱动的攻击:防火墙不能防御基于数据驱动的攻击。
Ⅸ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安全性分析
网络文库就有的啦
你可以去看下哦
或者网络一下你就知道啦
c)如果用户通过UTRAN接入,控制接入的3G VLR/SGSN同2G用户之间进行GSM的鉴权过程后,在SIM卡上存储了密钥Kc。VLR/SGSN和用户终端设备同时通过Kc计算出UMTS的CK和IK,然后3G VLR/SGSN将利用CK和IK为用户提供安全保护,但由于此时用户安全特性的核心仍是GSM密钥Kc,所以用户并不具备3G的安全特性。
d)当用户通过2G接入网接入时,控制的VLR/SGSN(2G或3G)直接执行GSM鉴权过程,建立GSM安全上下文。
注意:为了支持2G鉴权和3G鉴权的兼容性,3G HLR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向2G鉴权3元组的转换功能;3G MSC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和2G鉴权3元组之间的双向转换功能。
4、移动通信安全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通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4.1 3G的安全体系结构趋于透明化
目前的安全体系仍然建立在假定内部网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但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终端在不同运营商,甚至异种网络之间的漫游也成为可能,因此应增加核心网之间的安全认证机制。特别是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更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网络内部人员的干预性。未来的安全中心应能独立于系统设备,具有开放的接口,能独立地完成双向鉴权、端到端数据加密等安全功能,甚至对网络内部人员也是透明的。
4.2 考虑采用公钥密码体制
在未来的3G网络中要求网络更具有可扩展性,安全特性更加具有可见性、可操作性的趋势下,采用公钥密码体制,参与交换的是公开密钥,因而增加了私钥的安全性,并能同时满足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的需要,满足电子商务所要求的身份鉴别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因此,必须尽快建设无线公钥基础设施(WPKI),建设以认证中心(CA)为核心的安全认证体系。
4.3 考虑新密码技术的应用
随着密码学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提高,新的密码技术,如量子密码技术、椭圆曲线密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已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加密算法和认证算法自身的抗攻击能力更强健,从而保证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4.4 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
为了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不能仅依靠网络的接入和核心网内部的安全,而应该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即在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和物理层上进行全方位的数据保护,并结合多种安全协议,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移动通信系统都会出现2G和3G两种网络共存的局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也面临着后向兼容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提高安全机制的效率以及对安全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都是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USIM中的鉴权处理原理
首先计算AK,并从AUTN中将序列号恢复出来,SQN=(SQN①AK)①AK;USIM计算出XMAC,将它与AUTN中的MAC值进行比较。如果不同,用户发送一个“用户认证拒绝”信息给VLR/SGSN,放弃该鉴权过程。在这种情况下,VLR/SGSN向HLR发起一个“鉴权失败报告”过程,然后由VLR/SGSN决定是否重新向用户发起一个鉴权认证过程。
同时,用户还要验证接收到的序列号SQN是否在有效的范围内,若不在,MS向VLR发送同步失败消息,并放弃该过程。
如果XMAC和SQN的验证都通过,那么USIM计算出RES,发送给VLR/SGSN,比较RES是否等于XRES,如果相等,网络就认证了用户的身份。
最后,用户计算出CK和IK。
2.2 UMTS的加密机制
在上述双向鉴权过程中产生的CK,在核心网和用户终端间共享。CK在RANAP消息“安全模式命令”中传输,RNC获得CK后就可以通过向终端发送RRC安全模式命令,并开始进行加密。
UMTS的加密机制是利用加密算法f8生成密钥流(伪随机的掩码数据),明文数据再和掩码数据进行逐比特相加产生密文,然后以密文的方式在无线链路上传输用户数据和信令信元,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再把密文和掩码数据(同加密时输入参数一样,因此产生的掩码数据也一样)逐比特相加,还原成明文数据,即解密。
2.3 UMTS的完整性保护机制
为防止侵入者假造消息或篡改用户和网络间的信令消息,可以使用UMTS的完整性保护机制来保护信令的完整性。完整性保护在无线资源控制(RRC)子层执行,同加密一样,在RNC和终端之间使用。IK在鉴权和密钥协商过程中产生,IK也和CK一起以安全模式命令传输到RNC。
UMTS的完整性保护机制是发送方(UE或RNC)将要传送的数据用IK经过f9算法产生的消息鉴权码MAC附加在发出的消息后。接收方(RNC或UE)收到消息后,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XMAC。接收方把收到的MAC和XMAC相比较,如果两者相等,说明收到的消息是完整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
3、2G/3G网络共存时的漫游用户鉴权
2G与3G网络共存是目前移动通信向3G过渡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由于用户通过SIM卡或USIM使用双模式手机可同时接入到2G和3G网络,当用户在2G和3G共存的网络中漫游时,网络必须为用户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由于2G和3G系统用户安全机制之间的继承性,所以可以通过2G和3G网络实体间的交互以及2G和3G安全上下文之间的转换运算来实现不同接入情况下用户的鉴权。
3.1 UMTS漫游用户的鉴权
在2G和3G共存网络中,UMTS漫游用户鉴权按以下方式进行:
a)通过UTRAN接入时,使用3G鉴权。
b)当使用3G移动台和3G MSC/VLR或SGSN通过GSM BSS接入时,使用3G鉴权机制。其中GSM密钥从UMTS CK和IK计算获得。
c)当使用2G移动台或2G MSC/VLR或SGSN通过GSM BSS接入时,使用GSM鉴权机制。其中用户响应SRES和GSM密钥从UMTS SRES、CK和IK得到。
UMTS漫游用户的鉴权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见图4):
图4 漫游UMTS用户在2G/3G网络中的鉴权
a)当HLR/AuC收到VLR/SGSN的鉴权数据请求消息时,将根据用户钥匙K生成一组3G鉴权矢量,包扩RAND、XRES、AUTN、CK和IK。
b)鉴权矢量的分发会根据请求鉴权数据的VLR/SGSN的类型而不同。如果请求鉴权数据的是3G VLR/SGSN,将直接接收HLR/AuC的3G鉴权矢量,并将它存储起来;而当请求鉴权的是2G VLR/SGSN时,HLR/AuC会将3G鉴权矢量转化为GSM鉴权三元组,2G VLR/SGSN将这组鉴权三元组存储起来。
c)当UMTS通过UTRN接入时,VLR/SGSN直接进行3G鉴权,为用户建立3G安全上下文。
d)当UMTS用户通过2G接入网接入时,根据控制鉴权的VLR/SGSN类型和用户设备类型的不同,使用的鉴权矢量可以是3G鉴权矢量,也可以是GSM鉴权三元组。当控制接入的是3G VLR/SGSN时,如果用户使用的是3G用户设备,VLR/SGSN和用户之间执行3G鉴权过程,双方协议CK和IK作为3G安全上下文,并存储在USIM中,然后用户设备和VLR/SGSN同时计算出Kc,并用它在以后的信令过程中对空中数据进行保护。如果此时用户设备是2G,VLR/SGSN取出UMTS鉴权矢量对用户鉴权时,先通过前述算法计算出GSM鉴权三元组,然后将RAND发送到USIM,USIM通过3G鉴权算法得到与鉴权矢量中相同的XRES、CK和IK,计算出2G的SRES和Kc,再将SRES发回到VLR/SGSN进行比较后,将Kc用作空中数据的加密。如果控制接入的是2G VLR/SGSN,则VLR/SGSN取出一个存储的GSM鉴权三元组,将其中的RAND发送到用户,USIM通过3G鉴权算法得到XRES、CK和IK,再同样计算出2G的SRES和Kc,在对SRES进行比较后,密钥Kc协商成功。
3.2 GSM SIM漫游用户的鉴权
GSM SIM漫游用户的鉴权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GSM SIM漫游用户的鉴权流程
由于GSM SIM用户只支持GSM系统安全特性,所以鉴权过程必然是GSM系统的。具体步骤如下:
a)当VLR/SGSN向用户归属2G HLR/AuC请求鉴权数据时,HLR/AuC生成一组GSM鉴权三元组。
b)HLR/AuC向请求鉴权数据的VLR/SGSN分发鉴权三元组,不管VLR/SGSN是2G还是3G类型的,VLR/SGSN会将这组鉴权三元组存储起来,然后取出一个鉴权三元组对用户进行鉴权。
c)如果用户通过UTRAN接入,控制接入的3G VLR/SGSN同2G用户之间进行GSM的鉴权过程后,在SIM卡上存储了密钥Kc。VLR/SGSN和用户终端设备同时通过Kc计算出UMTS的CK和IK,然后3G VLR/SGSN将利用CK和IK为用户提供安全保护,但由于此时用户安全特性的核心仍是GSM密钥Kc,所以用户并不具备3G的安全特性。
d)当用户通过2G接入网接入时,控制的VLR/SGSN(2G或3G)直接执行GSM鉴权过程,建立GSM安全上下文。
注意:为了支持2G鉴权和3G鉴权的兼容性,3G HLR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向2G鉴权3元组的转换功能;3G MSC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和2G鉴权3元组之间的双向转换功能。
4、移动通信安全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通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4.1 3G的安全体系结构趋于透明化
目前的安全体系仍然建立在假定内部网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但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终端在不同运营商,甚至异种网络之间的漫游也成为可能,因此应增加核心网之间的安全认证机制。特别是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更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网络内部人员的干预性。未来的安全中心应能独立于系统设备,具有开放的接口,能独立地完成双向鉴权、端到端数据加密等安全功能,甚至对网络内部人员也是透明的。
4.2 考虑采用公钥密码体制
在未来的3G网络中要求网络更具有可扩展性,安全特性更加具有可见性、可操作性的趋势下,采用公钥密码体制,参与交换的是公开密钥,因而增加了私钥的安全性,并能同时满足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的需要,满足电子商务所要求的身份鉴别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因此,必须尽快建设无线公钥基础设施(WPKI),建设以认证中心(CA)为核心的安全认证体系。
4.3 考虑新密码技术的应用
随着密码学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提高,新的密码技术,如量子密码技术、椭圆曲线密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已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加密算法和认证算法自身的抗攻击能力更强健,从而保证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4.4 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
为了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不能仅依靠网络的接入和核心网内部的安全,而应该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即在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和物理层上进行全方位的数据保护,并结合多种安全协议,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移动通信系统都会出现2G和3G两种网络共存的局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也面临着后向兼容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提高安全机制的效率以及对安全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都是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Ⅹ 网络安全有五大要素,分别是什么
网络安全有五大要素:
1、保密性
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
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3、可用性
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4、可控性
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5、可审查性
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计算机上处理的业务也由基于单机的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基于简单连接的内部网络的内部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发展到基于复杂的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全球互联网(Internet)的企业级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
在系统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系统的连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在连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整体的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物理安全;
2、网络拓扑结构安全;
3、网络系统安全;
4、应用系统安全;
5、网络管理的安全等。
(10)第三代网络安全体系核心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由于不同的环境和应用而产生了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系统安全
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演和损坏而对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消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翻,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或受他人干扰。
2、网络的安全
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踩。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等。
3、信息传播安全
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后果,避免公用网络上大云自由传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内容安全
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它侧重于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听、冒充、诈骗等有损于合法用户的行为。其本质是保护用户的利益和隐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