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部门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2021年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频繁指出,网络安全产品、服务、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本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凸显出相关部门的又一重视,无疑给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施加一项重任和使命。
近年,随着相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升级,相关部门对该领域的要求也越加严格,只有立法受到了监管,才能给企业带来管制和约束,从而为网络安全建设发力。
1、网络安全建设投入将提升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及最近的网络审查事件,会让企业加大对网络安全建设的投入,依据目前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条例,来完善和整改自有业务的缺陷,以防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的“突然袭击”。这对于自认为没有攻击价值的企业明显是个很好的管制,不再吝啬投入预算于网络安全工作。
2、网络安全再次引起重视
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让网络安全再次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滴滴早已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很少有人不知道该应用,“滴滴出行”通报被下架整改,大范围普及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不可逆向而行。此外,也给相关处罚企业和其他广大企业一个提醒,不要在法律边缘试探。
3、网络安全监管势在必行
防范网络攻击固然重要,但也别忘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近期被网络安全审查的企业,“滴滴出行”、“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均于近期在美国上市。本次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由此可见,网络安全监管势在必行。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都将时刻约束着企业,企业的系统、网站或APP等业务支撑平台都应依据监管部门的要求来做好相关工作。企业做到自身内部审查,发现安全工作的不足并及时整改,在网络安全审查面前才能从容应对。
‘贰’ 滴滴被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究竟是怎么回事
滴滴被审查原因如下:
7月2日晚间,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在官网发文,宣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出行安全审查
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滴滴回应安全审查:
1、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3、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4、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滴滴
‘叁’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新增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重点评估对象新增了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如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以及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以网络为主要的安全体系的立场,主要涉及网络安全域、防火墙、网络访问控制、抗DDOS等场景,更多是指向整个网络空间的环境。网路资讯及资料均可存在于网路空间内或网路外。“资料可视为资料的主要载体,资料是对资料进行有意义分析的价值资产,常见的资料安全事件有网络入侵、资料泄露、资料篡改等。而数据安全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规性,以此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常见的数据安全事件有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
我们的《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商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设置各种铁笼,从收集个人信息到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法律的层面,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不能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法律责任来针对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上杜绝出现你刚打完某APP的网络电话说想吃火锅,打开某APP就给你推送火锅点的优惠卷等等这种荒唐的现象。让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此后半个月里,“滴滴”网络安全审查事件一直在持续。从最开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集体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门进驻,规格甚至超过了当初特斯拉的“五部门约谈”。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怀疑一点——在美国纽交所IPO的过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国境内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其他数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也可能有所担心,便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这个罪指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为。
所以,信息泄露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问题,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会 问题。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金钱和权力。个人认为,大范围的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传染病的流行。
‘肆’ 滴滴事件为何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
滴滴公司被罚款80.26亿,侵犯用户的隐私信息,严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2015年滴滴就通过打车信息推演出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情况,由此推测国家重要部门的关键数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背刺!
‘伍’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停止新用户注册
据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7月2日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陆’ 应有关部门要求滴滴出行APP暂停注册什么意思
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据了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此前7月2日,国家网信办曾发布公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对此,滴滴表示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滴滴回应安全审查:
1、滴滴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2、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就被网信办下架一事发表回应称,滴滴坚决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架整改。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乘客的出行和司机师傅的接单不受影响。
3、滴滴表示,真诚感谢主管部门指导滴滴排查风险,将认真整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持续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4、2021年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法律依据: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第二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下简称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前款规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网络平台运营者统称为当事人。
第三条网络安全审查坚持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与促进先进技术应用相结合、过程公正透明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事前审查与持续监管相结合、企业承诺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从产品和服务安全性、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审查。
‘柒’ 滴滴被查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奇怪的是,滴滴官方并未组织任何庆祝仪式,此番上市极为快速且低调。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7月9日,网信办又发布了《关于下架“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的通报》,两份通报均称:相关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网信办已通知应用商店下架相关APP,并要求相关运营者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社会 不断进步,特别是电信、互联网、数字化、人脸识别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开启了一个“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凡事有利则有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各种推销、骚扰电话、垃圾短信、诈骗信息,层出不穷,并依靠这些非法泄露的信息进行精准投放,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触发了 社会 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深层次的焦虑和担忧。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软件、APP在违规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方面,可以说更是“重灾区”。据公开的报道,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APP,悦跑圈、咕咚、Keep、华为、小米、咪咕善跑等主流运动App,讯飞输入法、QQ输入法、搜狗输入法、360手机卫士、360搜索和360浏览器、抖音、微信读书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软件、APP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单位或个人竟然将其获取的个人信息大量贩卖,用以牟利,围绕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85.2%的公民曾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这些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和不当使用,不但对个人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对国家安全也构成重大威胁。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以专章对网络运营者应当如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作出了规定。《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的义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原则;收集、使用信息应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法和违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为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促进儿童 健康 成长,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对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作出了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基本法,系统地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并明确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益。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庄严宣告:“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该条还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我国刑法则从刑罚的角度,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刑法专门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不仅如此,《数据安全法》已于今年6月10日正式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已进入人大的审议程序,应当说,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之网,已越织越密。
需要指出的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已形成一套法律体系,但个人信息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滴滴出行”事件提醒我们:加强政府监管、促进行业自律和个人保护意识提升也不可或缺;只有各方形成合力,个人信息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 者 简介】
张永华 百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百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执业领域:民商事各类业务,尤其擅长房地产建筑、金融、公司法律事务及涉外法律事务。善于跳出常规模式,另辟蹊径,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捌’ 滴滴出行为什么被审查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通告,宣布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受此消息影响,滴滴出行股价大跌,滴滴出行还因此遭到外界质疑。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至于详细的调查原因,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并没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说“积极配合调查”。
有传言称,滴滴出行为了成功在美国上市,所以给美国提供了用户数据和道路数据。对此,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敏在其个人微博表示,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而本就在国内市场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调的在美国上市,毕竟如果在国内上市,市值没有在美国的市值高,在美国市值超800亿美元。而在这次审查事件后市值跌落10%左右,这消息肯定会有部分网友叫好,特别在网络司机内心多少有些喜悦。
毕竟在滴滴的司机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离谱高达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对司机的态度极度冷淡,对司机的安全和权益没有一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