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信息泄露的泄露案例
自2011年国内最大的IT技术社区CSDN曝出泄密事件以后,网站被拖库和撞库事件不断发生。2014年,撞库攻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2014年,包括无秘(原秘密)、大众点评网、搜狐、安智网、汽车之家、搜狗、印象笔记等多家国内知名网站都遭到了撞库攻击,导致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泄漏。
从12306信息泄露、携程信息泄露,到近期江苏省公安厅曝出海康威视监控设备安全隐患事件……种种迹象表明,对于正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中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案例1:“琼女郎”俞小凡被骗800万元。俞小凡去年12月18日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公安”,指控俞小凡涉及诈欺案件,必须监管其账户存款,要她将存款转到指定账户,俞小凡立刻乖乖照做。透过网络转账总共汇款6次,金额高达800万元人民币。
案例2:汤唯遭遇电信诈骗,被犯罪嫌疑人骗走人民币21万余元。汤唯事后已向松江警方报案,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松江公安确实接到汤唯自称“被电信诈骗21万余元”的电话报案,并介入调查。
2. 求一篇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及具体分析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例频发,其中不乏让人震惊的案例。例如,一名大学生在求职网站上投递简历,收到一封邮件称其简历通过了筛选,需要缴纳500元的面试费才能参加面试,该大学生信以为真,按照要求汇款,结果被骗。此类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伪造求职网站,利用求职者急切找到工作的心理,制造出需要缴纳费用的假象,实施诈骗。
另一类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法是假冒客服。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信息,冒充电商平台、银行等机构的客服,以账户异常、订单出错等理由,诱导受害者点击钓鱼链接,输入个人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的钱财。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的中奖信息进行诈骗。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虚假中奖信息,诱使受害者点击链接,输入个人信息,甚至缴纳所谓的“手续费”或“税费”。实际上,这些中奖信息都是骗局,受害者不仅没有得到所谓的奖金,还可能遭受财产损失。
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但总结起来,其核心手段大致相同:利用受害者的信息不对称心理,制造假象,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输入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因此,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对待网络信息,是防范网络诈骗的关键。
面对网络诈骗,个人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遇到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的情况时,务必谨慎核实对方身份,防止被骗。其次,对于各种中奖信息、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等,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诈骗陷阱。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安装并更新杀毒软件,定期检查电脑安全设置,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最后,遇到疑似诈骗行为,应及时向警方报案,维护自身权益。
3. 十起网络安全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告诉你,做好等保工作有多重要!
十起网络安全行政执法案例揭示了等保工作的重要性和严格性。自“净网2020”行动以来,枣庄市公安局台儿庄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通过严格执法,确保网络运营者履行保护义务,维护网络秩序。以下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1. 一公司网站被植入暗链,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导致黑客入侵篡改。台儿庄警方依据《网络安全法》对该公司及其负责人予以罚款和责令改正。
2. 一公司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未提供个人信息保护。该行为受到行政警告和责令改正。
3. 一名员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赌博推广,被处以行政拘留,突显了网络安全法规的严肃性。
4. 一医院因网络安全保护缺失,如弱密码、日志留存不足等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5. 一IDC公司因相同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6. 一集团公司因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如使用弱密码等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7. 一家企业因网络安全保护缺失,如弱密码等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8. 一企业因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不足,如日志留存不足等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9. 一企业因网络安全保护缺失,如弱密码等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10. 一企业因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如使用弱密码等问题,受到警告和责令改正。
这些案例强调了《网络安全法》中网络运营者必须确保网络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活动。任何忽视网络安全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葫芦娃集团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提供等保解决方案,帮助各类组织合规建设,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可信。
4. 跪求网络诈骗的案例
1、网络交易诈骗
近期,李先生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消息,称其网上购买的图书出现异常,并发来异常截图情况,截图上留有淘宝客服技术支持人员的联系方式。李先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添加对方QQ号后,按照要求向对方缴纳保险费用、保证金等费用共计14909元人民币。
案例剖析:网络交易异常诈骗中,诈骗分子会掌握事主相关网购信息,并通过此信息获取事主信任,利用各种理由,诱使事主转账汇款。
2、假机票诈骗
近期,王先生收到一条某航空公司发来的航班改签退票短信,承诺免费办理改签退票服务且补偿人民币300元。王先生拨通电话与之取得联系,对方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及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王先生操作完毕后发现其银行卡内的4999元钱被转走。
案例剖析:随着外出游玩的市民增多,购买飞机票发生改签或退款的情况也随之增多,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掌握事主出行信息,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告知事主航班改签,取得事主信任后,再诱骗事主转账,骗取钱财。
3、钓鱼链接诈骗
近期,李女士手机接到一条短信息,内容为银行卡积分可以兑换现金234元,请点击进入网站查收,信以为真的李女士点击链接填写银行信息以及验证码后,发现被转走5000元。
案例剖析:此类诈骗一般以积分兑换、网银升级等名义要求事主点击短信链接,填写个人信息,从而盗刷银行卡内资金。
4、网络购票类诈骗
近期,高先生在QQ上添加了一个火车票“黄牛”,通过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支付了300元购票费,后对方称需要激活才能使用,按照要求又添加了一名“客服”人员,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后发现其支付宝被刷走3998元人民币,共计损失4298元人民币。
案例剖析:嫌疑人一般采用QQ、微信等方式,谎称可以为事主购票,向事主发送支付二维码或发送相关链接,诱使事主进行转账汇款。
参考资料
去年这些网络诈骗“新坑”你踩过没?-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