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滴滴事件的来龙去脉复盘,对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启示
2022年7月21日,“网信中国”发布对滴滴处以80.26亿元罚款的决定,引发广泛关注。滴滴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互联网企业的启示,让我们深思。
一、滴滴被罚始末
滴滴低调上市,随后遭遇网络安全审查。6月11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然而,7月2日,国家网信办对滴滴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并于7月4日下架“滴滴出行”APP,引发舆论关注。7月9日,滴滴被再次下架25款APP,同时国家网信办宣布进驻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此阶段舆论情绪以负面为主,主要为指责、批评以及质疑滴滴。
随后,滴滴筹备纽交所退市。2022年5月23日,滴滴宣布启动退市工作,同年6月13日正式在纽交所摘牌,转至场外OTC市场交易。这一阶段,舆论情绪有所平缓。
最终,滴滴被行政处罚。7月21日,“网信中国”发布决定,对滴滴处以80.26亿元罚款。罚款原因涉及滴滴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以及拒不履行监管部门要求等。这一事件在发布当天达到舆情顶峰,后续热度降低。
二、舆论分析
滴滴被罚事件引发舆论聚焦,主要关注点包括滴滴的股东结构、违法行为的严重性、罚款结果的合理性和对互联网企业的警示作用。
滴滴的股东多为外资,特别是软银的愿景基金、Uber和腾讯等大公司为最大股东。这一结构导致滴滴被贴上外资控股的标签,引发争议。
违法行为涉及国家安全,数据可以用于战略打击、行政机构安全分析和个人安全威胁。这一行为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隐患。
对于罚款结果,舆论态度分化。支持者认为罚款正当,对资本的无序扩张有震慑作用;批评者认为罚款太轻,不足以震慑资本。
三、启示与建议
滴滴被罚事件为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网络数据安全执法力度正在加强,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合规架构,包括组建合规团队、审计数据资产、监测合规工作等,是防范风险的关键。
企业应明确数据合规管理责任,定期进行数据安全审计,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和合规培训体系,确保数据合规工作长期有效。同时,积极支持平台经济的规范发展,避免资本无序扩张,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滴滴事件提醒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我监管,才能在数字化时代持续健康发展。
B. 滴滴出行为什么被审查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通告,宣布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受此消息影响,滴滴出行股价大跌,滴滴出行还因此遭到外界质疑。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表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至于详细的调查原因,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并没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说“积极配合调查”。
有传言称,滴滴出行为了成功在美国上市,所以给美国提供了用户数据和道路数据。对此,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敏在其个人微博表示,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而本就在国内市场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调的在美国上市,毕竟如果在国内上市,市值没有在美国的市值高,在美国市值超800亿美元。而在这次审查事件后市值跌落10%左右,这消息肯定会有部分网友叫好,特别在网络司机内心多少有些喜悦。
毕竟在滴滴的司机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离谱高达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对司机的态度极度冷淡,对司机的安全和权益没有一定的保障。
C.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新增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重点评估对象新增了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如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以及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以网络为主要的安全体系的立场,主要涉及网络安全域、防火墙、网络访问控制、抗DDOS等场景,更多是指向整个网络空间的环境。网路资讯及资料均可存在于网路空间内或网路外。“资料可视为资料的主要载体,资料是对资料进行有意义分析的价值资产,常见的资料安全事件有网络入侵、资料泄露、资料篡改等。而数据安全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规性,以此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常见的数据安全事件有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
我们的《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商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设置各种铁笼,从收集个人信息到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法律的层面,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不能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法律责任来针对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上杜绝出现你刚打完某APP的网络电话说想吃火锅,打开某APP就给你推送火锅点的优惠卷等等这种荒唐的现象。让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此后半个月里,“滴滴”网络安全审查事件一直在持续。从最开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集体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门进驻,规格甚至超过了当初特斯拉的“五部门约谈”。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怀疑一点——在美国纽交所IPO的过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国境内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其他数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也可能有所担心,便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这个罪指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为。
所以,信息泄露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问题,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会 问题。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金钱和权力。个人认为,大范围的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传染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