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学广等.信息安全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2 (美)Mandy Andress着.杨涛等译.计算机安全原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3 曹天杰等编着.计算机系统安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4 刘衍衍等编着.计算机安全技术.吉林: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8
5(美)Bruce Schneier 着,吴世忠等译.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语言源程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6 赖溪松等着.计算机密码学及其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7
7 陈鲁生.现代密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
8 王衍波等.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9 (加)Douglas R.Stinson着,冯登国译.密码学原理与实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
10 王炳锡等. 数字水印技术.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1
11 步山岳.NTRU公开密钥体制分析与实现.上海:计算机工程,2002.6
12 柴晓光等. 民用指纹识别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
13 冯元等.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14 高永强等.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
15 张千里,陈光英 .网络安全新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16 董玉格等.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安全与实用防护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
17 顾巧论等编着.计算机网络安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18 张友生,米安然编着.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程序剖析. 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3
19 (美)Heith E. Strassberg等着.李昂等译.防火墙技术大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20 潘志祥,岑进锋编着.黑客攻防编程解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
21 (美)Jerry Lee Ford Z着.个人防火墙.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
22 楚狂等编着.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4
23 朱雁辉编着. Windows 防火墙与网络封包截获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7
24.石志国等编着.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5 周海刚,肖军模. 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第32卷 第6期 2003年12月
26 刘洪斐, 王灏, 王换招. 一个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设计, 微机发展. 第13卷, 第1期, 2003年1月.
27 张然等.入侵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24卷 第7期 2003年7月
28 吕志军,黄皓. 高速网络下的分布式实时入侵检测系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第41卷 第4期 2004年 4月
29 熊焰, 苗付友, 张泽明. 一个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25卷 第2期 2004年2月
30 韩海东,王超,李群. 入侵检测系统实例剖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31 熊华, 郭世泽. 网络安全——取证与蜜罐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7月
32 赵小敏,陈庆章.打击计算机犯罪新课题——计算机取证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2002.9
33 熊华,郭世泽.网络安全——取证与蜜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7
34 贺也平. 恶意代码在计算机取证中的应用. 首届全国计算机取证技术研讨会[R]. 北京,2004-11
35 戴士剑等 .数据恢复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36 段钢.加密与解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37 郭栋等.加密与解密实战攻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38 张曜. 加密解密与网络安全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7
39 徐茂智.信息安全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 2007.8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系列规划教材
39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Workshop. “A Road Map for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2001.
40 Jun-Sun Kim, Minsoo Kim and Bong-Nam Noth .A Fuzzy Expert System for Network Forensics.
41 Srinivas Mukkamala and Andrew H.Sung .Identifying Significant Features for Network Forensic Analysi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chniq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vidence. Winter 2003,Volume 1,Issue 4
42 Vicka Corey et..Network Forensics Analysis.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November. December 200
‘贰’ 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须取缔华德福-综述
综述
华德福教育,自2004年三位留学归国的发起人在中国大陆创办成都华德福学校以来,已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稳定的华德福生态系统。最初,创办人张俐、黄晓星和李泽武的初衷或许良好,但他们并未对引入的华德福理论创办者鲁道夫·斯坦纳的哲学和教育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进行批判和清算。随着时间推移,从业人员在实践中逐渐丧失作为中国人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理想信念和常识,最终走上违反国家法律的道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华德福教育系统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毒瘤,严重侵犯公民权益并日益危害国家安全。每当网络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张黄李等人就会安排不法人员进行屏蔽、干扰和阻挠。随着系统的复杂化,其已不限于张黄李,而是呈现出系统性的群体犯罪特点。本文将分析以核心人员为代表的华德福系统的危害。
根据国家安全法,华德福系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及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具体包括:
1. 捏造、歪曲事实,发表、散布危害国家安全的文字或信息,或制作、传播、出版危害国家安全的音像制品或其他出版物。
2. 利用设立社会组织或企业事业组织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3. 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
本文概述了基本概念和违反规定的行为,并提供了补充说明的证据。
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概论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的相对安全状态,以及维护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当代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等多个方面。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抵抗外来文化冲击,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受威胁的状态。
国家文化安全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等多个方面。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稳定的风尚、礼节、信仰和做法,体现在广泛的行为模式中,如衣食住行、宗教活动等。
价值观念是支撑言行模式的精神支柱,是更内在和深刻的文化本质。在哲学理论层次上,价值观念即价值观,涉及对价值本质、类型、表现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和观点。
华德福系统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华德福系统违反国家安全法,具体体现在:
1. 系统性回避、歪曲斯坦纳的唯心主义和种族主义立场,制造华德福无关意识形态的假象。
2. 散布大量繁体字书籍,违背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字安全。
3. 日常教学中保持颂词和房间物品布置等宗教仪式,违背国家文化安全的风俗习惯安全。
4. 宣传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违背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观念安全,有意识地向主流社会渗透。
华德福系统违反国家安全法的另一条内容是利用设立社会组织或企业事业组织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通过创办成都华德福学校、培训中心、基金会和论坛,以及建立研究院和召开会议,系统扩大了影响,并渗透至社会。
华德福系统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作为一种宗教,它在日常教学中灌输西方中心论思想。
本文通过引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分析华德福系统的行为,揭示了其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
‘叁’ 计算机网络安全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
一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故此,在网络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网络安全,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阐释互联网的基本信息及其维护,参考文献对本文起了巨大作用,网络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表现的格外突出,陕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李安国教授的报导,分析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一些常用的解决方法,解释了网络安全的定义,防护层次,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涛,吴冲阐释信息安全系统的漏洞的研究,网络攻击检测与防范技术的定义,形式。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网络攻击的防护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与计算机病毒的解释,讲解维护与防范技巧。
三 总结
整篇文章感触良多,并非所有的参考文献中的都是完美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所以我们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这个可研究的趋势。吸取前人的优点,一步步完善自己。
四 参考文献
[1] 高吉祥.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M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 吴冲. 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2005.
[3]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安国. 陕西大学自然科学自然报[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张涛. 信息系统安全与漏洞[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6]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吴微,文军. 单片机原理及制作[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8] 赵保经. 中国集成电路大全[M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9] 何国伟 软件可靠性[M].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给个例子你看一下